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至于小姨夫,有一帮人都等着他救济呢,不是家里没了壮劳力的孤儿寡母,就是儿子在部队、年迈多病的老两口,总之,厂里每次放假,想要找到我小姨夫的人影儿,最后都只能在别人家里找着。”
“估计也是因为小姨夫,祝琦挑对象的标准,才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吧!”
尽管一口一个“小姨夫”,但心底里,卢海风对那个拎不清的小姨夫,还真没有多少尊重。
做好人好事,固然是值得赞扬的,可你一个大老爷儿们,总得先把自家顾好、有余力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别人吧?
傻子都知道各扫门前雪呢,偏偏,世界上还有他小姨夫这样的奇葩,为了个好名声,就差把全家人都拖着一块儿做好人好事了!
可是,好人好事做了这么多年,跟妻子、儿女离了心,别人家也都把他做的事情当成了理所当然,而且,到现在,也没见他们单位因为这好名声、给他什么奖励啊!
卢海风心里吐槽着,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他当然不可能瞒着刘东。
毕竟,结婚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有这么个拎不清的老丈人,哪怕刘东不介意,他爸妈也不一定能过了心里的那道坎儿!
卢海风的确希望表妹祝琦能够得偿所愿,但是,他也不能用刘东的一辈子去填啊,两头儿瞒,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啊?”刘东不愧是刘东,关注点永远和一般人不一样:
“世界上还有这么傻……的人呢?我算是长见识了,不过,你小姨夫这样,你小姨就没闹过,任着他把家里的东西送出去?”
念在这是卢海风小姨夫的份儿上,刘东及时住口,把那个字儿给吞了回去,转而提出了问题。
卢海风苦笑:“怎么可能没闹过?前些年,全国各个地方都在闹灾荒,咱们安城的定量也是一减再减。”
“小姨夫也不看看自己的儿女都快瘦成竹竿儿了,还想着给别人送两斤棒子面呢,我小姨被惹急了,直接拿菜刀对着他,最后更是说出了要离婚的话来。”
“也是那一回,在两家长辈和厂里工会同志的见证下,我小姨夫保证,以后每个月的工资,都由小姨亲自去财务科领,小姨这才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前几年,小姨夫有点儿故态复萌的意思,我记得挺清楚,祝琦还在念初中呢,那时候,不是有红-小兵在闹革命吗?虽然她没掺和进去,但大家看见这个年纪的孩子,心里都挺犯怵的。”
“她就是借着这一点,叫上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块儿去小姨夫经常帮忙的那家闹了一场,最后,不仅让我小姨夫的胆子又缩了回去,还把小姨夫早些年借出去的钱,也给收回来了。”
尽管小孩子做事,难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但是,他表妹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色,他妈在家里可是夸过好几回呢。
这会儿,卢海风自然得把这件事拎出来说一说,没办法,当爹的实在太拖后腿,那就只能靠他表妹本人的出色来打动人了!
“闹了一场?她是怎么闹的?”刘东果断抓住了重点。
看他眼前一亮的模样,卢海风深深怀疑,这小子,该不会是当成故事来听了吧?
奈何,提出想跟刘东相看一面的人是祝琦,刘东掌握着主动权呢,卢海风也只能硬着头皮、展开详细说了。
“那一家的男人先前和小姨夫是工友,在车间上班的时候,被机器砸伤,进了趟医院,确实治好了,但也不能再干重活儿了,就跟他媳妇儿换了工作,自己去了包装车间,又托小姨夫多照顾着点儿他媳妇儿这个新手。”
“在车间里、属于工友之间的互帮互助,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谁也不会拿这个说嘴,可是,下工以后、放假的时候,还让孩子特意去把小姨夫叫来家里干活儿,这就有些过分了。”
“尤其是,换了工作以后,男人的工资少了,女人的工资因为技术不达标、不见涨,家里的收入少了,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小姨夫身上,又是卖惨又是哭穷的,还给小姨夫出谋划策,让他回家来拿钱。”
“家里的存款都是我小姨收着的,谁也不知道放在哪儿,说是拿,跟让他回家来偷钱,又有什么区别?”
“我表弟最先发现小姨夫在家里找钱,就告诉了祝琦,祝琦没办法,这才想出了那一招儿,其实,也没有去别人家里□□,就是几个孩子赖在门口不走、只要他们家人出门、就有俩孩子随时随地跟在身后而已。”
“别人家的孩子,身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几个字儿,他们可管不着,办法是无赖了点儿,但架不住管用,不到一天,小姨夫再登门的时候,为了展现诚意,那家人就拿着大扫帚把他给赶出去了。”
这年头儿,名声还是相当重要的,好名声或许没办法给你提供多少助力,但名声不好,一定是会有各种坏处的!
所以,祝琦的那一招,才能够奏效,说白了,有这么个人免费上门当劳工,他们家的日子是能轻松一些,但没有这个免费劳工,他们家是双职工,日子倒也不会过得特别苦。
算算其中的得失,他们当然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诶,什么叫无赖?只要管用,那就是好办法!”刘东替祝琦打抱不平道。
他自个儿本就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性子,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在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先当起了媒人、替梁万搭桥牵线了。
现在,听卢海风这样一说,刘东确实想跟祝琦见一面,他觉得,就算他们俩没成,应该也能成为关系相当不错的朋友吧!
至于这见一面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只看刘东带着祝琦来韩家吃饭的时候、笑得合不拢嘴的模样,就能想到了。
见状,卢海风故意轻咳两声,挺了挺胸膛,道:
“表妹啊,你身边的这位男同志,不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祝琦是个落落大方的姑娘,刚一见面,就跟韩菁、张然聊到一块儿去了,听见这句话,白了他一眼:“你们男同志之间的事儿,我可不掺和,能不能让他叫你一声哥,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梁万和卢海风憋着笑,不约而同地看向刘东,这小子没有外援,今天怕是逃不过去了。
谁知道,刘东倒也不磨磨唧唧,当下,就爽快地叫了声:“表哥!”
不就是个称呼吗?不就是让卢海风这小子在口头上占点儿便宜吗?
反正,他有对象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么点儿小事,倒也没必要计较了!
“表哥,咱们仨可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兄弟,现在,咱们俩更是多了层亲戚关系,你看,过阵子我去丈母娘家提亲,你是不是得帮帮我、提前替我美言几句啊?”
只要叫了第一声“表哥”,再接受自个儿的新身份时,当然就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了。
刘东这人,底线也挺灵活,当下就顺着杆儿往上爬、开始对卢海风提要求了。
卢海风和梁万相视一笑,一口应下:“没问题!我也盼着,咱们俩能早点儿成亲戚呢!”
第101章
◎更新◎
刘东和祝琦结婚的时间,只比卢海风他们晚了三个多月,但是,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反倒是他们小两口走在了前面。
他家闺女刚好是在中秋节那天出生的,就取了个小名,叫月亮。
卢海风的儿子则是在74年冬天出生的,当爹的偷懒,大名就叫卢冬生,小名就更简单了,直接从大名里挑了个字儿出来,就叫“冬冬”。
梁万、刘东、卢海风仨人关系好,连带着三个孩子也都跟亲兄弟姐妹似的,两天不见就嚷嚷着要找姐姐。
只是,还没开始上学的时候,仨孩子倒是基本上随时都能聚到一块儿,可谁让小满比他们俩都大呢?
1976年9月,已经7岁了的小满,正式入学,先弟弟妹妹一步,成为了食品厂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食品厂是有托儿所的,双职工家庭,或者家里没有老人能照看孩子的话,就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来。
厂里办托儿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职工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赚钱。
所以,允许孩子上托儿所的最低年龄限制就是三岁,特殊情况下,两岁就送到托儿所来,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每个月是要给厂里交一块五毛钱的。
听着不多,可大家心里算一算账,觉得那么大点儿的孩子能吃多少粮、着实不太划算,家里但凡能克服下困难的,也就不会再考虑把孩子送过来了。
这也正是食品厂向职工收钱的目的之一,要不然,如果大家都觉得有便宜可占、一窝蜂地把孩子送过来,厂里的托儿所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看顾得过来呢?
当初,韩家也是考虑过把小满送到托儿所的,毕竟,老两口上了年纪,小满又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照看她的时候,难免会觉得精力不足。
“估计也是因为小姨夫,祝琦挑对象的标准,才跟其他人不太一样吧!”
尽管一口一个“小姨夫”,但心底里,卢海风对那个拎不清的小姨夫,还真没有多少尊重。
做好人好事,固然是值得赞扬的,可你一个大老爷儿们,总得先把自家顾好、有余力的前提下、再去帮助别人吧?
傻子都知道各扫门前雪呢,偏偏,世界上还有他小姨夫这样的奇葩,为了个好名声,就差把全家人都拖着一块儿做好人好事了!
可是,好人好事做了这么多年,跟妻子、儿女离了心,别人家也都把他做的事情当成了理所当然,而且,到现在,也没见他们单位因为这好名声、给他什么奖励啊!
卢海风心里吐槽着,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他当然不可能瞒着刘东。
毕竟,结婚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有这么个拎不清的老丈人,哪怕刘东不介意,他爸妈也不一定能过了心里的那道坎儿!
卢海风的确希望表妹祝琦能够得偿所愿,但是,他也不能用刘东的一辈子去填啊,两头儿瞒,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啊?”刘东不愧是刘东,关注点永远和一般人不一样:
“世界上还有这么傻……的人呢?我算是长见识了,不过,你小姨夫这样,你小姨就没闹过,任着他把家里的东西送出去?”
念在这是卢海风小姨夫的份儿上,刘东及时住口,把那个字儿给吞了回去,转而提出了问题。
卢海风苦笑:“怎么可能没闹过?前些年,全国各个地方都在闹灾荒,咱们安城的定量也是一减再减。”
“小姨夫也不看看自己的儿女都快瘦成竹竿儿了,还想着给别人送两斤棒子面呢,我小姨被惹急了,直接拿菜刀对着他,最后更是说出了要离婚的话来。”
“也是那一回,在两家长辈和厂里工会同志的见证下,我小姨夫保证,以后每个月的工资,都由小姨亲自去财务科领,小姨这才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前几年,小姨夫有点儿故态复萌的意思,我记得挺清楚,祝琦还在念初中呢,那时候,不是有红-小兵在闹革命吗?虽然她没掺和进去,但大家看见这个年纪的孩子,心里都挺犯怵的。”
“她就是借着这一点,叫上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块儿去小姨夫经常帮忙的那家闹了一场,最后,不仅让我小姨夫的胆子又缩了回去,还把小姨夫早些年借出去的钱,也给收回来了。”
尽管小孩子做事,难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但是,他表妹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色,他妈在家里可是夸过好几回呢。
这会儿,卢海风自然得把这件事拎出来说一说,没办法,当爹的实在太拖后腿,那就只能靠他表妹本人的出色来打动人了!
“闹了一场?她是怎么闹的?”刘东果断抓住了重点。
看他眼前一亮的模样,卢海风深深怀疑,这小子,该不会是当成故事来听了吧?
奈何,提出想跟刘东相看一面的人是祝琦,刘东掌握着主动权呢,卢海风也只能硬着头皮、展开详细说了。
“那一家的男人先前和小姨夫是工友,在车间上班的时候,被机器砸伤,进了趟医院,确实治好了,但也不能再干重活儿了,就跟他媳妇儿换了工作,自己去了包装车间,又托小姨夫多照顾着点儿他媳妇儿这个新手。”
“在车间里、属于工友之间的互帮互助,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谁也不会拿这个说嘴,可是,下工以后、放假的时候,还让孩子特意去把小姨夫叫来家里干活儿,这就有些过分了。”
“尤其是,换了工作以后,男人的工资少了,女人的工资因为技术不达标、不见涨,家里的收入少了,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小姨夫身上,又是卖惨又是哭穷的,还给小姨夫出谋划策,让他回家来拿钱。”
“家里的存款都是我小姨收着的,谁也不知道放在哪儿,说是拿,跟让他回家来偷钱,又有什么区别?”
“我表弟最先发现小姨夫在家里找钱,就告诉了祝琦,祝琦没办法,这才想出了那一招儿,其实,也没有去别人家里□□,就是几个孩子赖在门口不走、只要他们家人出门、就有俩孩子随时随地跟在身后而已。”
“别人家的孩子,身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几个字儿,他们可管不着,办法是无赖了点儿,但架不住管用,不到一天,小姨夫再登门的时候,为了展现诚意,那家人就拿着大扫帚把他给赶出去了。”
这年头儿,名声还是相当重要的,好名声或许没办法给你提供多少助力,但名声不好,一定是会有各种坏处的!
所以,祝琦的那一招,才能够奏效,说白了,有这么个人免费上门当劳工,他们家的日子是能轻松一些,但没有这个免费劳工,他们家是双职工,日子倒也不会过得特别苦。
算算其中的得失,他们当然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诶,什么叫无赖?只要管用,那就是好办法!”刘东替祝琦打抱不平道。
他自个儿本就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性子,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在还没有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先当起了媒人、替梁万搭桥牵线了。
现在,听卢海风这样一说,刘东确实想跟祝琦见一面,他觉得,就算他们俩没成,应该也能成为关系相当不错的朋友吧!
至于这见一面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只看刘东带着祝琦来韩家吃饭的时候、笑得合不拢嘴的模样,就能想到了。
见状,卢海风故意轻咳两声,挺了挺胸膛,道:
“表妹啊,你身边的这位男同志,不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祝琦是个落落大方的姑娘,刚一见面,就跟韩菁、张然聊到一块儿去了,听见这句话,白了他一眼:“你们男同志之间的事儿,我可不掺和,能不能让他叫你一声哥,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梁万和卢海风憋着笑,不约而同地看向刘东,这小子没有外援,今天怕是逃不过去了。
谁知道,刘东倒也不磨磨唧唧,当下,就爽快地叫了声:“表哥!”
不就是个称呼吗?不就是让卢海风这小子在口头上占点儿便宜吗?
反正,他有对象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么点儿小事,倒也没必要计较了!
“表哥,咱们仨可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兄弟,现在,咱们俩更是多了层亲戚关系,你看,过阵子我去丈母娘家提亲,你是不是得帮帮我、提前替我美言几句啊?”
只要叫了第一声“表哥”,再接受自个儿的新身份时,当然就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了。
刘东这人,底线也挺灵活,当下就顺着杆儿往上爬、开始对卢海风提要求了。
卢海风和梁万相视一笑,一口应下:“没问题!我也盼着,咱们俩能早点儿成亲戚呢!”
第101章
◎更新◎
刘东和祝琦结婚的时间,只比卢海风他们晚了三个多月,但是,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反倒是他们小两口走在了前面。
他家闺女刚好是在中秋节那天出生的,就取了个小名,叫月亮。
卢海风的儿子则是在74年冬天出生的,当爹的偷懒,大名就叫卢冬生,小名就更简单了,直接从大名里挑了个字儿出来,就叫“冬冬”。
梁万、刘东、卢海风仨人关系好,连带着三个孩子也都跟亲兄弟姐妹似的,两天不见就嚷嚷着要找姐姐。
只是,还没开始上学的时候,仨孩子倒是基本上随时都能聚到一块儿,可谁让小满比他们俩都大呢?
1976年9月,已经7岁了的小满,正式入学,先弟弟妹妹一步,成为了食品厂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食品厂是有托儿所的,双职工家庭,或者家里没有老人能照看孩子的话,就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来。
厂里办托儿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职工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赚钱。
所以,允许孩子上托儿所的最低年龄限制就是三岁,特殊情况下,两岁就送到托儿所来,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每个月是要给厂里交一块五毛钱的。
听着不多,可大家心里算一算账,觉得那么大点儿的孩子能吃多少粮、着实不太划算,家里但凡能克服下困难的,也就不会再考虑把孩子送过来了。
这也正是食品厂向职工收钱的目的之一,要不然,如果大家都觉得有便宜可占、一窝蜂地把孩子送过来,厂里的托儿所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看顾得过来呢?
当初,韩家也是考虑过把小满送到托儿所的,毕竟,老两口上了年纪,小满又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照看她的时候,难免会觉得精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