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佬穿回七零 第145节
  苏窈端来茶水,放下就出了屋子。
  虎子瞅着窗口,小声猜测道:“会不会是为了那篇报道来的?”
  许娟:“我瞅着十有八九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苏窈看着窗户,没说话。
  沈靳能不能正名,能不能再回运输队就看这回了。
  最后的这几年,总不能一直在灰色地带投机倒把。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更别说之前就是没干也被抓了。所以还是得先有个稳定的工作。
  屋子里头,几个人围着竹桌坐。
  黑色中山装的男人喝了一口茶水后,才说:“之前夏同志你寄来的信没有及时送到领导手上,也是这报道出来后,下边的人才想起有这么一封信。”
  大队长看了眼一旁的沈靳,才问:“那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是这样的,信呢,领导看过了,报道也看过了,所以派了人去运输大队了解情况。”
  说着,看向了沈靳,道:“虽然报道上所述也确实有这一回事。”
  大队长听到这话,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但那男人来了个转折:“但是呢,报道太以偏概全了。我们了解到夏同志在运输大队的这半年认真刻苦,助人为乐,同时在救洪抗灾中不惧生死的救了非常多的人。”
  “这之前劳改没有伤及任何人,就是社会危害也几乎算是忽略不计的,要是真的因为这一点就忽视了做出的重大贡献,那肯定是不公平,也是没有道理的。”
  沈靳听了这些话,不急不躁的问:“那开货车的事呢?”
  男人笑了笑:“那件事你也没做错,在人命关天的情况下,肯定是人命为重。”
  “虽然后边的处理方式,运输队确实有失衡量。可夏同志在没有受过正规的学习,就能开货车,显然是很有天赋的,这个天赋肯定不能因为闲言碎语就埋没了。”
  国人大部分都没怎么接触汽车,培养一个驾驶员好几年,也要花费很多费用。
  要培养一个能跑远途的司机更是难上加难。
  男人继续道:“这劳动改造过后,就已经算是洗心革面做人了,再加上没犯无可挽回的大错,原则上,生产队和社会工作不得过多歧视。”
  “要是这回真的惩罚了夏同志,只会让广大劳动改造的群众寒心,不认真改造。”
  听到男人这么说,沈靳和大队长都定定地看着他。
  男人站了起来,公布了答案:“鉴于夏向东同志的贡献,所以市革委会决定在夏向东同志的档案上消除记过的成分问题,运输大队的工作维持不变,考试也不受影响。”
  说到最后,朝着沈靳伸出了手:“恭喜了,夏同志。”
  沈靳也站了起来,和他握了手。
  苏窈在外头等了十来分钟,就看到那几个人从里边出来。
  苏窈和沈靳相视了一眼,忙招呼道:“今天请席,几位同志大老远跑来,先吃了饭再走吧。”
  穿着中山装的男人摇了摇头:“不了不了,这会还要赶回市里,就不用客气了。”
  “我们就先回去了。”
  把人送走了,所有人都看向了大队长和沈靳。
  苏窈问:“什么情况?”
  大队长笑了:“啥事都没有,甚至还消了档案上的成分问题。”说着,拍了拍沈靳的肩头:“现在向东可是个清清白白,没有污点的体面人了。”
  苏窈顿时松了一口气,这事总算是过去了。
  大家伙都走了,苏窈才问:“报社那边,也就是那篇报道怎么处理的?”
  沈靳:“这点倒是没仔细说。”他琢磨了一下,随即轻松笑道:“肯定不会置之不理。”
  *
  一行人坐上了汽车,中山装的男人就说:“一会到玉平县,去一趟报社。”
  另一个人问:“科长是想去问报道谁写的?”
  被叫做科长的男人面色肃严:“报道我也看过,这写报道的人思想觉悟太过偏激,要是不重视,恐怕这次就算市里的决定,都能质疑,继续挑起社会争端。”
  “也是,就因为这报道,都不知道乱成啥样了,听说还有农场因为这篇报道而罢工呢。”
  这劳动改造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小错进去的。
  这报道一出来,再有人煽风点火,这只怕不止一个劳改农场罢工。
  事情闹得太大了,要是这回处理不当,就会越演越烈。
  领导的意思,就是把这件事平息下来,绝对不能传出市外去。
  那么现在就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第112章 女记者的惩罚
  市革委会的几个人到了玉平县的报社,还没进去,就在报社外头看到围了一群民众。
  甚至有一个也穿着白衬衫,一看就是文化人的年轻男人拿着大喇叭,大声道:“我们不是闹事,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就因为盲流而劳动改造了三个月,就否决了夏同志的所有贡献?”
  “谁能保证一辈子都不犯一点小错,人人都做错过事,可为什么就针对这一件事,非得把受过荣誉的救人英雄弄得前途尽毁?”
  听到这些话,市革委会得几个人面面相觑。
  “这之前不是只去了运输大队么?现在都来了报社了……”
  科长神色严肃了起来:“这件事必须得更加重视了。”
  报社内,报社的总编扶着额头地坐在位置上,面前站着的是之前去运输大队采访的几个人,还有负责审核的副主编。
  听着外头的声音,既生气又无奈:“我就去市里开了个会,你们怎么就能给我闯了这么大的祸?”
  女记者梗着脖子道:“总编,我觉得我没有做错,我只不过是揭露了一些事实而已。”
  总编深吸一口气抬起了头,定定地看向她:“你那是揭露了事实吗?你那是妥妥地挑起对立,煽动社会的动乱!”
  无端被指控的女记者立马愤忿道:“总编你这根本就是危言耸听,我只是揭露了运输大队工作疏忽,不公平,做事有失欠缺,怎么就成了挑起对立,煽动社会动乱了?”
  总编忽然冷笑了一声:“你听听外头的声音,这不叫乱,还有今天一早,市里给报社打了电话,就因为你这个报道,把那些劳动改造的人贬得一文不值,就算做天大的好事也抵不过三个月的劳动改造,人家农场的人直接罢工了,你再写几篇这样的报道,直接就暴乱了,这还不算煽动?”
  女记者一愣:“这、这怎么能算是我报道的错呢?”
  “不算吗?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什么错都没有?”
  女记者没说话,但梗着的脖子和表情就是这样的。
  总编问:“你们当初进报社的时候都要培训,培训的第一堂课学的是什么?”
  戴眼镜的助手应道:“手里的笔,不仅仅是笔,也是一把不见血的刀子,所以用这把刀子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严谨,很有可能有时候自己觉得正义,是对的事情,恰恰是错的,会煽动舆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伤害。”
  大概是太久太久了,女记者显然已经忘记这第一节课了。
  听到这些话,沉默了下来,一会后,又嘴硬道:“可我也只是揭露事实。”
  副主编忙用手肘撞了撞她:“你别说话了。”
  主编还想再说什么,这会外头忽然传来了敲门声。
  “主编,市革委会有领导来了。”
  听到市革委会的领导来了,所有人的表情都变了。
  主编立即站了起来,指向女记者:“你呀你呀,我都没法子帮你了。”
  女记者表情都傻了。
  主编开了门,正想去迎市革委会的人,却没想到,一开门,就看到了几张陌生的面孔。
  中山装的男人拿出了证件本子,说:“我是来调查《好人好事是否能抵过成分问题?》这边报道的。”
  主编愣神了一下,忙迎道:“领导请进。”
  科长环视了一眼屋子里头的几个人,然后在一旁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我们调查过了,虽然报道上所述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但写这篇报道的主观意识很强,整篇报道都在引导他人来指责运输大队的队长和夏同志,明显是在泄私愤,我们也调查过,知道这采访的记者确实和运输大队发生过争执。”
  主编闻言,看向了女记者,只见女记者脸色都白了,就知道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她不敢反驳,大抵是因为不敢让这些领导知道她就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
  科长又环顾了屋子里的人一圈,说:“我不想知道是谁写的,我不想争辩,无论怎么说,写这篇报道的人不会认为自己错了,只会狡辩自己没做错,是揭露不公。你与她说英雄事迹,她就会说即便这样,难道就真的一点错就没有吗?”
  “这种人没有大局观,只有小我,说不通。”
  主编一默,想起刚刚听到的那些话,心想
  还真的一点都没说错。
  这些话直直钻入了女记者的心,她张开口,说:“领导,这报道……”
  科长立即抬手制止了她,声音凛冽:“我说过,我不是来争辩的。”
  女记者不敢再说话。
  科长看着主编,说:“这种事,市革委会不希望再出现第二次,就算是揭露不公,揭露黑暗,但也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阐述,而非以个人角度,个人意识来做出引导。”
  主编连连应:“是是是,以后一定注意。”
  “夏同志会回到运输大队上班,一切照旧,你们报社再出一篇不带任何主观意识,有意引导的报道。”
  主编点头:“这是应该的。”
  科长:“最后,我提一个建议,写这篇报道的人似乎不太适合记者这个岗位,到底是开除还是调离岗位,你们报社自行处理。”
  女记者得脸上登时没了半点血色,在科长站起来要走的时候,她忽然喊道:“等等,领导,我真的没有任何的私心,真的只是……”
  科长停下脚步,转过头,目光冷冷地看向她,那眼神似乎看穿了她,女记者余下的辩解没能说出来。
  科长:“在市革委会还没知道这人是谁的时候,报社可自行解决,但当市革委会知道是谁的时候,就是得上批评大会的程度,你们确定还要继续狡辩?”
  女记者所有的话都被堵在肚子里。
  科长看了女记者一眼后,才转头走了出去。
  主编把人送了出去,回来后,看了眼女记者,说:“从今天开始,你到后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