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2节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思华的6亿美元工业采购费用,虽然是平均20万美元一个厂,总计3000个厂的预算。但20万美元是个平均数,其实很多厂在大萧条中有个几万美元就买下来了。那时候5万美元的购买力非同小可,相当于12万大洋,如果将当时大洋的购买了对标现在的100元人民币的花,这意味着1200万人民币了,而1200万人民币买下的旧厂,如果用新厂投资30%的价格来衡量的话,其实相当于4000万元人民币的新厂,这都不算小厂了,是中型工厂。
  所以李思华计划中的大量资金,还是用在关键的大工业设备上,这些才是吃钱的老虎。
  美国的这个时候,却是危机中暂时的一个小阳春。
  股票市场经过前期50%的暴跌后,多数人都以为下跌已经结束了。1930年的前4个月基本上都是反弹阶段,虽然有些弱,总共只反弹了20%。不过财经专家们分析,这是正常的,前期杀伤太强,完全恢复需要时间,目前是在筑底阶段。
  各类公司盈利的下降还不明显,倒是因为股价下跌,有些公司被认为很“便宜”,3月份,美联储降低了利率,现在是3.5%,从10月以来在5个月内,总共下调利率高达2.5%。
  美国政府也在出手。3月25日,国会又通过了两个铁路基建项目,高调宣布将带动1%的gdp增长。而美国银行业到了1930年初,又开始进行扩展。道琼斯指数到了4月10日,反弹到了290点以上。
  暖风熏得游人醉。美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刺激将带来经济的增长。去年最后一季度的腥风血雨,似乎已经过去,美国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真正清醒的,是一些美国的大财阀。他们开始在“出清”产能,为更残酷的未来做准备。即使是乐观的财阀们,这个时候也都几乎停止了扩张,他们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的情势。
  李思华由此判断,整个大规模的行动,还需要等待5个月,即10月左右。不过目前也有一些破产的工厂,在目标范围之内的,已经可以提前开始行动了。只不过现在招聘技术人员去远东,人家肯定当你是神经病。
  她想起后来1932年到1933年的时候,苏联在纽约的贸易公司,居然每天能够接到350份以上的移民申请,慨叹了一声,其实等下去的话,什么工厂都是最便宜的,例如钢铁业,单单美国,因为危机被毁掉的炼铁炉,就高达92座,其配套设备如果能运去中国,那都是宝贵的工业财富和力量。
  不过她还是决定,前期要忍耐,只根据海南根据地的需求,来采购最紧要的工业设备,进行相关工业建设,其实就是先满足石碌煤钢化基地的需求,这个基地必须以最短的时间建成。为缅甸云贵准备的大量工业设备,恐怕要放到1931年下半年开始,到1933年上半年结束。
  这样的推迟,无疑会影响几个根据地工业建设的速度。但也不是没好处,自身人才的教育培训可以更完备、更具规模。这一次回到美国,她已经决定,继续增加各种工业技术学校,输送更多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另外,预估石碌煤钢化基地的总体建设费用,可能在5千万~6千万美元左右,所以她手上还有大笔的资金,可以进行一些资金运作,利用时间差,来赚取更多的资本,她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例如在适当的时候控股一家银行,操纵存款和贷款,放大可用资金量。
  第54章 在美国的新布局
  李思华回到奥斯汀,第一件事就是和麦基逊等德州财团的5大家族,签订了总额3亿美元的超级军火订单(要扣去已经交货的2个师装备),双方还签订了保密协议,约定从1930年7月开始,到1932年12月底的2年半内,完成全部交货。
  李思华预付了5000万美元作为定金,接下来,交货多少,就结算扣去一部分预付金额的交货总金额。实际上,在她回国的这段时间,麦基逊们已经与国内的军火生产商们达成协议,合资在德州建立大型军工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开始施工,在与安华签订协议并得到预付款后,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大规模地开工了。
  实际上,至少在1930年内的交货,其实是利用军火供应商们现有的生产能力的,至少要到1931年,德州的军火生产基地,才能完成建设,投入生产。这让麦基逊们痛心不已,他们被迫分出了很大一块利润。
  其实这也是李思华设下的陷阱。在1932年完成交货后,德州军火商们的生意在哪里呢?至少在二战开启前,他们很可能陷入低迷的状况。他们现在都大大低估了大萧条危机的破坏性。这样李思华就可以吊着他们几年。东方的订单,将是他们每年的救命稻草。只要李思华有钱购买武器,就能以低廉的价格,在二战前保持从美国的军火供应。这就是一种双重的保险,对自身在国内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建设能力的备份。
  不过李思华也没有完全坑他们,本来3亿美元总价,李思华还要继续往下再砍价至少2千万美元的,最后放过了,就是明白地告诉他们,这笔钱是为他们和寇帝斯-莱特公司合作准备的,尽快研发出p36战斗机(历史上是1934年投入使用)。按照4万美元一架(包含大量的配套炸弹等),直接是500架的订单。加上原来计划的150架,总量达到了650架,要求尽量实现从1932年下半年开始交货。
  寇帝斯-莱特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还超过了波音,资产大约有7500万美元,而李思华的这个订单就价值2600万美元,不由得他们不心动。当时的航空业还是发展初期,后世著名的那些公司,此时还没有那样的规模。
  历史上德州财团的军工业,最主要就是飞机和后来的导弹。他们从1932年的休斯公司才开始起步。李思文的飞机大订单,则加快了他们发展这个产业的速度。
  所以对李思华来说,她在军工方面对德州财团,是一坑一推,至于最后能发展得怎样,就看德州财团自己的能力了。
  不要说军火,其实农场也是一样,在大萧条中,美国的农场几乎倒闭一半,数量高达75万家,各种农产品都卖不出去。李思华到时就可能是拥有巨大话语权的大买家。而德州财团的这些家族,没有一个是在德州没有大农场的,否则还是德州人吗?
  总之,上述都是利益捆绑的一部分策略。在这种深度的利益捆绑下,她才能保证德州财团,一直能够为她在美国的运作,进行背书和提供协助。
  接下来,她改组了安利体系,并强化了对于百事可乐的营销管理。本身由于安华财团的先行抛售,后来的股灾中,这两只股票跌得就更惨烈。安利股份一度暴跌了90%,而百事可乐跌了74%,金融小组因此趁着低价,回购了部分股票,恢复了对这两只股票的相对控股权,目前两只股票的持股比例都回升超过了50%,恢复了控股权。不过为了未来抛售方便,实际上这些股份是通过复杂的构成,分散在很多户头上。
  由于宝洁等公司对“传销”模式的不断上诉,早有准备的安利,经过与政府机构的扯皮和协商,将传销模式改成了“直销”模式,即原来可以无限层级的拉人头,改成了二级体制,上线只能享受向下发展两个层级下线的提成收益。
  模式的改变是一方面,更受影响的是,随着危机发生和发展,原来目标客群定位的“中产阶级”,现在消费开始节省了起来,而李思华知道未来会更糟,糟糕到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对安利的产品线进行了大改革。推出了“平价一代”,产品不再是以前那种昂贵的甚至是无用的奢侈品,而变成了全部是“社会必需品”,或者是廉价口红这样的“怨气发泄品”。价格向百货商场靠拢并更低一线,包装形态却在李思华的参与下,多了一些“轻奢感”,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安利系统全盛时有50万人,改成直销后大幅减少,现在还有不到20万人。但出去的这30万人,对于安利并没有什么怨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安利竞争对手的压力下,政府做出的要求,安利是被迫取消传销模式的。直到这个时候,对于传销的危害,仍然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
  这就让安利具备了一个优势,它仍然拥有近50万人及其家庭的忠实客户。既然安利的新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比其它品牌贵,看上去又更好,又是自己最熟悉而从事过的品牌,有感情,那么自然买安利啊。
  这样的用户规模,使得安利生产上并没有成本劣势,安利产品不进入百货商场,但也省去了中间的昂贵费用,现在是确实让利给了直销员们。
  所以安利转型很顺利,它现在没有那么过去那么妖孽,但已经是一家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全美第二大的日用品品牌公司了。
  百事可乐就具备更大的潜力,这种“神水”,在这种苦难时代,反而卖得更好。道理很简单,可乐是一种糖水,“糖”本来也是一种成瘾物,能够让人减压,易于让人们依赖,要不然后世,为什么将可乐称为“肥宅快乐水”呢?
  李思华打出了前世时百事可乐的成功秘诀——“nickle nickle”,即五美分就能买一瓶的意思,抢先实施低价路线。历史上,百事就是用这种低价路线,在大萧条中站稳了脚跟,当时可口可乐的策略是大量的广告费,百事却只有投放了可口可乐的4%费用,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等到1932年危机更狠的时候,李思华甚至还准备了“五分钱买两份货”的进一步策略,将低价进行到底。
  反正,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在生产上的成本都是极为廉价的,可口可乐的成本主要是广告,而对于百事,既然不打算大量投广告费,那就另辟蹊径。
  除了这两家企业,李思华对于其它上市企业,除了卡特彼勒外,基本上是放弃的态度。她又不打算永远在美国,只是捞几年就走,到时所有的一切,都要尽量变现。等到二战后甚至是抗日战争时,她的身份就基本上藏不住了,留着也是被美国没收,所以除了短平快的机会,不会继续深耕和扩展。
  之所以选择这两家企业,是因为股票跌到底后,在1932年7月开始,会有一波大反弹,一下子美股反弹了80%以上,那以后美国的危机还在,但股市的危机结束了。李思华决定要在那个时候再捞一把,补足各种资金的后继不足。5月初的时候她已经让团队抛售10%的这两只股票,就这4个月,安利涨了3倍,而百事也已经从底部翻倍。毕竟他们看上去经营很好,而且股性活跃,已经是市场注定的“妖股”了。按照李思华的意思,以后会反复炒作几轮,直到1932年夏天前大举建仓,再狠狠玩一次。
  教育扩展上,李思华采取了低调的扩展路线。通过德州财团们介绍的其它州的财团关系,她在南部的十个州,除了德州在现有4个的基础上再增加4个学校外,其余每个州,布局3~4个工业技术学校,计划每个学校都为三年制,每年招生5万人,分配到这些学校里。
  这样每个学校的一届学生,只不过1500人左右,不至于引起极大关注。当然她的借口是,安华在东方有一些工业投资,需要培养一些当地国籍的员工。反正这些人只是3年签证,不会留在美国,不用美国出钱,不给美国找麻烦。而且危机中,这些人都要支付食宿费用,对当地经济也是小补。
  她的考虑是,如果每年能培养5万学生,那么现在是1930年,第一届学生1933年毕业,然后到1937年能毕业5届,那就是25万初级工业技术人员,这无疑是对国内工业化的巨大帮助。1937年以后国际形势复杂,但未必不能开下去,主要的困难是二战后,太平洋陷入美日海军之间的混战,人员来往不安全,所以只能届时再看,不过即使不完全终止,缩减规模则是肯定的。
  至于师资,按照20:1的比例,第一期需要2500毛泽东,这并不难招聘,组织也承受得起。现在美国的工作已经开始很难找了,而1930年美国会破产26400家公司,因此到年底更是随便招,而且薪水低。到后来即使是15:1的师资率都可以接受。
  给这几十所学校,配置各种工业教育和训练的设备教具,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不过相对于能够培养的人才,这是完全必要的。
  这些学校必须低调,学院基本上实行封闭制,租赁比较大的校园,设置图书馆和运动器械及场地,让他们把精力都消耗在学校里。而不是经常上街,导致与那些美国种族主义者的冲突,影响大局。
  第一期的5万人,已经差不多了,在美国入学德州4个学校的已有1万(最早的1万人还是算入第一期),海南竭尽所能,今年再提供2.5万;东南亚已经派人去招,计划1万;而美国华人这里,再增加5千。美国华人和东南亚华人的学员们,都会和安华签约,接受毕业后安华的派遣。而根据地的青年们,就不要说了,他们都知道自己来美国学习所承担的使命。
  留在美国的同志,已经招聘了大量师资,还有一些华裔和华人,让他们来做校务管理,根据地也会派遣一些同志,进入这些学校,参与校务管理,和进行隐秘的政治思想教育。
  接下来她集中构思了银行的问题。
  首先她明确了两个原则,一个是不急于太早出手,而是等到1931年下半年,才具体操作;第二个则是否决了收购的念头,而是决定新办一个银行。
  缓办的原因,是美国的银行,开始进入了破产高峰,1930年就会有超过900家破产,而接下来的3年,一直到1933,每年都有超过1400家银行破产。太早出手,可能会被银行间连续的金融风暴连累。反正她的目的是用来解决后期的资金不足问题,而当下,她的资金还充裕得很。
  新办的原因,则是这些老银行,在危机前太不干净了,多少企业都会在这4年中暴雷,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引发银行被挤兑,导致关门倒闭。只有新办,能够避免这样的暗雷。而且她也不愁没有用户,安利系统就可以提供潜在几十万的用户,而且这些用户,都是很好的宣传员。到时候再将安利和百事可乐的资金流转纳入这家银行,看起来就比较像样了。这时候危机前的银行,有个40万的用户,就算是大银行了。
  她还记得,导致大萧条银行危机的第一家银行,就叫“美国银行”,这才是最早的“美国银行”,后来全球闻名的那家,其实是从美洲银行改名的。大萧条期间倒闭的这家“美国银行”,也是家大银行,曾经向摩根和美联储求救,要求3000万美元的紧急资金注入。结果在摩根与美联储主席商量后回绝了,他们当时觉得这家“美国银行”是独立的,影响不会大。哪知道自从它倒闭后,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后人形容为这是影响大萧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此大众对于美国国家银行系统的信心,急转直下,各种挤兑开始了。
  所以如果并购一家银行,可能无法避免这样的暗雷。新建银行而且是完全自己的银行,很多操作才便于隐秘和打擦边球。
  对于这家银行如何利用呢?
  李思华初步的想法是,基础的当然是吸储和放贷。
  吸储是将民众的闲散资金汇集起来,放贷则是放大自身体系的可用资金,对外放贷则是掩护。例如,百事可乐一年有1000万美元利润,银行就可以以我们持有的45%百事股权为质押,向我们放贷,比如说4500万美元,每年以百事股权中属于我们的利润,归还贷款利息就是了。
  比较黑一点的,是以各种名义暂时挪用,例如李思华知道,1932年有一波短期的整体美股大反弹,就可以各种名义,将银行的资金短期借出来,投入股市,短期获利后,再归还银行本金。这种事对一般人而言,完全是无脑的赌徒,但对李思华这样的穿越者来说,则是必赢之举,她在美国股市上的蝴蝶效应,还没有那么强。
  最后,银行还能帮助她实现,脱离美国前的最后清盘,比如将不便于处理的所有资产,都打包抵押给银行,换成现金。最后银行要有人买,就承担起来。没人买的话,资产反正集中在银行上,已经资债完成对冲,她反正不会损失,美国政府允许,就继续经营,认为她是共产党而不允许,那就丢给美国政府。
  不过无论怎样,这家银行至少在表面上,不能是安华直接出面。她脑子里闪过克林特和丹尼尔两个人的影子,衡量了一下,她觉得克林特可能更能扮演好这个银行的角色,而丹尼尔,他冒险的性子,不是很适合。再考虑用几个新培养的西方面孔,来担任这家银行关键的管理层,接下来还要对他们,进行一些银行知识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当然,真正的技术职位,是必须聘请专业的银行人士的。
  仿佛是因为李思华这个“天煞孤星”的归来,1930年5月开始,美国经济短暂反弹的“小阳春”戛然而止,股市又开始了下跌,虽然这一次没有去年那样凶残。但每个月都在恶化,一切仿佛没有尽头,人们对于经济复苏的希望,逐渐破灭。
  这一年,5月到12月的百货商店销售额下滑了8%,整体工业增加值下滑了17.6%,失业率上升到了10%以上,产能利用率下滑了12%。家庭和房屋贷款市场可以说是崩溃了,谁还敢在这个时候买房呢?银行也不敢再贷款,这个时候银行都在拼命地回收贷款,导致大量贷款买房的家庭破产。
  而很多企业也被银行虎视眈眈,一旦发觉有恶化的情况,就开始抽贷,而结果是企业提前崩溃。一个企业的崩溃,又可能带崩了其它企业。恶性的连锁反应,就这样蔓延开来。
  到了1930年的10月,股票市场创下了1929年11月以来的新低,所有的反弹幅度都已抹去,人们对于股市反弹的梦想,也再次破灭。
  李思华这个时候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因为在上个月,钢铁厂的事情,终于定下来了,还是卡耐基的美国钢铁公司答应的,摒了几个月,他们发现经济局势大为不妙,各界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大下降,减少固定资本,成为股东们的共识,设备不生产的话,每一天都在损失和减值,出售是减少损失的唯一途径。这个时候李思华反而拿乔了,最后成交价很低。李思华估算,加上已经谈好的火电、基地电力网、化工等其它设备,大约4500万美元就绰绰有余了,节省了至少1000万美元。
  卡恩公司已经开始安排拆卸,预计11月底12月初,就可以装船将钢铁厂的设备,完整地运往海南。而其它的设备,运输安排的时间更早。
  李思华还再次出手,又收购了一家航运公司,这个时候,航运受到的损失一点都不比钢铁业好。她旗下的海轮,已经达到了35万吨的超级规模。这应该基本能满足海运工业装备的需求了。
  在海南根据地,这两年从各地招募甚至是“拐”来的一批国内钢铁业、机械业和化工业的专家,带着才学习了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上万名学生,正在等待这批设备的到来,准备着参与此时中国最大的煤钢化综合工业体的建设。
  第55章 星星之火与大教育计划
  李思华自然想不到,在遥远的万里之遥,一群人正在谈论她。
  主角是两人,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以及朱德。其余还有几位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将领。他们正在讨论针对蒋介石的10万国军的围剿,红军应该采取的反围剿的战略战术。
  接下来,毛泽东和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从11月打到了次年3月初,2个多月中,全歼国军的两个主力旅和一个师部,之后乘胜东进,迫使敌人下令收兵。这就是毛泽东《渔家傲》名句:“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的来历。说实话,如果不是毛泽东的诗句,这个当时牛气哄哄的张辉瓒,早就被历史遗忘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军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这个时候的革命思想,已经成熟,就在今年(1930年)的1月,借着回答青春期的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来信,他发表了历史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始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先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对于这一次反围剿,毛泽东自然已经心有定见,依据他的理论,自然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敌人进占之机,借助优势地形,对敌发起攻击。
  国民党之所以有这次反围剿,是因为蒋介石刚刚打赢了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将注意力转向了我党,试图一举消灭江西南部的中央根据地。这一次10万国军,采取了所谓“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其实正中毛泽东下怀。
  大家在讨论反围剿战略战术的时候,毛泽东再次阐述了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他着重提到,最早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就是李力胜同志,她的《中国社会主义论》让他受益匪浅。当然李力胜要是知道毛泽东的评价,心里肯定惭愧死了,她的理论基本上就是对前世毛泽东理论的抄袭呀。
  对于李力胜同志,大家都很感兴趣。海南根据地建立2年多了,虽然当时的信息闭塞,但大家也都知道在海南,在李力胜同志领导下,已经建立了全岛的革命根据地,完全驱逐了反革命力量的事情。在今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候,还将海南列入了九个革命特区之一。当然也有同志并不看重,海南远在天涯海角,难以影响中土局势。
  不过还在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中央苏区,现在和海南的联系几乎是中断的。虽然偶尔有同志将中央文件带过去,但周恩来等同志也知道,李力胜同志,对于这种努力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肯定是嗤之以鼻。已经在中央苏区的熊豪私下对周恩来说,李力胜同志看到这种战略,肯定会骂成“蠢猪式的行动,哪里谈得上战略?”他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周恩来苦笑不已。
  所以现在中央的多数领导同志,对于海南保持着缄默。大家执行的是两种不同思路的革命策略,最后让革命的结果来检验好了。而李思华则指令海南根据地,先做好自己,少去招惹中央。她知道,1931年1月,王明就将开始领导党中央,那更是一系列灾难的开始。
  回到毛泽东他们讨论的现场,最后毛泽东用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来对此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做了总结。这幅对联,可谓概括了后来十几年我党军队的主要战略战术,实属历史上罕见的革命思想的智慧结晶。
  广州陈济堂,在他的大帅府里,看着手中的电文,沉吟不语。
  今年他可谓替蒋介石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6月份的时候,他派遣粤军参与中原大战,帮助蒋介石。出兵湖湘,派遣了蒋光鼐为前敌总指挥,率第六十师(师长就是上次从海南逃脱的蔡廷凯)、第六十一师(师长蒋光鼐),第六十三师(师长李洋敬)入湘作战。
  6月10日,粤军突然攻占衡阳、衡山、安仁一带,将桂系的张桂军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迫使张桂军于15日放弃长沙,退屯礼陵。
  所以湖湘的大局,是他陈某人替蒋介石打下来的,而桂系之所以最后认输,湖湘大局的影响至深。
  可是当中原大战结束后呢?蒋介石居然要求他裁减军队,削减军费,而常支持的省主席陈铭苏,又同他明争暗斗。他娘的,典型的过河拆桥。
  现在蒋某人又想他干什么?电文要求他出兵讨伐海南的共产党。人家可不弱,上次那个蔡廷凯,一个主力师,几乎被共产党全歼,如果不是他回来痛哭流涕,早就把他给毙了。但话说回来,蔡某的能力在粤军中还是很强的,要不然也不会后来,自己任命他担任了六十师的师长。
  按照蔡某当时的交待,对方炮群恐怕就超过50门,而且肯定有155mm的重炮。蔡某在民国打了那么多仗,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火力,整个部队一开始就被干掉了大半。
  所以他去碰那个硬石头干嘛呢?海南那个鬼地方,他素来瞧不上,广东富裕之地都在自己的手中,我他妈的吃饱了饭没事干吗?漂洋过海去跟共产党死斗?让你蒋某人可以坐山观虎斗?
  最后他冷笑了一声,将电文丢在桌子上。他想,明天拍一封回电应付一下就行了。
  这个时候,李思华在美国,也正在阅读密电。
  海南第一次抓到了日本间谍。根据地经过对间谍的审问,了解到日本派遣了一个间谍组,试图在海南,建立起一个情报网。根据地对此事高度重视,已经在全面审核,以外松内紧的方式,调查近期到海南的各种人员,争取将这个间谍网全部挖出来。
  李思华知道,这个时代的日本,对于民国的间谍刺探,可谓无孔不入,他们每一天,都在为侵略我国做准备。海南虽然不会是日军的主力侵略方向,但在抗战的时候,仍然可能会发生日军的侵略行动。
  根据她的记忆。前世1939年初,日军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台湾混成旅团、以及特遣部队1万余人,在日本海军和航空兵的配合下,登陆进犯海南。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正是石碌铁矿。侵略海南后即开始疯狂挖掘铁矿石,转运日本,向日本钢铁业提供优质原料。
  她冷笑了一声。回电要求加强警惕,必须立即完善和发展反间谍系统,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进行反间谍教育,让日本间谍们,提前体验一下后世“朝阳大妈”们的风采。极端情况下,如果有日本小股侵略,坚决消灭。
  海南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军(3个师)近5万人的主力部队,还有5万地方部队,以及40万民兵,怕什么日本侵略?日军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疯狂扩军的年代,总共只有17个师团,30万人左右。其主要战略方向是从我国的东北窥视华北,还能把全部17个师团,都拉到海南?
  李思华这个时候的工作重点,是在美国的教育方向。
  32所工业技术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建立的方式是在各地购买较大的厂房改建。虽然还没有到危机最惨烈的阶段,但各地都有大量的工厂破产或停业,为了减轻损失,很多都开始出售厂区和土地,因此总体耗费不高。32所学校的土地总价,都没有超过100万美元,加上增建的厂房、宿舍、活动场所、教室等,全部成本预计在200万美元内。
  这些学校的“教具”,倒是最花钱的,上百种工业技术方向的教育,分布在32学校中,总共要购买500多条小的工艺流水线,以及大量示范设备,制作一些工业产品模具等等,耗资将高达上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