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7节
  李思华对接下来他的工作做了一些安排,最主要的是:
  短期,要保障美国计划的最后一部分,尤其是近期的股市操作、资金安全、股份逐步出让以及1937年的做空计划。要始终控制住金融团队的忠诚,以顺利地完成计划。
  中期,要组建全球的情报网络,尤其是欧洲,世界大战已经为期不远,对于形势要密切关注。在世界大战中,我们要有一张全球性的网络,以执行我们可能的行动。
  长期,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情报外,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情报。对于欧美的最新科技,要用商业为主的模式渗入,同时在科学家中,发展对我们事业的同情者、支持者和共同利益者。科技的重点方向,则是核物理以及电子信息科技。
  李思华还为唐干林介绍了主要的中央领导,但因为他是情报头子,所以只限于少数必须知情的最高层领导,包括主席、周恩来等少数几位领导。其它的,还介绍了负责国内情报和安全的李柯农等人。
  唐干林的返国之旅,在忙碌的工作中渡过,他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征途。
  第94章 坦克飞机与钢铁
  重庆兵工制造基地,赵琪瑞是这个基地的副总师,他还很年轻,19岁到德国留学,今年刚刚归国,不过24岁。
  赵琪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实际上是重庆兵工坦克项目的总负责人,他还如此年轻,就肩负这样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有办法,到处都缺乏人才,他已经是组织上能够筛选出来的最合适人选了,毕竟他在德国学的就是履带车辆设计与制造,而且从1933年起,就被组织送到德国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及克虏伯公司,边学习边实践。可以说,他是看着后来德国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成长的过程而自我成长的。
  早在1931年,李思华就已经安排安华集团的德国分部,与亨舍尔公司,签署了联合研制小体积而大功率的发动机的协议,其实就是坦克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亨舍尔研发,安华出钱并获得技术和生产线。这比历史上在1935年亨舍尔得到德国政府资金支持后,开始的研发,早了整整4年。
  不过,安华否决了亨舍尔的汽油发动机计划,而是要求研制具有多气门技术的12缸v型柴油发动机和使用铝合金铸件,这是后来苏联t-34坦克的经验,这样的柴油发动机,故障很少,而且重量很轻,有利于坦克连续作战。如果是德国自己,是不会考虑用铝合金铸件的,还是因为缺乏原材料。
  同期,安华也与克虏伯公司签约,研制搭载的火炮和相关弹药,目标是75毫米锥膛炮,使用钨合金身管和炮弹。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因为国内的钨储量不错,而且在云南就有部分,足以满足抗战时的钨合金需求。这样的火炮,其实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无法使用,因为缺乏钨合金。
  这使得西华的重型坦克可以仅用75mm的炮管口径,其穿甲威力却超过欧美主流的88mm或者105mm口径。而炮管口径下降,就意味着坦克的全重下降,现在这辆主战重型坦克的全重,只有32吨,说是重型,不如说是中型,比较适合国内比较崎岖的大部分地形。而如果使用88mm主炮,坦克全重就至少要达到41吨。
  所以,现在这辆坦克的数据是:全重32吨,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锥膛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这样的坦克,在北方碰上日本的那些豆丁坦克,自然是虎入羊群,是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其威力还远超德国初期的“虎式”,尤其是避免了虎式发动机故障频频的大弱点,而且减轻了至少4吨的全重。这型坦克,在西华被称为“猛虎坦克”。
  为了避开英法对德国的制裁和监管,1933年10月,双方还联合在缅甸修建了坦克试验场,对样车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各种试验,不断改进。到1934年底,这辆坦克终于堪用了。当然,还在不断继续改进完善。
  李思华担心希特勒行为的不可测,所以已经催促尽快实现全部生产线、工艺和技术转移,尤其是发动机。本来中型和重型坦克,是计划在未来的包头和陕西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的,不过现在的选择,是先在重庆兵工,搭起一条较小规模的生产线,先实现年产1000辆的生产能力。赵琪瑞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就算是“小生产线”,其实规模还是很大,包括了坦克总装厂、车体炮塔铸造厂、坦克机械零件加工厂、坦克炮厂、坦克发动机厂、炮弹厂、光学仪表厂以及后勤服务设施。
  坦克生产的车间是很简单的,就是搭起空旷的大厂房而已,不到大半个月,就已经完成。真正等待的,是电力,目前的柴油发电机,只是临时用电,无法用作生产的,电力的供给,还是要依靠在附近正在紧急建设中的火电厂。交通建设也在加急中,公路和专用铁路,都已经开工。全部配套的完成时间,上级只给了7个月,一切都要求是战时的效率。
  主要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已经从原来在海南的轻型坦克厂调来,当时工人就是超配的,提前进行了培训教育和操作训练,又补充了大批今年的技术学员和新工人,正在进行培训,尤其是焊工,焊接工艺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坦克的质量,工厂对于这一块极为重视。
  组织为赵琪瑞配了一个大约50人左右的高层管理和技术团队,除了不到10名的类似他自己这样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人以外,大部分是这几年在美国专家的培训下成长起来的工程师。
  团队其实不弱,但大家的经验确实不足。所以这些日子,大家几乎拼了命,对工艺和生产做着准备,焊接、组装、去应力、水密封试验和表面处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在检查着最后的设计。前两天,设备终于开始批量到达,整体安装工作全面展开,赵琪瑞这两天累得嗓子都有点哑了。
  不过他的精神非常兴奋,学成归来,马上负责如此重要的项目,简直就是老天爷的好安排。他想着,李书记(李思华)说,一共要建设包头、陕西和重庆三个坦克生产厂,到1937年年产坦克量要超过3000辆,到1938年突破5000辆。想到这些数字,他内心就充满了力量,这就是大国的国力,用我们的“猛虎”,干死那些小日本!
  成都青羊黄田坝,飞机制造基地的大工地上,尘土飞扬。
  卡车司机田春华眼前的建材堆积如山,他回过头望去,连绵不绝的卡车队,还在将各种建材运到现场。
  这就是大建设,帮着卸完货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出神地端详着仓库墙面上的宣传口号:“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据说这是李书记(李思华)亲自为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提写的标语,在现场好几个地方,他都看到了这条标语,每次看到,他心里就有种自豪。
  成飞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与德国联合研制的bf109战斗机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线的转移,在1937年前实现对这款飞机的仿制量产,目标产能为每年1000架起步。在西华内,bf109被称为“应龙-i型”。考虑到日本在1940年前,零式的总量不过是300架,而且只装备海军航空兵,即使日本将之用到大陆作战上,如果能有1000架应龙,就会形成压倒性的产能优势。
  实际上,应龙i型对标的是历史上bf109的f型,即著名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相对于早期的bf109型号,最大的改进其实就是发动机,在1931年安华与戴姆勒-奔驰签约,就要求跳过1100马力,直接要求最终必须提供1300马力的引擎,为了将大马力发动机的功能充分发挥,还要求巴伐利亚飞机厂,增加了副翼和简单襟翼的设计。
  bf109是著名的梅塞施米特设计的,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是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李思华最期望的,是用应龙i型战斗机,与贵州飞机制造基地生产的ju87斯图卡俯冲战斗机(代号赤龙)和ju88战斗轰炸机(代号飞龙)配合起来,形成对日军的“掩护-轰炸”战术,应龙i负责掩护,与日军战斗机缠斗,而赤龙和飞龙则负责轰炸日军重点目标,从而形成充分的空中火力优势。
  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尖端武器,而这个时候,对于西华来说,最好的技术来源就是德国。此时的美国,在这方面还落后于德国,也不够重视,历史上,美国的这些武器,要到二战后期,才通过深厚的国力和科研技术,逐渐赶上德国。
  应龙i的技术优势,除了发动机功率大带来的载弹量增加,以及滞空时间长以外,其全罩式座舱、可缩回起落架、全金属制造的机身与机翼等技术,都是当时最新型的,性能远远超过了日本最新的零式战斗机,单单是应龙使用的高强度薄铝板和精密压铸件的水平,就远超日本住友金属的轻质铝合金50岚金属。整体上,应龙i型是适合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高速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高达710千米每小时。
  为应龙配套,还专门研制了对付日本零式的穿甲燃烧弹,这种炮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蒙皮,并引燃整架飞机。这是日本产品的一贯特点,为了节省材料,总是“薄皮大馅”,但皮太薄,就很容易被击穿。
  当然,零式也有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轻,这就带来了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的灵活优势,所以届时在战术上要精心设计,扬长避短,利用零式装甲较薄弱、发动机功率较低的弱点。
  在成飞的附近,一个当下最高技术标准的大型水泥厂,正在进行最后紧张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基地的建设,包括机场和其它很多建筑,都需要高标准的水泥,这是最重要的建材。而其它大量的钢材,现在还要从缅甸长途运输而来。从成都过来的公路,已经完成施工,正在铺设沥青。但其它方向的公路,仍然在加紧建设中。专用的铁路线,也已经完成勘测,准备开始施工。
  在技术团队上,现在成飞的配置堪称是西华标准下的“豪奢”,总共由5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超过150人,都是从欧美各国回来的高级和准高级技术人员,还有300多人,都是西华现在拿得出手的最好的工程师。
  在当下的准备阶段,技术团队正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消化技术文件,建立起从文件制度、制图规范、飞机标准到工艺指导文件、生产说明书等一整套规范,了解强度、刚度、应力、变形分布情况、外载荷计算、静力试验等重要参数。
  项目的推进计划,是1936年5月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安装、生产线和工艺调试、以及建立起原材料供应链,完成技术团队与工人生产团队的磨合,具备初步的生产能力。从1936年6月起,需要在半年的时间内实现小规模生产和试飞达标,完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提升质量,最终到1936年底实现量产,在1937年6月前完成200架以上合格应龙i型的生产任务,并交付空军使用。
  田春华将卡车开出了堆场,他回头望了一下,我们的祖国,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攀枝花矿区,总指挥张志坚走进帐篷,疲惫地一屁股坐到了垫子上,太累了,这个矿区的条件,太艰苦了。
  张志坚是在海南钢铁基地,锻炼出来的新一代人才,来攀钢之前,他是海南煤钢化综合工业基地的副总指挥,年仅28岁的他,这一次来负责攀钢基地,成为基地建设的总指挥,对他个人而言,既是组织的重用,又是巨大的压力。幸好党委书记黄鑫帮他分担了不少,至少他可以只考虑主要的建设任务,而人力和后勤等繁琐的其它任务,都被黄书记和指挥部的其它同志分担了。
  来到攀钢,他才知道任务有多么棘手。这里完全是毫无基础,原来就是荒山野岭,连生活都没有任何基础。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外部运过来,尤其是还没有路,完全要从零开始。
  所以一开头,最优先的,就是“五通一平一住”工程,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和建设工厂住宅区。
  按照他的思路,从建设大钢铁基地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食、水、电、煤、路”这5个字。
  西华尽量保证了对施工的后勤保障,从粮、油、肉、蔬菜到其它副食品,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艰难地大批调运进来,专门还有人负责在附近开辟菜地,准备在本地解决易于腐坏的蔬菜问题,鲜肉虽然困难,但午餐肉罐头是不缺的,这保障了施工队伍的体能。
  大型供水厂和生活自来水厂还在建设中,短期依托河流,建造了多个小型供水站,通过化工的最新产品——塑料管道,实现输水,在中途还要用多个水泵增压,以适应起伏的地形。
  目前,集结在矿区的施工队伍,已经超过了20万人,足足10台2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已经进场发电,不过柴油的运输,在道路崎岖艰难之下,非常困难,发电机还难以满负荷发电。真正供应生产电力的大型火电厂、输电网络和多级变电站体系,正在建设中,按照计划要求,必须在1935年内实现供电和输电。
  附近的宝鼎煤矿被紧急扩建,通过“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三夺三保”大会战,抽调了3万多人,进行煤矿的紧急建设。按照李书记的指示,这个煤矿区,优质煤炭的储量超过8亿吨,能够满足攀钢大几十年的焦煤需求(按400万吨钢材产量,至少需要每年400万吨焦煤以上,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焦煤使用量会下降),当然远期就要从云南邵通或者贵州六盘水调煤了。想到这,他还是觉得奇怪,李书记和上级是从哪里获得的矿山储量报告呢?
  攀钢地处山区,道路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张志坚指挥部负责的内部路网,包括平地至大渡口的平大公路、石家湾至华坪的石华公路、宝鼎煤矿专用公路、大渡口钢桥、灰老公路、密兰公路等道路。另外,攀枝花地区水系发达,航运也非常重要,预计要疏通整理超过130公里以上的水运航道。
  其实不归指挥部管的外部道路工程更繁重,主要是昆明到攀枝花、邵通到攀枝花、宜宾经凉山到攀枝花,以及乐山经凉山到攀枝花这4条公路。
  有了这4条公路,攀枝花就从山区深处,能够四通八达地与四川和云南的经济区联成一体,而其钢铁,也就能方便地运输。
  不过,目前修筑攀枝花到外界的铁路难度很大,所以张志坚特别期待李书记讲过的,即未来要修筑“丽攀昭铁路通道”,连通云南丽江、四川攀枝花、云南昭通和贵州六盘水。不过这样高难度的铁路工程,至少也是建国十年之后才有能力实施的计划了。
  攀钢的目标产能是年产400万吨钢铁,暂时投放的,是150万吨的生产设备。计划通过近2年的紧急建设,到1936年末,实现正常生产,到1937年具备150万吨满负荷的生产能力,然后陆续扩产,到1939年具备400万吨的全设计生产能力。
  实际上,因为修筑难度大且短期运输困难,攀钢只能说局部是为抗日战争准备的,更主要的是,李思华想要发挥其钒钢钢材的性能优势,未来使之成为优质钢轨的主要供给基地,钒钢制成的钢轨,尤其适合在高海拔、高寒、冻土层地带使用。
  为了攀钢建设,还调集了大量卡车,目前在矿区及附近,已经集结了超过3000辆卡车,作为运输主力。其它配套,包括木材加工厂、建材厂(砖瓦等建材)等,都在建设中。
  让他自豪的是,攀钢使用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第一个高炉,就是1000立方,未来还要建设1200立方或者1500立方的高炉。且由于其铁矿石含有钒钛的特性,一开始就汇集技术人员,在其它钢厂对攀钢的冶炼工艺,进行攻关。
  甚至是工业布局上,攀钢也是特殊的,因为常规的大钢厂,是所谓的“三大一人”,即大平地、大厂区、大铁路和人字形布局,而攀钢的第一个主厂区,是一个山坡,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自然坡度超过了10%,所以自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极为精巧的设计,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来节省空间。
  所以张志坚面临的任务,是极为艰难的,而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用自己十二分的努力,和同志们紧密配合,来攻克一个个难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第95章 蜈蚣气囊与张烤鸭
  从脚下望下去,江水汹涌澎湃,彭家冠不由有点头晕,赶紧定了定神。
  他是修筑乌江大桥的建筑技术人员。乌江果然是天险,他在这里已经两个多月,对“天险”这两个字体验深刻,果然是流急、滩多、谷狭,枯水期短,洪水期长、水位变化大,水深流急。而且两岸岩壁近乎直立,不少地方存在不良地质,滑坡、岩堆、岩溶都很常见。
  现在修筑的乌江大桥,设计指标是全长368米、桥面双线净宽20米、高4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这样的大桥,施工最难的是水中主墩的基础、墩身和连续钢构梁的施工。只能是选择枯水期紧急施工,抢出时间来。为此,在乌江两岸都设置了混凝土集中拌合站,以及混凝土输送泵,而不是这个时代常规的只在一侧设立。施工也是从江的两岸同步往中间推进,这对于尺寸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是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建筑集团是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在中间合拢不了,那不是要闯大祸吗?
  明天就要进行江底的爆破,这让作为爆破施工负责人的彭家冠,内心压力很大。3号水中墩,仅墩身就有15层楼高,河床为硬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需在17米深,水下实施基础爆破面320多平方米、足有1个篮球场大,最大爆破层厚8米,总方量更是高达6000立方米,且爆破后的石碴,易流入主航道河床、深水区水下清碴困难,,需要尽量避免。
  这一次他们采用的爆破方法,是近年才发展基本成熟的水下钻孔爆破法。通过钻爆船,对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将钻机从船上放下水底,定位后钻孔,在孔内放置军用猛火药,用塑料导爆管保护导火索与炸药连接。
  在引爆时,点燃导火索,导火索燃烧到尽头,其火焰直接引爆火雷管,火雷管起爆炸药,完成整个爆炸过程。
  所以如果爆炸效果不好,不但会影响施工周期,需要重新爆破,还可能破坏水底的底座基岩。想到这些,已经算得上经验比较丰富的彭家冠,就不由得有些焦躁。
  另一位工程师张秋火,则正在考虑着自己发明的“蜈蚣气囊下水装置”,能否适应枯水期的乌江,虽然已经经过了多次试验,但这次是见真章,他也有些紧张。潜水员下水,如果将他发明的像蜈蚣般的气囊带下去,并能正常使用,就能较长期待在水底,而无需反复出水更换氧气,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工作效率和降低水下工作难度。
  蜈蚣气囊,还能用于墩柱基础施工的圆形钢围堰,包括水上运输、安装、拼接和定位,对于降低整体施工难度,作用是全方位的。因此,总指挥部对他高度褒奖,不过气囊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还是理论上的,能不能真正实用,就要看这几天的实践了。
  一个个技术人员,思考和计算着自己的负责项目,而乌江大桥,也将在未来几个月中,一步步走向合拢,完成最终的建设。
  张全安惴惴不安地坐在台下,他望望周边的人,很多人也神情有点紧张,不知道政府叫他们来做什么。
  张全安家传的烤鸭,一向以“张烤鸭”著称于成都,他家做烤鸭,都是选用当年生养、体大肥嫩之鸭。成品切条,淋上罐中鸭之油汁调制的滚烫卤汁,那是鲜香扑鼻,味美多滋,加之鲜杀鲜烤,现做现卖,更是香鲜独特,风味浓醇,配以热烤之锅盔,蘸卤汁,风味别样,味美爽口。素有酒水穿肠过、美味心中留的美誉。
  不过自己一个卖烤鸭的,政府为什么会找自己呢?
  成都解放后,政府对他们公布了管理规则,允许他们继续私人经营,税收还比以前军阀刘湘的时候,减了不少。不过新政府是根据经营的规模来管理的,如果都是用自家人没关系,但是雇佣他人,就必须符合西华的工钱标准,给少的话会被严厉惩罚,甚至被关店。
  私营餐饮店的利润,是老板与雇工分成的,像是张烤鸭这种,现在还全部是家人的,当然不用分,但是那些大点的店,就必须按照营业额和利润,拨出一部分作为“员工分红基金”,不能把利润全部拿走。生意做的越大,老板分成的比例,按照台阶上去,逐渐递减。
  不过当然还是把生意做得大的好,即使老板的分红比例越来越低,但还是赚得越来越多呀。所以商家们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因此就停下来、不做生意的。
  张全安有一次在茶馆摆龙门阵的时候,还听到一位先生,解释说西华这种做法很有深意。一方面,是西华摆明了要保护最底层的雇工,不让你们这些小老板,剥削他们,让他们辛辛苦苦,每个月还吃不饱饭,西华是共产党,宗旨就是为了底层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西华这也是为了你们的长期发展,底层的雇工都有了点钱,他们才买得起其它的东西啊,多买件衣服,多买点吃食。就像你张烤鸭,这些雇工以前哪里买得起你家的烤鸭?但以后就不一定,他们收入多了,偶尔也会买一只解馋。这样的话,你家的生意不久会更好了?这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那位先生最后感慨说,这就是“新朝气象”啊,想得远,做得到。可不是刘湘那个龟儿子,他哪里懂这些经济之道。
  这些道理张全安还是听得懂,他也觉得,西华很厉害。没看到才2个多月,成都已经大变样了吗?现在的街道屋子,都干干净净,就连他们摆摊,都必须整整齐齐,街上的混混,都不见了,他们如果继续在街上混,都会被“城管”抓得去干活,清扫马路什么的,而生意确实也变得好了一些。
  他更在意的,现在娃儿能够读书了,不要钱,每年只要一点书本费,而且那个书,读完一年还可以统一被付费回收,说是再交给下一年的学生娃儿,大家都可以省钱。
  总的来说,张全安觉得西华还是不错的,能够太太平平生活,烤鸭还卖得不错,这生活就很踏实了。
  很快会议就开始了,张全安注意到,来的人不少,大概至少有100多人,有些人自己还认识,都是做餐饮小吃的。
  台上的领导张全安认识,他经常到他家附近的街道,检查工作,这位领导是本家,也姓张。
  张领导讲话,介绍了这一次政府找她们的目的,原来大领导在重庆搞了一条“美食街”,非常轰动,现在生意好得不得了。
  所谓美食街,就是把城市的著名美食,都汇聚到一条街上,比如你王麻子是做棒棒鸡的,店开在家门口的街上,你张烤鸭,店又开在张家门口的另外一条街上,人们走过你们家门口的街,只能吃到一种或几种美食。
  但是如果有一条专门设计改建的美食街,王麻子也到这条街,开个卖棒棒鸡的分店,你张烤鸭也到这条街,开个卖烤鸭的分店,其它著名的小吃,也到这条街上开分店,最后假如这条街上有一百多种美食,大半个成都的美食,都能在这一条街上吃得到,你们自己想一想,这个生意会不会好呢?
  台下一下子就轰动了,小老板们精神立即就亢奋了,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啊,生意那还用说?成都人、外地人,不得经常到这条街逛街和购买品尝美食?生意肯定好啊?
  很多人立即就盘算了起来,有些人心头有些担心,到美食街开个分店,也得不少钱啊,自己拿不出来那么多啊,而且肯定要雇工了,万一生意不好,付不起工钱怎么办呢?政府这方面非常严厉的。
  张领导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表示,政府当然知道,很多小老板也没有多少钱,可能投不起新店或者担心投资大了,收不回本钱。所以政府有配套政策。
  整条美食街,会由政府出资全面改造建设,务必突出成都的“川西文化”,简单说就是要干净又漂亮,一看就是成都味。美食街的商家,会进行预先登记,在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就根据商家对自家食品的需求,安排好厨房、店堂或者销售的铺面,完成建造后,商家直接“拎包进驻”就可以。
  美食街对于登记入驻的商家,免掉3年的房租,3年之内只会交一点街道卫生费,当然营业额,必须照章纳税。3年后,政府会核定房租,不过请大家放心,政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活跃市场,所以3年后的房租也不会高的。
  没等张领导继续说下去呢,很多人就已经在下面喊上了“我家马上就登记!”张领导也哈哈笑了,过了一会,才继续往下说。
  美食街正在设计,计划总共容纳160个商家入驻,所以是登记为准,一个萝卜一个坑,满了就停止招商。所以商家们自己想好,后天上午8点,还在这里,开始登记,填写申请书。
  不过,政府会对入驻的商家进行筛选,美食街的每一个商家,务必是有成都特色、或者至少是四川特色的特产美食,如果自己没有两把刷子,做不出好东西,那就自己洗洗睡吧,不要来申请,政府也不会同意,否则不就是砸美食街的牌子吗?入驻美食街的商家,政府也会严格监管,务必是良心经营,保证美食的质量,如果有商家偷奸耍滑、以次充好,政府会严厉惩罚,并将它驱逐出美食街。
  张全安也很激动,这是大好的机会呀。他本来就嫌自己现在的铺面太小,最近生意好了以后,都不够卖的,现在政府免掉房租,自己扩大生意,就花不了多少钱,回去就和老婆商量,后天赶紧来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