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为了大哥这句话,他也要好好练!
  回京的路上,乾隆本想把永琏叫过来好好敲打一番,二伯当年五岁能射鹿,他这个太子还要旁人帮忙。回去还不加紧练习?
  但转念一想,二伯五岁能射鹿有什么用啊,最后没当上皇帝。自家汗阿玛骑射功夫在兄弟里垫底,最后却荣登大宝。
  弓马骑射说重要确实重要,说不重要也就那么回事。
  而且时代不同了,现在洋人打仗拼得是火铳火炮,要不让永琏学学用火铳吧。
  硬弓拉不开,拉火绳总不至于没力气吧?
  当年皇玛法接自己进宫教养,是让十六叔教自己火铳,二十一叔教自己骑射。
  十六叔确实熟练使用各种火铳,还得是他教永琏,自己才放心。
  乾隆于是又给允禄布置了一项任务,教两位皇子使用火铳。尤其要教会二阿哥。
  允禄就喜欢这种差事,比朝堂上的杂事儿轻松多了。乐呵呵的答应下来。
  回到宫里,永琏休整几日,正准备和大哥一起苦练骑射,乾隆却调整了他们的课程安排,先跟允禄学习使用火铳,学会了再继续学骑射。
  永琏:“……”
  对啊!他真是死脑筋,既然骑射不行,可以换个赛道啊!
  皇族学骑射一是为了给八旗将士做表率,二是为了震慑蒙古。
  换成火铳,有一样的效果啊!而且这也说明,日后的八旗精锐,不再只能靠弓箭,熟练运用火器才是大趋势。
  火铳比骑射简单多了,永琏又有了躺平的理由,还试图带着大哥一起躺平。
  “弓箭过时了,咱们以后围猎用猎枪!”
  第44章 关键问题
  永琏实在是低估了这个年代火铳的使用难度。
  这时候最常见的火铳就是鸟枪,一米多长,装弹也非常麻烦。
  四个小少年一开始用火枪的准头还不如弓箭,允禄担心射的太偏,伤到路过的宫人,每次给他们上课,都要叮嘱宫人躲远点,别被误伤到。
  永琏每次用鸟枪都紧张的一脑门汗,就怕打偏了,毕竟鸟枪射程比弓箭远几十米,万一偏了打到附近的树上,很容易引起安全隐患。
  但这次可不能浑水摸鱼,要是连他都不会使用火铳,以后提倡朝廷重视火器什么的,就显得很没有说服力。
  乾隆听说永琏学习使用火器很用心,还跟允禄打听火器营的情况,心下稍慰。
  儿子只要对军事感兴趣就好,至于用什么兵器,没那么重要。
  尚书房的四个小孩学习使用火铳的时候,朝廷也在讨论火器的问题。
  去利未亚的商船终于启程了,商船上配备了目前大清最先进的火器,不但有“神威将军”、“威远将军”这些在康熙朝就立过大功的火炮,还有果亲王根据武备院的一些猎枪改良的新式连珠火铳。
  官员们都赞果亲王厉害,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可设计出连珠火铳。
  但果亲王对这样的结果似乎并不满意,商船还没到广州,他就上奏表示,现在商船上的这些武器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火药的威力不稳定,而且因为长期在海上航行,火药受潮,威力会逐渐下降。
  现在要改良的,不仅是火器,还有火药。
  但具体怎么改良,允礼也没什么思路,只能交给负责火药的濯灵厂。
  永琏从乾隆口中听说这件事,简直太佩服十七叔公了,这真是抓住了关键问题。
  可惜他帮不上什么忙,只知道应该提纯,具体怎么操作,他也是两眼一抹黑。
  永琏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濯灵厂那些人身上,华夏大地上可从来不缺人才,只要方向找对,早晚能有进展。
  乾隆也觉得允礼说的有点道理,就下了道谕旨,督促濯灵厂和武备院的人多沟通交流,调整火药配比。
  此外,果亲王还表示,光改良火器不行,士兵们不会熟练使用,还是浪费。
  朝廷不能只有火器营的士兵会用火器,骑兵步兵也应该进行训练,别看火铳简单,但到了战场上,装弹药的速度慢一点,就可能没命。
  乾隆于是打算从京城的八旗精锐开始,给他们半年时间训练,明年三月,在卢沟桥附近阅兵。
  圣祖当年就在卢沟桥阅兵,试用新火器,同时威慑来庆祝万寿节的蒙古王公。
  乾隆等不到自己的万寿节,他半年内就要看到效果。
  既然这件事是果亲王提议,乾隆就让果亲王允礼继续负责督办。
  “皇上也真是,明知你身体不好,还一件接一件的给你安排差事。”允禄出门时,正好遇见准备去京郊大营的十七弟,不由小声抱怨了几句。
  允礼笑道:“无妨,有差事在,我提着一口气,精神倒好些,反而比在家躺着强。”
  “别勉强自己,要是干不动就找个侄子帮你。”允禄道。
  “侄子?十六哥是想让我带带弘普?”允礼也不跟十六哥绕弯子,直接问。
  弘普是允禄次子,今年也二十多了。
  允禄摇头,“弘普那孩子对这些事不感兴趣。天儿太冷,我到马车里和你说。”
  允禄说着就钻进允礼的马车,“昨儿我去郑家庄喝酒了。”
  允礼闻言皱眉,“十六哥这么忙,还有工夫应那位的约?”
  “哎,早听说他家的戏班子好,昨儿才得空去见识见识。”允禄道。
  允礼之前就提醒过允禄。
  现在皇上防着郑家庄那位,说不定已经在那安插了眼线,十六哥只要出现在郑家庄,皇上那边很快就能知道。
  “十六哥,你真是……你想养什么戏班子没有?非要去凑热闹?”允礼有时候真服了十六哥。
  允禄笑得漫不经心,“一两次没事儿,我也是好奇,弘晈都走了,他还能请谁?原来是弘昇、弘昌那俩傻小子。”
  “这俩孩子真是糊涂。”允礼摇头叹息。
  弘昇是老恒亲王的长子,弘昌是老怡亲王的长子,这俩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是长子却没袭爵。他们心里难免有怨气。
  “五哥当年对咱们这些弟弟都不错,十三哥就更不用说了,咱们不能眼看着他们的儿子走错了路。”允禄难得正经,如果皇上不知道郑家庄的事儿倒还罢了,但现在皇上就盯着呢,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弘昌他们进火坑。
  至于弘晳,允禄昨天也旁敲侧击的劝了,那小子跟他装傻。他也没办法。
  不过只要弘昌他们不在,他一个人孤掌难鸣,翻不出什么浪。
  允礼想了想,“十六哥是想让我带着他们,免
  得他们惹事?”
  允禄点头。
  “若是别的差事倒罢了,我现在办得这事儿和火器相关,不能让他俩插手。皇上也不会同意让他俩插手的。”允礼道。
  允禄一想也是,皇上肯定知道这二人和弘晳走得近,绝不会让他们接触火器或者兵部事务。那样岂不是方便弘晳谋反?
  “那回头你再想想,把他俩安排到哪儿合适?”允禄说着看一眼怀表,“哎哟,我得赶紧走,尚书房那帮小子还等着呢,迟到了皇上又要说我。”
  他说完就跳下马车骑上自己的马跑了。
  允礼:“……”
  允礼无奈摇摇头,大早上的,十六哥就给他出难题。
  从泰陵回来,乾隆就让人在直隶一带选址,着手开办透明玻璃厂。
  此事由弘昼负责,这足以证明乾隆对弘昼的信任和偏爱。
  谁都知道,玻璃厂的利润会有多大。
  允礼于是去找弘昼,让他也给弘昌、弘昇安排点差事。
  弘昼和十三叔一家都很亲近,自然愿意帮弘昌,至于弘昇,那还是要问问皇兄的意思。
  乾隆一听就知道十七叔又为侄子们操心了,十七叔这人就是太操心,身子才一直不好。
  不过十七叔今年辛苦,他该给十七叔一个面子,于是答应下来。
  十一月,大清正式开办了第一个玻璃厂,规模不算大,用的全是旗人。
  倒不是透明玻璃的技术不能让汉人知道,毕竟从广东过来的那些伙计就是汉人,乾隆只是想通过玻璃厂招工适当缓解某切旗人的生存压力。
  因为旗人不能光明正大的做生意,朝廷眼下又不打仗,很多旗人一家十几口人就等着朝廷发的那点钱过日子,穷得叮当响,只能卖房子卖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他们找点活干是最好的办法。
  也只有直隶一带的工厂能招大量旗人做工,其他地方还得用民人。
  江南的三轮车厂雇佣的就全是民人。
  如永琏他们所预料的那样,三轮车在江南很受欢迎,那些纺织作坊争相购买。很快供不应求,三轮车厂只能不断招工。
  但三轮车这种东西不是消耗品,需要的就那些人,销量肯定是渐渐下降的。
  听说直隶开办了玻璃厂,负责三轮车厂的官员就跟乾隆求透明玻璃的烧制方法。
  乾隆觉得这样正好,省的重新选址建厂了,就在三轮车厂的原址上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