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她把手机掩在桌下,疑惑地发了一句:考虑ing……师姐,学生会招新还会让主席亲自来问喔?「猪猪惊讶」
对面的知足常乐发了一个很老气的大笑表情。
知足常乐:倒也不是,偶然听说。如何,要不要师姐给你过来人的建议?
陶栀望着那串字,深思半晌。她也算单方面认识裴絮,上次在布告栏前,邬别雪的光辉事迹和照片后面紧跟的就是裴絮。
那张上栏的照片陶栀也很有印象。明明是一张漂亮又柔和的脸,随便挑一个地方拍都会很好看,但是裴絮偏不,她挑了学校的一处铜铸雕塑。
雕刻的老人坐在读书长廊前,慈眉善目地望着手里的《论语》。而裴絮往他手里加了一本《药物化学》,挡住原来的书,然后揽过老人的肩,对着镜头比了个大拇指。
眉清目秀的,偏偏笑得很是邪气,有点像干了坏事的比格。
陶栀又想起,之前在一中的时候,裴絮也是很有名气的高中部学姐,漂亮又聪明,为人还很和善。
那时,她好像还没这么……奔放?
陶栀还在犹豫该怎么回复,对面就又塞过来一条信息:对了师妹,你叫什么名字呀?
这个倒是很好回复。
桃:我叫陶栀。「猪猪滑滑板」
知足常乐:陶栀?!
“陶栀!”
台上的老师推了推眼镜,在新生名册里挑了个看得顺眼的名字,“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陶栀吓得差点把手机摔了。
她僵着站起,仔细看了看老师的问题,发现也不是很难回答,于是开始啃起高中的老本,熟练地背出一串作文金句:
“我们要……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头一次开小差就被点起来回答问题,陶栀紧张得声线都在发抖。
台上的老师满意点点头,“不错,给你加平时分!”
陶栀如蒙大赦般松了一口气,坐回椅子上。
手机里,知足常乐已经发来好几条消息。
知足常乐:哎呦我去,我认识你啊!一中的漂亮哑巴小师妹!
知足常乐:哎呦这可太有缘了,天底下还有这么巧的事?
知足常乐:甭说了,你一定要进学生会啊!学生会等着你啊!
知足常乐:你这样又优秀又漂亮的人才就适合咱们学生会!
【作者有话说】
师姐是一款很口是心非的1……[捂脸偷看]
而裴絮是一款全自动闯祸比格(犯事不自知版)
以及大家……千万……不要……进学生会啊……
第30章 三十朵薄荷
◎师姐喜欢,我就做。◎
陶栀捧着手机回了寝室。
屏幕里,知足常乐发来的信息还静静躺在对话框内。陶栀着实没想到裴絮会这么热情,她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对方身上那股开朗劲。
甚至让她恍惚中觉得,对方隔着屏幕在冲她笑。
可能笑得还是像邪恶比格。
更让她意外的是,裴絮竟然认识她。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高中三年,裴絮经常能听到身边人谈论初中部的那个“小哑巴学妹”,说她多乖多可爱,站在人群里像个精致的洋娃娃。
这样的议论声充斥着一中的操场、教室和食堂,裴絮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而在裴絮的印象里,陶栀的“名气”,似乎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安静——她不会说话。以至于每次大家讨论到她时,总会发出几声遗憾的感叹,但这也成了她最独特的标签。
陶栀十二岁能够开口发声,但很长一段时间喉腔状态都不稳定,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和去医院复诊。
有时候状态好,能说出完整的几句话。但更多时候,她只能吐出几个单薄的音节。偶尔,她甚至完全发不出声音。
即使每天陶娇都会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陪陶栀练习讲话,但不稳定的出声状态仍旧没有得到改善。
那段时间,陶栀学过很多字词和语句,但她说过最多的两个词是“妈咪”和“妈妈”。
每天陶娇陪她练习时,她都要郑重无比地先复习这两个词语,然后再跟着陶娇调动唇舌位置,努力地学新的发音。
她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学得也极快。哪怕第一次说“染烫”时发音成了“软糖”,“亮闪闪”念得像“凉山山”,但只要陶娇纠正一遍,她立刻就能调整过来,下次再开口时,发音已经标准得挑不出错。
——标准得让陶娇挑不出错。
唯一的问题是,陶娇挑不出错,那其实就是有点错了。
陶娇有一口绵软又纯正的枱南口音,平时看的综艺也全是枱南节目。而她自己毫无所觉。
陶栀跟着妈咪和电视里的主持人学说话,久而久之,语调也被染得甜糯糯的。
偶尔祁挽山下班回家,推开门听见满屋子的枱南腔,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身在异乡。
可每当陶栀眼睛亮晶晶地扑过来,用软乎乎的声音问她:“妈妈,我说得好不好?”祁挽山又会觉得,这样的日子,幸福得让人心头发烫。
她和陶娇错过了陶栀牙牙学语的幼年,却以另一种方式陪她重新学说话。或许,这也算一种弥补。
普通孩子学会说话需要三年,但情况特殊的陶栀需要多久?没人知道。
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初三之前,她在学校从不开口说话,干脆任由大家认为她就是个“小哑巴”。
“哑巴美人”这种标签放在别人身上或许显得做作,可套在陶栀身上却莫名契合。
她长得乖,脾气好,成绩还拔尖,本该是青春期里最招人嫉妒的那类存在。但正因为她不会说话,那点微妙的敌意反而被悄然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默契的保护欲。
除了少数想靠欺负她来博关注的幼稚男生,整个中学时代,几乎没人会讨厌她。甚至,大家都很喜欢她。
裴絮靠在实验台,在脑子里快速回想了一遍中学时代所听闻的关于陶栀的校园传说,越想越觉得,这样又漂亮又聪明的人,确实值得邬别雪“不一般”的对待。
邬别雪也真是的,想给漂亮小师妹开后门也不直说,还拐弯抹角的让她“客观”一点。
不过一想邬别雪那冷冰冰的性子,本来也不会打直球,这倒才是她的行事作风。
裴絮一拍大腿,觉得自己真是越来越了解邬别雪了,这下友谊肯定会地久天长。
于是又乐呵呵地开始卖力往学生会拉人。
知足常乐:闺蜜闺蜜你想不想和我一起进学生会打工喵喵喵?
陶栀捧着手机停在卧室前,望着新发来的这条消息,忍不住笑出了声。
下一秒,卧室门被拉开,冷淡香气扑面而来。
陶栀抬眼,看见邬别雪清丽面容,身上溢出些微凉水汽,应该是刚洗完澡。
“师姐晚上好。”陶栀笑意未退,扬起脸朝她道。
邬别雪见她眉眼弯弯,也不知道是什么事逗得她这么开心,但唇角也跟着不自觉地扬了扬。
九月末了,气温还是没退,白天热得像蒸笼,但昼夜温差在悄无声息拉开。
入夜的时候,从落地窗里流进的风已经是沁凉的质感。那盆阳台的小薄荷生得更好了,叶片饱满舒展开,欢快地在风里一抖一抖。
陶栀窝在床上给妈咪发消息,告诉她那些餐具已经到了,她已经洗干净也试用过,都很好用。
陶娇发来一个得意的表情包,然后转发了一长串西餐食谱过来。
陶栀仔细看了看,然后一一点了收藏。
晚上十一点半了,卧室顶灯关掉,只留了一盏书桌前的台灯。
邬别雪还在电脑面前改实验报告。
“师姐……”陶栀转了个身,面向邬别雪,轻轻开口喊她。
“嗯?”邬别雪敲动键盘的声音放轻了些,但是没有转身,“吵到你了吗?”
“没有。”陶栀把被子往上拉了拉,只露出一双干净的双眼,发出的声音陷在薄被里,软软的。
她不说话了,就这样看着邬别雪的背影。
台灯的光晕在那道挺拔单薄的脊背上镀了一层柔和的轮廓,轻薄的睡衣布料下隐约透出微凸的脊骨线条,匀称、干净,恰好贴合陶栀心底最隐秘的幻想。
随着湿热的呼吸,起伏又坠落。
她用目光浸透对方的身体,听到胸腔里的心跳又开始不受控地回响,于是习以为常地开始用单纯的想法伪装自己。
她想,邬别雪应该好好吃饭的。
于是她放软了嗓音,尾音不自觉地拖长:“师姐,你有时间回寝室吃晚饭吗?”
没等对方回答,她又垂下睫毛,声音闷闷地补了一句:“我想试试做饭……师姐能不能帮帮我,给我提一些建议?”
对面的知足常乐发了一个很老气的大笑表情。
知足常乐:倒也不是,偶然听说。如何,要不要师姐给你过来人的建议?
陶栀望着那串字,深思半晌。她也算单方面认识裴絮,上次在布告栏前,邬别雪的光辉事迹和照片后面紧跟的就是裴絮。
那张上栏的照片陶栀也很有印象。明明是一张漂亮又柔和的脸,随便挑一个地方拍都会很好看,但是裴絮偏不,她挑了学校的一处铜铸雕塑。
雕刻的老人坐在读书长廊前,慈眉善目地望着手里的《论语》。而裴絮往他手里加了一本《药物化学》,挡住原来的书,然后揽过老人的肩,对着镜头比了个大拇指。
眉清目秀的,偏偏笑得很是邪气,有点像干了坏事的比格。
陶栀又想起,之前在一中的时候,裴絮也是很有名气的高中部学姐,漂亮又聪明,为人还很和善。
那时,她好像还没这么……奔放?
陶栀还在犹豫该怎么回复,对面就又塞过来一条信息:对了师妹,你叫什么名字呀?
这个倒是很好回复。
桃:我叫陶栀。「猪猪滑滑板」
知足常乐:陶栀?!
“陶栀!”
台上的老师推了推眼镜,在新生名册里挑了个看得顺眼的名字,“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陶栀吓得差点把手机摔了。
她僵着站起,仔细看了看老师的问题,发现也不是很难回答,于是开始啃起高中的老本,熟练地背出一串作文金句:
“我们要……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头一次开小差就被点起来回答问题,陶栀紧张得声线都在发抖。
台上的老师满意点点头,“不错,给你加平时分!”
陶栀如蒙大赦般松了一口气,坐回椅子上。
手机里,知足常乐已经发来好几条消息。
知足常乐:哎呦我去,我认识你啊!一中的漂亮哑巴小师妹!
知足常乐:哎呦这可太有缘了,天底下还有这么巧的事?
知足常乐:甭说了,你一定要进学生会啊!学生会等着你啊!
知足常乐:你这样又优秀又漂亮的人才就适合咱们学生会!
【作者有话说】
师姐是一款很口是心非的1……[捂脸偷看]
而裴絮是一款全自动闯祸比格(犯事不自知版)
以及大家……千万……不要……进学生会啊……
第30章 三十朵薄荷
◎师姐喜欢,我就做。◎
陶栀捧着手机回了寝室。
屏幕里,知足常乐发来的信息还静静躺在对话框内。陶栀着实没想到裴絮会这么热情,她甚至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对方身上那股开朗劲。
甚至让她恍惚中觉得,对方隔着屏幕在冲她笑。
可能笑得还是像邪恶比格。
更让她意外的是,裴絮竟然认识她。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高中三年,裴絮经常能听到身边人谈论初中部的那个“小哑巴学妹”,说她多乖多可爱,站在人群里像个精致的洋娃娃。
这样的议论声充斥着一中的操场、教室和食堂,裴絮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而在裴絮的印象里,陶栀的“名气”,似乎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安静——她不会说话。以至于每次大家讨论到她时,总会发出几声遗憾的感叹,但这也成了她最独特的标签。
陶栀十二岁能够开口发声,但很长一段时间喉腔状态都不稳定,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和去医院复诊。
有时候状态好,能说出完整的几句话。但更多时候,她只能吐出几个单薄的音节。偶尔,她甚至完全发不出声音。
即使每天陶娇都会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陪陶栀练习讲话,但不稳定的出声状态仍旧没有得到改善。
那段时间,陶栀学过很多字词和语句,但她说过最多的两个词是“妈咪”和“妈妈”。
每天陶娇陪她练习时,她都要郑重无比地先复习这两个词语,然后再跟着陶娇调动唇舌位置,努力地学新的发音。
她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学得也极快。哪怕第一次说“染烫”时发音成了“软糖”,“亮闪闪”念得像“凉山山”,但只要陶娇纠正一遍,她立刻就能调整过来,下次再开口时,发音已经标准得挑不出错。
——标准得让陶娇挑不出错。
唯一的问题是,陶娇挑不出错,那其实就是有点错了。
陶娇有一口绵软又纯正的枱南口音,平时看的综艺也全是枱南节目。而她自己毫无所觉。
陶栀跟着妈咪和电视里的主持人学说话,久而久之,语调也被染得甜糯糯的。
偶尔祁挽山下班回家,推开门听见满屋子的枱南腔,恍惚间还以为自己身在异乡。
可每当陶栀眼睛亮晶晶地扑过来,用软乎乎的声音问她:“妈妈,我说得好不好?”祁挽山又会觉得,这样的日子,幸福得让人心头发烫。
她和陶娇错过了陶栀牙牙学语的幼年,却以另一种方式陪她重新学说话。或许,这也算一种弥补。
普通孩子学会说话需要三年,但情况特殊的陶栀需要多久?没人知道。
所以为了避免麻烦,初三之前,她在学校从不开口说话,干脆任由大家认为她就是个“小哑巴”。
“哑巴美人”这种标签放在别人身上或许显得做作,可套在陶栀身上却莫名契合。
她长得乖,脾气好,成绩还拔尖,本该是青春期里最招人嫉妒的那类存在。但正因为她不会说话,那点微妙的敌意反而被悄然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默契的保护欲。
除了少数想靠欺负她来博关注的幼稚男生,整个中学时代,几乎没人会讨厌她。甚至,大家都很喜欢她。
裴絮靠在实验台,在脑子里快速回想了一遍中学时代所听闻的关于陶栀的校园传说,越想越觉得,这样又漂亮又聪明的人,确实值得邬别雪“不一般”的对待。
邬别雪也真是的,想给漂亮小师妹开后门也不直说,还拐弯抹角的让她“客观”一点。
不过一想邬别雪那冷冰冰的性子,本来也不会打直球,这倒才是她的行事作风。
裴絮一拍大腿,觉得自己真是越来越了解邬别雪了,这下友谊肯定会地久天长。
于是又乐呵呵地开始卖力往学生会拉人。
知足常乐:闺蜜闺蜜你想不想和我一起进学生会打工喵喵喵?
陶栀捧着手机停在卧室前,望着新发来的这条消息,忍不住笑出了声。
下一秒,卧室门被拉开,冷淡香气扑面而来。
陶栀抬眼,看见邬别雪清丽面容,身上溢出些微凉水汽,应该是刚洗完澡。
“师姐晚上好。”陶栀笑意未退,扬起脸朝她道。
邬别雪见她眉眼弯弯,也不知道是什么事逗得她这么开心,但唇角也跟着不自觉地扬了扬。
九月末了,气温还是没退,白天热得像蒸笼,但昼夜温差在悄无声息拉开。
入夜的时候,从落地窗里流进的风已经是沁凉的质感。那盆阳台的小薄荷生得更好了,叶片饱满舒展开,欢快地在风里一抖一抖。
陶栀窝在床上给妈咪发消息,告诉她那些餐具已经到了,她已经洗干净也试用过,都很好用。
陶娇发来一个得意的表情包,然后转发了一长串西餐食谱过来。
陶栀仔细看了看,然后一一点了收藏。
晚上十一点半了,卧室顶灯关掉,只留了一盏书桌前的台灯。
邬别雪还在电脑面前改实验报告。
“师姐……”陶栀转了个身,面向邬别雪,轻轻开口喊她。
“嗯?”邬别雪敲动键盘的声音放轻了些,但是没有转身,“吵到你了吗?”
“没有。”陶栀把被子往上拉了拉,只露出一双干净的双眼,发出的声音陷在薄被里,软软的。
她不说话了,就这样看着邬别雪的背影。
台灯的光晕在那道挺拔单薄的脊背上镀了一层柔和的轮廓,轻薄的睡衣布料下隐约透出微凸的脊骨线条,匀称、干净,恰好贴合陶栀心底最隐秘的幻想。
随着湿热的呼吸,起伏又坠落。
她用目光浸透对方的身体,听到胸腔里的心跳又开始不受控地回响,于是习以为常地开始用单纯的想法伪装自己。
她想,邬别雪应该好好吃饭的。
于是她放软了嗓音,尾音不自觉地拖长:“师姐,你有时间回寝室吃晚饭吗?”
没等对方回答,她又垂下睫毛,声音闷闷地补了一句:“我想试试做饭……师姐能不能帮帮我,给我提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