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31节
  当然,在选择移民点的时候都已经实现勘察,能够进行最终5米宽度以上的道路修筑,是修筑移民点的先决条件。
  这些道路实际上都要修两遍。第一次是简单粗暴地打通,先能行人走马就行,铺上防雨的渣灰,宽度有个两米就合格。这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了,可以满足马车、牛车这样的最基本交通条件,实现基本物流。而最新开始的,则是扩展到5米的正式道路,基础要加强,听说未来要能通行轻型坦克。
  如果不是输入了一些小型的筑路机械的话,这种山区的道路修筑,是非常艰难的,即使是有了机械,有时候艰难的程度还是很大,已经有几十名移民牺牲在筑路上了。
  钦邦靠近印度,4月的天已经很热,田秋安的额头上都是汗珠,他一个山东人,现在都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只有在山上,他才觉得比较舒服。
  马薇拿出汗巾,给他擦了擦汗。马薇是钦邦本地人,如果按照原来的名字音译,应该叫做“玛维亚”,不过学习汉语后,她直接改成了“马薇”。
  马薇是个活泼而聪明的姑娘,汉语学得很快。田秋安喜欢练拳,马薇一看就喜欢上了,她缠着田秋安让他教她练拳,一来二去,两人就好上了,现在结婚都已经有两个月了。
  田秋安对于马薇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他很喜欢这个姑娘。山东一场水灾,他家破人亡,剩下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世间,现在能成个家,他自己很欣慰,祖宗的血脉又能传下去了。该感谢谁?这贼老天吗?呸!一家人死的时候,没见它显灵。该感谢党,没有党的话,这世间恐怕就没有他田秋安了,早就不知道饿死在哪个鬼地方了。
  山脚下远远望见了一溜马车,他知道是运输队到了,转头对大伙喊了一声:“大家伙儿,运输队来了,我们到山下去帮忙。”
  在大家的应答声中,他带着马薇朝着山下走去。
  刘武腿上负了伤,他疲惫地坐在地上,战友在帮助他包扎伤口。
  刘武是正规部队的一名士兵。想起刚才的战斗,他还心有余悸。一伙克钦族的武装,在头人的带领下,试图袭击他们这一组巡视的部队,虽然反应及时,他还是腿上中了一枪。
  这里的形势比起若开邦和钦邦来,要紧张很多。克钦族虽然其实就是云南的景颇族,但他们过去被英国渗透比较深,很多人信了基督教。正因如此,本来英缅军中,就雇佣了很多克钦族人,他们的武装也比一般的“少数民族”要强,有不少英国出产的枪支弹药。在所有的缅甸“少数民族”中,克钦人大概是最不服缅人的,独立势力最强。
  克钦邦面积很大,有8.9万平方公里,但在这个时代人口也不多,大约有四五十万人。这个地方邻接云南,自然是移民的重点区域,在山区的乡寨移民也很顺利,在山区已经移民五万,吸收当地山区人口三万左右,建立了16个乡寨。
  刘武他们的麻烦,却是因为他们现在的位置,离开繁华的帕敢镇不远。这个地方是缅甸最大的翡翠产区,因此繁盛几百年了,亚洲都喜欢翡翠,尤其中国人。各地客商来此采购原石和翡翠的,络绎不绝,现在的帕敢镇,足有七八万人,自然是各方势力交织的一个地方。
  但他们又不得不来,因为根据李思华提供的地图,这个地方同样有一个帕敢铁矿,属褐铁矿,储量约2.23亿吨,综合品位达到了50.65%,属于富矿。控制了这个铁矿,就意味着我们又有了一个石碌,可以建设一个新的煤钢化综合工业体。
  所以在这个地方附近,组织决定先设立两个乡寨,未来还有更多,以准备将这个矿山拿下。为此将在缅甸总计只有一个团的部队,足足派了一个营的部队在这里。
  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当地势力的警惕,类似的袭击已经发生了好几次。这些当地势力,可能是把他们看成是来争夺翡翠资源的。
  其实在刘武们看来,翡翠这玩意,就是富人们用来赏玩和炫富的,哪有铁矿重要呢?钢铁才是力量。
  刘武恨恨地想着,听说再有几个月,就有大部队要派到缅甸来了。到时候一定要将这些势力都扫除干净。
  土司苗昂登,这个时候正在位于帕敢镇的、属于他家族的大宅里烦躁不安,袭击又失败了,他又损失了十几个家丁,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他有些绝望,这帮外来的人,非常能打,武器也好。他的部下,打不过啊。
  他之所以要袭击这些人,是因为他们现在占据的地方,是他早就觊觎的,因为知道那里地下肯定有翡翠,只不过那个地方以前属于另一个土司,他也只能按捺下自己的贪欲。
  最近那个土司一家都不见了,肯定是被这帮人干掉了。这让他原来的贪欲又浮了上来,他的部下是当地最强的,而原来之所以不对付那个土司,是因为担心当地的其他势力恐惧之下,都合力对付他。现在是外来人干的,那还怕什么?
  可是两次袭击都失败了,他损失了几十个家丁。他还知道另外两个土司也动了手,结果也是失败。
  看来,只有和其它土司联合了,大家集中全部实力,干一场大的?都已经结仇了,他也不敢就此罢手。
  至于向英国人求援,他想都没想。那帮洋鬼子,只会勒索他们,要他们出兵?那得付出多少代价?说不定自己的势力,反而被洋鬼子们清除了。
  在刘武的身边,他的领导张天恩则想着,克钦邦这个地方与缅甸的其它地方不同,人口大量都集中在密支那、八莫、孟拱、帕敢这几个城镇,乡村人口不多。占领这个邦,需要占领城镇。但按照上级的考虑,也许要等两年后。现在的我们,除了帕敢铁矿外,还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用大量的移民,来形成克钦邦的乡寨格局,锁住这些城镇,最后再一鼓而下。
  曼德勒北边的陪昂塘山区,张小康正欣喜若狂。
  他是“黄金部队”的一名技术员,其实资历也很浅,不过他原来就是初中毕业,然后在海南根据地专门培训了半年的找矿。说实话,原来他并喜欢这个职业,但是身为共青团员,正在申请入党的他,怎么能对组织的召唤不理不睬呢?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他才加入了这个行业。
  不过这几个月的餐风宿野,倒是让他想通了,这是艰巨而伟大的工作。今天的收获,则让他感到了成就感,他和同志们终于找到了缅甸最大的一个金矿的主脉。
  大约1年前,李思华想到此事,安排了根据地立即培养一批专精于寻找黄金矿脉的技术员工。而在香港招聘的西方面孔中,有澳大利亚人,利用他属于英联邦公民的身份,在缅甸注册了矿业公司,开始寻找金矿,以后还会再开一些其它人出面的矿业公司。同时安排了在美国购买金矿的开矿设备,运往缅甸。
  缅甸一度号称“黄金之国”,黄金的储量很丰富。在卢拱盆地、以及密支那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一带,矿脉很丰富。
  所以李思华用金手指,选了几个她感觉熟悉的、应该后世有点名气的金矿位置,提供给了“黄金部队”。
  今天张小康们发现的这个金矿,就是李思华明确指出的最大一个矿,陪昂塘大型金矿。李思华知道这个矿的含金矿石高达318万吨,仅这个矿就可以开采15吨以上的黄金。
  她要求黄金部队在两年内,开发10个左右的金矿,在这方面要不惜投入。她心里的计划是,如果能在两年内收获50吨黄金,那么意味着5千万美元以上的收益,对补充今后的整体耗费,肯定有所帮助。
  张小康们经过3个多月的勘探,终于找到了这个金矿的主矿脉,自然是难以抑制的狂喜。
  很快,海南根据地收到了密电。李思华看后笑了笑,终于开始有收获了,再有个接近半年,应该就可以产出黄金了,她发愁的后继资金补充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黄金未来很宝贵,可是再宝贵,也没有工业的力量更宝贵。
  至于翡翠和宝石这些富人的玩意,其实销量有限,大规模开采就不值钱了,除了把价格砸下来的效果,根本形不成大量资金的收入。
  肖云峰目无表情地观察着仁安羌油田,这个油田在马圭省。他的边上,就是久违了的王纪,现在我党在缅甸的军事领导人。
  肖云峰的脑子里,回忆着组织提供的数据,这是缅甸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油田,从1795年就开始生产石油。产油区是不对称延伸的背斜构造,储量估计约6000万吨,最好的一点是,这个油田的产油层很浅,易于开采,其最深的产油区也仅1800米。
  他不知道组织的数据从何而来,却能理解这个油田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油田,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民用卡车运输,在几年的时间内,仅这个油田的出产就足够了。虽然这个油田其实是个小油田,和美国的那些大油田相比,储量少得可怜。可是中国现在被称为“贫油国”,任何一个油田都是宝贵的资源。
  肖云峰是组织在美国招聘的,这一次被李思华带回来后,就直接来到缅甸,了解这个油田,为未来做好准备。他在美国就是学习石油开采的,是这个时候少有的中国籍专家。难得的是政治进步,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现在的他,已经是共产党员。
  王纪脑子的事情,就更加复杂,两年缅甸的地下生涯,让他成熟得非常快,以前开朗调皮、乐呵呵的性格,逐步变得比较深沉了。
  他回忆着李思华的密电。对于仁安羌油田,届时会派遣已经扩充的特种大队,作为尖兵,以大部队为后盾,一举攻克。难度在于,李思华要求尽量实现无损拿下油田,因为不仅仅是油田的产能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油田本身,就是一套英国技术的石油开采工业综合体系,是可以作为未来国内石油开采业的技术基础的。如果有损失,那非常可惜。
  李思华计划拿下仁安羌油田后,再引入美国技术力量,一方面是迅速扩大产量,另一方面委派足够的学员,跟随学习,掌握石油开采的实践能力。
  这个任务让王纪感觉到自己的肩头沉甸甸的,背负着很大的责任。他想着,一方面,要迅速消灭附近的英国驻军;另一方面,则要事先潜伏,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油田内的护卫。后继,组织会安排大量密集的高射炮群,对于这个油田形成最严密的防空能力,保卫油田的生产。某种意义上,这是缅甸突击行动中,天字第一号的目标。
  缅甸的各地,在英国人的视线之外,或者是视线的盲区,都在起着变化,而自4月开始,大量的中国移民,正从若开邦和钦邦这两个邦的海岸涌入,每天晚上,都有大量人口登陆,然后消失在夜色里。
  一些海运货轮,更频繁地访问实兑、孟都、乌克亚等港口,他们卸下的各种“集装箱”,总是被码头苦力们最优先地运出港区,然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几个港口的负责人看着报表,觉得最近的生意好像好了不少。
  第53章 香港探儿和返回美国
  完成了整风运动、缅甸新布局、移民布局调整,以及工业基础设施和工业区规划定局这四件大事后,李思华此次返回根据地的任务大体完成。
  在启程之前,她去了一趟香港,去看看她生理上的儿子,今年4周岁的李云腾。
  对于这个儿子,她心理上感觉一直有些怪异,因为逻辑上,她觉得他是原主的“遗腹子”,而实际上,她已经认定他是赵云腾的穿越身。前世两人的关系是远亲,勉强她可以称得上是赵云腾的“姑姑”。现在的母子关系,真的可以算是“母子”吗?
  在香港的李家,在肖姨娘和马姨娘惊喜的寒暄之后,她见到了李云腾。
  李云腾长得不错,唇红齿白的小正太,就是神态举止很成熟,明显是个小大人。他眼神清亮,看着她也很平静,似乎有着心理准备。只是在两位姨娘催促他,让他叫李思华妈妈的时候,他明显有点别扭:“妈……妈妈。”最后他还是顺从地叫了。
  李思华笑了。她和两位姨娘以及老管家交谈了一会之后,她要求和李云腾单独待一会,起身牵着他的手,走进了李云腾的房间。
  合上门,两人坐下,对视着对方,一阵沉默。
  李思华试探着说:“赵云腾?”她需要最后确认一下事实。
  李云腾一下子笑了:“你早就知道了吧?因为你的名字我也知道了,不过我是去年才想通的。毕竟你穿越还是大人,而我穿越则成为了一个婴儿,即使到今天,我还有很多记忆是很含糊的。”
  李思华点点头:“你还只有4周岁,儿童的大脑还无法支撑起成人的完整思维,恐怕还要有几年的时间,你才能完整地‘恢复’。”
  两人聊了起来,李思华给他讲述了一些她觉得可以告诉李云腾的事情,她没有隐瞒自己已经完全投身革命事业的事实。听着她的叙述,李云腾的眼神越来越亮。最后他问她:“你可以带我走吗?”
  李思华沉吟了一下,然后正色对他说:“暂时还不行,你太小了,思维都尚未完全恢复,我的建议是3年后。”她考虑到缅甸行动后也许1933年能建立起大根据地,那个时候才比较适合。
  “等到你7周岁的时候,你应该能够完全恢复成人思维,而且也能初步照顾你自己的生活。如果现在带你走,我实际上由于革命的需要,几乎一直在东奔西走,而且工作极其忙碌,顾不上你的。”
  李云腾眼神暗了下去,不过他也知道,现在的年龄是对他行动的巨大桎梏。闷声地说道:“好吧。”
  李思华不自觉地摸了一下他的头,然后说:“我们之间的情况特殊,不是普通的母子。你以后可以自行决定你个人的定位,恢复本名叫赵云腾也可以,如果叫我妈尴尬的话,叫我姑姑也可以,前世我本来就是你的远房姑姑。名义上这都可以说成是,为了革命目的的伪装。”
  香港弥敦道369号,后世这里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而此时则是著名的川菜馆即桂圆川菜馆的所在地,一栋三层的小楼。下午的时节,细雨淅淅。南国烟雨下,一向喧嚣的香港繁华地,难得地让人有一份静谧的感觉。
  在最高的三层酒楼的望景厅,靠窗的一个位置,李思华安坐品茶,静静地欣赏着细雨中的香港,不远处维多利亚港隐约可见,有海轮的汽笛声传来。
  中午李家在此聚餐后,她让大家回家休息,自己则在此喝一会茶,对于她,这也算是忙中偷闲了。
  望景厅里,此时仅有她一人,显得非常安静。她的心思不由得又转到了国内形势上。
  就在这个月,即1930年的4月,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三大军阀宣誓反蒋,中原大战爆发,大军阀们,在各地打成了一锅粥。
  对于这种形势,此时李立山的城市暴动成为我党政治局的主导思想,认为可以借助军阀们无暇他顾的有利形势,掀起革命的高潮。接下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成立,红三军团还一度攻克了长沙。然而,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革命的力量在这个时候,还是太弱了。上来就挑战反动势力集中的大城市,其实还是机会主义,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从思考中醒过来,李思华不由苦笑一声,自己都快成为工作的机器人了,脑子里已经没有了其它,喝个茶,说是放松,结果又兜回去了。
  她不由吟道:“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这是唐朝刘希夷的《从军行》。
  这时一个轻浮的声音响起:“唷,谁那么雄心壮志啊。”有人走进了观景厅,是个年轻的公子哥,应该是香港的富二代。他一眼就看到了李思华,居然是个清秀的女子,他眼中掠过一丝惊异,抬脚试图走近李思华。然后他突然就僵住了,两把冲锋枪(轻机枪)顶住了他。
  他的额头一下子冒出了冷汗,赶忙叫到:“不要开枪!我没有恶意的!”这自然是暗处的保卫战士出手了。
  李思华没有理他。她站起身来,兴致已尽,该走了。
  等到他们走后,这个公子哥才松懈下来,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又赶紧爬起来,找了个椅子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刚才可把他吓得不轻。
  等他回过神冷静了下来。好奇心又起来了,那么大的威风,这究竟是哪路菩萨?喝个茶而已,居然有那么严密的保卫?居然都是轻机枪,而不是一般的手枪。在香港的富豪里,也没有听说过类似的。
  他是香港富豪李煜堂的小公子,他所在的这个李家,这个时候可是香港的顶层富豪,李煜堂曾经短暂出任过民国的财政部长。所以作为李煜堂的公子,行事素来有点肆无忌惮。今天可算撞上铁板了。刚才的惊鸿一瞥,却让他对李思华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个女子不算很漂亮,不过清秀而已。但神色锐利,居然有英武之气。神态旁若无人,上位者的气度俨然。他自诩交游广阔,香港富豪家族没有不认识的,但从来没见过这个女人,她是谁呢?
  直到两天后,他看到了报纸上的照片,认出来这就是他那天遇见的女人。他放下报纸,“原来是她,居然是她。”
  李思华自己还不知道,“李思华”这三个字,近期已经是香港民间舆论的一个热点了,她已经在很多香港人心中,成为了一个传奇。
  起因就是她带到东方来的那10艘巨轮,刚到的时候,业界都以为是美国公司的船舶,结果后来就有人发现,其实是华海航运在调遣这些巨轮,自然就有人打听。同志们觉得扩大一些影响力,有利于组织接下来在香港的一些公开活动,而让李思华有些名气,也是对她行动的一种保护。于是有些信息,就真真假假地泄露出来。
  于是业界知道了那些巨轮,虽然是美国的一家航运公司的,但确实与华海航运属于同一个财团,一个华人参与和话事的安华财团。李思华的信息也就有一些被业界知道。而消息传出,就引起了香港媒体的巨大兴趣。
  开玩笑,那是一个很多国人面对西方自卑的时代。居然有华人,还是女子,与西方富商合组财团,且成为财团的话事人,在美国纵横卑阖,打下了偌大的产业江山,已经成为美国顶流财阀中的一位。对于追崇财富的大多数香港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神话。香港本土的富豪,相比之下无异于土鳖。
  所以关于李思华的报道,最近充斥着香港媒体,当然大多数都是胡编乱造。不过昨天她因为准备返回美国的安排,去视察停泊在码头的两艘巨轮时,却被记者拍到了照片,一下子成为了诸多香港报纸的头版头条。
  李家在香港非常低调,也很少有人知道李家的大小姐,就是现在的风云人物。得到李思华在香港的消息,上流人士们雪片一般的邀约,都递到了华海航运的公司处。不过李思华一笑置之,她去和这些资本家们应酬什么呢?
  一些公子哥,知道她是一位年轻女子,还专程跑到华海公司楼下,希冀能与她见到一面,幻想着能得到她的青睐,那位李公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当然没能见到李思华。若干年后,李公子倒是见到了,不过当初他的仰慕,已经变成了惊惧——那是何等傲睨苍生的大人物!
  等到后来,连港督也想见她一面。不过那个时候,李思华已经在返回美国的航程中了。
  她在4月中启程返回美国,在5月中重新回到了德克萨斯奥斯汀。
  在船上的时候,她重新思考了工业设备的获取步骤。最优先的等级当然是满足石碌煤钢化综合工业体系的设备采购。这一块,她打算让卡恩公司这个工业建筑商来主导。毕竟这是第一个大型工业体,如果全部依靠招聘美国的技术人员来拼凑的话,很可能做不好。而且危机的效果尚未完全发挥,此时招聘技术人员到远东工作,时机还不是很成熟。
  目前美国的钢铁业,最主要的被摩根财团支持的卡内基美国钢铁公司垄断,其占据美国国内市场高达65%。但是李思华更加青睐美国第二大的钢铁集团,即施瓦布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因为美国钢铁公司是纯粹的钢铁业,而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支柱其实是造船的钢铁,它本身就是由美国造船公司改造而来。如果与伯利恒钢铁建立业务关系,有可能一举建立造船工业的基础。这对李思华自然有很大的诱惑。
  但是最后李思华还是决定,主要看最后卡恩集团能得到的最优结果。两家巨大的钢铁巨头,都是东北部的美国财团们支持的,因此德州财团这种地方土鳖的协调能力显然有限,这也是她选择卡恩集团,来承担工业建筑商的原因,要依靠卡恩集团的能力和人脉,去完成这笔大交易。她可不想直接去面对摩根或者施瓦布这样的老狐狸。
  她在美国组织的一个技术团队,已经通知卡恩集团,不需要最新型的设备,反而是以合适的二手钢铁厂为目标,最好是整厂拆迁。不过对于价格压得很低,她的人通知了卡恩集团,安华的判断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正在深化,对钢铁的需求正在急剧下降,预计将是史无前例的下降,美国的钢铁生产,将大量过剩。因此安华必须实现低价,宁可多等几个月,相信不断发展的残酷现实,会让钢铁设备商们最终同意的。
  李思华如此决策,一方面是为了省钱,她的资金从整体预算来看,缺口还很大,能省一点是一点。另外,如果购买到了整厂,其实投产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因为是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只是“异地拆迁重装”而已。因此,浪费一点时间,问题不大。
  化工方面反而比较简单,即使是杜邦家族,在这个时代在化工领域的垄断性也还是有限的。尤其时代的主流是无机化工,核心就是三酸两碱,其最大的应用就是炸药。当然类似碱,在其它工业上的应用也很广。但是战争对行业的驱动性仍然是最强的。杜邦家族在这个行业占尽优势,要到1938年他们发明尼龙之后。在这个时代,在一战的战争驱动下,杜邦家族的资产才从战前的7500万美元增加到战后的3亿美元。一战后美国军事急剧收缩,以炸药为主的杜邦,只能依靠非炸药业务的发展来平衡,到现在也没有超过10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
  所以杜邦虽然很强势,但与摩根和洛克菲勒相比,在当前阶段还是很有差距的。
  煤炭开采就更简单了。安华参股的比特卡勒公司,就能够自己生产相关设备。火电厂属于普通设备,生产商很多。
  电力设备和输电网的解决也相对简单,因为在美国这已经属于极普通的设备系列。当然最好的是西屋电气,也就是后来的通用电气。这又是一个被摩根家族控制的大企业。在美国,摩根家族的阴影,几乎无所不在。
  所以李思华一轮寻思,难度最高的还是钢铁厂,其它配套难度不大。不过,李思华印象中美国钢铁在大萧条中最高产量跌幅高达85%,是最凄惨的产业之一,所以她也不急,最多3个月,这些钢铁设备商,就该非常着急了,他们可不是一些人,非要到1931年底甚至是1932年,才觉得世界都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