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当然,泡面的最佳拍档——火腿肠,肯定也是不能忘记的,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还是先把方便面厂的事情理清楚了再说!
“嚯!你这速度够快的啊!默不作声的,连生产线的事儿都打听好了?那怎么样才能买到这条生产线呢?没个中间人,就咱们仨冒冒失失地跑到上海去,怕不是连门儿都进不去!”
梁万瞥了刘东一眼,无奈地说:
“你想得有点儿远了!买生产线?买回来放到哪儿?像这些衣服一样、先堆在我们家?肯定是先要把厂子建起来啊!”
“待会儿,我就跟我爸打听下,城里有哪块儿地空着、是我有希望能租到手的,到时候,找建筑队先把厂子大概建起来以后,我让我爸帮忙联系下益民食品厂那边儿、再说买生产线的事情!”
刘东哼哼两声,打趣道:“合着,你这说了半天,关键还是在韩叔身上啊?”
“那又怎么了?靠爹嘛,不丢人!”
这话,梁万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别忘了,他原本就是一条咸鱼啊!能有老丈人帮忙,他又何必要自讨苦吃、硬扛着呢?
“那玻璃厂那边儿,怕是不好办吧!你是正式工,就算在档案室,也没有一直请假的道理!”
卢海风提醒道,却见梁万毫不犹豫地丢出一颗大雷:
“玻璃厂那份儿工作,我打算卖了!你们俩家里,有没有人需要这份儿工作的?”
这个时候,只有办退休手续的人,才能领到退休金,像是接班这种情况,没有退休金不说,接了这份儿工作的人,工资级别也得从头开始算。
所以,要把这份儿工作卖出去,梁万并没有那些不舍得的情绪。
——等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华洋玻璃厂在不在,还不一定呢!
刘东和卢海风对视一眼,迟疑着说:
“这……你要不先跟家里商量商量?”
“就是已经商量过了的,我爸妈说,工作是他们买的没错,但能转到玻璃厂,却是因为我在火车上立了功,而且,既然给了我,那就是我的,反正家里也没人需要,由着我自己处置就行!”
尽管早就知道韩家人对梁万特别好,但是,听着这一番话,刘东还是心生出些许感慨。
再对比下上学的时候、梁万和宋涛在家里的待遇,也难怪梁万连提都不想提亲妈呢。
“我这马上就要开始忙服装店的事情了,我媳妇儿的饭馆儿都快忙不过来了,这份工作,我们家就不用了!”
刘东表态道,卢海风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赶忙说:
“我要!这份儿工作,我要的!就按市价走,这是一千块!”
三人面前还各自摆着几万块钱呢,相比较而言,这一千块,只能算是“小钱”了。
所以,也没人在这里推来让去的,梁万爽快收下,又说:
“你是想给袁阿姨买吧?明天一大早,你让袁阿姨来玻璃厂门口,我带着她进去交接、办手续!”
没错,梁万和刘东都猜出来,这份儿工作,卢海风是买给谁的。
要不然,自家没人能接班,难道亲戚家的孩子也都个个有正式工作,或者考上大学了吗?
“对,是给我妈买的!前两年,还得下乡的时候,她把工作让给我妹妹了,现在就是围着一大家子人转,一天到晚,好像有忙不完的琐事。”
“给她买个工作,在档案室,没多少活儿,不累人,但她有个事情做,能打发时间,将来退休以后,不管是每月领的退休金,还是生病以后的报销,总归都是保障,这样,她也能安心不少。”
倒不是他们兄妹三个不孝顺,只是,一辈子都靠自己双手挣钱的人,突然有一天、要掌心朝上、向丈夫儿女们要钱了,难免会不太习惯。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今年三月底从南方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寻摸着买工作的事儿了!
可惜,就算有钱,工作这事儿,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想碰上个正好合适的,那更是难上加难!
交接完工作以后,梁万带着袁阿姨去认了认人,这才离开了玻璃厂。
不提厂里的同事们得知他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端、偏要去做个体户以后、反应如何。
那厢,成为无业人士、重新回归家庭、化身家庭煮夫的梁万,已然过上了每天按时接送闺女、负责一日三餐、抽空再琢磨下方便面厂选址的悠闲日子!
第133章
◎更新◎
想找个适合开服装店的地方,其实并不容易,毕竟,要考虑到地理位置、人流量、产权等等因素。
好在,三家人发动亲戚朋友一块儿帮着打听,没多久,就有了好消息。
最后,第一家“魅力服装店”,刘东选择开在棉纺厂附近。
和纺织厂的情况类似,棉纺厂多数都是女工,但却不像纺织厂的女工一样、偶尔能买到些厂里的瑕疵布、拿回去做衣服。
服装店的面积只有三十平,在梁万看来,有些逼仄,但跟这个年代的住房情况比起来,这个面积,已经是相当宽敞了。
店铺是棉纺厂的,因为这两年的政策放开,棉纺厂的领导们紧跟时事,陆续把厂门口的这一排商铺都给租了出去。
刘东能租到这一间,说起来,还是卢海风他爸的人脉,起到了作用。
既然要做,那就要尽量做到最好!尤其是第一家店,更是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样,之后的服装店才能有“旧例”可循!
所以,建筑队对店铺进行装修的时候,梁万参考现代服装店的样子,提供了不少建议。
这些建议中,有的是成本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是现有的技术水平没办法生产出这样的东西来,能用得上的,并不多。
可尽管如此,这为数不多的有用建议,也足以让“魅力服装店”脱颖而出、一炮而红、迅速打响名气了!
进回来的这一批秋装,在服装店推出“开业前三天,进店就送鸡蛋一枚”“开业首月,全场满两件打九五折,满三件打八八折”的活动后,销售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了。
这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经历过商家代金券、红包、满减、满赠等各种优惠促销活动的轰炸,得知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那自然是不能错过了!
就这样,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服装店的秋装就不够卖了!
虽然生意很好,但刘东并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根据往年安城气温变化的大致时间,决定开始上冬装!
服装店的生意好,有优惠促销活动的功劳,但最根本的,还是刘东的眼光够好!
所以,决定要上冬装后,他自然得再去鹏城一趟了。
不过,这一次,他是叫上了自家两个堂哥一块儿去的,主要也只是为了途中的安全考虑。
奶粉厂建在了红旗公社,凤阳沟大队最先去公社提出这样的建议,功劳不必多说,后来又一直靠养牛、来给奶粉厂提供原料,现在,家家户户的日子,早就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但就算是这样,一大家子人,也不可能都进奶粉厂。
正因为这样,刘东才把两个没事儿干、只能在田间种地的堂哥叫了过来,壮胆之余,也是想拉他们一把。
不说别的,这来回路上的见闻,总能让他们开开眼界,指不定就找着奋斗方向了呢。
再退一步来说,实在不行,看看家里的两个堂嫂能不能在服装店里当个售货员,这样也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总比一辈子种地要强。
然而,跟服装店的顺风顺水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方便面厂选址的事情了。
城里闲置的工业用地就那么些,产权不是市里的,就是其他国营厂备着建分厂的,梁万想租,这跟从别人嘴里抢肉吃,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现在,私人摆摊儿算是放开了,可梁万却是要建厂,这一下子,就算不上是在小打小闹了!
如果他们点头同意把地租给梁万建厂,但将来有一天政策变了,梁万要倒霉,他们这些人不得同样跟着吃挂落?
别看韩学礼在市里有几分面子,跟其他国营厂的厂长,那也是经常打交道、互换计划外商品、给职工增加福利的。
可是,事关个人前途,乃至全家命运,谁敢冒这个风险啊?
自然,梁万去木材厂拜访何厂长三次,皆是无功而返,哪怕韩学礼出面、想请人吃个饭,也没能把人约出来。
见状,卢海风免不了有些气馁,甚至都开始提建议:
“安城不缺钱,不在乎咱们一家私人厂子能不能建起来,但底下的小县城,总有缺钱的!”
“咱们在当地建厂,除了交税,不也能给本地人提供工作岗位吗?我就不信,这么多小县城,还能没有一个领导心动的?”
“咱们有钱,怕什么?到时候,等厂子的规模越来越大、像食品厂一样、能够提供上千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让他们后悔去吧!”
“嚯!你这速度够快的啊!默不作声的,连生产线的事儿都打听好了?那怎么样才能买到这条生产线呢?没个中间人,就咱们仨冒冒失失地跑到上海去,怕不是连门儿都进不去!”
梁万瞥了刘东一眼,无奈地说:
“你想得有点儿远了!买生产线?买回来放到哪儿?像这些衣服一样、先堆在我们家?肯定是先要把厂子建起来啊!”
“待会儿,我就跟我爸打听下,城里有哪块儿地空着、是我有希望能租到手的,到时候,找建筑队先把厂子大概建起来以后,我让我爸帮忙联系下益民食品厂那边儿、再说买生产线的事情!”
刘东哼哼两声,打趣道:“合着,你这说了半天,关键还是在韩叔身上啊?”
“那又怎么了?靠爹嘛,不丢人!”
这话,梁万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别忘了,他原本就是一条咸鱼啊!能有老丈人帮忙,他又何必要自讨苦吃、硬扛着呢?
“那玻璃厂那边儿,怕是不好办吧!你是正式工,就算在档案室,也没有一直请假的道理!”
卢海风提醒道,却见梁万毫不犹豫地丢出一颗大雷:
“玻璃厂那份儿工作,我打算卖了!你们俩家里,有没有人需要这份儿工作的?”
这个时候,只有办退休手续的人,才能领到退休金,像是接班这种情况,没有退休金不说,接了这份儿工作的人,工资级别也得从头开始算。
所以,要把这份儿工作卖出去,梁万并没有那些不舍得的情绪。
——等他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华洋玻璃厂在不在,还不一定呢!
刘东和卢海风对视一眼,迟疑着说:
“这……你要不先跟家里商量商量?”
“就是已经商量过了的,我爸妈说,工作是他们买的没错,但能转到玻璃厂,却是因为我在火车上立了功,而且,既然给了我,那就是我的,反正家里也没人需要,由着我自己处置就行!”
尽管早就知道韩家人对梁万特别好,但是,听着这一番话,刘东还是心生出些许感慨。
再对比下上学的时候、梁万和宋涛在家里的待遇,也难怪梁万连提都不想提亲妈呢。
“我这马上就要开始忙服装店的事情了,我媳妇儿的饭馆儿都快忙不过来了,这份工作,我们家就不用了!”
刘东表态道,卢海风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赶忙说:
“我要!这份儿工作,我要的!就按市价走,这是一千块!”
三人面前还各自摆着几万块钱呢,相比较而言,这一千块,只能算是“小钱”了。
所以,也没人在这里推来让去的,梁万爽快收下,又说:
“你是想给袁阿姨买吧?明天一大早,你让袁阿姨来玻璃厂门口,我带着她进去交接、办手续!”
没错,梁万和刘东都猜出来,这份儿工作,卢海风是买给谁的。
要不然,自家没人能接班,难道亲戚家的孩子也都个个有正式工作,或者考上大学了吗?
“对,是给我妈买的!前两年,还得下乡的时候,她把工作让给我妹妹了,现在就是围着一大家子人转,一天到晚,好像有忙不完的琐事。”
“给她买个工作,在档案室,没多少活儿,不累人,但她有个事情做,能打发时间,将来退休以后,不管是每月领的退休金,还是生病以后的报销,总归都是保障,这样,她也能安心不少。”
倒不是他们兄妹三个不孝顺,只是,一辈子都靠自己双手挣钱的人,突然有一天、要掌心朝上、向丈夫儿女们要钱了,难免会不太习惯。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今年三月底从南方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寻摸着买工作的事儿了!
可惜,就算有钱,工作这事儿,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想碰上个正好合适的,那更是难上加难!
交接完工作以后,梁万带着袁阿姨去认了认人,这才离开了玻璃厂。
不提厂里的同事们得知他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端、偏要去做个体户以后、反应如何。
那厢,成为无业人士、重新回归家庭、化身家庭煮夫的梁万,已然过上了每天按时接送闺女、负责一日三餐、抽空再琢磨下方便面厂选址的悠闲日子!
第133章
◎更新◎
想找个适合开服装店的地方,其实并不容易,毕竟,要考虑到地理位置、人流量、产权等等因素。
好在,三家人发动亲戚朋友一块儿帮着打听,没多久,就有了好消息。
最后,第一家“魅力服装店”,刘东选择开在棉纺厂附近。
和纺织厂的情况类似,棉纺厂多数都是女工,但却不像纺织厂的女工一样、偶尔能买到些厂里的瑕疵布、拿回去做衣服。
服装店的面积只有三十平,在梁万看来,有些逼仄,但跟这个年代的住房情况比起来,这个面积,已经是相当宽敞了。
店铺是棉纺厂的,因为这两年的政策放开,棉纺厂的领导们紧跟时事,陆续把厂门口的这一排商铺都给租了出去。
刘东能租到这一间,说起来,还是卢海风他爸的人脉,起到了作用。
既然要做,那就要尽量做到最好!尤其是第一家店,更是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样,之后的服装店才能有“旧例”可循!
所以,建筑队对店铺进行装修的时候,梁万参考现代服装店的样子,提供了不少建议。
这些建议中,有的是成本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是现有的技术水平没办法生产出这样的东西来,能用得上的,并不多。
可尽管如此,这为数不多的有用建议,也足以让“魅力服装店”脱颖而出、一炮而红、迅速打响名气了!
进回来的这一批秋装,在服装店推出“开业前三天,进店就送鸡蛋一枚”“开业首月,全场满两件打九五折,满三件打八八折”的活动后,销售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了。
这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经历过商家代金券、红包、满减、满赠等各种优惠促销活动的轰炸,得知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儿,那自然是不能错过了!
就这样,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服装店的秋装就不够卖了!
虽然生意很好,但刘东并没有盲目乐观,而是根据往年安城气温变化的大致时间,决定开始上冬装!
服装店的生意好,有优惠促销活动的功劳,但最根本的,还是刘东的眼光够好!
所以,决定要上冬装后,他自然得再去鹏城一趟了。
不过,这一次,他是叫上了自家两个堂哥一块儿去的,主要也只是为了途中的安全考虑。
奶粉厂建在了红旗公社,凤阳沟大队最先去公社提出这样的建议,功劳不必多说,后来又一直靠养牛、来给奶粉厂提供原料,现在,家家户户的日子,早就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但就算是这样,一大家子人,也不可能都进奶粉厂。
正因为这样,刘东才把两个没事儿干、只能在田间种地的堂哥叫了过来,壮胆之余,也是想拉他们一把。
不说别的,这来回路上的见闻,总能让他们开开眼界,指不定就找着奋斗方向了呢。
再退一步来说,实在不行,看看家里的两个堂嫂能不能在服装店里当个售货员,这样也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总比一辈子种地要强。
然而,跟服装店的顺风顺水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方便面厂选址的事情了。
城里闲置的工业用地就那么些,产权不是市里的,就是其他国营厂备着建分厂的,梁万想租,这跟从别人嘴里抢肉吃,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现在,私人摆摊儿算是放开了,可梁万却是要建厂,这一下子,就算不上是在小打小闹了!
如果他们点头同意把地租给梁万建厂,但将来有一天政策变了,梁万要倒霉,他们这些人不得同样跟着吃挂落?
别看韩学礼在市里有几分面子,跟其他国营厂的厂长,那也是经常打交道、互换计划外商品、给职工增加福利的。
可是,事关个人前途,乃至全家命运,谁敢冒这个风险啊?
自然,梁万去木材厂拜访何厂长三次,皆是无功而返,哪怕韩学礼出面、想请人吃个饭,也没能把人约出来。
见状,卢海风免不了有些气馁,甚至都开始提建议:
“安城不缺钱,不在乎咱们一家私人厂子能不能建起来,但底下的小县城,总有缺钱的!”
“咱们在当地建厂,除了交税,不也能给本地人提供工作岗位吗?我就不信,这么多小县城,还能没有一个领导心动的?”
“咱们有钱,怕什么?到时候,等厂子的规模越来越大、像食品厂一样、能够提供上千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让他们后悔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