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她失语。
他看她,目光沉得像落雨的深海。
“你不问我是谁?”他说,“还是你怕自己知道什么心里会难受?”
……
两人站在雨里,谁也没说话
伞落在他手中,雨水沿着伞骨滴落。
谢安琪终于开口:“你说对了。”
“我不问,是因为我觉得那都是过去的事情。谁都会有过去的事情,因为那样我会分不清,而现在三年内,你和我是在一起的。”谢安琪继续道。
“可我怕你三年后离开。那样,我就真的一个人了。”郑禹胜说完这些,像是用了很大的力气。没等她的回答,郑禹胜喉结滚动,低声问:“那现在你知道了吗?”
谢安琪摇头,眼神清澈却又迟疑:“我不知道。”
“但我愿意试着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他低头亲了亲她手指。
很轻。
像是吻落在掌心的某段旧年时光,又像是——他终于对她现在的靠近,低头回应。
晚上,他们回到房间时,拍摄组的几位成员还在一楼酒吧区域聊天。
谢安琪换好衣服后窝在窗边看素材,郑禹胜坐在藤椅上翻拍摄表格,一人一角,光线柔和,像是心照不宣地维持某种沉默的亲密。
“你明天几点想走?”他忽然问。
“八点出发?”她抬头,“灯塔那边早上会有潮光。”
他点点头:“我订了返程船票,中午回。”
“你还有通告?”她问。
“有。”他顿了顿,“你愿意……晚点回吗?”
谢安琪微微一怔。
“我想多拍一点你。”他说,语气极轻,“不是当演员的我,是……和你在一起的我。”
她心里像被什么重重压了一下。
“你不是说,在外面我们不能太亲近。”她试探地道。
“明天他们都不在。”他轻声,“而且我知道我不想离你太远。”
她想笑,可鼻尖却发酸。
她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只是走过去,把平板递给他。
“你要拍,就拍这一段吧。”
屏幕上是那段他们在邮局门口听的录音,她悄悄剪了一个版本,把两人的背影拼在一起,配了一句字幕:“我没说出你是谁,但你总是走进我听得最清楚的那段。”
他看着那段画面,半晌没说话。然后他低头,像是确认什么一样,伸手扣住她的手腕,拉过她靠在自己的肩膀,就像是以前她愿意让他依靠一样。
次日,天还没亮,窗外潮湿的风带着咸意吹进来,她醒得早,想去楼下再采一组无人街巷的晨声。
郑禹胜坐在楼梯转角处,像是早就等着她。
“你也睡不着?”
她点头。
他走过去,替她拉好风衣领口,然后什么也没说,就低头吻了她。
不是那种猛烈的情欲之吻,而是像他真的等了太久,在她终于靠近他现实的这一刻,不再装作若无其事。
她回应了。
手扣住他后颈,眼睛轻轻闭上,像是放下某种防备。
那是他们婚后第一次真正亲吻,不是合约内容里的仪式性互动,也不是表演,也不是酒带来的冲动,像是清晨的突如其来的风雨后冒头的阳光,出奇地奇妙。
……
早上的灯塔拍摄出奇地顺利。
他们并排坐在崖边,拍最后一场素材。
镜头拍下去时,两人身影靠得极近,她拿着录音笔,他撑着膝盖望远,谁也没看谁,但谁都知道——那个画面,像是这段关系的注脚:无法言说,但始终同行。
手里拿着平板确认内容,谢安琪转过头连着问起来:“要删掉吗?”
“不要删。”郑禹胜说。
“你不怕别人看出来?”
他侧头看她,语气安静:“我不怕你被看见。”
她心跳慢了一拍。
这句话,他曾在她第一次回到过去时也说过。
只不过那时他说的是:“你怕被人看见吗?我不
怕。”
她眼睛有些发涩:“你知道你说过这句话?”
“我说过吗?”他轻笑一声,“我忘了。”
但她知道他没忘。
他只是,终于愿意假装自己也记得。
第17章 1992年回到过去,是他……
中午他们回港口。
站在船边时,谢安琪看着那艘慢慢靠岸的渡轮,有些不舍。
她握着相机,迟迟没有动。
郑禹胜站在她身后,轻声问:“你会回去吗?”
她一愣:“回哪?”
他没有说“过去”两个字,只看着她。
她低头轻笑了一下:“如果你在,我就不回去。”
他说:“那我会一直在。”
她轻轻握住了他的手,像是对他说,也像是对自己说:
“我也会。”
风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港口的栏杆上晃来晃去。
他们没有回头。
这次他们决定,不再留在梦里。
晚上回到首尔。
谢安琪还是回了宿舍。
kclcompany的人并不知道她和郑禹胜的婚姻合约,也不知道他们在济州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回到房间,脱下风衣,看着窗边那张写有拍摄计划的便利贴,忽然觉得很久没有这样踏实地想一个人的存在。
而不是他带来的记忆。
也不是他在她梦里留下的残影。
而是现在的他,会生气、会吃醋、会因她的一句“不问”而失落的郑禹胜。
手机响了一下。
是他发来的照片。
是他们在灯塔前的合照,他偷拍的。
她点开,笑了,回了一句:“我现在开始也会拍你,不是分析你,是喜欢你。”
过了一会儿,他回:“终于是现在的我了。”
……
屋塔房的窗子没有遮阳帘,只贴了一张从便利店拿来的老报纸,角落卷起了一点,糊得不严,阳光还是透进来。
谢安琪站在洗手间那面斑驳的镜子前,绑头发。她手指一下一下地绕着橡皮筋,动作不急,仿佛多出的一圈圈,是在给自己增加一些朝向现实的时间。
外面热得像是在炙铁板。屋顶的金属瓦吸热后烫得发亮,空气像蒸汽,一层一层往屋子里灌。
她早上七点醒,躺了两个小时,才下定决心起来洗脸。
手巾湿得很快。
水龙头的水不冷,是被楼顶水箱晒了一夜的热。她把毛巾拧干,在颈后压了几下,又擦了一遍前额。
一只黑猫站在对面屋檐上,懒洋洋地盯着她的窗台。
她冲它点了点头:“你也热得快化了吧。”
黑猫不动,只在她转身之后,甩了甩尾巴,跳进一旁更凉的水泥缝。
她重新走回屋子,坐在地板上,打开电扇。电扇“咔哒”一声响,叶片带着哼哼声慢慢转动,像人的呼吸不顺。
谢安琪看着电扇吹动起地板上几张旧收据。
她没急着收。手指捻起其中一张,泛黄,油墨模糊,却依稀能辨出“中浪区不动产”那几个字。
那是她来这个时代之后的第一笔正式支出。
总共一千六百万韩元,2026年的旧基金账户里,换算下来大约是不到一万美元。
她用这笔“研究备用金”,在这个时代,买下了两间顶楼相邻的屋塔房——一间自住,一间租出。
产权转移过程意外地顺利。
九十年代初,身份和资金来源审查极不严,尤其是这种老房交易,只需要和一个愿意“收手续费代办”的中间人说几句话。
她没说谎,但也没全说。
说自己是从华国来首尔文化交流的调研助理,老师是“成均馆大学的朴教授”。
这个名字她在未来资料里见过——某年首尔文化研究里提过一嘴,现在没人记得。
她自己也清楚,一张纸就能决定她能不能留下。
那天下午办完手续后,她一口气喝了两瓶冰矿泉水,又吃掉整盒紫菜饭团,才算真正在这时代坐下。
没有时间机器,也没有解释逻辑。
本来只是坐飞机回家,她也没想到在飞机上睡着醒来,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庆幸这附近还没有什么监控,但她从2018年被拉了进来的原因,谢安琪还是感到疑惑。
她和郑禹胜的亲近竟然不是回到过去的契机,那到底什么才是契机?
现在还没有答案,而现在没有人强迫她留在这里。但她没走。
她想回到这里。她想回到——他还没出名、还会饿肚子、还在屋顶抽烟弹琴的日子里。
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
她也愿意。
谢安琪第一次“看见”他,是隔了三天。
天气还是热,热得发黏。
下午四点,她躺在地板上看本子,被对面窗户玻璃上映出来的身影吓了一跳。
他看她,目光沉得像落雨的深海。
“你不问我是谁?”他说,“还是你怕自己知道什么心里会难受?”
……
两人站在雨里,谁也没说话
伞落在他手中,雨水沿着伞骨滴落。
谢安琪终于开口:“你说对了。”
“我不问,是因为我觉得那都是过去的事情。谁都会有过去的事情,因为那样我会分不清,而现在三年内,你和我是在一起的。”谢安琪继续道。
“可我怕你三年后离开。那样,我就真的一个人了。”郑禹胜说完这些,像是用了很大的力气。没等她的回答,郑禹胜喉结滚动,低声问:“那现在你知道了吗?”
谢安琪摇头,眼神清澈却又迟疑:“我不知道。”
“但我愿意试着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他低头亲了亲她手指。
很轻。
像是吻落在掌心的某段旧年时光,又像是——他终于对她现在的靠近,低头回应。
晚上,他们回到房间时,拍摄组的几位成员还在一楼酒吧区域聊天。
谢安琪换好衣服后窝在窗边看素材,郑禹胜坐在藤椅上翻拍摄表格,一人一角,光线柔和,像是心照不宣地维持某种沉默的亲密。
“你明天几点想走?”他忽然问。
“八点出发?”她抬头,“灯塔那边早上会有潮光。”
他点点头:“我订了返程船票,中午回。”
“你还有通告?”她问。
“有。”他顿了顿,“你愿意……晚点回吗?”
谢安琪微微一怔。
“我想多拍一点你。”他说,语气极轻,“不是当演员的我,是……和你在一起的我。”
她心里像被什么重重压了一下。
“你不是说,在外面我们不能太亲近。”她试探地道。
“明天他们都不在。”他轻声,“而且我知道我不想离你太远。”
她想笑,可鼻尖却发酸。
她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只是走过去,把平板递给他。
“你要拍,就拍这一段吧。”
屏幕上是那段他们在邮局门口听的录音,她悄悄剪了一个版本,把两人的背影拼在一起,配了一句字幕:“我没说出你是谁,但你总是走进我听得最清楚的那段。”
他看着那段画面,半晌没说话。然后他低头,像是确认什么一样,伸手扣住她的手腕,拉过她靠在自己的肩膀,就像是以前她愿意让他依靠一样。
次日,天还没亮,窗外潮湿的风带着咸意吹进来,她醒得早,想去楼下再采一组无人街巷的晨声。
郑禹胜坐在楼梯转角处,像是早就等着她。
“你也睡不着?”
她点头。
他走过去,替她拉好风衣领口,然后什么也没说,就低头吻了她。
不是那种猛烈的情欲之吻,而是像他真的等了太久,在她终于靠近他现实的这一刻,不再装作若无其事。
她回应了。
手扣住他后颈,眼睛轻轻闭上,像是放下某种防备。
那是他们婚后第一次真正亲吻,不是合约内容里的仪式性互动,也不是表演,也不是酒带来的冲动,像是清晨的突如其来的风雨后冒头的阳光,出奇地奇妙。
……
早上的灯塔拍摄出奇地顺利。
他们并排坐在崖边,拍最后一场素材。
镜头拍下去时,两人身影靠得极近,她拿着录音笔,他撑着膝盖望远,谁也没看谁,但谁都知道——那个画面,像是这段关系的注脚:无法言说,但始终同行。
手里拿着平板确认内容,谢安琪转过头连着问起来:“要删掉吗?”
“不要删。”郑禹胜说。
“你不怕别人看出来?”
他侧头看她,语气安静:“我不怕你被看见。”
她心跳慢了一拍。
这句话,他曾在她第一次回到过去时也说过。
只不过那时他说的是:“你怕被人看见吗?我不
怕。”
她眼睛有些发涩:“你知道你说过这句话?”
“我说过吗?”他轻笑一声,“我忘了。”
但她知道他没忘。
他只是,终于愿意假装自己也记得。
第17章 1992年回到过去,是他……
中午他们回港口。
站在船边时,谢安琪看着那艘慢慢靠岸的渡轮,有些不舍。
她握着相机,迟迟没有动。
郑禹胜站在她身后,轻声问:“你会回去吗?”
她一愣:“回哪?”
他没有说“过去”两个字,只看着她。
她低头轻笑了一下:“如果你在,我就不回去。”
他说:“那我会一直在。”
她轻轻握住了他的手,像是对他说,也像是对自己说:
“我也会。”
风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港口的栏杆上晃来晃去。
他们没有回头。
这次他们决定,不再留在梦里。
晚上回到首尔。
谢安琪还是回了宿舍。
kclcompany的人并不知道她和郑禹胜的婚姻合约,也不知道他们在济州岛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回到房间,脱下风衣,看着窗边那张写有拍摄计划的便利贴,忽然觉得很久没有这样踏实地想一个人的存在。
而不是他带来的记忆。
也不是他在她梦里留下的残影。
而是现在的他,会生气、会吃醋、会因她的一句“不问”而失落的郑禹胜。
手机响了一下。
是他发来的照片。
是他们在灯塔前的合照,他偷拍的。
她点开,笑了,回了一句:“我现在开始也会拍你,不是分析你,是喜欢你。”
过了一会儿,他回:“终于是现在的我了。”
……
屋塔房的窗子没有遮阳帘,只贴了一张从便利店拿来的老报纸,角落卷起了一点,糊得不严,阳光还是透进来。
谢安琪站在洗手间那面斑驳的镜子前,绑头发。她手指一下一下地绕着橡皮筋,动作不急,仿佛多出的一圈圈,是在给自己增加一些朝向现实的时间。
外面热得像是在炙铁板。屋顶的金属瓦吸热后烫得发亮,空气像蒸汽,一层一层往屋子里灌。
她早上七点醒,躺了两个小时,才下定决心起来洗脸。
手巾湿得很快。
水龙头的水不冷,是被楼顶水箱晒了一夜的热。她把毛巾拧干,在颈后压了几下,又擦了一遍前额。
一只黑猫站在对面屋檐上,懒洋洋地盯着她的窗台。
她冲它点了点头:“你也热得快化了吧。”
黑猫不动,只在她转身之后,甩了甩尾巴,跳进一旁更凉的水泥缝。
她重新走回屋子,坐在地板上,打开电扇。电扇“咔哒”一声响,叶片带着哼哼声慢慢转动,像人的呼吸不顺。
谢安琪看着电扇吹动起地板上几张旧收据。
她没急着收。手指捻起其中一张,泛黄,油墨模糊,却依稀能辨出“中浪区不动产”那几个字。
那是她来这个时代之后的第一笔正式支出。
总共一千六百万韩元,2026年的旧基金账户里,换算下来大约是不到一万美元。
她用这笔“研究备用金”,在这个时代,买下了两间顶楼相邻的屋塔房——一间自住,一间租出。
产权转移过程意外地顺利。
九十年代初,身份和资金来源审查极不严,尤其是这种老房交易,只需要和一个愿意“收手续费代办”的中间人说几句话。
她没说谎,但也没全说。
说自己是从华国来首尔文化交流的调研助理,老师是“成均馆大学的朴教授”。
这个名字她在未来资料里见过——某年首尔文化研究里提过一嘴,现在没人记得。
她自己也清楚,一张纸就能决定她能不能留下。
那天下午办完手续后,她一口气喝了两瓶冰矿泉水,又吃掉整盒紫菜饭团,才算真正在这时代坐下。
没有时间机器,也没有解释逻辑。
本来只是坐飞机回家,她也没想到在飞机上睡着醒来,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庆幸这附近还没有什么监控,但她从2018年被拉了进来的原因,谢安琪还是感到疑惑。
她和郑禹胜的亲近竟然不是回到过去的契机,那到底什么才是契机?
现在还没有答案,而现在没有人强迫她留在这里。但她没走。
她想回到这里。她想回到——他还没出名、还会饿肚子、还在屋顶抽烟弹琴的日子里。
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
她也愿意。
谢安琪第一次“看见”他,是隔了三天。
天气还是热,热得发黏。
下午四点,她躺在地板上看本子,被对面窗户玻璃上映出来的身影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