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这些人物画俱是她所不识的面孔,像是随手画的陌生人。
  “我从来不为熟人作画。”
  “为何呢?”
  “因为我害怕若是和熟人分别,日后便只能对着画像睹物思人,那我情愿未曾画过。”李惜愿道出心里话,“所以我见到不认识的有趣之人才会画下来,因为没有交集,就不会有这般苦恼了。”
  长孙知非捏她脸颊:“聚散终有时,相见最难,而离别方是常态,看来阿盈还是未习惯。”
  “唔。”李惜愿自我宽解,“所以我*才更享受每个当下。”
  一只糕糜很显然无法填饱肚子,闻她小腹冒出咕咕声,长孙知非起身拂裙,整理衣襟鬓发,拍拍她肩:“阿盈待在此处莫走动,我去瞧瞧有甚么美食,为你购买一些。”
  庙门外有不少货郎叫卖胡饼饮子吃食,视李惜愿点头应承,并保证绝不会乱跑,长孙知非方宽心离去。
  浮铺上点心糕饼琳琅满目,长孙知非择几样自己与李惜愿各自爱吃之物,又视摊上花钿簪梳精致玲珑,难免心生喜爱,于是逗留拣择了半晌。
  待付了账,长孙知非提足匆促赶回庙院,途中与一阵三两人群迎面相遇,话音顺风沁入耳。
  “这孙先生真真是个世上难逢的神医,我家那位其他郎中皆言病入膏肓,独他三两副下去药到病除,孰人不称之神医?”
  “孙先生还是个大善人,你瞧,这寺院里的疠人堂皆是群我等避之不及的麻风患者,他却自愿前来医治,除却圣人,还有谁敢冒这般险?”
  长孙知非闻声,四顾周遭,但见院中空庭上搁两张长案,一位着山青色襕衫,挽云紫幞头的男子正为几名妇人诊脉,时而起身探察病因,眉目宽和,泛有悲悯之态。
  猜测此人应是传闻中的孙先生,她不由投去赞赏目光,又加快足步走回李小六所在。
  她果然乖巧听话未乱跑,长孙知非遥见她坐在草地上专心作画,日光投泻满身,而身后站了一名面生青年,正安静地束手而立,垂首盯视她笔下画作。
  再察此人举止形容清秀干净,应无恶意,猜测亦是绘画爱好者,长孙知非遂不作打扰,自踱往一旁休息。
  话说李小六远远认出上回替魏征疗治骨折的孙思邈,便打算提笔为他作幅肖像画,正打着草稿,忽听闻右后方一阵细微的呼吸声。
  “下眼眶可略微向上弯曲,上眼睑可呈愈加明显之曲线,眼眶弯曲方更易表现悲伤情绪。”青年端量良久,终于忍不住出声指出。
  李小六鼓了鼓脸颊:“郎君何以认为孙先生的情绪是悲伤?”
  “你观那位患者形销骨立,腿脚站立不稳,孙先生诊脉后露有叹息之状,料应为其而悲。”
  “还是郎君观察得仔细。”李惜愿挠挠鼻尖,“那您说神态易捕捉,可又该如何表现孙先生的气度呢?”
  青年思索了阵,指向孙思邈身旁松竹:“气度虽最难把握,但你可借助周边环境加以陪衬,诸如竹具君子品格,便可画两竿修竹。”
  “只需要两竿就够了么?”
  “稍加点缀即可,毕竟你所画乃人物画,休喧宾夺主。”
  嚯,遇上了个行家!
  李小六当即信服地连连点头。
  然而二人指指点点的动作过分明显,早引起孙思邈注意,意识到自己成了画中人,孙思邈唇畔掠起一抹笑意,遥遥向李小六颔首问好。
  她旋即扬手摇了摇:“孙先生好!”
  她又抬首视向青年,弯了弯眸:“我猜你一定是个画家,我叫李小六,不知郎君是何方高人?”
  “高人谈不上,不过是专攻绘画的普通画师一名,在下姓阎,名立本,近来借居寺院暂住,不想能与小六偶遇,适才一些粗浅之见,还得多谢小六愿意采纳。”
  “我听说过你。”李小六努力回忆一番,似乎在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记得你画画很厉害。”
  好像有幅《步辇图》还是《历代帝王像》登在书上来着?
  “谬赞谬赞,小六年纪虽小,画功已然超乎同龄人,亦可称了不起。”
  “谢谢你的夸奖。”李小六眨巴眨巴双目,“那你会离开这里吗?”
  向她道别的人太多,她已经怕了。
  阎立本不解其意,但仍解答她莫名其妙的问题:“四海动乱,惟晋阳尚且安稳,如无要事,我应不会离开。”
  “好耶,那我日日都会来。”
  其后七日里,李小六必雷打不动,跑来庙宇草地上坐下绘画。
  庙中小沙弥已将她看得眼熟,不由在打扫庭院时与阎立本揶揄:“郎君瞧,那位小画师又来写生,倒是毅力惊人,有如此刻苦意志,将来某一日郎君莫要被她超了去。”
  阎立本漾起笑意,早将女孩心思看穿:“她并非仅仅为了写生,想是另有目的。”
  沙弥亦已看透,打趣道:“郎君愿意中她的道么?”
  哪有人会拒绝这般可爱又用功的小朋友。
  阎立本以行动给出了答案,他负手走向李小六,每日亦雷打不动耐心指点,视她打完草稿、描线、上色、涂影,一一循循教导过,并亲自将画作命名为《药王行医图》。
  此画后来悬挂于孙思邈药堂前厅正中,过往人视之无不赞为精妙,称画师极擅捕捉神韵,气度肖似,复刻完美,与孙药王医术相得益彰。
  画作完成的那一瞬,李小六洗完笔收拾好画具,背上大大的行囊,小脸洋溢起期待,紧张地盯向他。
  “我可以常常见到你吗?”
  “你说甚么?”
  “我说,您愿意做我的绘画老师吗?”
  阎立本唇梢逐渐扬起弧度。
  “不胜荣幸。”青年微笑回答。
  .
  在阎立本指导下,李小六近来画功大进,水准有如神助,然而忙于大事的李世民对此仍蒙在鼓里。
  李小六兴冲冲将画作拿予李渊检阅,不巧他正与李二郎议事,裴寂和自长安远道而来的旧友刘宏基武士彟亦在场。
  “是不错,长进了不少。”李渊略略夸了几句,摆手令女儿先退下,“我与你叔伯有正事相谈,明日我再细观你画,你先回房去。”
  “让小六听听也无妨。”李世民笑道,“小六书读得太少,正好让她学学。”
  “是哇是哇。”李小六连连点头附和,李渊无奈,只得视她拖了把小凳,乖乖躲在李世民后面听讲。
  原来河东有隋将屈突通坚守,李渊欲先取长安,担忧腹背受敌,故而计划踟蹰未定。
  裴寂道:“唐公既虑屈突通,不若先行攻取之,再夺长安为时未晚。”
  “世民以为不然。”李世民俄而驳道,“用兵尚权变,而权变在乎神速,昔日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今需效仿邓艾,速取长安,以免夜长梦多。”
  李渊捋须思忖,度量着二郎与裴寂俱有道理,遂下定论:“汝二人之计皆可,先留兵围攻河东,二郎同时引兵入关,双方均不可延误。”
  李小六听得迷迷瞪瞪,下意识跟着点头,待议事毕,众人告辞离去,李世民瞥见李小六若有所思的神情,衔笑道:“小六可是有何高见?”
  “……”
  “嗯?”
  足足过了半晌,李小六方才意识回笼,眼神迷蒙地盯向李二郎。
  “邓艾是谁?”
  .
  李惜愿本不打算翻开史书,并且如有可能,此生此世皆将敬而远之。
  然当目见李渊失望的神情,以及李世民习以为常后的嘲弄,她痛定思痛,发誓从今往后,必要一改前非恶补历史,教父子俩刮目相看。
  “你推荐一下,我该从哪本书读起?”
  李世民打量了圈书橱中陈列满墙的典籍,抱臂寻思了须臾,抬手取下一本:“这部距今年代稍近,且用语简畅,你可先试着读这本,有不懂的来询我。”
  李惜愿接过书,视了眼扉页:《汉书》。
  “这本是谁写的?”
  “班固和班昭。”
  李惜愿顿起了兴趣:“班昭是女子吗?”
  “是,二人乃是兄妹,俱是史学大家。”
  “哇,那她好厉害。”
  “当年邓太后临朝,班昭身佩金印紫绶参政,位同丞相。”李世民闲闲哂道,“瞧瞧我们小六呢?”
  “……你等着。”
  第一百零一回 被轻视的李惜愿深吸一口气,在额间系上写着“悬梁刺股”的发带,从此闭门不出,决意踏上发奋之路。
  长孙知非路过她卧房时,见瑗儿已端着食盅候了片刻,仍迟迟不见里间人开门。
  她苦劝:“姑娘吃完用功也不迟,书就摆在那儿又不会长脚,姑娘何必饿着自己。”
  “我来罢。”长孙知非接过食盅,敲了敲门,“阿盈还不饿么?”
  房中传来气若游丝的回答:“我读完这一章就吃——”
  瑗儿面露惆怅:“瞧来姑娘被刺激得不轻,娘子您还是先回去罢,婢子再劝劝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