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据李悉昙所知,魏王李弗与先太子李照自幼不睦。
二十八年前,时任监察御史的魏王,无故死于灵州。
朝中有人传言,是先太子不满魏王德才兼备,便设计残害魏王。
因魏王死得蹊跷,加之又与先太子有关。
先帝曾派太一道至灵州查案。
半月后,去灵州查案的太一道弟子回京复命。
言魏王沉疴难愈,不治而亡。
与魏王死因一同交到先帝手中之物,是魏王临终前写的诀别信。
信中,魏王深感时日无多,特意写下此信与先帝诀别。此信经先帝与魏王昔日恩师,及一众大臣共同查验,才最终确定出自魏王之手。
说到此处,李悉昙压低声音:“但是我听说,魏王并非病逝,而是被杀。凶手是……”
朱砂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欲言又止:“朱邪屠?”
李悉昙难得认真:“不,准确来说,是朱邪屠的父亲朱邪敬佑。”
萧律一脸正色:“我知道魏王案。当年赴灵州查案之人是师伯,她既断言魏王死于重疾,那此案必定无疑。”
四人在后院闲谈已久,前院一阵闹哄哄。
李悉昙摊手,冷嘲热讽道:“你信师伯不信我,怪不得整日被人骗得团团转,还怪不得师妹不喜欢你。”
萧律涨红了脸,结结巴巴想反驳。
朱砂站在两人中间,咬牙切齿看着李悉昙。
罗刹:“你们说的两件事,都与朱邪屠有关。我们问他,不就好了?”
正巧,朱邪屠带人寻到后院。
一见他面色凝重,怒气冲冲。
罗刹猜测他们这一趟,应是一无所获。
果不其然,朱邪屠走近便道:“纸鸢早已消失,无人知晓其下落。”
紧随其后的方絮与徐雁声倒是有收获:“我和师弟冒险用净神术遍寻城中鬼炁,最后在一家青楼,找到一把断弦的琵琶。罗君,可否请你看一看?”
罗刹从徐雁声手中接过琵琶。
楸木所制,黄铜轴蚕丝弦,横看竖看皆是一把普通琵琶。
唯有那两根蚕丝弦,极为眼熟。
罗刹转向不知内情的朱邪屠:“杀死大公子的琵琶弦,便是出自这把琵琶。凶手之一,是一个叫长赢的琵琶鬼。”
闻言,朱邪屠不可置信道:“鬼族?我与鬼*族并无交恶,他们为何要杀我儿?”
“杀大公子的是鬼,想杀大公子的却是人。”罗刹双手递上断弦,“朱邪都督,我们想知道魏王案的真相。”
这句话,仿如惊雷,在后院众人间霹雳乍破。
一时之间,窃窃私语声频出。
“难道真是魏王冤魂索命?”
“这魏王为何要杀大公子?”
……
朱邪屠默默收起断弦,面色如常吩咐道:“来人,去前院守着。”
“喏!”
兵卒离开,朱邪屠转身迈向后院书房:“诸位,请随我来吧。”
书房中有一逼仄暗室。
暗室中有一佛龛与一个无名牌位。
沉默上香后,朱邪屠背对众人,语气坚定:“是,魏王死于家父朱邪敬佑之手。”
【作者有话说】
李悉昙:有情报,但不保证真假[狗头]
第61章 琵琶鬼(五)
◎“朱砂,我想回家了。”◎
事关前朝皇子之死,又是灭族之罪。
多年过去,朱邪屠不愿再生波澜,只能哀求众人保守秘密:“魏王殿下得了噎膈之症,药石罔效。家父不忍他痛苦挣扎,便用琵琶弦勒死了他……后来,先帝派观复道长追查魏王死因,她与侍从来了三日便查到真相。”
“侍从?”萧律听到此处,心生疑窦,忙追问道:“朱邪都督,你口中的观复道长乃是本门师伯。听闻她自小独来独往,从未有过侍从。你是否认错人了?”
朱邪屠微微叹气,慢慢摇头:“我不会认错她。少时,我曾多次前往长安,随姬老天师修行。当年,她突然带着侍从现身,又在查清真相后离开。她走前,一再嘱咐家父,余生需守口如瓶。”
萧律还欲再问,李悉昙伸手捂住他的嘴,拉扯他去了角落。
魏王一案的真相已明。
朱邪屠转身看向面前的几人:“我已说出全部真相。”
他说完,便该轮到罗刹说:“琵琶鬼并非真凶,而是帮手。我怀疑,今日之事,与魏王有关。”
从方才开始,朱砂便一直想问。
罗刹信誓旦旦称霜月雷是杀人的酬劳。
今日府中宾客有百人。
只要长赢用琵琶弦杀人,便会被人发现,霜月雷自然不保。
既是贵重之物,长赢何必冒险用霜月雷杀人?
朱砂:“二郎,不管长赢行事再小心,我们都会发现断弦的霜月雷。”
罗刹却道不对:“是我抓住了琵琶弦,你们才发现杀人凶器是霜月雷。”
方絮蹙眉,反驳道:“有何区别?你不抓住,其他人也能看见。”
“不,师姐。区别在于,若今日没有二郎,我们实则不知杀人凶器是一根琵琶弦。”朱邪尽节死时,朱砂离他,仅仅五步之遥。如此近的距离,机警如她,也没有察觉到任何危险。
还有,杀死乐伎的琵琶弦,至今未找到。
罗刹点头:“当时,我听出由远及近的断弦余音。听声辨位,才能抓到那根杀人后会逃跑的琵琶弦。”
按照长赢与其背后主使最初的谋划。
长赢附身琵琶,用琵琶弦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事后,朱邪屠连失二子,无暇顾及歌台上的一众乐伎。等乐伎出府,长赢现身取走霜月雷。
自此,今日这桩惨案,便是一桩悬案。
可惜罗刹及时扑倒一人,又抓住琵琶弦。
眼看诡计败露,长赢只能杀死知情的乐伎,逃之夭夭。
徐雁声:“可乐伎抱着断弦的琵琶出府,难道不会惹人起疑?”
罗刹:“乐伎说受了惊吓导致断弦,难道侍卫会细查其中缘由?”
无声的沉默中。
朱邪屠开口了:“你为何说与魏王殿下有关?”
罗刹:“一来,世人虽皆知魏王已死,但甚少有人知晓他的死与琵琶弦有关。二来,我还想问朱邪都督一事,令尊到底因何而死?”
今日他一亮出琵琶弦,立马有人提到魏王冤魂索命。
若非知晓真相,此人怎会由琵琶想到一个已经死了二十八年的皇子?
朱邪屠背对众人,站在无名的牌位前,好似下了天大的决定:“事已至此,我亦不愿有所隐瞒。当年,家父与几个下人前去凉州,路上遇到劫匪掉落山崖,尸骨无存。”
朱砂:“一个会武功的将军,被劫匪劫杀?朱邪都督,此乃天方夜谭。”
朱邪屠无奈摊手,眼眉间满是悲怆:“我知晓他死因有疑。但那些劫匪,如同今日杀害大郎的凶手一般,神出鬼没,找不到任何线索……”
角落里的萧律,挣扎许久,总算找到说话的机会:“有人为魏王报仇!”
“对,五年前与今日,只因有人想为魏王报仇。”
魏王死时,已过而立之年。
膝下无儿无女,仅在长安有一位正妃。
至于故交,朱邪屠依稀记得魏王曾在某日,提到过一个举子:“一个潦倒落魄的书生,赴长安赶考,半道被人偷走了所有钱帛与书本。魏王殿下无意经过,见他倒在河边,便救了他一命。”
魏王提起此事时,已是救济书生的三年后。
他随口一提,朱邪屠也并未放在心上。
是之后的几年,魏王收到一封信,笑着与朱邪屠说:“当年的滴水之恩,他非要涌泉相报。他在长安官运亨通,实在不必随我来此苦寒之地……”
朱邪屠看过那封信,信中那人自称学生,自荐做魏王的幕僚。
罗刹:“你可知此人的姓名?”
朱邪屠:“不知,连魏王殿下也不知他的姓名。”
朱砂:“既不知姓名,为何又知他在长安官运亨通?”
朱邪屠:“三匹驿马送来的信,起码是长安四品官员。一个穷书生,中举不到七年,已官至四品,岂非官运亨通?”
确实称得上官运亨通。
先帝一朝,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寒门子弟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于上青天。
在场众人,唯萧律对科举有所涉及。
据萧律所知,先帝一朝,只出过一位寒门状元:“可他早死了。当年安定门之变,此人随侍先太子左右,被流矢所杀。其余进士,我不大记得清了。”
罗刹倒有一个想法:“不如找找今日提及魏王的那个人。我记得,此人是个独眼男子,站在东北面的角落。”
一听东北面的角落,朱邪屠的眼中闪过一丝疑色。
很快,他镇定自如道:“寿宴的座次安排,全由府中管事负责,我去问问他。”
一行人走出地室,朱邪屠前去寻人。
二十八年前,时任监察御史的魏王,无故死于灵州。
朝中有人传言,是先太子不满魏王德才兼备,便设计残害魏王。
因魏王死得蹊跷,加之又与先太子有关。
先帝曾派太一道至灵州查案。
半月后,去灵州查案的太一道弟子回京复命。
言魏王沉疴难愈,不治而亡。
与魏王死因一同交到先帝手中之物,是魏王临终前写的诀别信。
信中,魏王深感时日无多,特意写下此信与先帝诀别。此信经先帝与魏王昔日恩师,及一众大臣共同查验,才最终确定出自魏王之手。
说到此处,李悉昙压低声音:“但是我听说,魏王并非病逝,而是被杀。凶手是……”
朱砂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欲言又止:“朱邪屠?”
李悉昙难得认真:“不,准确来说,是朱邪屠的父亲朱邪敬佑。”
萧律一脸正色:“我知道魏王案。当年赴灵州查案之人是师伯,她既断言魏王死于重疾,那此案必定无疑。”
四人在后院闲谈已久,前院一阵闹哄哄。
李悉昙摊手,冷嘲热讽道:“你信师伯不信我,怪不得整日被人骗得团团转,还怪不得师妹不喜欢你。”
萧律涨红了脸,结结巴巴想反驳。
朱砂站在两人中间,咬牙切齿看着李悉昙。
罗刹:“你们说的两件事,都与朱邪屠有关。我们问他,不就好了?”
正巧,朱邪屠带人寻到后院。
一见他面色凝重,怒气冲冲。
罗刹猜测他们这一趟,应是一无所获。
果不其然,朱邪屠走近便道:“纸鸢早已消失,无人知晓其下落。”
紧随其后的方絮与徐雁声倒是有收获:“我和师弟冒险用净神术遍寻城中鬼炁,最后在一家青楼,找到一把断弦的琵琶。罗君,可否请你看一看?”
罗刹从徐雁声手中接过琵琶。
楸木所制,黄铜轴蚕丝弦,横看竖看皆是一把普通琵琶。
唯有那两根蚕丝弦,极为眼熟。
罗刹转向不知内情的朱邪屠:“杀死大公子的琵琶弦,便是出自这把琵琶。凶手之一,是一个叫长赢的琵琶鬼。”
闻言,朱邪屠不可置信道:“鬼族?我与鬼*族并无交恶,他们为何要杀我儿?”
“杀大公子的是鬼,想杀大公子的却是人。”罗刹双手递上断弦,“朱邪都督,我们想知道魏王案的真相。”
这句话,仿如惊雷,在后院众人间霹雳乍破。
一时之间,窃窃私语声频出。
“难道真是魏王冤魂索命?”
“这魏王为何要杀大公子?”
……
朱邪屠默默收起断弦,面色如常吩咐道:“来人,去前院守着。”
“喏!”
兵卒离开,朱邪屠转身迈向后院书房:“诸位,请随我来吧。”
书房中有一逼仄暗室。
暗室中有一佛龛与一个无名牌位。
沉默上香后,朱邪屠背对众人,语气坚定:“是,魏王死于家父朱邪敬佑之手。”
【作者有话说】
李悉昙:有情报,但不保证真假[狗头]
第61章 琵琶鬼(五)
◎“朱砂,我想回家了。”◎
事关前朝皇子之死,又是灭族之罪。
多年过去,朱邪屠不愿再生波澜,只能哀求众人保守秘密:“魏王殿下得了噎膈之症,药石罔效。家父不忍他痛苦挣扎,便用琵琶弦勒死了他……后来,先帝派观复道长追查魏王死因,她与侍从来了三日便查到真相。”
“侍从?”萧律听到此处,心生疑窦,忙追问道:“朱邪都督,你口中的观复道长乃是本门师伯。听闻她自小独来独往,从未有过侍从。你是否认错人了?”
朱邪屠微微叹气,慢慢摇头:“我不会认错她。少时,我曾多次前往长安,随姬老天师修行。当年,她突然带着侍从现身,又在查清真相后离开。她走前,一再嘱咐家父,余生需守口如瓶。”
萧律还欲再问,李悉昙伸手捂住他的嘴,拉扯他去了角落。
魏王一案的真相已明。
朱邪屠转身看向面前的几人:“我已说出全部真相。”
他说完,便该轮到罗刹说:“琵琶鬼并非真凶,而是帮手。我怀疑,今日之事,与魏王有关。”
从方才开始,朱砂便一直想问。
罗刹信誓旦旦称霜月雷是杀人的酬劳。
今日府中宾客有百人。
只要长赢用琵琶弦杀人,便会被人发现,霜月雷自然不保。
既是贵重之物,长赢何必冒险用霜月雷杀人?
朱砂:“二郎,不管长赢行事再小心,我们都会发现断弦的霜月雷。”
罗刹却道不对:“是我抓住了琵琶弦,你们才发现杀人凶器是霜月雷。”
方絮蹙眉,反驳道:“有何区别?你不抓住,其他人也能看见。”
“不,师姐。区别在于,若今日没有二郎,我们实则不知杀人凶器是一根琵琶弦。”朱邪尽节死时,朱砂离他,仅仅五步之遥。如此近的距离,机警如她,也没有察觉到任何危险。
还有,杀死乐伎的琵琶弦,至今未找到。
罗刹点头:“当时,我听出由远及近的断弦余音。听声辨位,才能抓到那根杀人后会逃跑的琵琶弦。”
按照长赢与其背后主使最初的谋划。
长赢附身琵琶,用琵琶弦神不知鬼不觉地杀人。事后,朱邪屠连失二子,无暇顾及歌台上的一众乐伎。等乐伎出府,长赢现身取走霜月雷。
自此,今日这桩惨案,便是一桩悬案。
可惜罗刹及时扑倒一人,又抓住琵琶弦。
眼看诡计败露,长赢只能杀死知情的乐伎,逃之夭夭。
徐雁声:“可乐伎抱着断弦的琵琶出府,难道不会惹人起疑?”
罗刹:“乐伎说受了惊吓导致断弦,难道侍卫会细查其中缘由?”
无声的沉默中。
朱邪屠开口了:“你为何说与魏王殿下有关?”
罗刹:“一来,世人虽皆知魏王已死,但甚少有人知晓他的死与琵琶弦有关。二来,我还想问朱邪都督一事,令尊到底因何而死?”
今日他一亮出琵琶弦,立马有人提到魏王冤魂索命。
若非知晓真相,此人怎会由琵琶想到一个已经死了二十八年的皇子?
朱邪屠背对众人,站在无名的牌位前,好似下了天大的决定:“事已至此,我亦不愿有所隐瞒。当年,家父与几个下人前去凉州,路上遇到劫匪掉落山崖,尸骨无存。”
朱砂:“一个会武功的将军,被劫匪劫杀?朱邪都督,此乃天方夜谭。”
朱邪屠无奈摊手,眼眉间满是悲怆:“我知晓他死因有疑。但那些劫匪,如同今日杀害大郎的凶手一般,神出鬼没,找不到任何线索……”
角落里的萧律,挣扎许久,总算找到说话的机会:“有人为魏王报仇!”
“对,五年前与今日,只因有人想为魏王报仇。”
魏王死时,已过而立之年。
膝下无儿无女,仅在长安有一位正妃。
至于故交,朱邪屠依稀记得魏王曾在某日,提到过一个举子:“一个潦倒落魄的书生,赴长安赶考,半道被人偷走了所有钱帛与书本。魏王殿下无意经过,见他倒在河边,便救了他一命。”
魏王提起此事时,已是救济书生的三年后。
他随口一提,朱邪屠也并未放在心上。
是之后的几年,魏王收到一封信,笑着与朱邪屠说:“当年的滴水之恩,他非要涌泉相报。他在长安官运亨通,实在不必随我来此苦寒之地……”
朱邪屠看过那封信,信中那人自称学生,自荐做魏王的幕僚。
罗刹:“你可知此人的姓名?”
朱邪屠:“不知,连魏王殿下也不知他的姓名。”
朱砂:“既不知姓名,为何又知他在长安官运亨通?”
朱邪屠:“三匹驿马送来的信,起码是长安四品官员。一个穷书生,中举不到七年,已官至四品,岂非官运亨通?”
确实称得上官运亨通。
先帝一朝,世家大族垄断科举。寒门子弟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于上青天。
在场众人,唯萧律对科举有所涉及。
据萧律所知,先帝一朝,只出过一位寒门状元:“可他早死了。当年安定门之变,此人随侍先太子左右,被流矢所杀。其余进士,我不大记得清了。”
罗刹倒有一个想法:“不如找找今日提及魏王的那个人。我记得,此人是个独眼男子,站在东北面的角落。”
一听东北面的角落,朱邪屠的眼中闪过一丝疑色。
很快,他镇定自如道:“寿宴的座次安排,全由府中管事负责,我去问问他。”
一行人走出地室,朱邪屠前去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