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谢安琪一个人吃完饭,收好碗筷,坐在阳台望了会儿夜景,有车灯扫过楼下,玻璃上映出她自己的脸,模糊又寂寞。
她想了很久,忽然想到一个句子,她不是不爱这个人,而是害怕靠近得太近之后,一旦穿越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像电影落幕一样,倏然归零。谢安琪怕有一天,她走了,他一个人还留在这栋屋子里。所以她不敢靠得太近,也不敢让他看得太清。有些爱,是因为错位而动心;也因为错位而难以靠近。
可能是情绪的引导,谢安琪很久没做那种强烈到醒来都能记得细节的梦了。这一次的梦里,她穿着短袖站在一条老旧夜市街口。天是灰蓝色的,像褪色的照片纸。四周有吆喝声、油烟味、路灯时明时暗,她低头看手里拿着一根刚买的炭烤鸡肉串,还冒着火残留的热。
然后,她抬头看见他了,是郑禹胜,年轻的,二十来岁的样子,穿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手里抱着一把中提琴,神情疲倦又专注。
郑禹胜站在路边摊前,低头数钱,像是在精打细算要不要买那碗炸酱面。他并不富裕,也不闪光,可他一抬头,朝她露出一个几乎是少年才有的笑。
梦境像卡在胶片的一帧,画面定格在那里,谢安琪忽然想哭。不是因为见到他,而是因为她想告诉他我还记得你,但她没能开口,梦就碎了。
谢安琪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身边没人,窗外的风刮得玻璃轻轻作响。她闭上眼,眼眶有些发酸。
她终于知道,那个想确认他记不记得的冲动,其实一直都在她心底,只是她平时不敢承认。
……
就这样积累起来,谢安琪很长一段时期情绪都不好,直到心情最差的那天。然后她没去公司,发了个请假条,窝在大平层阳台的懒人沙发上发呆。阳光不刺眼,风有点凉,她坐了很久,忽然拉开抽屉,看着里面放着的一些电影票根,都是她去不同的独立影院补看的电影,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就是,都是郑禹胜演的。
三天后,下班回家的时候,她在门口看见一个包裹,上面写着她的名字,没有寄件人。
她打开,发现是一台老款胶卷相机,柯达的,型号是她很早以前在街边旧货摊看过的那款。
相机后盖上贴了一小张便签,你上次说
喜欢这种转轮快门感。笔迹是郑禹胜的。连字迹的斜度和间距都带着他写剧本时那种慢性子。
谢安琪顿了一下,手指握在快门的位置,轻轻按了一下,听见咔哒一声,像是他们过去某年夏天一起拍过照的声音。那年他们站在天台,她调皮地拍了他一张刚擦汗的模样,他当时没说话,回头给她也拍了一张,她抱着西瓜,笑得眼睛都眯成了月牙。
谢安琪不知道现在的他是不是也记得那一幕,但他寄来的相机,像是一种默认的回答,这句绕口令一样的话,谢安琪在心里默念了很多遍,谢安琪期待他有记忆。
谢安琪越来越确定这不是错觉。因为很多他第一次做的事,动作太自然,语气太有默契,甚至连沉默时的间距都对得太准。比如她一说炸酱面,他就知道要放点白糖;她一说我不喜欢电视太亮,他就会自动调低亮度;她一碰到冷风打喷嚏,他就会从厨房拿出姜汤。
这些不是第一次相处的熟练感,而是更像是记忆的积累,谢安琪想,他一定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说。不是不敢说,而是怕说了,她就走了。就像是怕一说出口,她就会消失在时间线里,再也回不来。
所以郑禹胜宁愿小心翼翼地配合,默不作声,也不愿确认她的答案。
谢安琪看着那台相机,轻轻笑了一下,她心里的情绪在猜测集中的那一刻变的更为浓烈,谢安琪甚至想告诉他,其实她也一样。她其实也不敢问,因为她怕听到的答案,不是她想听的版本。
所以只要不说也不问,就还能保持现在的状态。
……
这样呆了许久,接了长剧集去拍摄的郑禹胜才回来一次,谢安琪也知道他接了哪些活动又推掉了哪些,心里也算完全记住了他的行程,那晚他回来了,没说话,只把西装外套搭在沙发背上,走进厨房煮了一锅乌冬面。
谢安琪坐在餐桌边,托着腮看他,什么也没说,他端着两碗面出来,把调味酱放到她手边,“少放点辣。”
“好。”
两人就那样坐下,一边吹面,一边吃,很普通的夜晚,甚至连一句心事都没说,可谢安琪却觉得这是他们最近距离最近的一晚,什么都不说,才是真正的知道。
那天晚上十点半,吃了一碗乌冬的郑禹胜又出去拍摄了,谢安琪一个人在家,原本已经洗好澡,准备关灯睡觉,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拿起手机,翻开通话记录,屏幕上“郑禹胜”这三个字赫然在列。他是那种不会给别人留很多微信消息的人,语音更是几乎没有。但电话却打得频繁。
她盯着那通最后一次未接通的来电,犹豫了几秒,还是点了拨号,铃声响了三声就接通了。
他声音低哑,带着一点困意,“怎么了?”
“……没什么。”她顿了一下,“你睡了吗?”
“还没,在看剧本。”
“噢。”她顿了顿,“你寄的相机,我收到了。”
“嗯。”
“谢谢。”
“别客气。”他说完这句,隔了两秒,又补了一句,“我知道你喜欢。”
她握着手机,肩膀贴着窗户,窗外的夜风吹得窗帘轻轻动了一下。
“郑禹胜。”
“嗯?”
“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现在不说,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说的?”这句话一出口,谢安琪自己也吓了一跳,他那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想靠近你。”
那句话说出来,像是在深夜的海里丢下一块石头,不是那种表面上波澜壮阔的浪潮,而是悄无声息地砸进心里,然后越沉越深,谢安琪没吭声,手机贴在耳边,手指却因为紧张而微微发颤。
“你在听吗?”
他那边轻声问。
“在。”她声音轻得几乎像风,“你是认真的吗?”
“我不会拿这件事开玩笑。”
“那如果我说……我其实,不一定一直在这里呢?”
“那也没关系。”
“你就不怕我走了?”
郑禹胜顿了一下,语气平静得出奇:“我怕。但我更怕从来没有靠近过。”
谢安琪听到这句时,心脏咚地跳了一下,她抬起头,看向天花板,有点委屈,又有点庆幸。
原来不仅是她在挣扎。
原来他也一样。
那晚他们没有再多说什么,但第二天早上,他比平时早了二十分钟回家,谢安琪还没起床,就听见厨房传来细碎的声音。谢安琪裹着毯子走出来,看见他正穿着灰色家居服,靠在炉边煮粥。
他回头看她一眼,眼神很淡,却带着一种已经习惯你在家的温柔,谢安琪靠着门边,头发还乱着,眼神有点迷糊。
“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早?”
“因为昨天你说了可能会走。”
“……”
“我想早点回来,看你还在不在。”
这句话说得很轻,却比任何承诺都要实在,谢安琪低头笑了下,鼻子有点酸。她没说话,只走过去从后面轻轻环住他,额头靠在他背上。这是谢安琪第一次主动,也是他第一次,在灶火前没有任何迟疑地握住她的手。
那天两人一起吃了早饭,洗碗时他站在水池前,她坐在椅子上削苹果,他一边洗盘子,一边说:“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一直留下来。”
“你怕我走?”
“嗯。”
“但你也不说。”
“因为我怕我说了,你就真走了。”
她听完,低头笑了笑,把苹果削成细薄的螺旋状,一片片叠起来放进小碟。
“你是不是很早之前就……认识我?”她第一次问,他顿了一下,抬头看她,但这次,他没回答,只是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把那碟苹果拉过来,拿了一片放进嘴里。
“我记得你喜欢酸甜味多一点。”谢安琪一怔,这不是她刚才说的,是以前某次夏天他们一起去海边时,她在夜市上跟他说的。她没再说话,只低头咬了一口苹果,心跳却失了节奏。
……
中午阳光很好,谢安琪洗了床单,在阳台上晾衣服。郑禹胜站在一旁帮她夹衣架,两人没说话,只听见风吹过布料的声音。
一条毛巾被吹得翻起,他伸手去压,手指刚好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停住了动作。谢安琪没躲开,他也没撤走,那一瞬间,什么话都不重要了,他侧过头看她,眼神沉静,像是在确认是不是可以靠近她,谢安琪没有说什么。她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然后顺势靠进他怀里。
风在衣物间穿梭,天色澄澈,他们像是终于在一条时间线里牵住了彼此的手,不是梦,也不是过去,是现在。
她想了很久,忽然想到一个句子,她不是不爱这个人,而是害怕靠近得太近之后,一旦穿越结束,所有的一切都会像电影落幕一样,倏然归零。谢安琪怕有一天,她走了,他一个人还留在这栋屋子里。所以她不敢靠得太近,也不敢让他看得太清。有些爱,是因为错位而动心;也因为错位而难以靠近。
可能是情绪的引导,谢安琪很久没做那种强烈到醒来都能记得细节的梦了。这一次的梦里,她穿着短袖站在一条老旧夜市街口。天是灰蓝色的,像褪色的照片纸。四周有吆喝声、油烟味、路灯时明时暗,她低头看手里拿着一根刚买的炭烤鸡肉串,还冒着火残留的热。
然后,她抬头看见他了,是郑禹胜,年轻的,二十来岁的样子,穿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手里抱着一把中提琴,神情疲倦又专注。
郑禹胜站在路边摊前,低头数钱,像是在精打细算要不要买那碗炸酱面。他并不富裕,也不闪光,可他一抬头,朝她露出一个几乎是少年才有的笑。
梦境像卡在胶片的一帧,画面定格在那里,谢安琪忽然想哭。不是因为见到他,而是因为她想告诉他我还记得你,但她没能开口,梦就碎了。
谢安琪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身边没人,窗外的风刮得玻璃轻轻作响。她闭上眼,眼眶有些发酸。
她终于知道,那个想确认他记不记得的冲动,其实一直都在她心底,只是她平时不敢承认。
……
就这样积累起来,谢安琪很长一段时期情绪都不好,直到心情最差的那天。然后她没去公司,发了个请假条,窝在大平层阳台的懒人沙发上发呆。阳光不刺眼,风有点凉,她坐了很久,忽然拉开抽屉,看着里面放着的一些电影票根,都是她去不同的独立影院补看的电影,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就是,都是郑禹胜演的。
三天后,下班回家的时候,她在门口看见一个包裹,上面写着她的名字,没有寄件人。
她打开,发现是一台老款胶卷相机,柯达的,型号是她很早以前在街边旧货摊看过的那款。
相机后盖上贴了一小张便签,你上次说
喜欢这种转轮快门感。笔迹是郑禹胜的。连字迹的斜度和间距都带着他写剧本时那种慢性子。
谢安琪顿了一下,手指握在快门的位置,轻轻按了一下,听见咔哒一声,像是他们过去某年夏天一起拍过照的声音。那年他们站在天台,她调皮地拍了他一张刚擦汗的模样,他当时没说话,回头给她也拍了一张,她抱着西瓜,笑得眼睛都眯成了月牙。
谢安琪不知道现在的他是不是也记得那一幕,但他寄来的相机,像是一种默认的回答,这句绕口令一样的话,谢安琪在心里默念了很多遍,谢安琪期待他有记忆。
谢安琪越来越确定这不是错觉。因为很多他第一次做的事,动作太自然,语气太有默契,甚至连沉默时的间距都对得太准。比如她一说炸酱面,他就知道要放点白糖;她一说我不喜欢电视太亮,他就会自动调低亮度;她一碰到冷风打喷嚏,他就会从厨房拿出姜汤。
这些不是第一次相处的熟练感,而是更像是记忆的积累,谢安琪想,他一定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说。不是不敢说,而是怕说了,她就走了。就像是怕一说出口,她就会消失在时间线里,再也回不来。
所以郑禹胜宁愿小心翼翼地配合,默不作声,也不愿确认她的答案。
谢安琪看着那台相机,轻轻笑了一下,她心里的情绪在猜测集中的那一刻变的更为浓烈,谢安琪甚至想告诉他,其实她也一样。她其实也不敢问,因为她怕听到的答案,不是她想听的版本。
所以只要不说也不问,就还能保持现在的状态。
……
这样呆了许久,接了长剧集去拍摄的郑禹胜才回来一次,谢安琪也知道他接了哪些活动又推掉了哪些,心里也算完全记住了他的行程,那晚他回来了,没说话,只把西装外套搭在沙发背上,走进厨房煮了一锅乌冬面。
谢安琪坐在餐桌边,托着腮看他,什么也没说,他端着两碗面出来,把调味酱放到她手边,“少放点辣。”
“好。”
两人就那样坐下,一边吹面,一边吃,很普通的夜晚,甚至连一句心事都没说,可谢安琪却觉得这是他们最近距离最近的一晚,什么都不说,才是真正的知道。
那天晚上十点半,吃了一碗乌冬的郑禹胜又出去拍摄了,谢安琪一个人在家,原本已经洗好澡,准备关灯睡觉,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拿起手机,翻开通话记录,屏幕上“郑禹胜”这三个字赫然在列。他是那种不会给别人留很多微信消息的人,语音更是几乎没有。但电话却打得频繁。
她盯着那通最后一次未接通的来电,犹豫了几秒,还是点了拨号,铃声响了三声就接通了。
他声音低哑,带着一点困意,“怎么了?”
“……没什么。”她顿了一下,“你睡了吗?”
“还没,在看剧本。”
“噢。”她顿了顿,“你寄的相机,我收到了。”
“嗯。”
“谢谢。”
“别客气。”他说完这句,隔了两秒,又补了一句,“我知道你喜欢。”
她握着手机,肩膀贴着窗户,窗外的夜风吹得窗帘轻轻动了一下。
“郑禹胜。”
“嗯?”
“你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现在不说,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说的?”这句话一出口,谢安琪自己也吓了一跳,他那头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我想靠近你。”
那句话说出来,像是在深夜的海里丢下一块石头,不是那种表面上波澜壮阔的浪潮,而是悄无声息地砸进心里,然后越沉越深,谢安琪没吭声,手机贴在耳边,手指却因为紧张而微微发颤。
“你在听吗?”
他那边轻声问。
“在。”她声音轻得几乎像风,“你是认真的吗?”
“我不会拿这件事开玩笑。”
“那如果我说……我其实,不一定一直在这里呢?”
“那也没关系。”
“你就不怕我走了?”
郑禹胜顿了一下,语气平静得出奇:“我怕。但我更怕从来没有靠近过。”
谢安琪听到这句时,心脏咚地跳了一下,她抬起头,看向天花板,有点委屈,又有点庆幸。
原来不仅是她在挣扎。
原来他也一样。
那晚他们没有再多说什么,但第二天早上,他比平时早了二十分钟回家,谢安琪还没起床,就听见厨房传来细碎的声音。谢安琪裹着毯子走出来,看见他正穿着灰色家居服,靠在炉边煮粥。
他回头看她一眼,眼神很淡,却带着一种已经习惯你在家的温柔,谢安琪靠着门边,头发还乱着,眼神有点迷糊。
“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早?”
“因为昨天你说了可能会走。”
“……”
“我想早点回来,看你还在不在。”
这句话说得很轻,却比任何承诺都要实在,谢安琪低头笑了下,鼻子有点酸。她没说话,只走过去从后面轻轻环住他,额头靠在他背上。这是谢安琪第一次主动,也是他第一次,在灶火前没有任何迟疑地握住她的手。
那天两人一起吃了早饭,洗碗时他站在水池前,她坐在椅子上削苹果,他一边洗盘子,一边说:“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一直留下来。”
“你怕我走?”
“嗯。”
“但你也不说。”
“因为我怕我说了,你就真走了。”
她听完,低头笑了笑,把苹果削成细薄的螺旋状,一片片叠起来放进小碟。
“你是不是很早之前就……认识我?”她第一次问,他顿了一下,抬头看她,但这次,他没回答,只是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把那碟苹果拉过来,拿了一片放进嘴里。
“我记得你喜欢酸甜味多一点。”谢安琪一怔,这不是她刚才说的,是以前某次夏天他们一起去海边时,她在夜市上跟他说的。她没再说话,只低头咬了一口苹果,心跳却失了节奏。
……
中午阳光很好,谢安琪洗了床单,在阳台上晾衣服。郑禹胜站在一旁帮她夹衣架,两人没说话,只听见风吹过布料的声音。
一条毛巾被吹得翻起,他伸手去压,手指刚好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停住了动作。谢安琪没躲开,他也没撤走,那一瞬间,什么话都不重要了,他侧过头看她,眼神沉静,像是在确认是不是可以靠近她,谢安琪没有说什么。她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然后顺势靠进他怀里。
风在衣物间穿梭,天色澄澈,他们像是终于在一条时间线里牵住了彼此的手,不是梦,也不是过去,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