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来,我会来的,我现在就来。”
*
隐匿于群山之中的偏僻村落,即使在白天也透着破落的荒凉,仿佛早已被时代所遗弃,就连手机信号都断断续续的,如果没什么非来不可的理由,谁愿意忍受一路颠簸来到这里呢?
程松年的视线越过陌生的人群,定定地落在那张立在棺前的黑白遗照上。
一步一步走近,视野逐渐变得模糊,遗照上清秀俊朗的脸重重叠叠,再也无法看清。
他几乎无法站立,扑通一声跪倒在遗像前。
文英以为他终于支撑不住要晕过去了,慌忙去扶他,却见他摇了摇头,双手撑地郑重一拜。
“他就是程松年?”
“嗯。”
“松年。”文英温声唤他,叫回了他近乎丢失的魂魄。
他恍然回神,伸手擦去了满面泪痕,起身接过文英递过来的三支香,却发现香没有点燃。转念一想,文英大概也是神思恍惚,搞忘了吧。
“有打火机吗?”
“打火机?”文英这才发觉香又熄了,赶紧摸起桌边的打火机,重新点燃它。
举香,再抬眸,逝者的面容仍是记忆里的模样,眉眼温柔,总带着和煦的笑意,仿佛什么事都无法惹恼他。
也想释怀了事,笑着道一句“青哥,好久不见”,可怎么笑得出来,对着一张遗照怎么可能笑得出来……
程松年撇过脸,移开了视线,却又瞟见灵牌上“叶柏青”三个字。这名字太过扎眼,像一根针猛地刺进他的心脏,痛得他身形一颤。
“当心香灰烫手。”文英连忙提醒。
抖落的香灰撒在了祭桌上,并未伤及程松年。他把香插进了香灰坛里,扫见里头长长短短的断香。
奇怪,没有一根香是燃尽的。
第2章 少亡
也许是因为山里湿气太重,香受了潮不容易燃烧吧。
程松年插好香,没再停留,转身告诉文英:“我有点头晕,先回去休息了。”
“等下等下。”文英一边拉住他,一边扭头问文俊,“几点开席来着?”
“五点。”文俊掏出手机看了下时间,“现在已经四点半了,可以先去坐着等了。松年,我看你脸色这么差,还是吃了饭再回去休息吧。”
“不用了,我不是很饿。”
虽然感觉胃里空荡荡荡,确实该填点东西了,但他实在没什么胃口,只想快点回去睡觉。
“不行不行,不吃饭可不行,多少还是吃点。”文英不由分说地挽住他的胳膊,带着他往前走,“这里不比城市,晚上你要是饿了可点不了外卖,也没处下馆子。”
盛情难却,程松年就这么跟着文英入了席。
宴席就摆在宅门外的坝子里,搭了塑料雨棚,显得非常随意。
也许是因为本就快到饭点了,人都坐满了,菜也就提前上了。文英一边用酒水给松年擦碗,一边对他说:“这菜卖相不咋地,但是味道还凑合。”
饭桌上,除了文英和文俊两兄妹,其他的一个他都不认识。本来就没什么胃口,同一群陌生人挤在一桌吃饭更是如坐针毡,他迅速地刨了几口饭便称吃饱了,要先回去,结果又被文英拽了回去,劝着他再喝碗排骨汤。
“文英,这小伙子瞧着面生,外地来的哦?”桌上正在盛汤的卷发阿姨调笑道,“你男朋友啊?”
“二伯母,”文俊开口说,“松年是柏青的朋友,来看他的。”
二伯母闻言,盛汤的手忽一顿,旋即放下汤勺,笑呵呵地问松年:“跑这么远专程过来参加他的葬礼哦?”
“嗯。”松年点点头。
“那有歇脚的地方没,准备待几天啊?”对方一脸关切地问。
分明只是寻常的寒暄,可松年却注意到桌上其他人在此刻放慢了动作,都侧耳听着。一时间,喧闹的农村丧宴上竟呈现出有一种诡异的寂然,仿佛大家都在等待他的答复。
“就住在我家。”文俊却抢先开口了,语气有些不耐烦,“等柏青下葬了,他就走。“文英一早就知会过文俊,松年的行程安排他是清楚的。
“这样哦。”二伯母依旧是笑眯眯的,“外头来的客人,你可要好好照顾哦。”
不知为何,程松年总感觉她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模样,让他有些不舒服。
文俊似乎也不大喜欢这位二伯母,碗里饭还剩一半便“啪”地搁下了筷子,不冷不热地回了句“晓得了”,接着便起身对松年说:“天也快黑了,咱早点回去休息吧。”
文英隐隐察觉到桌上的气氛不对劲,便笑着附和道:“是嘞,跑一趟山路累也累死了。二伯母,你们慢慢吃,我们先走了。”
程松年巴不得早点下桌,礼貌性地向二伯母颔首一笑,便跟着兄妹二人一起离席了。
*
正要走出雨棚时,程松年的衣服突然被什么挂住了。
他回头一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攥着他的衣角,眯着昏花老眼歪头盯着他看。
文英见状,立马蹲下身,一边把着老人的手小心掰开,一边轻声细语地向她介绍:“幺奶奶,他是松年,以前住在柏青家隔壁的那个小孩。小年,你还记得不?”
听到这一称呼,程松年恍然大悟,这是青哥的外婆,他只见两三次,印象并不深,只记得她是个身子骨很硬朗的老太太——能扛着一麻袋玉米从村里送到县城,因为外孙爱吃。
外婆自家田里种的糯玉米,又甜又糯,青哥很喜欢吃,她有次会开玩笑说:“我那个孙儿是个苞谷猪,一天就晓得啃苞谷。”正好被他听了去,便时不时把这绰号拿出来调侃一下青哥。
听青哥说,早些年这边的山里是有野猪的,经常会跑到庄稼地里觅食,尤其爱吃玉米,“苞谷猪”就是这么来的。
“幺奶奶前些年得了老年痴呆症,这阵子越来越严重了。”文英的叹息声把松年拽出了回忆,“谁都不记得了。”
他看着外婆茫然困惑的脸,只觉得难过极了,却又想着:这样也好,不记得了也就不会伤心了,毕竟那么喜欢他。
就在这时,外婆忽然露出了温和的笑容,欣喜地看着他说:“是小年啊,小年回来了。”
听到这话,不只是文英,连松年都愣住了,以至于生出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外婆,你记得我?”
然而外婆并没有理会他,只是回过身,低头自顾自地嘟囔着“小年回来了,小年回来了…… ”,不像是短暂的记忆恢复,倒像是某种无意识重复对话的刻板行为。
文英略显失望地摇摇头,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幺奶奶,我们先走了哦。”
直到文英拉着他走出雨棚时,程松年还能听到外婆不断重复的嘟囔声,像和尚念经一样,听得他心里毛毛的。
*
文英的表姑住在村子另一头,与其他两人并不同路,她本想去文俊家再陪松年聊会儿天什么的,却被文俊以“天快黑了,走夜路不安全”为由劝回去了,回家路上便只有他二人为伴。
天色渐暗,村里没有路灯,狭长的石板小路更显幽深昏暗,仿佛没有尽头。
“松年,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
“以前暑假到隐山镇来过,柏村是第一次来。”
“多半都是到隐山镇避暑。”文俊掏出打火机,点燃了一根香烟,“其实咱们柏村比隐山镇还凉快,风景也好,就是太偏了,路也不好走,而且…… ”
其实他无心关注对方在聊什么,但出于礼貌总得给点回应,“而且什么?”
“怪事太多。”
这话倒是勾起了程松年的好奇心,“什么怪事?”
“现在几点了?”
答非所问,但松年还是乖乖打开手机看了眼时间,“六点二十。”
“太阳马上落山咯。”文俊撇过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幸好我们也到家了。”
说话间,二人已经走到了村卫生室门前,文俊叼着烟,拿钥匙开锁,推开了玻璃门。
松年跟在后面,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话什么意思?”
文俊歪了下脑袋,示意松年进来。等他乖乖进门后,对方立马拉上卷帘门,重新锁好玻璃门,继而走进屋子里,开始检查起窗户,关好锁紧。
见文俊如此戒备,松年谨慎地提出猜测,“村里有小偷吗?”
“对,有小偷。”对方忍俊不禁,拉上窗帘后,转头却换了一副表情,严肃且认真,一字一顿道,“祂,偷,命。”
程松年挠挠头,干笑两声,“文俊哥真会开玩笑。”
文俊不置可否,在烟灰缸里熄灭了烟,继续领着他往楼上走,“松年,你这几天晚上恐怕得和我睡一间房。”
“嗯,没问题。”
毕竟是借住在别人家,听安排就是。
卖关子没卖成功,轮到文俊困惑了,“你怎么都不问为什么?”
“客随主便。”他顿了一下,又十分配合地补了一句,“所以是因为什么?”
*
隐匿于群山之中的偏僻村落,即使在白天也透着破落的荒凉,仿佛早已被时代所遗弃,就连手机信号都断断续续的,如果没什么非来不可的理由,谁愿意忍受一路颠簸来到这里呢?
程松年的视线越过陌生的人群,定定地落在那张立在棺前的黑白遗照上。
一步一步走近,视野逐渐变得模糊,遗照上清秀俊朗的脸重重叠叠,再也无法看清。
他几乎无法站立,扑通一声跪倒在遗像前。
文英以为他终于支撑不住要晕过去了,慌忙去扶他,却见他摇了摇头,双手撑地郑重一拜。
“他就是程松年?”
“嗯。”
“松年。”文英温声唤他,叫回了他近乎丢失的魂魄。
他恍然回神,伸手擦去了满面泪痕,起身接过文英递过来的三支香,却发现香没有点燃。转念一想,文英大概也是神思恍惚,搞忘了吧。
“有打火机吗?”
“打火机?”文英这才发觉香又熄了,赶紧摸起桌边的打火机,重新点燃它。
举香,再抬眸,逝者的面容仍是记忆里的模样,眉眼温柔,总带着和煦的笑意,仿佛什么事都无法惹恼他。
也想释怀了事,笑着道一句“青哥,好久不见”,可怎么笑得出来,对着一张遗照怎么可能笑得出来……
程松年撇过脸,移开了视线,却又瞟见灵牌上“叶柏青”三个字。这名字太过扎眼,像一根针猛地刺进他的心脏,痛得他身形一颤。
“当心香灰烫手。”文英连忙提醒。
抖落的香灰撒在了祭桌上,并未伤及程松年。他把香插进了香灰坛里,扫见里头长长短短的断香。
奇怪,没有一根香是燃尽的。
第2章 少亡
也许是因为山里湿气太重,香受了潮不容易燃烧吧。
程松年插好香,没再停留,转身告诉文英:“我有点头晕,先回去休息了。”
“等下等下。”文英一边拉住他,一边扭头问文俊,“几点开席来着?”
“五点。”文俊掏出手机看了下时间,“现在已经四点半了,可以先去坐着等了。松年,我看你脸色这么差,还是吃了饭再回去休息吧。”
“不用了,我不是很饿。”
虽然感觉胃里空荡荡荡,确实该填点东西了,但他实在没什么胃口,只想快点回去睡觉。
“不行不行,不吃饭可不行,多少还是吃点。”文英不由分说地挽住他的胳膊,带着他往前走,“这里不比城市,晚上你要是饿了可点不了外卖,也没处下馆子。”
盛情难却,程松年就这么跟着文英入了席。
宴席就摆在宅门外的坝子里,搭了塑料雨棚,显得非常随意。
也许是因为本就快到饭点了,人都坐满了,菜也就提前上了。文英一边用酒水给松年擦碗,一边对他说:“这菜卖相不咋地,但是味道还凑合。”
饭桌上,除了文英和文俊两兄妹,其他的一个他都不认识。本来就没什么胃口,同一群陌生人挤在一桌吃饭更是如坐针毡,他迅速地刨了几口饭便称吃饱了,要先回去,结果又被文英拽了回去,劝着他再喝碗排骨汤。
“文英,这小伙子瞧着面生,外地来的哦?”桌上正在盛汤的卷发阿姨调笑道,“你男朋友啊?”
“二伯母,”文俊开口说,“松年是柏青的朋友,来看他的。”
二伯母闻言,盛汤的手忽一顿,旋即放下汤勺,笑呵呵地问松年:“跑这么远专程过来参加他的葬礼哦?”
“嗯。”松年点点头。
“那有歇脚的地方没,准备待几天啊?”对方一脸关切地问。
分明只是寻常的寒暄,可松年却注意到桌上其他人在此刻放慢了动作,都侧耳听着。一时间,喧闹的农村丧宴上竟呈现出有一种诡异的寂然,仿佛大家都在等待他的答复。
“就住在我家。”文俊却抢先开口了,语气有些不耐烦,“等柏青下葬了,他就走。“文英一早就知会过文俊,松年的行程安排他是清楚的。
“这样哦。”二伯母依旧是笑眯眯的,“外头来的客人,你可要好好照顾哦。”
不知为何,程松年总感觉她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模样,让他有些不舒服。
文俊似乎也不大喜欢这位二伯母,碗里饭还剩一半便“啪”地搁下了筷子,不冷不热地回了句“晓得了”,接着便起身对松年说:“天也快黑了,咱早点回去休息吧。”
文英隐隐察觉到桌上的气氛不对劲,便笑着附和道:“是嘞,跑一趟山路累也累死了。二伯母,你们慢慢吃,我们先走了。”
程松年巴不得早点下桌,礼貌性地向二伯母颔首一笑,便跟着兄妹二人一起离席了。
*
正要走出雨棚时,程松年的衣服突然被什么挂住了。
他回头一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攥着他的衣角,眯着昏花老眼歪头盯着他看。
文英见状,立马蹲下身,一边把着老人的手小心掰开,一边轻声细语地向她介绍:“幺奶奶,他是松年,以前住在柏青家隔壁的那个小孩。小年,你还记得不?”
听到这一称呼,程松年恍然大悟,这是青哥的外婆,他只见两三次,印象并不深,只记得她是个身子骨很硬朗的老太太——能扛着一麻袋玉米从村里送到县城,因为外孙爱吃。
外婆自家田里种的糯玉米,又甜又糯,青哥很喜欢吃,她有次会开玩笑说:“我那个孙儿是个苞谷猪,一天就晓得啃苞谷。”正好被他听了去,便时不时把这绰号拿出来调侃一下青哥。
听青哥说,早些年这边的山里是有野猪的,经常会跑到庄稼地里觅食,尤其爱吃玉米,“苞谷猪”就是这么来的。
“幺奶奶前些年得了老年痴呆症,这阵子越来越严重了。”文英的叹息声把松年拽出了回忆,“谁都不记得了。”
他看着外婆茫然困惑的脸,只觉得难过极了,却又想着:这样也好,不记得了也就不会伤心了,毕竟那么喜欢他。
就在这时,外婆忽然露出了温和的笑容,欣喜地看着他说:“是小年啊,小年回来了。”
听到这话,不只是文英,连松年都愣住了,以至于生出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外婆,你记得我?”
然而外婆并没有理会他,只是回过身,低头自顾自地嘟囔着“小年回来了,小年回来了…… ”,不像是短暂的记忆恢复,倒像是某种无意识重复对话的刻板行为。
文英略显失望地摇摇头,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幺奶奶,我们先走了哦。”
直到文英拉着他走出雨棚时,程松年还能听到外婆不断重复的嘟囔声,像和尚念经一样,听得他心里毛毛的。
*
文英的表姑住在村子另一头,与其他两人并不同路,她本想去文俊家再陪松年聊会儿天什么的,却被文俊以“天快黑了,走夜路不安全”为由劝回去了,回家路上便只有他二人为伴。
天色渐暗,村里没有路灯,狭长的石板小路更显幽深昏暗,仿佛没有尽头。
“松年,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
“以前暑假到隐山镇来过,柏村是第一次来。”
“多半都是到隐山镇避暑。”文俊掏出打火机,点燃了一根香烟,“其实咱们柏村比隐山镇还凉快,风景也好,就是太偏了,路也不好走,而且…… ”
其实他无心关注对方在聊什么,但出于礼貌总得给点回应,“而且什么?”
“怪事太多。”
这话倒是勾起了程松年的好奇心,“什么怪事?”
“现在几点了?”
答非所问,但松年还是乖乖打开手机看了眼时间,“六点二十。”
“太阳马上落山咯。”文俊撇过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幸好我们也到家了。”
说话间,二人已经走到了村卫生室门前,文俊叼着烟,拿钥匙开锁,推开了玻璃门。
松年跟在后面,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话什么意思?”
文俊歪了下脑袋,示意松年进来。等他乖乖进门后,对方立马拉上卷帘门,重新锁好玻璃门,继而走进屋子里,开始检查起窗户,关好锁紧。
见文俊如此戒备,松年谨慎地提出猜测,“村里有小偷吗?”
“对,有小偷。”对方忍俊不禁,拉上窗帘后,转头却换了一副表情,严肃且认真,一字一顿道,“祂,偷,命。”
程松年挠挠头,干笑两声,“文俊哥真会开玩笑。”
文俊不置可否,在烟灰缸里熄灭了烟,继续领着他往楼上走,“松年,你这几天晚上恐怕得和我睡一间房。”
“嗯,没问题。”
毕竟是借住在别人家,听安排就是。
卖关子没卖成功,轮到文俊困惑了,“你怎么都不问为什么?”
“客随主便。”他顿了一下,又十分配合地补了一句,“所以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