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别说,梁万还真考虑过这个办法,只是,很快,他就把这当成了备选方案:
“咱们的方便面,将来肯定是要运往全国各地的,安城地理位置好,有火车站,交通运输发达,可要是换成下面的县城,尤其是那种特别偏僻的小县城,运输成本可就高了!”
“等到咱们的产量越来越高的时候,崎岖不平的路,就会成为阻碍运输的一大因素,到时候,咱们怎么办?要求县里修路,他们肯定没钱;咱们自己来修,花的钱只会更多。”
“算了,再找找其他地方吧!反正,益民食品厂那边儿,我爸替咱们联系过了,他们已经答应把旧生产线给咱们留两个月了!如果实在不行,再考虑去县城建厂的事儿!”
梁万之所以没那么着急,也是因为益民食品厂的态度。
毕竟,这时候,生产线才是最最最不好寻摸的,如果那边儿着急出售,他肯定得尽快把厂址选定、然后去上海把生产线买回来。
当然,益民食品厂能给出这样宽裕的时间期限,一方面,是看在韩学礼的面子上,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自从他们买了日本生产线的事儿上了报纸以后,就有不少食品厂打上了那条旧生产线的主意。”
“但是,国营单位嘛,你懂的,给的价都不算高,益民食品厂既是觉得旧生产线贬值得太厉害了,那个价格卖出去,不太划算,也是担心竞争。”
“国营单位的销售渠道基本都是各地的百货商场和供销社,就算那些厂子买了条旧的生产线回去、指定干不过他们益民的新生产线,可是,人家当地的商业局,必然是要支持本地厂子发展的啊!”
“这样一来,不就代表着他们没法儿把自家的方便面卖到那里了吗?这种隐形的损失,他们也是考虑进去了的。”
“所以,在听说你愿意给出的价格以后,他们才答应得那么痛快!一是因为钱多,二来,也是因为你一个私人小厂子,肯定夺不走他们的市场啊!”
换而言之,是因为梁万他们的实力太弱了,人家压根儿没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这才能捡到这种好事儿!
对此,虽然心情很是微妙,但一想到如果不是益民食品厂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这种连厂子都没建起来的草台班子、怕是连上桌竞价的资格都没有,梁万和卢海风也就不在乎心里的那点儿小情绪了。
言归正传,选址的事情很重要,但梁万也并没有忽略家里,尤其是他闺女。
小满可是卯着劲儿要上安城最好的中学——市一中的,作为早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的亲爹,梁万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后勤工作了。
这不,准时接到闺女以后,梁万替闺女把书包拿着,又说:
“最近纺织厂门口多了不少摆摊儿的人,我听你卢叔叔说,有一家卖藕夹和炸丸子的,味道相当不错,咱们过去买点儿?”
“顺便去趟你祝阿姨的饭馆儿,看你想吃什么,点几道菜,咱们带回去,正好也省得晚上做饭了!”
梁万和韩菁的个子都不低,小满遗传了他们俩,又从小喝奶粉、一周吃两三回肉、不缺营养,现在上五年级,都已经长到一米五五了。
当然,在当爹的眼里,别说一米五五,就算是长到一米八,那也依旧是个小孩儿呢。
除了亲爹滤镜外,小满在父母面前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好啊!我今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就饿了,爸爸,我想吃肉,多多的肉,可以吗?”
在同学们面前十分沉稳、好似天生自带大姐大气质的小满,到了家里人面前,就自动变身小鸡小鸭了。
这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好在,梁万并不觉得吵,能接上他闺女的每一句话不说,甚至心里还有点儿小骄傲——
看他把闺女养得多好啊!小孩儿嘛,就是应该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
在纺织厂门口,小满精准地找到了梁万所说的那一家小摊儿,开始排队。
是的!尽管是小摊儿,可人家的生意,那是一点都不比国营饭店差的!
没办法,谁叫他们卖的是藕夹、丸子这样的炸物呢?这种费油的吃食,不是逢年过节,谁家舍得经常做给孩子吃啊?
可现在,大家的烦恼没了,只需要花上一点点钱,他们就能在平常的日子里买到这样的炸物。
摆摊儿的夫妻俩手艺不错,空口吃也很香,排队的人里面还有不少人手里拎着刚买回来的菜,显然,这是想买点儿炸丸子之类的、回去跟哪样菜一块儿炒炒,甚至连油都不用放了呢!
梁万背着闺女的粉色书包,站在队伍当中,那是相当的显眼,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没一会儿,就到了他们,炸物的种类多样,零零总总,他拼了两斤的!
反正现在天凉,一顿实在吃不完,放在厨房里,也绝对不会坏的。
第134章
◎更新◎
买地皮建厂的事情,在10月底,才有了新的进展。
——纺织厂想引进新设备、建新车间,为无业的职工子弟提供工作机会,同时为厂里创收,但账面上的资金有点儿缺口。
厂里召集开会的时候,卢科长也被叫去参加了,原本,这事儿跟他一个保卫科科长的关系不大,可谁让他知道纺织厂有闲置的地皮、儿子卢海风和梁万正好能用得上呢?
于是,先跟卢海风说了下纺织厂那块儿地皮的位置和大概情况,又问了下他们最大限度能接受的条件,卢科长这才去找厂长开口了。
跟其他国营厂不同的是,纺织厂厂长林城并未一口回绝这件事。
固然是因为卢科长开口、且纺织厂正好缺钱,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梁万和卢海风都算是职工子弟。
林城是在老厂长退休以后、空降到纺织厂的,市里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很希望能够尽快做出一番成绩来。
了解过卢海风和梁万这两个人的家庭情况以后,林城挑了个合适的时间,约他们来厂里见了一面。
寒暄后,林城立刻切入正题:
“你们的事,我听卢志业同志说过了,纺织厂那块儿地皮,是五十年代的时候、其他厂抵给我们的,不存在任何产权纠纷,应该正好符合你们的需求。”
“确实,我们从上个月就开始找地方了,可惜,不怎么好找,除了纺织厂的,也就只有两块儿地皮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选择有点儿少!”
梁万出声应对道,在找方便面厂选址的过程中,他也算是见识到了这个年代国营单位的领导能有多么固执。
所以,听说纺织厂厂长约见面的时候,梁万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会儿,自然不甘于先把主动权让渡出去了。
林城笑了笑,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他的时间有限,也懒得绕弯子:
“我就有话直说了,那块儿地皮在郊区,距离纺织厂有些远,租或者卖,两种方案,很明显,后一种是能让我们双方都受益的。”
“如果是出租,每年租金两万,租期五年,一次付清,五年后是否继续出租,到时候再协商,但如果继续出租,你们有优先承租的权利。”
“如果是买,一口价,三十万,但我可以同意你们分期支付,比如说,分成十年,每年付三万。”
天上从不会掉馅儿饼,梁万和卢海风好歹是做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两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好消息、表现出一丝欣喜,十分冷静地问道:
“那,附加条件是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这次想建新车间,主要还是为了给职工子弟提供工作机会,但如果你们愿意从厂里招一批人,建新车间的计划暂缓,厂里不急着用钱,买地皮的钱,当然就可以慢慢付了,这应该算是双赢吧?”
显然,这是个阳谋,赌的就是梁万他们没法儿一次性拿出三十万来买地皮。
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林城所料,三十万,他们倒是有,可是,买了一块儿光秃秃的地皮,以后呢?想用剩下的十万建厂房、买生产线、招工人?做什么梦呢?
兄弟之间的默契不必多说,梁万和卢海风对视一眼,就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我们打算建方便面厂,但在发展初期,要不了那么多人,最多只能提供五十个工作岗位,而且,必须通过招工考试。”
“进厂以后,也要遵守厂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有偷懒的、手脚不干净的、仗着是纺织厂职工子弟就以为这是铁饭碗的,那,不好意思,我们这里庙小,可容不下这样的大佛!”
梁万并不排斥招收职工子弟,哪怕不是纺织厂的,等到方便面厂的招工通知贴出来,来报名的,不也会是其他厂的职工子弟吗?
不过,同意林厂长提出的交换条件是一回事儿,全程都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要保证那五十个人端一辈子的铁饭碗,梁万可就没办法答应了。
好在,林城一心为了厂子,却也不是糊涂蛋,现在的私营单位少,但他也知道,没有国家托底,私营单位要是像国营单位这样、规矩宽松的话,那么,破产,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咱们的方便面,将来肯定是要运往全国各地的,安城地理位置好,有火车站,交通运输发达,可要是换成下面的县城,尤其是那种特别偏僻的小县城,运输成本可就高了!”
“等到咱们的产量越来越高的时候,崎岖不平的路,就会成为阻碍运输的一大因素,到时候,咱们怎么办?要求县里修路,他们肯定没钱;咱们自己来修,花的钱只会更多。”
“算了,再找找其他地方吧!反正,益民食品厂那边儿,我爸替咱们联系过了,他们已经答应把旧生产线给咱们留两个月了!如果实在不行,再考虑去县城建厂的事儿!”
梁万之所以没那么着急,也是因为益民食品厂的态度。
毕竟,这时候,生产线才是最最最不好寻摸的,如果那边儿着急出售,他肯定得尽快把厂址选定、然后去上海把生产线买回来。
当然,益民食品厂能给出这样宽裕的时间期限,一方面,是看在韩学礼的面子上,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自从他们买了日本生产线的事儿上了报纸以后,就有不少食品厂打上了那条旧生产线的主意。”
“但是,国营单位嘛,你懂的,给的价都不算高,益民食品厂既是觉得旧生产线贬值得太厉害了,那个价格卖出去,不太划算,也是担心竞争。”
“国营单位的销售渠道基本都是各地的百货商场和供销社,就算那些厂子买了条旧的生产线回去、指定干不过他们益民的新生产线,可是,人家当地的商业局,必然是要支持本地厂子发展的啊!”
“这样一来,不就代表着他们没法儿把自家的方便面卖到那里了吗?这种隐形的损失,他们也是考虑进去了的。”
“所以,在听说你愿意给出的价格以后,他们才答应得那么痛快!一是因为钱多,二来,也是因为你一个私人小厂子,肯定夺不走他们的市场啊!”
换而言之,是因为梁万他们的实力太弱了,人家压根儿没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这才能捡到这种好事儿!
对此,虽然心情很是微妙,但一想到如果不是益民食品厂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这种连厂子都没建起来的草台班子、怕是连上桌竞价的资格都没有,梁万和卢海风也就不在乎心里的那点儿小情绪了。
言归正传,选址的事情很重要,但梁万也并没有忽略家里,尤其是他闺女。
小满可是卯着劲儿要上安城最好的中学——市一中的,作为早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的亲爹,梁万能做的,也就只有各种后勤工作了。
这不,准时接到闺女以后,梁万替闺女把书包拿着,又说:
“最近纺织厂门口多了不少摆摊儿的人,我听你卢叔叔说,有一家卖藕夹和炸丸子的,味道相当不错,咱们过去买点儿?”
“顺便去趟你祝阿姨的饭馆儿,看你想吃什么,点几道菜,咱们带回去,正好也省得晚上做饭了!”
梁万和韩菁的个子都不低,小满遗传了他们俩,又从小喝奶粉、一周吃两三回肉、不缺营养,现在上五年级,都已经长到一米五五了。
当然,在当爹的眼里,别说一米五五,就算是长到一米八,那也依旧是个小孩儿呢。
除了亲爹滤镜外,小满在父母面前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好啊!我今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就饿了,爸爸,我想吃肉,多多的肉,可以吗?”
在同学们面前十分沉稳、好似天生自带大姐大气质的小满,到了家里人面前,就自动变身小鸡小鸭了。
这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好在,梁万并不觉得吵,能接上他闺女的每一句话不说,甚至心里还有点儿小骄傲——
看他把闺女养得多好啊!小孩儿嘛,就是应该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
在纺织厂门口,小满精准地找到了梁万所说的那一家小摊儿,开始排队。
是的!尽管是小摊儿,可人家的生意,那是一点都不比国营饭店差的!
没办法,谁叫他们卖的是藕夹、丸子这样的炸物呢?这种费油的吃食,不是逢年过节,谁家舍得经常做给孩子吃啊?
可现在,大家的烦恼没了,只需要花上一点点钱,他们就能在平常的日子里买到这样的炸物。
摆摊儿的夫妻俩手艺不错,空口吃也很香,排队的人里面还有不少人手里拎着刚买回来的菜,显然,这是想买点儿炸丸子之类的、回去跟哪样菜一块儿炒炒,甚至连油都不用放了呢!
梁万背着闺女的粉色书包,站在队伍当中,那是相当的显眼,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没一会儿,就到了他们,炸物的种类多样,零零总总,他拼了两斤的!
反正现在天凉,一顿实在吃不完,放在厨房里,也绝对不会坏的。
第134章
◎更新◎
买地皮建厂的事情,在10月底,才有了新的进展。
——纺织厂想引进新设备、建新车间,为无业的职工子弟提供工作机会,同时为厂里创收,但账面上的资金有点儿缺口。
厂里召集开会的时候,卢科长也被叫去参加了,原本,这事儿跟他一个保卫科科长的关系不大,可谁让他知道纺织厂有闲置的地皮、儿子卢海风和梁万正好能用得上呢?
于是,先跟卢海风说了下纺织厂那块儿地皮的位置和大概情况,又问了下他们最大限度能接受的条件,卢科长这才去找厂长开口了。
跟其他国营厂不同的是,纺织厂厂长林城并未一口回绝这件事。
固然是因为卢科长开口、且纺织厂正好缺钱,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梁万和卢海风都算是职工子弟。
林城是在老厂长退休以后、空降到纺织厂的,市里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很希望能够尽快做出一番成绩来。
了解过卢海风和梁万这两个人的家庭情况以后,林城挑了个合适的时间,约他们来厂里见了一面。
寒暄后,林城立刻切入正题:
“你们的事,我听卢志业同志说过了,纺织厂那块儿地皮,是五十年代的时候、其他厂抵给我们的,不存在任何产权纠纷,应该正好符合你们的需求。”
“确实,我们从上个月就开始找地方了,可惜,不怎么好找,除了纺织厂的,也就只有两块儿地皮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选择有点儿少!”
梁万出声应对道,在找方便面厂选址的过程中,他也算是见识到了这个年代国营单位的领导能有多么固执。
所以,听说纺织厂厂长约见面的时候,梁万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会儿,自然不甘于先把主动权让渡出去了。
林城笑了笑,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他的时间有限,也懒得绕弯子:
“我就有话直说了,那块儿地皮在郊区,距离纺织厂有些远,租或者卖,两种方案,很明显,后一种是能让我们双方都受益的。”
“如果是出租,每年租金两万,租期五年,一次付清,五年后是否继续出租,到时候再协商,但如果继续出租,你们有优先承租的权利。”
“如果是买,一口价,三十万,但我可以同意你们分期支付,比如说,分成十年,每年付三万。”
天上从不会掉馅儿饼,梁万和卢海风好歹是做生意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两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好消息、表现出一丝欣喜,十分冷静地问道:
“那,附加条件是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这次想建新车间,主要还是为了给职工子弟提供工作机会,但如果你们愿意从厂里招一批人,建新车间的计划暂缓,厂里不急着用钱,买地皮的钱,当然就可以慢慢付了,这应该算是双赢吧?”
显然,这是个阳谋,赌的就是梁万他们没法儿一次性拿出三十万来买地皮。
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林城所料,三十万,他们倒是有,可是,买了一块儿光秃秃的地皮,以后呢?想用剩下的十万建厂房、买生产线、招工人?做什么梦呢?
兄弟之间的默契不必多说,梁万和卢海风对视一眼,就明白了彼此的意思。
“我们打算建方便面厂,但在发展初期,要不了那么多人,最多只能提供五十个工作岗位,而且,必须通过招工考试。”
“进厂以后,也要遵守厂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有偷懒的、手脚不干净的、仗着是纺织厂职工子弟就以为这是铁饭碗的,那,不好意思,我们这里庙小,可容不下这样的大佛!”
梁万并不排斥招收职工子弟,哪怕不是纺织厂的,等到方便面厂的招工通知贴出来,来报名的,不也会是其他厂的职工子弟吗?
不过,同意林厂长提出的交换条件是一回事儿,全程都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要保证那五十个人端一辈子的铁饭碗,梁万可就没办法答应了。
好在,林城一心为了厂子,却也不是糊涂蛋,现在的私营单位少,但他也知道,没有国家托底,私营单位要是像国营单位这样、规矩宽松的话,那么,破产,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