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像韩家还能好一些,虽然住的是平房,但韩学礼认识的人多,倒腾点儿煤球不成问题,也就舍得冬天多烧煤来取暖。
但一般住平房的人家可不敢这么大手大脚,煤球供应也是有定量的,又要烧热水又要做饭的,可得省着用呢!
默默把这事儿记下,熄了煤油灯,俩人就睡下了,一觉到天亮。
火炕果然暖和,睡在暖呼呼的被窝里,俩人都不想起床、去面对呼啸的冷风了。
等刘虎回来叫他们的时候,梁万和刘东才刚洗过脸,正吃早饭呢。
虽说梁万算客人,刘东也不常回来,可刘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心想做点儿好的、招待客人,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好在,梁万和刘东都不是挑剔的主儿,或者说,他们俩在自己家里讲究,但在老刘家,那就没这个必要了。
“梁万,走走走!可不能去晚了,每个大队最后剩的肉都有限,附近几个大队,包括公社的人,都盯着呢。
咱们俩要是去晚了,可就挑不到好肉了!”
刘东手里拿着个棒子面馒头,招呼梁万一声,赶紧跟上了二虎哥的脚步。
每年秋收的时候,大队的打谷场是人最多的,再就是队里每次分东西、开大会的时候了,没别的,因为这地儿够宽敞、能站得下。
三个小伙子往打谷场去的时候,就看见已经有社员提着分到手的大肥肉回家了。
大家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这可是分肉呐!吃肉的日子都不高兴,那还想咋?想上天不成?
见状,三人也都加快了步伐,等他们来到打谷场的时候,人已经不多了。
除了按工分得排到最后才能分肉的人家,再就是家里人多、不差那点儿工分、觉得分到手的肉不够吃、还想再换点儿的。
至于说像梁万他们这样的外人,那还真没到呢!
毕竟,昨晚下了场小雪,路也难走,就算再想吃口肉的人,也得先顾着小命、等天亮了才能出发吧!
刘东和梁万先后排到了队伍里,刘大伯站在吴会计旁边,看他打着算盘、在那儿算来算去的。
好不容易,总算轮到了刘东:“我要五斤肉,前腿后腿都行。”
都到最后了,最好的五花肉早就被挑走了,刘东心里有数儿,就点名要了前腿或后腿。
反正,像猪头、猪蹄这种地方的肉,他们家是不要的。
“八毛钱一斤,总共四块,交钱吧!”
这么点儿钱,吴会计用不着算盘,两下就算出来了。
城里的肉价是七毛钱一斤,队里的虽然贵了一毛,但不要票啊,刘东果断掏了钱,拎着肉、在一边儿等着。
“我要十五斤肉,这是十二块钱,叔,您点点!”
梁万挺有礼貌,奈何,大家的关注点可不在“城里人还挺和气”上,而是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买这么多肉啊?能吃得完吗?难怪人家都说城里日子好过呢,你看看,一个年轻小伙子,掏十几块钱出来,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刚分过肉,有心人自然记得,队里工分最高的人家,也才分到了八斤肉,你再看看……
对比这么鲜明,也难怪大家心里泛酸呢!
“家里人多,冬天又放不坏,人乐意趁着这次机会多买点儿,不行吗?
再说,这马上过年了,谁家不得多置办点儿东西啊?像是走亲戚,提上一斤肉,这就是格外体面的礼了!
王五,你小子,管天管地的,还管人家怎么花钱呢?这么爱管闲事儿,怎么不见你住海边啊?
有这闲工夫,你还是去琢磨琢磨,今年给你丈母娘带什么礼吧!
别到时候又是两手空空地过去,传出去,让别的大队笑话咱们凤阳沟大队的人做事不讲究!”
刘家的肉早就被拎回去了,刘大伯为什么还在这儿等着不走?不就是防着有的人说酸话吗?
刘东是老刘家的人,可梁万不是啊,他要是跟队里的人吵架,不用说,大家伙儿肯定是帮着自己人的。
所以,刘大伯才特意留下来,又特意把刚刚说酸话的王五拎出来损了一顿。
他算长辈,“刘”在凤阳沟大队又是大姓,就算说这小子一顿,这小子也不敢找茬儿的。
至于说,不就是几句酸话、反正他们俩今天下午就回城里了、也没必要顶回去,刘大伯觉得,话可不能这么说。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一锅粥里,总是少不了出现那么几颗老鼠屎的。
凤阳沟大队虽然不算偏僻,但也有几个不懂事儿的小子,平时跳得比较高。
刘大伯不担心别的,就怕那几个小子听了撺掇、出于嫉妒、回头再堵在梁万和刘东回城的路上、做出什么后果严重的事情来。
有刘大伯帮着转移大家伙儿的注意力,梁万就没把这点儿小事放在心上。
他看似是因为没见过农村分猪肉的场面而留到了最后,实际上……
“叔,你看,这猪蹄、猪头都还剩着呢,也没几个人乐意花钱买。
今天这么冷,你与其坐在这儿等着其他大队的人来,还不如把这换给我,早早收拾回家、暖暖身子呢!”
接受到他眼神暗示的刘大伯登时开口帮腔道:
“对啊,老吴,这猪蹄子没多少肉,拾掇起来也费劲,你直接换给我这侄子得了,尽是骨头的玩意儿,就按三毛钱一斤算吧!”
“三毛?不行不行,这怎么说也是荤腥呢,三毛钱够干什么的?少说也得四毛钱一斤!”
刘大伯绝不让到手边儿的机会溜走,果断应下:“行,四毛就四毛!”
第23章
◎回家◎
背着足足两大袋子的东西,梁万和刘东终于坐上了回安城的车。
临走前,梁万找刘大伯单独说了会儿话,向他打听了下火炕的事情,算是心里有了底儿。
回去的路上,刘东不免问到,梁万也没瞒着他。
“城里住平房、冬季靠烧煤取暖的人多着呢,可这种取暖方式,不好的地方是很明显的。
一来,煤球是有定量的,没法儿敞开了用、光顾着取暖。
二来,我记得纺织厂前几年就有一家子,因为粗心大意,烧煤球的时候把窗户关上了,结果忙活半天,忘记开窗通风,最后出事儿了。
你想想,单单是纺织厂那片儿,就有这么个例子呢,那扩大下范围,整个安城呢?又有多少人因为烧煤取暖出了意外?
所以,我原先是想着,社员们冬天不用忙活地里的事儿,那要是有人领头的话,是不是能把那些会盘火炕的人组织起来、拉一支队伍?
这样的话,城里的人能多一种取暖方式可选,社员们多少也能挣点儿钱,不管怎么说,总比闲在家里好吧!”
刘东抓重点的本事可不差:“原先?你是有别的想法,还是觉得这事儿弄不成啊?”
虽然很少回凤阳沟大队,但乡里乡亲的,刘东也不至于对大家漠不关心。
别的不提,这回他和梁万回来,可没少换到好东西,要是跟老家的联系再紧密一点儿,以后不就能经常回来换东西了吗?
“盘火炕的话,是要烧柴火的,城里哪儿有柴火捡?那就只能去郊区,可是,郊区的农村也是有人住着的,人家也需要柴火来烧水煮饭。
柴火有限,到时候发生冲突,不就成坏事儿了吗?
再说,大队的人来城里接活儿、盘火炕,总不是一天就能弄完的,到时候,吃住怎么安排?这么多人聚集,会不会给一些人可趁之机?
桩桩件件的,全都是事儿,所以,我最后只找大伯打听了下盘火炕的费用、要找谁、工期多长这些事儿,至于别的,我就没提了。”
梁万是个三观正常的人,看到生活困难的社员,想帮他们一把、授人以渔,这不足为奇。
可现实摆在这里,明晃晃地告诉他,任何办法,脱离客观条件的制约,都是不现实的。
既然没法儿帮着凤阳沟大队的人弄出一条新路子来,梁万自然不会多提一个字儿,要不然,这不是成心给人添堵吗?
“我懂,放心吧,这事儿我不会拿回家说的。”
刘东给梁万吃了颗定心丸,毕竟,他了解他爸的性子,要是扭头把这事儿在家里一说,甭管能不能成,他爸肯定都会跟老家人提一嘴的。
要是老家的人心动并付诸行动了,弄成了还好,弄不成的话,梁万,还有他们家的人,不就都会被埋怨吗?
在客运站下车,两人挑了个偏僻的角落,把东西分了分,该补的钱,刘东也没让好兄弟吃亏。
当然,就算负重减轻了点儿,可梁万拎着的,仍然有鼓鼓囊囊的两大袋子呢,一袋是鸡蛋,另一袋装的则是干海货、栗子、猪肉等东西。
今天安城倒不算冷,大娘们难得聚聚,因着人多,就干脆像夏天那样,在老乔家门口扎堆儿了。
但一般住平房的人家可不敢这么大手大脚,煤球供应也是有定量的,又要烧热水又要做饭的,可得省着用呢!
默默把这事儿记下,熄了煤油灯,俩人就睡下了,一觉到天亮。
火炕果然暖和,睡在暖呼呼的被窝里,俩人都不想起床、去面对呼啸的冷风了。
等刘虎回来叫他们的时候,梁万和刘东才刚洗过脸,正吃早饭呢。
虽说梁万算客人,刘东也不常回来,可刘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心想做点儿好的、招待客人,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好在,梁万和刘东都不是挑剔的主儿,或者说,他们俩在自己家里讲究,但在老刘家,那就没这个必要了。
“梁万,走走走!可不能去晚了,每个大队最后剩的肉都有限,附近几个大队,包括公社的人,都盯着呢。
咱们俩要是去晚了,可就挑不到好肉了!”
刘东手里拿着个棒子面馒头,招呼梁万一声,赶紧跟上了二虎哥的脚步。
每年秋收的时候,大队的打谷场是人最多的,再就是队里每次分东西、开大会的时候了,没别的,因为这地儿够宽敞、能站得下。
三个小伙子往打谷场去的时候,就看见已经有社员提着分到手的大肥肉回家了。
大家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这可是分肉呐!吃肉的日子都不高兴,那还想咋?想上天不成?
见状,三人也都加快了步伐,等他们来到打谷场的时候,人已经不多了。
除了按工分得排到最后才能分肉的人家,再就是家里人多、不差那点儿工分、觉得分到手的肉不够吃、还想再换点儿的。
至于说像梁万他们这样的外人,那还真没到呢!
毕竟,昨晚下了场小雪,路也难走,就算再想吃口肉的人,也得先顾着小命、等天亮了才能出发吧!
刘东和梁万先后排到了队伍里,刘大伯站在吴会计旁边,看他打着算盘、在那儿算来算去的。
好不容易,总算轮到了刘东:“我要五斤肉,前腿后腿都行。”
都到最后了,最好的五花肉早就被挑走了,刘东心里有数儿,就点名要了前腿或后腿。
反正,像猪头、猪蹄这种地方的肉,他们家是不要的。
“八毛钱一斤,总共四块,交钱吧!”
这么点儿钱,吴会计用不着算盘,两下就算出来了。
城里的肉价是七毛钱一斤,队里的虽然贵了一毛,但不要票啊,刘东果断掏了钱,拎着肉、在一边儿等着。
“我要十五斤肉,这是十二块钱,叔,您点点!”
梁万挺有礼貌,奈何,大家的关注点可不在“城里人还挺和气”上,而是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买这么多肉啊?能吃得完吗?难怪人家都说城里日子好过呢,你看看,一个年轻小伙子,掏十几块钱出来,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刚分过肉,有心人自然记得,队里工分最高的人家,也才分到了八斤肉,你再看看……
对比这么鲜明,也难怪大家心里泛酸呢!
“家里人多,冬天又放不坏,人乐意趁着这次机会多买点儿,不行吗?
再说,这马上过年了,谁家不得多置办点儿东西啊?像是走亲戚,提上一斤肉,这就是格外体面的礼了!
王五,你小子,管天管地的,还管人家怎么花钱呢?这么爱管闲事儿,怎么不见你住海边啊?
有这闲工夫,你还是去琢磨琢磨,今年给你丈母娘带什么礼吧!
别到时候又是两手空空地过去,传出去,让别的大队笑话咱们凤阳沟大队的人做事不讲究!”
刘家的肉早就被拎回去了,刘大伯为什么还在这儿等着不走?不就是防着有的人说酸话吗?
刘东是老刘家的人,可梁万不是啊,他要是跟队里的人吵架,不用说,大家伙儿肯定是帮着自己人的。
所以,刘大伯才特意留下来,又特意把刚刚说酸话的王五拎出来损了一顿。
他算长辈,“刘”在凤阳沟大队又是大姓,就算说这小子一顿,这小子也不敢找茬儿的。
至于说,不就是几句酸话、反正他们俩今天下午就回城里了、也没必要顶回去,刘大伯觉得,话可不能这么说。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一锅粥里,总是少不了出现那么几颗老鼠屎的。
凤阳沟大队虽然不算偏僻,但也有几个不懂事儿的小子,平时跳得比较高。
刘大伯不担心别的,就怕那几个小子听了撺掇、出于嫉妒、回头再堵在梁万和刘东回城的路上、做出什么后果严重的事情来。
有刘大伯帮着转移大家伙儿的注意力,梁万就没把这点儿小事放在心上。
他看似是因为没见过农村分猪肉的场面而留到了最后,实际上……
“叔,你看,这猪蹄、猪头都还剩着呢,也没几个人乐意花钱买。
今天这么冷,你与其坐在这儿等着其他大队的人来,还不如把这换给我,早早收拾回家、暖暖身子呢!”
接受到他眼神暗示的刘大伯登时开口帮腔道:
“对啊,老吴,这猪蹄子没多少肉,拾掇起来也费劲,你直接换给我这侄子得了,尽是骨头的玩意儿,就按三毛钱一斤算吧!”
“三毛?不行不行,这怎么说也是荤腥呢,三毛钱够干什么的?少说也得四毛钱一斤!”
刘大伯绝不让到手边儿的机会溜走,果断应下:“行,四毛就四毛!”
第23章
◎回家◎
背着足足两大袋子的东西,梁万和刘东终于坐上了回安城的车。
临走前,梁万找刘大伯单独说了会儿话,向他打听了下火炕的事情,算是心里有了底儿。
回去的路上,刘东不免问到,梁万也没瞒着他。
“城里住平房、冬季靠烧煤取暖的人多着呢,可这种取暖方式,不好的地方是很明显的。
一来,煤球是有定量的,没法儿敞开了用、光顾着取暖。
二来,我记得纺织厂前几年就有一家子,因为粗心大意,烧煤球的时候把窗户关上了,结果忙活半天,忘记开窗通风,最后出事儿了。
你想想,单单是纺织厂那片儿,就有这么个例子呢,那扩大下范围,整个安城呢?又有多少人因为烧煤取暖出了意外?
所以,我原先是想着,社员们冬天不用忙活地里的事儿,那要是有人领头的话,是不是能把那些会盘火炕的人组织起来、拉一支队伍?
这样的话,城里的人能多一种取暖方式可选,社员们多少也能挣点儿钱,不管怎么说,总比闲在家里好吧!”
刘东抓重点的本事可不差:“原先?你是有别的想法,还是觉得这事儿弄不成啊?”
虽然很少回凤阳沟大队,但乡里乡亲的,刘东也不至于对大家漠不关心。
别的不提,这回他和梁万回来,可没少换到好东西,要是跟老家的联系再紧密一点儿,以后不就能经常回来换东西了吗?
“盘火炕的话,是要烧柴火的,城里哪儿有柴火捡?那就只能去郊区,可是,郊区的农村也是有人住着的,人家也需要柴火来烧水煮饭。
柴火有限,到时候发生冲突,不就成坏事儿了吗?
再说,大队的人来城里接活儿、盘火炕,总不是一天就能弄完的,到时候,吃住怎么安排?这么多人聚集,会不会给一些人可趁之机?
桩桩件件的,全都是事儿,所以,我最后只找大伯打听了下盘火炕的费用、要找谁、工期多长这些事儿,至于别的,我就没提了。”
梁万是个三观正常的人,看到生活困难的社员,想帮他们一把、授人以渔,这不足为奇。
可现实摆在这里,明晃晃地告诉他,任何办法,脱离客观条件的制约,都是不现实的。
既然没法儿帮着凤阳沟大队的人弄出一条新路子来,梁万自然不会多提一个字儿,要不然,这不是成心给人添堵吗?
“我懂,放心吧,这事儿我不会拿回家说的。”
刘东给梁万吃了颗定心丸,毕竟,他了解他爸的性子,要是扭头把这事儿在家里一说,甭管能不能成,他爸肯定都会跟老家人提一嘴的。
要是老家的人心动并付诸行动了,弄成了还好,弄不成的话,梁万,还有他们家的人,不就都会被埋怨吗?
在客运站下车,两人挑了个偏僻的角落,把东西分了分,该补的钱,刘东也没让好兄弟吃亏。
当然,就算负重减轻了点儿,可梁万拎着的,仍然有鼓鼓囊囊的两大袋子呢,一袋是鸡蛋,另一袋装的则是干海货、栗子、猪肉等东西。
今天安城倒不算冷,大娘们难得聚聚,因着人多,就干脆像夏天那样,在老乔家门口扎堆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