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侯安都哑然。
是啊,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要么溅血一战,要么跪下苟活,没有第三条路。
陈蒨招招手,示意两个小幼崽坐过来。
同样是亡国之君,把完颜守绪和他的好大侄陈叔宝换换,也不至于搞出什么胭脂井、玉树□□花,让本朝沦落为千古笑柄。
哦,不对,把完颜守绪换过来,很可能根本不会亡国……
不是每个人都像陈叔宝一样,成天作大死的。
一想到陈顼无了,陈叔宝也无了,心情顿时就明媚了起来呢!
陈蒨拍了拍张天纲的手以示安慰,正色道:“先生羁旅多年,如今来投本朝,可有什么打算吗?”
毕竟是前金国宰相,能力和口碑都很不错,稍稍培养一番,便可以直接干活了。
他本以为对方定然做好了规划,或是有计策要献,再不济也要劝谏自己一番。
谁知,张天纲沉默许久,那双碧海般沧桑深沉的眸中,泛起了一缕茫然之色:“臣只想来见陛下一面罢了。”
言下之意就是,见面归见面,之后要干啥还没想好。
陈蒨:“……”
这家伙可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呢。
张天纲确实很茫然。
他是蔡州那批人中,唯一幸存到现在的,所有同袍故旧,一应葬在了当年的漫天烽火里。
这些年,作为前朝遗民,他孑然一身,漫无目的,行尸走肉般地四处漂泊。
要追随陈蒨灭亡蒙古,为故国复仇吗?
或许吧,但这只是他所想做之事的一部分。
金国灭亡了,永远停留在了天兴年间。
可是,所有亲历者心中的创伤,却一生都不能抚平。
蒙古入侵的前一年,卫绍王时期,金国境内共有8,413,136个家庭,53,532,151位居民。
然而,到了金国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蒙古窝阔台七年,北方原金国地区的人口仅剩下873,781户,4,754,975人。
也就是说,有足足四千九百万人,因为瘟疫、虐杀、劫掠、饥荒……等各种原因,永永远远地葬身在了这场战争中。
张天纲深吸一口气:“这些年,臣在世间四处行走,看尽哀哭悲苦……”
他没有细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是怎样一幕幕家破人亡、众生流离的惨剧,陈蒨却叹息一声,无比感同身受地说:“朕都知道。”
侯景之乱所造成的劫难,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是平乱的主将,也见证过最深的黑暗和动荡。
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来是千古同此悲。
室内一时寂静下来,只有长风穿院,震得庭下松竹铿然摇曳,哗哗作响。
张天纲轻轻地道:“臣生来就逢乱世,登科金銮殿时,已是贞祐南渡之年,不曾见一日无烽火,更不知道传说中的太平盛世究竟是什么模样……”
陈蒨温声说:“在未来。”
张天纲惊讶地望向他,青年帝王坐在粲然的日光深处,眉目如画,垂望远处的人间,仿佛温柔而清悯,亦自有一种断玉摧锋的锐利。
十年扬鞭宇内,揽辔湖荆,他看遍世间苦楚,而丹心未改,历遍朔漠风雪,而此志弥坚。
“所谓盛世,就是让我辈所经历过的苦楚,下一代的人,从此都不必再受。”
在这一刻,张天纲忽然就不由自主地相信,并期待着:战乱将在不久后的未来终结,终有治世清平的一日。
好好活下去吧。
追随在这位君王的身边,替那些埋骨泉下的同袍与战友们,看一看来日的山河。
你们埋骨在了黎明前的永夜,但黎明终究会到来的。
张天纲一振衣衫,跪在陈蒨身前:“陛下既有此念,孰不思为陛下效死!”
……
攻克临安城后,赵宋宗室大多被全部处斩,相关之人也讨不了好,囚禁的囚禁,去职的去职,前途一片惨淡。
但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宋理宗的谢皇后。
谢皇后是前任丞相谢深甫的孙女,系出名门,与理宗并无子女,本来打算立宋理宗的侄子当太子,也就是著名的青楼皇帝宋度宗。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
谢皇后……芳名谢道清,是陈郡谢氏的后人,而且是谢安的直系孙女,中间隔了25世。
如今观众们都知道,陈郡谢氏是最不能得罪的势力之一。
这身份就注定了,只要谢皇后不去作大死,完全可以在万朝横着走。
在祖宗们的劝说下,谢皇后也很果断地结束了这段塑料婚姻,决定独美去了。
什么宋理宗,拜拜吧您嘞!
她可不想继续当宋廷的傀儡,像历一样成为亡国的背锅侠!
见她能拎得清,祖宗们也很满意,表示你别难过,以后要是还想谈恋爱,对象有的是,就算找十个八个面首也不成问题。
谢皇后如此配合,陈朝这边自然态度也很好,允许她带走平日爱用之物,以及一个小团队,还客客气气把人送到江边。
这个小团队里,有同样去见祖宗的谢枋得。
还有南宋宫廷琴师、文天祥的好友汪元量,准备去找桓伊一同探讨音乐。
以及其它一些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投奔刘宋,或者追随谢安、褚蒜子一道效力之人。
韩子高将众人送上船,笑吟吟地说:“我们陛下向谢太傅问好,还望代为转达。”
谢道清点头应下。
韩子高又道:“我们陛下说了,陈军不打算过江,可与彼方划江而治……”
只不过,这个划江的范围可能得扩大亿点点。
不如就一南一北,划半球而治吧!
【作者有话说】
蒨蒨:机智如我!
这章详细写了哀宗皇帝以及金朝亡国之事,不知大家读后什么感觉呢。
反正我看完《金史》是非常震撼的,真的是掩卷叹息,热泪盈眶,唉,这段历史的关注度实在是太低了......
由于这章涉及到较多的史料,就用角标标一下:
[1]《金史.宣宗本纪下》
[2]元好问《赠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碑》
[3]《元史.石抹孛迭儿列传》
[4]《金史.忠义传二.侯小叔》
[5]《金史.忠义传三.杨沃衍》
[6]元好问《赠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碑》
[7]《大金国志校正》
[8]《金史.忠义传四.蒲察琦》
[9]《金史.列女传.张凤奴》
[10]王鹗《汝南遗事》
[11]《金史.完颜仲德列传》
[12]《金史.忠义传四.绛山》
[13]《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
[14]《金史.忠义传.序论》
[15]王鹗《汝南遗事》
[16]《金史.白华列传》
[17]郝经《青城行》
[18]《金史.张天纲列传》
[19]《金史.方技传.武亢》
[20]王鹗《汝南遗事》
52
第52章
◎你不要乱认祖宗啊!!!◎
谢道清乘船北上,带着一行人,准备去见陈郡谢氏的老祖宗们。
半路上,忽见天幕一闪,谢安给她发了一条消息,后边还附着一张曲谱。
谢道清看完之后,转身招呼汪元量过来:“水云,正好路上还有一段时间,安石公让你先将这首曲子学会,好好练熟。”
汪元量是南宋从前的宫廷琴师,名冠京华。
宋末多才女,昭仪王清惠擅长诗词文墨,杨淑妃、也就是宋末帝赵昺的生母,精通琴艺,家学渊源,图史有闻。
就连谢道清本人,也经常在宫中举办雅集聚会。
理所当然的,汪元量永远是这些雅集聚会的内部成员。
他弹得一手好琴,温温柔柔,低眉拂弦,流出来的音调绮丽而空灵,仿佛收尽了西湖畔明净如莹、纤毫无尘的月色与柔波。
若是没有那场天崩地裂的改朝换代的话,他大概会一直这般不知愁地弹奏下去,与世无尤。
但无常的命运,将他推到了刀刃之前,注定要见证所有的繁华破碎与凋谢。
历史上,在宋末的这一批人中,汪元量是活到最后的那一个,替每一个逝者,承受那些生离死别,黍离之悲。
赵宋灭亡,幼帝、太后两宫被掳北上,汪元量与王清惠在太后身边随行。
途径当年北宋旧都,汴梁夷山驿站。
王清惠中夜无寐,披衣起身,推窗远望。
但见一片风物寥落,哀草离离,数点萤火照亮了苍茫一片的夜空,远处月色依稀,描摹出一线远山如眉。
天地风景原无异,山还是那时的山,月还是当年的月,只是人事改。
这座汴梁故城,见证了周宋易代,北宋帝业,靖康之耻,海陵建都,贞祐南渡,数次被攻破,又数次从废墟上再度兴起。
最近的一次,它经历了金哀宗时期的战火与瘟疫,随后被蒙古军放弃,夷为平地,早难觅昔时光景。
是啊,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要么溅血一战,要么跪下苟活,没有第三条路。
陈蒨招招手,示意两个小幼崽坐过来。
同样是亡国之君,把完颜守绪和他的好大侄陈叔宝换换,也不至于搞出什么胭脂井、玉树□□花,让本朝沦落为千古笑柄。
哦,不对,把完颜守绪换过来,很可能根本不会亡国……
不是每个人都像陈叔宝一样,成天作大死的。
一想到陈顼无了,陈叔宝也无了,心情顿时就明媚了起来呢!
陈蒨拍了拍张天纲的手以示安慰,正色道:“先生羁旅多年,如今来投本朝,可有什么打算吗?”
毕竟是前金国宰相,能力和口碑都很不错,稍稍培养一番,便可以直接干活了。
他本以为对方定然做好了规划,或是有计策要献,再不济也要劝谏自己一番。
谁知,张天纲沉默许久,那双碧海般沧桑深沉的眸中,泛起了一缕茫然之色:“臣只想来见陛下一面罢了。”
言下之意就是,见面归见面,之后要干啥还没想好。
陈蒨:“……”
这家伙可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呢。
张天纲确实很茫然。
他是蔡州那批人中,唯一幸存到现在的,所有同袍故旧,一应葬在了当年的漫天烽火里。
这些年,作为前朝遗民,他孑然一身,漫无目的,行尸走肉般地四处漂泊。
要追随陈蒨灭亡蒙古,为故国复仇吗?
或许吧,但这只是他所想做之事的一部分。
金国灭亡了,永远停留在了天兴年间。
可是,所有亲历者心中的创伤,却一生都不能抚平。
蒙古入侵的前一年,卫绍王时期,金国境内共有8,413,136个家庭,53,532,151位居民。
然而,到了金国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蒙古窝阔台七年,北方原金国地区的人口仅剩下873,781户,4,754,975人。
也就是说,有足足四千九百万人,因为瘟疫、虐杀、劫掠、饥荒……等各种原因,永永远远地葬身在了这场战争中。
张天纲深吸一口气:“这些年,臣在世间四处行走,看尽哀哭悲苦……”
他没有细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是怎样一幕幕家破人亡、众生流离的惨剧,陈蒨却叹息一声,无比感同身受地说:“朕都知道。”
侯景之乱所造成的劫难,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是平乱的主将,也见证过最深的黑暗和动荡。
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来是千古同此悲。
室内一时寂静下来,只有长风穿院,震得庭下松竹铿然摇曳,哗哗作响。
张天纲轻轻地道:“臣生来就逢乱世,登科金銮殿时,已是贞祐南渡之年,不曾见一日无烽火,更不知道传说中的太平盛世究竟是什么模样……”
陈蒨温声说:“在未来。”
张天纲惊讶地望向他,青年帝王坐在粲然的日光深处,眉目如画,垂望远处的人间,仿佛温柔而清悯,亦自有一种断玉摧锋的锐利。
十年扬鞭宇内,揽辔湖荆,他看遍世间苦楚,而丹心未改,历遍朔漠风雪,而此志弥坚。
“所谓盛世,就是让我辈所经历过的苦楚,下一代的人,从此都不必再受。”
在这一刻,张天纲忽然就不由自主地相信,并期待着:战乱将在不久后的未来终结,终有治世清平的一日。
好好活下去吧。
追随在这位君王的身边,替那些埋骨泉下的同袍与战友们,看一看来日的山河。
你们埋骨在了黎明前的永夜,但黎明终究会到来的。
张天纲一振衣衫,跪在陈蒨身前:“陛下既有此念,孰不思为陛下效死!”
……
攻克临安城后,赵宋宗室大多被全部处斩,相关之人也讨不了好,囚禁的囚禁,去职的去职,前途一片惨淡。
但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宋理宗的谢皇后。
谢皇后是前任丞相谢深甫的孙女,系出名门,与理宗并无子女,本来打算立宋理宗的侄子当太子,也就是著名的青楼皇帝宋度宗。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
谢皇后……芳名谢道清,是陈郡谢氏的后人,而且是谢安的直系孙女,中间隔了25世。
如今观众们都知道,陈郡谢氏是最不能得罪的势力之一。
这身份就注定了,只要谢皇后不去作大死,完全可以在万朝横着走。
在祖宗们的劝说下,谢皇后也很果断地结束了这段塑料婚姻,决定独美去了。
什么宋理宗,拜拜吧您嘞!
她可不想继续当宋廷的傀儡,像历一样成为亡国的背锅侠!
见她能拎得清,祖宗们也很满意,表示你别难过,以后要是还想谈恋爱,对象有的是,就算找十个八个面首也不成问题。
谢皇后如此配合,陈朝这边自然态度也很好,允许她带走平日爱用之物,以及一个小团队,还客客气气把人送到江边。
这个小团队里,有同样去见祖宗的谢枋得。
还有南宋宫廷琴师、文天祥的好友汪元量,准备去找桓伊一同探讨音乐。
以及其它一些权衡利弊之后,决定投奔刘宋,或者追随谢安、褚蒜子一道效力之人。
韩子高将众人送上船,笑吟吟地说:“我们陛下向谢太傅问好,还望代为转达。”
谢道清点头应下。
韩子高又道:“我们陛下说了,陈军不打算过江,可与彼方划江而治……”
只不过,这个划江的范围可能得扩大亿点点。
不如就一南一北,划半球而治吧!
【作者有话说】
蒨蒨:机智如我!
这章详细写了哀宗皇帝以及金朝亡国之事,不知大家读后什么感觉呢。
反正我看完《金史》是非常震撼的,真的是掩卷叹息,热泪盈眶,唉,这段历史的关注度实在是太低了......
由于这章涉及到较多的史料,就用角标标一下:
[1]《金史.宣宗本纪下》
[2]元好问《赠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碑》
[3]《元史.石抹孛迭儿列传》
[4]《金史.忠义传二.侯小叔》
[5]《金史.忠义传三.杨沃衍》
[6]元好问《赠镇南军节度使良佐碑》
[7]《大金国志校正》
[8]《金史.忠义传四.蒲察琦》
[9]《金史.列女传.张凤奴》
[10]王鹗《汝南遗事》
[11]《金史.完颜仲德列传》
[12]《金史.忠义传四.绛山》
[13]《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
[14]《金史.忠义传.序论》
[15]王鹗《汝南遗事》
[16]《金史.白华列传》
[17]郝经《青城行》
[18]《金史.张天纲列传》
[19]《金史.方技传.武亢》
[20]王鹗《汝南遗事》
52
第52章
◎你不要乱认祖宗啊!!!◎
谢道清乘船北上,带着一行人,准备去见陈郡谢氏的老祖宗们。
半路上,忽见天幕一闪,谢安给她发了一条消息,后边还附着一张曲谱。
谢道清看完之后,转身招呼汪元量过来:“水云,正好路上还有一段时间,安石公让你先将这首曲子学会,好好练熟。”
汪元量是南宋从前的宫廷琴师,名冠京华。
宋末多才女,昭仪王清惠擅长诗词文墨,杨淑妃、也就是宋末帝赵昺的生母,精通琴艺,家学渊源,图史有闻。
就连谢道清本人,也经常在宫中举办雅集聚会。
理所当然的,汪元量永远是这些雅集聚会的内部成员。
他弹得一手好琴,温温柔柔,低眉拂弦,流出来的音调绮丽而空灵,仿佛收尽了西湖畔明净如莹、纤毫无尘的月色与柔波。
若是没有那场天崩地裂的改朝换代的话,他大概会一直这般不知愁地弹奏下去,与世无尤。
但无常的命运,将他推到了刀刃之前,注定要见证所有的繁华破碎与凋谢。
历史上,在宋末的这一批人中,汪元量是活到最后的那一个,替每一个逝者,承受那些生离死别,黍离之悲。
赵宋灭亡,幼帝、太后两宫被掳北上,汪元量与王清惠在太后身边随行。
途径当年北宋旧都,汴梁夷山驿站。
王清惠中夜无寐,披衣起身,推窗远望。
但见一片风物寥落,哀草离离,数点萤火照亮了苍茫一片的夜空,远处月色依稀,描摹出一线远山如眉。
天地风景原无异,山还是那时的山,月还是当年的月,只是人事改。
这座汴梁故城,见证了周宋易代,北宋帝业,靖康之耻,海陵建都,贞祐南渡,数次被攻破,又数次从废墟上再度兴起。
最近的一次,它经历了金哀宗时期的战火与瘟疫,随后被蒙古军放弃,夷为平地,早难觅昔时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