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49节
在军事上,除了届时川省的军阀可能抵抗力稍强以外,整体由于军阀实力与根据地相差太远,自然也就无需什么奇策妙计。整个大军的战役组织很简单,原则就是堂堂正正地压过去,碾碎前方的一切抵抗。
主力的进攻路线是:帕敢——保山——大理——昆明——曲靖——六盘水——贵阳——遵义——重庆——成都,沿途不断分兵,占领战略要点,消灭次要敌人。重点分兵地域包括:
一、广西百色、河池、桂林一线:这是预防桂系军阀可能从广西发起的对根据地进攻,预计将有4个师会部署到滇桂和黔桂边境防卫。
二、贵州铜仁到湖南怀化一线:这是预防国民党从湖南地域发动的可能的对三省军阀的军事支持,预计部署兵力将高达6个师,差不多10万人。这里未来还负担着接应长征红军的使命。
三、川省南充、巴中一线:这是与陕西国民党,从汉中方向接壤的地域,预计部署4个师。
其余14个师,除了占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这样的主要城市外,就是在一些战略要点,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全面军事占领。
除了26个师的主力部队,缅甸地方部队的一半,即30万人,也会跟随主力行动,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政工干部,深入县域、镇域、乡域和最基层的乡村,建立起当地组织,完成剿匪和消灭一切反抗的地主豪绅,支持政工干部,迅速地展开全面土改和乡寨建设,组建地方部队和民兵队伍,迅速建立新根据地的稳固根基。
通过这一年多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实践,李思华和同志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迅速攻占、肃清、建设和管理新根据地的方法,这一次就会全面地在云贵川的新根据地应用实践。这套方法大概可以用“军、政、人、财、物、流”六个字来概括。
“军”当然是指军事。
在进攻阶段,是两层的架构,即主力部队加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完成战争战役实施,消灭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战略要点实施完全占领;地方部队深入基层,消灭反动派的政治势力及土匪恶霸。
在建设阶段,是已经成型的三层架构,即在地方部队支持和训练下,迅速组建新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和民兵组织,快速实现基层的稳定和安全。
“政”是政治,即派遣的干部群体,要在军队的支持下,分为农村和城市两条线。
在农村,是建立乡镇——乡寨的两级体系,以分田和消灭地主阶级为基础,组织农民,建设乡寨为主的农村政治经济体系。这里所谓的乡镇,是指农村地区由于自发贸易交流而形成的镇区,它们还构不成城市,主要以农产品贸易为支撑,在当下的存在也是必要的,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现在则作为对周边乡寨的上级管理节点。
在城市,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建立三级或四级的党委政府管理体系,例如市县——分区——街道这三级。组建警察(重点是民事侦缉民警)、城管、民兵这三个半军事化管理机构,实现对城市的有效控制,让城市安定和安全下来。然后组建发展政府各职能机构、组织城市投入经济建设和发展。
“人”是人力资源,除了派遣大量的干部群体,构成新根据地管理发展的主体外,还包括第二层的结构,也就是从新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格局出发,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例如工业建设人才。人显然是所有六大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
“财”是资金。缅华加海南的“人民币”,在两个根据地已经完成了作为主体货币的任务,在新根据地就必须依托军事力量,迅速终止其它货币的使用,而让民众过渡到完全使用人民币。人民银行就需要根据新根据地的情况,不断投放人民币,和回收各种废弃的其它货币,当然,我们不强迫,但是从物资上限定只能使用人民币。即使是你使用银元,也需要先到银行兑换。所以银行团队也要随行,他们会在每一个占领的城市,接管当地银行或者沟通民间银行,要求执行我党政策。
“物”是物资。
粮食当然是最重要的,民以食为天嘛,战争期间,民间的粮价容易发生剧烈波动,无良商人或者豪绅会囤粮,并制造民间缺粮恐慌,试图高价获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自身要准备足够的粮食供应新根据地,其次就是要情报网络调查清楚,到底当地囤粮的都是哪些劣绅,粮食被囤到哪里去了,一旦军事占领,就要对此类行径坚决镇压,把粮食都找回来。
除了粮食,西华(以后在国内就不称为缅华,而是统称西华)已经能够生产大量工业品,所以这些工业品中的民用部分,也要提供相当数量,在新根据地投放市场,从次要的方面,稳定整个贸易市场。
“流”是流通。
光有物资,没办法实现顺利流通,还是会产生很大问题。
李思华很早以前就曾经想到过,前世她穿越前,某明珠大城市,在疫情下的流通窘况。明明有着极其充足的物资,光是其它城市捐助的物资,就高达2500万吨,结果却在所谓的“最后一百米”,做得一地鸡毛,让人民怨声四起。干部不作为、奸商横行和勾结基层、物资缺乏管理、运输不畅等问题屡屡泛起,而整整几个月,这个城市的官僚体系,在人民观察下的结果,却似乎改进不大。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无非是两个,第一是基层涣散和力量薄弱,过分的商业化,让基层组织例如居委会等,成为“象征性存在”,只能办理日常的小事,一遇到疫情这样的大事,涣散和薄弱的缺陷立即暴露,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善,组织建设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二是缺乏自身“主干性”的物资流通能力,全部都依托所谓“社会化商业组织”了,干部们只能在高层吆喝,所有干事的都是这些商业化组织,他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利己化组织,这个时候,能不趁机发国难财就算好的,还谈什么对人民做到位呢??1
所以李思华觉得,从根据地发展的一开始,就要吸取这些未来的教训。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根据地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物资供应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供销社系统、物流联合网络、分布式节点仓储体系以及票证管控体系这4个部分。
供销社是大物资、大物流的基础,他们深入乡村和城市基层,以及部分缺乏销售能力的企业,将所有可以交易和有实用价值的物资和工农产品发掘采购,既提升底层人民和企业,以卖出产品的收入,又汇集了大量的有用物资,可供党和政府在他处使用和交易,或者像现在的计划,用来支持新根据地。
供销社还在城市和农村开办密集的网点,灵活调遣在网点周边适合销售的物资和产品,进行销售,提供居民消费。所以供销社解决的问题,是物资的“买”和“卖”。
供销社买了物资,就必须运输到适合的低点,例如适合的仓库。物流的责任,就是由“物流联合网络”来兜底的,它目前包括国企的卡车队、骡马运输大队,也包括所有民间的运输力量,都必须加入这个联合网络。在党和政府需要的时候,是用军管的方式可以全部征用,没有例外,只不过是事后政府补偿而已。这样在发展新根据地或者重大救灾这样的背景下,党组织就可以集中根据地的全部运输力量,实现物资和人员的快速流通到位。
所以“物流联合网络”,解决的是“运”的问题。
分布式节点化的仓储体系,则是解决“存”的问题,依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央企尤其是储备粮公司,需要在各地建设大量的物资存储和中转仓库,所有的物资就是通过这些仓库,实现存储和中转。
最后的票证管控体系,则是实现在物资总体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能够尽量满足人民需求的一种特殊政策。由于物资总体有限,如果只是通过人民币购买,那么就有可能有人用大量的人民币套购某种紧缺物资,从而导致该种物资更加紧缺和价格飙升,所以在现在的“准战争”状况下,实行票证经济,是现实的选择。即购买某些物资,不仅需要人民币,还需要专门的票证,来实现某些物资对人民的1:1配给。
在当下,粮票、肉票、布票,和一些工业品的票证,都是存在的。
在“军、政、人、财、物、流”这六大工作模块基本上都完成准备后,对云贵川攻略的准备就算是完成了,行动即将开启。
第82章 云南攻略
胡若宇的积极性提高了。“西华”,这是他们现在对自己的简称,不再是自称“缅华”了,显然他们现在志在国内了。
他积极性提高的原因,是西华的高层冯百驹主席接见了他,勉励他为解放云南人民做出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功劳的,并且聘请了他,担任未来云南省政府的咨政,协助政府沟通云南民间各阶层人士。
冯主席的接见,让他内心大定,自己虽然不能再做个军阀,但在未来新政府下还能有一席之地,已经不错了,而老母家人,也能得到良好安置,这就激发了他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他现在对西华要求他的工作,都是认真履行,近期他已经写了不少信,给云南各阶层他熟悉的人士,介绍西华的政治主张和实力背景,预告龙云政权的下台和崩塌,劝告他们配合西华,实现云南人民的解放,一起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云南。写的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信还是不信,不过反正他写信的时候,是信了。
1934年9月11日,“西华人民革命军”正式出兵云南保山,揭开了云贵川攻略的序幕。
26个师,超过40万人的浩浩大军,在大量卡车的装载下,迅速向保山席卷而去。而大军之中,不时还有轻型坦克的编队。这已经是一只当时民国内部还没有的半机械化军队。
保山旧称永昌府,别称兰城,与缅甸主要通过腾冲、瑞丽(后来划入德宏)两个县接壤。保山其实是一片山区,其坝区仅占总面积的8.21%,而山区高达91.79%。实际上它就是在群山之间,镶嵌着大小不一的78个山间盆地的地形。其中最大的保山坝子,面积大约是149.9平方千米。
正因为这样的地形,所以西华当初修建滇缅公路时,在保山境内的修筑难度一点都不次于缅甸方面。
这一次进入云南,除了军队、干部等群体外,还有50万修路大军,他们会在每一地,再组织招聘大量的当地民众,加入筑路。整个云南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就占了84%,高达33万平方公里多。
而贵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约92.5%的面积都是山区和丘陵(山地61.7%,丘陵31.1%),山区的情况比起云南更显崎岖。
只有四川的情况稍好,也主要是成都平原一带的天府之国。整个四川包括重庆在内,总面积高达56.8万平方公里,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所以山地同样是主流。
三省这样的地形,自然交通不便,所以部队的前进速度,其实不取决于敌人抵挡的能力,而是道路通行的状况,在一些地方,估计都要抢修道路,否则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只能是轻兵前往。因此,筑路在解放云贵川战略上,是具备极其重要的地位的。
保山守军只有1个团,而且早就被渗透成了筛子,逃跑时被提前潜入的特种部队拦截住,大多数就缴枪投降了,只有团长等少数人不死心,往大理方向跑了。其实,他们都未必跑得过半机械化的部队。
主力部队都没有进城,直接开往大理。而到大理后,除了往丽江、昌都一线北上的一个师以外,其它大部队,将直接进发昆明和曲靖。
在保山驻扎的,是地方部队的一个师。
这个年代,龙云主政的云南,仅有7个旅的军队,每个旅2个团,总计4万多人。这只兵力,在民国军阀中不能算弱,但相比此时的西华革命军,自然相去极远,所以李思华的心思,自从出军以后,就没有太多放在军事行动上。
李思华这个时候,正在保山城西、太保山上的观城台上,饶有兴致地俯瞰着保山城。
保山城是座古城,其最兴盛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东汉。大约1900年前,在公元69年,东汉的永昌郡设立,这个永昌郡号称天下第二大郡,包括今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所谓“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总人口高达23万户、90多万人,成为东汉的著名大郡。当时这个郡的设立,是东汉轰动朝野,举国欢庆的一大盛事,王朝为此在宫廷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历史名人班固,曾经在《东都赋》中专门描述永昌郡成立的朝廷盛典:“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天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皇帝和群臣都喝醉了,可谓盛况空前,代表着那个汉民族最兴盛的时代之一。当时的永昌郡,称得上是东汉朝在全国都举足轻重的名邦大郡。
可惜,盛况难久。东汉之后,经历了500年的衰落,直到明朝大移民后,永昌再度崛起,但等到明末缅甸王朝,开启了与中土的叛乱战争,此地又再度衰弱。
清末民国以来,保山比较繁华的地区,已经转移到了腾冲,至1927年,腾冲的坐商已达千户以上,行商有800多户,全县有产业行会18个,858户。产业以玉石、宣纸、麻线、土布纺织等手工业为主,一时有所谓“金腾冲银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美誉。
所以保山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古道——蜀?身毒道(后称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简单地说,中缅包括中印的贸易兴盛,则保山兴盛;贸易受阻,则保山衰颓。
根据地开启云贵川攻略,将缅甸与内地联成了一片,保山的重要性,就重新凸显了。
所以李思华对陪同的保山地区新任地委书记田思源等同志,语重心长地交待,保山作为咽喉要道的重要性。此地不仅要进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土地改革、乡寨建设、城市改造和发展加工业,而且要尽量突出贸易和物资流通功能,在保山地区,需要建设大量的仓库,这里将是一个全国性的物资仓储和中转物流中心,工作的重点还应该倾向于道路建设、物流能力建设。
昆明的龙云,晚上在他的书房里,已经陷入了恐慌和苦恼。
对于过去的“缅华”,现在的“西华”,他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解。在去年西华击败缅英当局,统一上缅甸后,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这股新兴的势力,而且有不祥的感觉,毕竟这股势力以华人为主,岂能对内地没有觊觎之意?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那么快,他本来以为,西华没有几年时间,稳固对上缅甸的统治,是难以向内地进军的。何况他们得罪英国大了去了,始终面临着英国的压力,能否有能力进军内地,还不一定。就是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下,他并没有在云南,对可能的西华入滇做出准备。
其实做足准备也没有用。西华成立以来,与云南的贸易大增,龙云的人也都去过上缅甸打探。军队方面是万万不敌的,西华在“立国之战”中,将英缅军6个师近10万人,在5天之内歼灭,现在国际上都承认,西华革命军的战斗力是亚洲一流的。他龙云区区7旅人马,4万多人,凭什么与西华对战呢?
他也想过扩军,可是云南的财力非常有限。他能维持现在的军力,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了。滇军的武器弹药,都来自于从越南的法国人那进口,就连头盔都是法国的阿德里安式钢盔。法国人那么贪婪,就那些破烂武器,都是天价,他哪来的钱,来组织大量的新军呢?
对比现在的窘境,他想起以前的滇军,不由感慨,时代变了,滇军的辉煌,在他手里,大概就是最后的余晖了。
晚清时期,云南陆军从陆军第十九镇开始组建,同时云南还建立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这个讲武堂,给滇军带来了几十年的辉煌。在讲武堂这里任职和毕业的有李烈均、方声涛、唐继尧、叶建英、朱德、周宝中、何应钦、龙云等等。后世统计,讲武堂总共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数十位中将、数百位少将、三个总司令和一个国防部长,堪称将星云集。
在这些军事人才的赋能下,云南新军的战斗力,在清末可谓数一数二。辛亥革命以后,滇军一度称霸西南,除了云南外,还控制了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事件中,表现都很活跃。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平心而论,到龙云时代,滇军虽然基本龟缩在了云南本省,但其法式装备,在民国内还算不错,加上训练严格,军官素质好,因此其战斗力,在民国军队中还是非常可观的,只不过现在遇上了西华人民革命军。
两天前保山事变的消息传来,龙云赶紧开始研究西华的最新情报,越研究他越绝望。
西华的军队,是比较公开的,在曼德勒附近,都曾经公开演习过,还邀请了一些商人参观,显示他们的武力,龙云的人,也因此有机会对西华军有详细观摩。
西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也许是有人猜测的美国人,在他们的背后。其装备完全是欧美标准的,卡车运兵,装备坦克,从重炮到各种现代武器,一应俱全,按照西华的装备标准的话,把全部滇军的装备凑起来,也比不上西华军的一个师,这还怎么打?
兵力上更是悬殊,在占领保山后,西华公开宣称,有超过25个师,40万人的兵力,正向昆明进发,控制整个滇省指日可待。要求云南各界人士,配合西华政府,做好地方安靖工作,避免人民无谓的损失。
虽然白天他在召集军官会议的时候,表现得信心满满,要求军官们掌握军队,准备在昆明城下打一场阻击战,击败来犯的西华军。其实他心里,已经知道,这一切都不可能,估计很多他的军官,其实也知道。
老对手胡若宇有给他来了信,劝他投降,信中描述的西华实力,更是让他触目惊心,这个政权不仅军力强大,而且政治严明,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在农村和城市,都建立起了严密的组织,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这样严明的组织,胡若宇坦承,这是欧美列强的水准,在民国尚未能得一见,绝非龙云或者他自己这样的地方军阀,可以抗衡。
西华所谓“建设社会主义”,并不为他所喜,这种偏向泥腿子的体制,致龙家这样的地方绅士于何地?可是形势比人强,内心的反对和抵触,在实力和力量面前,什么都不是。
所以,现在他的思考是,是走是降?
他是不指望所谓“中央”和法国人的,“中央”的兵力正在围剿江西红军,不仅较远难以增援,而且那些国民党军队来了,会和现在被西华军击败,有区别吗?至于法国人,他自己毕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怎么能卖国呢?
一夜白头啊,直到天蒙蒙亮,他也毫无睡意,充满红丝的眼睛,看上去那么憔悴。听到公鸡的鸣叫,他又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龙云生于1884年,6岁的时候,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回到娘家。龙云到舅父龙德元家生活,和表弟卢翰被送到昭通城读书,跟随在昭的四川武术名家马德胜等人习武练艺,并结识永善县人邹若恒,三人结为兄弟,并称为“昭通三剑客”。对他而言,那是一段何等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后来他入伍滇军,因为武艺高强,被军队报送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骑兵科,进行深造学习。而二十岁刚出头的龙云,因为在讲武堂的公开比武中,打败了法国拳师,声名大噪,被唐继尧看中,当时不过是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学生军官,就得到了重用,毕业之后即被任命为其卫队长,从那以后龙云就步步高升,在唐继尧落幕之后,击败了宿敌胡若宇等人,成为不折不扣的云南王,全面统治云南差不多已经4年了。
而这一切的荣光,看起来就要落幕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嘴里感叹着,内心已经做出了决定。
正在向昆明进军中的西华人民解放军,路上遭遇了龙云派出的秘密使节,以云南的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的一个使团。
为主的其中一人是胡英,他是龙云的老前辈,在龙云还是唐继尧卫士的时候,此人就已经是滇军旅长了,在滇军中威望很高。尤其在龙云争夺云南大权的那几年,胡英全力支持龙云,解决了他几次的致命威胁,因此龙云对其非常尊重和信任。
另一人是周中岳,此人在光绪年间中过解元,但他放弃了科举,东渡日本求学,辛亥之后回国,历任云南教育厅长、省长、民政厅长、内务厅长,是云南政坛的常青树。
这两人可谓龙云云南地方政权的“重臣”,派遣这两人,说明了龙云对于谈判的重视,也是他的最后一搏。
行进中的部队不敢怠慢,专门派了带有座椅的两辆卡车,将这个使团送往保山,现在西华政府的重要领导层,都已经到了保山办公。
不过李思华并没有接见他们。说实话,她对这个使团并不如何重视。她本人的个性,一向对于这种周恩来等同志喜欢的“统一战线”不感兴趣。现在妥协获得的利益,往往给今后社会,留下相对更大的后患,让社会无法彻底改造。所以她交待了冯百驹等同志,有关她的意见后,让他们出面会谈。
当然,李思华不出面,还有考虑尽量将“李力胜”的真实面目后延,以利于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的利益的因素。
所以这个使团,只得到了冯百驹他们根据李思华意见,所做出的对于龙云的相关组织决定。即如果龙云放弃抵抗,领导并宣布滇军投降,那么西华解放军将保障他的身家安全,但是不会给他特殊待遇,我们对于胡若宇,也没有给特殊待遇,龙云也不例外。
基本的原则就是,如果龙云要保住家财,那么可以选择离开,无论是去香港、国统区还是海外,由他根据个人意志选择,我们不干预,并保证龙云及其家人离开的安全,这就是我们因为其投降,而减少了双方官兵的生命损失,所给予他的褒奖。
而如果龙云及其家族留在根据地,那么就必须符合我党的政策。龙云包括其家人,都只能作为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其来自于盘剥云南人民的家财,党组织将没收大半。而龙云本人将被新政府聘用,在其未来,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服务于人民。
这样的条件,在胡英和周中岳看来,当然是非常苛刻的,他们对条件非常愤怒,当着冯百驹的面发火。但冯百驹等同志始终心平气和,他告诉两人,我们与之前的军阀不同,也不会遵循所谓军阀之间的默契。
我们是人民的政权,是代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阶级的,在我们的新政权下,不会再有人上人。你们觉得苛刻的生活条件,正是我们每一位同志,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都要遵循的。
我们并没有虐待龙云的打算,我们只是要求他,必须遵守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遵守的基本原则。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最后,两人带着使团,怏怏而去。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出使,完全失败了。这个西华政权,确实与以往他们在国内的“经验”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愿,他们也只能把西华的意志带给龙云,让他自己决定。
主力的进攻路线是:帕敢——保山——大理——昆明——曲靖——六盘水——贵阳——遵义——重庆——成都,沿途不断分兵,占领战略要点,消灭次要敌人。重点分兵地域包括:
一、广西百色、河池、桂林一线:这是预防桂系军阀可能从广西发起的对根据地进攻,预计将有4个师会部署到滇桂和黔桂边境防卫。
二、贵州铜仁到湖南怀化一线:这是预防国民党从湖南地域发动的可能的对三省军阀的军事支持,预计部署兵力将高达6个师,差不多10万人。这里未来还负担着接应长征红军的使命。
三、川省南充、巴中一线:这是与陕西国民党,从汉中方向接壤的地域,预计部署4个师。
其余14个师,除了占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这样的主要城市外,就是在一些战略要点,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全面军事占领。
除了26个师的主力部队,缅甸地方部队的一半,即30万人,也会跟随主力行动,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政工干部,深入县域、镇域、乡域和最基层的乡村,建立起当地组织,完成剿匪和消灭一切反抗的地主豪绅,支持政工干部,迅速地展开全面土改和乡寨建设,组建地方部队和民兵队伍,迅速建立新根据地的稳固根基。
通过这一年多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实践,李思华和同志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迅速攻占、肃清、建设和管理新根据地的方法,这一次就会全面地在云贵川的新根据地应用实践。这套方法大概可以用“军、政、人、财、物、流”六个字来概括。
“军”当然是指军事。
在进攻阶段,是两层的架构,即主力部队加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完成战争战役实施,消灭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战略要点实施完全占领;地方部队深入基层,消灭反动派的政治势力及土匪恶霸。
在建设阶段,是已经成型的三层架构,即在地方部队支持和训练下,迅速组建新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和民兵组织,快速实现基层的稳定和安全。
“政”是政治,即派遣的干部群体,要在军队的支持下,分为农村和城市两条线。
在农村,是建立乡镇——乡寨的两级体系,以分田和消灭地主阶级为基础,组织农民,建设乡寨为主的农村政治经济体系。这里所谓的乡镇,是指农村地区由于自发贸易交流而形成的镇区,它们还构不成城市,主要以农产品贸易为支撑,在当下的存在也是必要的,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现在则作为对周边乡寨的上级管理节点。
在城市,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建立三级或四级的党委政府管理体系,例如市县——分区——街道这三级。组建警察(重点是民事侦缉民警)、城管、民兵这三个半军事化管理机构,实现对城市的有效控制,让城市安定和安全下来。然后组建发展政府各职能机构、组织城市投入经济建设和发展。
“人”是人力资源,除了派遣大量的干部群体,构成新根据地管理发展的主体外,还包括第二层的结构,也就是从新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格局出发,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例如工业建设人才。人显然是所有六大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
“财”是资金。缅华加海南的“人民币”,在两个根据地已经完成了作为主体货币的任务,在新根据地就必须依托军事力量,迅速终止其它货币的使用,而让民众过渡到完全使用人民币。人民银行就需要根据新根据地的情况,不断投放人民币,和回收各种废弃的其它货币,当然,我们不强迫,但是从物资上限定只能使用人民币。即使是你使用银元,也需要先到银行兑换。所以银行团队也要随行,他们会在每一个占领的城市,接管当地银行或者沟通民间银行,要求执行我党政策。
“物”是物资。
粮食当然是最重要的,民以食为天嘛,战争期间,民间的粮价容易发生剧烈波动,无良商人或者豪绅会囤粮,并制造民间缺粮恐慌,试图高价获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自身要准备足够的粮食供应新根据地,其次就是要情报网络调查清楚,到底当地囤粮的都是哪些劣绅,粮食被囤到哪里去了,一旦军事占领,就要对此类行径坚决镇压,把粮食都找回来。
除了粮食,西华(以后在国内就不称为缅华,而是统称西华)已经能够生产大量工业品,所以这些工业品中的民用部分,也要提供相当数量,在新根据地投放市场,从次要的方面,稳定整个贸易市场。
“流”是流通。
光有物资,没办法实现顺利流通,还是会产生很大问题。
李思华很早以前就曾经想到过,前世她穿越前,某明珠大城市,在疫情下的流通窘况。明明有着极其充足的物资,光是其它城市捐助的物资,就高达2500万吨,结果却在所谓的“最后一百米”,做得一地鸡毛,让人民怨声四起。干部不作为、奸商横行和勾结基层、物资缺乏管理、运输不畅等问题屡屡泛起,而整整几个月,这个城市的官僚体系,在人民观察下的结果,却似乎改进不大。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无非是两个,第一是基层涣散和力量薄弱,过分的商业化,让基层组织例如居委会等,成为“象征性存在”,只能办理日常的小事,一遇到疫情这样的大事,涣散和薄弱的缺陷立即暴露,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善,组织建设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二是缺乏自身“主干性”的物资流通能力,全部都依托所谓“社会化商业组织”了,干部们只能在高层吆喝,所有干事的都是这些商业化组织,他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利己化组织,这个时候,能不趁机发国难财就算好的,还谈什么对人民做到位呢??1
所以李思华觉得,从根据地发展的一开始,就要吸取这些未来的教训。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根据地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物资供应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供销社系统、物流联合网络、分布式节点仓储体系以及票证管控体系这4个部分。
供销社是大物资、大物流的基础,他们深入乡村和城市基层,以及部分缺乏销售能力的企业,将所有可以交易和有实用价值的物资和工农产品发掘采购,既提升底层人民和企业,以卖出产品的收入,又汇集了大量的有用物资,可供党和政府在他处使用和交易,或者像现在的计划,用来支持新根据地。
供销社还在城市和农村开办密集的网点,灵活调遣在网点周边适合销售的物资和产品,进行销售,提供居民消费。所以供销社解决的问题,是物资的“买”和“卖”。
供销社买了物资,就必须运输到适合的低点,例如适合的仓库。物流的责任,就是由“物流联合网络”来兜底的,它目前包括国企的卡车队、骡马运输大队,也包括所有民间的运输力量,都必须加入这个联合网络。在党和政府需要的时候,是用军管的方式可以全部征用,没有例外,只不过是事后政府补偿而已。这样在发展新根据地或者重大救灾这样的背景下,党组织就可以集中根据地的全部运输力量,实现物资和人员的快速流通到位。
所以“物流联合网络”,解决的是“运”的问题。
分布式节点化的仓储体系,则是解决“存”的问题,依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央企尤其是储备粮公司,需要在各地建设大量的物资存储和中转仓库,所有的物资就是通过这些仓库,实现存储和中转。
最后的票证管控体系,则是实现在物资总体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能够尽量满足人民需求的一种特殊政策。由于物资总体有限,如果只是通过人民币购买,那么就有可能有人用大量的人民币套购某种紧缺物资,从而导致该种物资更加紧缺和价格飙升,所以在现在的“准战争”状况下,实行票证经济,是现实的选择。即购买某些物资,不仅需要人民币,还需要专门的票证,来实现某些物资对人民的1:1配给。
在当下,粮票、肉票、布票,和一些工业品的票证,都是存在的。
在“军、政、人、财、物、流”这六大工作模块基本上都完成准备后,对云贵川攻略的准备就算是完成了,行动即将开启。
第82章 云南攻略
胡若宇的积极性提高了。“西华”,这是他们现在对自己的简称,不再是自称“缅华”了,显然他们现在志在国内了。
他积极性提高的原因,是西华的高层冯百驹主席接见了他,勉励他为解放云南人民做出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功劳的,并且聘请了他,担任未来云南省政府的咨政,协助政府沟通云南民间各阶层人士。
冯主席的接见,让他内心大定,自己虽然不能再做个军阀,但在未来新政府下还能有一席之地,已经不错了,而老母家人,也能得到良好安置,这就激发了他的工作积极性。
所以他现在对西华要求他的工作,都是认真履行,近期他已经写了不少信,给云南各阶层他熟悉的人士,介绍西华的政治主张和实力背景,预告龙云政权的下台和崩塌,劝告他们配合西华,实现云南人民的解放,一起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云南。写的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信还是不信,不过反正他写信的时候,是信了。
1934年9月11日,“西华人民革命军”正式出兵云南保山,揭开了云贵川攻略的序幕。
26个师,超过40万人的浩浩大军,在大量卡车的装载下,迅速向保山席卷而去。而大军之中,不时还有轻型坦克的编队。这已经是一只当时民国内部还没有的半机械化军队。
保山旧称永昌府,别称兰城,与缅甸主要通过腾冲、瑞丽(后来划入德宏)两个县接壤。保山其实是一片山区,其坝区仅占总面积的8.21%,而山区高达91.79%。实际上它就是在群山之间,镶嵌着大小不一的78个山间盆地的地形。其中最大的保山坝子,面积大约是149.9平方千米。
正因为这样的地形,所以西华当初修建滇缅公路时,在保山境内的修筑难度一点都不次于缅甸方面。
这一次进入云南,除了军队、干部等群体外,还有50万修路大军,他们会在每一地,再组织招聘大量的当地民众,加入筑路。整个云南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就占了84%,高达33万平方公里多。
而贵州的情况也差不多,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约92.5%的面积都是山区和丘陵(山地61.7%,丘陵31.1%),山区的情况比起云南更显崎岖。
只有四川的情况稍好,也主要是成都平原一带的天府之国。整个四川包括重庆在内,总面积高达56.8万平方公里,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所以山地同样是主流。
三省这样的地形,自然交通不便,所以部队的前进速度,其实不取决于敌人抵挡的能力,而是道路通行的状况,在一些地方,估计都要抢修道路,否则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只能是轻兵前往。因此,筑路在解放云贵川战略上,是具备极其重要的地位的。
保山守军只有1个团,而且早就被渗透成了筛子,逃跑时被提前潜入的特种部队拦截住,大多数就缴枪投降了,只有团长等少数人不死心,往大理方向跑了。其实,他们都未必跑得过半机械化的部队。
主力部队都没有进城,直接开往大理。而到大理后,除了往丽江、昌都一线北上的一个师以外,其它大部队,将直接进发昆明和曲靖。
在保山驻扎的,是地方部队的一个师。
这个年代,龙云主政的云南,仅有7个旅的军队,每个旅2个团,总计4万多人。这只兵力,在民国军阀中不能算弱,但相比此时的西华革命军,自然相去极远,所以李思华的心思,自从出军以后,就没有太多放在军事行动上。
李思华这个时候,正在保山城西、太保山上的观城台上,饶有兴致地俯瞰着保山城。
保山城是座古城,其最兴盛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东汉。大约1900年前,在公元69年,东汉的永昌郡设立,这个永昌郡号称天下第二大郡,包括今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所谓“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总人口高达23万户、90多万人,成为东汉的著名大郡。当时这个郡的设立,是东汉轰动朝野,举国欢庆的一大盛事,王朝为此在宫廷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历史名人班固,曾经在《东都赋》中专门描述永昌郡成立的朝廷盛典:“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天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皇帝和群臣都喝醉了,可谓盛况空前,代表着那个汉民族最兴盛的时代之一。当时的永昌郡,称得上是东汉朝在全国都举足轻重的名邦大郡。
可惜,盛况难久。东汉之后,经历了500年的衰落,直到明朝大移民后,永昌再度崛起,但等到明末缅甸王朝,开启了与中土的叛乱战争,此地又再度衰弱。
清末民国以来,保山比较繁华的地区,已经转移到了腾冲,至1927年,腾冲的坐商已达千户以上,行商有800多户,全县有产业行会18个,858户。产业以玉石、宣纸、麻线、土布纺织等手工业为主,一时有所谓“金腾冲银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桥”的美誉。
所以保山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古道——蜀?身毒道(后称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简单地说,中缅包括中印的贸易兴盛,则保山兴盛;贸易受阻,则保山衰颓。
根据地开启云贵川攻略,将缅甸与内地联成了一片,保山的重要性,就重新凸显了。
所以李思华对陪同的保山地区新任地委书记田思源等同志,语重心长地交待,保山作为咽喉要道的重要性。此地不仅要进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土地改革、乡寨建设、城市改造和发展加工业,而且要尽量突出贸易和物资流通功能,在保山地区,需要建设大量的仓库,这里将是一个全国性的物资仓储和中转物流中心,工作的重点还应该倾向于道路建设、物流能力建设。
昆明的龙云,晚上在他的书房里,已经陷入了恐慌和苦恼。
对于过去的“缅华”,现在的“西华”,他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解。在去年西华击败缅英当局,统一上缅甸后,他就已经注意到了这股新兴的势力,而且有不祥的感觉,毕竟这股势力以华人为主,岂能对内地没有觊觎之意?
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那么快,他本来以为,西华没有几年时间,稳固对上缅甸的统治,是难以向内地进军的。何况他们得罪英国大了去了,始终面临着英国的压力,能否有能力进军内地,还不一定。就是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下,他并没有在云南,对可能的西华入滇做出准备。
其实做足准备也没有用。西华成立以来,与云南的贸易大增,龙云的人也都去过上缅甸打探。军队方面是万万不敌的,西华在“立国之战”中,将英缅军6个师近10万人,在5天之内歼灭,现在国际上都承认,西华革命军的战斗力是亚洲一流的。他龙云区区7旅人马,4万多人,凭什么与西华对战呢?
他也想过扩军,可是云南的财力非常有限。他能维持现在的军力,就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了。滇军的武器弹药,都来自于从越南的法国人那进口,就连头盔都是法国的阿德里安式钢盔。法国人那么贪婪,就那些破烂武器,都是天价,他哪来的钱,来组织大量的新军呢?
对比现在的窘境,他想起以前的滇军,不由感慨,时代变了,滇军的辉煌,在他手里,大概就是最后的余晖了。
晚清时期,云南陆军从陆军第十九镇开始组建,同时云南还建立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这个讲武堂,给滇军带来了几十年的辉煌。在讲武堂这里任职和毕业的有李烈均、方声涛、唐继尧、叶建英、朱德、周宝中、何应钦、龙云等等。后世统计,讲武堂总共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数十位中将、数百位少将、三个总司令和一个国防部长,堪称将星云集。
在这些军事人才的赋能下,云南新军的战斗力,在清末可谓数一数二。辛亥革命以后,滇军一度称霸西南,除了云南外,还控制了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事件中,表现都很活跃。
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平心而论,到龙云时代,滇军虽然基本龟缩在了云南本省,但其法式装备,在民国内还算不错,加上训练严格,军官素质好,因此其战斗力,在民国军队中还是非常可观的,只不过现在遇上了西华人民革命军。
两天前保山事变的消息传来,龙云赶紧开始研究西华的最新情报,越研究他越绝望。
西华的军队,是比较公开的,在曼德勒附近,都曾经公开演习过,还邀请了一些商人参观,显示他们的武力,龙云的人,也因此有机会对西华军有详细观摩。
西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也许是有人猜测的美国人,在他们的背后。其装备完全是欧美标准的,卡车运兵,装备坦克,从重炮到各种现代武器,一应俱全,按照西华的装备标准的话,把全部滇军的装备凑起来,也比不上西华军的一个师,这还怎么打?
兵力上更是悬殊,在占领保山后,西华公开宣称,有超过25个师,40万人的兵力,正向昆明进发,控制整个滇省指日可待。要求云南各界人士,配合西华政府,做好地方安靖工作,避免人民无谓的损失。
虽然白天他在召集军官会议的时候,表现得信心满满,要求军官们掌握军队,准备在昆明城下打一场阻击战,击败来犯的西华军。其实他心里,已经知道,这一切都不可能,估计很多他的军官,其实也知道。
老对手胡若宇有给他来了信,劝他投降,信中描述的西华实力,更是让他触目惊心,这个政权不仅军力强大,而且政治严明,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在农村和城市,都建立起了严密的组织,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这样严明的组织,胡若宇坦承,这是欧美列强的水准,在民国尚未能得一见,绝非龙云或者他自己这样的地方军阀,可以抗衡。
西华所谓“建设社会主义”,并不为他所喜,这种偏向泥腿子的体制,致龙家这样的地方绅士于何地?可是形势比人强,内心的反对和抵触,在实力和力量面前,什么都不是。
所以,现在他的思考是,是走是降?
他是不指望所谓“中央”和法国人的,“中央”的兵力正在围剿江西红军,不仅较远难以增援,而且那些国民党军队来了,会和现在被西华军击败,有区别吗?至于法国人,他自己毕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怎么能卖国呢?
一夜白头啊,直到天蒙蒙亮,他也毫无睡意,充满红丝的眼睛,看上去那么憔悴。听到公鸡的鸣叫,他又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龙云生于1884年,6岁的时候,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回到娘家。龙云到舅父龙德元家生活,和表弟卢翰被送到昭通城读书,跟随在昭的四川武术名家马德胜等人习武练艺,并结识永善县人邹若恒,三人结为兄弟,并称为“昭通三剑客”。对他而言,那是一段何等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
后来他入伍滇军,因为武艺高强,被军队报送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骑兵科,进行深造学习。而二十岁刚出头的龙云,因为在讲武堂的公开比武中,打败了法国拳师,声名大噪,被唐继尧看中,当时不过是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学生军官,就得到了重用,毕业之后即被任命为其卫队长,从那以后龙云就步步高升,在唐继尧落幕之后,击败了宿敌胡若宇等人,成为不折不扣的云南王,全面统治云南差不多已经4年了。
而这一切的荣光,看起来就要落幕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嘴里感叹着,内心已经做出了决定。
正在向昆明进军中的西华人民解放军,路上遭遇了龙云派出的秘密使节,以云南的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的一个使团。
为主的其中一人是胡英,他是龙云的老前辈,在龙云还是唐继尧卫士的时候,此人就已经是滇军旅长了,在滇军中威望很高。尤其在龙云争夺云南大权的那几年,胡英全力支持龙云,解决了他几次的致命威胁,因此龙云对其非常尊重和信任。
另一人是周中岳,此人在光绪年间中过解元,但他放弃了科举,东渡日本求学,辛亥之后回国,历任云南教育厅长、省长、民政厅长、内务厅长,是云南政坛的常青树。
这两人可谓龙云云南地方政权的“重臣”,派遣这两人,说明了龙云对于谈判的重视,也是他的最后一搏。
行进中的部队不敢怠慢,专门派了带有座椅的两辆卡车,将这个使团送往保山,现在西华政府的重要领导层,都已经到了保山办公。
不过李思华并没有接见他们。说实话,她对这个使团并不如何重视。她本人的个性,一向对于这种周恩来等同志喜欢的“统一战线”不感兴趣。现在妥协获得的利益,往往给今后社会,留下相对更大的后患,让社会无法彻底改造。所以她交待了冯百驹等同志,有关她的意见后,让他们出面会谈。
当然,李思华不出面,还有考虑尽量将“李力胜”的真实面目后延,以利于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的利益的因素。
所以这个使团,只得到了冯百驹他们根据李思华意见,所做出的对于龙云的相关组织决定。即如果龙云放弃抵抗,领导并宣布滇军投降,那么西华解放军将保障他的身家安全,但是不会给他特殊待遇,我们对于胡若宇,也没有给特殊待遇,龙云也不例外。
基本的原则就是,如果龙云要保住家财,那么可以选择离开,无论是去香港、国统区还是海外,由他根据个人意志选择,我们不干预,并保证龙云及其家人离开的安全,这就是我们因为其投降,而减少了双方官兵的生命损失,所给予他的褒奖。
而如果龙云及其家族留在根据地,那么就必须符合我党的政策。龙云包括其家人,都只能作为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其来自于盘剥云南人民的家财,党组织将没收大半。而龙云本人将被新政府聘用,在其未来,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服务于人民。
这样的条件,在胡英和周中岳看来,当然是非常苛刻的,他们对条件非常愤怒,当着冯百驹的面发火。但冯百驹等同志始终心平气和,他告诉两人,我们与之前的军阀不同,也不会遵循所谓军阀之间的默契。
我们是人民的政权,是代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阶级的,在我们的新政权下,不会再有人上人。你们觉得苛刻的生活条件,正是我们每一位同志,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都要遵循的。
我们并没有虐待龙云的打算,我们只是要求他,必须遵守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遵守的基本原则。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最后,两人带着使团,怏怏而去。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出使,完全失败了。这个西华政权,确实与以往他们在国内的“经验”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愿,他们也只能把西华的意志带给龙云,让他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