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至少是因为他,在这短短几天,就见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见识过的光景,这些新奇的经历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也许,那晚在酒吧门口的相遇,不是一件坏事。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姜南西心中顿时警铃大作,挂在嘴角的笑也一点一点消失不见。
无数纷繁复杂的小石子,投入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霎时间泛起层层警觉的涟漪,那些涟漪迅速化作细密如发的藤蔓,紧紧压制着想在她心脏里汹涌破土的新芽。
她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当然知道这突如其来的想法意味着什么。
也因为是成年人,所以在一秒之内,姜南西的理智就占据上风,如果任由发展,将会打破她现有的生活平衡,并且很可能让她就此陷入一段无法预料的困境。
她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要摒弃那些多余的想法,只把他当作一个无关紧要的过客。
北京最后的三个月里,一个意外闯入生命又注定会离去的过客。
为防事态朝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姜南西立马扔掉手机,关掉灯,强迫自己赶紧睡觉。
与此同时,东湖湾小区。
宁朝只身站落地窗前打电话,暮色四合,华灯斑斓,最近不是能看到月亮的好天气,只有霓虹的影子倒映在河道,水面波光粼粼,两边的银杏大道深邃而静谧。
他直直望着城市的某个方向,眸光静缓。
手机另一头的贾志新说了半天,以为他没听见,扯着嗓门又问一遍:“老三,明儿去你家旁边那个体育场踢球,你到底来不来?”
话音刚落,小程序推送提醒,国博特展票出票成功。
看了眼,宁朝回答:“不去。”
贾志新问:“成天见不着人,嘛去?”
宁朝:“上河里游泳去。”
贾志新以为自己听岔劈了:“啊?”
宁朝仍看着那处,嘴里悠悠道:“历史的长河啊。”
【作者有话说】
关于程教授南极出差故事,可移步隔壁《天气愈报》最新番外,surprise!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第12章 美神绮梦
◎来都来了!◎
——历史长河的发源地有些严重堵塞。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物证的最高殿堂,馆舍宏大,藏品超143万件,涵盖古代至近现当代文物,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绝佳选择。
而其中作为核心必看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常年保持着超高客流量,淡季里人山人海,旺季里,只能在大量的游客里观赏到少量文物。
望着入口黑压压的一片,姜南西顿觉头皮发麻,本能地想要转身逃跑,但一想到宁朝专门买的特展票,她又犹豫了。
许是看出她的纠结,宁朝好心建议:“要不换个展厅晚点再来?”
这才刚开馆,晚点过来人也只会越来越多,姜南西摇头,毅然决然道:“来都来了!走!”
虽然人多,但整体的游览体验依旧无与伦比。
踏进展厅的那一刻,展厅灯光自然而然黯淡下去,时光从这里开始变得缓慢悠长,柔和的光线宛如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每一件文物上,却难掩它们的厚重与沧桑。
唐三彩釉骆驼背上的胡商眉眼幽深,藏着千余年前丝绸之路上,一抹大漠落日的余晖;劫后余生的四羊方尊傲然挺立,斗转星移化作羊目上亘古的倦意;画像上帝王的威严穿透纸张,他平静地俯视着每一位驻足又离去的人,仿佛芸芸苍生都是他的过客......
两个多小时也只能走马观花,一万多步,却像是路过了历史长河里千百年的春夏秋冬,讲解员却说:“中华五千年看似很长,实则不过是五十个人首尾相连的一生。”
历史的纵深取决于你怎样看待它。
当站在古代中国出口最明亮最中央的地方,看见对面那幅豪迈磅礴的《沁园春雪》时,姜南西下意识回头,望了眼交相呼应的时局图和大观园,刹那间百感交集。
无论古代有多辉煌,又无论繁华落幕有多落魄,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
大概是激昂的诗词实在催人奋进,姜南西和宁朝不作停留,按照现搜的攻略,又连着逛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德化白瓷两个展厅。
姜南西越逛越上头,热情随着步数一同上涨,相比之下,宁朝走路的速度则逐渐慢了下来。
之前骨裂的小腿恢复不久,因为今天的超负荷运动,开始隐隐作痛。
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全力配合姜南西的逛展节奏,走得稍微慢一些,也能稳稳跟在姜南西身边,帮她挡一挡身后来来往往的人群。
可他还是低估了姜南西的精力,简直无穷无尽,即便已经额头渗出细汗,可她不仅没觉得累,也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终于在进入一号中央大厅的时候,宁朝按耐不住疑惑,侧头问她:“你们干编导的都这么能走吗?”
姜南西心头涌上深深的歉意:“啊......你累了?”光顾着自己参观,忘了照顾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妥,姜南西很快转身,准备去找个休息的地儿:“那我们先歇会儿。”
“不用。”
就是怕这个,所以宁朝才一直没说,见她要走,他赶紧把人拽回来解释:“我就感叹一句,看你这么瘦,没想到竟然体力这么好。”
姜南西还是担心:“你真不累啊?”
宁朝暗自无奈叹气,他又一次见识到姜南西的利他品格,会为了照顾他人而让步自己的感受,几乎到了忽略自身需求的地步。*
他不知道姜南西经历了什么才会这么小心翼翼。
“我经常远程徒步,这几个展不算什么。”宁朝目光沉着看她,漆黑的眼睛里都是固执的认真。
本就还在兴头,听他这么一说,姜南西就更加心动,但还是征询意见:“那我们再逛会儿?”
宁朝舍命陪君子:“来都来了!逛!”
“说真的。”进入展厅,姜南西边走边道:“应该不是我体力好,而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以前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文物,就忍不住看越想看。”
现如今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小明同学用二十分钟就能走到的天安门,有的人却用了二十多年。
姜南西看向身边的小宁同学:“所以我很羡慕你啊,在我死记硬背的时候,你能抱着历史书来这里耳濡目染。”
这是真心话,姜南西真的羡慕。
可是当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抱着素描本趴在玻璃柜上,对着里面的文物写写画画的时候,也是真的为他们高兴。
笔尖沙沙划过纸张,留下的,是一页页美好的青春。
姜南西庆幸自己还能感受青春。
“虽然听起来像是何不食肉糜。”宁朝蓦然停下脚步,声音缓静而温和,“有人生来就在北京,而有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这里,但是褪去地域光环,北京多的是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普通人,也都是要往前走的,这座城市不是终点,路的尽头永远是路,大家走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不过是个体人生不同时差的体验罢了。”
“况且......”说到这宁朝停住,他看向姜南西,面露几分难言的尴尬。
姜南西同样看着他,眨了眨眼睛,不明所以。
半晌,宁朝挠了挠眉:“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国博。”
“你没来过国博?”姜南西很是不敢相信。
宁朝只能实话是活:“北京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长城,故宫,天坛、雍和宫......近点儿的有幸能路过,远点的就只能听过。
震惊之余,姜南西反思了下,如果代入她自己就没那么奇怪了。
她一个重庆人,至今也没去过洪崖洞。
“你说的对。”转回刚才的话题,姜南西认同宁朝的观点,她举起相机,拍下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只是时差不同,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
这并非个体命运,而是宏大的集体叙事,可幸,他们站在同一片热爱的土地上。
终有一天,他们会亲自用双脚真切丈量这片土地,或早或晚。
宁朝微微一笑,没再说话。
顺着墙上一面面的历史画作,两人往里走,边走边聊。
“不过这不算我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拍完一张照片后,姜南西没再举起相机,这里的展品意义厚重,更适合用心感受。
她接着说:“之前我还做导演助理的时候,在深山里跟一个宣传片,当时剧组请了一特难伺候的男明星,开拍之前突然嚷嚷着说要喝咖啡,速溶的不行,要求必须是某个特定牌子的冰美式,说不喝就没状态,我只能步行下山,独自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咖啡店买好咖啡,再开回去,再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送到他手里,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编导,那段路真的太难走了。”
也许,那晚在酒吧门口的相遇,不是一件坏事。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姜南西心中顿时警铃大作,挂在嘴角的笑也一点一点消失不见。
无数纷繁复杂的小石子,投入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霎时间泛起层层警觉的涟漪,那些涟漪迅速化作细密如发的藤蔓,紧紧压制着想在她心脏里汹涌破土的新芽。
她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当然知道这突如其来的想法意味着什么。
也因为是成年人,所以在一秒之内,姜南西的理智就占据上风,如果任由发展,将会打破她现有的生活平衡,并且很可能让她就此陷入一段无法预料的困境。
她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要摒弃那些多余的想法,只把他当作一个无关紧要的过客。
北京最后的三个月里,一个意外闯入生命又注定会离去的过客。
为防事态朝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姜南西立马扔掉手机,关掉灯,强迫自己赶紧睡觉。
与此同时,东湖湾小区。
宁朝只身站落地窗前打电话,暮色四合,华灯斑斓,最近不是能看到月亮的好天气,只有霓虹的影子倒映在河道,水面波光粼粼,两边的银杏大道深邃而静谧。
他直直望着城市的某个方向,眸光静缓。
手机另一头的贾志新说了半天,以为他没听见,扯着嗓门又问一遍:“老三,明儿去你家旁边那个体育场踢球,你到底来不来?”
话音刚落,小程序推送提醒,国博特展票出票成功。
看了眼,宁朝回答:“不去。”
贾志新问:“成天见不着人,嘛去?”
宁朝:“上河里游泳去。”
贾志新以为自己听岔劈了:“啊?”
宁朝仍看着那处,嘴里悠悠道:“历史的长河啊。”
【作者有话说】
关于程教授南极出差故事,可移步隔壁《天气愈报》最新番外,surprise!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第12章 美神绮梦
◎来都来了!◎
——历史长河的发源地有些严重堵塞。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物证的最高殿堂,馆舍宏大,藏品超143万件,涵盖古代至近现当代文物,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绝佳选择。
而其中作为核心必看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馆,常年保持着超高客流量,淡季里人山人海,旺季里,只能在大量的游客里观赏到少量文物。
望着入口黑压压的一片,姜南西顿觉头皮发麻,本能地想要转身逃跑,但一想到宁朝专门买的特展票,她又犹豫了。
许是看出她的纠结,宁朝好心建议:“要不换个展厅晚点再来?”
这才刚开馆,晚点过来人也只会越来越多,姜南西摇头,毅然决然道:“来都来了!走!”
虽然人多,但整体的游览体验依旧无与伦比。
踏进展厅的那一刻,展厅灯光自然而然黯淡下去,时光从这里开始变得缓慢悠长,柔和的光线宛如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每一件文物上,却难掩它们的厚重与沧桑。
唐三彩釉骆驼背上的胡商眉眼幽深,藏着千余年前丝绸之路上,一抹大漠落日的余晖;劫后余生的四羊方尊傲然挺立,斗转星移化作羊目上亘古的倦意;画像上帝王的威严穿透纸张,他平静地俯视着每一位驻足又离去的人,仿佛芸芸苍生都是他的过客......
两个多小时也只能走马观花,一万多步,却像是路过了历史长河里千百年的春夏秋冬,讲解员却说:“中华五千年看似很长,实则不过是五十个人首尾相连的一生。”
历史的纵深取决于你怎样看待它。
当站在古代中国出口最明亮最中央的地方,看见对面那幅豪迈磅礴的《沁园春雪》时,姜南西下意识回头,望了眼交相呼应的时局图和大观园,刹那间百感交集。
无论古代有多辉煌,又无论繁华落幕有多落魄,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
大概是激昂的诗词实在催人奋进,姜南西和宁朝不作停留,按照现搜的攻略,又连着逛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德化白瓷两个展厅。
姜南西越逛越上头,热情随着步数一同上涨,相比之下,宁朝走路的速度则逐渐慢了下来。
之前骨裂的小腿恢复不久,因为今天的超负荷运动,开始隐隐作痛。
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全力配合姜南西的逛展节奏,走得稍微慢一些,也能稳稳跟在姜南西身边,帮她挡一挡身后来来往往的人群。
可他还是低估了姜南西的精力,简直无穷无尽,即便已经额头渗出细汗,可她不仅没觉得累,也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
终于在进入一号中央大厅的时候,宁朝按耐不住疑惑,侧头问她:“你们干编导的都这么能走吗?”
姜南西心头涌上深深的歉意:“啊......你累了?”光顾着自己参观,忘了照顾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妥,姜南西很快转身,准备去找个休息的地儿:“那我们先歇会儿。”
“不用。”
就是怕这个,所以宁朝才一直没说,见她要走,他赶紧把人拽回来解释:“我就感叹一句,看你这么瘦,没想到竟然体力这么好。”
姜南西还是担心:“你真不累啊?”
宁朝暗自无奈叹气,他又一次见识到姜南西的利他品格,会为了照顾他人而让步自己的感受,几乎到了忽略自身需求的地步。*
他不知道姜南西经历了什么才会这么小心翼翼。
“我经常远程徒步,这几个展不算什么。”宁朝目光沉着看她,漆黑的眼睛里都是固执的认真。
本就还在兴头,听他这么一说,姜南西就更加心动,但还是征询意见:“那我们再逛会儿?”
宁朝舍命陪君子:“来都来了!逛!”
“说真的。”进入展厅,姜南西边走边道:“应该不是我体力好,而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以前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文物,就忍不住看越想看。”
现如今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小明同学用二十分钟就能走到的天安门,有的人却用了二十多年。
姜南西看向身边的小宁同学:“所以我很羡慕你啊,在我死记硬背的时候,你能抱着历史书来这里耳濡目染。”
这是真心话,姜南西真的羡慕。
可是当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抱着素描本趴在玻璃柜上,对着里面的文物写写画画的时候,也是真的为他们高兴。
笔尖沙沙划过纸张,留下的,是一页页美好的青春。
姜南西庆幸自己还能感受青春。
“虽然听起来像是何不食肉糜。”宁朝蓦然停下脚步,声音缓静而温和,“有人生来就在北京,而有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这里,但是褪去地域光环,北京多的是为生活四处奔波的普通人,也都是要往前走的,这座城市不是终点,路的尽头永远是路,大家走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不过是个体人生不同时差的体验罢了。”
“况且......”说到这宁朝停住,他看向姜南西,面露几分难言的尴尬。
姜南西同样看着他,眨了眨眼睛,不明所以。
半晌,宁朝挠了挠眉:“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国博。”
“你没来过国博?”姜南西很是不敢相信。
宁朝只能实话是活:“北京很多地方我都没去过。”长城,故宫,天坛、雍和宫......近点儿的有幸能路过,远点的就只能听过。
震惊之余,姜南西反思了下,如果代入她自己就没那么奇怪了。
她一个重庆人,至今也没去过洪崖洞。
“你说的对。”转回刚才的话题,姜南西认同宁朝的观点,她举起相机,拍下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只是时差不同,人生就是用来体验的。”
这并非个体命运,而是宏大的集体叙事,可幸,他们站在同一片热爱的土地上。
终有一天,他们会亲自用双脚真切丈量这片土地,或早或晚。
宁朝微微一笑,没再说话。
顺着墙上一面面的历史画作,两人往里走,边走边聊。
“不过这不算我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拍完一张照片后,姜南西没再举起相机,这里的展品意义厚重,更适合用心感受。
她接着说:“之前我还做导演助理的时候,在深山里跟一个宣传片,当时剧组请了一特难伺候的男明星,开拍之前突然嚷嚷着说要喝咖啡,速溶的不行,要求必须是某个特定牌子的冰美式,说不喝就没状态,我只能步行下山,独自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咖啡店买好咖啡,再开回去,再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送到他手里,现在想起来,如果不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编导,那段路真的太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