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棠棠,这能吃吗?”苏觉胜用木勺挖了挖底部的粉末。
她脸色浮现一抹喜色,“应该可以吃!这个估计就是从橡子里面提出来的淀粉了,但这个怎么吃呢……有了。”
既然藕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这个从橡子提起出来的淀粉估计也能像藕粉那样吃。
棠棠进屋拿了两个干净的粗瓷碗,各舀一勺橡子粉,然后一边倒开水一边搅和,滚水撞在碗壁上腾起白雾,橡子粉遇热瞬间凝成半透明的糊状,反复搅动之后,慢慢变得粘稠。
棠棠舀起一羹匙橡子糊糊尝了尝,刚冲好的橡子糊糊入口先是绵密细腻的触感,不像藕粉似的自带清甜,有股独属于山野的苦涩味,但还能接受,咀嚼的时候能感受到轻微的颗粒感,像是未完全磨碎的糙米。
“棠棠,这玩意真的能吃唉!”觉胜激动道,虽然不是很好吃,但他还是扒拉着把一整碗橡子糊糊都吃光了,“平时我喝稀饭都要喝两碗,但这一碗橡子糊糊下去,我就感觉八分饱了,这个橡子糊糊真顶饱啊!”
棠棠也喝完了一碗橡子糊糊。
这个橡子出粉率还挺高的,棠棠估摸着他们应该磨了十斤左右的橡子,这缸底的淀粉估摸着有三斤左右,出粉率能达到30%左右。
晚上喻娟芳把这个橡子粉做熟了,跟下午他们吃的糊糊口感完全不一样,口感吃起来跟吃豆腐似的,质地清爽软嫩,虽然有点苦涩但没到不能接受的程度,而且只用了一斤淀粉,就熬出来了六七斤的橡子豆腐,比黄豆做豆腐的出产量还多,这已经顶得上正常时期一户五口之家一天的口粮了。
喻娟芳也很激动,本来两个孩子瞎捣鼓,她也没放在心上,竟然真的把这个橡子豆腐给捣鼓出来了。
如果这个橡子豆腐能推广开来,那就有很多人都不用饿死了。
……
晚上七点左右,大伙都吃过晚饭后,大队长苏保才把大伙都召集到了村小学的操场开会。
大概是这段时间都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大人小孩每天都只能喝两碗野菜稀汤,大家都蔫蔫的,打不起精神来。
损失已经造成不可挽回,苏保才叫大家来主要是安排后续的耕种问题,“都往前凑凑!这次假粮种事件,各个村庄都损失严重,公社那边的意思是咱们榆槐村生产大队只种了一半的假粮种,损失较轻,所以救济粮不会优先考虑咱们生产队。”
开会就是为了说这!底下有人就不满了,“合着咱们没把麦田全给种了那假粮种还有错了不成?那公粮不是咱们交的?那公粮交完了到咱们手里还剩下多少?”
“静一静,静一静。”
“虽然说救济粮不会优先考虑到咱们生产大队,但咱们在假粮种事件也损失严重,公社那边特意批给了咱们二十斤红薯秧苗,显苗,你明天早上带两个人去公社拉回来。”苏保才把这事交给了副队长丰显苗。
众人对这二十斤红薯苗兴致缺缺,还不如每人分两斤红薯实在呢。
说完红薯秧苗的事后,苏保才说起了这次开会的正事,把后面一茬茬的活给安排好,手工拔出田间的麦苗,翻土,沤肥,消毒,锄草还有做好抗旱准备等,小麦不能连季播种,村东头的水浇地种红薯,村西头的坡地种大豆,剩下的育点白菜苗,赶霜降前还能收一茬。
“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没有就散会了!”
“保才叔,我有话要说。”人群中棠棠举起了手,声音清甜绵软,“大家现在粮食都不宽裕,裤腰带勒紧了一截又一截,估计晚上就喝了两碗稀汤就赶来开会了,这开了这一会的会,想必大家都饿了,我娘给大家做了宵夜,各位叔叔婶婶可以吃吃看!”
棠棠这话一说全场都炸了,这年头家家户户粮食有多紧,竟然还有人主动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来给大家吃?
虽然大伙确实是饿,但也不好意思吃别人家的粮食,毕竟这年头粮食就是命。
棠棠看大家都不拿,就开口解释道,“这是用山里捡来的橡子做的,不要钱!我们家除了一些调料都没出,大家不用不好意思!”
大伙的目光落在棠棠手上的木盆里,里边是一大盆被切成一块块的类似灰豆腐的东西,还加了酱油和一些切碎的野葱。
“橡子?不就是那种又苦又涩的硬壳果子吗?那玩意……能吃?”有人持怀疑态度。
棠棠把那盆橡子豆腐给端到了苏保才的面前,“保才叔,您先吃一块吧。”
苏保才拿起了一块,“棠棠,这是什么?”
“保才叔,这是橡子豆腐。”棠棠解释道。
“橡子?”苏保才疑惑,他怎么都想不到那山里又苦又涩的野果子是怎么变成棠棠手里那盆看起来像豆腐一样的东西的,但他还是把手里的橡子豆腐给塞进了嘴里。
其他人看到苏保才吃了,也跟着把手里的橡子豆腐给塞进嘴里,怎么说呢,有股苦味涩味,但影响不大,而且这豆腐口感格外韧,牙齿得稍微用点力才能咬断,越嚼就越能感觉到淀粉的黏性,混着没完全磨碎的橡子颗粒,在嘴里沙沙作响,倒有点像是在嚼没煮熟的糙米。
有人晚上只喝了稀得不能再稀的汤,肚子早就咕噜咕噜叫了,这一块橡子豆腐吞下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饥饿的感觉都缓解了不少,看起来这个东西像是能管饱的!
有人吃了一块还想要第二块的,棠棠也不藏私,有多少都分给大家了,瞬间一大堆村民都挤了上来,想要尝尝这橡子豆腐是什么滋味。
“是粮食,这就是粮食啊!”
“好吃、真好吃。”有人红了眼眶,家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吃过干的了。
“妮子,你刚才说,这是用山里捡到的橡子做的?”
苏觉胜把一筐橡子摆在大家面前,“就是这个山里捡到的橡子。”
棠棠给大家科普橡子豆腐的做法,“在山里捡到的橡子,用石臼把外面的硬壳砸烂了,拿回去家里磨成橡子浆液,用纱布过筛一遍,浸泡一夜之后第二天换新的水,清洗十五遍之后,底部沉淀的就是橡子粉了,这个粉不仅可以用来做成橡子豆腐,还能用来做窝窝头,摊薄饼,煮橡子糊糊,十斤橡子能磨出三斤的橡子粉,一斤橡子粉就能做出来六七斤的橡子豆腐!”
“就是这玩意?”指着苏觉胜手里的橡子问。
“对!”
“说起来我前两天还看见棠棠和觉胜两个娃娃在村口的石臼那里不知道捣鼓什么,难道当时就在捣鼓这个橡子?”
这下子虽然还没散会,但人群的人瞬间坐不住了!
棠棠已经把完整的橡子豆腐给说了出来,这橡子又不要钱,就算不成功也就是费一点时间功夫,万一试成功了……家里就用不着顿顿稀汤勒紧裤腰带过活了!
“晚上不许上山,危险!”苏保才喝住了大伙,“要上山就明早再上!”
苏保才说明天才能上山,这凌晨三四点也是明天了,于是乎这天还没亮,就开始窸窸窣窣的有人背着竹筐上山捡橡子,这打谷山上的橡树到处可见,橡子一年一年堆得满山都是,谁愿意去捡就捡去吧,捡回来之后用石臼凿烂了外壳,磨成浆液,再泡水,基本上按照棠棠说的办法,都能做出来橡子粉!
用来做窝窝头,摊薄饼,煮橡子糊糊,虽然不至于多好吃,还有股苦涩味,但的的确确能管饱!而且比什么草根树皮的滋味可好多了,这可把大伙给激动坏了!
……
苏觉胜和棠棠按照上次的印象找到了朱老汉一家。
棠棠敲门时,朱老汉一家正熬了野菜糊糊,锅里只下了一点很少的豆片,大部分是青绿色的野菜和稀汤。
“恩人,是两位恩人,快进屋里来坐!”
苏觉胜把车座上绑着的橡子给解下来,“老伯,你们这边的山里有种这个橡子吗?”
朱老汉仔细辨认了一下,“有、这个硬壳*野果山里不少,但这个东西咬起来不好剥壳,而且又苦又涩的,大伙都更愿意去挖野草树根,愿意捡这个橡子的人不多。”
棠棠脸上露出笑容来,她从麻袋里取出昨晚几个用橡子面蒸的窝窝头,“您尝尝这个!”
“这、这可使不得……”
“吃吧,老伯,您就吃吧!”棠棠不由分说的把窝窝头给塞进了他的手里,再往朱青、毛毛、老婆婆手里都塞了一个橡子面窝窝头。
这几个窝窝头是喻娟芳蒸的,里边还加了一点盐和土豆丝,拿在手里有点硬,比平时的苞谷窝头重些,吃起来是很韧的口感,还有种没磨碎的糙米颗粒感。
朱老汉家里已经多久没吃过干粮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窝窝头,但他硬是吃得热泪盈眶,“好吃,真好吃啊。”
老汉十几岁的孙子朱青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人长得又高又瘦,跟条细竹竿似的,他已经吞咽完了一个橡子面窝窝头,再看棠棠手里的窝窝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咽了咽口水。
她脸色浮现一抹喜色,“应该可以吃!这个估计就是从橡子里面提出来的淀粉了,但这个怎么吃呢……有了。”
既然藕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这个从橡子提起出来的淀粉估计也能像藕粉那样吃。
棠棠进屋拿了两个干净的粗瓷碗,各舀一勺橡子粉,然后一边倒开水一边搅和,滚水撞在碗壁上腾起白雾,橡子粉遇热瞬间凝成半透明的糊状,反复搅动之后,慢慢变得粘稠。
棠棠舀起一羹匙橡子糊糊尝了尝,刚冲好的橡子糊糊入口先是绵密细腻的触感,不像藕粉似的自带清甜,有股独属于山野的苦涩味,但还能接受,咀嚼的时候能感受到轻微的颗粒感,像是未完全磨碎的糙米。
“棠棠,这玩意真的能吃唉!”觉胜激动道,虽然不是很好吃,但他还是扒拉着把一整碗橡子糊糊都吃光了,“平时我喝稀饭都要喝两碗,但这一碗橡子糊糊下去,我就感觉八分饱了,这个橡子糊糊真顶饱啊!”
棠棠也喝完了一碗橡子糊糊。
这个橡子出粉率还挺高的,棠棠估摸着他们应该磨了十斤左右的橡子,这缸底的淀粉估摸着有三斤左右,出粉率能达到30%左右。
晚上喻娟芳把这个橡子粉做熟了,跟下午他们吃的糊糊口感完全不一样,口感吃起来跟吃豆腐似的,质地清爽软嫩,虽然有点苦涩但没到不能接受的程度,而且只用了一斤淀粉,就熬出来了六七斤的橡子豆腐,比黄豆做豆腐的出产量还多,这已经顶得上正常时期一户五口之家一天的口粮了。
喻娟芳也很激动,本来两个孩子瞎捣鼓,她也没放在心上,竟然真的把这个橡子豆腐给捣鼓出来了。
如果这个橡子豆腐能推广开来,那就有很多人都不用饿死了。
……
晚上七点左右,大伙都吃过晚饭后,大队长苏保才把大伙都召集到了村小学的操场开会。
大概是这段时间都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大人小孩每天都只能喝两碗野菜稀汤,大家都蔫蔫的,打不起精神来。
损失已经造成不可挽回,苏保才叫大家来主要是安排后续的耕种问题,“都往前凑凑!这次假粮种事件,各个村庄都损失严重,公社那边的意思是咱们榆槐村生产大队只种了一半的假粮种,损失较轻,所以救济粮不会优先考虑咱们生产队。”
开会就是为了说这!底下有人就不满了,“合着咱们没把麦田全给种了那假粮种还有错了不成?那公粮不是咱们交的?那公粮交完了到咱们手里还剩下多少?”
“静一静,静一静。”
“虽然说救济粮不会优先考虑到咱们生产大队,但咱们在假粮种事件也损失严重,公社那边特意批给了咱们二十斤红薯秧苗,显苗,你明天早上带两个人去公社拉回来。”苏保才把这事交给了副队长丰显苗。
众人对这二十斤红薯苗兴致缺缺,还不如每人分两斤红薯实在呢。
说完红薯秧苗的事后,苏保才说起了这次开会的正事,把后面一茬茬的活给安排好,手工拔出田间的麦苗,翻土,沤肥,消毒,锄草还有做好抗旱准备等,小麦不能连季播种,村东头的水浇地种红薯,村西头的坡地种大豆,剩下的育点白菜苗,赶霜降前还能收一茬。
“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没有就散会了!”
“保才叔,我有话要说。”人群中棠棠举起了手,声音清甜绵软,“大家现在粮食都不宽裕,裤腰带勒紧了一截又一截,估计晚上就喝了两碗稀汤就赶来开会了,这开了这一会的会,想必大家都饿了,我娘给大家做了宵夜,各位叔叔婶婶可以吃吃看!”
棠棠这话一说全场都炸了,这年头家家户户粮食有多紧,竟然还有人主动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来给大家吃?
虽然大伙确实是饿,但也不好意思吃别人家的粮食,毕竟这年头粮食就是命。
棠棠看大家都不拿,就开口解释道,“这是用山里捡来的橡子做的,不要钱!我们家除了一些调料都没出,大家不用不好意思!”
大伙的目光落在棠棠手上的木盆里,里边是一大盆被切成一块块的类似灰豆腐的东西,还加了酱油和一些切碎的野葱。
“橡子?不就是那种又苦又涩的硬壳果子吗?那玩意……能吃?”有人持怀疑态度。
棠棠把那盆橡子豆腐给端到了苏保才的面前,“保才叔,您先吃一块吧。”
苏保才拿起了一块,“棠棠,这是什么?”
“保才叔,这是橡子豆腐。”棠棠解释道。
“橡子?”苏保才疑惑,他怎么都想不到那山里又苦又涩的野果子是怎么变成棠棠手里那盆看起来像豆腐一样的东西的,但他还是把手里的橡子豆腐给塞进了嘴里。
其他人看到苏保才吃了,也跟着把手里的橡子豆腐给塞进嘴里,怎么说呢,有股苦味涩味,但影响不大,而且这豆腐口感格外韧,牙齿得稍微用点力才能咬断,越嚼就越能感觉到淀粉的黏性,混着没完全磨碎的橡子颗粒,在嘴里沙沙作响,倒有点像是在嚼没煮熟的糙米。
有人晚上只喝了稀得不能再稀的汤,肚子早就咕噜咕噜叫了,这一块橡子豆腐吞下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饥饿的感觉都缓解了不少,看起来这个东西像是能管饱的!
有人吃了一块还想要第二块的,棠棠也不藏私,有多少都分给大家了,瞬间一大堆村民都挤了上来,想要尝尝这橡子豆腐是什么滋味。
“是粮食,这就是粮食啊!”
“好吃、真好吃。”有人红了眼眶,家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吃过干的了。
“妮子,你刚才说,这是用山里捡到的橡子做的?”
苏觉胜把一筐橡子摆在大家面前,“就是这个山里捡到的橡子。”
棠棠给大家科普橡子豆腐的做法,“在山里捡到的橡子,用石臼把外面的硬壳砸烂了,拿回去家里磨成橡子浆液,用纱布过筛一遍,浸泡一夜之后第二天换新的水,清洗十五遍之后,底部沉淀的就是橡子粉了,这个粉不仅可以用来做成橡子豆腐,还能用来做窝窝头,摊薄饼,煮橡子糊糊,十斤橡子能磨出三斤的橡子粉,一斤橡子粉就能做出来六七斤的橡子豆腐!”
“就是这玩意?”指着苏觉胜手里的橡子问。
“对!”
“说起来我前两天还看见棠棠和觉胜两个娃娃在村口的石臼那里不知道捣鼓什么,难道当时就在捣鼓这个橡子?”
这下子虽然还没散会,但人群的人瞬间坐不住了!
棠棠已经把完整的橡子豆腐给说了出来,这橡子又不要钱,就算不成功也就是费一点时间功夫,万一试成功了……家里就用不着顿顿稀汤勒紧裤腰带过活了!
“晚上不许上山,危险!”苏保才喝住了大伙,“要上山就明早再上!”
苏保才说明天才能上山,这凌晨三四点也是明天了,于是乎这天还没亮,就开始窸窸窣窣的有人背着竹筐上山捡橡子,这打谷山上的橡树到处可见,橡子一年一年堆得满山都是,谁愿意去捡就捡去吧,捡回来之后用石臼凿烂了外壳,磨成浆液,再泡水,基本上按照棠棠说的办法,都能做出来橡子粉!
用来做窝窝头,摊薄饼,煮橡子糊糊,虽然不至于多好吃,还有股苦涩味,但的的确确能管饱!而且比什么草根树皮的滋味可好多了,这可把大伙给激动坏了!
……
苏觉胜和棠棠按照上次的印象找到了朱老汉一家。
棠棠敲门时,朱老汉一家正熬了野菜糊糊,锅里只下了一点很少的豆片,大部分是青绿色的野菜和稀汤。
“恩人,是两位恩人,快进屋里来坐!”
苏觉胜把车座上绑着的橡子给解下来,“老伯,你们这边的山里有种这个橡子吗?”
朱老汉仔细辨认了一下,“有、这个硬壳*野果山里不少,但这个东西咬起来不好剥壳,而且又苦又涩的,大伙都更愿意去挖野草树根,愿意捡这个橡子的人不多。”
棠棠脸上露出笑容来,她从麻袋里取出昨晚几个用橡子面蒸的窝窝头,“您尝尝这个!”
“这、这可使不得……”
“吃吧,老伯,您就吃吧!”棠棠不由分说的把窝窝头给塞进了他的手里,再往朱青、毛毛、老婆婆手里都塞了一个橡子面窝窝头。
这几个窝窝头是喻娟芳蒸的,里边还加了一点盐和土豆丝,拿在手里有点硬,比平时的苞谷窝头重些,吃起来是很韧的口感,还有种没磨碎的糙米颗粒感。
朱老汉家里已经多久没吃过干粮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窝窝头,但他硬是吃得热泪盈眶,“好吃,真好吃啊。”
老汉十几岁的孙子朱青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人长得又高又瘦,跟条细竹竿似的,他已经吞咽完了一个橡子面窝窝头,再看棠棠手里的窝窝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咽了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