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不过已经多年没用来议事了,早就堆满了杂物。
  屋子够大,向阳透气,用作课堂正好。
  秦大嫂来家里叫顾喜喜一块去土地庙。
  她喜气洋洋道,“村长说了,好事儿要快点办。”
  “不过具体怎么办,还得大家多出主意,尤其是你,一定得在场。”
  “咱们村第一次办村塾,可不能漏了什么。”
  顾喜喜被秦大嫂拽去了土地庙,老钱等人已经将屋里的杂物腾出来了。
  经过大家商议,屋顶需要重新修补,内墙也要用灰泥重新粉刷一遍。
  重头还有孩子们用的桌椅条凳,先生用的书案。
  这些没有现成的,都得另寻木料打造。
  木工倒是不用从外面请,村里的男人或多或少会做些木活。
  办村塾所需的外在条件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众人有力的出力,有东西的凑东西,当即就要开工。
  顾喜喜看着大家兴致高涨,犹豫再三,还是提出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难题。
  “读书识字,需要书本、笔、墨、纸、砚。”
  “这些都要到城里的书斋花钱买,最便宜的也得花费不少。”
  土地庙内一下子安静了。
  这时代的生产力低,最便宜的纸张也要三到四文钱,装订成册的书本就更贵了。
  更别提文房四宝是消耗品,投进去的钱堪称无底洞。
  很多村民没读过书,不懂行情,但他们一听送孩子读书还要花钱,神色个个动摇起来。
  “进城买东西,还那么好几样,这得花多少钱?”
  “我们家没有那文曲星的命,细想想认几个字儿又能咋样呢。”
  老钱左右看了圈,有些急了,“你们这是想打退堂鼓?”
  “读书明理,那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村民们你看我,我看你,低下头不说话。
  送孩子到村塾不赚钱就罢了,现在居然还要花钱?
  那倒不如让孩子玩几年,然后下地干活。
  秦大嫂思索片刻,咬咬牙说,“我家狗娃要上学!”
  “就像村长说的,读书明理,只要村塾能办起来,我想尽法子,也得让狗娃坐在学堂里。”
  狗娃的大名就是教书先生取的。
  秦大嫂自己虽然不识得几个大字,但她很崇拜读书人。
  她一直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成为那样的人。
  老钱也说,“秦家娘子说的好!”
  “我也表个态,我家的娃娃也要上村塾。”
  老钱的两个儿子已经到了开蒙的年纪,本来想送到孩子们的舅舅家去上学,如今要办村塾,倒是不用跑远路了。
  他环视众人,“再说了,你们咋知道咱村出不了个文曲星哩!”
  顾喜喜从刚才就在垂眸沉思。
  她抬眸道,“我有办法。不花钱的办法。”
  所有人的视线都投向顾喜喜。
  秦大嫂惊喜道,“啥办法,你快说。”
  顾喜喜说,“咱们不买纸张,家里总能找出一块破衣服上拆下的旧布料吧。”
  众人纷纷点头,这东西家家户户都有。
  衣服穿不成了,剪开还算完整的部分,留着给别处打补丁用。
  顾喜喜接着说,“墨菜大家都吃过吧,咱们这周围到处都是。”
  有人疑惑道,“吃墨菜都在开春,转眼快入秋了,那东西老的能当柴烧了。”
  “现在不是说吃。”顾喜喜笑道,“是要用它熬出黑水。”
  “只要不加入固色的东西,这墨菜汁沾在布上很容易洗掉。”
  “孩子们沾着墨菜汁在旧布上写字,就可以重复利用了。”
  第45章偶尔就放过他一次吧
  墨旱莲,因为初春时节的嫩茎叶可食,本地人叫它墨菜。
  这东西本身又是一味药材,可解毒凉血,止血效果更是绝佳。
  顾喜喜昨天还应老郎中的要求,给他薅了几大把回去。
  摘墨菜时手指难免被染黑,她就是从这点,联想到墨汁和纸张的替代之法。
  “至于毛笔,”顾喜喜莞尔一笑,“那就得劳烦各位手巧的人帮忙了。”
  “咱们村不是有好几家养羊吗?羊毫笔可以自己做。”
  开蒙学童又不是书法大家,对毛笔的要求本来不高,做出来能用即可。
  原本凝固的气氛再次活络起来。
  “毛笔我见过,一根笔杆一撮毛,无非就是手工的精细点,不难!”
  “我家两只羊呢,都能用。”
  “我婆母过世前攒了好些破布,你们谁家不够,就去我家拿。”
  ……
  顾喜喜说,“最后就剩书本。”
  “小孩子开蒙阶段可以不买书,由先生口传笔授足矣。”
  “若谁家的孩子读的好,是科举入仕的料子,大可等以后走到那一步,全家人再做考虑。”
  秦大嫂问,“科举入仕,就是考举人,当县太爷的意思?”
  顾喜喜点头笑道,“差不多吧。”
  “不过要是能考的比举人更高,还有机会做更大的官。”
  村民们吃惊,比县太爷更大的官,那得多厉害啊!
  至此,没人再提反对意见了。
  老钱感动地看着顾喜喜,差点没当场作揖。
  他亲自送顾喜喜出土地庙,激动地唠唠叨叨:
  “大侄女,从前咋就没发现你这颗福星呢!”
  “咱花池渡村没有你是绝对不行。”
  “以后你不管想到啥好主意,还是对村里啥人啥事不满意,随时找我提意见。”
  顾喜喜沉吟片刻,“钱叔,我的确有点事。”
  老钱大方道,“说,你尽管说。”
  顾喜喜也就不客气了,“昨日救孩子的土洞,正面那一小片荒地,可否借给我用?”
  老钱先是豪迈地答应,“当然可以啊。”
  “不过那地方容易积水,土地又是窄窄一溜,啥东西都种不活,更没法建房子。”
  多年来村里数次划分田地,适合耕种的地方早就分完了。
  老钱实在不明白顾喜喜为何要借用那没人要的犄角旮旯。
  顾喜喜笑道,“我只不过想移栽几棵野茶树玩。”
  “就是怕小娃娃淘气搞破坏,您要是答应的话,我想暂时圈个篱笆。”
  老钱利落道,“行,我答应了,你尽管放手去弄。”
  “谁要是说什么,你让他们来找我。”
  顾喜喜之前发现花池渡村的土壤很适合种植茶树。
  可要广泛种植成为经济作物,需要解决冬季寒冷、茶树品种不耐涝两大问题。
  现在茶树试验田的选址顺利解决了。
  这时候的茶叶地位仅次于盐,也是一种不成文的硬通货。
  尤其在西北苦寒地区,本身不产茶叶,对茶的需求却很大。
  花池渡村位于西北的门户之内。
  若是能产出茶叶卖到西北,短距离运输,成本必定大大降低。
  不用详细核算就知道,这将会是一笔长久且稳赚不赔的买卖。
  次日正是立秋,顾喜喜早起收拾停当就要出门。
  她啃着张婶给的红枣窝头经过院子,想起答应了顾青叶,要带慕南钊一起去。
  喜喜望着西屋,内心天人交战。
  他为了救她受伤,救命之恩,加上他答应当教书先生的好处。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罢了,今日且放过他。
  等他伤好了,再想办法撮合他跟顾青叶吧。
  然而顾喜喜刚抬起一只脚,慕南钊竟开门出来了。
  “我跟你一起去。”
  “为何?”顾喜喜下意识反问。
  慕南钊凉凉地瞥了她一眼,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别忘了,门外那个女人可是顾铁柱的妹妹。”
  门外,顾青叶已经等了有一会儿。
  她看见慕南钊跟顾喜喜一起出来,眼睛刹那盛满了明亮的笑。
  “陈大哥,喜喜姐,早啊!”
  可惜,少女娇俏的模样并没有让慕南钊有所动容。
  他依旧冷着张脸,径自向前走去。“不是要进山么,走快点。”
  一路上,顾青叶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慕南钊身上。
  “陈大哥,我带了葱花烙饼,是我早起自己烙的,你吃一块吧。”
  慕南钊:“刚吃过,不饿。”
  顾青叶并不气馁。
  她依旧追在他身侧,时不时歪着头看他,宛如一只可爱的小鸟。
  “陈大哥你口渴吗,我带了糖茶水,专门加了两勺蜂蜜呢。”
  慕南钊:“不渴,不爱吃甜的。”
  顾喜喜特意落后他们两步。
  她看着慕南钊和顾青叶互动,唏嘘不已。
  被一个漂亮姑娘如此示好,就算是石头也该有点反应了。
  更别说他们两个本就是官配。
  顾喜喜正胡思乱想间,慕南钊忽然扭头看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