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56节
  按照邦联方案,实质上分为东西两“邦”,实际上就是两国。这个方面大家都同意了,否则根本就没办法往下推进。
  最困难的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是原苏联的债务问题,苏联的外债高达1200亿美元,叶利钦当然不想欧俄独自承担,他要求按照欧俄与亚俄各自继承的油气产能份额分担债务。但这个要求被亚俄断然拒绝并嗤之以鼻,因为这些借款,绝大多数都用在了欧俄境内,东部从来就是被戈尔巴乔夫政府和叶利钦俄罗斯联邦政府忽略的,你们挥霍的钱,还的时候就要我们帮你们还?想什么美事呢?
  当然叶利钦也不是没有理由,亚俄拿走了苏联油气产能的约80%,你让欧俄如何靠自己还款?但亚俄的反击也很犀利,苏联的多数资产在欧洲部分,那是不是该拿一半给亚俄呢?
  单单这一个问题,扯来扯去,就很困难。
  第二个问题是国库黄金的分配问题。其实亚俄早就知道这些黄金,已经被叶利钦集团偷运出国,变成了他们私人财产,总量恐怕有400多吨(原时空号称有786吨黄金被偷运出国,灭失无痕)。本来还要多,但特洛尼科夫在东部当政后,截断了西伯利亚黄金流向中央的途径,保住了这些年的新产量。
  但欧俄总不能说国库空空吧?你们谈要共同负担债务,那么国库的黄金和其它资产,也应该共同分配才对不是?
  这就是亚俄用来怼欧俄的一个有利手段,叶利钦是有苦说不出,他哪里去找可以分配给亚俄的黄金呢?
  第三个问题,就是两国民众之间的自由往来和就业问题。欧俄的民众,能不能去到亚俄,并在亚俄长期居住和就业?国籍怎么算?反过来亚俄的人到欧俄,当然也是一样。
  这个问题本来并不算复杂,因为本来都是一个国家嘛,当然应该自由流通。但解决的难度还是在欧俄,叶利钦和他的部下也不傻,亚俄有着中国人的支持,这个条件是欧俄无论如何赶不上的,中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透露出来的对亚俄的支持,已经根本不是欧俄能够从西方得到的了。
  所以前景恐怕很明确,亚俄的经济状况,多半会好于欧俄。所以未来欧俄的人,跑到亚俄去,恐怕会更多,这是他们比较顾虑的。所以叶利钦要求按照欧盟国家之间的方式来处理,国民算是不同国家的。
  亚俄则主张,两国人民自由往来,都是一国国民,在哪里就业,就必须遵守各自不同的法律法规而已,完全自由流动。至于国籍属于欧俄还是亚俄,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第四个问题,就是最棘手的边境问题。对于亚俄主张的乌拉尔山脊线分境,欧俄并不认可,他们主张完整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必须属于欧俄,这个州横跨亚欧乌拉尔山区,州首府就是叶卡捷琳堡,这个城市一向与新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的竞争者,两个城市谁是老三一向有争议,自然极为重要,欧俄的目的就是要拿下叶卡捷琳堡,而且整个州是俄罗斯著名的大工业区域,以采矿业矿和冶金业闻名,这里可以算是支撑苏联二战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对于这4个核心问题,双方都相持不下,因为对自己一方都觉得极为重要,难以割舍。所以谈判变得似乎漫长而疲惫。
  最后还是中国特使的介入,推动了谈判结果的出台。中国劝说亚俄放弃了叶卡捷琳堡,因为亚俄的经济重心必然转向东方,东方的城市才是未来希望所在。由于两国的分割,甚至是意识形态上的极其敌对,叶卡捷琳堡显然失去了以往连接欧亚的关键枢纽地位,变成了一个边境城市,重要性大为下降。而且这种情况下,亚俄只要经济发展顺利,就易于吸引这个城市的人才和工业转移。除了这个城市外,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其它的部分,则按照亚欧分界线分成两块,西面属欧俄,东面属亚俄。
  既然亚俄做出了利益上的重大牺牲,那么欧俄自然在其它方面要做出补偿。首先是国际债务承担,最后议定由欧俄承担90%,而亚俄只承担10%,但由于欧俄现在无法解决国库黄金问题,最后就用这亚俄本应承担的10%债务作为抵消,所以最后,就变成了欧俄独立承担全部国际债务,而亚俄也不再向欧俄,索取原苏联中央的任何财富。
  国籍和民众自由往来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原则上同意彼此国民自由往来和就业,无需落地签证限制。但实行审批制,两国分开后国民必须首先确认国籍,未来本国籍的民众到另一国,必须先向本国机关申请审批,经同意后方可前往另一国。这种制度与签证制度的区别是,一旦同意了,是不限日期的,也不限制改变国籍,当然,他们到了对方的国家,如果犯事被驱逐回原国籍国,只要之前没有发生国籍转换,也是许可的。
  双方都同意这个制度是有理由的,都想把一些敏感的人才限制住嘛,不让他们跑到对方的地盘,去效命自己的敌人。至于普通民众,至少叶利钦他们是不在乎的。
  至于面子上的邦联制度,并不设立一个“邦联中央政府”,而是一种制度,每10年一次双方进行一次“大谈判”,而每30年一次进行两国各自的全民公投,讨论有没有重新整合,恢复联邦制度的可行性。这其实是一种“对赌”,如果其中一国的实力,完全压倒了对方国家,就有可能应用邦联制度,要求重新统一体制和以我为主,建立新的中央政府。这当然是为了未来留有余地,但在当下,大家都只是做个样子,好给俄罗斯民众一个交待。
  未来其实也很困难,其中一国弱势了,难道就甘心被另一国整合吗?自己一方的利益难道不要了吗?现在只不过是把难题都推到未来而已。例如,苏联的核武器,双方是对半分配,都是核大国,凭什么未来一方压倒另一方呢?
  至于俄罗斯联邦以外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现在双方都没有力量整合,这些国家的独立倾向,已经是明显得不得了,也只能听之任之,伟大的无国界苏维埃联盟,最终也只能分崩离析。
  双方都怕夜长梦多,一旦谈判的结果出来,接下来的发展就很快,叶利钦与特洛尼科夫两人,代表欧俄和亚俄两边,签署了后世著名的《叶卡捷琳堡和平共处条约》和《俄罗斯邦联条约》,向全俄人民宣布,由于俄罗斯联邦内部持有不同的两种思想的力量相持不下,已经发展到彼此无法在一个国家体制内共存的程度,如果继续下去,只能导致彼此用铁和血来辩论。为了避免战争和流血,双方同意按照和平共处的原则,分别建立“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人民共和联邦”,两国主要以乌拉尔山脊线为分界线,但叶卡捷琳堡属于欧俄。欧俄的面积大约4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亿人;亚俄的面积大约119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
  两个国家同属“俄罗斯邦联”,按照邦联规定的原则和平共处,友好协商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邦联条约规定,两个邦国,都各自有外交、货币、军事、国际贸易等独立主权,与一般主权国家无异;两个邦国之间,也实行互不干涉的原则,对于对方的内政无权干涉,否则对方有权反击。
  当然,十年大协商之类的冠冕堂皇的条款,占了非常多条,这也是应有之意,否则双方都对国民交待不过去。
  新时空西元1993年7月19日,苏联宣布解体,东西两大联邦成立,全世界虽然早有预料,仍然极度震惊,一个曾经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灯塔,终于熄灭了,还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就从巅峰走向了解体,让人唏嘘不已。
  戈地图是狼狈地下台的,俄罗斯东西双方,对他的态度都非常差,亚俄就不必说了,欧俄这面,叶利钦也对他极其鄙视,甚至连退休总统的待遇都没有,按照叶利钦的说法,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总统,而且没有经过选举,根本不算是正式的总统。他也不是俄罗斯联邦的总统,俄联邦对他没有义务。此后戈地图还很长一段时间被监视居住。
  这让戈尔巴乔夫在生活上变得狼狈,幸好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感谢戈尔巴乔夫,因为这个人居然帮助他们,搞垮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确实对西方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所以还是丢了点狗骨头给他,通过一些媒体让他发表文章,赚几个养家的钱。
  就连特洛尼科夫知道后,都不能不感慨,戈地图这个家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明明倾向于资本主义,在任期间拼命地把苏联往西方拉,结果自己几乎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叶利钦等人的家族,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而他一旦去职,连生活都成问题。真是个可悲可笑的家伙,不过更可悲可笑的是苏联,居然让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当上了最高领袖。
  苏联终于解体,在西方弹冠相庆的时候,在欧俄这一帮资本主义的新统治者欣喜如狂的时候,欧俄和中亚五国,却开始进入了按照中国顶层规划,全面建设发展和重建体制的过程中。
  首先就是对军队的全面改组,亚俄改组后有50多万军队,开始在苏联的军事传统上接受一些中国军队的条例,毕竟从今往后,他们将主要使用中国的武器装备,亚俄仍将保留一些军事生产能力,但主要是轻武器领域,尤其在高技术兵器领域,他们本来就落后,至少短期也难以具备自研自发展的能力。
  亚俄毕竟只有4000万人,等到中国双重国籍人员以及少量东欧人员补充后,也不过仅有8000万出头的人力资源,这就是一个中型国家,随着军事的发展,这样的国家基本上不再肯定具备真正“全向军事强国”的能力。
  中亚五国的军事部队更少,最多的乌兹别克,不过是20多万人,其余4国,只有10万或10多万人,他们的武器装备,将全部中国化,将在军事重组中完全摒弃原苏联的军事体系。
  在中国的支持下,一共6个国家,开始实行中国的“国卫二线部队”体制,建立起在各个城市和边境为主的国卫体系,这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步骤。
  民兵体系则没有实施,包括中国在内,都觉得这些国家不宜实施民兵体制,没有那种国情的土壤。
  六国的gc党,均在大量中国派遣干部的协助下,重建了组织和管理体系,尤其是组织部、监察部、调查总局等中国特色的党组织体系,为的就是建立起中国模式的严密而有战斗力的新党组织。同步的当然是新政府的组建,六国几乎都是模仿中国体制,重建了新国家的政府体系。
  党政军的重组重建,中国都派遣了大量的干部协助,在这个阶段,天量的物资和资本,投注到亚俄和中亚五国,但中央几乎没有人反对,战略意义太大了,值得中国先期 “亏损”一段时间。
  当然,中央领导人们也都有数,一旦中北和西北外溢的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这种前期投资回收得很快,因为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他们基本都算中国的邻国,能够对中国本土的市场和经济,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而资源的彼此配合,也就更便利、更低成本。
  现在的“西北大开发”已经有了新的含义,首先是“西”和“北”分开了,“西”是指新疆两省等与中亚集合的西北大市场;而“北”则是指北蒙八省等与亚俄西伯利亚结合的中北大市场。其次,西北的含义已经被拓展了,中亚五国和亚俄,虽然是“外国”,但由于逐步发展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一体化,逐渐有了扩大的地域含义——20年后,中国人说去西北,往往可能指的是“外国”的某个城市。
  这是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暂时撤退,本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可能。但在这次调整之后,根基就更扎实,尤其是中国本土,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经济的增速居然开始加快,这也是与同期的“南美拉动”分不开的,两个地域的大开发大建设,使得中国的剩余资本、剩余人力以及企业产品的市场,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张,这种经济上的新动力,是难得的。
  第414章 环游中国100天
  史密斯翻看着自己的日记,他很有感慨,他的“环游中国100天计划”终于完成了,即将离开中国返回英国。
  史密斯的家庭颇为富裕,这使得他才有能力,实施这样的大旅游计划。中国现在是全球喜欢旅游人士的第一梦想,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并不多。西方这些年经济一直不景气,中国又是高收入国家,旅游所需的费用不菲,自然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少,更不要说是史密斯这样能够在中国旅游3个多月的人了,大多数人来中国,不过是最多十多天的走马看花,当然没有他那么深入。
  不过在短暂返回英国之后,史密斯决定还要来中国留学,他喜欢上了这个英国媒体每天都不停攻击的“最恐怖的红色gc国家”,难怪他们总是一派胡言,因为不能让多数西方人,都真实了解到中国的真相嘛,那样的话,谁还有信心呢?
  史密斯一边整理日记,一边对照着,把照片按照去过的城市和地域,分别梳理好,回到英国他想整理成一本“环游中国100天”的游记,如果能够出版就最好了,可以分享给西方的青年们,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中国。
  翻阅着一张张的照片,那些旅游中的记忆,仍然是那么的鲜活。
  这是平津市,是中国古代好几个朝代的首都,一个庞大无比的城市,由于中国强制性的绿植比,使得他与西方的大城市,区别很大。而且这是北平与天津两个旧时代的大城市合并的,这使得这个城市更加显得规模的庞大,某种意义上,这个大城市,大概就像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毕竟它有2000多万的居民,比多数欧洲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正因为这是个无比庞大的城市,所以引起史密斯最关注的,就是这个大城市复杂的交通系统,实在是让他叹为观止,尤其是公交系统。
  按照他的观察,大约2/3以上的轻轨,已经由原来的轨道系统,重建成了中低速的磁悬浮系统,史密斯此前听说过德国也在搞磁悬浮铁路,但当然没有像中国这样已经完全投入了大规模实用。这种公交系统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个就是噪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列车不与轨道接触摩擦嘛,就没有与之的摩擦噪声,而80110km左右的时速,空气噪音也很小。他发现在车厢里小声说话也能听见,无需放大嗓门。
  据说高铁的空气噪音是不小的,因为是400km左右的时速,那样的高速下列车与空气之间高速摩擦,自然噪音不小,但城市里自然也无需使用这样的高铁。
  而且磁悬浮列车的车轮,由于不与轨道等接触,因此速度提高后振动也很小,车厢里就显得很稳。噪声小又稳,自然乘坐的体验感很好。
  真正让他大吃一惊的,还不是这种在欧美,连影子都还没有的中低速磁悬浮“轻轨”公交,而是在地下深处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这在中国也还处于初期试验式推广阶段,在平津市也只建成了从天安门到原天津港区的一条试验线路。
  但是时速高达720km/小时,据说以后还有升级到1000km/小时的潜力!简直是魔幻一般的交通体系!
  这个系统,是用大型盾构机在地下6070米的深处挖掘隧道,然后用一种“全尺寸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构件”搭建地下低真空管道,据说构件的精度,要求三维方向,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在欧美,听也没听说过。
  列车自然是行驶在这个地下管道中,由于管道内是低真空的,虽然管道内不可能完全抽真空,但空气也很少,所以空气阻力就很小,能够使得列车以极高速度运行,现在是720km/小时,如果未来科技进步,动力系统效率更高,空气更稀少,导致空气阻力更少,那么速度就能再次加速。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们正在推进完全真空环境的这种磁悬浮交通体系。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完全真空环境,那么列车时速达到2000km/小时以上,甚至最后发展到4000km/小时,都不再是不可思议的神话。那样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的飞机。
  由于在地下深处,自然也没有什么噪声可言——都被地下土壤吸收了嘛。低真空环境下几乎没有外来干扰,当然振动就非常小。唯一的就是加速和减速时,需要注意。
  地面和地下的这两项磁悬浮公交体系,就让史密斯觉得——中国人完全生活在未来世界,而西方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如果中国人到了西方的大城市例如纽约,恐怕在交通上就让他们会认为,美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生活在上个世纪。但这确实就是现实。
  除了公交系统,史密斯对平津市的私人交通,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全电化,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称呼。他们的私人轿车,已经完全淘汰了汽油机,史密斯亲眼看到了原来的加油站,正在改装为快速充电站和汽车电池替换站。这些电力的锂电池新能源车,在缺电之后,或者在“充电站”大约充上10分钟左右的电力,或者直接租赁充满电的电池,替换自己汽车上的电池。
  这样的纯电车,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单程400km左右,与汽油机车相比,逆势并不大,据说再有两三年,很可能达到1000km里程的水平,那就要比汽油机车厉害多了,关键是能源价格太低了,现在他们开每公里只有2分钱左右的电费,要是换成汽油,大约是100倍,虽然中国的油价太贵了,但换到英国,也是10倍以上的价格。
  城市里很多家庭,还有所谓的从自行车发展而来的“电瓶车”,这种车使用小型的锂电池,每次充电也能行驶50km左右,是很好的代步工具。
  在史密斯看来,平津市的整个交通体系的全电化,比起西方来,先进得太多了,他是赞同环保理念的,相比汽油机甚至是柴油机,使用锂电池无疑要环保得多。
  放下平津市的一些照片,史密斯又拿起了另外的一叠照片,这是在库伦,是被中国人习惯叫做外蒙或者北蒙这个地域的一个重要城市,以前还曾经被叫做乌兰巴托。
  库伦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城市,因为北蒙这里,以前整体缺水,所以很长时间,这里的发展都是被压制的,如果不是过去二十多年的中苏贸易兴起,这里恐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边城。
  直到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确定了“中北大市场”的战略,而从贝加尔湖等地引水入北蒙的超级工程确认,库伦因此变成了中北大市场的重要枢纽城市,重新被定义为人口规模可以达到600万的“较大型城市”后,这里开始高速地增长。
  北蒙地域总体还是地广人稀,但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例如单单新中国建国前的外蒙古地域,就有铜矿储量20多亿吨,煤矿储量3000亿吨,石油储量80亿桶,铁矿储量也有20亿吨。在水资源不缺的新形势下,利用外蒙资源,发展一个以重化工为基础,供应整个中北大市场的重要城市,当然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由于此地的产业,有着大规模的钢铁和特种钢材、铜钼冶炼以及铜材加工,还有以萤石为原料的氢氟酸化工、以磷矿为原料的磷肥工业,以及小规模的石油开采和精细石化产业等多个工厂,史密斯在拜访这座城市之前,总以为这会是一个他印象中的那种重工业城市——污染很厉害,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烟尘呛人,高耸的烟囱,巨大的工业厂房,穿着蓝灰深色工作服的工人等等。等
  但当他到了这座城市后,令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这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或许是与他预料完全不同的缘故。
  天空是那种高原上最典型的蓝得耀眼的蓝天白云,整个城市被淹没在无尽的森林之海中,这里的绿植比不是中国普通的1:5,而是1:10,放大了一倍,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
  巴彦吉如合、博格达汗、青格勒台等山,四面环绕着库伦,南北群山连绵,东西是广阔的草原,因此库伦是一个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长条形城市。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市南部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阳光下总是波光粼粼。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宽广整齐、风景秀丽。哪有一点像是欧洲传统印象中的重工业城市?
  他对这座城市的生态确实感到诧异,于是在库伦专门了解了这里的生态环保,发现确实不一样。
  例如这里仍然是火电为主,虽然在中国火电已经不再发展,但毕竟库伦附近煤炭资源非常多,总不能都用来作为煤化工的原料。这里的火力发电,都已经是“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这本身就领先了欧洲一个世代,那里最多还是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就能做到供电煤耗率低至每千瓦时225克以下,全厂热效率达到45%以上,本身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大大减少了——这是从源头,削减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且电厂的整套环保排污设备,也让人叹为观止,例如使用低氮燃烧器,对燃料进行分级燃烧,让污染物几乎被烧尽;例如使用了高效的静电除尘器。烟气进入除尘器后,只有气体可以顺利通过,灰尘颗粒则在静电作用下,积聚在集尘器电极上,被捕捉收集。库伦火电厂使用的静电除尘器,由五级电场组成,总除尘效率大于99%。过程管理上使用全封闭式圆形煤场、全封闭的石灰石棚,以及封闭式栈桥,配合使用喷雾抑尘等多种的防尘和抑尘措施。
  就连电煤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也是很讲究的,选用低硫煤,并采用湿法脱硫工艺,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后,再排放。通过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装置,让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后,与石灰石浆液充分接触,将绝大部分二氧化硫,转化为可利用的石膏(制砖、制水泥、铺路)。
  所有的水资源,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在厂内回收重复利用。
  更不要说那些高度电子化的烟气监测系统等监控设备,这些设备的数据,直接被环保部门管理并监控。
  这样完善的综合系统工程下的火电厂,哪有多少污染呢?
  另一个产业,钢铁工业,从来就是污染的大户,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一般都是一个工业国内最厉害的领域。
  在库伦这里,是所谓的“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技术体系”,目的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兼顾节能、治理固废和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脱硫脱硝多污染物集并吸附后,将氮氧化物解吸下来,制备成纯净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产品。
  在钢铁废水方面,是一项名为“多流向强化澄清池+v型滤池”的处理技术,每年可以处理废水5000多万吨。在烟气排放方面,则是大型的烧结机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这些措施综合下来,“治水、治气、治尘、治噪”,足以保证库伦这个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变成绿色环保的“花园式工厂”,被称为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确实对外开放了工业旅游。史密斯去参观的时候,草色青青,树木葱茏,因为是夏天,还有鲜花怒放,可谓鸟语花香,处处是景。
  参观了电厂和钢厂,史密斯很清楚,如果库伦其它的工厂都是这个样子,重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确实降到了最低。这个城市在西方没有一点知名度,但它如果放到西方,显然在绿色环保生态方面,是超越了所有的西方城市的,中国的“绿色和平组织”ngo,现在全球很有名气,他们也确实有底气,中国国内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然是超时代的。
  再次翻过一叠照片,这是海参崴直辖市的照片,这个直辖市在中国并不以大规模而著名,而是以最先进而著称。
  人们一般习惯性地称呼海参崴为“数据之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那里是“人工智能之城”,由于科技人员众多,在中国兴起不久的智能手机,海参崴人的拥有量,也是最高比例的。
  秋天的海参崴很美,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十几度的气温,让史密斯印象非常好。不过他听当地人说这里的冬天寒冷湿润,降雪较多,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不使用破冰船的话是只能断航的。
  所以这里的冬天取暖是非常重要的,史密斯也好奇地了解了一下,结果他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这两个中国流行词汇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在欧美,大概只有专业人士提到这两个词,在大众媒体中是很罕见的。
  他了解到的海参崴主要的一家供热公司,拥有无数座换热站,其中的一个系统,覆盖居民约30万户,已经实现了所谓的二次智能供热网覆盖。他们的中央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基于 ai 的热源负荷精准预测,然后在换热站,进行一次网调节阀的精准调控,再在小区实现二次网供热平衡调节,实现了被称为“全网闭环的优化调控策略”。
  智能ai介入的供热季,据说相比过去的供热体系,达到了整体节能10% 以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热源按需定产,实现了“小时级、多时段、多维度”环境参数的自动生产计划,这种智能调控预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9%。
  这样的“能源管理”高科技让史密斯感到目瞪口呆,对比一下就知道,英国冬天也很冷,供热对于每家每户都是重要的,但英国的管理,无非就是根据供热户总量,确定固定的热能生产量,哪有这些高科技手段下的精细管理?
  史密斯觉得这就像是库伦火电厂给他的印象,西方的燃煤发电厂,多数是原始的,污染很大,就连超临界机组也还很少,更不要说中国现在普遍使用的超超临界机组。海参崴的智能能源管理也是一样,领先的程度,完全是此时的西方无法想象的。
  另外一段见闻的印象更深刻,史密斯在海参崴的城市科技馆,看到了关于发展中的“海参崴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的影片介绍,让他感到目眩神移。
  这个操作系统,其实就是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台大的电脑,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智慧的管理”。在整个城市中,会设置无数的传感器,向中央电脑传输各种关键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种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被提供给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进行及时的智慧处置。
  人工智能的处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低频模式”,这是针对需要长期规划、建设和改善的城市项目;另一种则是“高频模式”,是对城市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可以缩减到“分钟级别”的即时调整。
  例如对中低速磁悬浮“轻轨”的管理,每天可以数据化早上的早高峰,然后是晚上的晚高峰,接着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出现一个小高峰,周末的规律则有自己特色,将这些数据整合,就得到了一个合成的数据集,包括七天的基本数据。
  得到这些数据规律后,人工智能干什么呢?当然是调整列车的供给,这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根据提前的预测,安排足量又不浪费的列车数量和班次,而在实践中,又根据临时数据的变动,进行分钟级别的调整。
  这种交通的智慧管理,有点像是医生,因为知道了病人的“血流图”变动的规律,可以对症下药和手术,使得病人恢复良好的健康。
  史密斯当时就感到很敬畏,这样的“精细管理”推而广之,应用到社会和企业的各个角落,其效果完全可以想象——非常高的效率、非常精细的成本控制不浪费,而且外溢的正效应很大,这是一个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衔接得恰到好处的超级系统。
  所有的这一切,正是史密斯决定要来中国留学的原因,因为这里就是人类的未来。在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西方还在吹嘘的“民主和自由”毫无意义,他甚至已经在考虑未来移民的可能性了。习惯了一个先进的社会,难道还要回到原始社会去生活吗?更何况,在他能够看得到的未来,西方必然会落后中国越来越多,两边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现在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