第124章
都道出名要趁早,上舍的学子大多出身权贵之家,个个家学渊源、聪慧过人。年纪轻轻,便已是名声在外的风云俊生。就连那性子最是张狂跋扈的贺古,也早在十岁便声名鹊起,十五岁入国子监。
若非年纪尚浅,此番科举,只怕这班便要空去大半。
“这怎么不是市井之声?”她轻巧反问,“百姓爱听的、愿看的、愿传的,便是好消息。不拘雅俗,皆为民意。”
谷星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眼神艳艳,眸光一扫,满是狡黠之色。
她话音未落,众人原本兴奋的窃语,渐渐归于沉寂。
一人皱眉不忿,摊开报纸社论之角,指着其中数行,语气冷厉:
“你若只写些杂谈旧闻,姑且当作笑料。可此文所载,竟将流民之事堂而皇之地列入社评?!”
他指着“流民”二字,眉头皱得如山压顶,语气中满是愤愤不平:
“流民又岂是百姓?此等人无籍无业,四海漂泊,扰乱市井,行迹不轨。你竟堂而皇之将其登报,岂不是将世间污秽之事,抬为天下正声?”
谷星闻言,却未急着答,只反问一句:“你说流民不是百姓。那你且说说,何为百姓?”
那人被问得一怔,略作思索,随即傲然答道:“自是编户在册、忠良守本、勤稼恪礼,家有族谱,身有行止之人,方堪为‘百姓’。”
谷星微微颔首,又道:“那你可知,流民缘何为流民?”
学子眉峰一挑,冷笑一声,拂袖开口:
“缘何?无非是家道中落,自甘堕落,逃役避税,游手好闲,才落得无依无靠,漂泊他乡。”
“朝廷何尝不养?律例何曾不公?若人人守本分,何来这许多流民?”
他说罢,目光微挑,似带着几分挑战,神气十足地望向台上之人。
谷星闻言点点头,心道果然是出身殷实的读书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字一句不曾落,却似从不管穷人死活。
她拾起其中一人桌上的书本,随意翻了几页,“国子监乃天下至高学府,所授所学,自是诸位先生多年研读、反复斟酌而成之书。可我想问一句——”
她举起那本书,“这书,是否仍有疏漏?”
此言一出,台下尚未作声,讲台旁的李博士却先气得拍案怒斥:“你这话是何意思?!”
谷星却不慌不忙,只将那书翻转过来,拍在掌心,一下接一下,
“儒家讲‘仁者爱人’,更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老弱孤寡,历来讲究施仁恤怜,皆因其为弱者。可为何,同样为弱势的流民,在各位口中,却变成了自身不修?”
她的目光缓缓掠过方才言辞最尖锐的那位学子,话锋陡然一转:
“若说老弱孤寡之人,尚是因年迈体衰,人力不可为。可那些流离失所、四方逃徙的流民呢?他们或避战火天灾,或躲苛役徭赋,以至户籍破败,无处归宗。诸位试想,这诸般缘由之中又是哪一条,是他们所能择其不为的?”
话至此处,她自知不可越界过深,大谈制度不公。这群人终究不是萧枫凛,既无与她同走泥泞之心,更无共破体制之志。她若再多言半句,今夜的小报,怕是连纸灰都难留下。
她立于讲堂之上,忽地想起那日与阿秀在破屋院子内说过的话。
那时的她,刚穿进这本书中,仍带着“现代人”的自负,自以为读过几本专业书,便能看透此地种种苦难的根源。
她以为只要身居高位,便能以一纸政令救济天下,以现代人的理念重塑这片土地,以“社会福利”织就一张面面俱到的保障之网,断贫绝苦,一劳永逸。
若那时她身负权柄,只怕会如那太后一般,列出十八字改革之纲,以居高临下之姿重塑朝局。
可如今回望,所幸她无权、无位,亦无推皇图天下之志。
这半年四处奔走,她亲眼见过“仁政”落不进深巷暗井,见过“善法”救不了谱外之人;她终于明白,世间真正的苦,不在于法令不善,而在于它从未为所有人设。
她望向堂下诸生,心中不禁泛起荒凉的疑问,这些身负清誉、出身高门的未来栋梁,究竟要何时才会看见,京城长街地下的“借住人”?
“儒学讲究宗法秩序,名分正统。而流民之身,无籍可依,无谱可凭,自是难入礼制之笼。”
“可天下若只护谱中之人,不救谱外之民,那这‘仁政’,可还配称为仁?这天下苍生,又是为谁而设?”
谷星本以为必定会有人跳出反驳,好让她趁势再添两句,没想到这群自诩风骨的贵公子,一个个却反而收了声,默然不语。
她眼底掠过一丝失望,轻轻叹了口气,低头正要收起小报,准备草草作个结语,往下一个讲堂而去。
却在此时,一道清润声音突兀响起,打破了片刻凝滞:
“先生。倘若那流民与老弱孤寡皆为弱者,皆当施以仁爱之政。”
“那为何老弱孤寡可被救治,而流民却久治不愈?官府数十年来皆试图收编救助,然至今无效,甚至多有‘脱贫后再贫’之事。其因何在?”
谷星心头微跳,顺着声望去,只见那角落里坐着一个粉面学子,顶着个小团发髻,眼睛圆亮如漆,个头还比堂中诸位学子都矮上一截,显得颇为不起眼。
她脑中搜寻片刻,却对这人毫无印象。
可既然唤她一声“先生”,那她自也该认真作答。
谷星唇角一扬,点了点那人:“你这问题,问得倒比那些满口教条的,更像读书人。”
“为何老弱孤寡可救,而流民难援?道理并不复杂。”
“老弱孤寡虽弱,然尚在原有秩序之内。有籍贯可查,有田产可依。赋役账册、粮仓登记、祠堂施舍、族中施粥……皆可按簿查核,按宗收录。”
“而流民不同。他们因战乱、灾荒、徭役沉重、债务累身,遂弃籍离乡,失了宗族,断了籍贯,流徙他方。”
“无户帖籍帐、田簿无名、不在仓粮登记之列,亦无祠堂收录之权。是以朝廷欲发粥,查无名;宗族欲施救,认不得。”
“古之制度,无不建立于‘编户齐民’之上。户籍不在,身份即失;身份一失,便成了‘体制之外之人’。”
“既不属官,亦不归族,便也就自然被仁政与德教所遗忘。”
可这样的困境,纵在现代,也并无良策。
说是要工作留痕,可流民也好,流浪汉也罢,无籍无属,连“痕迹”本身都无从谈起。
哪怕救治了,档案上也空空如也,日久见不着成效,账上写不出绩效。
于是原本该是一场援手,到头来却成了一桩无解的任务。
久而久之,救,不如不救;看不见,总比看得见却无能为力来得体面。
于是“驱逐”便成了最省事的“安置”。
到头来,谁都讲制度、讲规章,讲得像唱大戏。可一问要不要拨银子、写账目、认户口,全都闭嘴。
没钱的仁政,没账的救济,说得再响,还是一坨狗屁。
谷星此言一落,堂中又陷入静默之中。连李博士也听得呆了,一时竟未发作。
待李豹子回过神,意识到她说了什么,脸色大变,但显然也已经来不及了。
好在台下众人尚陷于谷星所剖那编户制度之论,未觉其词中隐有“体制”与“国家架构”之讳。李豹子低声在她耳边提醒一句,“少说两句吧,这可是要杀头的。”
谷星会意,嘿嘿一笑,见好就收。
她不动声色地望了那粉面学子一眼,只见他低眉沉思,眼神澄澈。
谷星心中却越发狐疑。明明学堂众人的身份、出身、位次,她在入监前便摸清,唯独这位粉面学子,似乎与谁都对不上号。
她走出讲堂时,堂中学子的目光已与初入时大不相同。那起初满脸不屑、轻蔑讥笑之态,如今俱已敛去。
至于支持与否、接受与否,那还为时尚早。
但这一场,已然够了。
她要做的,便是静候数日,看《大事件》的下一期,会迎来哪些回应。
两人一前一后离了讲堂,李博士的怒火便如决堤春水,一路滔滔不绝地骂将起来。
可谷星早被邺锦明骂得耳根生茧,哪还放在心上?旁人几句唾沫星子,早已伤不了她分毫。
人总会在风雨中成长,而她谷星,也终于在邺锦明的冷嘲热讽中傲然挺立。
她这么感慨着,却忽地在眼角瞄到不远处有个若隐若现的好感度标识,竟然还不低。
谷星眉毛一挑,看来她方才的激情演讲,还收获了一枚小弟。
“我肚痛,去趟茅厕。”谷星随手找了个理由。
李博士眼一瞪,正待发作,却被李豹子一个眼疾手快拦住,笑吟吟地挽住他的袖子:
“李博士,您方才所说《春秋》里的文章用意,学生还有一处不明,可别留我一人在心痒难耐中徘徊啊……”
若非年纪尚浅,此番科举,只怕这班便要空去大半。
“这怎么不是市井之声?”她轻巧反问,“百姓爱听的、愿看的、愿传的,便是好消息。不拘雅俗,皆为民意。”
谷星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眼神艳艳,眸光一扫,满是狡黠之色。
她话音未落,众人原本兴奋的窃语,渐渐归于沉寂。
一人皱眉不忿,摊开报纸社论之角,指着其中数行,语气冷厉:
“你若只写些杂谈旧闻,姑且当作笑料。可此文所载,竟将流民之事堂而皇之地列入社评?!”
他指着“流民”二字,眉头皱得如山压顶,语气中满是愤愤不平:
“流民又岂是百姓?此等人无籍无业,四海漂泊,扰乱市井,行迹不轨。你竟堂而皇之将其登报,岂不是将世间污秽之事,抬为天下正声?”
谷星闻言,却未急着答,只反问一句:“你说流民不是百姓。那你且说说,何为百姓?”
那人被问得一怔,略作思索,随即傲然答道:“自是编户在册、忠良守本、勤稼恪礼,家有族谱,身有行止之人,方堪为‘百姓’。”
谷星微微颔首,又道:“那你可知,流民缘何为流民?”
学子眉峰一挑,冷笑一声,拂袖开口:
“缘何?无非是家道中落,自甘堕落,逃役避税,游手好闲,才落得无依无靠,漂泊他乡。”
“朝廷何尝不养?律例何曾不公?若人人守本分,何来这许多流民?”
他说罢,目光微挑,似带着几分挑战,神气十足地望向台上之人。
谷星闻言点点头,心道果然是出身殷实的读书人,说起大道理来,一字一句不曾落,却似从不管穷人死活。
她拾起其中一人桌上的书本,随意翻了几页,“国子监乃天下至高学府,所授所学,自是诸位先生多年研读、反复斟酌而成之书。可我想问一句——”
她举起那本书,“这书,是否仍有疏漏?”
此言一出,台下尚未作声,讲台旁的李博士却先气得拍案怒斥:“你这话是何意思?!”
谷星却不慌不忙,只将那书翻转过来,拍在掌心,一下接一下,
“儒家讲‘仁者爱人’,更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老弱孤寡,历来讲究施仁恤怜,皆因其为弱者。可为何,同样为弱势的流民,在各位口中,却变成了自身不修?”
她的目光缓缓掠过方才言辞最尖锐的那位学子,话锋陡然一转:
“若说老弱孤寡之人,尚是因年迈体衰,人力不可为。可那些流离失所、四方逃徙的流民呢?他们或避战火天灾,或躲苛役徭赋,以至户籍破败,无处归宗。诸位试想,这诸般缘由之中又是哪一条,是他们所能择其不为的?”
话至此处,她自知不可越界过深,大谈制度不公。这群人终究不是萧枫凛,既无与她同走泥泞之心,更无共破体制之志。她若再多言半句,今夜的小报,怕是连纸灰都难留下。
她立于讲堂之上,忽地想起那日与阿秀在破屋院子内说过的话。
那时的她,刚穿进这本书中,仍带着“现代人”的自负,自以为读过几本专业书,便能看透此地种种苦难的根源。
她以为只要身居高位,便能以一纸政令救济天下,以现代人的理念重塑这片土地,以“社会福利”织就一张面面俱到的保障之网,断贫绝苦,一劳永逸。
若那时她身负权柄,只怕会如那太后一般,列出十八字改革之纲,以居高临下之姿重塑朝局。
可如今回望,所幸她无权、无位,亦无推皇图天下之志。
这半年四处奔走,她亲眼见过“仁政”落不进深巷暗井,见过“善法”救不了谱外之人;她终于明白,世间真正的苦,不在于法令不善,而在于它从未为所有人设。
她望向堂下诸生,心中不禁泛起荒凉的疑问,这些身负清誉、出身高门的未来栋梁,究竟要何时才会看见,京城长街地下的“借住人”?
“儒学讲究宗法秩序,名分正统。而流民之身,无籍可依,无谱可凭,自是难入礼制之笼。”
“可天下若只护谱中之人,不救谱外之民,那这‘仁政’,可还配称为仁?这天下苍生,又是为谁而设?”
谷星本以为必定会有人跳出反驳,好让她趁势再添两句,没想到这群自诩风骨的贵公子,一个个却反而收了声,默然不语。
她眼底掠过一丝失望,轻轻叹了口气,低头正要收起小报,准备草草作个结语,往下一个讲堂而去。
却在此时,一道清润声音突兀响起,打破了片刻凝滞:
“先生。倘若那流民与老弱孤寡皆为弱者,皆当施以仁爱之政。”
“那为何老弱孤寡可被救治,而流民却久治不愈?官府数十年来皆试图收编救助,然至今无效,甚至多有‘脱贫后再贫’之事。其因何在?”
谷星心头微跳,顺着声望去,只见那角落里坐着一个粉面学子,顶着个小团发髻,眼睛圆亮如漆,个头还比堂中诸位学子都矮上一截,显得颇为不起眼。
她脑中搜寻片刻,却对这人毫无印象。
可既然唤她一声“先生”,那她自也该认真作答。
谷星唇角一扬,点了点那人:“你这问题,问得倒比那些满口教条的,更像读书人。”
“为何老弱孤寡可救,而流民难援?道理并不复杂。”
“老弱孤寡虽弱,然尚在原有秩序之内。有籍贯可查,有田产可依。赋役账册、粮仓登记、祠堂施舍、族中施粥……皆可按簿查核,按宗收录。”
“而流民不同。他们因战乱、灾荒、徭役沉重、债务累身,遂弃籍离乡,失了宗族,断了籍贯,流徙他方。”
“无户帖籍帐、田簿无名、不在仓粮登记之列,亦无祠堂收录之权。是以朝廷欲发粥,查无名;宗族欲施救,认不得。”
“古之制度,无不建立于‘编户齐民’之上。户籍不在,身份即失;身份一失,便成了‘体制之外之人’。”
“既不属官,亦不归族,便也就自然被仁政与德教所遗忘。”
可这样的困境,纵在现代,也并无良策。
说是要工作留痕,可流民也好,流浪汉也罢,无籍无属,连“痕迹”本身都无从谈起。
哪怕救治了,档案上也空空如也,日久见不着成效,账上写不出绩效。
于是原本该是一场援手,到头来却成了一桩无解的任务。
久而久之,救,不如不救;看不见,总比看得见却无能为力来得体面。
于是“驱逐”便成了最省事的“安置”。
到头来,谁都讲制度、讲规章,讲得像唱大戏。可一问要不要拨银子、写账目、认户口,全都闭嘴。
没钱的仁政,没账的救济,说得再响,还是一坨狗屁。
谷星此言一落,堂中又陷入静默之中。连李博士也听得呆了,一时竟未发作。
待李豹子回过神,意识到她说了什么,脸色大变,但显然也已经来不及了。
好在台下众人尚陷于谷星所剖那编户制度之论,未觉其词中隐有“体制”与“国家架构”之讳。李豹子低声在她耳边提醒一句,“少说两句吧,这可是要杀头的。”
谷星会意,嘿嘿一笑,见好就收。
她不动声色地望了那粉面学子一眼,只见他低眉沉思,眼神澄澈。
谷星心中却越发狐疑。明明学堂众人的身份、出身、位次,她在入监前便摸清,唯独这位粉面学子,似乎与谁都对不上号。
她走出讲堂时,堂中学子的目光已与初入时大不相同。那起初满脸不屑、轻蔑讥笑之态,如今俱已敛去。
至于支持与否、接受与否,那还为时尚早。
但这一场,已然够了。
她要做的,便是静候数日,看《大事件》的下一期,会迎来哪些回应。
两人一前一后离了讲堂,李博士的怒火便如决堤春水,一路滔滔不绝地骂将起来。
可谷星早被邺锦明骂得耳根生茧,哪还放在心上?旁人几句唾沫星子,早已伤不了她分毫。
人总会在风雨中成长,而她谷星,也终于在邺锦明的冷嘲热讽中傲然挺立。
她这么感慨着,却忽地在眼角瞄到不远处有个若隐若现的好感度标识,竟然还不低。
谷星眉毛一挑,看来她方才的激情演讲,还收获了一枚小弟。
“我肚痛,去趟茅厕。”谷星随手找了个理由。
李博士眼一瞪,正待发作,却被李豹子一个眼疾手快拦住,笑吟吟地挽住他的袖子:
“李博士,您方才所说《春秋》里的文章用意,学生还有一处不明,可别留我一人在心痒难耐中徘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