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要忘了大哥的吩咐。”庄绍宗叮嘱道。
庄绍光去年来信随寄一部《史记》嘱咐家中父亲与弟弟每日都要看,不可停下。几人也都照办了。
“好……”庄绍耀有气无力道。
“二表哥慢走。”沈绍祖道。
两兄弟回到宿舍,取出《史记》中的“列传”部分继续看。他们快要将列传看完了。
看完十页后,庄绍耀用手支着下巴,颇有些不真实,道:“咱们以后就要像大哥一样,一直考,直到考中进士吗?”
沈绍祖点头道:“爹娘希望我能考上进士。”
庄绍耀叹气道:“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头,没什么滋味。”
沈绍祖道:“老天爷真要把你弄得起起落落,你哭都没地方哭。你自己想想,若大哥和二哥都中了进士,你连秀才都不是,站在他们中间不难受吗?”
“哦,到时,我也是进士了,羡慕死你!”
庄绍耀道:“谁先考上还不一定呢?说不定以后官场相见,你要向我行礼呢。谁让我比你先中进士呢。”
沈绍祖冷笑几声,指着自己道:“我第三,你老五。”
庄绍耀道:“周夫子说了,这八股文和你之前写的文章不同,只要将四书五经背熟,再背上三千篇历科墨程、各省宗师考卷并诸大家之文,以后凭什么题目都能作。”1
沈绍祖幽幽道:“所以周夫子至今仍是个秀才呢。”
庄绍耀听了一顿,立马找借口道:“周夫子年纪大了,记性不好。”
“屁!去年送束脩,我爹随意从匣子里拿了一吊钱并几包杂货送过去。第二天,周夫子找到我说,那吊钱少了两文,让我补上。”沈绍祖道。
“那你补上了吗?”庄绍耀好奇极了。
沈绍祖一脸郁闷道:“补了。我爹送的那几包杂货就值二两银子。”
最让他郁闷的是,周夫子怀疑这两文钱是他拿去买零嘴了,拉着他说了半天君子慎独和诚实守信之类的话。
庄绍耀拍案大笑,道:“舅舅也是的,做什么总想着给人搭头。”
两人正说笑,突然听到外面有敲门声。沈绍祖开了门,瞧见两位和他同龄的少年。
“我是邓宽,他叫周敏,我俩住一个宿舍,听到你们这里有说话声,过来拜访。”圆脸少年说道,余光瞥见两张相似的脸,惊讶了一下。
沈绍祖忙请人进来,介绍了自己与身边的庄绍耀。
“庄绍耀?你知不知道有个姓庄讳绍光的进士?”邓宽盯着庄绍耀道。
“我们是同族。”庄绍耀邀请两人坐下。
四人坐下,周敏见两人关系熟悉,便问:“你们是亲戚吗?”
庄绍耀笑起来道:“你好眼力,我俩是姑表兄弟。”
邓宽了然:“原来如此。我考了第四,周敏兄考了第七。我原本以为要与大些的同窗住在一起,没想到却是我同龄的周敏兄,幸甚幸甚。”
“倒不是说比我大的同窗不好,舍友年龄相近更有话说。”周敏补充道。
他想来是对这次分到的同龄同窗,十分满意。
“你们是同乡,怪不得学院将你们分到一块呢。”邓宽道。
庄绍耀笑了笑,几个小孩说了一些之前学了什么,以后要一起读书习字的话,便告辞离开。
来书院的第一晚,庄绍耀感觉尚好,一觉睡到天亮。沈绍祖也是如此。
第二日不上课,两人叫上邓周二人游览起书院。这书院经过几次扩建,修得宏大宽敞。
东山书院叫东山,却没有一座山,取得是谢安“东山再起”之意。这汝县千年前是文风鼎盛之地,出过几个硕儒大家。
众人腿短,转了一圈,快到晌午,腹中饥饿,便来到食堂吃饭。
庄绍耀瞧了邓周两人的衣着,不是缎面就是细棉布,想来家中富裕,便道:“咱们去吃小炒如何?”
其他三人也都赞同,结伴去了卖小炒的屋子。
四人说说笑笑进了屋子,张望着找桌子坐下,发现已有四五人围着桌子说话。
庄绍耀认识其中一人,那是他大哥的泰山苏山长,顿时头皮发麻,相必其他四人也是书院中的夫子。
其他三人也发现屋中情形,说笑声顿时消散,人也变得缩手缩脚。
在位五人除了苏山长,一人着圆领袍。另外三位人身穿青领衣,头戴方巾,邓宽他们认出这是秀才的装扮。
邓宽悄悄拉了庄绍耀的衣襟,低声道:“咱们回去吧。”
庄绍耀点头,正要悄不声地退出去,却见苏山长冲他们招手,道:“你们四个过来。”
庄绍耀几人只好恭恭敬敬地走到苏山长面前,行了礼道:“学生见过几位夫子。”
其中一人笑道:“看他们的年龄,定是今年才招来的学生。你们叫什么名字?”
四人都回了,这几人对今年招生都有关注,一听名字就想起了他们的成绩。
另一人笑道:“少年英才,可堪造就。”
苏山长道:“你们和我们一起吃饭吧。”
庄绍耀一愣,想到长辈赐不能辞,只好与伙伴们坐下。
饭菜还未上来之前,苏山长几人你一个问题我一个问题地考较四人,摸清了他们的底子。
四人的学问都十分扎实,便是义理不清,也都是因着年少的缘故。
好在饭菜上来后,苏山长几人就停止考较,让他们吃饭。
吃完饭,庄绍耀四人就被猫儿盯住的老鼠,忙不迭地找借口告辞了。
“这些都是孩子呢。”一人看着他们的背影,摇头笑道:“那个姓庄的是庄进士的弟弟?”
苏山长笑着点头,又道:“沈绍祖是绍光的舅家表弟。”
一人叹道:“他家倒是钟灵毓秀。”语气中带着说不出的羡慕。
庄绍耀出了食堂,拍拍胸口,心有余悸道:“吓死我了。”谁曾想去食堂吃饭碰到了苏山长?
“我也是,咱们要不回去吧。”沈绍祖道。
“走,走,赶紧回去。”邓宽和周敏二人也道。
回到宿舍门口,邓宽道:“我刚才没吃饱,我从家里带了果子糕点,咱们一起吃。不必客气,我家里就是卖这个呢。”
庄绍耀与沈绍祖对视一眼,让他们等一下,两人回到屋里拿出瓜子花生,四人一起吃。
二哥虽然将他们的行礼提前拿回来,但给他们带了不少炒货果子,两兄弟姑且暂时原谅他了。
【作者有话说】
1--资料参考《儒林外史》
第9章 庙会
◎爹,我娘呢?◎
庄绍宗兄弟在东山书院上学,阿宝在家准备嫁妆。
卢真娘跟着蔡婆婆学习刺绣,她人聪明又肯吃苦,大半年下来竟然绣得有模有样。
蔡婆婆与卢真娘捧着绣好的被套过去,阿宝看了眼,眉头微皱,摇头道:“这个绣得不好,莲叶不够翠,莲花不够红。”
“你们重新绣。”
蔡婆婆心中叹了一口气,再重新绣就是第四次返工了。
第一次是因为阿宝嫌弃凤穿牡丹的花样太俗,换成了并蒂莲花与鸳鸯。
第二次是因为鸳鸯的毛色不鲜活。
第三次是因为莲花要添几枝半开的。
“小姐,若是再绣,这被面就不能要了。”蔡婆婆劝道:“莲叶放到阳光下可翠莹莹的,莲花也是红艳艳。”
阿宝道:“这被子是晚上用,还是太阳底下盖?”
蔡婆婆沉默,与卢真娘出了小院,满脸愁苦,对卢真娘道:“绣线是从府城让人捎来的,已经是最翠最红的线。”
卢真娘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绣得不好拆了重绣,但是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两人一路愁苦地往回走,碰到过来探望女儿的曹母。
“这是怎么了?阿宝那丫头又闹了什么?”曹母一见两人神色,便问道。
蔡婆婆将刚才之事道明,曹母听完伸手拿起被面看了看,绣得栩栩如生,灵动无比。
“不用改,就这样了。明年就要出嫁,鞋子、手帕、衣服、枕套都要绣,哪有时间来来回回地改?”曹母拍板定下,蔡婆婆喜之不尽。
曹母带着丫鬟来到阿宝的院中,说她道:“你呀,越发挑剔了。一个被面而已,来来回回返工成什么样子。”
阿宝拉着曹母的胳膊道:“那是要天天见的,颜色不正不行。”
“那颜色我看着就正。”曹母坐在椅子上,阿宝给她端来茶水道:“我小时见过娘有一件衣服,翠得绚丽辉煌,那个才叫翠呢。”
曹母端着茶想了半响,没想起来,道:“你许是记错了,要真有这么一件,我怎么记不起来?”
那件衣服的翠影如浮光掠影地闪过,阿宝只记得翠得格外好看,其他的也记不起了。
曹母见阿宝努力回想的样子,笑了:“你呀,这是想要我的私房呢。”
庄绍光去年来信随寄一部《史记》嘱咐家中父亲与弟弟每日都要看,不可停下。几人也都照办了。
“好……”庄绍耀有气无力道。
“二表哥慢走。”沈绍祖道。
两兄弟回到宿舍,取出《史记》中的“列传”部分继续看。他们快要将列传看完了。
看完十页后,庄绍耀用手支着下巴,颇有些不真实,道:“咱们以后就要像大哥一样,一直考,直到考中进士吗?”
沈绍祖点头道:“爹娘希望我能考上进士。”
庄绍耀叹气道:“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头,没什么滋味。”
沈绍祖道:“老天爷真要把你弄得起起落落,你哭都没地方哭。你自己想想,若大哥和二哥都中了进士,你连秀才都不是,站在他们中间不难受吗?”
“哦,到时,我也是进士了,羡慕死你!”
庄绍耀道:“谁先考上还不一定呢?说不定以后官场相见,你要向我行礼呢。谁让我比你先中进士呢。”
沈绍祖冷笑几声,指着自己道:“我第三,你老五。”
庄绍耀道:“周夫子说了,这八股文和你之前写的文章不同,只要将四书五经背熟,再背上三千篇历科墨程、各省宗师考卷并诸大家之文,以后凭什么题目都能作。”1
沈绍祖幽幽道:“所以周夫子至今仍是个秀才呢。”
庄绍耀听了一顿,立马找借口道:“周夫子年纪大了,记性不好。”
“屁!去年送束脩,我爹随意从匣子里拿了一吊钱并几包杂货送过去。第二天,周夫子找到我说,那吊钱少了两文,让我补上。”沈绍祖道。
“那你补上了吗?”庄绍耀好奇极了。
沈绍祖一脸郁闷道:“补了。我爹送的那几包杂货就值二两银子。”
最让他郁闷的是,周夫子怀疑这两文钱是他拿去买零嘴了,拉着他说了半天君子慎独和诚实守信之类的话。
庄绍耀拍案大笑,道:“舅舅也是的,做什么总想着给人搭头。”
两人正说笑,突然听到外面有敲门声。沈绍祖开了门,瞧见两位和他同龄的少年。
“我是邓宽,他叫周敏,我俩住一个宿舍,听到你们这里有说话声,过来拜访。”圆脸少年说道,余光瞥见两张相似的脸,惊讶了一下。
沈绍祖忙请人进来,介绍了自己与身边的庄绍耀。
“庄绍耀?你知不知道有个姓庄讳绍光的进士?”邓宽盯着庄绍耀道。
“我们是同族。”庄绍耀邀请两人坐下。
四人坐下,周敏见两人关系熟悉,便问:“你们是亲戚吗?”
庄绍耀笑起来道:“你好眼力,我俩是姑表兄弟。”
邓宽了然:“原来如此。我考了第四,周敏兄考了第七。我原本以为要与大些的同窗住在一起,没想到却是我同龄的周敏兄,幸甚幸甚。”
“倒不是说比我大的同窗不好,舍友年龄相近更有话说。”周敏补充道。
他想来是对这次分到的同龄同窗,十分满意。
“你们是同乡,怪不得学院将你们分到一块呢。”邓宽道。
庄绍耀笑了笑,几个小孩说了一些之前学了什么,以后要一起读书习字的话,便告辞离开。
来书院的第一晚,庄绍耀感觉尚好,一觉睡到天亮。沈绍祖也是如此。
第二日不上课,两人叫上邓周二人游览起书院。这书院经过几次扩建,修得宏大宽敞。
东山书院叫东山,却没有一座山,取得是谢安“东山再起”之意。这汝县千年前是文风鼎盛之地,出过几个硕儒大家。
众人腿短,转了一圈,快到晌午,腹中饥饿,便来到食堂吃饭。
庄绍耀瞧了邓周两人的衣着,不是缎面就是细棉布,想来家中富裕,便道:“咱们去吃小炒如何?”
其他三人也都赞同,结伴去了卖小炒的屋子。
四人说说笑笑进了屋子,张望着找桌子坐下,发现已有四五人围着桌子说话。
庄绍耀认识其中一人,那是他大哥的泰山苏山长,顿时头皮发麻,相必其他四人也是书院中的夫子。
其他三人也发现屋中情形,说笑声顿时消散,人也变得缩手缩脚。
在位五人除了苏山长,一人着圆领袍。另外三位人身穿青领衣,头戴方巾,邓宽他们认出这是秀才的装扮。
邓宽悄悄拉了庄绍耀的衣襟,低声道:“咱们回去吧。”
庄绍耀点头,正要悄不声地退出去,却见苏山长冲他们招手,道:“你们四个过来。”
庄绍耀几人只好恭恭敬敬地走到苏山长面前,行了礼道:“学生见过几位夫子。”
其中一人笑道:“看他们的年龄,定是今年才招来的学生。你们叫什么名字?”
四人都回了,这几人对今年招生都有关注,一听名字就想起了他们的成绩。
另一人笑道:“少年英才,可堪造就。”
苏山长道:“你们和我们一起吃饭吧。”
庄绍耀一愣,想到长辈赐不能辞,只好与伙伴们坐下。
饭菜还未上来之前,苏山长几人你一个问题我一个问题地考较四人,摸清了他们的底子。
四人的学问都十分扎实,便是义理不清,也都是因着年少的缘故。
好在饭菜上来后,苏山长几人就停止考较,让他们吃饭。
吃完饭,庄绍耀四人就被猫儿盯住的老鼠,忙不迭地找借口告辞了。
“这些都是孩子呢。”一人看着他们的背影,摇头笑道:“那个姓庄的是庄进士的弟弟?”
苏山长笑着点头,又道:“沈绍祖是绍光的舅家表弟。”
一人叹道:“他家倒是钟灵毓秀。”语气中带着说不出的羡慕。
庄绍耀出了食堂,拍拍胸口,心有余悸道:“吓死我了。”谁曾想去食堂吃饭碰到了苏山长?
“我也是,咱们要不回去吧。”沈绍祖道。
“走,走,赶紧回去。”邓宽和周敏二人也道。
回到宿舍门口,邓宽道:“我刚才没吃饱,我从家里带了果子糕点,咱们一起吃。不必客气,我家里就是卖这个呢。”
庄绍耀与沈绍祖对视一眼,让他们等一下,两人回到屋里拿出瓜子花生,四人一起吃。
二哥虽然将他们的行礼提前拿回来,但给他们带了不少炒货果子,两兄弟姑且暂时原谅他了。
【作者有话说】
1--资料参考《儒林外史》
第9章 庙会
◎爹,我娘呢?◎
庄绍宗兄弟在东山书院上学,阿宝在家准备嫁妆。
卢真娘跟着蔡婆婆学习刺绣,她人聪明又肯吃苦,大半年下来竟然绣得有模有样。
蔡婆婆与卢真娘捧着绣好的被套过去,阿宝看了眼,眉头微皱,摇头道:“这个绣得不好,莲叶不够翠,莲花不够红。”
“你们重新绣。”
蔡婆婆心中叹了一口气,再重新绣就是第四次返工了。
第一次是因为阿宝嫌弃凤穿牡丹的花样太俗,换成了并蒂莲花与鸳鸯。
第二次是因为鸳鸯的毛色不鲜活。
第三次是因为莲花要添几枝半开的。
“小姐,若是再绣,这被面就不能要了。”蔡婆婆劝道:“莲叶放到阳光下可翠莹莹的,莲花也是红艳艳。”
阿宝道:“这被子是晚上用,还是太阳底下盖?”
蔡婆婆沉默,与卢真娘出了小院,满脸愁苦,对卢真娘道:“绣线是从府城让人捎来的,已经是最翠最红的线。”
卢真娘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绣得不好拆了重绣,但是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两人一路愁苦地往回走,碰到过来探望女儿的曹母。
“这是怎么了?阿宝那丫头又闹了什么?”曹母一见两人神色,便问道。
蔡婆婆将刚才之事道明,曹母听完伸手拿起被面看了看,绣得栩栩如生,灵动无比。
“不用改,就这样了。明年就要出嫁,鞋子、手帕、衣服、枕套都要绣,哪有时间来来回回地改?”曹母拍板定下,蔡婆婆喜之不尽。
曹母带着丫鬟来到阿宝的院中,说她道:“你呀,越发挑剔了。一个被面而已,来来回回返工成什么样子。”
阿宝拉着曹母的胳膊道:“那是要天天见的,颜色不正不行。”
“那颜色我看着就正。”曹母坐在椅子上,阿宝给她端来茶水道:“我小时见过娘有一件衣服,翠得绚丽辉煌,那个才叫翠呢。”
曹母端着茶想了半响,没想起来,道:“你许是记错了,要真有这么一件,我怎么记不起来?”
那件衣服的翠影如浮光掠影地闪过,阿宝只记得翠得格外好看,其他的也记不起了。
曹母见阿宝努力回想的样子,笑了:“你呀,这是想要我的私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