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50节
  第83章 龙云落幕与长征
  在使团回到昆明时,西华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不过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停下修筑工事,等待龙云的最后决定。
  在龙云的官邸,他和他的表弟卢翰,即滇军的第二巨头,相对无言。
  如果说龙云比较深沉,也比较放得下的话,卢翰此时的功利心却远比他强烈,所以在得知保山事变,以及西华军向昆明进军之后,在军事会议上他主张坚决抵抗,他的态度也影响了一大批军官。不过龙云知道,他的表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不然在1931年龙云决定“师改旅”的时候,卢翰也不会带头造反,一度将龙云软禁了。其实当初龙云的决定,是他觉得养不起那么多兵了,可是卢翰居然因此造反,从那之后他就知道他这个表弟,有的时候是很冲动的,自以为是。
  龙云也不反对他们去和西华军碰一碰,否则他们也不会死心的,就连他自己,心中不还是有着三分侥幸吗?
  卢翰调集5个旅,准备毕其功于一役。西华军是从楚雄,即昆明的西面攻来的,所以他们在昆明以西的安宁县,紧急设置了防线,试图阻击敌军。
  然而结果让他们极为失望。西华军根本没有弄什么玄虚,抵达他们防线后,步兵在1公里外形成了散开的进攻线,然后很快在10公里外,集结了上千门的重炮群。当重炮的轰鸣响起,卢翰自己都知道事情已经绝望。
  他们那些修筑在小山、丘陵和道路两侧的防线,就像是纸糊的一样,在炮群轰击下,四分五裂,士兵们狼奔豕突,损失重大。
  卢翰将剩下的兵力散开,等到炮击停止准备反击。当步兵之间接战后,他再次绝望了,对方大量地装备了掷弹筒、轻机枪乃至重机枪。滇军的步兵,很难接近步枪的射程,而且对方训练有素,三人一组,进攻的动作很敏捷。所以不久之后,就全线崩溃。
  卢翰自己也是狼狈而逃,但回到昆明,发现最后能回来的军队不到2个旅,仅仅两三个小时的交战,就损失了超过3个旅,双方力量的差距太大了,毫无任何希望。
  西华军不紧不慢地进军,很快已经将昆明包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现在已经大乱,剩余的军队,其实已经很难指挥。
  龙云这个时候才接到使团传来的信息,他将卢翰招到他的官邸,将使团的文件递给了他。
  卢翰开始看着西华的条件,他觉得又羞又气,羞的是果然被龙云说中,他去组织对西华的抵抗,军事上确实是不堪一击。气的是西华完全不把他们兄弟放在眼里,条件在他看来极为苛刻。
  然而很快他就泄了气,又能怎样呢?对方现在是泰山压顶般的压倒性实力,自己这边再不服,也没有用。如果不出降,估计最多2天,对方就会攻城了,而后果恐怕家人都承担不起。
  卢翰长叹一声:“没想到我们兄弟俩,最后是这个下场。没有办法了,投降吧。”
  龙云点点头,他表面上比卢翰镇定,其实心中,还不是一样的悲哀。
  9月24日,龙云、卢翰率昆明滇军部队,宣布投降。
  西华解放军2个师以及地方部队2个师进入昆明。主力部队将在很快完成对昆明滇军残部的缴械和押送后,出城继续执行进攻任务,昆明将交给这2个师的地方部队,进行守卫和执行城市改造工作。
  龙云和卢翰都选择了带家人去香港,他们还是无法忍受生活都变成普通百姓的日子。新任的昆明市党委书记章伯元,按照事先的条件,同意他们将现金家财随身携带,并派遣了护卫送他们到越南后,自行去香港,还允许他们带了一些自己的私人警卫。
  滇军余部,基本解甲为民。除了少数讲武堂毕业的基层军官,还没有被滇军这口大染缸污染的那种,被送入军校进行政治思想培训,如果能过关,他们未来会在西华解放军内获得基层军官的位置。这很自然,能够思想进步的人才,都是宝贵的。
  龙云、卢翰投降后,滇省剩下的攻势就基本上是一鼓而下了,除了少数极反动的地方武装,试图割据为匪或者试图袭击骚扰我军外,基本上就没有正规的战斗了。
  到10月2日,大军在云南留下了3个师之后,其余23个师,已经进入了贵州,此时主力22个师向贵阳市而去,其余1个师则沿着六盘水向毕节方向北上。在云南确实无需留驻大军,因为在缅甸本身有20多个师,此时打通两地交通后,随时可以移驻几个师过来。
  云南事件此时已经轰动了全国,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关注。
  最震惊的当然是国民政府,蒋介石听到消息,当场就摔了杯子。云贵川这些军阀,他本来不放在眼里,一个个都是守着老窝不敢出门的土鳖,早晚是自己的瓮中之鳖。现在却被别人抢了先,尤其现在的西华,原来的缅华,是公开宣传社会主义的,与共产党搞不好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这让他极为警觉。
  他此时确实还腾不出手来。从1933年9月下旬开始,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其中属于他的嫡系部队就高达50万人,对苏区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国民党精心设立了一套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军事围攻的大战略。
  第五次围剿的主要策略是,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堂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依靠兵力优势,不断修筑堡垒,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经过1年多的围攻,终于重创了红军。
  他此时还不知道苏区已经决策,要被迫撤离根据地了,历史上红军是10月中旬,开始突围长征的。此时的蒋介石,也已觉得自己对于“剿匪”的结果,那是胜券在握,偏偏这个时候,云南居然出了大岔子,而且据最新的情报,西华军已经进入了贵州,看起来,他们横扫云贵两省,已经成为定局。
  蒋介石心里思忖,对于西华的了解,太不够了,情报几乎是一片空白,接下来要求几个情报机构,全力搞清楚西华的情况,尤其是他们的军事力量。他预感到,未来西华,可能成为他最强劲的对手。
  蒋介石不由想起孙总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民国真正的统一之路,道途唯艰啊。
  民国第二强的军阀力量,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开始高度关注西华这只突然从民国版图上冒出来的新兴力量。
  1934年的桂系,是很憋屈的。
  在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中,桂系最终战败,退回广西,问鼎之志,化为乌有。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联合粤系军阀陈济堂反蒋,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结果也是失败。
  从1932年4月开始,李宗仁任南宁绥靖公署主任,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维持广西的半独立局面,以一省之力,对抗蒋介石政府,是个有能力的人。主席就曾经夸他:“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不过这个能人,现在也在为西华军这只新生力量而烦恼。最主要的,是来自贵州的烟税,可能要大减。贵州是当时主要的鸦片产地,很多军阀靠征收鸦片的高税而维持军队,桂军就是如此,据说高峰时,桂军一半的军费都来自贵州鸦片过境的税收。以至于历史上常政府的干将薛岳,跟随红军入黔,控制了王家列以后,得意地说:“这下,我们有了半个广西。”
  李宗仁心想,需要派人去和西华沟通,看看鸦片的事情,还有没有机会,但他也知道,既然西华号称社会主义,恐怕不会像民国军阀一样,种植鸦片,反而可能铲除鸦片。
  但李宗仁自己又能如何呢?难道为了鸦片,与西华开战,打一场新的“鸦片战争”?那还没等打,他李宗仁的名字就要在全国臭大街了。鸦片贸易,可以私下做,但绝不能摆上台面。
  需要尽快派人,去搞清楚西华的基本情报,现在对于西华,桂系没有人有了解。
  英国人当然也注意到了缅华的举动,果然,一年多以后,缅华大举入侵民国西南,这和他们此前的预判一致。现在缅华已经改名西华,对于民国西南的野心,已经是公开了。
  西华北上,自然引起英国对于缅甸是否存在英国机会的重新考虑。不过在上上下下,对于最新的情报进行讨论之后,他们发现,其实还是没辙。
  英国现在对于西华的情报非常关注,在亚洲属于仅次于日本的次优先级。而西华并没有非常掩饰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英国人知道,此时西华在缅甸,正规部队的规模仍然超过25个师,至少40万人以上,而且还存在数目不祥的二线部队(即地方部队)。实际上,西华现在就是用正规部队的高调,来掩护移民等其它重要行动。
  英国人的结论还是一样,除非英国以举国之力,包括全面动员印度,否则对于西华控制的上缅甸,他们还是没有占便宜的可能。
  所以关于西华和缅甸的讨论,在英国内阁和议会,热门的程度没有超过一周,就没有人提起了。
  美国人自然也知道了西华入滇的消息。一些熟悉李思华的人都觉得,她的家族果然与民国西南关系密切,现在这只力量,开始正式攻略民国西南了,也许,他们未来会成为民国的一只重要力量,关注度应该有所提升。不过此时的民国,毕竟总体上不过是一个二流的半殖民地,在美国引起的关注有限。
  在国际上,真正最关注此事的,当然是对占领殖民中国最具野心的日本。西华的崛起,在日军大本营和天皇的御前会议上,都引起了一些讨论,不过日本人此时对民国的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华北,西南对于他们,此时还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日本高层决定,要加强对西华的情报工作,但也仅此而已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未来他们最强劲的对手,已经开始登上舞台。
  当然,所有人里最恐慌的、最害怕的,就是此时统治贵州的军阀王家列了。
  王家列是贵州桐梓人,在遵义发迹。此时任国军第25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他这个军阀是民国军阀中最弱的一个,但也来之不易,从1932年11到1934年1月,他与毛光项、尤国材等军阀混战了一年多,终于打败了对手,登上了“贵州王”的宝座,到现在还没满一年呢。
  他手下的军队更可怜,名义上这个25军有两个师15团兵力,看上去是个“小滇军”,可是当时的黔军,可是名副其实的“双枪兵”,吸鸦片者众多,战力极弱。要不然李思华前世历史上,红军入黔,几乎都是两军一碰撞,黔军就崩溃了。说实话,黔军都很难称之为军队了。
  现在滇军已经垮了,龙云、卢翰两兄弟投降了,人家的军队比他王家列的强得多,还只能投降。他王家列又何德何能,能够抵抗西华军呢?
  最后他也只能长叹一声,准备投降吧,黔军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只是可惜了自己,好不容易上位,还没捞多少呢,反而欠了一屁股军费。这下也好,让那些不吸鸦片就翻白眼的丘八们,去自己面对西华军吧。只是自己以后去哪里呢?又以何为营生呢?
  各方面要求与西华接触拜访的信息,潮水般涌来,李思华知道后不觉有点好笑,西华这算是“望苍天,四方云动”吗?
  这些事情,自有同志们去安排,她无需出面。
  贵州的攻略进行得非常顺利,毕竟王家列等贵州地方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军事上的抵抗能力,只不过道路崎岖,完全可以和缅甸媲美,这让部分部队进军的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一些重装备部队,被迫停下来,等待修路大军在前方筑路。不过预计到10月底,可以完成全面占领贵州,让黔省和滇省一样,转入稳固和建设的周期。
  她现在的注意力,已经全面转向了最重要的时刻,她等待了已经很久的时刻,这大约会是她来到这个时空之后最重要的事件,需要她全部的智慧、决策力和执行力。
  这个最重要的事件,当然就是红军的长征。
  到1934年10月中旬,终于抵挡不住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被迫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红军主力包括五个军团和两个独立纵队,即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
  目前李思华还接应不到他们,距离太远了。按照她的历史记忆,长征后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但也被蒋介石判明了红军西进的企图,在11月下旬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列,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她想着,必须将红军主力从湘江战役中拯救出来,历史上,湘江战役,让红军损失了5万多人,8.6万人的队伍,战后仅剩下3万人,差一点就全军覆灭,实为我党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
  她与中央苏区的很多同志,目前在理念上并不一致,苏区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太深,也因此而失败。从去年年底开始,就是共产国际派遣的那个李得领导军事,结果从那以后,苏区的军事形势,就一路恶化,最终不得不开启长征,实属我党历史上最大的挫折。
  然而无论如何,这8万多人是我党的精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前,有11万多人,已经有3万人牺牲了,如果再有5万多人牺牲在湘江战役,那有多少同志,还没有展现自己的才华,绽放自己的光彩,就会在历史上默默地消失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湘江战役后,红军继续长征,而最终仅有1万多人完成了长征,几乎7万人都牺牲在途中,这是何等惨痛的牺牲!同志们的鲜血,真的是染红了中华大地。
  就让我来改变这一切吧,这不就是我这个穿越的革命者,最应该做的事情吗?她心里暗暗地思忖着。
  她规划着,11月开始的入川之战,四川的军阀,此时号称有30万大军,不过战力都不强,说实话有5个师也就足够击败他们了。但四川地域广大,兵力太少,无法达成完全占领,如果反动派在各处捣乱,最后还得增加兵力。所以,至少要15个师的主力部队,25万人左右入川。
  再配上超过20万的地方部队,她决定从缅甸再抽调10万地方部队,这样四川放20万,滇黔两省各放10万。云南驻军3个师,派遣一个师进黔,留下2个师在滇就够了。所以现在计算下来,已经去掉18个师了,空余的兵力有8个师。
  湘江战役的战场,是在黔桂边境的全州和兴安沿江,正好和黔桂边境防御成为一体。按照她的想法,为湘江之战必须准备10个师,才足够谨慎。所以她沉吟了一下,决定从缅甸调2个师上来,凑足10个师,参与湘江战役。
  这样缅甸出现的军力空缺很小,还足足有23个师,超过30万人的正规军军力,在缅甸地区还是压倒性的,英国人不可能为了这点兵力的减少,而改变他们的策略。再说,到明年年初,新的军队又会组织起超过5个师来。
  第84章 湘江战役(一)
  李思华做出决定后,也不由得有些怅然。在她的决定下,长征这部人类光辉的灿烂史诗,才开个头就要终止了,那些精彩的战役、那些不屈的意志、那些人类在绝境中展现的信仰和坚忍,也许就看不见了。包括主席那些长征途中精彩的诗篇,还会有吗?例如她最喜欢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好一会,她才从情绪中摆脱出来。不管怎样,同志们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长征的奇迹不再有了,但是在未来革命的征途中,新的传奇、新的奇迹,必然还会发生,同样会永远震撼人们的心灵,留下历史上不朽的光辉。
  她想好了以后,召开了高层军事会议,假说得到可信的重要情报和通知,中央苏区红军正在突围,全部8万余人计划将于11月下旬,在广西全州和兴安一线,渡过湘江,我们必须在湘江接应到这部分同志,因此必须有一个大的军事计划,她计划动用10个师,因为根据情报,届时可能国军会有25~30万人的主力部队,追击红军。
  曹子卿和徐向前等,虽然对于这个情报很诧异,但也没有多想,李思华一向有机密情报来源,他们都是知道的,几位高层军事领导,会同参谋部的人员,对于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最终形成的计划是,计划接应的部队需要绕行,本来最近的路线是通过黔东南,直达广西全州及兴安的湘江一线。但这条路线上,黔东南全都是大山,目前尚未进行道路的修筑,所以无法携带重武器,也就难以形成很大的火力优势。
  为了保证对敌军的火力优势,需要绕行湖南。计划我军汇聚到贵州的铜仁,然后从铜仁急袭湖南怀化,这条路是黔湘之间的主要通道,道路宽敞。
  攻下怀化后,留下两个师,做出攻击湖南平原、即邵阳一带的动作,将湘军的注意力,吸引到邵阳区域,主力则贴着湖南平原南下,通过洞口、武冈、新宁,直抵全州和兴安。在这条路径上的重要关口,都要留下一部分兵力,作为撤退接应。
  这样综合考虑,参谋部为稳妥,建议再增加2个师达到12个师的总兵力,形成届时退路上,是怀化2个师、洞口、武冈、新宁沿线4个师,总计6个师接应。而6个师10万人,直抵湘江东岸,建立强大的炮群,和准备大量船只,就足以接应突围中的红军。
  李思华同意了这个意见,但她不想动四川的攻击兵力,而是从缅甸又抽调了2个师。最后议定,以徐向前率部入蜀,而由曹子卿执行湘江接应战役。说实话,对于湘江战役,她不觉得军事上难度很大,顾虑的还是政治,所以让曹子卿带兵,她最信任的还是曹子卿,这只兵力的统帅,必须是不会顾忌此时的“中央”,必须是能坚决执行她命令的人。
  曹子卿的接应部队,还配备了10万人的筑路队伍,并携带大量的钢架水泥等建材,因为实在对于沿途道路,是没有太大信心的,随时都可能需要抢修道路。
  命令下达,在贵州的西华大军,立即发动了起来,11月3日,兵分两路,一路入川,一路进湘。
  此时的湘军,已经不是清末和民国初年、那只叱咤风云的湘军了,早年湘军劲旅,大多参与北伐或国内军阀混战,被消灭的消灭,被改编的改编了。到1934年何建主政湖南的时候,所部的编制只有五个师、一个警备旅、一个独立旅,加上两个独立纵队,一共四十个团。而湘西的陈曲珍,手下有九个团,其他的杂牌军,也有四个团兵力。整个湘军只有53个团的正规军,只有川军兵力的四分之一,而且战斗力也一般。
  此时湘军主力刘建旭部正在围追红军的途中,五个师已经全部出动,都是三旅六团制的乙种师,计有第16师、第62师、第63师全部的18个团、第19师的2个旅4个团、4个补充团和3个保安团,总兵力共29个团接近10万人马。所以,这个时候的怀化,是极为空虚的。
  真正的大敌,当然是李宗仁主政的广西,由湘入桂后,遇到桂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战斗力,都可能远在湘军之上。
  桂系对于湘江红军的进攻,出动的兵力不大,大约11个团2万人,主要是3个只有3团的丙种师(15军的43、44、45师),以及第7军24师的三个团和一个独立团。兵力不大,其实李宗仁,并不愿意为围剿红军而全面动员,当时李宗仁号称在广西编练了200个民团。这2万人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历史上这2万多人,使得红三军团损失超过了4000人。
  所以,我们重点要预防的是,当我军由湘入桂后,桂系会不会像被针蜇了一样地跳起来,大举出动?所以时间要把握好,不可太早,不可太晚,尽量将接应和撤退的时间减少。
  11月7日,我军轻取怀化,全部守军,仅有一个保安团,何健确实把当时几乎湖南所有的兵力,都拉过去围堵红军了。
  攻占怀化后,我军顺势南下,拿下了中方和洪江,在黔湘边境,做出了大举进攻湖南的态势。
  何健很快得到了消息,这让他非常震惊和苦恼,因为现在他对于西华的实力和来龙去脉,这些民国人物,基本上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太多认知。而没等他反应过来,新的消息是11月10日,西华军又攻下了洞口和武冈,同时大有接着进攻邵阳的态势。
  这下子,何健完全坐不住了,从邵阳、娄底到长沙的湖南平原,是湖南的膏腴之地,他统治湖南的核心区域。于是他急令刘建旭,从围攻红军的5个师中抽出2个师,急赴邵阳防守,同时要求尽快完成围歼红军,好全军回援。他担心西华,是冲着整个湖南省而来。
  11月14日,西华军攻取新宁。这个动作在15日被何健知道后,让他有点警觉。西华军想干什么?新宁在湘桂边境,不具有战略意义。但新宁已经很接近湘江,西华不会和共产党勾结起来了吧?但是权衡之下,他又想,也许只是偏师一部,重点可能还是邵阳。刘建旭的2个师,已经抵达邵阳,开始组织防线,这让他心定了一些。
  实际上,西华军在发现湘军的抵抗微弱后,除了在已占领地区留下4个师保障后路外,其余8个师都逐渐汇集到了新宁。此时新宁的战略意义是,由此到广西境内,无论是兴安或者全州的濒临湘江的任何一点,直线距离都在80公里以内,也就是说,西华军可以保证,在一天的时间内赶到湘江东岸,接应红军。现在,他们就等待还不知道具体时间的红军抵达日期了。
  前出的特种部队,已经潜入了广西的全州和兴安境内,对于湘江两岸进行详细的地形了解,并先接应小股部队,进入潜伏区域,准备到时候接应大部队的急促进驻。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在湘江东岸,以各种方式控制大量船只。整体上,虽未正式攻入广西,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州和兴安渗透成破网,随时发起大行动。
  湘江的宽度并不大,大约在110米~1000米,红军选择的渡口,宽度正常不会超过500米,对于西华军携带的重炮来讲,部署在渡口江边5公里外,都足以控制湘江两边的江岸。
  此次接应的重点还是使用炮群,总共携带了600余门射程10公里以上的重炮,从全州到兴安的江面,总长度不过50公里左右,平均每公里,都可以部署12门重炮以上。不过当然不会如此布置,而是需要知道红军渡口,然后在其东岸附近集结,如果有3个渡口,那么每个渡口可以集结200门以上的重炮,直接隔绝敌人湘江西岸的主力,或者是部分从湘江东岸追击的敌军。
  接下来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部队都在做着准备,焦急地等待接触上红军的先锋部队。这个时候,西华军的疑兵,都已经抵达了邵阳地区,让邵阳的湘军守军,一日三惊。何健也急的不得了,不过他也不敢违背蒋介石的严令,将湘军都拉回到对抗西华军这面的战场上,蒋介石已经知道了西华进攻湖南,但他还是要求先剿灭红军,不要让煮熟的鸭子跑了。
  11月26日,消息终于传来,特种部队接触上了红2、4师各一部的先头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控制界首至屏山渡之间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双方还差点发生了冲突,特种部队的一名战士,还因此负了伤。
  中央苏区红军的战士们,根本不相信对面是友军,他们从来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只革命队伍,警惕性非常高。确实这几年,中央苏区与李思华部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在“28个半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就更是这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嘛。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指挥部的预料之中,于是给了红军先头部队2部当时最先进的电台,并派遣2名电报员跟着他们回去,同时携带了信件,这是若干在苏区有熟悉的同志的西华领导们,写给他们的信,以取信他们。
  红军的先头部队,将信将疑。他们带着电台、信件和电报员走了,要赶紧去向上级汇报,虽然他们现在不能确定真假,但万一要是真的呢?那就拯救了整只红军了。
  其实这个时候,曹子卿他们,已经没有那么着急了。因为从红军先头部队的方向,他们已经能判断红军渡江的渡口方向,宽度已经缩小到了30公里,已经可以集中炮群了。另外,他们已经搞清了敌军(中央军、桂军、湘军)三部的追击兵力部署。
  中央军5个师和湘军1个师,从湘江东岸的东安向全州逼近,这条线几乎与此时西华军是平行的,已经安排东安与全州路径的文桥镇附近,正面阻击,计划围点打援,围点当面湘军的1个师,然后打援中央军的5个师。这一计划,动员兵力7个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