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7节
第62章 送战友与美股之夏
4月初,在她离开之前,有一批同志却将更早离开,不过他们的去向是缅甸。
他们就是第一批赴缅部队10个师中的最后2个师。最近几个月,利用缅英当局忙于镇压下缅甸反英大起义,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下缅甸的良机,同志们可谓疯狂地向缅甸输送部队和移民,以及武器弹药,甚至是重装备。
从若开邦和钦邦的沿海,通向山区的渣灰大道已经开通,而山区的很多基地之间,已经开通了5米宽的道路,最近的200多万移民,几乎有一半以上都在筑路,毕竟这个时候修的路,不是后世那种高要求,只是开辟5米宽的山路,在足够的小型施工机械的帮助下,使用100多万劳力,进度自然飞快。
因此到3月,部队携装备已经可以勉强通行整个上缅甸山区,大规模部署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从3月初到4月初,一个月时间,10个师陆续海运,他们从实兑、乌克亚、孟都等港口潜入。他们预计将分别部署到若开邦、克钦邦、钦邦、马圭省、实皆省等地,甚至有一个师,还将进入掸邦。
实际上部队已经不能说是潜入了。在孟都等港口还好,在若开邦的实兑港,因为是主力港口,难以瞒过全部的信息。因此是提前直接冲入英国的领事馆并加以占领,并解除了港口全部护卫力量,把所有英国人和他们的仆从,全部暂时关了起来,避免他们直接观察到部队。然后就是3天内连续2批海轮,将6个师从实兑登陆。等到这6个师扬长而去,已经不见踪影。他们才将这些人释放出来。
同时,他们在实兑大肆散播各种谣言,例如已经失踪的某少数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在海外训练了一批精锐部队,现在回来了,他们通过若开邦,杀到钦邦去了。又有传言,缅甸前王族的部分人员,不甘心于英国人的统治,他们从实兑登陆后,将进攻下缅甸,支持起义军死灰复燃,要进攻仰光所在的伊洛瓦底省等等。反正就是谣言满天飞,等到英国领事被释放出来,打听消息时,得到了不下七八种的传言。不过传言中总的精神,是有缅人或者少数民族的独立势力在搞事情。而且各条道路上,都有一些“痕迹”,似乎每个方向都有可能。
最后,领事向英国驻缅总督英尼斯汇报的内容是,有缅甸独立势力从海外潜入,肯定有外国势力支持,有传言是德国,但无法证实。这部分人马登陆若开邦后,目前并没有在若开邦搞事,而是消失了,去向暂时未查明。
另外,这只队伍应该有部分卡车运输,虽然部队行动的时间集中在晚上,附近居民还是有看到的。显然,这只力量相比起义军,肯定武器装备等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武装。
英尼斯得到汇报后,暂时也无可奈何,他手上武力只有一万多人,而且多数是从缅甸“少数民族”和印度招聘的,真正的英国军人少得可怜。到现在为止,刚刚把起义军主力镇压下去,各地余火尚未扑灭。一时间哪里抽得出军队,去若开邦,搜寻那只新的“叛军”呢?他也只能回电实兑领事,稍安勿躁,等待命令。
他已经有一种预感,缅甸已经成为了一座活火山,地下暗流涌动,虽然他镇压了在下缅甸的喷口,但也许在上缅甸很快就会爆发。他疲倦地揉了揉自己的双眼,命令秘书记录,电告伦敦和英印当局,他需要增援,至少给他一个真正的、正规的英印师。他盘算着,如果能给他增援,那么届时他会合并总共2万多人的部队,部署到伊洛瓦底省北部、卑谬、马圭省等地,如果上缅甸有新的起义爆发,就从这几个地方分路进兵,合击剿灭。
李思华送别的这最后2个师,他们将会在钦邦的孟都登陆,然后穿过钦邦,屯驻到蒙育瓦附近,等待进攻命令。
李思华并没有去海港送行,而是在大校场送别了出征的战士。看着铁流滚滚向前,一队又一队昂首挺胸的战士们神色坚强地行进,她的眼睛不由湿润了,这是民族的武力,是共产主义的武力,他们承载着革命的理想,无数人将从此开始牺牲,鲜血将染遍中华大地,甚至是异域山河。
歌声响起,是她以前教授给战士们的一首“老歌”,虽然是粤语歌,但这些来自河南和山东的战士们都很喜欢:
“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
胆似铁打骨似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
誓奋发自强做好汉
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子热胜红日光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看碧波高涨,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
即是男儿当自强
昂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送别大军出征,李思华平静了心情,她也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了。
1932年5月初,回到了美国德州奥斯汀的李思华,正紧张地与金融小组的成员们协商着接下来的操作。与会的不仅有自己的同志,还有在美国招聘的一些“金融精英”。他们都非常兴奋,这将是他们人生中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行动。
李思华的“预判”是,美国股市将在7月份迎来一次真正的大反转,经过从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差不多3年的大跌,最坏的时间要结束了。反转之后,先是一轮急促的大反弹,然后还会有很长时间的筑底,不过应该不会再见到新低了,接着就是等待契机,恢复股市的上涨。
股指很可能在6月见底,创出历史最低点,这3年的总跌幅甚至可能达到90%,3年前喧嚣一时的美国股市,只剩下原来的1/10。
李思华要求,从6月开始建仓,建仓的信号是道琼斯指数跌破43点(历史上最低是41点)。股票必须选择那些资金大容量的蓝筹股。
很可惜,这个时候的美国股市,总市值只有八十多亿美元,简直是个小池塘,无法容纳巨鳄。所以她只打算买入6亿美元的股票,其实就是动用2亿美元现金作为保证金,从各银行取得杠杆,放大到6亿美元投入股市。
至于何时抛售,她要求等待她的指令,现在当然不会提前泄露底盘。那些美国“金融精英”,虽然未必完全相信了她的“预判”,可也不敢有任何异议,李思华的威信太高了。上一次对英镑的阻击,在他们看来那完全是“神一般的操作”,谁敢否认这一次在美股市场上,她不会重演奇迹呢?
这一次为了隐秘,她将从全美各个银行,分散获取杠杆资金,并不仅仅以安华的名义,很多生存下来的马甲公司,现在也有了一些募资能力。
例如一家“麦克莱恩海陆联运公司”是近期的大热门,虽然在大萧条最坏的时候,但财阀们都看好它的发展。因为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集装箱式的海陆联运,从纽约驶往休斯敦的试验中,每吨货物的装卸成本,居然从5美元降低到了0.2美元,简直是运输史上的奇迹!这家公司表面上与安华并没有关系,其实是通过马甲公司掌握,是李思华构建的美国与根据地运输体系的一部分。这家公司开始在筹备在1933年上市,她本来就要出售一部分股权,让这家海运公司更安全。
再有一家“哈罗午餐肉公司”,也非常引人注目。它抢在荷美尔公司的“斯帕姆午餐肉”之前,在全美第一个推出了午餐肉,按照哈罗午餐肉的说明,其主要原料是猪肉、火腿、食盐、水、糖和亚硝酸钠。每56克午餐肉,含7克蛋白质、2克碳水化合物和15克脂肪,能提供170卡热量及每日所需摄入量1/3的盐。其实这玩意叫“肉”,但鬼才知道到底有多少肉,到底是什么肉,口感其实也一般。基本上,午餐肉主要还是淀粉,只不过混入了一定比例的碎猪肉和大量猪油而已。
可是它就一个特点,便宜、真他娘的便宜——40美分就可以买一罐,价格大约是同等重量肉类产品的1/3。对于几百万快要饿死的美国人,以及其余二三千万的、家庭已经拮据到吃不起肉的美国人来说,哈罗午餐肉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玩意如果不是每天吃、顿顿吃,还是能让你感觉到“肉”的美味的。因此它现在有一个绰号,“胡佛萧条肉”,也有人将之称为“国民肉”。
不仅是美国人接受哈罗午餐肉,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代,很多外国人也非常欢迎,出口量都不少。
所以哈罗午餐肉,也成为这个阶段中,受到财阀们欢迎的不多的公司之一。
不管是哈罗午餐肉,还是海陆联运公司,表面上与安华都没有直接联系,不过他们的募资能力无疑都比较强。
不过李思华想到哈罗午餐肉,脸上还是不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前世二战期间,美国大兵们只能顿顿吃斯帕姆午餐肉,有的连续几个月,简直是吃到了怀疑人生,以至于将午餐肉称为“灵肉”。在他们复员后,显然一辈子都不会再碰这玩意。
不过午餐肉,确实是军用伙食补充能量的神器。哈罗对外没有销售的两种比较高品质的午餐肉,即使用了较多比例的德州牛肉和猪肉作为原料的,被李思华将全部产能,都海运缅甸和海南根据地,作为部队的便携食品。哈罗午餐肉的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现在已经在海南建成,将以猪肉为主要原料。不过根据地当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猪肉原料,只能是小规模生产。
5月,安华的募资全面展开,就像是一只蜷缩的蜘蛛,这个时候舒展了所有的肢节,在它的蛛网上行动。以各种方式几百万、上千万地汇集资金。最终到6月初,完成了6亿美元汇集的时候,其中以安华名义出面的,只有2亿美元出头。
6月12日,道琼斯指数跌破43点,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进入股市,他们开始缓慢地抄底,各种蓝筹股的抛单,都被各种不同的账户无限制地接盘,这些账户有的是基金,有的是实业公司,还有更多的是个人。股指神奇地止跌了,没有继续跌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即41点,而是跌破43点就见底了。
成交量开始缓慢攀升,连续十几天,股指在43点到45点之间震荡,交投开始有点活跃了。这个时候,每天的成交量几乎达到了前期的3~4倍,行动已经不可能完全遮掩了。
华尔街的很多机构开始注意到了股市的“异动”,很多分析员开始倾向于股指已经见底,至少是一波反弹可能出现,成交量的放大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他们顶层的财阀们,更是开始了调查,进入股市的神秘资金,来自何方?
很快各种信息汇聚而来,有些财阀,确实查到了安华近期筹备了2亿美元的资金,看起来就是流入了股市。他们很快得出了结论,安华财团已经判断股指见底,从而入场了。而并不止于安华,其它一些较弱的力量,也开始在进入股市。
这导致了接下来这些财阀机构们,频繁的内部会议。然后,不同的财阀资金也开始流入股市,他们要比安华谨慎一些,投资肯定没有安华大,但众多的机构都有资金流入,加起来就成为了恐怖的数字。
成交量继续放大,很快达到了前期的十倍以上。而股指也开始缓慢爬升,到7月10日左右,股指已经攀升到接近50点,较前期最低点43点,已经上涨了15%左右!
这个时候,很多没有死在大萧条中的散户和大户,都已经注意到了。而从7月10日后,各种媒体关于股市大反弹的舆论,在整个美国响起,例如股指已经见底,美国股市否极泰来,大反弹已经开始,新的牛市在3年苦难之后,终于回来等等。气氛越来越热,股指开始不断攀升。显然,财阀们默契地合作,创造出新的“牛市”舆论。
这确实是一波牛市,前世从1932年到1937年,这轮牛市持续了5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4倍,一度接近200点,不过在1937年又下跌了一倍,跌破了100点。
但李思华不会等那么久。她的决定是上涨80%后,她就开始抛售。因为她记忆中这一次大反弹,最高就是80%多的幅度,不过此后没有跌多少,基本是横盘,直到此后继续上涨。
在这一波收割后,对于美股的市场炒作,就要非常谨慎了。她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容易造成蝴蝶效应。
未来计划在1933年,将海陆联运和午餐肉这两家公司送上市,在后继的年份,从安利、百事可乐以及这两家新的上市公司中,逐步抛售股权,筹集1934年到1937年可能需要的资金,直到最后用一家银行将剩余股份抵押,全部撤出资本,用最后撤出的资本,在1937年春天最后做一把空,从而完成全部美国计划。当然,现在还是一个粗略的计划,随时可能修改。
9月中,股指这一段时间明显疯狂了起来,很多美国人开始相信,美国股市的灾难岁月结束了。股指开始一路攀升,而成交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李思华没有等待,在道琼斯指数上涨超过75点之后,她的逐步抛售指令就已经发出。由于此时的成交量已经很大,所以不过是10天左右,就完成了全部抛售,而安华的抛售甚至没能打低股指,这一波反弹的幅度,超过了李思华记忆中的历史,一直到突破100点才衰竭。
她想,这也许就是蝴蝶效应吧,李思华对华尔街财阀们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了上涨更厉害一些。不过,她还是很高兴,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几乎75%的收益,近4.5亿美元,去掉财务费用等,净盈利高达4.3亿美元。这使得组织在美国的现金储备,空前充裕。
不去管几家公司的股权,自从她来到美国后的4年,前前后后,赚取的现金总额已经接近20亿美元,而如果计算股权,可能总价值高达24亿美元,如果4家公司的股权能放在1935年后开始释放,甚至总价值可能超过30亿美元。
得到这样的成果,李思华感觉也非常自豪,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我们从美国对工业的收获,将超越苏联。这二十几亿美元的收获,由于是深入美国社会,节省了大量开支,效率和成本都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想做到组织这样的程度,至少还要把投资再翻一番,40亿美元才有可能。
想起前世奠定新中国大工业基础的,是156项从苏联的进口工厂,使用的是3亿美元的苏联贷款。在这个时空,我们能带给祖国的,是十倍以上的工业基础,更不要说人才和科技积累了。
所以大采购就变得更加疯狂,所有与军工和大工业有关的采购,尽量会在今年完成,预算达到了3亿美元。有些工厂设备,已经开始向缅甸提前输入。它们不会马上建设,而是会在一些地区的仓库里储存起来,直到可以开展建设的时候。
不过一整套小型的弹药生产体系,以及枪械修理厂,则提前在缅甸开始了建设,海南根据地抽调了精兵强将,要求在9月底之前,实现缅甸根据地局部的弹药自给,大量原材料也在疯狂地向缅甸输入中。
随着缅甸首期部队的抵达和分配驻扎,各地几乎已经是半公开地打出了根据地的旗号,不过旗号还是有几十个,给外界的印象,还是上缅甸的“各族”,出现了彼此大规模的独立势力割据。英国人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正在陷入麻烦。
第63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一)
李思华现在自然不知道,自己旗下的那些美国“金融天才”们,此时对于她的疯狂崇拜,更不会知道1~2年后,这些天才们的“诧异”——李女士为什么要中途撤出一大部分呢?她精准地预判了这一波牛市的开头,对第一波大反弹的点位把控,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而且她也预料到了后继的长期牛市,但是撤出得太多了,否则利润会攀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李女士可能当时候还是有些看不准,这也让他们到时候恢复了一点信心,自己与李女士的差距,并不是神与人的差距。
她现在哪还顾得上这些“逸闻”,她正神色严肃地阅读着密电。
密电来自缅甸。电文的内容是,自8月以来,英国在缅当局,获得了从印度到来的一个英印师的援军,加上英国在缅甸原有的力量,现在其总兵力相当于两个英国师,总计超过了2.5万人。由于下缅甸基本趋于稳定,所以英军在下缅甸留下的兵员不足三千,其余2.2万人,都开始逐步向“叛军”活动最厉害的实皆省周围开拔,从现在的动向判断,最迟10月中,英军将具备在实皆军事行动的能力,围剿届时随时会展开。
李思华知道,实皆省是同志们有意识留出来的“破绽”和预设战场,因为在山区中,这是离开繁华的曼德勒省最近的区域,“叛军”在这里活动当然会被英国人认为威胁最大,因此很可能被选择为首先“平叛”的地区。
她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电答复:
一、英军的行动是预料之中的,目前使用的兵力规模也没有出乎意料。我军在缅已有10个师,对英军的力量形成绝对优势,胜利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胜利。
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在缅甸的进一步布局,尤其是全部军队需要完成训练,所有武器装备需要运往缅甸并完成在各地的配置,还有在缅甸初级军工能力的架构,以及更多的移民基础。
三、因此,对此次缅甸反围剿,定下如下原则:
1、不能暴露全部实力。应加强在实皆省的骚扰行动,对曼德勒、实皆古城、蒙育瓦等重要城镇构成严重威胁,使得英军注意力进一步转向这个方向,从而掩护在若开邦和钦邦的物资和移民运输行动。
2、情报上要伪装出我们的主力部队,是在实皆省瑞波镇背后的山区盘踞,并从瑞波方向,做出即将袭击曼德勒的假象,曼德勒以前是缅甸王都,英国人易于相信,叛军对于这座城市的渴望。
3、部队使用上,动用特种二团和一个师,同时从其它师集中大量轻型火炮,尽量不要使用重型火炮。现在特种部队已经发展到2个团,七千多人,而特种二团,目前已经全团都在缅甸。
4、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通过袭击曼德勒等战术诱骗行动,让英军主力,尾随我军伪装部队,进入山区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我军需择地发起围攻,重创英军主力,但不必完全歼灭。
5、要给英军留下这样的战后印象:这已经是一只强大的山地战部队,拥有大量轻型炮兵,但总数有限,大约只有1万多人的样子。也就是说,战后无论如何,英军都会开始对我们高度警惕,但不能让他们的警惕,提高到马上考虑“倾国之战”的程度。
四、在袭扰中,要充分发挥特种二团特种战的长处,诱敌深入的关键,就是特种战。
五、向缅甸行动运送物资的速度,还要加快。预计在此战后,我们将赢得3~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要全力以赴,向缅甸输送物资和必要人员。
六、如果物资跟得上,那么第二批8个师索性提前行动,趁着这个空档期提前进入缅甸部署,如能完成,则我军将在缅甸集中18个师,近30万人的兵力,已足以应对英国全面动员印度的威胁,虽然这种威胁程度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电文发出后,李思华思考了很久,她决定,在11月,她需要回国了,重要的工作基本都已完成搭建。剩余的执行工作,在美国的同志们通过建立起来的美国公司和组织,已经能够自己完成。
在接下来的不到2个月,李思华极为忙碌,除了不少谈判,她与同志们多次开会协商,对几件最主要的事情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例如:安利等4家公司的管理和处置方法、在美资金的管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继续执行、十年翻译运动的安排、工业教育体系的维护和招生、粮食肉食物资的采购海运、航运体系的管控、通过安利系统发展起来的情报网络的管理等等,非常多的事务,毕竟,在美国的系统,堪比一家最大型的“财团”。
她也提前向麦基逊等德州财团的家主们告别,告诉他们,自己会回到远东,大约要2~3年,集团在远东的发展进入一个高速期,她有不少东方的事务要处理,美国这里已经稳定,公司的ceo等管理团队也很得利。所以这一段时间她要告辞了,也请他们在未来继续关照安华集团。
麦基逊这些人当然表示非常遗憾,他们确实和李思华合作得非常愉快,军工的大订单仍然在进行中,从李思华的军工订单中他们就赚取了六七千万美元,何况安华还是他们农产品的大买主,在哈罗午餐肉成功后,甚至可以消化他们的全部产能。这几个人,现在已经猜到,安华实际上是哈罗的老板,毕竟哈罗采购他们的玉米、猪肉和牛肉,都是通过安华的下属企业。至少在现在,他们确实是合作得非常紧密的战略联盟。
曼德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在后世拥有17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个时代,自然也是英国人除了仰光以外,最重视的殖民节点。尤其这里曾经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即贡榜王朝的王都。
曼德勒当时是华侨华人最多的缅甸城市,所以穿着当地服饰的王纪等人行走在这里,根本没有人注意。9月底的曼德勒,气候还是非常炎热,王纪走路的时候,头上脸上不断渗出汗珠,他背上的汗已经把汗褂都打湿了。
他不时地擦拭着脸上头上的汗,继续行走着,看到了一座英国式的大厦后,他停了下来,前面和后面的几个人也都停了下来。
大家都没有说话,分了开来,围绕着这座大厦开始了侦查。
这就是曼德勒城的英国政府大厦,是英国在曼德勒的殖民总部。
王纪注意到,大厦的守卫懒洋洋的,并没有卫兵在哨位上站岗,他们可能觉得太热了,所以都躲在“传达室”里,大门也是打开的。整体没有防备。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所有人都回到了大门外两三百米的地方,王纪冲他们点点头,走的时候他又回身看了一眼,一丝冷笑,浮现在他的脸上。
曹子卿这个时候,正在曼德勒邻接伊洛瓦底江的港口,他皱着眉头。曼德勒有点易攻难守啊,这条江太宽太大了,英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可以直接开到这里来。到时候要在下游的两岸布置炮群,才能遏制英国海军利用这条江。有点像长江,英国在我国,也是通过控制长江水域,来延伸其力量的。
10月1日上午10点,曼德勒英国政府大厦。
英国领事贝克,懒洋洋地坐在他的办公室,喝着上午的第二杯咖啡。
不像他在仰光的上司英尼斯,要镇压反英的起义军,还要对整个缅甸的税收负责,忙得焦头烂额。他这个曼德勒领事的位置,则是标准的钱多事少的好职位。
曼德勒是个贸易城市,依托伊洛瓦底江的水运,以及四通八达的陆运,这里的贸易一直很繁盛,下缅甸的骚乱,对这里的影响有限。在经济大危机下悲惨的缅甸农民,显然也没有影响到领事先生的心情。不管怎样,平静的曼德勒能为他提供的税收,足以让他的“业绩”在缅甸出类拔萃。
不过想起英尼斯,还是让他感到有三分不悦,那个家伙有什么能力?不就是出身贵族吗?不像自己,干得再好,估计也很难提拔,朝中无人啊。
前一段时间缅甸的骚乱,让他也有点惊慌。不过现在好了,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而且从印度来派来了增援,现在帝国在缅甸有2万多人的军队,安全是有把握的。
至于前期那些独立势力的游击队,对曼德勒的骚扰很多,但他心里其实不是很重视。那些见鬼的山区,帝国现在又不可能控制,这种情况自然难以避免。他也知道现在英国本土的经济非常困难,不可能在军事上多花钱。
4月初,在她离开之前,有一批同志却将更早离开,不过他们的去向是缅甸。
他们就是第一批赴缅部队10个师中的最后2个师。最近几个月,利用缅英当局忙于镇压下缅甸反英大起义,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下缅甸的良机,同志们可谓疯狂地向缅甸输送部队和移民,以及武器弹药,甚至是重装备。
从若开邦和钦邦的沿海,通向山区的渣灰大道已经开通,而山区的很多基地之间,已经开通了5米宽的道路,最近的200多万移民,几乎有一半以上都在筑路,毕竟这个时候修的路,不是后世那种高要求,只是开辟5米宽的山路,在足够的小型施工机械的帮助下,使用100多万劳力,进度自然飞快。
因此到3月,部队携装备已经可以勉强通行整个上缅甸山区,大规模部署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从3月初到4月初,一个月时间,10个师陆续海运,他们从实兑、乌克亚、孟都等港口潜入。他们预计将分别部署到若开邦、克钦邦、钦邦、马圭省、实皆省等地,甚至有一个师,还将进入掸邦。
实际上部队已经不能说是潜入了。在孟都等港口还好,在若开邦的实兑港,因为是主力港口,难以瞒过全部的信息。因此是提前直接冲入英国的领事馆并加以占领,并解除了港口全部护卫力量,把所有英国人和他们的仆从,全部暂时关了起来,避免他们直接观察到部队。然后就是3天内连续2批海轮,将6个师从实兑登陆。等到这6个师扬长而去,已经不见踪影。他们才将这些人释放出来。
同时,他们在实兑大肆散播各种谣言,例如已经失踪的某少数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在海外训练了一批精锐部队,现在回来了,他们通过若开邦,杀到钦邦去了。又有传言,缅甸前王族的部分人员,不甘心于英国人的统治,他们从实兑登陆后,将进攻下缅甸,支持起义军死灰复燃,要进攻仰光所在的伊洛瓦底省等等。反正就是谣言满天飞,等到英国领事被释放出来,打听消息时,得到了不下七八种的传言。不过传言中总的精神,是有缅人或者少数民族的独立势力在搞事情。而且各条道路上,都有一些“痕迹”,似乎每个方向都有可能。
最后,领事向英国驻缅总督英尼斯汇报的内容是,有缅甸独立势力从海外潜入,肯定有外国势力支持,有传言是德国,但无法证实。这部分人马登陆若开邦后,目前并没有在若开邦搞事,而是消失了,去向暂时未查明。
另外,这只队伍应该有部分卡车运输,虽然部队行动的时间集中在晚上,附近居民还是有看到的。显然,这只力量相比起义军,肯定武器装备等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武装。
英尼斯得到汇报后,暂时也无可奈何,他手上武力只有一万多人,而且多数是从缅甸“少数民族”和印度招聘的,真正的英国军人少得可怜。到现在为止,刚刚把起义军主力镇压下去,各地余火尚未扑灭。一时间哪里抽得出军队,去若开邦,搜寻那只新的“叛军”呢?他也只能回电实兑领事,稍安勿躁,等待命令。
他已经有一种预感,缅甸已经成为了一座活火山,地下暗流涌动,虽然他镇压了在下缅甸的喷口,但也许在上缅甸很快就会爆发。他疲倦地揉了揉自己的双眼,命令秘书记录,电告伦敦和英印当局,他需要增援,至少给他一个真正的、正规的英印师。他盘算着,如果能给他增援,那么届时他会合并总共2万多人的部队,部署到伊洛瓦底省北部、卑谬、马圭省等地,如果上缅甸有新的起义爆发,就从这几个地方分路进兵,合击剿灭。
李思华送别的这最后2个师,他们将会在钦邦的孟都登陆,然后穿过钦邦,屯驻到蒙育瓦附近,等待进攻命令。
李思华并没有去海港送行,而是在大校场送别了出征的战士。看着铁流滚滚向前,一队又一队昂首挺胸的战士们神色坚强地行进,她的眼睛不由湿润了,这是民族的武力,是共产主义的武力,他们承载着革命的理想,无数人将从此开始牺牲,鲜血将染遍中华大地,甚至是异域山河。
歌声响起,是她以前教授给战士们的一首“老歌”,虽然是粤语歌,但这些来自河南和山东的战士们都很喜欢:
“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
胆似铁打骨似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
誓奋发自强做好汉
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子热胜红日光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看碧波高涨,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
即是男儿当自强
昂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
送别大军出征,李思华平静了心情,她也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了。
1932年5月初,回到了美国德州奥斯汀的李思华,正紧张地与金融小组的成员们协商着接下来的操作。与会的不仅有自己的同志,还有在美国招聘的一些“金融精英”。他们都非常兴奋,这将是他们人生中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行动。
李思华的“预判”是,美国股市将在7月份迎来一次真正的大反转,经过从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差不多3年的大跌,最坏的时间要结束了。反转之后,先是一轮急促的大反弹,然后还会有很长时间的筑底,不过应该不会再见到新低了,接着就是等待契机,恢复股市的上涨。
股指很可能在6月见底,创出历史最低点,这3年的总跌幅甚至可能达到90%,3年前喧嚣一时的美国股市,只剩下原来的1/10。
李思华要求,从6月开始建仓,建仓的信号是道琼斯指数跌破43点(历史上最低是41点)。股票必须选择那些资金大容量的蓝筹股。
很可惜,这个时候的美国股市,总市值只有八十多亿美元,简直是个小池塘,无法容纳巨鳄。所以她只打算买入6亿美元的股票,其实就是动用2亿美元现金作为保证金,从各银行取得杠杆,放大到6亿美元投入股市。
至于何时抛售,她要求等待她的指令,现在当然不会提前泄露底盘。那些美国“金融精英”,虽然未必完全相信了她的“预判”,可也不敢有任何异议,李思华的威信太高了。上一次对英镑的阻击,在他们看来那完全是“神一般的操作”,谁敢否认这一次在美股市场上,她不会重演奇迹呢?
这一次为了隐秘,她将从全美各个银行,分散获取杠杆资金,并不仅仅以安华的名义,很多生存下来的马甲公司,现在也有了一些募资能力。
例如一家“麦克莱恩海陆联运公司”是近期的大热门,虽然在大萧条最坏的时候,但财阀们都看好它的发展。因为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集装箱式的海陆联运,从纽约驶往休斯敦的试验中,每吨货物的装卸成本,居然从5美元降低到了0.2美元,简直是运输史上的奇迹!这家公司表面上与安华并没有关系,其实是通过马甲公司掌握,是李思华构建的美国与根据地运输体系的一部分。这家公司开始在筹备在1933年上市,她本来就要出售一部分股权,让这家海运公司更安全。
再有一家“哈罗午餐肉公司”,也非常引人注目。它抢在荷美尔公司的“斯帕姆午餐肉”之前,在全美第一个推出了午餐肉,按照哈罗午餐肉的说明,其主要原料是猪肉、火腿、食盐、水、糖和亚硝酸钠。每56克午餐肉,含7克蛋白质、2克碳水化合物和15克脂肪,能提供170卡热量及每日所需摄入量1/3的盐。其实这玩意叫“肉”,但鬼才知道到底有多少肉,到底是什么肉,口感其实也一般。基本上,午餐肉主要还是淀粉,只不过混入了一定比例的碎猪肉和大量猪油而已。
可是它就一个特点,便宜、真他娘的便宜——40美分就可以买一罐,价格大约是同等重量肉类产品的1/3。对于几百万快要饿死的美国人,以及其余二三千万的、家庭已经拮据到吃不起肉的美国人来说,哈罗午餐肉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玩意如果不是每天吃、顿顿吃,还是能让你感觉到“肉”的美味的。因此它现在有一个绰号,“胡佛萧条肉”,也有人将之称为“国民肉”。
不仅是美国人接受哈罗午餐肉,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代,很多外国人也非常欢迎,出口量都不少。
所以哈罗午餐肉,也成为这个阶段中,受到财阀们欢迎的不多的公司之一。
不管是哈罗午餐肉,还是海陆联运公司,表面上与安华都没有直接联系,不过他们的募资能力无疑都比较强。
不过李思华想到哈罗午餐肉,脸上还是不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前世二战期间,美国大兵们只能顿顿吃斯帕姆午餐肉,有的连续几个月,简直是吃到了怀疑人生,以至于将午餐肉称为“灵肉”。在他们复员后,显然一辈子都不会再碰这玩意。
不过午餐肉,确实是军用伙食补充能量的神器。哈罗对外没有销售的两种比较高品质的午餐肉,即使用了较多比例的德州牛肉和猪肉作为原料的,被李思华将全部产能,都海运缅甸和海南根据地,作为部队的便携食品。哈罗午餐肉的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现在已经在海南建成,将以猪肉为主要原料。不过根据地当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猪肉原料,只能是小规模生产。
5月,安华的募资全面展开,就像是一只蜷缩的蜘蛛,这个时候舒展了所有的肢节,在它的蛛网上行动。以各种方式几百万、上千万地汇集资金。最终到6月初,完成了6亿美元汇集的时候,其中以安华名义出面的,只有2亿美元出头。
6月12日,道琼斯指数跌破43点,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进入股市,他们开始缓慢地抄底,各种蓝筹股的抛单,都被各种不同的账户无限制地接盘,这些账户有的是基金,有的是实业公司,还有更多的是个人。股指神奇地止跌了,没有继续跌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即41点,而是跌破43点就见底了。
成交量开始缓慢攀升,连续十几天,股指在43点到45点之间震荡,交投开始有点活跃了。这个时候,每天的成交量几乎达到了前期的3~4倍,行动已经不可能完全遮掩了。
华尔街的很多机构开始注意到了股市的“异动”,很多分析员开始倾向于股指已经见底,至少是一波反弹可能出现,成交量的放大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他们顶层的财阀们,更是开始了调查,进入股市的神秘资金,来自何方?
很快各种信息汇聚而来,有些财阀,确实查到了安华近期筹备了2亿美元的资金,看起来就是流入了股市。他们很快得出了结论,安华财团已经判断股指见底,从而入场了。而并不止于安华,其它一些较弱的力量,也开始在进入股市。
这导致了接下来这些财阀机构们,频繁的内部会议。然后,不同的财阀资金也开始流入股市,他们要比安华谨慎一些,投资肯定没有安华大,但众多的机构都有资金流入,加起来就成为了恐怖的数字。
成交量继续放大,很快达到了前期的十倍以上。而股指也开始缓慢爬升,到7月10日左右,股指已经攀升到接近50点,较前期最低点43点,已经上涨了15%左右!
这个时候,很多没有死在大萧条中的散户和大户,都已经注意到了。而从7月10日后,各种媒体关于股市大反弹的舆论,在整个美国响起,例如股指已经见底,美国股市否极泰来,大反弹已经开始,新的牛市在3年苦难之后,终于回来等等。气氛越来越热,股指开始不断攀升。显然,财阀们默契地合作,创造出新的“牛市”舆论。
这确实是一波牛市,前世从1932年到1937年,这轮牛市持续了5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4倍,一度接近200点,不过在1937年又下跌了一倍,跌破了100点。
但李思华不会等那么久。她的决定是上涨80%后,她就开始抛售。因为她记忆中这一次大反弹,最高就是80%多的幅度,不过此后没有跌多少,基本是横盘,直到此后继续上涨。
在这一波收割后,对于美股的市场炒作,就要非常谨慎了。她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容易造成蝴蝶效应。
未来计划在1933年,将海陆联运和午餐肉这两家公司送上市,在后继的年份,从安利、百事可乐以及这两家新的上市公司中,逐步抛售股权,筹集1934年到1937年可能需要的资金,直到最后用一家银行将剩余股份抵押,全部撤出资本,用最后撤出的资本,在1937年春天最后做一把空,从而完成全部美国计划。当然,现在还是一个粗略的计划,随时可能修改。
9月中,股指这一段时间明显疯狂了起来,很多美国人开始相信,美国股市的灾难岁月结束了。股指开始一路攀升,而成交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李思华没有等待,在道琼斯指数上涨超过75点之后,她的逐步抛售指令就已经发出。由于此时的成交量已经很大,所以不过是10天左右,就完成了全部抛售,而安华的抛售甚至没能打低股指,这一波反弹的幅度,超过了李思华记忆中的历史,一直到突破100点才衰竭。
她想,这也许就是蝴蝶效应吧,李思华对华尔街财阀们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了上涨更厉害一些。不过,她还是很高兴,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几乎75%的收益,近4.5亿美元,去掉财务费用等,净盈利高达4.3亿美元。这使得组织在美国的现金储备,空前充裕。
不去管几家公司的股权,自从她来到美国后的4年,前前后后,赚取的现金总额已经接近20亿美元,而如果计算股权,可能总价值高达24亿美元,如果4家公司的股权能放在1935年后开始释放,甚至总价值可能超过30亿美元。
得到这样的成果,李思华感觉也非常自豪,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我们从美国对工业的收获,将超越苏联。这二十几亿美元的收获,由于是深入美国社会,节省了大量开支,效率和成本都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想做到组织这样的程度,至少还要把投资再翻一番,40亿美元才有可能。
想起前世奠定新中国大工业基础的,是156项从苏联的进口工厂,使用的是3亿美元的苏联贷款。在这个时空,我们能带给祖国的,是十倍以上的工业基础,更不要说人才和科技积累了。
所以大采购就变得更加疯狂,所有与军工和大工业有关的采购,尽量会在今年完成,预算达到了3亿美元。有些工厂设备,已经开始向缅甸提前输入。它们不会马上建设,而是会在一些地区的仓库里储存起来,直到可以开展建设的时候。
不过一整套小型的弹药生产体系,以及枪械修理厂,则提前在缅甸开始了建设,海南根据地抽调了精兵强将,要求在9月底之前,实现缅甸根据地局部的弹药自给,大量原材料也在疯狂地向缅甸输入中。
随着缅甸首期部队的抵达和分配驻扎,各地几乎已经是半公开地打出了根据地的旗号,不过旗号还是有几十个,给外界的印象,还是上缅甸的“各族”,出现了彼此大规模的独立势力割据。英国人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正在陷入麻烦。
第63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一)
李思华现在自然不知道,自己旗下的那些美国“金融天才”们,此时对于她的疯狂崇拜,更不会知道1~2年后,这些天才们的“诧异”——李女士为什么要中途撤出一大部分呢?她精准地预判了这一波牛市的开头,对第一波大反弹的点位把控,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而且她也预料到了后继的长期牛市,但是撤出得太多了,否则利润会攀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李女士可能当时候还是有些看不准,这也让他们到时候恢复了一点信心,自己与李女士的差距,并不是神与人的差距。
她现在哪还顾得上这些“逸闻”,她正神色严肃地阅读着密电。
密电来自缅甸。电文的内容是,自8月以来,英国在缅当局,获得了从印度到来的一个英印师的援军,加上英国在缅甸原有的力量,现在其总兵力相当于两个英国师,总计超过了2.5万人。由于下缅甸基本趋于稳定,所以英军在下缅甸留下的兵员不足三千,其余2.2万人,都开始逐步向“叛军”活动最厉害的实皆省周围开拔,从现在的动向判断,最迟10月中,英军将具备在实皆军事行动的能力,围剿届时随时会展开。
李思华知道,实皆省是同志们有意识留出来的“破绽”和预设战场,因为在山区中,这是离开繁华的曼德勒省最近的区域,“叛军”在这里活动当然会被英国人认为威胁最大,因此很可能被选择为首先“平叛”的地区。
她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电答复:
一、英军的行动是预料之中的,目前使用的兵力规模也没有出乎意料。我军在缅已有10个师,对英军的力量形成绝对优势,胜利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胜利。
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在缅甸的进一步布局,尤其是全部军队需要完成训练,所有武器装备需要运往缅甸并完成在各地的配置,还有在缅甸初级军工能力的架构,以及更多的移民基础。
三、因此,对此次缅甸反围剿,定下如下原则:
1、不能暴露全部实力。应加强在实皆省的骚扰行动,对曼德勒、实皆古城、蒙育瓦等重要城镇构成严重威胁,使得英军注意力进一步转向这个方向,从而掩护在若开邦和钦邦的物资和移民运输行动。
2、情报上要伪装出我们的主力部队,是在实皆省瑞波镇背后的山区盘踞,并从瑞波方向,做出即将袭击曼德勒的假象,曼德勒以前是缅甸王都,英国人易于相信,叛军对于这座城市的渴望。
3、部队使用上,动用特种二团和一个师,同时从其它师集中大量轻型火炮,尽量不要使用重型火炮。现在特种部队已经发展到2个团,七千多人,而特种二团,目前已经全团都在缅甸。
4、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通过袭击曼德勒等战术诱骗行动,让英军主力,尾随我军伪装部队,进入山区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我军需择地发起围攻,重创英军主力,但不必完全歼灭。
5、要给英军留下这样的战后印象:这已经是一只强大的山地战部队,拥有大量轻型炮兵,但总数有限,大约只有1万多人的样子。也就是说,战后无论如何,英军都会开始对我们高度警惕,但不能让他们的警惕,提高到马上考虑“倾国之战”的程度。
四、在袭扰中,要充分发挥特种二团特种战的长处,诱敌深入的关键,就是特种战。
五、向缅甸行动运送物资的速度,还要加快。预计在此战后,我们将赢得3~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要全力以赴,向缅甸输送物资和必要人员。
六、如果物资跟得上,那么第二批8个师索性提前行动,趁着这个空档期提前进入缅甸部署,如能完成,则我军将在缅甸集中18个师,近30万人的兵力,已足以应对英国全面动员印度的威胁,虽然这种威胁程度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电文发出后,李思华思考了很久,她决定,在11月,她需要回国了,重要的工作基本都已完成搭建。剩余的执行工作,在美国的同志们通过建立起来的美国公司和组织,已经能够自己完成。
在接下来的不到2个月,李思华极为忙碌,除了不少谈判,她与同志们多次开会协商,对几件最主要的事情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例如:安利等4家公司的管理和处置方法、在美资金的管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继续执行、十年翻译运动的安排、工业教育体系的维护和招生、粮食肉食物资的采购海运、航运体系的管控、通过安利系统发展起来的情报网络的管理等等,非常多的事务,毕竟,在美国的系统,堪比一家最大型的“财团”。
她也提前向麦基逊等德州财团的家主们告别,告诉他们,自己会回到远东,大约要2~3年,集团在远东的发展进入一个高速期,她有不少东方的事务要处理,美国这里已经稳定,公司的ceo等管理团队也很得利。所以这一段时间她要告辞了,也请他们在未来继续关照安华集团。
麦基逊这些人当然表示非常遗憾,他们确实和李思华合作得非常愉快,军工的大订单仍然在进行中,从李思华的军工订单中他们就赚取了六七千万美元,何况安华还是他们农产品的大买主,在哈罗午餐肉成功后,甚至可以消化他们的全部产能。这几个人,现在已经猜到,安华实际上是哈罗的老板,毕竟哈罗采购他们的玉米、猪肉和牛肉,都是通过安华的下属企业。至少在现在,他们确实是合作得非常紧密的战略联盟。
曼德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在后世拥有17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个时代,自然也是英国人除了仰光以外,最重视的殖民节点。尤其这里曾经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即贡榜王朝的王都。
曼德勒当时是华侨华人最多的缅甸城市,所以穿着当地服饰的王纪等人行走在这里,根本没有人注意。9月底的曼德勒,气候还是非常炎热,王纪走路的时候,头上脸上不断渗出汗珠,他背上的汗已经把汗褂都打湿了。
他不时地擦拭着脸上头上的汗,继续行走着,看到了一座英国式的大厦后,他停了下来,前面和后面的几个人也都停了下来。
大家都没有说话,分了开来,围绕着这座大厦开始了侦查。
这就是曼德勒城的英国政府大厦,是英国在曼德勒的殖民总部。
王纪注意到,大厦的守卫懒洋洋的,并没有卫兵在哨位上站岗,他们可能觉得太热了,所以都躲在“传达室”里,大门也是打开的。整体没有防备。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所有人都回到了大门外两三百米的地方,王纪冲他们点点头,走的时候他又回身看了一眼,一丝冷笑,浮现在他的脸上。
曹子卿这个时候,正在曼德勒邻接伊洛瓦底江的港口,他皱着眉头。曼德勒有点易攻难守啊,这条江太宽太大了,英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可以直接开到这里来。到时候要在下游的两岸布置炮群,才能遏制英国海军利用这条江。有点像长江,英国在我国,也是通过控制长江水域,来延伸其力量的。
10月1日上午10点,曼德勒英国政府大厦。
英国领事贝克,懒洋洋地坐在他的办公室,喝着上午的第二杯咖啡。
不像他在仰光的上司英尼斯,要镇压反英的起义军,还要对整个缅甸的税收负责,忙得焦头烂额。他这个曼德勒领事的位置,则是标准的钱多事少的好职位。
曼德勒是个贸易城市,依托伊洛瓦底江的水运,以及四通八达的陆运,这里的贸易一直很繁盛,下缅甸的骚乱,对这里的影响有限。在经济大危机下悲惨的缅甸农民,显然也没有影响到领事先生的心情。不管怎样,平静的曼德勒能为他提供的税收,足以让他的“业绩”在缅甸出类拔萃。
不过想起英尼斯,还是让他感到有三分不悦,那个家伙有什么能力?不就是出身贵族吗?不像自己,干得再好,估计也很难提拔,朝中无人啊。
前一段时间缅甸的骚乱,让他也有点惊慌。不过现在好了,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而且从印度来派来了增援,现在帝国在缅甸有2万多人的军队,安全是有把握的。
至于前期那些独立势力的游击队,对曼德勒的骚扰很多,但他心里其实不是很重视。那些见鬼的山区,帝国现在又不可能控制,这种情况自然难以避免。他也知道现在英国本土的经济非常困难,不可能在军事上多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