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两人久别重逢,有着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评完诗歌,两人又以院中的梧桐为题,分别做诗。
直到夕阳没入山峦,苏蕙仙留柳又春吃过晚饭,两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别,并约定来日再见面。
晚上,苏蕙仙一直高兴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将柳又春的事情说与庄绍光。
庄绍光沉吟了一下,想道:“陈公子?是他,我想起是谁了。”
苏蕙仙连忙追问:“你认识他?品性如何?才学如何?容貌如何?”
庄绍光脸上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给出了一个评价:“空谈误国的书生。”
苏蕙仙笑着给了庄绍光一肘子,道:“柳妹妹看上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你别带有偏见啊。”
庄绍光沉默了一下,顿了顿道:“还行吧,才学尚可,才考个举人,连进士都没有考上,天天嚷嚷着怀才不遇,朝中公卿皆土鸡瓦狗之辈,无能胆小怕事之徒。。”
“路就在那儿摆着,他有才华倒是去遇啊!”庄绍光最后一句带了几分郁闷。
国朝积弊丛生,有不少大臣是真心要做事,努力为国家寻求出路。这陈公子一句话就当这些人不存在了。
苏蕙仙被逗得大笑起来,庄绍光更加郁闷道:“也不知道陈家人是怎么想的,年纪轻轻就开始博名声,好名声能治国吗?早早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才是重点。”
“像宗弟,考中举人后,爹和我时时盯着,生怕他分了心,一鼓作气考中进士,跟着翰林院的大人学习,过两年无论留在京师还是外放,都能为国为民做些实事。”
苏蕙仙闻言笑着附和道:“你说的是,旁人都不如夫君你看得明白清楚。”
庄绍光的脸色闪过自得之色,道:“瞧着吧,耀弟与绍弟也必将金榜题名。”
苏蕙仙点头道:“耀弟和绍弟都是努力刻苦的好孩子。若旁的人来南京了,必定要去秦淮河畔见识一番,但耀弟即使知道了秦淮河畔的热闹也没去,出去玩就到寺庙古刹名山。”
庄绍光道:“我家没有那样的人。”
苏蕙仙目光灼灼地盯着庄绍光,支着头好奇道:“夫君,你去过秦淮河畔吗?”
庄绍光道:“同僚有去的,但我觉得没意思,从未去过。”
“吴侬软语,温香软玉,红袖添香,丝竹琴瑟,难道夫君不喜欢吗?”苏蕙仙追问道。
庄绍光闻言顿了一下,说起了一桩陈年旧事:“咱家早些年家里穷,其实不独咱家穷,整个镇上都穷。我大概五六岁时,遇见镇上一赌徒将女儿抵账卖给青楼。”
“那个姐姐大概十六七岁,扒着门框哭得震天动地,指甲嵌木框,鲜血淋漓,最后被青楼的人打晕拖走。”
苏蕙仙闻言,仰着头细听。
庄绍光嘴角勉强扯起苦笑,道:“别看那些可怜的女子笑得开心,其实背后都浸着血泪呢。她们倒的酒,太苦了。”
苏蕙仙叹了一声,心情郁郁,道:“是啊,太苦了。”
“这世道就是这样啊。”
庄绍光拍拍额头,心情沉郁,道:“朝廷禁止官员狎妓,但现在世风日下,礼乐崩坏,积弊丛生,还有谁会管这些微末小事?”
苏蕙仙安慰道:“尽人事听天命,无愧于心便可。”
庄绍光“嗯”了一声,想了想道:“那什么陈公子,只是狂了些,但没听闻有什么劣迹,柳姑娘的眼光也算可以吧,只怕陈家高门大户挑剔得很,不好进。”
苏蕙仙道:“她已经有了准备,一直想着要个家,不管成功与否总要试一试。”
庄绍光点了点头,道:“未必没有可能。”
苏蕙仙道:“唉,柳妹妹这样的品貌,哪怕生在一般人家,也好过现在。名气大,是助力,也是累赘啊。”
庄绍光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难保她将来有一番造化,你也不要过于担忧。”
夫妻夜话,两人说到深夜才睡下。
第40章 读书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庄绍耀本来对去马先生家学习有些抗拒,他又不是大哥二哥,怎么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刚到人烟阜盛之地,他还没玩够呢。
但是到了马先生家,庄绍耀先是惊愕,随后直接乐疯了。
马先生不讲四书五经,第一见面就给他开了书单,就教书单上的书,旁的都不讲。
那书单上的书不是科举艺文,也不是名家注释,而是绝对超乎庄绍耀意料的书。
书单上的书只有六本,依次是《庄子》、《左传》、《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1
前四种也就罢了,竟……竟然还有《水浒传》和《西厢记》。
“先生,我尚未功名,况且弟弟都已考中秀才,你确定要给我讲这个吗?”庄绍耀虽然心动,但还是忍痛提起他的好伙伴四书五经。
“哦,我想起了,你两位兄长都是进士,你四书五经都读完了?”马先生问。
庄绍耀道:“读完了,但是……但是……还要学习时文啊。”这算不务正业吧,绝对是不务正业。
马先生将眼皮一掀,道:“那你要不要学?说你的心里话。”
当然要学啦,这六种书随便挑出一种都比四书有意思。
“学。”庄绍耀咬牙道。
难得有这样光明正大的功夫学这些有意思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再者,他也不是为了光明正大地看《水浒》和《西厢》,就是想看师父怎么教他。对,就是这样。
马先生笑道:“不要看轻这些书,尤其是《西厢》和《水浒》这些都是谈文谈学的大道。”
庄绍耀眼睛闪闪发亮,举止却扭扭捏捏,红着脸再次确认问:“先生要我读《西厢记》?”
他已经不是当初把《牡丹亭还魂记》当做唐宋文选的小孩子了,这《西厢记》比《牡丹亭》更离经叛道,更蛊惑人心。
马先生笑起来:“你要读,我也要讲。”
庄绍耀的脸红了,这可是禁书哩,忐忑中带着兴奋,可以光明正大地看禁书了。
马先生看着小年轻扭扭捏捏的样子,道:“我们先讲……”
庄绍耀目光灼灼,心里念叨《西厢记》。
“《水浒传》。”马先生欣赏上庄绍耀脸上的诧异和失落。
朝廷打击《水浒传》的力度比《西厢记》更甚。若说《西厢记》扰乱教化,那《水浒传》写的可是一群乱民,扰乱江山。
不过《水浒传》也行,庄绍耀也很是很好奇。
马先生道:“你更不要看轻《水浒传》,书中一百零八人,各个不同,各有性情,施耐庵先生一心所运,一百八人各*有妙处,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这事极其难得。”2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3
庄绍耀听得目瞪口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你要是把《水浒》读好了,为人做事就绰绰有余了。”马先生语重心长道。
这话说得庄绍耀内心激荡,恨不得今天就开始学,然而马先生今天只布置了看书的任务。
学什么学,小徒弟还没读过,怎么教?
庄绍耀花了十天时间,才将《水浒》看完,看得是荡气回肠,怅然若失。
马先生开始给庄绍耀讲课,但庄绍耀总觉得不对,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书吗?
为什么武松打虎要和荆轲刺秦王比拟?
这《水浒》也有了微言大义的意味吗?
庄绍耀在信中着重给弟弟讲了自己的郁闷和新奇,行文之中不凡夸耀和得意。
庄绍耀学得极为快乐,马先生家的饭菜又好吃,他极爱吃那道金银蹄膀,汤汁鲜美,肉质软烂,简直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
就凭这道菜,哪怕马先生讲四书五经,他也能在马家学一辈子。
为了吃的、学的,庄绍耀很少向大哥汇报他学了什么,生怕大哥知道马先生离经叛道,不让他继续跟着学。
吃完银蹄膀,马先生躺在太阳下,侃侃而谈:“天下之学自南宋后一为三,一曰朱学,一曰陆学,一曰吕学。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于圣人则一也。”4
庄绍耀在一边吃着蜜饯,不断点头。
“朱学近乎支离,陆学流于虚无,唯有吕学兼收其长。”马先生点评道。
嗯?
庄绍耀把蜜饯咽下去,转头问:“先生,你是哪个学派的啊?”
马先生理直气壮道:“吕学。”
庄绍耀道:“……先生,我之前有个夫子出自泰州学派,他向我们推荐了卓吾先生的文章。”
马先生眼皮抬也未抬,道:“夫子是哪的人?卓吾先生是大才。”
庄绍耀道:“袁翰林,出自公安袁氏。”
马先生道:“原来是他家,公安之文以清新流丽著称,固然比一池浊水好,但过于清澈便没甚意思。不过袁氏兄弟诸文对你而言刚刚好。”
直到夕阳没入山峦,苏蕙仙留柳又春吃过晚饭,两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别,并约定来日再见面。
晚上,苏蕙仙一直高兴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将柳又春的事情说与庄绍光。
庄绍光沉吟了一下,想道:“陈公子?是他,我想起是谁了。”
苏蕙仙连忙追问:“你认识他?品性如何?才学如何?容貌如何?”
庄绍光脸上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给出了一个评价:“空谈误国的书生。”
苏蕙仙笑着给了庄绍光一肘子,道:“柳妹妹看上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你别带有偏见啊。”
庄绍光沉默了一下,顿了顿道:“还行吧,才学尚可,才考个举人,连进士都没有考上,天天嚷嚷着怀才不遇,朝中公卿皆土鸡瓦狗之辈,无能胆小怕事之徒。。”
“路就在那儿摆着,他有才华倒是去遇啊!”庄绍光最后一句带了几分郁闷。
国朝积弊丛生,有不少大臣是真心要做事,努力为国家寻求出路。这陈公子一句话就当这些人不存在了。
苏蕙仙被逗得大笑起来,庄绍光更加郁闷道:“也不知道陈家人是怎么想的,年纪轻轻就开始博名声,好名声能治国吗?早早考中进士踏入仕途才是重点。”
“像宗弟,考中举人后,爹和我时时盯着,生怕他分了心,一鼓作气考中进士,跟着翰林院的大人学习,过两年无论留在京师还是外放,都能为国为民做些实事。”
苏蕙仙闻言笑着附和道:“你说的是,旁人都不如夫君你看得明白清楚。”
庄绍光的脸色闪过自得之色,道:“瞧着吧,耀弟与绍弟也必将金榜题名。”
苏蕙仙点头道:“耀弟和绍弟都是努力刻苦的好孩子。若旁的人来南京了,必定要去秦淮河畔见识一番,但耀弟即使知道了秦淮河畔的热闹也没去,出去玩就到寺庙古刹名山。”
庄绍光道:“我家没有那样的人。”
苏蕙仙目光灼灼地盯着庄绍光,支着头好奇道:“夫君,你去过秦淮河畔吗?”
庄绍光道:“同僚有去的,但我觉得没意思,从未去过。”
“吴侬软语,温香软玉,红袖添香,丝竹琴瑟,难道夫君不喜欢吗?”苏蕙仙追问道。
庄绍光闻言顿了一下,说起了一桩陈年旧事:“咱家早些年家里穷,其实不独咱家穷,整个镇上都穷。我大概五六岁时,遇见镇上一赌徒将女儿抵账卖给青楼。”
“那个姐姐大概十六七岁,扒着门框哭得震天动地,指甲嵌木框,鲜血淋漓,最后被青楼的人打晕拖走。”
苏蕙仙闻言,仰着头细听。
庄绍光嘴角勉强扯起苦笑,道:“别看那些可怜的女子笑得开心,其实背后都浸着血泪呢。她们倒的酒,太苦了。”
苏蕙仙叹了一声,心情郁郁,道:“是啊,太苦了。”
“这世道就是这样啊。”
庄绍光拍拍额头,心情沉郁,道:“朝廷禁止官员狎妓,但现在世风日下,礼乐崩坏,积弊丛生,还有谁会管这些微末小事?”
苏蕙仙安慰道:“尽人事听天命,无愧于心便可。”
庄绍光“嗯”了一声,想了想道:“那什么陈公子,只是狂了些,但没听闻有什么劣迹,柳姑娘的眼光也算可以吧,只怕陈家高门大户挑剔得很,不好进。”
苏蕙仙道:“她已经有了准备,一直想着要个家,不管成功与否总要试一试。”
庄绍光点了点头,道:“未必没有可能。”
苏蕙仙道:“唉,柳妹妹这样的品貌,哪怕生在一般人家,也好过现在。名气大,是助力,也是累赘啊。”
庄绍光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难保她将来有一番造化,你也不要过于担忧。”
夫妻夜话,两人说到深夜才睡下。
第40章 读书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庄绍耀本来对去马先生家学习有些抗拒,他又不是大哥二哥,怎么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刚到人烟阜盛之地,他还没玩够呢。
但是到了马先生家,庄绍耀先是惊愕,随后直接乐疯了。
马先生不讲四书五经,第一见面就给他开了书单,就教书单上的书,旁的都不讲。
那书单上的书不是科举艺文,也不是名家注释,而是绝对超乎庄绍耀意料的书。
书单上的书只有六本,依次是《庄子》、《左传》、《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1
前四种也就罢了,竟……竟然还有《水浒传》和《西厢记》。
“先生,我尚未功名,况且弟弟都已考中秀才,你确定要给我讲这个吗?”庄绍耀虽然心动,但还是忍痛提起他的好伙伴四书五经。
“哦,我想起了,你两位兄长都是进士,你四书五经都读完了?”马先生问。
庄绍耀道:“读完了,但是……但是……还要学习时文啊。”这算不务正业吧,绝对是不务正业。
马先生将眼皮一掀,道:“那你要不要学?说你的心里话。”
当然要学啦,这六种书随便挑出一种都比四书有意思。
“学。”庄绍耀咬牙道。
难得有这样光明正大的功夫学这些有意思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再者,他也不是为了光明正大地看《水浒》和《西厢》,就是想看师父怎么教他。对,就是这样。
马先生笑道:“不要看轻这些书,尤其是《西厢》和《水浒》这些都是谈文谈学的大道。”
庄绍耀眼睛闪闪发亮,举止却扭扭捏捏,红着脸再次确认问:“先生要我读《西厢记》?”
他已经不是当初把《牡丹亭还魂记》当做唐宋文选的小孩子了,这《西厢记》比《牡丹亭》更离经叛道,更蛊惑人心。
马先生笑起来:“你要读,我也要讲。”
庄绍耀的脸红了,这可是禁书哩,忐忑中带着兴奋,可以光明正大地看禁书了。
马先生看着小年轻扭扭捏捏的样子,道:“我们先讲……”
庄绍耀目光灼灼,心里念叨《西厢记》。
“《水浒传》。”马先生欣赏上庄绍耀脸上的诧异和失落。
朝廷打击《水浒传》的力度比《西厢记》更甚。若说《西厢记》扰乱教化,那《水浒传》写的可是一群乱民,扰乱江山。
不过《水浒传》也行,庄绍耀也很是很好奇。
马先生道:“你更不要看轻《水浒传》,书中一百零八人,各个不同,各有性情,施耐庵先生一心所运,一百八人各*有妙处,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这事极其难得。”2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3
庄绍耀听得目瞪口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你要是把《水浒》读好了,为人做事就绰绰有余了。”马先生语重心长道。
这话说得庄绍耀内心激荡,恨不得今天就开始学,然而马先生今天只布置了看书的任务。
学什么学,小徒弟还没读过,怎么教?
庄绍耀花了十天时间,才将《水浒》看完,看得是荡气回肠,怅然若失。
马先生开始给庄绍耀讲课,但庄绍耀总觉得不对,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书吗?
为什么武松打虎要和荆轲刺秦王比拟?
这《水浒》也有了微言大义的意味吗?
庄绍耀在信中着重给弟弟讲了自己的郁闷和新奇,行文之中不凡夸耀和得意。
庄绍耀学得极为快乐,马先生家的饭菜又好吃,他极爱吃那道金银蹄膀,汤汁鲜美,肉质软烂,简直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
就凭这道菜,哪怕马先生讲四书五经,他也能在马家学一辈子。
为了吃的、学的,庄绍耀很少向大哥汇报他学了什么,生怕大哥知道马先生离经叛道,不让他继续跟着学。
吃完银蹄膀,马先生躺在太阳下,侃侃而谈:“天下之学自南宋后一为三,一曰朱学,一曰陆学,一曰吕学。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于圣人则一也。”4
庄绍耀在一边吃着蜜饯,不断点头。
“朱学近乎支离,陆学流于虚无,唯有吕学兼收其长。”马先生点评道。
嗯?
庄绍耀把蜜饯咽下去,转头问:“先生,你是哪个学派的啊?”
马先生理直气壮道:“吕学。”
庄绍耀道:“……先生,我之前有个夫子出自泰州学派,他向我们推荐了卓吾先生的文章。”
马先生眼皮抬也未抬,道:“夫子是哪的人?卓吾先生是大才。”
庄绍耀道:“袁翰林,出自公安袁氏。”
马先生道:“原来是他家,公安之文以清新流丽著称,固然比一池浊水好,但过于清澈便没甚意思。不过袁氏兄弟诸文对你而言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