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2节
李力胜同志在老城原来黔军军阀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等待他们,这里其实就是她前世历史上遵义会议的旧址,李思华决定,还是要有仪式感,她想“重演”著名的遵义会议,甚至正式会议的时间,她决定也还是选择从1月15日到1月17日,让地点、时间都完全重合,只是此次的内涵和内容,当然大不一样。这种“重演”,让她觉得非常有融入历史的感觉。
主席和周恩来他们,从卡车上下来,虽然卡车设了排凳,腿脚还是很酸。一群人揉了揉自己的腿,在西华同志的引导下,慢慢走进了官邸,这是一栋灰砖砌成的两层小楼,在那个年代,在遵义这样的内地小城,算是非常气派的了。
他们很快就看到了等待小楼前面的李力胜同志。
一眼看去,李力胜是个清秀的年轻女子,微笑的脸上有着锐利的目光,在女子中她应该是很高的,站得笔直,是标准军人的姿态。在李力胜同志的周围,还有几位同志,周恩来一眼就看到了冯百驹和袁国屏,他们已经几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李思华注意到走在前头的几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的面容,她都非常熟悉,有一位戴着眼镜的书生样子的人,她猜测应该是博古。
她与众人逐一握手,当与主席握手的时候,她内心其实是激动的,在这个时空,她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与心目中的领袖,成为战友。
她的笑容灿烂,压抑着自己的心情对主席说:“终于见到您了,久闻大名,对于能够搜集到的您的著作,我几乎都是反复阅读,可谓是韦编三绝,以后一定多向您请教。就在昨天,我还在翻阅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席爽朗地一笑:“李力胜同志,我对你,才是久闻大名啊,你和西华的同志们,做的好大事业,我们就惭愧啰。”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在李思华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悦耳。
一行人到大厅内坐下,周恩来主动向李思华,逐一介绍了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们,除了他自己、博古、主席、朱德、章闻天、陈云、邓小平、王稼祥、邓发、恺丰、刘伯承、叶建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彭德怀等人。
李思华面色沉静,其实内心真的是很激动,我党一代之俊彦,几乎都在这里了,在他们手下,很多未来的精英,也都在成长。她还见到了熊豪,这让她很欣慰,这个老朋友,还活着,真好。
李思华也向他们介绍了西华的班底,相应之下,李思华这里的高层人力,其实还是比较薄弱,她是靠了“钞能力”、“作弊器”,短期膨胀起来的,除了广州起义为她带来的高层人力外,主要就是这些年从部队中培养,从海外吸收、再在根据地锻炼出来的一些人。
当然,她也不会妄自鄙薄,时势造英雄,锻炼出人才,我党的精英,也是这样出来的,在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未必就非常出色。
大家认识和寒暄过后,大厅内沉静了下来。李思华神情严肃了起来,她对博古和周恩来说道:
“博古同志、周恩来同志,无论是我,还是西华的其它领导同志,对于你们中央苏区的最高三人团的领导,都极为不满。你们对于中央红军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按我的脾气,本来是要狠狠骂娘的。西华的同志们反复劝了我很多次。所以我今天就不骂娘了,但是我还是必须指出,尤其是博古同志,你们这个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小群体,不仅违反了党内不得拉帮结派的纪律,而且妄自尊大,完全不尊重其它同志的宝贵经验和正确建议,以至于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
博古的脸色极为难看,可现在他又能说什么呢?周恩来主动把话题揽了过去,他代表三人团做了诚恳的检讨,李思华静静地听完,然后说道:
“我们先不讨论处理意见,我们需要向前看。经过我和西华政治局其它领导的讨论,建议你们先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去缅甸根据地考察参观,毕竟云贵刚刚解放,而四川我们还在完成对最后一个大军阀,即对盘踞西康的刘文辉势力进行歼灭。只能是先到缅甸根据地,你们才能获得对西华根据地深入的了解。在此期间,你们自己可以先进行深刻的讨论,深思熟虑,充分酝酿意见,然后大家返回贵州遵义,我们还是在这里,计划在1月的15日到17日,举行一次遵义会议,对我党的未来发展道路,做出决议。”
“我希望,各位在1月10日前,返回遵义,我们先用五六天的时间,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然后才是1月15日遵义会议的大会,做出决议。”
苏区的几位主要领导商议后,同意了李思华的建议。他们将于后天出发去缅甸。
接下来气氛就变得比较轻松了,很多同志都对目前四川战役的进行很感兴趣,林彪就直接提问近期的进展怎么样了?西华军采取的是怎样的战略战术?
李思华挥挥手说:“我其实没有太多去关心细节。负责四川攻略的是徐向前同志,他也会回来参与遵义会议,估计那个时候,四川全省已经平定,到时候,让他来向你们介绍整个过程。”
主席他们都有点诧异,李力胜同志不关注军事细节的吗?李思华注意到他们的表情,想了想说:
“早年我在参加革命前,自学了几年军事,就发现自己有一个大弱点。”
李思华的讲述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志们都想进一步地了解李力胜同志。她继续说:
“我发现,自己不擅长于军事指挥。那种在战争现场,临机应变、十步百计的境界,大概我是永远达不到的。”大家都哈哈笑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李力胜同志太谦虚了。
“所以那时我就自己反复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缺陷呢?后来想到,兵法上说,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我的长处是什么呢?第一,我擅长赚钱;第二,我擅长布局建设。所以,我就这两方面入手了。”她的话把大家都吸引住了。
“而且我有先天条件喔,和在座多数同志出身在贫苦家庭不一样,我是阶级的叛逆,出身在大富商的家庭,而且是独女。父亲去世后,我继承的财产,足有百万大洋,而且家传渊源吧,自己觉得有一身赚钱的本事。这就成为西华起家的本钱。”
“用这百万大洋开始,到现在为止,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大概赚到了有超过20亿美元。”同志们都目瞪口呆,这是多少钱?尤其是懂一些经济的陈云等同志,更是惊呆了。
“嗯,你们没听错,是20亿美元,大概是民国至少三年的总收入,也超过日本全年的财政收入。”会场上一片死寂,连主席都听呆了。
看到他们呆滞的神色,李思华也不觉有三分得意:“所以啊同志们,容许我不谦虚的说一声,行军打仗我不如你们,不过说到利用资本主义赚钱,把你们大家伙儿绑在一起,也比不上我一个脑袋的。”
大家都感慨地笑了起来。
“这笔钱,花了5亿美元在军队建设上,购买了51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我们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能复制生产绝大多数的制式装备,包括重炮,所以自己又武装了5个师,一共是56个师,超过90万的正规部队。而且现在还生产了大量的轻武器,武装我们超过80万的二线地方部队,以及150万以上的民兵武装。”
“这笔钱的多数,还是花在工业建设上,我们用七八亿美元,购买了接近6000个工厂,基本涵盖了大多数现代的工业门类。我自己的精力,很大程度放在了工业建设发展上。例如钢铁产量,1934年底已经超过了200万吨,开始接近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产能。”
“所以,这就是我的策略,我军事指挥不行,那就将赚钱和工业布局建设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这样我的物质力量强大,我的军队武装强大,我就用硬实力,像是曾国藩那样,扎硬寨打呆仗,硬碰硬地打爆敌军。”
从李思华嘴里吐露的一个个数字,就像是一把把重锤,敲在同志们的心上,让他们久久无言。
李思华的嘴角泛起笑容:“所以我叫李力胜咯,力胜,就是以力而胜嘛。”
大家这才醒过神来,李力胜这个名字,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吗?
林彪问道:“李力胜同志,西华的军事实力,应该足以与国民党争锋了吧,接下来要努力去解放全国吗?”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李思华。
李思华深深地看了林彪一眼,然后摇摇头:
“林彪同志,我听一些同志给我说过,说你是我党难得一见的后起军事天才。”
这个时空的林彪,比李思华还小一岁,还是个年轻人,因此对于李思华的夸奖有点羞涩,不过很快神情变成了有点苦涩,因为李思华开始批评了。
“不过从你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你还只是战术上聪明,在战略上显然还缺乏大局观。”
“蒋介石算什么东西?今天的西华确实不仅能与之争锋,我们有着十足的信心,现在就能够彻底打败国民党。”
“但是我们的敌人,仅仅只有蒋介石吗?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判断,他都排不上第一位,我们最凶恶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我们的情报,他们正在筹划全面侵华,预计最多3年内就会全面发动。”
“国际上的形势也不太平,随着德国的重新崛起,新的世界大战已经在酝酿中,这会给我们一个契机,那就是英国和美国帝国主义的视线,届时会从中国移开。”
“如果我们能打败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反动政府,届时不过就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子,随时都可以摘下来。”
“所以西华的建设和发展,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直接对手来筹划的。目前我们假设1937年是中日战争的爆发之年,按照这个时间倒排,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工业建设,就是为了在未来的3年,彻底具备,与日本对抗、甚至是击败他们的能力。”
同志们这时候思想很受冲击,他们潜意识里,国力是远远比不上日本的,西华这就要说战而胜之了?
第87章 大局与新局
李思华看着他们,冷冷地一笑,说道:
“有点不相信?告诉你们一个工业的重要指标。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军事能力,很大程度是由钢铁产量来衡量的。当然不仅是钢铁,还有配套的武器、化工生产制造能力等,然而钢铁仍然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西华今年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而在美国总共采购了600万吨的钢铁生产设备,1935年西华的钢铁产量就会达到600万吨,1936年计划1000万吨,1937年是1500万吨。”
“日本呢?现在的钢铁产量不到300万吨,由于他们目前的财政状况非常差,扩张的速度也相应受限。按照现有情报分析,到1937年日本最大的钢铁产能,不会超过700万吨,只有西华的不到一半。”
看着大家被这些巨大的数字震惊的表情,李思华有点调皮地笑了笑,说道:“而且我还给日本的钢铁生产,使了一个坏。”
看到大家好奇的眼神,她才继续说:
“日本的钢铁生产,极度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道理很简单,从铁矿石开始炼铁炼钢,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相比之下,废钢铁已经几乎是100%的铁含量,只要有后道工序,就可以转换为合格的钢铁使用。所以要扩张钢铁产量,使用废钢铁当然是最快的捷径。”
“日本的钢铁,几乎趋近70%的产量,都依赖于从美国进口废钢铁。所以西华去年,进口了200万吨的废钢铁,而且从今年开始,西华与美国很多钢厂,签订了长期协定,预计5年之内,每年进口400万吨的废钢铁。5年总价值高达2亿美元。”
“美国的废钢铁不是无限的,这样西华占据掉美国的大部分产能后,日本扩张钢铁生产的能力,就必然受限,能够从美国采购到的废钢铁减少了嘛。而我们的预计,是到1937年,日本的钢铁产能,将因此至少减少100万吨,即最多还有600万吨,如果效果显著,也许只有550万吨。我用2亿美元的资本,来打爆这个最穷帝国主义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产能。”
“因此到1937年,西华的钢铁产量可能是日本的3倍,至少也是2.5倍。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西华的石油产量,届时也可能超过1500万吨的年产量。”李思华意味深长地看着大家,继续说道:
“这样,西华就能武装更多的机械化部队,我的坦克是日本的3倍,我的装甲车是日本的3倍,我的重炮甚至可能是日本的10倍,我的每一个士兵,武器装备都远远胜过日军的装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苏联人的一句谚语?”她用眼睛扫了扫博古。
“遇到阻力,大棒横扫。阻力加大,大棒加粗。”大家都哈哈地大笑起来,李思华也笑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日本被称为一条疯狗,但这条疯狗的短处是太穷,在西方被称为最穷的帝国主义。”
“对付这样的疯狗,就是要有强力的大棒,在它挑衅时,砸瞎它的眼睛,打塌它的鼻梁,崩掉它的牙齿,打断它的狗腿!届时你再看看,疯狗?还疯得起来吗?”
“所以最近3年,我们除了还会发动大西北的攻势,占领陕西等西部的半壁河山之外,主要还是以建设根据地为主。避免过早试图统一全国,而提前陷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甚至是迎来西方帝国主义的干涉。”
主席对于李思华的战略赞许地点点头,他深知,革命不能总是狂飙猛进,需要有合适的节奏,李力胜同志显然很清醒。
李思华又说:“回过头来总结,我是取巧了的,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在1927年,我已经非常肯定,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农村根据地,动员起农村无产阶级,才是革命成功的大道。
只是我自己做不到,所以一度自己的内心,是很绝望的,后来想出了这些歪路子,走捷径,总算走出了现在西华之路,但西华还是要回过头,夯实农村根据地的基础,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需要,更是我党长期执政、战胜一切敌人的需要。”
她转向主席:“所以对于1927年金秋起义开始的中央苏区,在主席领导下的那个阶段,我是非常钦佩的,如果没有西华,这才是我党革命的正路子,是光明大道。我做不到的事情,主席你们做到了,非常了不起。”
大家都没有想到李思华,对之前策略的中央苏区,评价那么高。她说得非常诚恳,主席非常感动,李力胜同志领导西华,迄今的成就,比起中央苏区全盛时代,也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可是如此谦虚,对他领导下的苏区成就,评价如此之高,而且是从革命的顶层策略出发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李力胜同志对于革命路径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不愧是我党真正的理论家。
李思华对苏区的评价,让很多心里有些疙瘩的同志,心里开怀了不少。果然像他们与西华同志聊天时所了解的,李力胜同志是个光明磊落的性子,绝不掩饰、绝不妥协,她对于之前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及此次湘江突围的批评,严厉到极点,丝毫不留情面;但对于此前苏区的成功和正确,又是高度的评价和夸奖。是非分明,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将事情的是非,清清楚楚地切开。
周恩来的感触非常深刻,熊豪曾经和他反复说过李思华的性格,说她桀骜不驯,眼里不揉沙子,由于能力极强、思维极深,对于无能尤其是没有行动力,绝不能容忍,而且对于她认为正确的事情,说一不二、坚持到底。熊豪反复用了“强悍”这个词,来形容这个秀气的女性,这些天他是真正领教了。
李思华转向博古、章闻天、王稼祥和凯丰等人,说道:
“我对于你们这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意见是非常大的,你们严重缺乏革命实践的经验,严重缺乏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了解、严重缺乏对于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说实话,你们在苏联中山大学的那点理论学习,在我看来,不过是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的水平。苏区之前盲目接受共产国际的瞎指挥,让你们一群对现实根本不了解的书生,登上根据地的领导岗位,是对中国革命的不负责任。希望你们能沉下去,深入学习,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
博古等人都很羞愧,觉得很有压力,尤其是思想已经转变的王稼祥和章闻天,更是感觉以往他们所作所为的沉重。
李思华对大家说:“西华政治局的态度,对于共产国际,我们是一定会决裂的。可以合作,但绝不会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绝不会成为外国的傀儡,哪怕是思想同源的苏联,这是最基本的态度。我们希望与诸位同志,能够统一思想。也恳请各位同志,在考察期间,对此深刻思考。”
李力胜同志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不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所以苏区的领导同志们并不意外。但他们同时也感到沉重,这是路线上的重大转折。
与李思华的见面会结束了,主席和周恩来等同志,各有各思考。大家都觉得,即振奋又沉重,西华已经走出了一条有着自身严密革命逻辑的道路,但有些方面,是与自己的思想不相符的,自己能接受西华的这一套吗?西华对苏联的不屑,苏联做的真的有错吗?各种复杂的思绪,在同志们的心头荡漾。
在主席他们去考察缅甸根据地的这段时间,四川攻略终于完成,西华完成了对云贵川大部分的占领,新的广大的根据地,形成了。
1934年的四川,大体还是刘文辉、刘湘、杨森、刘存厚、田颂尧和邓西侯这“四川六军阀”的天下。
在西华军入蜀之前,1932到1933年,刘文辉与刘湘这对叔侄之间,结束了2年的长期混战,刘文辉退往汉源,及西康地区,刘湘基本成为四川众军阀中的“大哥”,名义上他基本上统一了四川,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众多军阀的联合体。
四川各路军阀,实有军队约30余万,有200多个团,对外号称百万,但武器装备低劣,士兵训练极差,其战斗力取决于士气。李思华前世历史上,川军在四川军阀混战的内斗中,很多时候如同儿戏,但后来出川抗战时,士气高涨,凭着简陋的武器,与日军死斗,很是出了一大批民族英雄,遂有“无川不成兵”的说法。
西华军入蜀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四川王”刘湘统治的老巢重庆。
当西华军入蜀,刘湘还是竭力抵抗,想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对于西华短期就占领了云贵,他在震惊之余,心里也还是存在侥幸,因为云贵的军力太少,而川军战力虽弱,但兵力极多,他想充分发挥人数的优势。
在1933年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的军队,下辖9个师、5个独立旅、4路边防司令等部队,总计有125个步兵团的兵力,接近15万人,约占整个川军总数的37%,实质的实力,肯定要占据川军的半数以上。而且刘湘擅长经营,囤积了不少武器弹药。历史上,在刘湘1938年死后一个月,顾祝同给蒋介石发报,“据报刘湘所存储械弹计步(枪)弹三千万发,分存嘉定、宜宾两处,未发捷克式机枪五千余挺,路易式机枪八百八十挺,已发存刘树成部路易式机枪六百余挺,捷克式机枪百余挺。”而在1940年,军统还发现了刘湘之前偷偷地储备在叙府附近的另一批械弹,约尚有:新步枪万枝,轻机枪两千余挺,小迫击炮千余门,各种子弹一千八百余万发。
因此,在得知西华军由遵义北上,经川黔古道,出习水县,分为3路,右路攻青羊寺,中路攻九盘子,左路攻东溪,向綦江进发的时候,刘湘立即调集了自身大部分的军队,并严令川黔边境的川军全力防守,他对于西华并不是没有预防,在西华入黔之后,已经在川黔边境的东溪一带,布置了2个师加1个独立旅的部队,这在军阀的标准上,绝对算是“重兵”屯驻了。
但是刘湘军,完全低估了武器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在重炮,甚至还有飞机扫射(进攻四川时,在习水的简易机场,已经可以提供使用)的作战模式下,本来对于国内混战,就是抱着混饭吃的川军士兵,很快就崩溃了,这是他们打了几十年军阀混战,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超级”火力。
不过西华军的进军速度并不快,筑路大军也随着他们北上,要把川黔古道先维修一遍,并且在关卡处尽量拓宽,以便卡车和轻型坦克北上。
所以西华军北上,从遵义到重庆总共不到300公里的距离,却在11月5日击溃东溪守军后,花了10多天,到11月17日,才与刘湘的阻击重兵碰上,利用这十多天,刘湘调集了10万部队,在綦江前方,构筑了大量战壕阵地,准备借着整体上两山夹一水的险要地形和大量阵地,阻击西华军。
然而既然川军士兵内战的意志不强,阻击的梦想就成为了幻想。正面挖断道路形成的阵地,在重炮轰鸣下很快崩溃,大量士兵被重炮的打击威力,吓得根本没有继续呆在阵地上的勇气。就算是设在两边山上的夹击阵地,似乎能得地形之险,但在重炮的轰鸣下,同样坚守不住,这些重炮的最大射程超过10公里,对于攻击山腰的阵地,炮口抬高,距离放到5公里左右就行了。
所以刘湘军的抵抗,不到一天时间就崩溃了,几个师争相向重庆逃跑,从綦江到重庆的路上,到处是狼奔豕突。
其实西华军并没有追击他们,仍然在不紧不慢地等待修好路后,再继续北上。
但綦江离开重庆不过几十公里,刘湘此时也已绝望,他知道守住重庆是不可能的,而且西华军已经将宣传单都散到重庆了,宣告如果川军敢于在重庆抵挡,导致城市和人民受损,将受到西华军的严惩。他对重庆感情很深,也不愿意这座城市,毁于战争。
不过此时的刘湘,对于西华并不服气,投降国民政府,那算是归于国家。投降西华算什么呢?他现在对于西华,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刘湘率领剩余的军队,其实很不少,还有超过10万人呢,向西撤向成都。不过撤退的时候,有些士兵不愿意走,他最后带走的,不到9万人。
西华军入川统帅徐向前,对于刘湘等四川军阀的动向,并不太过关注。攻下重庆后,立即按照李思华的要求,由北上干部们,组织了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承担起管理重庆的重担。
而筑路大军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修筑由遵义北上重庆的,新的川黔公路,要求宽度包括绿化带在内超过20米,可以实现双向四车道。
主席和周恩来他们,从卡车上下来,虽然卡车设了排凳,腿脚还是很酸。一群人揉了揉自己的腿,在西华同志的引导下,慢慢走进了官邸,这是一栋灰砖砌成的两层小楼,在那个年代,在遵义这样的内地小城,算是非常气派的了。
他们很快就看到了等待小楼前面的李力胜同志。
一眼看去,李力胜是个清秀的年轻女子,微笑的脸上有着锐利的目光,在女子中她应该是很高的,站得笔直,是标准军人的姿态。在李力胜同志的周围,还有几位同志,周恩来一眼就看到了冯百驹和袁国屏,他们已经几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李思华注意到走在前头的几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的面容,她都非常熟悉,有一位戴着眼镜的书生样子的人,她猜测应该是博古。
她与众人逐一握手,当与主席握手的时候,她内心其实是激动的,在这个时空,她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与心目中的领袖,成为战友。
她的笑容灿烂,压抑着自己的心情对主席说:“终于见到您了,久闻大名,对于能够搜集到的您的著作,我几乎都是反复阅读,可谓是韦编三绝,以后一定多向您请教。就在昨天,我还在翻阅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席爽朗地一笑:“李力胜同志,我对你,才是久闻大名啊,你和西华的同志们,做的好大事业,我们就惭愧啰。”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在李思华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悦耳。
一行人到大厅内坐下,周恩来主动向李思华,逐一介绍了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们,除了他自己、博古、主席、朱德、章闻天、陈云、邓小平、王稼祥、邓发、恺丰、刘伯承、叶建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彭德怀等人。
李思华面色沉静,其实内心真的是很激动,我党一代之俊彦,几乎都在这里了,在他们手下,很多未来的精英,也都在成长。她还见到了熊豪,这让她很欣慰,这个老朋友,还活着,真好。
李思华也向他们介绍了西华的班底,相应之下,李思华这里的高层人力,其实还是比较薄弱,她是靠了“钞能力”、“作弊器”,短期膨胀起来的,除了广州起义为她带来的高层人力外,主要就是这些年从部队中培养,从海外吸收、再在根据地锻炼出来的一些人。
当然,她也不会妄自鄙薄,时势造英雄,锻炼出人才,我党的精英,也是这样出来的,在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未必就非常出色。
大家认识和寒暄过后,大厅内沉静了下来。李思华神情严肃了起来,她对博古和周恩来说道:
“博古同志、周恩来同志,无论是我,还是西华的其它领导同志,对于你们中央苏区的最高三人团的领导,都极为不满。你们对于中央红军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按我的脾气,本来是要狠狠骂娘的。西华的同志们反复劝了我很多次。所以我今天就不骂娘了,但是我还是必须指出,尤其是博古同志,你们这个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小群体,不仅违反了党内不得拉帮结派的纪律,而且妄自尊大,完全不尊重其它同志的宝贵经验和正确建议,以至于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
博古的脸色极为难看,可现在他又能说什么呢?周恩来主动把话题揽了过去,他代表三人团做了诚恳的检讨,李思华静静地听完,然后说道:
“我们先不讨论处理意见,我们需要向前看。经过我和西华政治局其它领导的讨论,建议你们先用1个月左右的时间,去缅甸根据地考察参观,毕竟云贵刚刚解放,而四川我们还在完成对最后一个大军阀,即对盘踞西康的刘文辉势力进行歼灭。只能是先到缅甸根据地,你们才能获得对西华根据地深入的了解。在此期间,你们自己可以先进行深刻的讨论,深思熟虑,充分酝酿意见,然后大家返回贵州遵义,我们还是在这里,计划在1月的15日到17日,举行一次遵义会议,对我党的未来发展道路,做出决议。”
“我希望,各位在1月10日前,返回遵义,我们先用五六天的时间,充分交流沟通和讨论,然后才是1月15日遵义会议的大会,做出决议。”
苏区的几位主要领导商议后,同意了李思华的建议。他们将于后天出发去缅甸。
接下来气氛就变得比较轻松了,很多同志都对目前四川战役的进行很感兴趣,林彪就直接提问近期的进展怎么样了?西华军采取的是怎样的战略战术?
李思华挥挥手说:“我其实没有太多去关心细节。负责四川攻略的是徐向前同志,他也会回来参与遵义会议,估计那个时候,四川全省已经平定,到时候,让他来向你们介绍整个过程。”
主席他们都有点诧异,李力胜同志不关注军事细节的吗?李思华注意到他们的表情,想了想说:
“早年我在参加革命前,自学了几年军事,就发现自己有一个大弱点。”
李思华的讲述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同志们都想进一步地了解李力胜同志。她继续说:
“我发现,自己不擅长于军事指挥。那种在战争现场,临机应变、十步百计的境界,大概我是永远达不到的。”大家都哈哈笑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李力胜同志太谦虚了。
“所以那时我就自己反复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缺陷呢?后来想到,兵法上说,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我的长处是什么呢?第一,我擅长赚钱;第二,我擅长布局建设。所以,我就这两方面入手了。”她的话把大家都吸引住了。
“而且我有先天条件喔,和在座多数同志出身在贫苦家庭不一样,我是阶级的叛逆,出身在大富商的家庭,而且是独女。父亲去世后,我继承的财产,足有百万大洋,而且家传渊源吧,自己觉得有一身赚钱的本事。这就成为西华起家的本钱。”
“用这百万大洋开始,到现在为止,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大概赚到了有超过20亿美元。”同志们都目瞪口呆,这是多少钱?尤其是懂一些经济的陈云等同志,更是惊呆了。
“嗯,你们没听错,是20亿美元,大概是民国至少三年的总收入,也超过日本全年的财政收入。”会场上一片死寂,连主席都听呆了。
看到他们呆滞的神色,李思华也不觉有三分得意:“所以啊同志们,容许我不谦虚的说一声,行军打仗我不如你们,不过说到利用资本主义赚钱,把你们大家伙儿绑在一起,也比不上我一个脑袋的。”
大家都感慨地笑了起来。
“这笔钱,花了5亿美元在军队建设上,购买了51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和弹药,我们到目前为止,自己已经能复制生产绝大多数的制式装备,包括重炮,所以自己又武装了5个师,一共是56个师,超过90万的正规部队。而且现在还生产了大量的轻武器,武装我们超过80万的二线地方部队,以及150万以上的民兵武装。”
“这笔钱的多数,还是花在工业建设上,我们用七八亿美元,购买了接近6000个工厂,基本涵盖了大多数现代的工业门类。我自己的精力,很大程度放在了工业建设发展上。例如钢铁产量,1934年底已经超过了200万吨,开始接近日本帝国主义的全国产能。”
“所以,这就是我的策略,我军事指挥不行,那就将赚钱和工业布局建设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这样我的物质力量强大,我的军队武装强大,我就用硬实力,像是曾国藩那样,扎硬寨打呆仗,硬碰硬地打爆敌军。”
从李思华嘴里吐露的一个个数字,就像是一把把重锤,敲在同志们的心上,让他们久久无言。
李思华的嘴角泛起笑容:“所以我叫李力胜咯,力胜,就是以力而胜嘛。”
大家这才醒过神来,李力胜这个名字,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吗?
林彪问道:“李力胜同志,西华的军事实力,应该足以与国民党争锋了吧,接下来要努力去解放全国吗?”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李思华。
李思华深深地看了林彪一眼,然后摇摇头:
“林彪同志,我听一些同志给我说过,说你是我党难得一见的后起军事天才。”
这个时空的林彪,比李思华还小一岁,还是个年轻人,因此对于李思华的夸奖有点羞涩,不过很快神情变成了有点苦涩,因为李思华开始批评了。
“不过从你这个问题可以知道,你还只是战术上聪明,在战略上显然还缺乏大局观。”
“蒋介石算什么东西?今天的西华确实不仅能与之争锋,我们有着十足的信心,现在就能够彻底打败国民党。”
“但是我们的敌人,仅仅只有蒋介石吗?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判断,他都排不上第一位,我们最凶恶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我们的情报,他们正在筹划全面侵华,预计最多3年内就会全面发动。”
“国际上的形势也不太平,随着德国的重新崛起,新的世界大战已经在酝酿中,这会给我们一个契机,那就是英国和美国帝国主义的视线,届时会从中国移开。”
“如果我们能打败帝国主义,那么蒋介石反动政府,届时不过就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子,随时都可以摘下来。”
“所以西华的建设和发展,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直接对手来筹划的。目前我们假设1937年是中日战争的爆发之年,按照这个时间倒排,正在进行广泛深入的工业建设,就是为了在未来的3年,彻底具备,与日本对抗、甚至是击败他们的能力。”
同志们这时候思想很受冲击,他们潜意识里,国力是远远比不上日本的,西华这就要说战而胜之了?
第87章 大局与新局
李思华看着他们,冷冷地一笑,说道:
“有点不相信?告诉你们一个工业的重要指标。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军事能力,很大程度是由钢铁产量来衡量的。当然不仅是钢铁,还有配套的武器、化工生产制造能力等,然而钢铁仍然是最好的衡量标准。”
“西华今年的钢铁产量是200万吨,而在美国总共采购了600万吨的钢铁生产设备,1935年西华的钢铁产量就会达到600万吨,1936年计划1000万吨,1937年是1500万吨。”
“日本呢?现在的钢铁产量不到300万吨,由于他们目前的财政状况非常差,扩张的速度也相应受限。按照现有情报分析,到1937年日本最大的钢铁产能,不会超过700万吨,只有西华的不到一半。”
看着大家被这些巨大的数字震惊的表情,李思华有点调皮地笑了笑,说道:“而且我还给日本的钢铁生产,使了一个坏。”
看到大家好奇的眼神,她才继续说:
“日本的钢铁生产,极度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道理很简单,从铁矿石开始炼铁炼钢,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相比之下,废钢铁已经几乎是100%的铁含量,只要有后道工序,就可以转换为合格的钢铁使用。所以要扩张钢铁产量,使用废钢铁当然是最快的捷径。”
“日本的钢铁,几乎趋近70%的产量,都依赖于从美国进口废钢铁。所以西华去年,进口了200万吨的废钢铁,而且从今年开始,西华与美国很多钢厂,签订了长期协定,预计5年之内,每年进口400万吨的废钢铁。5年总价值高达2亿美元。”
“美国的废钢铁不是无限的,这样西华占据掉美国的大部分产能后,日本扩张钢铁生产的能力,就必然受限,能够从美国采购到的废钢铁减少了嘛。而我们的预计,是到1937年,日本的钢铁产能,将因此至少减少100万吨,即最多还有600万吨,如果效果显著,也许只有550万吨。我用2亿美元的资本,来打爆这个最穷帝国主义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产能。”
“因此到1937年,西华的钢铁产量可能是日本的3倍,至少也是2.5倍。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西华的石油产量,届时也可能超过1500万吨的年产量。”李思华意味深长地看着大家,继续说道:
“这样,西华就能武装更多的机械化部队,我的坦克是日本的3倍,我的装甲车是日本的3倍,我的重炮甚至可能是日本的10倍,我的每一个士兵,武器装备都远远胜过日军的装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苏联人的一句谚语?”她用眼睛扫了扫博古。
“遇到阻力,大棒横扫。阻力加大,大棒加粗。”大家都哈哈地大笑起来,李思华也笑了。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日本被称为一条疯狗,但这条疯狗的短处是太穷,在西方被称为最穷的帝国主义。”
“对付这样的疯狗,就是要有强力的大棒,在它挑衅时,砸瞎它的眼睛,打塌它的鼻梁,崩掉它的牙齿,打断它的狗腿!届时你再看看,疯狗?还疯得起来吗?”
“所以最近3年,我们除了还会发动大西北的攻势,占领陕西等西部的半壁河山之外,主要还是以建设根据地为主。避免过早试图统一全国,而提前陷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甚至是迎来西方帝国主义的干涉。”
主席对于李思华的战略赞许地点点头,他深知,革命不能总是狂飙猛进,需要有合适的节奏,李力胜同志显然很清醒。
李思华又说:“回过头来总结,我是取巧了的,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在1927年,我已经非常肯定,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农村根据地,动员起农村无产阶级,才是革命成功的大道。
只是我自己做不到,所以一度自己的内心,是很绝望的,后来想出了这些歪路子,走捷径,总算走出了现在西华之路,但西华还是要回过头,夯实农村根据地的基础,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需要,更是我党长期执政、战胜一切敌人的需要。”
她转向主席:“所以对于1927年金秋起义开始的中央苏区,在主席领导下的那个阶段,我是非常钦佩的,如果没有西华,这才是我党革命的正路子,是光明大道。我做不到的事情,主席你们做到了,非常了不起。”
大家都没有想到李思华,对之前策略的中央苏区,评价那么高。她说得非常诚恳,主席非常感动,李力胜同志领导西华,迄今的成就,比起中央苏区全盛时代,也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可是如此谦虚,对他领导下的苏区成就,评价如此之高,而且是从革命的顶层策略出发的评价,充分说明了李力胜同志对于革命路径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不愧是我党真正的理论家。
李思华对苏区的评价,让很多心里有些疙瘩的同志,心里开怀了不少。果然像他们与西华同志聊天时所了解的,李力胜同志是个光明磊落的性子,绝不掩饰、绝不妥协,她对于之前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及此次湘江突围的批评,严厉到极点,丝毫不留情面;但对于此前苏区的成功和正确,又是高度的评价和夸奖。是非分明,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将事情的是非,清清楚楚地切开。
周恩来的感触非常深刻,熊豪曾经和他反复说过李思华的性格,说她桀骜不驯,眼里不揉沙子,由于能力极强、思维极深,对于无能尤其是没有行动力,绝不能容忍,而且对于她认为正确的事情,说一不二、坚持到底。熊豪反复用了“强悍”这个词,来形容这个秀气的女性,这些天他是真正领教了。
李思华转向博古、章闻天、王稼祥和凯丰等人,说道:
“我对于你们这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意见是非常大的,你们严重缺乏革命实践的经验,严重缺乏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了解、严重缺乏对于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说实话,你们在苏联中山大学的那点理论学习,在我看来,不过是海南大学现在每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的水平。苏区之前盲目接受共产国际的瞎指挥,让你们一群对现实根本不了解的书生,登上根据地的领导岗位,是对中国革命的不负责任。希望你们能沉下去,深入学习,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
博古等人都很羞愧,觉得很有压力,尤其是思想已经转变的王稼祥和章闻天,更是感觉以往他们所作所为的沉重。
李思华对大家说:“西华政治局的态度,对于共产国际,我们是一定会决裂的。可以合作,但绝不会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绝不会成为外国的傀儡,哪怕是思想同源的苏联,这是最基本的态度。我们希望与诸位同志,能够统一思想。也恳请各位同志,在考察期间,对此深刻思考。”
李力胜同志对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不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广为人知,所以苏区的领导同志们并不意外。但他们同时也感到沉重,这是路线上的重大转折。
与李思华的见面会结束了,主席和周恩来等同志,各有各思考。大家都觉得,即振奋又沉重,西华已经走出了一条有着自身严密革命逻辑的道路,但有些方面,是与自己的思想不相符的,自己能接受西华的这一套吗?西华对苏联的不屑,苏联做的真的有错吗?各种复杂的思绪,在同志们的心头荡漾。
在主席他们去考察缅甸根据地的这段时间,四川攻略终于完成,西华完成了对云贵川大部分的占领,新的广大的根据地,形成了。
1934年的四川,大体还是刘文辉、刘湘、杨森、刘存厚、田颂尧和邓西侯这“四川六军阀”的天下。
在西华军入蜀之前,1932到1933年,刘文辉与刘湘这对叔侄之间,结束了2年的长期混战,刘文辉退往汉源,及西康地区,刘湘基本成为四川众军阀中的“大哥”,名义上他基本上统一了四川,但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众多军阀的联合体。
四川各路军阀,实有军队约30余万,有200多个团,对外号称百万,但武器装备低劣,士兵训练极差,其战斗力取决于士气。李思华前世历史上,川军在四川军阀混战的内斗中,很多时候如同儿戏,但后来出川抗战时,士气高涨,凭着简陋的武器,与日军死斗,很是出了一大批民族英雄,遂有“无川不成兵”的说法。
西华军入蜀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四川王”刘湘统治的老巢重庆。
当西华军入蜀,刘湘还是竭力抵抗,想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对于西华短期就占领了云贵,他在震惊之余,心里也还是存在侥幸,因为云贵的军力太少,而川军战力虽弱,但兵力极多,他想充分发挥人数的优势。
在1933年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的军队,下辖9个师、5个独立旅、4路边防司令等部队,总计有125个步兵团的兵力,接近15万人,约占整个川军总数的37%,实质的实力,肯定要占据川军的半数以上。而且刘湘擅长经营,囤积了不少武器弹药。历史上,在刘湘1938年死后一个月,顾祝同给蒋介石发报,“据报刘湘所存储械弹计步(枪)弹三千万发,分存嘉定、宜宾两处,未发捷克式机枪五千余挺,路易式机枪八百八十挺,已发存刘树成部路易式机枪六百余挺,捷克式机枪百余挺。”而在1940年,军统还发现了刘湘之前偷偷地储备在叙府附近的另一批械弹,约尚有:新步枪万枝,轻机枪两千余挺,小迫击炮千余门,各种子弹一千八百余万发。
因此,在得知西华军由遵义北上,经川黔古道,出习水县,分为3路,右路攻青羊寺,中路攻九盘子,左路攻东溪,向綦江进发的时候,刘湘立即调集了自身大部分的军队,并严令川黔边境的川军全力防守,他对于西华并不是没有预防,在西华入黔之后,已经在川黔边境的东溪一带,布置了2个师加1个独立旅的部队,这在军阀的标准上,绝对算是“重兵”屯驻了。
但是刘湘军,完全低估了武器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在重炮,甚至还有飞机扫射(进攻四川时,在习水的简易机场,已经可以提供使用)的作战模式下,本来对于国内混战,就是抱着混饭吃的川军士兵,很快就崩溃了,这是他们打了几十年军阀混战,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超级”火力。
不过西华军的进军速度并不快,筑路大军也随着他们北上,要把川黔古道先维修一遍,并且在关卡处尽量拓宽,以便卡车和轻型坦克北上。
所以西华军北上,从遵义到重庆总共不到300公里的距离,却在11月5日击溃东溪守军后,花了10多天,到11月17日,才与刘湘的阻击重兵碰上,利用这十多天,刘湘调集了10万部队,在綦江前方,构筑了大量战壕阵地,准备借着整体上两山夹一水的险要地形和大量阵地,阻击西华军。
然而既然川军士兵内战的意志不强,阻击的梦想就成为了幻想。正面挖断道路形成的阵地,在重炮轰鸣下很快崩溃,大量士兵被重炮的打击威力,吓得根本没有继续呆在阵地上的勇气。就算是设在两边山上的夹击阵地,似乎能得地形之险,但在重炮的轰鸣下,同样坚守不住,这些重炮的最大射程超过10公里,对于攻击山腰的阵地,炮口抬高,距离放到5公里左右就行了。
所以刘湘军的抵抗,不到一天时间就崩溃了,几个师争相向重庆逃跑,从綦江到重庆的路上,到处是狼奔豕突。
其实西华军并没有追击他们,仍然在不紧不慢地等待修好路后,再继续北上。
但綦江离开重庆不过几十公里,刘湘此时也已绝望,他知道守住重庆是不可能的,而且西华军已经将宣传单都散到重庆了,宣告如果川军敢于在重庆抵挡,导致城市和人民受损,将受到西华军的严惩。他对重庆感情很深,也不愿意这座城市,毁于战争。
不过此时的刘湘,对于西华并不服气,投降国民政府,那算是归于国家。投降西华算什么呢?他现在对于西华,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刘湘率领剩余的军队,其实很不少,还有超过10万人呢,向西撤向成都。不过撤退的时候,有些士兵不愿意走,他最后带走的,不到9万人。
西华军入川统帅徐向前,对于刘湘等四川军阀的动向,并不太过关注。攻下重庆后,立即按照李思华的要求,由北上干部们,组织了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承担起管理重庆的重担。
而筑路大军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修筑由遵义北上重庆的,新的川黔公路,要求宽度包括绿化带在内超过20米,可以实现双向四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