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不说贤王和赵颐的关系紧张,贤王不会用心给赵颐办事。
单论暗卫是他的人,贤王便不可能把真凶给揪出来,只会找个替罪羊草草的把案子给结了。
赵颐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既然如此,赵颐又何苦逼着他追查案子呢?
突然间,北齐帝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赵颐要杀贤王。
永庆郡被赵颐的势力掌控,贤王恐怕有去无回。
毕竟他的子嗣不多,膝下只有三个儿子,而且齐王又退出了夺嫡之争,只剩下赵颐和贤王两个儿子在争斗。贤王死了,皇位将会落在赵颐的头上。
只不过以赵颐的心机和城府,要杀贤王也不会摆在明面上。
难道……这里头还有他不知道的阴谋?
一时间,北齐帝脑海里闪过几个念头,倒有些琢磨不透赵颐的心思。
北齐帝目光晦暗:“你说,你要派贤王去查案?”
赵颐回道:“没有人比贤王更合适。”
“贤王刚刚从封地回来,你就在回京都的路上遇刺,这也就罢了,你还亲口让贤王去查案子。”
北齐帝虽然猜不透赵颐的心思,但是内心的想法更倾向于赵颐要铲除贤王,便直接开口敲打。
“如今北齐正是多事之秋,刺杀你的凶手还不知道是谁。若是贤王在查案的过程中有个三长两短,恐怕朝堂的大臣会怀疑你自导自演了一场刺杀,为的就是将贤王引到永庆郡杀了他。”
“陛下向来看重血脉亲情,这才会在得知我的身世时,派人去大周将我接回来团聚。上一回齐王出事,您的身子骨便大不如从前了。若是贤王再出事,您恐怕会承受不住打击。”
赵颐仿佛听不懂北齐帝话里的意思,拿起身边的一个小布包递给刘公公,话里话外都在为北齐帝和贤王着想:“冯之焕与淑妃是表亲,他剥削百姓得来的银钱,多半孝敬了贤王。”
“如果派其他的大臣去查我遇刺的案子,恐怕会查到冯之焕头上。毕竟冯之焕是最有动机,最有嫌疑的人。他靠着淑妃的关系,有能力伪造皇家暗卫的令牌。杀了我,销毁了证据,说不定能够减轻他的罪行,以免牵连到他的亲人。”
“而贤王与冯之焕纠葛颇深,一旦查到冯之焕的头上,势必会带出贤王,把这些官司都给扯出来。等到那个时候,即便您保下贤王,也会让贤王失了民心。”
北齐帝佯装不知道刺杀赵颐的凶手是谁。
赵颐也装作不知道。
即便他揭穿凶手是北齐帝也无济于事,反而使得两个人明面上撕破脸,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倒不如给北齐帝一个台阶,顺水推舟的把这一口黑锅甩到冯之焕的头上。
北齐帝陡然明白过来了,前头种种都是铺垫,赵颐的最终目的是贤王。
这时,刘公公拆开小布包,取出几本册子递给他:“陛下,您过目。”
北齐帝快速翻看了册子,里头详细记载了冯之焕与贤王的账目往来,以及两人共谋的一些案子,桩桩件件都足够将他们处以极刑。
如果赵颐把贤王犯的事捅出去,他就算保下了贤王,也难以册立贤王为太子,否则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前朝若是借着这个机会大造声势,推动各地百姓起义,恐怕他的江山也会不稳了。
赵颐盯着龙案上铺开的圣旨,继续说道:“微臣自小学的是为臣之道,上奉天子,为陛下分忧。下安黎庶,让百姓衣食无忧。我为官做事没有辜负您,没有愧对百姓。哪怕我的所作所为会让百官诟病,也并不重要。”
他的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倒显得北齐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偏偏北齐帝挑不出错,还得重惩贤王,堵住赵颐的嘴。
“这个孽障,竟然敢贪赃枉法,倒持仁义,殃害百姓。”北齐帝勃然大怒,吩咐刘公公:“你去把贤王带进宫。”
刘公公领命出宫去贤王府请贤王进宫。
贤王见刘公公面色凝重,有心想探一探口风。
但是刘公公瞧不上他,往常无论他如何旁敲侧击,都不会透露半点口风。
突然间,贤王记起他回京都那一日,北齐帝隐约透露要册立他为太子。
莫非今日父皇派人请他进宫,是为了商量册立太子的事宜?
想到这里,贤王特地换上蟒袍,满面春风地进宫。
第463章 目的达成
贤王在刘公公的带领下,畅通无阻地来到养心殿。
一进殿,贤王便瞧见了赵颐。
赵颐不是在永庆郡吗?
怎得突然回京都了?
还是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贤王压下眼底的惊讶,脑海里的思绪翻涌。
父皇绝对不会当着赵颐的面商量册立他为太子的事儿,莫非是赵颐在永庆郡查出他与冯之焕之间的勾当,递折子告他的状?
想到这里,贤王慌了神,还没想好应对之策,便看到了北齐帝压在手肘下的圣旨,稍稍定了定心:“父皇,您传儿臣进宫是有要事商议吗?”
“混账东西。”北齐帝抄起几本册子朝贤王砸去:“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贤王吓得一个激灵,手忙脚乱地接住一本册子,只是看了一眼里头的内容,他的脸色“唰”的白了,扑通跪在地上喊冤:“父皇,儿臣冤枉……”
“这几本册子详细记载了你与冯之焕的账目往来,以及哪月哪日通了信,密谋了哪些事迹。”北齐帝虽然昏庸无能,但是也清楚赵颐敢把这些册子带来告发贤王,那么他手里一定握有铁证:“你再不认罪,朕便将你的案子交由三法司,到时候就算是朕也保不了你。”
贤王听出北齐帝话里的意思,他现在认罪的话,不会重惩了他。若是他拒不认罪,那就依法办事。
他不仅贪污受贿,还草菅人命,强抢民女当瘦马,以此来维护各方的关系。
虽然以他的身份罪不至死,但是败坏了名声,还如何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继承大统?
“之前北齐和大周的战事吃紧,儿臣听说国库亏空,父皇每日寝食难安。我想替父皇分忧,可我每个月的进项不过是杯水车薪,压根解决不了国库亏空的问题。”
“在……在这个时候,冯之焕求到我的跟前,他说保住了国家,百姓才能安稳。我们只是暂时从百姓手里借点银子,等解了国库短缺银子的燃眉之急,到时候再加倍奉还给百姓。我受到了冯之焕的蛊惑,这才做了糊涂事。”
“历朝历代都是国库亏空,然后取之于民,我这么做,本来也没有错。只是冯之焕骗了我,不择手段的欺压百姓。等我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落了把柄在他的手里,被他逼得一错再错。”
贤王避重就轻,哭诉自己是被逼无奈:“我会把贪污受贿的钱财全都还给百姓,再变卖府里值钱的物件,凑齐一万两银子救济永庆郡的灾民,弥补我先前犯下的大错。”
赵颐听到贤王只提贪污受贿的事儿,别的罪名一概不提,不由得冷笑一声:“历朝历代国库亏空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再掠之于商,商被压榨完了,则掠之于官,最后便是官反,商叛,民起,国亡。这个道理,陛下和贤王不会不懂吧?”
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莫说是天子,就算是皇子犯法,只要天子想保,便不会重罚。
赵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觉得拿到贤王的罪证,北齐帝便会处置了贤王。
北齐帝变了脸色,仿佛被戳到了痛脚,恼火地看向赵颐,却见赵颐即便身受重伤,疲累极了,身姿依旧挺拔,眼神坚毅清幽。
这通身的气度,竟然有几分帝师的影子。
大抵是赵颐与帝师一样心系百姓吧。
所以,他们心性一致,风度也会相似。
北齐帝不得不承认,赵颐比他另外两个儿子优秀,更适合做皇帝。
只可惜,赵颐的血脉不纯正。
北齐帝的沉默,让一旁的贤王忐忑不安,连忙解释:“我……我当时疏忽……”
“住口。”北齐帝打断贤王的话,担心他越说越错:“朕教导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万要以百姓为本,你看看你,助纣为虐,迫害百姓,真是痛煞朕心。”
“朕罚你一年俸禄,在府里禁足三个月,把贪污得来的银子全都交出来。希望你经过这次的处罚,能够长点教训,悔过自新。”
贤王松了一口气,磕头谢恩:“儿臣定会痛改前非,绝不再犯。”
北齐帝担心赵颐会不依不饶,先一步说道:“颐儿,你身为朕的长子,袒护自己的兄弟,让朕很欣慰。永庆郡的案子牵扯到你的弟弟,这桩案子便全权交给你查办。”顿了顿,他又说:“刺杀你的案子,也一并交给你处理。”
这是怕赵颐继续追究贤王给的一个特权。
北齐帝对贤王的处罚,在赵颐的意料之中,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重惩贤王,所以没有再揪着不放。
单论暗卫是他的人,贤王便不可能把真凶给揪出来,只会找个替罪羊草草的把案子给结了。
赵颐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既然如此,赵颐又何苦逼着他追查案子呢?
突然间,北齐帝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赵颐要杀贤王。
永庆郡被赵颐的势力掌控,贤王恐怕有去无回。
毕竟他的子嗣不多,膝下只有三个儿子,而且齐王又退出了夺嫡之争,只剩下赵颐和贤王两个儿子在争斗。贤王死了,皇位将会落在赵颐的头上。
只不过以赵颐的心机和城府,要杀贤王也不会摆在明面上。
难道……这里头还有他不知道的阴谋?
一时间,北齐帝脑海里闪过几个念头,倒有些琢磨不透赵颐的心思。
北齐帝目光晦暗:“你说,你要派贤王去查案?”
赵颐回道:“没有人比贤王更合适。”
“贤王刚刚从封地回来,你就在回京都的路上遇刺,这也就罢了,你还亲口让贤王去查案子。”
北齐帝虽然猜不透赵颐的心思,但是内心的想法更倾向于赵颐要铲除贤王,便直接开口敲打。
“如今北齐正是多事之秋,刺杀你的凶手还不知道是谁。若是贤王在查案的过程中有个三长两短,恐怕朝堂的大臣会怀疑你自导自演了一场刺杀,为的就是将贤王引到永庆郡杀了他。”
“陛下向来看重血脉亲情,这才会在得知我的身世时,派人去大周将我接回来团聚。上一回齐王出事,您的身子骨便大不如从前了。若是贤王再出事,您恐怕会承受不住打击。”
赵颐仿佛听不懂北齐帝话里的意思,拿起身边的一个小布包递给刘公公,话里话外都在为北齐帝和贤王着想:“冯之焕与淑妃是表亲,他剥削百姓得来的银钱,多半孝敬了贤王。”
“如果派其他的大臣去查我遇刺的案子,恐怕会查到冯之焕头上。毕竟冯之焕是最有动机,最有嫌疑的人。他靠着淑妃的关系,有能力伪造皇家暗卫的令牌。杀了我,销毁了证据,说不定能够减轻他的罪行,以免牵连到他的亲人。”
“而贤王与冯之焕纠葛颇深,一旦查到冯之焕的头上,势必会带出贤王,把这些官司都给扯出来。等到那个时候,即便您保下贤王,也会让贤王失了民心。”
北齐帝佯装不知道刺杀赵颐的凶手是谁。
赵颐也装作不知道。
即便他揭穿凶手是北齐帝也无济于事,反而使得两个人明面上撕破脸,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倒不如给北齐帝一个台阶,顺水推舟的把这一口黑锅甩到冯之焕的头上。
北齐帝陡然明白过来了,前头种种都是铺垫,赵颐的最终目的是贤王。
这时,刘公公拆开小布包,取出几本册子递给他:“陛下,您过目。”
北齐帝快速翻看了册子,里头详细记载了冯之焕与贤王的账目往来,以及两人共谋的一些案子,桩桩件件都足够将他们处以极刑。
如果赵颐把贤王犯的事捅出去,他就算保下了贤王,也难以册立贤王为太子,否则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前朝若是借着这个机会大造声势,推动各地百姓起义,恐怕他的江山也会不稳了。
赵颐盯着龙案上铺开的圣旨,继续说道:“微臣自小学的是为臣之道,上奉天子,为陛下分忧。下安黎庶,让百姓衣食无忧。我为官做事没有辜负您,没有愧对百姓。哪怕我的所作所为会让百官诟病,也并不重要。”
他的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倒显得北齐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偏偏北齐帝挑不出错,还得重惩贤王,堵住赵颐的嘴。
“这个孽障,竟然敢贪赃枉法,倒持仁义,殃害百姓。”北齐帝勃然大怒,吩咐刘公公:“你去把贤王带进宫。”
刘公公领命出宫去贤王府请贤王进宫。
贤王见刘公公面色凝重,有心想探一探口风。
但是刘公公瞧不上他,往常无论他如何旁敲侧击,都不会透露半点口风。
突然间,贤王记起他回京都那一日,北齐帝隐约透露要册立他为太子。
莫非今日父皇派人请他进宫,是为了商量册立太子的事宜?
想到这里,贤王特地换上蟒袍,满面春风地进宫。
第463章 目的达成
贤王在刘公公的带领下,畅通无阻地来到养心殿。
一进殿,贤王便瞧见了赵颐。
赵颐不是在永庆郡吗?
怎得突然回京都了?
还是全须全尾地回来了。
贤王压下眼底的惊讶,脑海里的思绪翻涌。
父皇绝对不会当着赵颐的面商量册立他为太子的事儿,莫非是赵颐在永庆郡查出他与冯之焕之间的勾当,递折子告他的状?
想到这里,贤王慌了神,还没想好应对之策,便看到了北齐帝压在手肘下的圣旨,稍稍定了定心:“父皇,您传儿臣进宫是有要事商议吗?”
“混账东西。”北齐帝抄起几本册子朝贤王砸去:“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贤王吓得一个激灵,手忙脚乱地接住一本册子,只是看了一眼里头的内容,他的脸色“唰”的白了,扑通跪在地上喊冤:“父皇,儿臣冤枉……”
“这几本册子详细记载了你与冯之焕的账目往来,以及哪月哪日通了信,密谋了哪些事迹。”北齐帝虽然昏庸无能,但是也清楚赵颐敢把这些册子带来告发贤王,那么他手里一定握有铁证:“你再不认罪,朕便将你的案子交由三法司,到时候就算是朕也保不了你。”
贤王听出北齐帝话里的意思,他现在认罪的话,不会重惩了他。若是他拒不认罪,那就依法办事。
他不仅贪污受贿,还草菅人命,强抢民女当瘦马,以此来维护各方的关系。
虽然以他的身份罪不至死,但是败坏了名声,还如何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继承大统?
“之前北齐和大周的战事吃紧,儿臣听说国库亏空,父皇每日寝食难安。我想替父皇分忧,可我每个月的进项不过是杯水车薪,压根解决不了国库亏空的问题。”
“在……在这个时候,冯之焕求到我的跟前,他说保住了国家,百姓才能安稳。我们只是暂时从百姓手里借点银子,等解了国库短缺银子的燃眉之急,到时候再加倍奉还给百姓。我受到了冯之焕的蛊惑,这才做了糊涂事。”
“历朝历代都是国库亏空,然后取之于民,我这么做,本来也没有错。只是冯之焕骗了我,不择手段的欺压百姓。等我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落了把柄在他的手里,被他逼得一错再错。”
贤王避重就轻,哭诉自己是被逼无奈:“我会把贪污受贿的钱财全都还给百姓,再变卖府里值钱的物件,凑齐一万两银子救济永庆郡的灾民,弥补我先前犯下的大错。”
赵颐听到贤王只提贪污受贿的事儿,别的罪名一概不提,不由得冷笑一声:“历朝历代国库亏空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再掠之于商,商被压榨完了,则掠之于官,最后便是官反,商叛,民起,国亡。这个道理,陛下和贤王不会不懂吧?”
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莫说是天子,就算是皇子犯法,只要天子想保,便不会重罚。
赵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觉得拿到贤王的罪证,北齐帝便会处置了贤王。
北齐帝变了脸色,仿佛被戳到了痛脚,恼火地看向赵颐,却见赵颐即便身受重伤,疲累极了,身姿依旧挺拔,眼神坚毅清幽。
这通身的气度,竟然有几分帝师的影子。
大抵是赵颐与帝师一样心系百姓吧。
所以,他们心性一致,风度也会相似。
北齐帝不得不承认,赵颐比他另外两个儿子优秀,更适合做皇帝。
只可惜,赵颐的血脉不纯正。
北齐帝的沉默,让一旁的贤王忐忑不安,连忙解释:“我……我当时疏忽……”
“住口。”北齐帝打断贤王的话,担心他越说越错:“朕教导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万要以百姓为本,你看看你,助纣为虐,迫害百姓,真是痛煞朕心。”
“朕罚你一年俸禄,在府里禁足三个月,把贪污得来的银子全都交出来。希望你经过这次的处罚,能够长点教训,悔过自新。”
贤王松了一口气,磕头谢恩:“儿臣定会痛改前非,绝不再犯。”
北齐帝担心赵颐会不依不饶,先一步说道:“颐儿,你身为朕的长子,袒护自己的兄弟,让朕很欣慰。永庆郡的案子牵扯到你的弟弟,这桩案子便全权交给你查办。”顿了顿,他又说:“刺杀你的案子,也一并交给你处理。”
这是怕赵颐继续追究贤王给的一个特权。
北齐帝对贤王的处罚,在赵颐的意料之中,但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重惩贤王,所以没有再揪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