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吏部尚书三长两短地叩响一道暗门。
不过片刻,暗门开了。
贤王看到吏部尚书,心里涌出不好的预感,连忙进了暗室:“你怎得来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吏部尚书夜里来见贤王,还想着从贤王这儿打探到一些重要的消息。
如今看来,贤王对外头发生的事儿,竟然是一无所知。
吏部尚书言简意赅地将外头发生的事儿告诉贤王:“广陵王抓了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等人,他们的家眷求到微臣跟前,恳求微臣给您带句话,让您救他们一命。”
说完这句话,吏部尚书一瞬不瞬地盯着贤王,仿佛要看清他内心的想法,究竟想不想救下拥护他的几位大臣。
第474章 好杀无德
“这不可能。”贤王只觉得荒唐:“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在朝中担任要职,父皇怎么可能一日之间将他们全都抓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会引起朝廷动乱,弄得文武百官人心惶惶吗?”
吏部尚书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贤王会是这么个反应。
“再说,即便父皇要治他们的罪,也不会将这一桩案子交给广陵王去处置……不……不对……”贤王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骤然大变:“我和父皇被广陵王算计了!”
吏部尚书看着贤王面目狰狞,一副恨意滔天的模样,询问道:“殿下,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贤王咬牙切齿地说道:“广陵王在北齐拢络不少大臣,在民间的声望也很高。父皇担心他觊觎皇位,又因为他背后有大周撑腰,父皇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他下手,只能趁着他在永庆郡平定暴民一事,断了他的双腿。若是任务失败,便杀了他。”
“广陵王分明知道是父皇派人刺杀他,他却假装不知道,恳请父皇下令追查凶手。随后又捅出我和冯之焕勾结,侵占百姓土地,贪污受贿的罪行。”
“父皇为了保住我的名声,不得不下旨让他去彻查我的案子,他当时说我的案子涉及到朝廷命官,若是阻止他办案该如何处理?父皇给了他一块令牌,并且说谁若是妨碍他办案,他可以当众砍了。”
“广陵王前面做的种种,为的就是这一块令牌。他当真是好心计,好手段啊。”
贤王意识到了赵颐的动机,恨不得杀了他。
吏部尚书暗暗心惊,赵颐的确智谋无双,将北齐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赵颐今日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奉皇命行事。
只不过,如今的局面,并不是北齐帝想要看见的。
北齐帝却对赵颐毫无办法。
贤王与朝廷命官,北齐帝只能保其一。
毫无疑问,北齐帝会选贤王。
那关进大牢的几位官员,恐怕会被问罪。
莫名的,吏部尚书觉得赵颐下了一盘大棋,而他现在做的这些,不过是刚刚开始?
意识到这一点,吏部尚书对赵颐起了忌惮之心:“殿下,您打算怎么做?”顿了顿,他试探道:“广陵王的目的是砍断你的左膀右臂,若是今日让他得逞了,恐怕会影响您在百官心目中的声望,动摇了他们扶持您的决心。”
贤王不以为然:“朝臣对我的支持固然重要,只是与父皇的态度相比,便不值一提了。”
吏部尚书眸光沉了沉。
话刚刚说出口,贤王便意识到不妥当。
毕竟吏部尚书也是拥护他的臣子。
“本王自然想救人,只不过我如今也是戴罪之身,被父皇禁足在府里。若是我擅自离开府邸,这不是又给广陵王抓住把柄了吗?我不但救不了他们,反而还自身难保。我一旦倒下,广陵王荣登大宝,他定会对你们秋后算账。”
贤王描补了一句,满脸无奈地说道:“并不是我不想救他们,而是我要顾全大局,保全你们。”
吏部尚书明白了贤王心思,他是要明哲保身。
“这一次与广陵王交锋,是我棋差一着。”贤王目光阴鸷:“广陵王的风头压住了我,我们不妨借着这一件事,让他坐实了残忍不仁,好杀无德的名声。”
第475章 攻打大周能有几成胜算?
“殿下,微臣知道您受制于广陵王,做什么事都有顾忌,不救他们也是情有可原。只是您拿这几位大人做筏子,过于……”吏部尚书把“薄情”二字咽进肚子里,奉劝一句:“您莫要寒了众臣的心。”
贤王并没有把吏部尚书的话当一回事,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压根不会在意旁人的死活。
只会在意拥护他荣登大宝之后,他们的家族能够获得多少利益。
更何况,扶持他的众臣,在他身上投入太多,岂是说抽身,便能抽身?
“殷大人,人各有命,他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其所。”贤王不认为吏部尚书会因为他不救那几个人,而跟他对着干:“你待我最为忠心,事事为我着想。这些年帮扶我的恩情,我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我坐上了那个位置,定会给你加官进爵。”
吏部尚书谢了恩,从密道离开贤王府。
方才坐进轿子,他的双肩塌下来,一股浓浓的疲倦感席卷而来,浑浊的眼底流露出对殷家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是也得有命搏得这一份富贵。
倘若只有他这一条老命,倒也无所谓。
可他不得不为府上一百多条人命着想。
来见贤王之前,他始终相信,贤王会成为北齐的帝王。
见过贤王之后,他听说赵颐避开北齐帝的刺杀,并且反将一军,顺势削弱贤王的势力,便不再这么认为了。
北齐帝能够将北齐治理得这般好,其中离不开帝师的辅佐。
而贤王像极了北齐帝,不仅逞强好胜,还自命不凡。
他们如何斗得过赵颐?
-
而北齐帝在得知赵颐把朝廷重臣给抓了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当即吩咐刘公公:“你亲自去请帝师进宫,再派人去传广陵王进宫。广陵王来了之后,不必进殿通报,让他在殿外候着。”
北齐帝前前后后想明白了,赵颐让他彻查刺杀的案子,不过是在为贤王的案子做铺垫,为的就是除掉贤王的左膀右臂。
偏偏北齐帝挑不出半点错。
因此,他将赵颐晾在殿外,也算是一种惩处。
北齐帝双手背在身后,脸色阴郁的在殿内来回踱步。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见殿外传来内侍向帝师请安的声音。
北齐帝抬头望去。
殿门开了。
帝师缓缓地踏进殿内,只穿着一件银丝绣祥云暗纹的青色衣衫,却尽显他清雅高旷的气度,与这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皇宫格格不入。
他记不清是听谁评说过帝师,大抵是那句评语将帝师形容得很贴切,所以至今还记得。
【满身清辉了如雪,不着人间一点尘。】
哪怕帝师在官场沉浮多年,依旧没有被世俗浸淫。
不过短短半个月没有见到帝师,北齐帝却觉得有半年之久。
“帝师,朕听说你这段时间在国寺礼佛。”北齐帝微微皱眉,帝师往年只是在国寺小住几日,今年似乎去国寺去得频繁了一些:“二十多年前,你遇见虚清大师,与佛门结缘。如果不是朕还未坐稳皇位,又有心想要攻打大周,恐怕你早就皈依佛门了。”
“咳咳……”帝师低咳几声:“陛下,微臣近来身体抱恙,方才去国寺清修。这两日稍稍好转了一些,便回府调养。”
北齐帝仔细打量帝师,这才发现他的嘴唇毫无血色,整个人清减了不少。
“你身子不适,为何不派人告诉朕?你在寺里吃些素菜淡饭,如何能养好身子?朕待会派一位太医去帝师府,好好给你调养身子骨。”北齐帝关心了几句,方才步入正题:“你应该听说过今日都城发生的大事,朕唤你进宫,便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该如何处置广陵王。”
他本来打算等赵颐结了冯之焕的案子,再杀了赵颐。
可他终究是忌惮大周,所以请帝师进宫拿主意。
如何名正言顺治赵颐的罪,堵住大周的嘴。
“广陵王犯了事?”帝师不解,询问道:“陛下是指广陵王擅自杀了监察御史?还是他绕过您,绕过三法司,抓走几位大臣,犯了僭越之罪?”
北齐帝被问住,心下迟疑,究竟要不要将贤王犯的事告诉帝师。
“按照律令,凡是犯下僭越之罪,轻则充军,重则斩立决。即使广陵王身为皇嗣,也该按照律令处置。”帝师正言厉色:“否则,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其他皇子皇孙也学着广陵王,今日抓一个,明日杀一个,岂不是乱了朝纲?”
北齐帝听了帝师铁面无私的话,把贤王犯事的话头,又藏进肚子里。
他担心帝师知道了,也会要求他按照律令处置贤王。
“朕查明那几个人犯的事,便下旨让广陵王抓人。”北齐帝一句话带过,转移了话题:“帝师,以北齐的国力攻打大周,能有几成胜算?”
不过片刻,暗门开了。
贤王看到吏部尚书,心里涌出不好的预感,连忙进了暗室:“你怎得来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吏部尚书夜里来见贤王,还想着从贤王这儿打探到一些重要的消息。
如今看来,贤王对外头发生的事儿,竟然是一无所知。
吏部尚书言简意赅地将外头发生的事儿告诉贤王:“广陵王抓了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等人,他们的家眷求到微臣跟前,恳求微臣给您带句话,让您救他们一命。”
说完这句话,吏部尚书一瞬不瞬地盯着贤王,仿佛要看清他内心的想法,究竟想不想救下拥护他的几位大臣。
第474章 好杀无德
“这不可能。”贤王只觉得荒唐:“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在朝中担任要职,父皇怎么可能一日之间将他们全都抓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会引起朝廷动乱,弄得文武百官人心惶惶吗?”
吏部尚书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贤王会是这么个反应。
“再说,即便父皇要治他们的罪,也不会将这一桩案子交给广陵王去处置……不……不对……”贤王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骤然大变:“我和父皇被广陵王算计了!”
吏部尚书看着贤王面目狰狞,一副恨意滔天的模样,询问道:“殿下,您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贤王咬牙切齿地说道:“广陵王在北齐拢络不少大臣,在民间的声望也很高。父皇担心他觊觎皇位,又因为他背后有大周撑腰,父皇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他下手,只能趁着他在永庆郡平定暴民一事,断了他的双腿。若是任务失败,便杀了他。”
“广陵王分明知道是父皇派人刺杀他,他却假装不知道,恳请父皇下令追查凶手。随后又捅出我和冯之焕勾结,侵占百姓土地,贪污受贿的罪行。”
“父皇为了保住我的名声,不得不下旨让他去彻查我的案子,他当时说我的案子涉及到朝廷命官,若是阻止他办案该如何处理?父皇给了他一块令牌,并且说谁若是妨碍他办案,他可以当众砍了。”
“广陵王前面做的种种,为的就是这一块令牌。他当真是好心计,好手段啊。”
贤王意识到了赵颐的动机,恨不得杀了他。
吏部尚书暗暗心惊,赵颐的确智谋无双,将北齐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赵颐今日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奉皇命行事。
只不过,如今的局面,并不是北齐帝想要看见的。
北齐帝却对赵颐毫无办法。
贤王与朝廷命官,北齐帝只能保其一。
毫无疑问,北齐帝会选贤王。
那关进大牢的几位官员,恐怕会被问罪。
莫名的,吏部尚书觉得赵颐下了一盘大棋,而他现在做的这些,不过是刚刚开始?
意识到这一点,吏部尚书对赵颐起了忌惮之心:“殿下,您打算怎么做?”顿了顿,他试探道:“广陵王的目的是砍断你的左膀右臂,若是今日让他得逞了,恐怕会影响您在百官心目中的声望,动摇了他们扶持您的决心。”
贤王不以为然:“朝臣对我的支持固然重要,只是与父皇的态度相比,便不值一提了。”
吏部尚书眸光沉了沉。
话刚刚说出口,贤王便意识到不妥当。
毕竟吏部尚书也是拥护他的臣子。
“本王自然想救人,只不过我如今也是戴罪之身,被父皇禁足在府里。若是我擅自离开府邸,这不是又给广陵王抓住把柄了吗?我不但救不了他们,反而还自身难保。我一旦倒下,广陵王荣登大宝,他定会对你们秋后算账。”
贤王描补了一句,满脸无奈地说道:“并不是我不想救他们,而是我要顾全大局,保全你们。”
吏部尚书明白了贤王心思,他是要明哲保身。
“这一次与广陵王交锋,是我棋差一着。”贤王目光阴鸷:“广陵王的风头压住了我,我们不妨借着这一件事,让他坐实了残忍不仁,好杀无德的名声。”
第475章 攻打大周能有几成胜算?
“殿下,微臣知道您受制于广陵王,做什么事都有顾忌,不救他们也是情有可原。只是您拿这几位大人做筏子,过于……”吏部尚书把“薄情”二字咽进肚子里,奉劝一句:“您莫要寒了众臣的心。”
贤王并没有把吏部尚书的话当一回事,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压根不会在意旁人的死活。
只会在意拥护他荣登大宝之后,他们的家族能够获得多少利益。
更何况,扶持他的众臣,在他身上投入太多,岂是说抽身,便能抽身?
“殷大人,人各有命,他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其所。”贤王不认为吏部尚书会因为他不救那几个人,而跟他对着干:“你待我最为忠心,事事为我着想。这些年帮扶我的恩情,我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我坐上了那个位置,定会给你加官进爵。”
吏部尚书谢了恩,从密道离开贤王府。
方才坐进轿子,他的双肩塌下来,一股浓浓的疲倦感席卷而来,浑浊的眼底流露出对殷家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是也得有命搏得这一份富贵。
倘若只有他这一条老命,倒也无所谓。
可他不得不为府上一百多条人命着想。
来见贤王之前,他始终相信,贤王会成为北齐的帝王。
见过贤王之后,他听说赵颐避开北齐帝的刺杀,并且反将一军,顺势削弱贤王的势力,便不再这么认为了。
北齐帝能够将北齐治理得这般好,其中离不开帝师的辅佐。
而贤王像极了北齐帝,不仅逞强好胜,还自命不凡。
他们如何斗得过赵颐?
-
而北齐帝在得知赵颐把朝廷重臣给抓了之后,顿时怒不可遏,当即吩咐刘公公:“你亲自去请帝师进宫,再派人去传广陵王进宫。广陵王来了之后,不必进殿通报,让他在殿外候着。”
北齐帝前前后后想明白了,赵颐让他彻查刺杀的案子,不过是在为贤王的案子做铺垫,为的就是除掉贤王的左膀右臂。
偏偏北齐帝挑不出半点错。
因此,他将赵颐晾在殿外,也算是一种惩处。
北齐帝双手背在身后,脸色阴郁的在殿内来回踱步。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见殿外传来内侍向帝师请安的声音。
北齐帝抬头望去。
殿门开了。
帝师缓缓地踏进殿内,只穿着一件银丝绣祥云暗纹的青色衣衫,却尽显他清雅高旷的气度,与这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皇宫格格不入。
他记不清是听谁评说过帝师,大抵是那句评语将帝师形容得很贴切,所以至今还记得。
【满身清辉了如雪,不着人间一点尘。】
哪怕帝师在官场沉浮多年,依旧没有被世俗浸淫。
不过短短半个月没有见到帝师,北齐帝却觉得有半年之久。
“帝师,朕听说你这段时间在国寺礼佛。”北齐帝微微皱眉,帝师往年只是在国寺小住几日,今年似乎去国寺去得频繁了一些:“二十多年前,你遇见虚清大师,与佛门结缘。如果不是朕还未坐稳皇位,又有心想要攻打大周,恐怕你早就皈依佛门了。”
“咳咳……”帝师低咳几声:“陛下,微臣近来身体抱恙,方才去国寺清修。这两日稍稍好转了一些,便回府调养。”
北齐帝仔细打量帝师,这才发现他的嘴唇毫无血色,整个人清减了不少。
“你身子不适,为何不派人告诉朕?你在寺里吃些素菜淡饭,如何能养好身子?朕待会派一位太医去帝师府,好好给你调养身子骨。”北齐帝关心了几句,方才步入正题:“你应该听说过今日都城发生的大事,朕唤你进宫,便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该如何处置广陵王。”
他本来打算等赵颐结了冯之焕的案子,再杀了赵颐。
可他终究是忌惮大周,所以请帝师进宫拿主意。
如何名正言顺治赵颐的罪,堵住大周的嘴。
“广陵王犯了事?”帝师不解,询问道:“陛下是指广陵王擅自杀了监察御史?还是他绕过您,绕过三法司,抓走几位大臣,犯了僭越之罪?”
北齐帝被问住,心下迟疑,究竟要不要将贤王犯的事告诉帝师。
“按照律令,凡是犯下僭越之罪,轻则充军,重则斩立决。即使广陵王身为皇嗣,也该按照律令处置。”帝师正言厉色:“否则,一旦开了这道口子,其他皇子皇孙也学着广陵王,今日抓一个,明日杀一个,岂不是乱了朝纲?”
北齐帝听了帝师铁面无私的话,把贤王犯事的话头,又藏进肚子里。
他担心帝师知道了,也会要求他按照律令处置贤王。
“朕查明那几个人犯的事,便下旨让广陵王抓人。”北齐帝一句话带过,转移了话题:“帝师,以北齐的国力攻打大周,能有几成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