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127节
回去后,洪佶心里仍是不能平静,崔兰愔处理起政务很是得心应手,显然延华殿里这样的情形有一段日子了。
且她见事理事的角度很多都不是臣子能想到的,所以只能是皇帝教出来的。
皇帝的做法真是常人理解不来的。
回去后,洪佶将记下来的都誊抄到奏疏上,给蒋学士看了,蒋学士核对后夸道:“不愧是状元郎,这一会儿就上手了。”
洪佶还是忍不住问道,“延华殿这样……竟没有话传出去。”
蒋学士很敢说,“都羞于启齿吧。”
邹学士插了一嘴,“洪修撰再瞧瞧就知道了。”
后面洪佶少说话多做事,两天下来,他就看出了七七八八。
也有臣子觉着皇后决断不来,或是接受不来皇后理政,直接往西阁陛见的。
洪佶身临其境了一回,就觉着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没有皇帝那样的脑子,很难跟上他的思绪,皇帝又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往外蹦,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话都接不利落,再对上皇帝看蠢物一样的眼神,没人会想经历第二回 。
所以,往东阁去的朝臣一日比一日多,硬犟着的人日渐稀少。
然后皇帝也不是完全甩手,皇后检视过的奏疏他最后会过一遍,拣出有疏漏的,他会叫皇后过来,掰开来揉碎了给她细说。
另外,皇后接见朝臣时,若遇上决断不来的,会让那人往西阁来问皇帝。
这才是最气人的,直接找来的皇帝是那样不耐烦,皇后发话让找来的,皇帝虽不说多么耐心,却能分明地给出指示,事情很顺畅地就解决了。
皇帝如此做法之下,后宫不得干政这些只能先放一边儿,满朝文武竟没一个敢直谏的,就这么由着皇帝想怎样就怎样,传出去实在脸上无光,如此,朝臣们于这事儿都三缄其口,心照不宣地往东阁出入。
看明白这一切,洪佶不知该怎样恰当形容。
皇帝是真的一点不按牌理出牌,别的皇帝生怕被分了权,这位却手把手教皇后独揽朝政,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这样一位了。
洪佶用足了心,蒋学士三个也愿意教他,三天下来,西阁里的事他差不多都能上手了。
这一日,皇帝召几位文武重臣来见,因兵部尚书还是李首辅挂着,兵部来的是左侍郎。
兵部左侍郎周衡形色匆匆,是最后一个进的西阁。
拜见后,周衡将手里拿的公文呈上来,“这是兵部才收到的,孟总兵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皇帝弹了下手指,让他直接说。
周衡紧张地咽了下口水,只得说了,“是鞑喇大汗乌木罕找孟总兵传话,说是乌木罕新生了小儿子,很是喜欢宠爱,闻得陛下这里即将有小公主,那……那乌木罕想和陛下结儿女亲家,为此愿许十年不扰大郢边境……”
啪地一声,皇帝劈手将面前的大案削成两半儿,案上的一应物事尽数散落在地,又是一阵哐当声。
皇帝犹不解气,反手向后一挥,他身后装满了书册的大柜就轰然塌下来,厚重的书册如砖石一样砸下来,转瞬间西阁里就没了样子。
好在徐宪身手敏捷,挡着申阁老几个退得及时,都没有被砸到。
皇帝显然是迁怒了,脸上如山雨欲来,嘴角却扯出一丝笑来,然这笑却让人打心里生寒。
“怎不说了?我大郢养得好臣子……”他喊来洪佶,“拟旨,撤了孟箴总兵之职,八百里加急发下去。”
“陛下不可呀,值此用人之际,撤了孟箴山西无人可守啊!”申阁老几个忙上前劝谏,“臣等也气,这事儿还需从长计议,陛下先忍耐几日,到时一总儿把气出了。”
偏有徐宪上前道:“臣可去山西盯一阵。”
“朕已有计较。”皇帝盯了洪佶:“拟旨。”
洪佶不敢耽误,且也是气愤异常,立即到边上的小案上草拟旨意。
皇帝说完,抬脚又给边上的卷缸一脚踹了,偌大的卷缸直接飞上墙,顷刻间分崩离析。
诸臣子这才知道皇帝是个暴戾脾气,之前的空寂淡然该是他长年入定练出来的。
虽这会儿他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淡然,却没人敢掉以轻心。
皇帝的眼神又转向周衡,此刻的皇帝犹如蓄势待发的凶兽,周衡跟着就瑟瑟抖起来。
若是皇帝发话杖周衡二十四十的,这都没什么,申阁老实在是怕皇帝一个忍不住给周衡活扯了。
申阁老没法子,赶紧找了内侍说道:“
赶紧去请娘娘来。”
那内侍也知道眼前的场面没人能收拾,急跑着就往东阁去了。
崔兰愔正和宋彰姜奭说事儿,被内侍闯进来颤着声不清不楚地说,“娘娘快去看看吧,陛下给西阁都砸了,申尚书请您过去劝劝陛下……”
泰山崩于前皇帝都未必会抬眉,什么事能让他砸了西阁?
崔兰愔知道不是小事,站起来就往外走,宋彰和姜奭不放心,随后跟了出来。
西阁外候着的内侍忙帮着开了门,对着一片狼藉的西阁,崔兰愔一时不知该往哪里落脚。
皇帝几步移过来,就要给崔兰愔往外推,“没甚事,你回去安坐,等会儿我去找你。”
皇后一露面,皇帝就正常了,申阁老几个哪能让崔兰愔走,一起朝她行礼,“陛下要撤了孟箴,这事非同小可,望娘娘劝陛下三思。”
孟箴可是守边大吏,就算皇帝要北上,之前也没有要撤孟箴的打算。
崔兰愔推开皇帝往里迈,“有事儿说事,砸东西做什么。”她可惜地看着一地碎片,“这都能换多少银子的。”
皇帝见哄不走她,伸脚往前将挡路的都扫了,扶着她往里走。
不言和谷丰这才敢动了,找扫把将地面上大概清出来。
皇帝扶她在大座上坐了,崔兰愔就问:“是为了什么事?”
皇帝还想哄她,“没甚事……”被崔兰愔举手掩住嘴,她转向申阁老,“申大人说给我吧,不知底细我也无从劝起。”
申阁老想想也是,这一段皇后处理政务四平八稳的,是个能沉住气的,就道:“是鞑喇大汗乌木罕生了妄心,想让他新生的小儿同娘娘怀的小公主做亲……”
申阁老话还没落完,就见皇后一把将皇帝推开,在屋里转着,皇帝跟着被她怒斥开,“边儿去。”
说着话她转到墙角,抬手拿起条案上的花觚就甩出去,一声脆响后,花觚化为一地碎瓷。
之后她随走随砸,西阁里再没一件好物。
皇后和皇帝果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生起气是要对着砸的,申阁老才明白皇帝为什么拦着皇后进门了。
第139章 出征在即有这样的国戚是大郢的幸事……
崔二猛不是白叫的,这下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
好在皇后发脾气时,皇帝没了脾气,要是两个一起,那该是暴风骤雨一样。
还是申阁老仗着年纪大资格老,劝了两句,“娘娘息怒,小公主娇嫩,别再惊到了。”
帝后两人却一点不当回事,皇后看着也没能砸的了,才让皇帝扶着回来坐下。
屋里就皇帝的大座还在,皇后坐着,皇帝就只能站着了。
帝后两人谁都没觉着有什么,这两口子出格的事一箩筐都装不下了,也不差这点儿,申阁老几个都是视而不见一样。
尤其是这样的当口,虽两人都收了火,可谁也不敢再给搓出火星子来。
那边皇帝已恢复平日散漫的语气,低头询问道:“还没醒?”
“嗯。”崔兰愔有些愁,“才翻了个身儿,又继续睡了。”
皇帝也没法子,捏着鼻梁道,“随我了,想开些吧。”
所以,才那样大的动静,小公主只翻了个身就睡了?
想也是,有这样一对猛人爹娘,一般的动静估计也吓不到小公主。
皇后冷哼了声,眼神不善地转向周衡,周衡打了个战,头都要埋到衣襟里去了。
皇后这才转向皇帝,“就走么?”
皇帝颌首:“五日后。”
说完,皇帝看向徐宪,“调京畿十六卫,禁军羽林左卫,骁骑左右卫,鹰扬左卫共二十万军,咱们五日后北上。”
徐宪这阵子一直等着,这下立即振奋起来,中气十足地应道:“臣领命。”随后又问,“回头臣自己往兵部取调兵令和兵符么?”
皇帝喊了洪佶,“再拟旨,让兵部出具调兵令和兵符,半个时辰内必得交到徐都督手中。”
洪佶大声应了,拿了才草拟好的撤孟箴的旨意往里间去了。
徐宪又道:“臣核对过,各地屯田所出已不够支应平日用度,二十万人马的粮草武备要及时跟上才好。”
“粮草已先一步运到北地,路上会有运粮的船队跟上,徐侯放心就是。”这次是皇后回他,“各项武备商课提举司已准备充足,徐侯可随时找宋提举和姜知事提领,若还有需要也只管提,随后就能给筹备齐全,绝不会误了军机。”
徐宪惊诧后,朝崔兰愔深揖到底,“臣出征多少回,只这一回没有拖延,没有推诿,于大军出发前粮草已先行运抵,武备也是齐全的,臣代出征的将士谢过娘娘。”
他抬头时,近边的申阁老等都能瞧见他眼角泛了红意,有经历过二十年前战事的,都不免怆然。
“徐侯和万千将士为大郢而战,该我谢过才是。”崔兰愔如男子一样作揖回礼,“陛下和我能为你们做得有限,只有尽力保证你们何时何境都无后顾之忧。”
“陛下和娘娘如此,我等就是拼尽最后一滴血肉也无憾了。”徐宪对着皇帝和崔兰愔又是一拜,“臣侄徐固和臣子徐毅也愿一同出征,还望陛下和娘娘准许。”
皇帝罕有地正了脸色,问道:“不留一个么?”
“之前是想留一个,只臣侄和臣子都是互不相让,臣以为筹备粮草武备还需些时日,就没定下来。”徐宪坦诚道,随即笑着摇头,“徐家的男儿生来就是要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孟同知都去,他两个就更不会相让了,待我回去说了,两个不定怎么高兴呢。”
皇帝也不劝,点头道,“如此都先领镇抚之职,禁军还是京畿十六卫你看着就是。”竟是将出征时将领的任用都交给了徐宪。
徐宪心里的激荡无法形容,彻底为帝后的胸襟和做法折服。
申阁老这些连插话的机会都未有,大事就已抵定。
震惊中反应过来,皇帝今日叫他们这些来西阁,该是就要说往北地出兵的事,因着被周衡拿来的八百里加急打断了,才成了这样的局面。
粮草和武备皇后带着商课提举司都备齐了,没有动用国库一分的银子,这让他们连上桌谈的资格都无。
两年前的南迁太过狼狈,无异于仓皇逃窜,朝臣里很多都有畏战心理。
这些年对鞑喇都是防御收缩之势,就连大郢战力的两大门面,甘陕的王效,山西的孟箴都有些疲战,生了同鞑喇谈和休战的想法。
之前李首辅多有考虑,若不是皇帝登基打断了,这会儿怕不是已派使臣往鞑喇去谈了。
/:.
只鞑喇靠天吃饭,岂会放着大郢这么大的肥地不劫掠,所谓的和谈就是割地拿银子换几年的安稳,待那些填不满鞑喇的胃口时,就是鞑喇大军压境时。
可知道是一回事,却又心存侥幸,鞑喇是马上的族群,想来是打不过江的,有大江之险,
且她见事理事的角度很多都不是臣子能想到的,所以只能是皇帝教出来的。
皇帝的做法真是常人理解不来的。
回去后,洪佶将记下来的都誊抄到奏疏上,给蒋学士看了,蒋学士核对后夸道:“不愧是状元郎,这一会儿就上手了。”
洪佶还是忍不住问道,“延华殿这样……竟没有话传出去。”
蒋学士很敢说,“都羞于启齿吧。”
邹学士插了一嘴,“洪修撰再瞧瞧就知道了。”
后面洪佶少说话多做事,两天下来,他就看出了七七八八。
也有臣子觉着皇后决断不来,或是接受不来皇后理政,直接往西阁陛见的。
洪佶身临其境了一回,就觉着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没有皇帝那样的脑子,很难跟上他的思绪,皇帝又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往外蹦,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话都接不利落,再对上皇帝看蠢物一样的眼神,没人会想经历第二回 。
所以,往东阁去的朝臣一日比一日多,硬犟着的人日渐稀少。
然后皇帝也不是完全甩手,皇后检视过的奏疏他最后会过一遍,拣出有疏漏的,他会叫皇后过来,掰开来揉碎了给她细说。
另外,皇后接见朝臣时,若遇上决断不来的,会让那人往西阁来问皇帝。
这才是最气人的,直接找来的皇帝是那样不耐烦,皇后发话让找来的,皇帝虽不说多么耐心,却能分明地给出指示,事情很顺畅地就解决了。
皇帝如此做法之下,后宫不得干政这些只能先放一边儿,满朝文武竟没一个敢直谏的,就这么由着皇帝想怎样就怎样,传出去实在脸上无光,如此,朝臣们于这事儿都三缄其口,心照不宣地往东阁出入。
看明白这一切,洪佶不知该怎样恰当形容。
皇帝是真的一点不按牌理出牌,别的皇帝生怕被分了权,这位却手把手教皇后独揽朝政,翻遍史书都找不到这样一位了。
洪佶用足了心,蒋学士三个也愿意教他,三天下来,西阁里的事他差不多都能上手了。
这一日,皇帝召几位文武重臣来见,因兵部尚书还是李首辅挂着,兵部来的是左侍郎。
兵部左侍郎周衡形色匆匆,是最后一个进的西阁。
拜见后,周衡将手里拿的公文呈上来,“这是兵部才收到的,孟总兵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皇帝弹了下手指,让他直接说。
周衡紧张地咽了下口水,只得说了,“是鞑喇大汗乌木罕找孟总兵传话,说是乌木罕新生了小儿子,很是喜欢宠爱,闻得陛下这里即将有小公主,那……那乌木罕想和陛下结儿女亲家,为此愿许十年不扰大郢边境……”
啪地一声,皇帝劈手将面前的大案削成两半儿,案上的一应物事尽数散落在地,又是一阵哐当声。
皇帝犹不解气,反手向后一挥,他身后装满了书册的大柜就轰然塌下来,厚重的书册如砖石一样砸下来,转瞬间西阁里就没了样子。
好在徐宪身手敏捷,挡着申阁老几个退得及时,都没有被砸到。
皇帝显然是迁怒了,脸上如山雨欲来,嘴角却扯出一丝笑来,然这笑却让人打心里生寒。
“怎不说了?我大郢养得好臣子……”他喊来洪佶,“拟旨,撤了孟箴总兵之职,八百里加急发下去。”
“陛下不可呀,值此用人之际,撤了孟箴山西无人可守啊!”申阁老几个忙上前劝谏,“臣等也气,这事儿还需从长计议,陛下先忍耐几日,到时一总儿把气出了。”
偏有徐宪上前道:“臣可去山西盯一阵。”
“朕已有计较。”皇帝盯了洪佶:“拟旨。”
洪佶不敢耽误,且也是气愤异常,立即到边上的小案上草拟旨意。
皇帝说完,抬脚又给边上的卷缸一脚踹了,偌大的卷缸直接飞上墙,顷刻间分崩离析。
诸臣子这才知道皇帝是个暴戾脾气,之前的空寂淡然该是他长年入定练出来的。
虽这会儿他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淡然,却没人敢掉以轻心。
皇帝的眼神又转向周衡,此刻的皇帝犹如蓄势待发的凶兽,周衡跟着就瑟瑟抖起来。
若是皇帝发话杖周衡二十四十的,这都没什么,申阁老实在是怕皇帝一个忍不住给周衡活扯了。
申阁老没法子,赶紧找了内侍说道:“
赶紧去请娘娘来。”
那内侍也知道眼前的场面没人能收拾,急跑着就往东阁去了。
崔兰愔正和宋彰姜奭说事儿,被内侍闯进来颤着声不清不楚地说,“娘娘快去看看吧,陛下给西阁都砸了,申尚书请您过去劝劝陛下……”
泰山崩于前皇帝都未必会抬眉,什么事能让他砸了西阁?
崔兰愔知道不是小事,站起来就往外走,宋彰和姜奭不放心,随后跟了出来。
西阁外候着的内侍忙帮着开了门,对着一片狼藉的西阁,崔兰愔一时不知该往哪里落脚。
皇帝几步移过来,就要给崔兰愔往外推,“没甚事,你回去安坐,等会儿我去找你。”
皇后一露面,皇帝就正常了,申阁老几个哪能让崔兰愔走,一起朝她行礼,“陛下要撤了孟箴,这事非同小可,望娘娘劝陛下三思。”
孟箴可是守边大吏,就算皇帝要北上,之前也没有要撤孟箴的打算。
崔兰愔推开皇帝往里迈,“有事儿说事,砸东西做什么。”她可惜地看着一地碎片,“这都能换多少银子的。”
皇帝见哄不走她,伸脚往前将挡路的都扫了,扶着她往里走。
不言和谷丰这才敢动了,找扫把将地面上大概清出来。
皇帝扶她在大座上坐了,崔兰愔就问:“是为了什么事?”
皇帝还想哄她,“没甚事……”被崔兰愔举手掩住嘴,她转向申阁老,“申大人说给我吧,不知底细我也无从劝起。”
申阁老想想也是,这一段皇后处理政务四平八稳的,是个能沉住气的,就道:“是鞑喇大汗乌木罕生了妄心,想让他新生的小儿同娘娘怀的小公主做亲……”
申阁老话还没落完,就见皇后一把将皇帝推开,在屋里转着,皇帝跟着被她怒斥开,“边儿去。”
说着话她转到墙角,抬手拿起条案上的花觚就甩出去,一声脆响后,花觚化为一地碎瓷。
之后她随走随砸,西阁里再没一件好物。
皇后和皇帝果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生起气是要对着砸的,申阁老才明白皇帝为什么拦着皇后进门了。
第139章 出征在即有这样的国戚是大郢的幸事……
崔二猛不是白叫的,这下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
好在皇后发脾气时,皇帝没了脾气,要是两个一起,那该是暴风骤雨一样。
还是申阁老仗着年纪大资格老,劝了两句,“娘娘息怒,小公主娇嫩,别再惊到了。”
帝后两人却一点不当回事,皇后看着也没能砸的了,才让皇帝扶着回来坐下。
屋里就皇帝的大座还在,皇后坐着,皇帝就只能站着了。
帝后两人谁都没觉着有什么,这两口子出格的事一箩筐都装不下了,也不差这点儿,申阁老几个都是视而不见一样。
尤其是这样的当口,虽两人都收了火,可谁也不敢再给搓出火星子来。
那边皇帝已恢复平日散漫的语气,低头询问道:“还没醒?”
“嗯。”崔兰愔有些愁,“才翻了个身儿,又继续睡了。”
皇帝也没法子,捏着鼻梁道,“随我了,想开些吧。”
所以,才那样大的动静,小公主只翻了个身就睡了?
想也是,有这样一对猛人爹娘,一般的动静估计也吓不到小公主。
皇后冷哼了声,眼神不善地转向周衡,周衡打了个战,头都要埋到衣襟里去了。
皇后这才转向皇帝,“就走么?”
皇帝颌首:“五日后。”
说完,皇帝看向徐宪,“调京畿十六卫,禁军羽林左卫,骁骑左右卫,鹰扬左卫共二十万军,咱们五日后北上。”
徐宪这阵子一直等着,这下立即振奋起来,中气十足地应道:“臣领命。”随后又问,“回头臣自己往兵部取调兵令和兵符么?”
皇帝喊了洪佶,“再拟旨,让兵部出具调兵令和兵符,半个时辰内必得交到徐都督手中。”
洪佶大声应了,拿了才草拟好的撤孟箴的旨意往里间去了。
徐宪又道:“臣核对过,各地屯田所出已不够支应平日用度,二十万人马的粮草武备要及时跟上才好。”
“粮草已先一步运到北地,路上会有运粮的船队跟上,徐侯放心就是。”这次是皇后回他,“各项武备商课提举司已准备充足,徐侯可随时找宋提举和姜知事提领,若还有需要也只管提,随后就能给筹备齐全,绝不会误了军机。”
徐宪惊诧后,朝崔兰愔深揖到底,“臣出征多少回,只这一回没有拖延,没有推诿,于大军出发前粮草已先行运抵,武备也是齐全的,臣代出征的将士谢过娘娘。”
他抬头时,近边的申阁老等都能瞧见他眼角泛了红意,有经历过二十年前战事的,都不免怆然。
“徐侯和万千将士为大郢而战,该我谢过才是。”崔兰愔如男子一样作揖回礼,“陛下和我能为你们做得有限,只有尽力保证你们何时何境都无后顾之忧。”
“陛下和娘娘如此,我等就是拼尽最后一滴血肉也无憾了。”徐宪对着皇帝和崔兰愔又是一拜,“臣侄徐固和臣子徐毅也愿一同出征,还望陛下和娘娘准许。”
皇帝罕有地正了脸色,问道:“不留一个么?”
“之前是想留一个,只臣侄和臣子都是互不相让,臣以为筹备粮草武备还需些时日,就没定下来。”徐宪坦诚道,随即笑着摇头,“徐家的男儿生来就是要横刀立马征战沙场的,孟同知都去,他两个就更不会相让了,待我回去说了,两个不定怎么高兴呢。”
皇帝也不劝,点头道,“如此都先领镇抚之职,禁军还是京畿十六卫你看着就是。”竟是将出征时将领的任用都交给了徐宪。
徐宪心里的激荡无法形容,彻底为帝后的胸襟和做法折服。
申阁老这些连插话的机会都未有,大事就已抵定。
震惊中反应过来,皇帝今日叫他们这些来西阁,该是就要说往北地出兵的事,因着被周衡拿来的八百里加急打断了,才成了这样的局面。
粮草和武备皇后带着商课提举司都备齐了,没有动用国库一分的银子,这让他们连上桌谈的资格都无。
两年前的南迁太过狼狈,无异于仓皇逃窜,朝臣里很多都有畏战心理。
这些年对鞑喇都是防御收缩之势,就连大郢战力的两大门面,甘陕的王效,山西的孟箴都有些疲战,生了同鞑喇谈和休战的想法。
之前李首辅多有考虑,若不是皇帝登基打断了,这会儿怕不是已派使臣往鞑喇去谈了。
/:.
只鞑喇靠天吃饭,岂会放着大郢这么大的肥地不劫掠,所谓的和谈就是割地拿银子换几年的安稳,待那些填不满鞑喇的胃口时,就是鞑喇大军压境时。
可知道是一回事,却又心存侥幸,鞑喇是马上的族群,想来是打不过江的,有大江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