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金笼 第2节
她看到母亲用那沙哑的嗓音努力地哼着曲调,又颤巍巍地朝她伸出手来。
这一刻,小姑娘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不住朝外倾泻。
可她却死死咬着唇瓣,未叫自己痛哭出声,小心翼翼迎上那只手臂,慢慢爬上床榻。
当初在前往华州的马车中时,母女俩就如此刻一般,依偎在一处,她握着女儿冰冷的小手问她,可曾害怕。十岁的她说,只要能同娘在一起,她什么都不怕。
如今,她蜷缩在这逐渐冰冷的怀抱中,耳旁却只剩下一片静默。
“娘。”
“安心睡下吧。”
“瑶儿不怕,不怕。”
静谧的屋内,再无任何回应。
第2章 铸知恩图报
一声响雷在夜空炸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柳惜瑶被猛然惊醒,泪眼婆娑地抬起头来,看到面前摇曳的灯火,还有那抄了一半、墨迹尚未彻底干透的佛经,这才渐渐回过神来。
她又梦到了娘亲。
自娘亲离世后,一连三年每至这个时候,她都会时常梦到娘亲,每每醒来后皆是这般泪流满面的模样。
还记得头一次梦到母亲时,她情绪难以自控,抱着母亲生前最常穿的那件衣裳,缩在床帐内哭得泣不成声。
后来,似乎是渐渐习惯了,只需静坐片刻,便能将心绪平复下来。
方才那声响雷也同样惊醒了安安,她原已熟睡,此刻一睁眼看到柳惜瑶还坐在案边,便赶忙起身取了外衣替她披上。
“都这个时辰了,娘子怎么还在抄书啊?”安安端了小木杌坐在柳惜瑶腿边,撑着小脸仰头望她,见她红着眼眶,脸颊还在淌泪,略微一愣,便低了声音,“又梦见大娘子了?”
柳惜瑶点点头,用帕巾擦着眼角泪痕。
安安冲她弯唇,重复着这三年来最常说的那番话,“娘子别难过,大娘子又美又心善,定是升天做了神仙,去享福了呢。”
柳惜瑶知道她并非是在安慰自己,而是打心眼里就这样认为的,便轻轻一笑,“嗯,定是如此。”
见她笑了,安安笑容更深,一字一句说得极为认真,“娘子放心,安安一定会照顾好你的。”
安安是当年柳茹母女来华州的路上,花了二十文从牙婆子手里买下的。
柳茹当时正在气头上,不想看见任何与赵柳两家有关的人或事,一得华州消息,便连夜租了马车急急朝勇毅侯府奔来。
途径一处镇子歇脚时,看到路边有个牙婆子正骂骂咧咧地殴打一个小丫头,那小丫头满脸是伤,却是连哭都不敢哭,抱着脑袋一声不吭,牙婆子也不知到底缘何,泄愤般越打越凶。
看着那小小的身影,身为人母的柳茹实在于心不忍,便从那牙婆子手里将那小丫头买了回来,这一问才知,这丫头比柳惜瑶还小了两岁。
柳茹倒也不指望她能出多少力,只盼着她能与柳惜瑶做个伴便是。
“咦,这、这佛经上怎么湿了一片?”
安安的声音打断了柳惜瑶的思绪,她闻声抬眼朝案上看,这才惊觉不止是抄录的纸张湿了,连那佛经上也沾了泪水。
怪她不小心,明明是夜里辗转难眠,才点起烛火来抄书静心的,却没想静下心后竟是直接伏案睡了过去。
书册本就贵重,更何况是佛经,远了说是对佛祖不敬,近了说怕是要遭慈恩堂的怪罪。
柳惜瑶已是顾不得缅怀伤感,赶忙用帕巾去吸佛经上泪痕,又让安安快去寻个木盒过来。
安安一面去柜中翻找,一面不解道:“娘子擦干就是了,要木盒做什么呀?”
“光是如此肯定不行,要取了重物压在这页纸张上,否则稍有不慎,纸张染了水的那一处便会生出凹凸不平的褶皱。”柳惜瑶自幼喜欢读书,当初母亲来华州带的最多的东西,便是外祖父留下来的书册,她最是知道该如何维护补救。
安安着急道:“呀,那要是皱了的话,王伯会不会生气啊?”
毕竟阖府上下,如今也只有慈恩堂念在老夫人的面上,肯对她们有些好脸色,若是此番归还经书时,让王伯看出她污了书册,日后再借,许是会困难了。
柳惜瑶道:“滴上去的不算多,若处理及时应当不会有事。”
屋外暴雨越下越大,狂风拍得窗子咣当作响。
柳惜瑶这边话音刚落,便听窗纸“嗤”的一声,一股寒风直朝她脖颈吹来。
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那窗纸又被吹破了,这已是入秋后第三次破了。
寒风
夹杂着暴雨透过破洞朝屋里猛灌,直直就冲向窗后的案几,烛灯瞬间熄灭,漆黑的屋里两个姑娘反应已是算快,一个拿了帕子就去遮破洞,一个一把将佛经从案上抽开,背过身护在胸前。
可到底还是慢了一拍,那突如其来的雨水斜潲屋中,将整整一面的佛经全部沾湿,连后面那页也明显氤了水汽。
柳惜瑶心知无力回天,也不再纠结手中佛经,而是先摸黑重新点了烛灯,来到安安身侧,两人配合着用蜡烛油与帕巾去补那窗纸上的破洞,折腾了小半个时辰,勉强将那破洞补住。
两人长出一口气,相视一笑。
只是这华州天气多变,眼看便要入冬,到时若遇风雪交加,也不知这窗子还能否抵挡得住。
此刻已至寅时,距离天亮还有约摸两个时辰,两人简单收拾一番,爬上床榻准备睡觉。
黑暗中,柳惜瑶忽然低声开口:“你说……佛祖会怪我吗?”
安安就睡在她外侧,自柳茹离开后,一到天冷的时候,她们便会睡在一起,早就不分所谓的主仆了,暖暖和和才是最要紧的。
“才不会!”安安低声嘟哝着,“娘子这般好……佛祖才不会怪罪呢,就是要怪……也会怪刘管事……”
早在两月前,刚一入秋时这窗纸就破了一回,柳惜瑶让安安去寻了刘管事,当时刘管事答应的极为痛快,说会立即派人来换,可这眨眼便要入冬,也未见有人来过幽竹院。
第二日柳惜瑶睁开眼时,天已大亮,身旁的安安不知去了何处。
想到今日是十五,安安许是去领下本月份例了,柳惜瑶便没有心急去寻,索性挽起袖子来到屋外的草棚,打算生火熬点米粥。
小雨淅淅沥沥还在落着,天也依旧灰蒙蒙一片。
柳惜瑶坐在草棚下,没来由觉得心口发闷,眼看粥里的米已经开花,却也等不到安安回来。
她起身将粥端回屋里,从柜中取出一件薄袄。
她如今已过及笄,两月后便要十六,这两年虽说颊边愈发消瘦,可这身量却长得极快,这薄袄是年初时从刘管事那边领的,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穿上就短了两寸。
尤其撑伞时,那细白的手腕便露出一大截来,被深秋的寒风吹得微微发颤。
幽竹院在侯府的最西侧,除了与慈恩堂相距较近以外,距离其余院落皆是要走很长的路,中间还横着一片竹林,每次进出都要走许久的路。
起初柳家母女刚搬进来,侯府之人还以为老夫人并不待见这对表亲,结果老夫人每次来慈恩堂礼佛时,都会叫人将柳家母女请到身侧,如此一段时日过后,侯府内便无人敢再怠慢她们。
可自从老夫人去世,幽竹院灯火渐冷,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艰难。
然尽管如此,柳茹却毫无怨言,反而对柳惜瑶道:“人要知恩图报,侯府不欠她们的,哪怕只予一瓦蔽身,一米果腹,那也是恩情。”
柳惜瑶走出竹林,未着急上廊道,先收了伞,将鞋底沾的污泥清理干净,这才抬步走上石廊。
柳茹去世后,柳惜瑶很少离开过竹林,她凭着记忆中的路线去寻那账房院子,还当真让她寻到了。
“汪、汪、汪……呜——汪!”
还未走进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犬吠,还夹杂着哄笑声。
柳惜瑶觉得奇怪,心中也涌出一股莫名的不安,她加快脚步来到石墙后,透过那镂空雕纹的缝隙,朝院里看去。
院子里站着个年纪稍长的仆役,露着一口黄牙,笑得前仰后合,“呦呵,还真像啊,再叫两声听听!”
“汪、汪!”那仆役脚边趴着一个人,那人被遮了半边身子,只露出乱蓬蓬的头发。
“哈哈哈,快来摇摇尾巴,若摇得欢腾,这馒头今日就赏给你吃!”一旁的小厮耍猴似的一面起哄,一面朝地上丢了半个馒头。
那仆役脚边的身影连滚带爬地扑向馒头,全然不顾上面沾满的泥污,嘴里“汪汪”叫了两声,便一口叼住那半块馒头。将半截馒头叼在口中,再次引来一阵哄笑。
纵然那身影此刻狼狈不堪,从头至脚沾满泥污,连模样都叫人分辨不出,可柳惜瑶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那是安安。
第3章 铸一尸两命
石墙后,柳惜瑶神色骤变,那素来柔善的眸光里已是强压的愤懑。
她想毫不犹豫冲到院中,想挡在安安身前,想厉声与那嗤笑的二人争辩,想要痛斥他们无礼欺人,就如十岁时她护在娘亲面前,与高大的父亲对峙一样。
可这里不是赵家,而她也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孩童。
如今的她哪怕心中再怨再愤,却也只是缩在石墙后的阴影中,任由那只无形的大掌狠狠扼住她的喉咙,让她双唇拼命颤抖,却发不出任何声响。
但最终,迎着刺耳尖锐的笑闹声,她还是逼着自己缓缓地,一步一步地挪步进了院中。
讥笑声戛然而止,两个仆役立即凛色朝来人看去。
只见廊上下来一位素衣女子,身穿粗布薄袄,发间不见半点珠翠,垂着头似不敢看人一般,让人无法细瞧她容貌,可单看五官轮廓,还有被那日光照得雪白到发亮的脸颊,还是叫这院中二人愣了神。
年长的仆役到底还是见识多些,一看柳惜瑶这身装扮,只略微思忖,便立即猜出了她的身份。
这老仆双手攒进袖中,脸上虽然含笑,却不见半分恭敬地上前一步道:“是柳表姑娘吧?”
一旁小厮听老仆这般称呼,下意识便要上前行礼,这手膝盖都已经朝下弯了,眼角却是瞥见那老仆连头都未低,便立刻挺直了腰背。
柳惜瑶未曾搭理这二人,她径直走到安安身前,也不顾脚下泥泞,直接蹲下,一把将安安口中的半个馒头扔在地上。
这老仆未得一丝回应,又见她动作里明显带着几分怨气,便顿觉脸上挂不住,干咳两声后,扬着下巴挑眉道:“今日县主有事,刘管事一直在前院伺候抽不开身,老身便得了吩咐,代他上半日值。”
侯府如今是县主掌家,能进账房做事的,皆是县主亲信之人,这老仆特意点明,就是想要压压柳惜瑶的心气,提醒她莫要找不痛快。
结果柳惜瑶还是一言未发,扶起安安后,转身便要离开。
见她并没有要为自家婢女出头的意思,这老仆唇角的褶子又朝上深了几分,“娘子院里这小婢女实在心善活泼,怕咱们累着,硬是要学戏班子给咱们逗趣呢。”
“是啊、是啊!”那小厮也赶忙应和,且边说边笑,“这劝都劝不住,她硬是要演,演起来还不愿停呢!”
已是扶着安安走上廊道的柳惜瑶,脚步倏然顿住,侧目朝院中看了一眼。
这看似柔弱不堪的模样,却只是轻轻一瞥,便让人心头莫名一凛。
老仆以为看错,眨了眨眼再看她时,她已垂眸转身,仿佛还是方才那个闷不做声的怯懦表姑娘。
到底还是心虚,这小厮望着两人背影,压低声道:“叔,这表姑娘会不会将方才的事告诉刘管事啊?”
老仆冷哼,“瞧她那胆小怕事的模样,当着咱们的面连个屁都不敢放,还敢去寻刘管事?再说了,纵是告了又如何?老夫人走了这么些年,府内早就咱县主说的算,她一个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穷亲戚,算什么主子,我是看在老夫人的面,称她一声表姑娘,没准让咱们县主知道了,还要怪我多嘴哩。”
<script>read_xia();</script>
这一刻,小姑娘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不住朝外倾泻。
可她却死死咬着唇瓣,未叫自己痛哭出声,小心翼翼迎上那只手臂,慢慢爬上床榻。
当初在前往华州的马车中时,母女俩就如此刻一般,依偎在一处,她握着女儿冰冷的小手问她,可曾害怕。十岁的她说,只要能同娘在一起,她什么都不怕。
如今,她蜷缩在这逐渐冰冷的怀抱中,耳旁却只剩下一片静默。
“娘。”
“安心睡下吧。”
“瑶儿不怕,不怕。”
静谧的屋内,再无任何回应。
第2章 铸知恩图报
一声响雷在夜空炸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柳惜瑶被猛然惊醒,泪眼婆娑地抬起头来,看到面前摇曳的灯火,还有那抄了一半、墨迹尚未彻底干透的佛经,这才渐渐回过神来。
她又梦到了娘亲。
自娘亲离世后,一连三年每至这个时候,她都会时常梦到娘亲,每每醒来后皆是这般泪流满面的模样。
还记得头一次梦到母亲时,她情绪难以自控,抱着母亲生前最常穿的那件衣裳,缩在床帐内哭得泣不成声。
后来,似乎是渐渐习惯了,只需静坐片刻,便能将心绪平复下来。
方才那声响雷也同样惊醒了安安,她原已熟睡,此刻一睁眼看到柳惜瑶还坐在案边,便赶忙起身取了外衣替她披上。
“都这个时辰了,娘子怎么还在抄书啊?”安安端了小木杌坐在柳惜瑶腿边,撑着小脸仰头望她,见她红着眼眶,脸颊还在淌泪,略微一愣,便低了声音,“又梦见大娘子了?”
柳惜瑶点点头,用帕巾擦着眼角泪痕。
安安冲她弯唇,重复着这三年来最常说的那番话,“娘子别难过,大娘子又美又心善,定是升天做了神仙,去享福了呢。”
柳惜瑶知道她并非是在安慰自己,而是打心眼里就这样认为的,便轻轻一笑,“嗯,定是如此。”
见她笑了,安安笑容更深,一字一句说得极为认真,“娘子放心,安安一定会照顾好你的。”
安安是当年柳茹母女来华州的路上,花了二十文从牙婆子手里买下的。
柳茹当时正在气头上,不想看见任何与赵柳两家有关的人或事,一得华州消息,便连夜租了马车急急朝勇毅侯府奔来。
途径一处镇子歇脚时,看到路边有个牙婆子正骂骂咧咧地殴打一个小丫头,那小丫头满脸是伤,却是连哭都不敢哭,抱着脑袋一声不吭,牙婆子也不知到底缘何,泄愤般越打越凶。
看着那小小的身影,身为人母的柳茹实在于心不忍,便从那牙婆子手里将那小丫头买了回来,这一问才知,这丫头比柳惜瑶还小了两岁。
柳茹倒也不指望她能出多少力,只盼着她能与柳惜瑶做个伴便是。
“咦,这、这佛经上怎么湿了一片?”
安安的声音打断了柳惜瑶的思绪,她闻声抬眼朝案上看,这才惊觉不止是抄录的纸张湿了,连那佛经上也沾了泪水。
怪她不小心,明明是夜里辗转难眠,才点起烛火来抄书静心的,却没想静下心后竟是直接伏案睡了过去。
书册本就贵重,更何况是佛经,远了说是对佛祖不敬,近了说怕是要遭慈恩堂的怪罪。
柳惜瑶已是顾不得缅怀伤感,赶忙用帕巾去吸佛经上泪痕,又让安安快去寻个木盒过来。
安安一面去柜中翻找,一面不解道:“娘子擦干就是了,要木盒做什么呀?”
“光是如此肯定不行,要取了重物压在这页纸张上,否则稍有不慎,纸张染了水的那一处便会生出凹凸不平的褶皱。”柳惜瑶自幼喜欢读书,当初母亲来华州带的最多的东西,便是外祖父留下来的书册,她最是知道该如何维护补救。
安安着急道:“呀,那要是皱了的话,王伯会不会生气啊?”
毕竟阖府上下,如今也只有慈恩堂念在老夫人的面上,肯对她们有些好脸色,若是此番归还经书时,让王伯看出她污了书册,日后再借,许是会困难了。
柳惜瑶道:“滴上去的不算多,若处理及时应当不会有事。”
屋外暴雨越下越大,狂风拍得窗子咣当作响。
柳惜瑶这边话音刚落,便听窗纸“嗤”的一声,一股寒风直朝她脖颈吹来。
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那窗纸又被吹破了,这已是入秋后第三次破了。
寒风
夹杂着暴雨透过破洞朝屋里猛灌,直直就冲向窗后的案几,烛灯瞬间熄灭,漆黑的屋里两个姑娘反应已是算快,一个拿了帕子就去遮破洞,一个一把将佛经从案上抽开,背过身护在胸前。
可到底还是慢了一拍,那突如其来的雨水斜潲屋中,将整整一面的佛经全部沾湿,连后面那页也明显氤了水汽。
柳惜瑶心知无力回天,也不再纠结手中佛经,而是先摸黑重新点了烛灯,来到安安身侧,两人配合着用蜡烛油与帕巾去补那窗纸上的破洞,折腾了小半个时辰,勉强将那破洞补住。
两人长出一口气,相视一笑。
只是这华州天气多变,眼看便要入冬,到时若遇风雪交加,也不知这窗子还能否抵挡得住。
此刻已至寅时,距离天亮还有约摸两个时辰,两人简单收拾一番,爬上床榻准备睡觉。
黑暗中,柳惜瑶忽然低声开口:“你说……佛祖会怪我吗?”
安安就睡在她外侧,自柳茹离开后,一到天冷的时候,她们便会睡在一起,早就不分所谓的主仆了,暖暖和和才是最要紧的。
“才不会!”安安低声嘟哝着,“娘子这般好……佛祖才不会怪罪呢,就是要怪……也会怪刘管事……”
早在两月前,刚一入秋时这窗纸就破了一回,柳惜瑶让安安去寻了刘管事,当时刘管事答应的极为痛快,说会立即派人来换,可这眨眼便要入冬,也未见有人来过幽竹院。
第二日柳惜瑶睁开眼时,天已大亮,身旁的安安不知去了何处。
想到今日是十五,安安许是去领下本月份例了,柳惜瑶便没有心急去寻,索性挽起袖子来到屋外的草棚,打算生火熬点米粥。
小雨淅淅沥沥还在落着,天也依旧灰蒙蒙一片。
柳惜瑶坐在草棚下,没来由觉得心口发闷,眼看粥里的米已经开花,却也等不到安安回来。
她起身将粥端回屋里,从柜中取出一件薄袄。
她如今已过及笄,两月后便要十六,这两年虽说颊边愈发消瘦,可这身量却长得极快,这薄袄是年初时从刘管事那边领的,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穿上就短了两寸。
尤其撑伞时,那细白的手腕便露出一大截来,被深秋的寒风吹得微微发颤。
幽竹院在侯府的最西侧,除了与慈恩堂相距较近以外,距离其余院落皆是要走很长的路,中间还横着一片竹林,每次进出都要走许久的路。
起初柳家母女刚搬进来,侯府之人还以为老夫人并不待见这对表亲,结果老夫人每次来慈恩堂礼佛时,都会叫人将柳家母女请到身侧,如此一段时日过后,侯府内便无人敢再怠慢她们。
可自从老夫人去世,幽竹院灯火渐冷,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艰难。
然尽管如此,柳茹却毫无怨言,反而对柳惜瑶道:“人要知恩图报,侯府不欠她们的,哪怕只予一瓦蔽身,一米果腹,那也是恩情。”
柳惜瑶走出竹林,未着急上廊道,先收了伞,将鞋底沾的污泥清理干净,这才抬步走上石廊。
柳茹去世后,柳惜瑶很少离开过竹林,她凭着记忆中的路线去寻那账房院子,还当真让她寻到了。
“汪、汪、汪……呜——汪!”
还未走进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犬吠,还夹杂着哄笑声。
柳惜瑶觉得奇怪,心中也涌出一股莫名的不安,她加快脚步来到石墙后,透过那镂空雕纹的缝隙,朝院里看去。
院子里站着个年纪稍长的仆役,露着一口黄牙,笑得前仰后合,“呦呵,还真像啊,再叫两声听听!”
“汪、汪!”那仆役脚边趴着一个人,那人被遮了半边身子,只露出乱蓬蓬的头发。
“哈哈哈,快来摇摇尾巴,若摇得欢腾,这馒头今日就赏给你吃!”一旁的小厮耍猴似的一面起哄,一面朝地上丢了半个馒头。
那仆役脚边的身影连滚带爬地扑向馒头,全然不顾上面沾满的泥污,嘴里“汪汪”叫了两声,便一口叼住那半块馒头。将半截馒头叼在口中,再次引来一阵哄笑。
纵然那身影此刻狼狈不堪,从头至脚沾满泥污,连模样都叫人分辨不出,可柳惜瑶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那是安安。
第3章 铸一尸两命
石墙后,柳惜瑶神色骤变,那素来柔善的眸光里已是强压的愤懑。
她想毫不犹豫冲到院中,想挡在安安身前,想厉声与那嗤笑的二人争辩,想要痛斥他们无礼欺人,就如十岁时她护在娘亲面前,与高大的父亲对峙一样。
可这里不是赵家,而她也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孩童。
如今的她哪怕心中再怨再愤,却也只是缩在石墙后的阴影中,任由那只无形的大掌狠狠扼住她的喉咙,让她双唇拼命颤抖,却发不出任何声响。
但最终,迎着刺耳尖锐的笑闹声,她还是逼着自己缓缓地,一步一步地挪步进了院中。
讥笑声戛然而止,两个仆役立即凛色朝来人看去。
只见廊上下来一位素衣女子,身穿粗布薄袄,发间不见半点珠翠,垂着头似不敢看人一般,让人无法细瞧她容貌,可单看五官轮廓,还有被那日光照得雪白到发亮的脸颊,还是叫这院中二人愣了神。
年长的仆役到底还是见识多些,一看柳惜瑶这身装扮,只略微思忖,便立即猜出了她的身份。
这老仆双手攒进袖中,脸上虽然含笑,却不见半分恭敬地上前一步道:“是柳表姑娘吧?”
一旁小厮听老仆这般称呼,下意识便要上前行礼,这手膝盖都已经朝下弯了,眼角却是瞥见那老仆连头都未低,便立刻挺直了腰背。
柳惜瑶未曾搭理这二人,她径直走到安安身前,也不顾脚下泥泞,直接蹲下,一把将安安口中的半个馒头扔在地上。
这老仆未得一丝回应,又见她动作里明显带着几分怨气,便顿觉脸上挂不住,干咳两声后,扬着下巴挑眉道:“今日县主有事,刘管事一直在前院伺候抽不开身,老身便得了吩咐,代他上半日值。”
侯府如今是县主掌家,能进账房做事的,皆是县主亲信之人,这老仆特意点明,就是想要压压柳惜瑶的心气,提醒她莫要找不痛快。
结果柳惜瑶还是一言未发,扶起安安后,转身便要离开。
见她并没有要为自家婢女出头的意思,这老仆唇角的褶子又朝上深了几分,“娘子院里这小婢女实在心善活泼,怕咱们累着,硬是要学戏班子给咱们逗趣呢。”
“是啊、是啊!”那小厮也赶忙应和,且边说边笑,“这劝都劝不住,她硬是要演,演起来还不愿停呢!”
已是扶着安安走上廊道的柳惜瑶,脚步倏然顿住,侧目朝院中看了一眼。
这看似柔弱不堪的模样,却只是轻轻一瞥,便让人心头莫名一凛。
老仆以为看错,眨了眨眼再看她时,她已垂眸转身,仿佛还是方才那个闷不做声的怯懦表姑娘。
到底还是心虚,这小厮望着两人背影,压低声道:“叔,这表姑娘会不会将方才的事告诉刘管事啊?”
老仆冷哼,“瞧她那胆小怕事的模样,当着咱们的面连个屁都不敢放,还敢去寻刘管事?再说了,纵是告了又如何?老夫人走了这么些年,府内早就咱县主说的算,她一个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穷亲戚,算什么主子,我是看在老夫人的面,称她一声表姑娘,没准让咱们县主知道了,还要怪我多嘴哩。”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