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宫里打秋风的日子 第2节
说起来,崔兰愔长这么大是第一回 进宫。
出门见客的衣裳就那么有数的几身,崔兰愔难得穿了鲜亮衣裳,水红的裙袄外罩了件青莲地五彩缠枝纹大袖杭缎褙子,头上戴了累丝金嵌玉海棠花分心,耳上是一对金镶玉葫芦耳坠,是崔兰愔最拿得出手的一身了。
看着她细腻莹白没一点瑕疵的脸,任何的描画都要污了这般颜色。
“小姐,去宫里就不用上粉了吧?”桑枝拿着特意调暗的脂粉问道。
“和平日一样。”崔兰愔时刻不忘谭氏临去前叮嘱的,说崔家撑不起如此盛颜,让她出门时一定要遮掩几分。
桑枝只好还按平时出门的做法给她涂了粉,描粗了眉毛,本就暗的口脂上又用粉盖了下,在家时抿上去些的头发帘都挑了出来盖住了额头,整张脸看着寡淡了不少。
崔兰愔又刻意收敛了表情,十分的容貌就去了四分,虽还是美人,却没那么动人心魄了。
一家子都不放心,管家耿顺带着儿子耿大有提着灯笼在前引路,崔谡和崔戬陪着,送了崔兰愔过去会合了二房人。
崔冕和崔昶父子骑马,常氏同崔昶之妻董氏,崔兰愔同崔冕和常氏的女儿崔兰亭,分坐了两辆马车出发。
一行人于寅正十分进了宫,宫门口开始就是乌泱乌泱的人,是人挨着人走到福宁宫的。
朝臣和命妇们在礼官的引导下分候在福宁门东西两侧。
咚咚地五鼓响过,都挺直了腰背,不敢有所动作了。
銮仪卫预设陈太后仪驾于福宁宫门阶下,掌司仪内监于院中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于福宁门东侧设案。
依次奉皇帝贺表,诸王公文武大臣贺表于案上后,皇帝率诸王、文武朝臣恭迎于阶下,中和韶乐奏起“豫平之章”,陈太后出来升座。
随后丹陛大乐奏起“益平之章”,皇帝率诸王、文武大臣上前行三跪九拜礼,给陈太后贺寿。
崔兰愔强忍住没有伸手揉眼睛,看了又看,那个一身亲王冕服,站在康王和安王之间的,明显是卫王的人,和她想的不大一样。
卫王看着没那么老,瞧着只二十许的年纪,身材高大挺拔,相貌不俗,若不是他半睁不睁着眼,连撩下眼皮都嫌累的懒怠样,真可称得上玉树临风,君子如玉了。
又看了好几眼,主要那位卫王给她的印象太深
了,她就没见过那样随时随地窝着想打盹的人,还是这样隆重的大场面上。
连传出身体抱恙有一阵子的皇帝都抖擞着精神给人看,诸王、诸大臣更是卯足了劲儿表现,卫王仍是那副寻常给祖母见礼,照比别人差了力气少了利落的样子,太有别于众人了。
不知道别人注没注意到,反正崔兰愔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还忍不住一再地瞅。
中和韶乐奏起的“豫平之章”惊醒了崔兰愔,皇帝已经带着诸王诸大臣们去了前面,她赶紧收敛起心神,随同一众嫔妃命妇,在徐皇后的率领下给陈太后行三叩九拜之礼。
想着事,后面观进献的寿礼时,崔兰愔都是心不在焉地跟在崔兰亭后头,和平日判若两人。
直到坐下来领宴时,崔兰亭附过来和她说,“对面有个脸生的小姐往你这儿瞅了好几回。”
崔兰愔仿似不经意地抬头,恰和那边对上,是位极娟丽柔美的姑娘,见崔兰愔察觉了,她含笑致意,很是大方得体。
崔兰愔回之一笑,心下已是了然。
平心而论,这位姚七小姐和谭绍很般配。
转眼时扫见和姚家隔的不远的项氏和谭莲,宫里不敢高声有大动作,崔兰愔微低头比了个福礼的动作,脸上笑盈盈的和平日没什么两样。
她这样,反让项氏和谭莲有些不过意了。
“娘,愔表姐往后该怎么办?”
“娘会帮她留意合适的人家。”
这会儿都盯着陈太后,李太后,还有卫王的事儿,没人注意这边的动向。
陈太后寿辰,宣宁帝的生母李太后没露面,头对外说是受寒不得起身了,可谁都知道是为着陈太后不愿见她,她容让了。
高宗时,李家是依附于陈家的。
陈家靠军武起家,手里掌着重兵,家里又出了陈太后,当时说是大郢第一门阀也不为过。
李太后之所以能进宫,是因着陈太后无子,李家主动表示愿让李太后入宫替陈太后生子固宠,陈家瞧着李家一贯顺服,李太后又是陈家的外孙女,对陈太后这个表姐多有尊重,遂同意了。
宣宁帝登基头几年发生的那些事,经历过的老人到现在都觉着心有余悸,权势动人心,可把握不好,真的是眼看着楼起,眼看着楼就塌了,多少曾经煊赫的家族就此湮灭。
若不是李家记恩,陈家哪会有如今的太平日子过,不然看徐皇后娘家就知道了。
只陈太后一直放不下,带着六岁丧母的卫王去了行宫,一住就是这么些年。
不过如今陈太后带着卫王回来,这些人倒没多想,以李家如今的位置和声望,那个位置除了李淑妃出的端王,别个连肖想一下都不能。
陈太后的年岁摆在那里,这回留下来该不能走了,观陛下的态度,只要陈太后这个嫡母没有过格的要求,他该是乐于多给陈太后些敬重的。
这会儿众人也有数了,之所以叫各家的小姐一同入宫,是要给卫王选妃,卫王是跟着陈太后的,他的王妃自然要得陈太后喜欢了。
陛下待陈太后很用心了,可惜他的用心良苦却要白费了,从始至终,陈太后笔直端坐在那里,只和几位老诰命说着话,对满殿的闺秀们并无多余的眼神。
卫王怎也是替父在陈太后面前进孝了,陛下该会宽待他,他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却足够富贵,陈太后这样让有些肖想卫王妃位的人家不免失望。
申初散了宴,仍由礼官引导着出宫,直到下马桥处,相熟的人家才招呼着走到一处。
常氏望着被好几户人家包围的李家女眷那里,犹豫着要不要过去招呼一下时,就听有人唤“崔大夫人”,只好打消了念头,笑脸迎过去。
“孟老夫人,孟夫人,这一向可好?”
两方彼此见了礼,孟老夫人闵氏和孟夫人罗氏都略过崔兰亭,只管上下打量着崔兰愔。
崔兰愔已是不喜,不着痕迹地退了两步,却被常氏扶住手臂,“愔姐儿该是不知道,孟老夫人同孟夫人是忠远伯府上的,孟伯爷现在山西总兵任上,虎父无犬子,他家世子爷年不过二十三,已是从四品的都指挥佥事了,年少有为,又英俊勇武,咱大郢朝少有能比拟的。”
听常氏夸自己最得意的嫡长孙,闵氏脸上去了倨傲,“你这侄女倒是难得的好颜色。”
听着是夸,可都品的出来,崔兰愔的好容貌并不得她的意。
“多少年没见这样齐整孩子了,我真是瞧不够呢。”罗氏却很热情,她上前扶住闵氏,闵氏似省起了什么,扯了下嘴角,“那你该多请她家去和茹姐做伴儿。”
“娘说的是。”罗氏从手上褪下只赤金镶红宝的镯子往崔兰愔面前送着,“不知道能遇见你,这个先拿去戴着玩儿,回头伯母还有好东西给你。”
这样的情形,谁看都会猜到是相看她,她要是接了成什么了?
可人来人往的,她要是再三推拒,人也要说她小家子气经不得大场合。
崔兰愔忽地摇晃了一下,紧跟着抬手扶住额头,“我晕的很,有些上不来气,容我往边上缓缓,失礼了。”说话的功夫,已不胜虚弱地靠到崔兰亭身上。
崔兰亭早有经验,麻利地扶着她往出走,“武将人家果然做事没章法。”
崔兰愔哼笑,“说人别捎带自己。”
崔兰亭没了话,崔家也是武勋,只家里没人走军途,子弟们都开始读书,渐就忘了。
那边常氏婆媳对着闵氏婆媳尴尬地笑着,一时不知该如何说了。
闵氏终没能忍住,哼道,“弱不禁风的,也就摆着好看了。”
罗氏给手镯掩在袖里,不好意思地看着常氏,拉着她说道,“今儿人太多,可能是气闷着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等回头咱们再详说。”
“可不是,我刚也憋闷得很呢。”常氏应付道。
说话间,崔家的马车先来了,崔兰愔由崔兰亭扶着勉强往这边福礼道了别,跟在常氏和董氏身后上了马车,礼数上让人无可指摘。
男子们都在下马桥东处等着,康王四个说笑着等自家马车过来。
“看四弟哪日方便出宫,咱几个在我府上聚一回。”康王朝端王问道。
却没等来端王的回应,转头看去,端王转了头往左侧望着出神,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康王不由一笑,少抬了些音量,“四弟知道那是哪家么?”
端王这才回神,对上康王和安王了然的眼神,掩饰地挺直了身板儿,故作不知道,“大哥说的是?”
康王宽厚地笑着,“那是武安伯崔家的女眷,水红裙那位从没见往外走动,该是崔家大房的小姐。”
“刚是孟家在相看她么?”边上安王问道。
“估计是给孟怀宗相看,可惜了。”康王叹道。
端王眼里不免带了怜意,康王在他肩头拍了下,“也不是多难得的,等大哥帮你留意更好的。”
端王只管推他道,“车来了,大嫂往这儿望呢。”
迎脸两队马车过来,却是康王府和卫王府的马车同时到了。
一直半眯着眼抱臂立那里的卫王先一步上前,临上马车前,潦草地朝三人拱了下手,错眼间,人已闪身上了马车,从头至尾也没给一句话。
望着扬长而去的马车,康王皱眉道,“老二小时候不这样啊,现怎么这样古怪左性了。”
第3章 窘迫冒雨去请安
常氏叫崔兰亭去同董氏一车,崔兰愔就知道她有话要说。
等马车驶离了皇城,常氏脸带歉意地解释道,“刚孟家的意思你该知道了吧?前两日孟家就托人来问我,只你病着,你爹娘又做不得你的主,我就没过去说,哪成想孟家这样等不得,在宫门口就……你信大伯娘,事前我真不知道……”
这话她信,崔兰愔遂笑道,“这还用说么,我大伯娘做事从来四角俱全,岂会那等行事。”
常氏听的受用,亲昵地握住她的手,“还是愔姐儿最知我,要是亭姐有你一半立得起我要省多少心。”
崔兰愔只管笑着没再接话。
二房和常氏虽不少私心,却也知道轻重,起码不会于众目睽睽下落人口实。
当年崔兰愔祖父崔信去了,她祖母谭氏怀着遗腹子,虽太医保证必是男孩儿,太祖母朱氏却以怕奶娃娃承爵空有爵位没有实差,崔家
会因久不在朝而没落的理由,让二房做出了“绝不和大房分家,无论何时都要看顾大房”的承诺,做主叫大房将武安伯爵位让给了崔信的二弟崔传。
崔信和谭氏成亲多年无子,怀谭晟的时候,崔传已有了崔冕和崔昘两子,崔信走了,谭氏带着幼子很难支撑门庭,怎也要靠二房一门帮扶,谭氏只得咬牙应了。
可惜崔传和崔冕父子经营了两代不进反退,宣宁帝登基后逐渐削弱了五军都督府的权级,到这会儿五军都督府只剩管理军户屯田了,崔冕现在五军都督府领着都督佥事的职,虽是正三品却无甚实权,只摆着好看罢了。
三年前鞑喇兵临燕城,宣宁帝率朝南归陪都应城,燕城的宅子铺子就不值钱了,满城的宅子铺子都在脱手,世家大户等得,崔家等不得,只能稀烂便宜价出手了。
迁都途中一路混乱,崔家又被抢了一遭,等到了应城,崔家两房的资财已失了多半,面上的鲜亮都维持不住了。
这样的情况下,崔家二房在大房面前是有些心虚的,这三年来,有事时二房都会找过来商量,再不是在燕城时的自做主张了。
常氏顺势说道:“你是个有主意的,也没外人,大伯母将孟家这门亲事的好坏都说给你听,应不应你斟酌看着?”
崔兰愔就道:“我知朝廷有制,镇守一方的三品往上的武将家眷不能随任,需得留守京城,不然孟世子不知是多少人家心中的乘龙快婿。
只孟伯爷不是三年前得的爵位升的三品么,这样的门第,相当的人家不好寻,往低了不难找,不至于三年还找不到合适的吧?”
见崔兰愔连朝廷的制律和朝臣的升迁都了解,比身为伯府世子的崔昶都清楚,常氏收起了小心思,和盘托出,“先是闵太夫人和罗夫人都想将自己娘家的姑娘娶进门,一来二去孟怀宗的婚事就拖过了二十。后面婆媳两个又不想自己娘家姑娘守空房,都谦让说可以叫自己这边的做平妻在山西受苦,让娶另一边的做正妻,这么推来让去的三年又过去了。”
这也行?若不是事关自己,崔兰愔真要拍案叫绝了。
她本就是玲珑心思,很快明了,“看来孟家打听到我是病秧子了,娶我回去做摆设再省心不过了。”
常氏怕她误会,忙道,“家里从没跟外人说起你的病,孟家就打听到什么该也不详细,且孟家新贵,在应城也没甚根基,来往的只一些武将家里,回头我去说说,不会有话传出来的。”
出门见客的衣裳就那么有数的几身,崔兰愔难得穿了鲜亮衣裳,水红的裙袄外罩了件青莲地五彩缠枝纹大袖杭缎褙子,头上戴了累丝金嵌玉海棠花分心,耳上是一对金镶玉葫芦耳坠,是崔兰愔最拿得出手的一身了。
看着她细腻莹白没一点瑕疵的脸,任何的描画都要污了这般颜色。
“小姐,去宫里就不用上粉了吧?”桑枝拿着特意调暗的脂粉问道。
“和平日一样。”崔兰愔时刻不忘谭氏临去前叮嘱的,说崔家撑不起如此盛颜,让她出门时一定要遮掩几分。
桑枝只好还按平时出门的做法给她涂了粉,描粗了眉毛,本就暗的口脂上又用粉盖了下,在家时抿上去些的头发帘都挑了出来盖住了额头,整张脸看着寡淡了不少。
崔兰愔又刻意收敛了表情,十分的容貌就去了四分,虽还是美人,却没那么动人心魄了。
一家子都不放心,管家耿顺带着儿子耿大有提着灯笼在前引路,崔谡和崔戬陪着,送了崔兰愔过去会合了二房人。
崔冕和崔昶父子骑马,常氏同崔昶之妻董氏,崔兰愔同崔冕和常氏的女儿崔兰亭,分坐了两辆马车出发。
一行人于寅正十分进了宫,宫门口开始就是乌泱乌泱的人,是人挨着人走到福宁宫的。
朝臣和命妇们在礼官的引导下分候在福宁门东西两侧。
咚咚地五鼓响过,都挺直了腰背,不敢有所动作了。
銮仪卫预设陈太后仪驾于福宁宫门阶下,掌司仪内监于院中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于福宁门东侧设案。
依次奉皇帝贺表,诸王公文武大臣贺表于案上后,皇帝率诸王、文武朝臣恭迎于阶下,中和韶乐奏起“豫平之章”,陈太后出来升座。
随后丹陛大乐奏起“益平之章”,皇帝率诸王、文武大臣上前行三跪九拜礼,给陈太后贺寿。
崔兰愔强忍住没有伸手揉眼睛,看了又看,那个一身亲王冕服,站在康王和安王之间的,明显是卫王的人,和她想的不大一样。
卫王看着没那么老,瞧着只二十许的年纪,身材高大挺拔,相貌不俗,若不是他半睁不睁着眼,连撩下眼皮都嫌累的懒怠样,真可称得上玉树临风,君子如玉了。
又看了好几眼,主要那位卫王给她的印象太深
了,她就没见过那样随时随地窝着想打盹的人,还是这样隆重的大场面上。
连传出身体抱恙有一阵子的皇帝都抖擞着精神给人看,诸王、诸大臣更是卯足了劲儿表现,卫王仍是那副寻常给祖母见礼,照比别人差了力气少了利落的样子,太有别于众人了。
不知道别人注没注意到,反正崔兰愔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还忍不住一再地瞅。
中和韶乐奏起的“豫平之章”惊醒了崔兰愔,皇帝已经带着诸王诸大臣们去了前面,她赶紧收敛起心神,随同一众嫔妃命妇,在徐皇后的率领下给陈太后行三叩九拜之礼。
想着事,后面观进献的寿礼时,崔兰愔都是心不在焉地跟在崔兰亭后头,和平日判若两人。
直到坐下来领宴时,崔兰亭附过来和她说,“对面有个脸生的小姐往你这儿瞅了好几回。”
崔兰愔仿似不经意地抬头,恰和那边对上,是位极娟丽柔美的姑娘,见崔兰愔察觉了,她含笑致意,很是大方得体。
崔兰愔回之一笑,心下已是了然。
平心而论,这位姚七小姐和谭绍很般配。
转眼时扫见和姚家隔的不远的项氏和谭莲,宫里不敢高声有大动作,崔兰愔微低头比了个福礼的动作,脸上笑盈盈的和平日没什么两样。
她这样,反让项氏和谭莲有些不过意了。
“娘,愔表姐往后该怎么办?”
“娘会帮她留意合适的人家。”
这会儿都盯着陈太后,李太后,还有卫王的事儿,没人注意这边的动向。
陈太后寿辰,宣宁帝的生母李太后没露面,头对外说是受寒不得起身了,可谁都知道是为着陈太后不愿见她,她容让了。
高宗时,李家是依附于陈家的。
陈家靠军武起家,手里掌着重兵,家里又出了陈太后,当时说是大郢第一门阀也不为过。
李太后之所以能进宫,是因着陈太后无子,李家主动表示愿让李太后入宫替陈太后生子固宠,陈家瞧着李家一贯顺服,李太后又是陈家的外孙女,对陈太后这个表姐多有尊重,遂同意了。
宣宁帝登基头几年发生的那些事,经历过的老人到现在都觉着心有余悸,权势动人心,可把握不好,真的是眼看着楼起,眼看着楼就塌了,多少曾经煊赫的家族就此湮灭。
若不是李家记恩,陈家哪会有如今的太平日子过,不然看徐皇后娘家就知道了。
只陈太后一直放不下,带着六岁丧母的卫王去了行宫,一住就是这么些年。
不过如今陈太后带着卫王回来,这些人倒没多想,以李家如今的位置和声望,那个位置除了李淑妃出的端王,别个连肖想一下都不能。
陈太后的年岁摆在那里,这回留下来该不能走了,观陛下的态度,只要陈太后这个嫡母没有过格的要求,他该是乐于多给陈太后些敬重的。
这会儿众人也有数了,之所以叫各家的小姐一同入宫,是要给卫王选妃,卫王是跟着陈太后的,他的王妃自然要得陈太后喜欢了。
陛下待陈太后很用心了,可惜他的用心良苦却要白费了,从始至终,陈太后笔直端坐在那里,只和几位老诰命说着话,对满殿的闺秀们并无多余的眼神。
卫王怎也是替父在陈太后面前进孝了,陛下该会宽待他,他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却足够富贵,陈太后这样让有些肖想卫王妃位的人家不免失望。
申初散了宴,仍由礼官引导着出宫,直到下马桥处,相熟的人家才招呼着走到一处。
常氏望着被好几户人家包围的李家女眷那里,犹豫着要不要过去招呼一下时,就听有人唤“崔大夫人”,只好打消了念头,笑脸迎过去。
“孟老夫人,孟夫人,这一向可好?”
两方彼此见了礼,孟老夫人闵氏和孟夫人罗氏都略过崔兰亭,只管上下打量着崔兰愔。
崔兰愔已是不喜,不着痕迹地退了两步,却被常氏扶住手臂,“愔姐儿该是不知道,孟老夫人同孟夫人是忠远伯府上的,孟伯爷现在山西总兵任上,虎父无犬子,他家世子爷年不过二十三,已是从四品的都指挥佥事了,年少有为,又英俊勇武,咱大郢朝少有能比拟的。”
听常氏夸自己最得意的嫡长孙,闵氏脸上去了倨傲,“你这侄女倒是难得的好颜色。”
听着是夸,可都品的出来,崔兰愔的好容貌并不得她的意。
“多少年没见这样齐整孩子了,我真是瞧不够呢。”罗氏却很热情,她上前扶住闵氏,闵氏似省起了什么,扯了下嘴角,“那你该多请她家去和茹姐做伴儿。”
“娘说的是。”罗氏从手上褪下只赤金镶红宝的镯子往崔兰愔面前送着,“不知道能遇见你,这个先拿去戴着玩儿,回头伯母还有好东西给你。”
这样的情形,谁看都会猜到是相看她,她要是接了成什么了?
可人来人往的,她要是再三推拒,人也要说她小家子气经不得大场合。
崔兰愔忽地摇晃了一下,紧跟着抬手扶住额头,“我晕的很,有些上不来气,容我往边上缓缓,失礼了。”说话的功夫,已不胜虚弱地靠到崔兰亭身上。
崔兰亭早有经验,麻利地扶着她往出走,“武将人家果然做事没章法。”
崔兰愔哼笑,“说人别捎带自己。”
崔兰亭没了话,崔家也是武勋,只家里没人走军途,子弟们都开始读书,渐就忘了。
那边常氏婆媳对着闵氏婆媳尴尬地笑着,一时不知该如何说了。
闵氏终没能忍住,哼道,“弱不禁风的,也就摆着好看了。”
罗氏给手镯掩在袖里,不好意思地看着常氏,拉着她说道,“今儿人太多,可能是气闷着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等回头咱们再详说。”
“可不是,我刚也憋闷得很呢。”常氏应付道。
说话间,崔家的马车先来了,崔兰愔由崔兰亭扶着勉强往这边福礼道了别,跟在常氏和董氏身后上了马车,礼数上让人无可指摘。
男子们都在下马桥东处等着,康王四个说笑着等自家马车过来。
“看四弟哪日方便出宫,咱几个在我府上聚一回。”康王朝端王问道。
却没等来端王的回应,转头看去,端王转了头往左侧望着出神,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康王不由一笑,少抬了些音量,“四弟知道那是哪家么?”
端王这才回神,对上康王和安王了然的眼神,掩饰地挺直了身板儿,故作不知道,“大哥说的是?”
康王宽厚地笑着,“那是武安伯崔家的女眷,水红裙那位从没见往外走动,该是崔家大房的小姐。”
“刚是孟家在相看她么?”边上安王问道。
“估计是给孟怀宗相看,可惜了。”康王叹道。
端王眼里不免带了怜意,康王在他肩头拍了下,“也不是多难得的,等大哥帮你留意更好的。”
端王只管推他道,“车来了,大嫂往这儿望呢。”
迎脸两队马车过来,却是康王府和卫王府的马车同时到了。
一直半眯着眼抱臂立那里的卫王先一步上前,临上马车前,潦草地朝三人拱了下手,错眼间,人已闪身上了马车,从头至尾也没给一句话。
望着扬长而去的马车,康王皱眉道,“老二小时候不这样啊,现怎么这样古怪左性了。”
第3章 窘迫冒雨去请安
常氏叫崔兰亭去同董氏一车,崔兰愔就知道她有话要说。
等马车驶离了皇城,常氏脸带歉意地解释道,“刚孟家的意思你该知道了吧?前两日孟家就托人来问我,只你病着,你爹娘又做不得你的主,我就没过去说,哪成想孟家这样等不得,在宫门口就……你信大伯娘,事前我真不知道……”
这话她信,崔兰愔遂笑道,“这还用说么,我大伯娘做事从来四角俱全,岂会那等行事。”
常氏听的受用,亲昵地握住她的手,“还是愔姐儿最知我,要是亭姐有你一半立得起我要省多少心。”
崔兰愔只管笑着没再接话。
二房和常氏虽不少私心,却也知道轻重,起码不会于众目睽睽下落人口实。
当年崔兰愔祖父崔信去了,她祖母谭氏怀着遗腹子,虽太医保证必是男孩儿,太祖母朱氏却以怕奶娃娃承爵空有爵位没有实差,崔家
会因久不在朝而没落的理由,让二房做出了“绝不和大房分家,无论何时都要看顾大房”的承诺,做主叫大房将武安伯爵位让给了崔信的二弟崔传。
崔信和谭氏成亲多年无子,怀谭晟的时候,崔传已有了崔冕和崔昘两子,崔信走了,谭氏带着幼子很难支撑门庭,怎也要靠二房一门帮扶,谭氏只得咬牙应了。
可惜崔传和崔冕父子经营了两代不进反退,宣宁帝登基后逐渐削弱了五军都督府的权级,到这会儿五军都督府只剩管理军户屯田了,崔冕现在五军都督府领着都督佥事的职,虽是正三品却无甚实权,只摆着好看罢了。
三年前鞑喇兵临燕城,宣宁帝率朝南归陪都应城,燕城的宅子铺子就不值钱了,满城的宅子铺子都在脱手,世家大户等得,崔家等不得,只能稀烂便宜价出手了。
迁都途中一路混乱,崔家又被抢了一遭,等到了应城,崔家两房的资财已失了多半,面上的鲜亮都维持不住了。
这样的情况下,崔家二房在大房面前是有些心虚的,这三年来,有事时二房都会找过来商量,再不是在燕城时的自做主张了。
常氏顺势说道:“你是个有主意的,也没外人,大伯母将孟家这门亲事的好坏都说给你听,应不应你斟酌看着?”
崔兰愔就道:“我知朝廷有制,镇守一方的三品往上的武将家眷不能随任,需得留守京城,不然孟世子不知是多少人家心中的乘龙快婿。
只孟伯爷不是三年前得的爵位升的三品么,这样的门第,相当的人家不好寻,往低了不难找,不至于三年还找不到合适的吧?”
见崔兰愔连朝廷的制律和朝臣的升迁都了解,比身为伯府世子的崔昶都清楚,常氏收起了小心思,和盘托出,“先是闵太夫人和罗夫人都想将自己娘家的姑娘娶进门,一来二去孟怀宗的婚事就拖过了二十。后面婆媳两个又不想自己娘家姑娘守空房,都谦让说可以叫自己这边的做平妻在山西受苦,让娶另一边的做正妻,这么推来让去的三年又过去了。”
这也行?若不是事关自己,崔兰愔真要拍案叫绝了。
她本就是玲珑心思,很快明了,“看来孟家打听到我是病秧子了,娶我回去做摆设再省心不过了。”
常氏怕她误会,忙道,“家里从没跟外人说起你的病,孟家就打听到什么该也不详细,且孟家新贵,在应城也没甚根基,来往的只一些武将家里,回头我去说说,不会有话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