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3节
  这条公路是根据地“央企”建筑集团,这几年吸收欧美最新科技的第一次尝试。历史上1928年,美国修筑了第一座立交桥,每天可通行汽车6万多辆。基本解决了高架桥的技术问题。从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高架桥不断出现,用来跨越山谷和河流。
  修筑川黔公路,主要需要的技术就是三种,高架桥、跨江大桥(乌江)和隧道。跨江大桥的技术,建筑集团早已掌握,并在缅甸根据地已经大量使用。而隧道科技,随着1927年美国在纽约哈德逊河底成功修筑了厚兰德隧道后,隧道的挖掘、通风、排气、照明等技术需求,逐步得到解决。
  除了美国,德国的希特勒,已经开始构筑德国的“高速公路体系”,相关的德国技术,也逐渐被在德国的技术引进小组导入西华。
  这些技术,建筑集团都已引进,而且现在集团还有几百名的美国公路和桥梁的建筑技术人员。因此,现在建筑集团已经有足够的信心,通过高架桥、跨江大桥和隧道的组合,来完成这一条“快速干道”。
  11月21日开始,入川主力分为两路,一路北上,由广安、南充向巴中方向,逼近陕西汉中。一路西向,入内江后再分为两只,主力由资阳入成都,再北上占领德阳、绵阳等地,以及成都周边的眉山、乐山和雅安等地;另一只则向南折行,占领泸州等地。
  接下来基本上就是两三天占领一个重要城市,四川名义上是六军阀,其实在他们麾下,又是势力众多的多个小军阀,细算起来至少有100多个。这些军阀,有的妄图抵抗,有的逃跑,有的投降,但最终跑的也跑不掉,难道还要出川吗?有的试图当土匪,但极为重视特种训练的西华军,现在各部拥有大量的特战单位,土匪自然是最好的练兵对象,因此也纷纷覆灭。
  到了12月底,就连跑到雅安的刘湘,最后也无奈投降了,他还是想生活在四川,不想客死他乡。这个时候,四川最后的抵抗力量,就只有西康的刘文辉了。
  但他也没能抵抗多久,实际上他拖延的时间,也只是西华军需要行军的时间而已,毕竟川西北,地形险峻、道路难行,重武器就没办法运过去了,但至少大量的重机枪、轻炮、迫击炮等,还是要在行军中带上去的。这花了不少时间,而等到遵义会议召开前的1月中旬,刘文辉也只好投降,甘孜、阿坝,也被西华军所控制,整个入川的军事行动,基本完成。
  第88章 遵义会议
  徐向前早在1月10日,已经赶回遵义准备参加会议。作为入川主将,他立即被林彪等红军将领“围攻”,他们对于西华军入川的军事行动,当然感兴趣。不过,徐向前的口才可不太好,而且整个行动确实平淡,他的叙述,让将领们不由得有点失望。不过他们转眼就能想到,这种“平淡”的背后,是西华军实在强大不过的军事力量,以至于川军无论如何变阵、组织、对攻,利用地形,各种“奇谋妙计”,但是在西华军的绝对实力面前,都不堪一击。
  林彪不由向彭总感叹:“这就是李力胜同志的力胜之道呀,一堵铜墙铁壁推上去,不管前面是什么阵型,都被摧毁粉碎。不过,这样的战斗,确实就有些无趣了。”
  彭总瞥了他一眼,说道:“只要是让我指挥,我也喜欢这样无趣的战斗,战士们牺牲会很少。这样的仗,打起来多爽。”
  林彪点了点头,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指挥这样的“绝世强军”,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
  李思华这几天,忙碌到飞起来,她不停地与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们,或单独、或几个人,密切地协商各种议题、方向和决策。而苏区的领导干部们,彼此之间的讨论和争论,也非常激烈。
  苏区领导们,经过缅甸近一个月的参观访问,可谓是震撼到了灵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缅甸的实例中,他们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模型”和“概念”,农村的乡寨体系、民兵体系、农场体系,种植+多元化副业的发展体系;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基建体系、民用工业体系、厂矿体系、商贸体系、大流通体系等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巍峨”的钢铁厂高炉、化工反应炉、合成氨大罐、各种工业产品生产出来的流水线,整个根据地永无休止的筑路、修桥、建筑,整个根据地火热的大建设氛围,都让他们振奋不已,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
  绝大多数的同志,在这种改变时代的伟力面前,迅速地转变了思想,对于李思华的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度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即使是博古这样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死硬派”,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缅甸根据地的建设进程,在他看来还超过了苏联,苏联也没有如此大规模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是因为他回国了,这几年苏联的建设速度,可一点都不慢。
  在这样“现实案例”的帮助下,李思华说服同志们,就显得相对轻松很多,思想转变过来,其它就好说。
  尤其是在1月12日,遵义会议前三天,李思华在包括主要的几位领导人在场的一次讨论上,正式提出,由主席担任党内领袖,她副之的任命,震动了所有的同志,本来大家都以为李力胜同志出任党的领袖,是“自然”、“天然”的,人家成功地创立了西华并发展到如此强大的地步嘛,而中央苏区前期一败涂地,这不是明摆着吗?但是李思华非常诚恳,她认为主席来坐这个位置,才是最合适的,既能团结大多数同志,又能发挥各自所长。
  主席非常震动,他坚决推辞。李思华与他私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反复说服,主席最后才勉强接受。这一事实,让主席和苏区领导们非常感动,认为李思华体现了革命者高度的革命自觉和高尚的人品,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表现。
  其实李思华早就对这个问题反复思考。她还是认为,主席的能力远在她之上,她只是“窃取”了历史,而真正能够担负起对民族利益最高负责的,非主席莫属。消息传出后,红军的将领们也非常震惊,对李力胜同志钦佩不已,不是谁都能抵御住这种诱惑的。
  经过充分的酝酿,1935年1月15日,李思华前世遵义会议的同日,这个时空的遵义会议也正式召开了。会议主要决议的内容是:
  一、批判了博古、李得等人在王民(人在苏联)遥控指挥下,对于我党和原苏区根据地的错误领导。解除博古的最高领导人职位,解除王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另行安排。李得要对红军失败导致的大量牺牲负责,其人坚持错误指挥,打击斗争同志,不可饶恕,立即执行枪决。实际上,这是李思华给全党的警告,也是表示对于共产国际决裂的决心。深一层的意思,也是让李得负起前期失败的主要责任,将其它同志的责任解脱出来。所以虽然周恩来等同志反复劝说,李思华还是决意枪毙掉这个家伙,以儆效尤。
  二、将主席和李力胜同志的提出的战略思想,确定为今后党的方针路线和战略设计的总路线。我党将独立于共产国际之外,独立发展,为自己的民族负责,不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三、组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主席担任政治局主席、军委主席和党的总书记,李力胜担任政治局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和党的第一副书记。组成新的“最高三人团”,即主席、李力胜和周恩来,三人团中,主席是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而李力胜是对政治、政府、建设、财政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周恩来同志主要负责各方面的协调和外交工作。
  四、在抗战爆发前,对外仍继续使用“西华联合民主政府”称号,取消中央苏区,冯百驹仍任西华政府总理。
  五、中央红军、以及未来的其它根据地的红军,统一纳入“西华人民革命军”序列。任命朱德为总司令,曹子卿为副总司令,李力胜为总政委,袁国屏为副总政委,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
  六、组建4只野战方面军。预计到5月,根据武器装备的生产情况,在整编中央红军和川陕的红四方面军后,会有67个师。其中:
  彭德怀任一野司令员,政委袁国屏,副司令员陈赓,参谋长左权,统领6个军18个师,作为北上大西北的主要军团。
  李朴任二野司令员,政委黄安华,副司令员陈长浩,参谋长邓平,统领7个军21个师,作为缅甸的主要守备力量。
  徐向前任三野司令员,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王树深,参谋长彭雪峰,统领3个军9个师,主要方向为面对桂系。
  林彪任四野司令员,政委罗荣桓,副司令员罗斌辉,参谋长熊豪,统领3个军9个师,主要方向为面对湖南方向的湘军和中央军。
  叶勇为海南独立兵团司令员,政委夏复,统领5个师,镇守海南。
  其余5个师,1个是中央警卫师。4个教导师,分驻云贵川和缅甸。
  以上总计62个师,未来几个月新增的5个师,任命待定,不过主要的使用方向,可能还是补充入陕甘的大军。
  红军中大量后世著名的人物,李思华都根据记忆,将他们挑出来重用。此时中央红军的高级将领,大多数都担任了要职,这让苏区的同志们非常感动。李力胜同志真的是风光霁月,坦坦荡荡,这使得她获得了崇高的威信。
  其实她也根据记忆,排斥了少数人,她厌恶他们后世历史上的一些作为。
  至于“山头主义”,她是一点都不担心的,谁的山头再大,还能大得过她李思华吗?她亲手创建的军队,最大的山头就是自己。这可不是前世,那时候的很多部队,是一些重要同志自己发展出来的,因此山头主义自有来头。
  七、中央驻地暂时选择重庆,这不仅因为重庆是四川门户,更因为是为了接下来的大西北攻略考虑。
  八、中央苏区7万同志,川陕苏区5万多同志,预计将有约6万同志进入西华军各部或者重新编制,其余6万多同志充实地方。无论是参军或者是到地方工作,都必须经过3个月的教育培训,熟悉、理解和接受西华的各项政策方针、工作流程、工作逻辑等,方可入职。而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也已联系安排尽快到西华根据地进行改编。
  在遵义会议前,已经联系上了川陕苏区的张国焘等人,缺了徐向前,补上了王树深,还是那只熟悉的四方面军。对于张国焘此人,她现在的感觉很复杂,有心拿下吧,暂时没有理由,张国焘在川陕苏区,至少现在还是做的不错的,她也只有慢慢来了。不过,此人到川陕苏区,曾经大量屠杀同志“肃反”,就这一条,她也不愿意继续重用他,先挂起来吧。
  李思华从周恩来那里,比较遗憾地知道,由于共产国际远东局在上海的电台,前期被国民党特务破坏,目前与苏联和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已经中断。李思华这里当然有最先进的电台,可是没有与苏联建立新的电报密码之前,是无法联系的,总不能拍发明码电报。
  周恩来问她想干什么?她告诉周恩来,本来她准备直接电告斯大林遵义会议的决议。要狠狠地骂他一顿,只顾苏联的民族利益,将兄弟党的同志性命,当成可以牺牲的筹码,胡乱派人指挥。并且要通知斯大林,不要想着再利用我党,我党是独立自主,为自己民族负责的共产主义党,不是苏联的傀儡。
  周恩来也只能苦笑,李力胜同志眼里不揉沙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果然是她认为绝对无法妥协的原则问题。
  中央红军到目前为止,仍保持着与四方面军的电报联系,因此在遵义会议前,就已经通知了张国焘等人,让四方面军向四川巴中开进,西华军会在巴中接近陕西边境的地带接应他们,中央红军、西华军、四方面军会进行全面整编,形成一只完整的军队。
  这个时候的张国焘,虽然有野心,但还没有发展到历史上,红军过草地时那样的野心。说起来,那也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一方面军)损失太厉害(只有1万多人了),而他的四方面军还有近4万人,相比之下算得上“兵强马壮”,才激发出来的野心。
  在1935年初,他的野心还限制在党内的职位上。所以接到中央电报,虽然不愿意就此失去“独霸一方”的“诸侯”地位,但也不敢对抗中央。
  在遵义会议刚刚结束时,四方面军已经和西华军接触上了,西华军安排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在巴中、达州一带驻扎,等待整编。
  而张国焘和其它四方面军的领导层,则被招到重庆中央,等待新的任命。
  所以现在张国焘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西华军一路护送他们,他已经看到了西华军的强大,即使是二线的地方部队,装备和军容也强于四方面军,当然他对四方面军的真实战力很有信心,但是这无法让他否认西华军的强大,人家的强大,是整体的强大,沿途他也看到了地方政府、民兵组织各种的行动。四川一解放,就进入了大建设阶段。
  他已经了解到,西华军前期就有56个师,超过90万人,而且都是全副美械装备,装备水平超过了同期的日军,是完全的美国和德国标准。这是何等强大的力量?让他的野心感到完全无力。单单从军力的对比上,他就知道,他塑造的四方面军,在整合后也只是很小的一个支系。
  他不由得想起了李力胜,当初他还顺着陈独秀的意思,痛骂此女。现在看来,自己显得多么愚昧。难怪她当初瞧不上中央,如此大才,确实有这个本钱。
  我党有了西华一系,革命胜利变得非常有希望。可是他虽然也高兴,但一个人的时候,就不由得沉寂下来,心里总有那么一些遗憾。
  在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又专门召开了高层军事扩大会议,对重要军事任命和接下来的军事任务,做了重要说明。主席和李思华都做了重要发言。
  主席的发言,主要是任命和对接下来军事任务的解析。李思华的发言,则涉及了未来的军事布局。她发言的主要内容是:
  “这一次西华军的整合,据我观察,有的同志高兴,有的同志郁闷,有的同志还在暗暗生气,都是不同的革命工作,不能有做官思维,都好好地检讨一下自己!”
  李思华的批评,让全场肃穆下来。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溜溜。同志们有才能,组织会看在眼里。再有才,没有驾驭才能的政治思想修养,有才无德,组织不会用!”
  “我们即将实现67个师的总编制,而今年即1935年的年底,计划是90个师,到1936年底,是130个师,到1937年,则是180个师300万人的编制。”
  这些数字的宣布,让台下都轰然起来,大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李思华冷冷地一笑。
  “不敢相信?那是你们对于我们工业力量的建设还一无所知。”
  “这样大规模的军队扩编,我们需要非常多的高级军官、高级干部,有德有才的人,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被组织选拔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
  “而且你们现在算什么有指挥的才能?接下来的每3个师的1个军,将发展成为9个师组成的一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包括6个步兵师,2个摩步师和1个装甲师。”
  “你们中有谁现在就敢说,自己能指挥摩步师和装甲师?有谁?”
  场下鸦雀无声。
  “所以有得为自己职务而抱怨,不如赶紧学习。如果不能胜任指挥,组织当然会很快将之撤职。说实话,我还没有发现,现在你们中的哪一位,当下就能够达到指挥现代化军队的要求呢。”
  “我们面临的是与列强的现代战争,主要不再是与过去国军那样的近代军队作战。如果不是现在军官的空缺太大,你们都该被扔进军校去学习两三年。你们现在其实根本不够指挥的资格。”
  “但是,现在的同志们,只能是边干边学,每个师我们都将派遣教官,在根据地,已经聘请了一些德国退役的军官来指导,你们要把他们的本领掏干净,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拼命学习,怎么可能胜任指挥?”
  “现代的军队,必须是一只学习型的军队,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越来越科技化的战争。那种我就是大老粗,就是靠小聪明指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个人都必须有文化,能学习好如何指挥以现代兵器武装起来的军队。不能适应的,只能淘汰。”
  “所以每个人的任务,都非常重,要在自我学习的同时,带动同志们学习,让你指挥的每个团、每个师、每个军都能进行现代化的作战。”
  “我们每个月,都会对各级军官进行考核。除了演习考核,还有文化和指挥考核,连续不合格的,就是不适合担任军事主官的职务。”
  “我们不希望,在座的同志们还在用红军时代的旧经验,来混新时代的日子。你不成长,就被淘汰。只有不断跟得上组织对军队指挥的要求,你们才能不断适合更重要的职位。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还想着什么被组织重用?扯淡嘛。”
  “就像有的同志,现在的经验,还是冲锋就是组织机枪队和手榴弹。可是我们现在的基本要求,已经是冲锋变成了指挥坦克突破、配合装甲步兵。如果老经验不换,你凭什么指挥呢?”
  李思华的一盆冷水,让所有的高级军官都冷静了下来,接下来的职务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西华军已经在演变成为欧美标准的现代化军队,军事指挥的技术含量正在逐渐提高,自己能否胜任,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同志,心里开始有点发憷,事情完全不是那么简单。
  会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知道了接下来需要拼命地学习。
  第89章 西南发展大局(一)
  李思华正在给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委(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同志们培训,他们正在细化整个云贵川与缅甸海南协调的发展规划。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李思华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的脑袋,来完成整体的规划,她一直在有意识地培养计委和经委的同志,因为他们是中央的经济管理部门。
  今天的培训,很多原苏区的领导干部也都来旁听,他们现在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李思华随便一眼扫过去,就看到了陈云,还有抵达西华后一直很沉默的邓小平。李思华淡淡地笑了笑,开始了她基于西南整体规划的培训。
  她首先讲的,是发展的逻辑和次序问题。
  进行国家级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你有什么本钱来发展,就像一个商人,最起码都要知道自己的人、财、物在哪里、有多少,才可以进行自身下一步的计划,在人、财、物之上,还有一个市场,做什么生意不需要市场呢?
  对于国家来说,人就是人口。我们知道,海南现在有约400万人,缅甸现在已经移民超过1000万,加上原居民500多万,总数就是1600万。新的解放区,云南估计是1700万,贵州估计是1300万,四川含西康在内估计是6000万。根据地的总人口,大约已经达到了1.1亿人,虽然我们还只是解放了全国的一小部分地域,但解放区的人口规模,也已经堪称大国,所以规划和计划,都必须以大国的逻辑来进行。
  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我们为什么将四川的攻略提前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获取大量人口,才能够进行大国战略,未来我们才有对抗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可能。注意,日本的人口是7000万人。
  财就是财政和资本。要进行建设,没有资本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钱。钱从哪里来呢?
  历史上,欧洲列强,是靠掠夺他国和殖民,从其它地方抢过资本和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国家,英国是最典型的,日不落帝国嘛,而美国就是在印第安人的尸骨之上,掠夺了美洲最肥沃的地域,获得了发展的资本。
  对外掠夺不够的国家,就要靠自己的发展积累资本。例如苏联,它继承了沙俄的广大土地,沙俄学着欧洲,掠夺了很多国家的土地,例如从我国。但是其资本并不多。所以苏联现在的工业大发展,是采用了“工农业剪刀差”的方法,工业发展靠掠夺自身的农业,即工业剪农业的羊毛,通过将农业人口的收入压低到最低,剥取几乎全部利润,来投入工业发展。
  苏联能这么做,这是共产体制的组织优势,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农业利润集中投入工业发展,使得苏联得以获得工业化的基本足够的资源。
  但是,这样做的后患非常大。为什么呢?
  因为长期下来,农民满腹怨气,一年辛苦到头,还不一定能吃饱饭,其实他们的生活,比起过去的“农奴”,改善真的很大吗?苏联采用大农场的方式,将农民和农业集中起来发展,其实依靠的还是拖拉机为主的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农场工人即农民的积极性,是完全不存在的。
  所以苏联的体制,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农民支持的。也正因如此,他们所谓共产党就是代表工人阶级,在他们国家,确实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根本不可能也根本不代表农民。
  对比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发展,非常难,最难的就是缺乏资本。我们的信仰,让我们不能去掠夺他国,而且我国现在还很弱,能掠夺谁呢?内部呢?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如果内部用工农业剪刀差的方法,工业剪农业的羊毛,来获得发展资源,那么农民就要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
  如果是这样,那不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剥削吗?这是少数城市工业阶层对多数乡村农业阶层的剥削。这是我们革命的初衷吗?
  说到这里,陈云和邓小平他们都听得入了神,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到的盲区,完全是打开了思想的一片新天地。
  然而,不管怎样,还是必须解决资本问题啊。所以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两手抓,尽量平衡的方法。
  一手是对外的金融掠夺,西方帝国主义军事和经济掠夺我国,我们也利用西方的金融规则,更利用西方爆发大萧条经济危机市场动荡的好时机,获得了初始的发展资本,我们今天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基础就是这样来的。不过这一手是有时效性的,美国终究会对我们越来越了解,早晚会终结掉我们从他们那吸血的隐秘管道。
  另一手还是对内,主要是消灭剥削食利阶层,获取他们的资本,作为原始发展资本;
  第二尽量地“去中介化”,通过组织起全国性大规模低成本的流通和运输体系以及交易平台,将城乡之间的贸易流通成本尽量压低,使得商贸上的中介费用,即西方经济学所说的中间费用或交易成本最低。本质上,是压缩商贸即商业的利润,来为工业和农业保留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