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那,别的都我们来做吗?”吴海洋说。
“一起做,”王英说,“我们不是有配方么,还有材料、有模具,照着方子做就行了。”
吴海洋没什么信心,但王英觉得不算难。
“我们先做两斤试试。”王英说,“杨同志,你去炒糯米粉。田同志,你准备辅料,把核桃敲一敲,红枣去去核……”
在王英的调度下,四个人开始分工协作。
此时的文化站内,赵云升找到正在画宣传画的同事,邱振华。
“振华,有件事想请你帮帮忙呢。”赵云升说。
“你能有什么事,你在单位都属算盘的了,还有事啊?”邱振华说。
赵云升嘿嘿一笑,他本人其实不太喜欢文化站的工作,总觉得磨灭了他的灵魂,限制了他的创作灵感,所以他在文化站是个实打实的后劲分子,不拨不动。
“是我私人的事,我爱人不是在副食品厂上班么,她想为云片糕弄个新包装,我这不想到了你这个专业人才么。”赵云升说。
邱振华一听,有了点兴趣,说:“她想要什么样的?”
赵云升说:“她要求不低呢,她想要简洁,有北崇特色,包装纸呢,容易打开不被撕坏,最好这个包装纸之后还能二次利用。”
“云片糕就那么薄薄两层纸,哪能搞这么多花样,要是用硬纸成本又上去了,不划算啊。”邱振华说。
“这不才找你这个专业人士嘛!”赵云升说,“你想想看呢,我可在我爱人面前替你吹过了,说你肯定可以的。”
邱振华白了赵云升一眼:“我又没让你吹,我等下闲了想想看。”
“好嘞。”赵云升笑嘻嘻地离开了。走几步,迎面遇上宋音,他就当做没看见。宋音想要打招呼,见赵云升忽视她,眸光一暗,也没有吱声。
宋音见赵云升刚才和邱振华说话,便也去和邱振华搭讪:“邱同志,你这个宣传画,画得真好。”
“还行。”邱振华说,宋音对赵云升有意思,文化站不少人都知道,这会儿她突然和邱振华搭讪,邱振华有点不想理她。
“刚才,赵同志找你说什么了?”宋音问。
“说请我吃饭。”邱振华说。
宋音听出邱振华语气不耐烦,也没有继续纠缠,转身离开了。
宋音心里委屈,她就是放不下赵云升,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单位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他还是那么耀眼,叫她怎么舍得放弃。她明知自己应该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里去,却仍是控制不住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
“同志,请问,你们的后勤办公室在哪儿?”
就在宋音黯然神伤时,有一个女生和她搭话。
“我是副食品厂的,这是我的介绍信。”徐莉莉从包里拿出介绍信,又指了指自己胸前的工作证。
宋音看看徐莉莉,一个模样不错的姑娘,虽然皮肤不白,却有一双动人的眼睛。这位应该是和赵云升的妻子一个单位,甚至是一个部门的。
宋音笑笑:“你好啊,同志,你找我们后勤有什么事吗?我领你去吧。”
“谢谢你啊同志。”徐莉莉笑着说,“我来是统计一下咱们文化站,今年要发多少福利。”
“往年好像没统计过?”宋音说。
“嗯,今年的新政策。”徐莉莉没有多说。
“这样啊,你们也挺辛苦的,要一家一家单位跑啊?”
“还好,还好。”徐莉莉觉得在外面跑,比在车间里闻桃酥味道,但是吃不到好多了。
宋音带着徐莉莉来到后勤办公室,后勤今天当班的人正好的宋音熟悉,宋音给他使眼色,他立马会意,假意刁难了徐莉莉一番,然后宋音帮徐莉莉说了一些好话,把事情给办下来了。
出了后勤办公室的门,徐莉莉感激地说:“这位同志,多谢你,你叫什么名字?”
“不用谢,我叫宋音,我看你年纪不大,被派出来做事也不容易。”宋音笑容可亲地说。
“要谢的,要谢的。”徐莉莉说,“对了,我请你吃饭吧。你们文化站食堂不是有个对外售卖的窗口么,正好马上是午饭时间了。”
“那也是我请你吃呀,下次我到副食品厂,你再请问吃吧。我看我们挺投缘的,交个朋友。”宋音说。
徐莉莉见宋音长得好看,声音又甜,还好心肠,当然愿意和她交朋友。两人说着话,下班时间到了,宋音领着徐莉莉去食堂。
到了食堂,徐莉莉想要请客,但是没抢过宋音。她只好说:“那我下次请你。”
两人吃饭的时候,宋音很快就套出徐莉莉的话,她就是和王英一个小组的,是王英的下属,两人关系还很好。
赵云升今天和邱振华一起吃饭,他特意去对外窗口买了一盘红烧肉给邱振华,希望他吃下肉能想出好点子。
吃饭的时候,邱振华突然说:“和宋音一起的女孩子是谁?好像不是我们文化站的。”
“管她是谁呢!”赵云升看都不想看她们一眼。
邱振华呵呵一笑:“今天她还问我和你说什么了呢,这小姑娘也是,咱们文化站那么多人,他偏偏对你这个已婚的念念不忘。”
“没有的事哦,别造谣。”赵云升说。
赵云升和邱振华吃得快,离开食堂的时候,赵云升看见了和宋音在一起的女孩子,那不是他家英子的下属么?怎么到这来了,还和宋音在一起,两个人好像很熟的样子。
赵云升又看了一眼,确认那就是王英的下属,便把这事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和王英说一声。
副食品厂里,王英也带着组员们一起吃午饭。出去的三个今天都没回来,王英就带着吴海洋和两个临时组员一起。
田玉兰和杨建设本来还不太愿意,但王英说了,他们组有规定,一定要一起吃饭,他们没办法,只能赶着王英去了。
到了食堂,田玉兰拿下口罩,王英才发现,她左脸上有块花瓣一样的胎记。她皮肤挺白,胎记嫣红,显得格外明显。但王英觉得她这个胎记并不难看,不过田玉兰显然很在意,拿下口罩后,头埋得更深了。
王英就当没看见田玉兰脸上的胎记,像寻常和组员说话一样和这两个临时组员说话,总结早上的失误。田、杨两人一开始都不吱声,但在王英的调动下,渐渐也开口,说了自己的想法。
王英他们早上做的第一锅云片糕失败了,她自己已经总结出了失败原因,但她没说,而是让三个组员先说。他们都说完之后,王英先夸了他们一番,然后自己再做出总结。
总结完过后,王英笑着说:“果然还是要老员工带,多亏你们的经验,我们能这么快发现问题,下午一定能成功的。”
田玉兰有点脸红,她知道王组长是故意这么说的,她虽然不爱说话,但她不傻。
四个人吃好饭回到车间,田、杨两人明显比早上更有干劲,下午的第一锅,他们就成功了。
红枣的香味很霸道,一出锅就惹得整个车间的人朝他们这边看。
“好香啊!组长,我们成功了吧!”吴海洋激动地说。
“嗯,肯定能成功,等冷却了就切片。”王英笑着说。接下来就等包装到位了,希望赵云升那边能给她好消息。如果那边不行,她就只能还是自己上了。
第63章 抢功“该谁的功劳,就是谁的。”……
王英在两个被方红军瞧不上的职员的帮助下,做成了改良版的云片糕。第四车间的职工们闻着香味,表情有些微妙。
在等待上一批糕冷却的过程中,王英他们又开始继续制作下一个口味的。这次他们是一次成功。王英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各种原料的配比。
王英在一天的工作中发现,田玉兰做事格外细致,不管是拌粉还是筛粉,她都能处理得格外均匀,绝对看不到一点结团的面粉。而杨建设炒糯米粉也炒得很好,火候和时长掌握得很精准,炒出来的糯米粉熟度刚刚好。这两个人不受方红军待见,多半还是因为他们的性格。
第二锅云片糕出蒸锅时,方红军过来了。
王英真心诚意地对他说:“多谢方主任,给我配了两个得力干将。”
方红军觉得王英就是故意气他呢。这两个人平时跟闷葫芦似的,他几乎没听见他们说过话,平时上工,别人也都说他们做事磨蹭,不合群什么的。怎么这样的两个人到了王英手底下,就成有用的人才了?方红军不信,觉得王英就是故意说给他听,他更相信是王英能力出众,才能做成功。
第一批糕已经冷却好,上切片机后,可以轻松切成薄片,不碎,不掉渣。
王英拿了一片,自己先尝,味道比她想象的还要好。香甜绵软,入口即化。
这种传统糕点,在后来越来越不受欢迎,除了国外进口零食的大量涌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食品更多的成了功能性的节令性的食物,每年也就过年象征性地吃一下,口味几十年都不变,肯定不如那些琳琅满目,口味百出的进口零食受欢迎。她*记得前世后来条件好了,家里每年过年都剩下这个吃不完。
“一起做,”王英说,“我们不是有配方么,还有材料、有模具,照着方子做就行了。”
吴海洋没什么信心,但王英觉得不算难。
“我们先做两斤试试。”王英说,“杨同志,你去炒糯米粉。田同志,你准备辅料,把核桃敲一敲,红枣去去核……”
在王英的调度下,四个人开始分工协作。
此时的文化站内,赵云升找到正在画宣传画的同事,邱振华。
“振华,有件事想请你帮帮忙呢。”赵云升说。
“你能有什么事,你在单位都属算盘的了,还有事啊?”邱振华说。
赵云升嘿嘿一笑,他本人其实不太喜欢文化站的工作,总觉得磨灭了他的灵魂,限制了他的创作灵感,所以他在文化站是个实打实的后劲分子,不拨不动。
“是我私人的事,我爱人不是在副食品厂上班么,她想为云片糕弄个新包装,我这不想到了你这个专业人才么。”赵云升说。
邱振华一听,有了点兴趣,说:“她想要什么样的?”
赵云升说:“她要求不低呢,她想要简洁,有北崇特色,包装纸呢,容易打开不被撕坏,最好这个包装纸之后还能二次利用。”
“云片糕就那么薄薄两层纸,哪能搞这么多花样,要是用硬纸成本又上去了,不划算啊。”邱振华说。
“这不才找你这个专业人士嘛!”赵云升说,“你想想看呢,我可在我爱人面前替你吹过了,说你肯定可以的。”
邱振华白了赵云升一眼:“我又没让你吹,我等下闲了想想看。”
“好嘞。”赵云升笑嘻嘻地离开了。走几步,迎面遇上宋音,他就当做没看见。宋音想要打招呼,见赵云升忽视她,眸光一暗,也没有吱声。
宋音见赵云升刚才和邱振华说话,便也去和邱振华搭讪:“邱同志,你这个宣传画,画得真好。”
“还行。”邱振华说,宋音对赵云升有意思,文化站不少人都知道,这会儿她突然和邱振华搭讪,邱振华有点不想理她。
“刚才,赵同志找你说什么了?”宋音问。
“说请我吃饭。”邱振华说。
宋音听出邱振华语气不耐烦,也没有继续纠缠,转身离开了。
宋音心里委屈,她就是放不下赵云升,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单位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他还是那么耀眼,叫她怎么舍得放弃。她明知自己应该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里去,却仍是控制不住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
“同志,请问,你们的后勤办公室在哪儿?”
就在宋音黯然神伤时,有一个女生和她搭话。
“我是副食品厂的,这是我的介绍信。”徐莉莉从包里拿出介绍信,又指了指自己胸前的工作证。
宋音看看徐莉莉,一个模样不错的姑娘,虽然皮肤不白,却有一双动人的眼睛。这位应该是和赵云升的妻子一个单位,甚至是一个部门的。
宋音笑笑:“你好啊,同志,你找我们后勤有什么事吗?我领你去吧。”
“谢谢你啊同志。”徐莉莉笑着说,“我来是统计一下咱们文化站,今年要发多少福利。”
“往年好像没统计过?”宋音说。
“嗯,今年的新政策。”徐莉莉没有多说。
“这样啊,你们也挺辛苦的,要一家一家单位跑啊?”
“还好,还好。”徐莉莉觉得在外面跑,比在车间里闻桃酥味道,但是吃不到好多了。
宋音带着徐莉莉来到后勤办公室,后勤今天当班的人正好的宋音熟悉,宋音给他使眼色,他立马会意,假意刁难了徐莉莉一番,然后宋音帮徐莉莉说了一些好话,把事情给办下来了。
出了后勤办公室的门,徐莉莉感激地说:“这位同志,多谢你,你叫什么名字?”
“不用谢,我叫宋音,我看你年纪不大,被派出来做事也不容易。”宋音笑容可亲地说。
“要谢的,要谢的。”徐莉莉说,“对了,我请你吃饭吧。你们文化站食堂不是有个对外售卖的窗口么,正好马上是午饭时间了。”
“那也是我请你吃呀,下次我到副食品厂,你再请问吃吧。我看我们挺投缘的,交个朋友。”宋音说。
徐莉莉见宋音长得好看,声音又甜,还好心肠,当然愿意和她交朋友。两人说着话,下班时间到了,宋音领着徐莉莉去食堂。
到了食堂,徐莉莉想要请客,但是没抢过宋音。她只好说:“那我下次请你。”
两人吃饭的时候,宋音很快就套出徐莉莉的话,她就是和王英一个小组的,是王英的下属,两人关系还很好。
赵云升今天和邱振华一起吃饭,他特意去对外窗口买了一盘红烧肉给邱振华,希望他吃下肉能想出好点子。
吃饭的时候,邱振华突然说:“和宋音一起的女孩子是谁?好像不是我们文化站的。”
“管她是谁呢!”赵云升看都不想看她们一眼。
邱振华呵呵一笑:“今天她还问我和你说什么了呢,这小姑娘也是,咱们文化站那么多人,他偏偏对你这个已婚的念念不忘。”
“没有的事哦,别造谣。”赵云升说。
赵云升和邱振华吃得快,离开食堂的时候,赵云升看见了和宋音在一起的女孩子,那不是他家英子的下属么?怎么到这来了,还和宋音在一起,两个人好像很熟的样子。
赵云升又看了一眼,确认那就是王英的下属,便把这事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和王英说一声。
副食品厂里,王英也带着组员们一起吃午饭。出去的三个今天都没回来,王英就带着吴海洋和两个临时组员一起。
田玉兰和杨建设本来还不太愿意,但王英说了,他们组有规定,一定要一起吃饭,他们没办法,只能赶着王英去了。
到了食堂,田玉兰拿下口罩,王英才发现,她左脸上有块花瓣一样的胎记。她皮肤挺白,胎记嫣红,显得格外明显。但王英觉得她这个胎记并不难看,不过田玉兰显然很在意,拿下口罩后,头埋得更深了。
王英就当没看见田玉兰脸上的胎记,像寻常和组员说话一样和这两个临时组员说话,总结早上的失误。田、杨两人一开始都不吱声,但在王英的调动下,渐渐也开口,说了自己的想法。
王英他们早上做的第一锅云片糕失败了,她自己已经总结出了失败原因,但她没说,而是让三个组员先说。他们都说完之后,王英先夸了他们一番,然后自己再做出总结。
总结完过后,王英笑着说:“果然还是要老员工带,多亏你们的经验,我们能这么快发现问题,下午一定能成功的。”
田玉兰有点脸红,她知道王组长是故意这么说的,她虽然不爱说话,但她不傻。
四个人吃好饭回到车间,田、杨两人明显比早上更有干劲,下午的第一锅,他们就成功了。
红枣的香味很霸道,一出锅就惹得整个车间的人朝他们这边看。
“好香啊!组长,我们成功了吧!”吴海洋激动地说。
“嗯,肯定能成功,等冷却了就切片。”王英笑着说。接下来就等包装到位了,希望赵云升那边能给她好消息。如果那边不行,她就只能还是自己上了。
第63章 抢功“该谁的功劳,就是谁的。”……
王英在两个被方红军瞧不上的职员的帮助下,做成了改良版的云片糕。第四车间的职工们闻着香味,表情有些微妙。
在等待上一批糕冷却的过程中,王英他们又开始继续制作下一个口味的。这次他们是一次成功。王英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各种原料的配比。
王英在一天的工作中发现,田玉兰做事格外细致,不管是拌粉还是筛粉,她都能处理得格外均匀,绝对看不到一点结团的面粉。而杨建设炒糯米粉也炒得很好,火候和时长掌握得很精准,炒出来的糯米粉熟度刚刚好。这两个人不受方红军待见,多半还是因为他们的性格。
第二锅云片糕出蒸锅时,方红军过来了。
王英真心诚意地对他说:“多谢方主任,给我配了两个得力干将。”
方红军觉得王英就是故意气他呢。这两个人平时跟闷葫芦似的,他几乎没听见他们说过话,平时上工,别人也都说他们做事磨蹭,不合群什么的。怎么这样的两个人到了王英手底下,就成有用的人才了?方红军不信,觉得王英就是故意说给他听,他更相信是王英能力出众,才能做成功。
第一批糕已经冷却好,上切片机后,可以轻松切成薄片,不碎,不掉渣。
王英拿了一片,自己先尝,味道比她想象的还要好。香甜绵软,入口即化。
这种传统糕点,在后来越来越不受欢迎,除了国外进口零食的大量涌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食品更多的成了功能性的节令性的食物,每年也就过年象征性地吃一下,口味几十年都不变,肯定不如那些琳琅满目,口味百出的进口零食受欢迎。她*记得前世后来条件好了,家里每年过年都剩下这个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