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说到这里,祝琬迟疑了下,手指下意识攥上衣角,但片刻后她的目光再度坚定下来。
  她看着他,坦然开口。
  “仅仅是因为这两点缘故,我才会应下将军的要求,方才古康也误以为我和相府皆站在将军的这一方了,这才对我开口,然并非如此,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况且我也不会支持叛军。”
  “我方才说梁王不配,也并没有什么旁的意思在,将军切莫误会。”
  【作者有话说】
  [绿心]
  第17章 017
  ◎“但是信给到你,我们之间便算是两清了。”◎
  祝琬说完,平静望向陈毓。
  “我方才便已经想过了。”
  “你要我写的这封信,我应下了。”
  “但是信给到你,我们之间便算是两清了。”
  似是忽地想到什么,祝琬顿住,抿了抿唇,再度开口。
  “也莫说什么一封信能不能抵得了救命之恩,条件既是你提的,那便是值当的,将军以为呢?”
  她一番话说完,陈毓始终没什么反应。
  朦朦夜色下,旷野望不到边,天穹之上不见星月,旁边这人静得无声息,一时间祝琬的耳畔间只有清凛的风轻拂而过。
  “自然。”
  他看也没看她,只开口时带着祝琬辨不清楚的几分讥诮之意。
  “只不过接下来这段时日,祝六姑娘还是小心为上,不然单凭你身边那个连如期一招都走不过的扈从,难免要再欠下几场救命之恩。”
  “我是没旁的信要写了,也不知道旁人有没有我这般好说话,能不能这么容易便两清。”
  陈毓说罢转身便走,都没给祝琬哪怕一句话的空余。
  祝琬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后知后觉地想起来,这人在这里等着她,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同她说。
  只不过人都走了,也没必要纠结,这人脾性古怪,左右他的事同自己没关系,他若是能一直什么都不说,自己大概能少生点火气。
  她也没再管他,望着面前的阔野平原心头忽地涌起几分怅然。
  从京城南下,一路行官道至此地,仍是见了好些流民和乞儿,不知当下这世道,到底还有多少流离失所的人。
  幼时在书塾时,她虽是最讨厌听先生讲策论,可时讲评课上,先生和各家的兄长们高谈阔论,言至兴起甚至会当堂辩论,她是实打实地听过好些。
  那时周俨已然离开相府去了北地军中,府中只她一人在高家书塾念书,爹爹时常会唤她去书房,大多时候聊得便是这些策论文章。
  祝洵一贯认为这些为入朝的学子做的时文,和当下的朝会一般,都是些坐而论道的表面文章,祝琬虽也觉着那些文章无趣,可却搞不清楚为何父亲年年关心科考,还要这般贬低。
  如今走这一遭反倒是看得清了些。
  朝堂上的高谈阔论、学子们的锦绣文章,和遥遥千万里之外的禹州竟好似隔着天堑。
  禹地的清苦百姓流离失所、为一口剩饭争破头的时候,京中娇客为一抹春色犹可掷千金。
  篝火燃尽,静谧的夜里,望着杳无人烟的村落,祝琬竟觉出一丝愧疚。
  鸦唤惊出满身的寒意,她拢了拢披氅,沉默地回身朝自己的营帐走去。
  言玉和青山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只听到方才她和陈毓之间的寥寥几句话,只当她是心有余悸。
  “小姐放心,青山虽然比不得叛党那般凶煞,但相爷对我有恩,便是拼却这条性命,也定会护小姐周全。”
  被他这一打断,祝琬也渐渐缓回神。
  无论朝局还是时势,都不是她操心得了的事。
  她垂下头笑了笑,转过头对青山道:
  “他们那些人说的话,你不必往心里去。”
  祝琬一边往营帐走,一边压低声音道:
  “青山,你同爹爹身边的连城应是有联络的吧?”
  连城是祝洵身边最得用的护卫,整个相府中所有的武卫,只他一人是身负官职的,虽然算不上高位,可总归同旁人不同。
  青山原也是祝洵身边的,此番被调给她用,可瞧着身手却又并不是很出众。
  若不是能打的好手,那便是说,这人另有用处。
  “是。”青山回道。
  他没说自己能做什么,但对于祝琬的问话给了肯定的答复。
  “那你是有办法能替我给爹爹送一封信,不被叛军的人截阅?”祝琬径直问道。
  “……”青山迟疑着,半晌没应声。
  祝琬走进营帐,让言玉和青山一并进来,低声催问。
  “能吗?不能便不要勉强,我不想节外生枝。”
  “可以,只是若是应下,这几日属下可能得离开两日。”
  青山听出祝琬的言外之意,立时道。
  “若是属下不在,怕是这边的人也会有所察觉?”
  “无妨。”
  祝琬应着,走到旁边的小案上。
  案上的纸笔已然备齐,虽是比不了相府她用惯的那些,但她瞧得出来,这些也已能算是上品了。
  大抵是此前陈毓差人来换过。
  祝琬将近日以来的事,包括自己如今身在禹州,应陈毓之要求给外祖父写信等事一一在信中禀明,从腰间拿下自己的玉章,在信末处盖扣。
  这枚玉章她十岁那年表兄送到相府的生辰礼,她一直随身携带,爹爹看到这枚小印便知道这信不会有假。
  她将信笺封好递给青山。
  “现在就去,亲手交到你们自己的人手里,切莫出问题。”她郑重道。
  禹州一路,她同这些叛党之间的一些交集,一旦来日为人所察觉,说不定会为她、为相府甚至外祖一门都会引来杀身祸事,于此事上,她不能隐瞒爹爹,若是爹爹看了信,也好有些准备。
  看着青山疾步离开,祝琬也松了口气。
  将另一封要送去外祖府上的信函一并写好后,她将信放到一旁,而后在草席上躺下。
  “言玉,不用守了,你也好好休息吧。”
  看着言玉仍在她帐内一副守夜的阵仗,祝琬困得有些睁不开眼,强撑着小声道。
  本就是累极了,困倦地不行,祝琬躺着很快便入睡了。
  再度睁开眼,看清眼前的一切,她有些发懵。
  她本是在禹州城外,陈毓的那处叛军临时营地,可眼前的景象分明是京城。
  巍巍宫城内,宝相庄严的佛塔矗立,靠近地面的塔身已然印满了斑驳的血迹。
  宫墙内燃着烈火,偌大的京都寂静如一座死城。
  祝琬浑身冰冷,一步一步往宫内走,仿若受了某种指引。
  昔日映着辉光的朱甍碧瓦、金漆龙柱,经一遭大火就此毁于一旦。
  红木雕梁从正中折断,在她经过时直直砸落至她的脚边,碎木屑迸溅直直穿过她的身形。
  祝琬明白过来了。
  她又到了那个奇怪的梦境里。
  自她幼年时便无数次令她梦魇的梦境,原本在她八岁之后便没再梦见过了,今次竟再度重演。
  殿内人很多。
  站着的、坐着的、活着的还有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的。
  她一眼看到最前方持刀的男人。
  那柄刀她瞧着很是眼熟,锋刃微卷,滴滴答答地淌着血。
  他背对她站着,那个背影她瞧着格外眼熟。
  正对着她的帝位之上,垂垂老矣*的皇帝目光涣散,胸腹间豁开的血洞可怖至极。
  另一旁的地上,一身蟒袍的太子身首异处,早已断气多时。
  殿中的地上,祝琬眼熟至极的几位老臣触柱而亡,面目再不是当年他们来相府同父亲相谈政事时那般忠直敦厚。
  诸般死状,连安详都算不上。
  蓦地,背对着她的男人转回身。
  这一次她看得清楚,阴郁凌厉的脸,冷峭凉薄的眼,她既陌生又熟悉。
  这个身形如陈毓一般的人,生的却是一张和周俨一模一样的脸。
  她莫不是疯了。
  祝琬连连后退。
  片刻后反应过来,这大殿之内,应是无人看得见她。
  她早已不再是几岁的孩童,几次三番窥至这处梦境,她实是想知道,梦境中的这些事到底和她有什么干系。
  祝琬朝着大殿之上的人走去。
  那人用刀柄挑起大殿龙椅之上老皇帝的衣襟,方才苟延残喘的皇帝此刻已然断了气,堪堪挂在他的刀尖上,头歪垂着。
  持刀之人冷厉的目光投过去,似是在端详着,目光中带着几分厌恶,半晌,他刀尖松了劲力,老皇帝身子失了支撑,软成什么似的,自高台檐阶上滚落。
  他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投向空中,神色却不复方才那般阴沉。
  可他这般,恰恰像是同祝琬对视一般。
  明知道他看不到自己,可祝琬仍是吓得一滞。
  她顿了顿,朝他靠近。
  第一眼看过去的,自然是那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