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若是在平常的时刻,这般可怖的场景,早就吓得广宁公主不敢睁眼。可广宁公主竟然从尸堆里走过去,踏着满地鲜血,赶到誉王的身边。
  广宁公主的种种行为,让云疏以为广宁公主真的爱上了誉王时,却见广宁公主从宫里出来,便与往日里一样洗漱,随后平静地躺在床上。
  云疏不太放心,躺在床踏板上,想要宽慰广宁公主。
  广宁公主仿佛感应到她的心思,轻声低喃:“誉王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也该去救他。”
  第552章 命运弄人
  广宁公主这句话究竟是她真实所想,还是在自欺欺人,云疏就不得而知了。
  云疏压下心里的不安,寸步不离地守在广宁公主的床边,半梦半醒间,她听到床上传来一阵窸窣声,不由得翻身坐起来,便瞧见广宁公主掀开被子坐起身来了。
  她连忙问道:“公主,您这是要起夜吗?”
  广宁公主轻声问她:“云疏,什么时辰了?”
  云疏听到外头传来的打更声,回道:“寅时了。”
  广宁公主缓缓地垂下眼睫,低喃着:“寅时了啊。”
  这一句话很平常,语气也并没有什么起伏,可偏生云疏从里头听出了一丝怅然与难过,顿时明白过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本今儿个是广宁公主大喜的日子,昨儿个晌午广宁公主与喜娘商定好,今儿个寅时起来梳妆。
  倘若誉王没有出事,广宁公主原本该在这个时辰起身沐浴梳妆了。
  回忆到了这里,云疏心里不是滋味,极为心疼这一位命运多舛的公主。
  她一边掏出一块帕子为广宁公主擦脸,一边轻声禀报:“殿下,奴婢方才听使臣说,皇上将叛军全都肃清了,该治罪的治罪,该封赏的封赏。贵妃娘娘还是按照贵妃规制厚葬,誉王则是葬在贵妃的坟茔旁边。”
  云疏原来不打算将这个消息告诉广宁公主,可瞧见广宁公主这般模样,心里生出了一股子强烈的预感,广宁公主是想知道誉王的身后事,究竟是怎么安排的。
  广宁公主沉默良久,方才开口:“我知道了。”
  誉王极为在意自己的母妃,为了救母妃,甚至不顾自身的安危,起兵谋反。
  如今,他的母妃并没有因着他谋反,而被废去贵妃之位。
  最后,靖安帝将誉王安葬在他的母妃身边,也算是给他们母子二人保留了一份体面。
  云疏把弄脏了的帕子,扔在一旁的铜盆里头,“奴婢心里想着大周发生了宫变,至于咱们联姻的事宜该如何处理,恐怕还得等一段时日。谁知,方才使臣告诉奴婢,皇上派人到会同馆传了口信。”
  “皇上说,您与誉王还未拜堂成亲,这门亲事便不作数。您是重新挑一个世家子弟,还是返回北齐,都由您自个决定。”
  广宁公主不作任何考虑,低声回应:“我听从父皇的安排。”
  云疏搓洗帕子的手猛地一顿,骤然看向广宁公主,却见她身上那股子劲儿似乎消散了。
  也不知是广宁公主认命了,还是广宁公主没能从誉王薨逝的打击中缓过来。
  云疏缓缓低下头,继续用力地搓洗帕子。帕子上的颜色,将一盆清亮的水,搅弄得浑浊不堪。
  就像这世间的事儿,红的,白的,黑的,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楚呢?
  -
  云城,一处宅邸内,沈青檀正在书房查看北齐的舆图,分析宁城的地势,寻找可以攻克的法子。
  如今赵颐与汪乔信带兵攻向都城,一开始进展得很顺利。因为有流民帮忙,与赵颐里应外合,他们势如破竹,有如神助。
  而且,他们的队伍不断有流民加入,与他们一起讨伐奸臣。
  远在都城的右柱国听闻赵颐起兵讨伐他的消息,立刻调动兵马进行抵御。
  现在,赵颐与汪乔信的大军停留在宁城,已经交战了好几日,战事毫无进展。
  “王妃,大周来信了。”流月拿着一封信,急匆匆地走进书房:“奴婢听说誉王起兵造反了,还杀了三皇子。”
  沈青檀心下一惊,连忙拆开信,逐字看完里头的内容,心情极为复杂。这世间上的事儿,站在每个人的角度去看,似乎都没有多大的错处,各有各的缘由,各有各的苦衷与不得已。
  如今,一夜之间,靖安帝痛失两个儿子,膝下再也没有子嗣。到底是受到了打击,向来身体硬朗的人,竟然病倒了。
  流月唏嘘道:“誉王那样的人,做不了第二,这个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
  “朝廷才操办完凌贵妃与誉王、三皇子的身后事,朝臣们便纷纷上奏,请靖安帝从宗室挑选一个孩子过继。”沈青檀将手里的信,放在盆里烧了:“这些朝臣虽是以大局为重,可靖安帝刚刚经历丧子之痛,他们竟然连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他留。”
  流月也看到了信里的内容,有些纳闷道:“靖安帝年事已高,目前看来,再执政十年也不成问题,但是往后的事儿,谁又能说得清呢?”
  “他应该从宗室里挑十岁以上的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教导。等他不能再执政的时候,这孩子也能独当一面,不至于外戚专权,致使皇权旁落。也不知皇上究竟是如何想的,竟然挑了一个三岁的稚儿。”
  沈青檀隐约猜到了靖安帝的心思,膝下的几个儿子,并不是从小就养在他的身边,全都是请师傅教导,这才酿造了如今的悲惨结局。
  靖安帝经历了丧子之痛,定然是从中吸取到了教训,所以挑一个三岁的孩子养在膝下,亲自教养。
  沈青檀叹了一口气,心下有些挂念广宁公主,也不知道她在大周的情况。
  思来想去,沈青檀写了两封书信,一封信派人送给广宁公主,一封信派人送给赵颐,让他及时了解到大周的情况。
  第553章 府里混进了细作
  沈青檀将书信寄出去之后,垂眸看着桌面上展开的舆图,提笔将宁城圈起来。
  宁城是山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赵颐和汪乔信的大军被阻拦在这儿,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城池太过艰难了。
  这时,听雪从外头跑进来,将一把油纸伞收拢,向沈青檀禀报:“王妃,粮食到了,您要去看看吗?”
  “我得去瞧瞧。”沈青檀慢慢卷起桌面上的舆图,不经意间瞥见立在门边的油纸伞,讶异道:“外头下雨了?”
  “是呀。这雨说下就下,一点征兆也没有。”听雪拿着帕子擦一擦被雨打湿的衣袖,一脸庆幸地说道:“好在您有先见之明,事前便吩咐下边的人,筹措到粮食了,务必要收进仓库。不然这一场大雨落下来,全得淋湿了。”
  沈青檀来到书房门口,瞧见雨水从屋脊上流淌下来,落在了天井里。
  他们在云城的府邸烧了,如今安置在另一处宅院。
  原来沈青檀打算跟着赵颐一块北上,可赵颐说行军的条件不仅很艰苦,还又危险重重,让她留在云城,替他守好大后方,给大军筹措粮食。
  可沈青檀很清楚,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原因是赵颐担心事败,镇北王能够将她接回大周。
  虽说朝廷横征暴敛让百姓十分不满,纷纷请求赵颐斩除佞臣,解救北齐帝。但是这些百姓所在的城池,全都离都城十分遥远,被剥削压榨得最狠的,才会为了生存敢于和官府对抗,与赵颐里应外合,迅速地攻破城池。
  可是离都城越近,便越难攻破城池。
  不仅是因着这些百姓并未受到官府极端的压榨,不会像其他百姓一样助赵颐一臂之力,而且在一部分富裕的豪绅眼里,赵颐与汪乔信的作为,扰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不是每个朝臣都支持赵颐,各自有各自的盘算,自然会与右柱国一同抵御赵颐。
  其中也不乏一些等着坐收渔翁之利的宗亲。
  沈青檀等雨小了一些,方才去粮仓检查粮食。这些粮草是提供给行军打仗的将士,她不敢马虎大意了,每一袋都仔细抽检,确定粮食没有问题之后,便让下边的人停雨了,再运去宁城。
  从粮仓回到主院里,天黑了下来。
  虽然外头下起了大雨,天气不那么燥热,但是沈青檀却觉得屋里头十分闷热,身上湿湿黏黏的,极为不舒坦。
  于是她吩咐流月去冰窖拿一些冰搁在屋子里,随后她又差使听雪去打一桶热水,洗了一个温水澡,方才觉得身体清爽了一些。
  沈青檀忙活了一下午,到底是累着了,腰间的酸痛和腹部的坠胀愈发明显了一些,有些难受地倚在榻上,吩咐一旁的听雪:“天儿热,我没什么胃口,你待会让厨房准备一盅四红汤送过来。”
  听雪一听四红汤,立时想到主子的小日子快要来了:“您在大周的时候,小日子都是在同一天来,要么就是提前两日,要么是推后两日。来了北齐之后,您的小日子便有些不准了,要么提前四五日,要么就是推迟个十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