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95节
  元宵节则不同,阖家用了晚膳后,就可以兄弟姐妹一起出门去逛,逛晚了,还可以在外用顿宵夜,可说是一年里最快乐无拘的日子。
  皇帝元月里是祭不完的祖,十四日子时,皇帝又爬起来去奉先殿供了五谷灯。
  晨起,光禄寺于延华宫丹陛设天地神位,焚烧了元宵宝,烟熏火燎中,崔兰愔也睡不着了,难得起了个大早。
  齐安同乐平一起带着人往各宫派了汤圆。
  皇帝却是不爱吃的,碗摆在他手边,他一口都不肯吃。
  崔兰愔没法子,舀了一勺送到他嘴边,“吃!”
  皇帝张嘴吞了,强咽了下去,嘟囔道,“我该下诏元宵不许吃汤圆。”
  皇帝前几日就取消了元宵大宴,这要再不让吃汤圆,往后也不用过元宵节了。
  回到西阁,皇帝就吩咐钱和,让他安排午间给各官署送汤圆,必保人手一碗。
  朝臣们都当皇帝是因着取消了元宵大宴,用这个省俭的方式同臣子们共贺元宵佳节。
  只有崔兰愔知道,皇帝是对汤圆怨念太深,自己苦别人也要苦。
  因着宣宁帝才去,今年元宵宫里就没起灯山,也就没有奉天门观灯,宫里显得比外头冷清多了。
  歇晌起来,皇帝已去了西阁,崔兰愔起来往福宁宫去了。
  徐太后、淑太妃、婉太嫔三个正陪陈老太后说话。
  她搬到了延华殿,要理宫务,还要掌着商课提举司的事,就做不到似以前那样整日陪着陈老太后。
  徐太后三人没问一句,却开始上午下午都往福宁宫来,上午陪着陈老太后抹牌,下午就陪着她说话逗鹦哥鸟,陈老太后根本没有自己呆着的空闲。
  见她进来,淑太妃扶着她往炕上坐了,“这里暖和。”又剥了个蜜橘递到她手里,“先甜甜嘴。”
  高姑姑掩嘴笑着:“太妃,您别抢我活儿啊?”
  崔兰愔很感激三人这样来陪陈老太后,。
  她允了永嘉公主可以随意出入宫里,不必像之前那样要提前请见。
  见淑太妃担心要生产的李宜锦,她前日发话让李宜锦进宫待产,又让曹院判守着李宜锦生产,昨儿接了李宜锦进宫,淑太妃逢人就要念她的好。
  崔兰愔看了眼徐太后,淑太妃和婉嫔这里好谢,徐太妃无儿无女,娘家又都流放在北地,她想表下心意都无从下手。
  可三个人里,徐太后帮她最多,崔兰愔就很想为她做点什么。
  或者她找机会问问皇帝,看徐家是怎么一个情形?
  哪怕让徐太后和流放在北地的家人走动起来,她也会很高兴吧?
  打窗户里看见齐安进了院子,看时候,该是凤仪宫里忙好了。
  齐安进来,先说了另一样事,“西边儿往外放话,说是李宜馨要往归真观修道,我以为那边是要闹什么幺蛾子,打发人去看,还真不是假的,那边给李宜馨要用的收拾了,我过来的时候正往外搬呢,好似连家都不回,直接就住到归真观。”
  身为李家人,淑太妃再了解不过,第一个不信,“我们锦姐儿能看破做女冠,李宜馨都不会,那边儿又要做什么文章?”
  陈老太后就道:“李家一直当李宜馨奇货可居,可惜到皇帝这里却不好使了,李宜馨在宫里住这么久也无收获,没什么名目就出宫,脸上又挂不住,这样借着看破了当女冠出去也能挽回一二,待一段时候,她再回家嫁人也不耽误。”
  淑太妃点头附和,“老太后这样一说我就懂了,可见我们看事还差得远着,些许小事就一惊一乍的。”
  澹月居里还留着她之前的衣裳,送走了徐太后三人,崔兰愔去澹月居换了晚上要出门的衣裳。
  不想引人注意,崔兰愔穿了件玉色的素绸棉袄裙,拿了件浅栗色素绸的毛斗篷。
  因为是带帽的斗篷,怕压乱了头发,桑枝只简单给她挽了个髻,给她挑了个碧玉荷叶的分心戴了。
  酉时,皇帝过来福宁宫,同崔兰愔一起陪陈老太后用了晚膳。
  知道两人要出宫游玩,陈老太后很是支持,“年轻夫妻就该如此,别弄得太老相了。”撵着两人赶紧走了。
  崔兰愔以为直接出门就好,皇帝却拉着她回了延华殿。
  进了后殿,皇帝问她,“你不给我收拾下?”
  崔兰愔反应不过来,他不是回来连衣裳鞋子都懒得换的么,怎么要出门就讲究起来了。
  皇帝这会儿一身玄色锦袍,是应城贵公子常见的穿法,她疑惑道,“这一身不就是换了要出门的,还要怎么收拾?”
  皇帝看着她:“没听老太后嫌我老相么?”
  “你又听哪儿去了。”崔兰愔拽着他要走,“老太后那是让咱们别老气横秋地过日子。”
  皇帝不动:“咱们穿一样的。”
  崔兰愔拿他没办法,只得又叫不言去找了身玉色的素绸棉袍出来,皇帝换好了,又往她头上瞅。
  崔兰愔也不用他开口了,给他重新梳了头,戴了个碧玉的束发冠。
  皇帝一身厉害功夫,大冬日都穿单的,这一身棉袍都厚了,崔兰愔就没给他拿毛斗篷。
  应城里,最热闹的就是大中街到夫子庙一带,那里百货云集,商铺林立,元宵节时沿街的商家会挂出各样的花灯,猜对灯谜可挑一样好看的花灯带走。
  还有舞龙舞狮的,有踩高跷、耍杂戏的,各样的把戏层出不穷,让人流连忘返。
  每年都有很多年轻男女于这里看对了眼,就连高门的公子小姐也会借着这会儿相看,不知促成了多少姻缘。
  这一回出去,四个麟都跟了出来,加上不言、不语、桑枝、艾叶、赤云、赤月,一行十二人两车六骑出了宫。
  皇帝竟没有反对桑枝和艾叶跟着,崔兰愔可不信皇帝转性了,越发理不清他的想法了。
  因着赤云赤月常跟她出门,未免引人注意,两人都妆扮了,只要不是熟人,一般是认不出的。
  还没到大中街,车马已很难往前了。
  放眼望去,灯火通明中,四面八方的人全往这一处汇聚。
  只能赶着马车往边上人少的地方停了,一行人步行往大中街走。
  崔兰愔打量着皇帝,还好,他脸上并未见不耐。
  白麟在前面开路,青麟和赤麟分左右拨开人群,玄麟殿后,崔兰愔被皇帝揽在身边,没有想象中的拥挤,一行顺着人潮进到了大中街。
  去年元宵时,崔兰愔也同崔谡和崔戬来逛过,原以为不会有新鲜感了,这会儿同皇帝拉着手旧地重游,她竟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觉。
  等她往边上铺子挂的一盏精巧的八仙灯多看了几眼,皇帝拉着她过去买下,看着他生疏地同掌柜的问价,还自己拿过白麟手里的碎银递给掌柜的,崔兰愔莫名觉着皇帝有些可爱,于人来人往中,竟品出了不一样的意趣。
  有小童手里拿着串糖葫芦站在边上,崔兰愔不由咽了下口水,当着那么些人,她不好意思直说馋小童的零嘴,扯着皇帝衣袖喊了声,“表叔。”眼却往小童那里直勾勾看着。
  皇帝跟着就意会了:“给你也来串?”
  第104章 遇见谁不解风情?
  一街的挂灯谜的铺子中,有一家吸引的人最多。
  这家叫拾香记的香料铺子,因着挂出的灯谜难猜又不俗,引得很多文人墨客竞相来猜,于每年的元宵节都是最出彩的。
  姚瑛悄悄拉了下边上人的衣袖,往拾香记指着,“夫君不去试试?”
  却没听到身边人的回应,她侧头看去,却见自家夫君望着对面一处不动,对身边的一切都毫无所觉。
  姚瑛顺着谭绍的目光看去,眼神也挪不开了。
  那两人明明是寻常的富户打扮,却能于人群中一眼望到,两人的相貌太出众,无论多不起眼的衣着,都掩不住他们的光芒。
  就如天上的这一轮明月,将这一街的人都衬成了暗淡的星子。
  竟是皇帝带着皇后出来逛了,两人
  还穿了一样色的衣袍,连头上戴的都是一色的碧玉。
  虽只见过一回皇帝,皇帝的疏离和冷情却给姚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算后来一再听说皇帝对崔二小姐是如何的纵容宠惯,她也实在想不来,那样无情无绪,习惯于长久沉默的人,是会怎样同崔二小姐沟通。
  沟通都难,又该怎么相处呢?
  对于崔二小姐,姚瑛的心态很矛盾。
  早在没同谭绍定亲时,她就知道谭绍有个青梅竹马的绝色表妹,谭绍一心想娶,却因着那表妹是病秧子,谭绍的母亲一直反对这门婚事。
  生在姚家,姚瑛很小就知道,姚家女子的婚事是要利好于姚家的,所以她对情情爱爱这些从无期盼。
  长辈们替她挑中了谭绍,即便知道谭绍心有所属,她也没什么抗拒就应了。
  只是难免会觉着对不住崔二小姐,就想尽自己的力对崔二小姐有所补偿。
  却是她想多了,得以出入卫王府的崔二小姐,根本不需要她怜悯补偿。
  尤其家里为了得到卫王认同,提出让她的亲哥哥娶崔二小姐时,那会儿姚瑛心里是有些不舒服的。
  明明姚家才是卫王的外家,姚家的公子小姐们才是卫王的亲表侄女,卫王何以如此里外不分。
  可世上很多事根本没道理可讲,不甘又能怎样,位高权重的卫王想要如何,有不满也要憋着。
  直到卫王做了皇帝,姚家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有名有实的皇帝外家,
  对于外面关于崔二小姐的传闻,她也释然了。
  谭绍中举后,她带着十里红妆嫁到了谭家,做了谭家妇。
  每日孝敬公婆,陪伴谭绍读书,日子很是平和安逸,她已经很少想起崔二小姐。
  听得崔二小姐怀了皇帝的孩子,皇帝要迎她做皇后时,姚瑛真的对崔二小姐佩服至极,从表侄女到皇后,崔二小姐好心机好手段。
  看来只要是男人就过不了美人关,皇帝也不例外。
  可皇后岂是那么好当的,远的不说,家世显赫如陈老太后和徐太后都坐不稳的位置,崔家还要崔皇后拉拔,崔皇后后面只会有苦说不出。
  姚瑛摇了摇头,想着该怎样不着痕迹地提醒谭绍回神,她不想让谭绍脸上挂不住。
  想是这样想,她的眼神还是不由自主飘到对面,又定在了那里。
  看着皇帝如普通男子一样过去问价,又不假他人之手地付了银子,给崔皇后买了花灯。
  隔这么远,她都能看出皇帝根本就没做过这样事,可他还是为崔皇后做了。
  这还只是开始,崔皇后不过拉着他往拿糖葫芦的小童那里瞅,皇帝就第一时间领会了她的意思,随后一点都不介意旁人眼光地弯身同那小童询问卖糖葫芦的所在。
  随着小童指过来,姚瑛才发现卖糖葫芦的铺子就在她身后。
  这回不用她提醒,谭绍拉着她避到了旁边的糖水铺子里。
  通过洞开的门窗,能看到皇帝扶着崔皇后的腰来到了卖糖葫芦的铺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