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节
  “人民教育为何重要?大家对国际国内的现实都有一定的了解。我就问一句:只靠我们这样辛苦地一点一滴攒军队,我们什么时候能打败反动派,赢得革命的胜利?就算革命胜利了,我们能够抵挡得住西方列强还有日本帝国主义他们的侵略吗?”
  “单独依靠军队,实力永远是有限的。我们军队才有几个人?在国民总量的汪洋大海中,我们还只是一片孤舟。”
  “所以,只有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教育人民。觉醒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如果人民群众不能觉醒,那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现状,一盘散沙,被帝国主义和剥削食利阶层敲骨吸髓,而无能反抗;而如果人民群众能够觉醒,那就像百川汇流,沛然而莫之能御。任何的反动派,在觉醒民众的洪流面前,那都是纸做的老虎,一冲就破。”
  “要觉醒民众,靠什么?当然要靠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就是为了积水成海、积土成山。培养出具备正确的信仰,又有科学理性和文化知识的觉醒民众,让他们去传播、去播种、去扩散,这样才能让人民觉醒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当人民觉醒的程度和人数扩散超过一个阀值,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革命成功的基础就真正奠定了。”
  “所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是和建设军队一样重要的。没有坚实的教育基础,不能形成民众觉醒的广泛环境,军队的能力就是水中花、井中月,根基都是虚的。”
  “同志们,那么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才是真正的觉醒呢?”
  “我们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剥削食利阶层的很多人丧失了民族自信,成为了慕洋犬,在他们的眼里,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他们盲目崇拜西方的一切,洋大人说的话都是对的,一旦洋大人有什么不满,他们立即恐慌颤抖,惶惶不可终日。例如现在这个民国的很多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一旦发生什么与洋人矛盾的事情,他们立即发表文章言论,痛心疾首,要国人反思悔改,不能让所谓友邦惊诧。这种人,我称之为反思怪。”
  会场响起了低低的笑声。说到这里,李思华想起了后世,情况不也是这样吗?百年过去,情况也没有好多少。她还记得网上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刻薄评论:“一帮月收入两三千的穷逼,天天在键盘上关心国家大事。”
  然而确实是这帮低收入的民众,才会有更高的热情关心国家大事,这是阶级利益所决定的,因为这些民众,才真正是和国家共命运同生死。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拿着丰厚的收入,觉得自己随时可以移民,只要有钱,自己就是世界公民、国际公民。所以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得罪美国和西方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很多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屁股已经坐歪了,何谈爱国?
  她还想起曾经听过的某吴姓大v的著名言论:“我只为少数人服务。在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无用的。”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嘴脸,在他们的心里甚至在嘴上,底层的人民都已经不算人了。
  她定定神,接着继续说:
  “当然也有一些封建余孽,他们还企图回到过去的封建王朝的体系,人民做牛做马麻木不仁,他们才好作威作福骄奢淫逸。”
  “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是要培养有信仰又有科学和文化的新时代人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什么叫有信仰?有家国大义的认知,也能在认知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同。西方的教育是怎样的?可以用牧羊来形容,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是做温顺的羊,不需要自己的独立思想。一旦超出了他们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异端。只有少数统治阶级的所谓精英,才接受的是牧羊人的教育,学习如何统治和管理温顺的羊群,而对于不温顺的羊只,自然要学会鞭挞和惩罚。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吗?”
  “我们的教育,应该也必须是,人人如龙。人民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应该让他们学会,以人民就是统治阶级和主人翁的思想和热情,来学习知识和文化,历练出能力和才干,不但能够以共同的意志,来打破打碎这个黑暗的旧社会,还要能在未来,以觉醒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无产阶级向不断提升的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跃迁。”
  “什么叫有科学又有文化?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主要的武器,都要靠从外国购买,价格非常昂贵,人家就是明着在宰你,但我们只能忍受,再委屈也只能憋着。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我国科学落后,根本还没有建立起工业,更不要说建立起发达的军事工业了。这就是最典型的落后就要挨打。不学习科学,就无法培养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没有他们,就无法建立起大工业体系,实现国家的强大。”
  “至于文化是什么?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灿烂辉煌,其中有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有益思想,很大程度上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为要扫除封建渣滓,就把所有祖宗的文化都抛弃,那无疑就像是倒掉脏了的洗澡水的时候,居然把孩子一起倒掉了。”
  “我们的国家在当下如此危急存亡之际,无数同志,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试图救国救民。为什么?至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是华夏贵胄,我们是大国国民,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它们赋予我们永不屈服、挺直膝盖、撸起袖子、不断奋斗的精神。”
  “有的慕洋犬,现在已经在提议要废除汉字,自断文化根基,认为只有西方才是先进的,要学习西方,就要摒除自己国家历史的一切。”
  “一个背叛自己历史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复兴?你们相信吗?”
  “国家多难,内忧未除、外患未决、民智未开。但这正是今天我们兴办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无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发展军队,都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让我们努力实现,内忧未除那就破除、外患未决那就解决、民智未开那就打开!”
  会场内是山呼海啸一般热烈的掌声,干部们都站了起来。有的人脸色涨得通红,有的人眼里含着热泪。
  淇澳岛的教育事业,开始以极高的效率全面展开了。
  第21章 风雨如晦与岛上工作
  7月初的一天下午,武汉的一处小院内。天气已经非常炎热,门外树上的蝉鸣声响成一片,几无停歇。
  一个只穿着汗褂短裤的青年男子,坐在树下一个石桌边的避阳处,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小册子,他身材高大魁梧,面貌却清秀儒雅。额头上冒着汗珠,他却没有注意。
  好半响,他才放下小册子。举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无意识地用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击,陷入了沉思。
  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虽然在武汉,但不算是党中央的核心成员,他主要负责湖南的相关工作,所以并没有参加上次阮啸仙他们向党中央的专题汇报会议。当时这个会议也没有引起他的太多注意。
  直到后来,李思华的一些观点从参会的同志中流出,才引起了他的关注。最近,他终于拿到了这一次广东同志递交的材料,而仔细阅读后,无疑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和共鸣,所以他才反复阅读思考。
  于他而言,最强的共鸣自然来自于,李思华对于工农联盟而非仅仅工人阶级才是我党根基的思想,而在此理论基础上推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等一套革命的策略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
  他在三月刚刚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经过对农村实地的现实考察,他本身的农村革命的思维,正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的。现在读到了李思华的类似但更严密的农村革命理论,知己之感,使得毛泽东对于农村革命才是正确途径的思想,变得更加坚定。
  毛泽东心中暗暗下了决定,一定要尽快在党内推动以农民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方向的革命策略。
  对于李思华预判汪精卫政府必然背叛革命,他也强烈地认同,他本身就擅长阶级分析。而且不仅是从严密的理论推导,现实中他观察武汉国共合作的现状,也对发展趋势毫不乐观。
  想到李思华预测的3个月内汪精卫就会背叛,时间已经很近,他的心思不由有些焦灼,真的会如她预判那样地发生吗?我党无疑正处于高度的危险之中。
  这两个多月来,受到李思华预测的刺激,对于国共合作悲观的一些同志,多次要求党中央要对可能的汪精卫背叛革命做出预防。但在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坚决反对下,没有能够形成一致的意见。
  有警惕的一些同志例如毛泽东,也只能安排相信自己的一些同志,先做些预警和躲藏的准备,但对于大局,并没有能丝毫挽回。
  6月的时候他曾经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但这都是局部性的。
  7月4日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获得党中央多数同志的回应。
  毛泽东按下心中的焦灼,转移开来自己的思考。他看着小册子封面的作者位置,写的“李力胜”,心里想着,有点古怪的名字,听说还是位女同志,真是厉害啊,她的理论水平,无疑是党内目前所有他知道的人中,都比不上的。而且不爱红妆爱武装,投身革命、亲自建军并能有所成就,实在是位巾帼英豪。
  天色渐渐变得昏暗,乌云在天空开始聚集,地面也已经起风,没有那么炎热了,看起来可能要下雨。毛泽东站起身来,感叹了一声:“风雨如晦啊。”
  然而原来的历史轨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是逐渐逼近了那个变盘点。
  汪精卫对于我党在武汉的活动已经感到越来越恐惧,他觉得这个城市似乎已经不是国民党的了,而是我党的。我党的那些主张、政治活动,他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心里的焦灼与日俱增,反感逐渐向着仇视转变。他并不是一个人,武汉大批的“国民党左派”,正在经历着和他一样的心路历程。两党的分歧开始越演越烈,形势无可转变地恶化下去。
  6月,共产国际的一个愚蠢政策,终于成为了武汉国民党已经跃跃欲试“清党”发生的导火索。6月1日,鲍罗廷、罗易将共产国际所谓5月的“紧急指示”,传到了党中央,要求实行土地革命,吸收工农领袖,以充实中国国民党中央,动员2万名左右共产党员,加上5万名工农革命军,组成一支可靠军队,组织革命法庭,惩办反动军官等。
  就这样一个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痴人说梦的荒唐指示,居然被党中央接受了。而且在6月5日,这个指示被罗易泄露给了汪精卫,要他接受共产国际的命令。汪精卫怎么可能接受?当即严词决绝。
  这个导火索引燃了武汉国民党“清共”的准备,汪精卫和武汉国民党的高层下了决心,开始磨刀霍霍。他们代表着资本和士绅的利益,怎么可能让一帮泥腿子替代了他们的地位?
  而已经有一些党员,开始高度警觉反革命事变的可能性。例如就在6月底,担任汪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邓演发,离职去苏联。毛泽东也在七月初离开武汉,他将去湖南,实践他“上山闹革命”的新革命策略。
  7月14日的晚上,李思华在朝向中山一侧的海边,默默地望着大陆的方向。她知道,明天就将发生震动全国的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政府将通过《取缔共产党》案,正式和我党决裂,随即在武汉大肆搜捕我党人员。
  她深深地搞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自己营救的这些同志的数量,相对于大革命失败损失牺牲的同志总数,完全是微不足道——在大革命失败后,被屠杀的党员和进步群众的数量,高达三十一万人。而她的反复提醒,以她对这个时代我党领导层的了解,作用恐怕是非常有限的。
  她默默地想着:“只有实力才是改变历史的唯一可能啊。”与其哀叹,不如尽快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只有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熟悉的历史悲剧,才能被改变。
  她又望了一眼大陆,那里不是只有黑暗,半个月后的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北伐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历史上的我党第一只军队,由此诞生。当然,在这个平行时空,是她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只军队。而8月1日以后,金秋起义、广州起义,我党志士的反抗,此起彼伏。革命的生机,在这个最低潮的时候,默默地积蓄着、发展着。
  淇澳岛人手充足后,基建进度进展很快。2艘海轮的加入,使得物流条件大为改善。海轮一次就可以从中山或者香港,运来巨量的建材、物资和一些辅助器具。良好的条件,就使得基建过程变得简单。
  到7月15日,除了新渔村和小学校外,几乎所有其它的工程,都已基本完工,整体基地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就在这一天,全体青壮入驻基地,他们被分配到5个训练场,每个训练场大约六百人左右,而最大的一个训练场则分配了差不多八百人。
  曹子卿等军官,会在每个训练场派遣20多名前期比较优秀的战士,作为主要的教官,按照已经形成规制的训练流程,对这些青壮进行110天以上的残酷训练,让他们短期就能转变为合格的军人。
  这些青壮,已经从最初的懵逼中,回过了神,他们原来以为是被广东的一家公司招工,是来做工活命的,结果却是来当兵。
  不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就逐渐稳定了下来,毕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最初级政治教育,而且不当兵肯定会被赶出去,到哪里去找一口吃的?难道像以前那样,最终被饿死吗?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家人还被好好安置,当兵算什么?这条命,早就已经卖给主家了,人家让干啥,咱就干啥。
  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就此展开。李思华自己则在5个训练场来回跑,基本上每天在一个训练场。
  在哪个训练场,她白天就观察士兵的训练状态,不断改善和纠正训练的偏差,并且思索后勤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改善点和突破点;到了晚上,就由她来主讲政治思想和文化课。
  在她培训的时候,其它的教官,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李思华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他们现在对于当新兵的教官,心里的底气,其实还是不足的。
  7月30日上午某教场。李思华看着站得挺拔端直、又整整齐齐的新兵队伍,心里很有感慨,差不多15天的队列和军令训练下来,这些新兵终于有了军人的初步样子,不再是原来一副叫花子样子的难民了,新的军队在逐步成型。
  淇澳岛7月13日已经来过一次台风,好在不算太凶狠,台风3天就退去了。因此虽有部分大棚进水,但没有造成大碍,人员都被紧急疏散到没有进水的大棚,只有少数人受了轻伤和因此生病。
  但这一次的小天灾,也让人们对于台风的危害更为重视,建工和家属们铆足了劲地加快基建的速度,这使得到7月底,新渔村就基本竣工,相比原来的预计,足足提前了一个月。当然,毕竟是平房,建筑的难度很小。只要建材供得上,速度就不会慢。
  几天后,家属和孩子们,就能乔迁新居了,李思华还通过海轮运输,在中山等地,收购了大批的木制家具、被褥和生活用品,家属和孩子们住进新家,总不能家徒四壁。
  李思华将精力都集中到了工作上,军事训练、组织运转、学校教育、群众教育、军队政工,一点又一点地细化,逐步地完善,有效率地快速推进。
  党、政、军三大基础体系逐渐上了轨道,在组织体系的加成下,同志们的工作能力也在快速地提升,这使得李思华能够抽出更多时间,来规划下一步计划的相应准备。
  最重要的还是资金,她现在痛感没有自身工业和根据地之苦。从英国人银行弄到的资金,已经消耗了很多。如果用美元计价的话,一共就750万美元左右,两艘海轮花了60万美元,武器弹药花了100万美元,淇澳岛建设大概花了40万美元,山东募兵也去了30万美元,加上人员吃喝拉撒等其它费用,已经耗费了280万美元,只剩下了约470万美元,接下来估算各种费用,大概还要花费100万美元左右,到新的行动开始,估计只会剩下370万美元,这点钱远远不够她的下一步计划使用啊?
  她苦恼地摇摇头,难道还要打劫谁一次?就算是打劫,哪里能够一次性弄到那么多的钱呢?
  她在脑子里慢慢地搜索着自己的记忆,前世的信息,有哪些可以参考呢?
  突然,一桩前世的传奇故事浮现在她的脑海。她立即让吴盛,把在香港买到的世界地图拿过来,她要研究一下。虽然她脑子里有金手指地图,但还是习惯于看实物的地图,没有地图的时候她才会去“动脑子”。
  看着地图,她努力地回忆着,用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然后又端详了地图上那个大航海的终点,好一会儿,才轻轻一拍桌子,就是它了!
  然后她起草了电报,让在香港的李家和情报点的同志,全力搜集她需要的资料和路线图。她明天还要去香港,交待安排一些其它的准备。
  她的思维又转到了一些长远的计划上,山东河南两省,尤其是河南,接下来是连绵多年的灾荒,正是吸纳兵源的最好地点,在这个时代,只要教育得当,“越穷越革命”并不是一句嘲讽的话。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机制,在未来立稳脚跟后,实现连续不断地转移难民,而淇澳岛,就是比较适合的一个中转点。
  还有未来计划的那个区域,未来如何在那里立足呢?她又开始在地图上揣摩着。
  8月7日的下午,李思华通知了曹子卿、李朴,及其它由她精选的十几名同志,这个团队,将作为接下来她新策划的主要计划和执行中枢。她提前通知了他们,所有的工作必须提前错开,不得缺席。
  有的同志自然是一头雾水,而曹子卿等几个人开始激动起来,他们预感到李思华已经提前说过若干次,却从来没有透露过任何明确内容的第二步行动,可能在这次会议上就要揭盅了。
  李思华微笑着看着同志们,她的心里很欣慰,这一段时间来,同志们的能力和思想水平都飞速地进步,而从她屡次与同志们的沟通看,对于多数同志而言,已经接受了她的理论和革命策略思想。她定了定神,表情开始严肃起来,说道:“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两项议程,第一是我们今后的行动计划,第二是一个配套的资金获取计划。”
  果然如此,曹子卿等的神经开始兴奋起来,新的大行动是什么?
  李思华将世界地图摊在了桌上,同志们都看到地图上圈出了四个红圈,分别是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东海岸的纽约、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钦港,最后一个红圈,是把缅甸若开邦的实兑港和当时印度孟加拉的吉大港圈在了一起。这让他们感到很纳闷,什么行动能把全球都串了起来?
  李思华开始平静地叙述她的计划,第二步大发展是个漫长的计划,其起步基地,她没有选择在国内,而是从海上接到缅北缅西,然后从缅北到云南、贵州,再向四川、陕西发展。这个计划包含几个要素:
  一、需要打通交通线,她目前最看好的入口是实兑,这是缅甸第三大港,但人口很有限,大约只有几万人,英国殖民当局,对其的重视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实兑背后是缅北缅西,在缅甸属于山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利益有限。
  计划的第一部分,是要实质掌握以实兑港为输入点的运输线,未来部队和物资粮食输入,以便建立缅北和缅西的游击区,实际控制这一区域,作为发展基地。吉大港可以作为辅助路线,建立走私线路。
  二、要掌握缅北缅西,需要大量人口。目前缅甸整体约1000万人,但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其东南平原地区,仰光省和曼德勒省就占去了近一半人口,缅西和缅北,大约不到三百万人。这种原居民的稀少,给了我们深层掌控的机会,需要建立河南、山东为主的难民输出网络,移民缅北缅西,几年之内达到几百万的规模!如能完成,我们将获得一个千万人口的革命基地!
  三、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的资源可谓是天量,农业前期依靠输入粮食,但可以在山地大量发展稻米为主的种植,最终可以本地解决。但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需要建立工业基础,第二是需要大力发展武备,按照她的估算,至少要建立起,类似现在山地团战力水平的10个师,才能完成最终稳定的掌控。这就需要天量的资本。工业和资本哪里来?当然是美国,关于美国的计划,她以后会详细说明,她可以十二分地确认,在美国有很大概率,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
  至于信息的来源,她推到了李家的人脉关系上。这让她心里有点不好意思,李家已经被她吹得神通广大、信息源遍布全球了。但她能明说,她的决策是基于后世的信息吗?也只能如此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自己是信了。
  第22章 印度神庙与根据地计划
  这个计划,让所有与会者都惊呆了,真的是做梦也想不到!很多同志提出疑虑,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在国内革命,而是兜了那么大个圈子,从缅北开始?李思华的解释是,无论是广东沿海还是山东京津沿海,都是反动派力量非常强大的地方,如果我们直接从这些地方入手,马上会遭到一切反动派的疯狂反扑,而各国帝国主义的利益,也集中在这些沿海地区,我们的资源补给,一定会被切断,甚至会导致帝国主义的直接军事干涉。这样的话我们的力量过于薄弱,难以形成对反革命阶级的压倒性优势。所以选择了一个帝国主义力量最薄弱的地方渗入。
  最后李思华勉强说服了大家,主要还是她的威信让大家将信将疑地接受了。曹子卿等人相对比较接受,因为他们目睹了李思华从始至终的“神奇”,而有些同志主要是来源于广州事变被救的同志们,信服的程度就比较差一些。不过他们也是佩服李思华的,看着她信心满满的样子,想着先试试看吧,边走边看。
  李思华也没有办法,有太多的事情,她没办法现在说,不但是因为穿越这种神奇的事情,还有她关于整体中国的大计划,现在实在没法说。她心里默默地想着,同志们,以后你们会知道这一步的正确性的。
  李思华的第二个计划,就让大家从刚才的将信将疑变得兴奋起来了。
  李思华先介绍了目前的资金状况,让大家知道了,现在组织还有相当于470万美元的资金,而最近几个月还可能要消耗100万美元,最终在第二步行动前剩下370万美元。多数同志是第一次知道这些数据,被这些巨大的数字惊得瞠目结舌。
  李思华平静地说:“同志们,370万美元是一笔看起来不小的资金,但是很明显,对于我们的上述计划,是杯水车薪。单单组建10个欧美水平装备师的队伍,耗资就可能要达到1亿美元。”同志们都听呆了。
  “为什么这么贵?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工业,只能是向列强购买。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快10年,当年的剩余武器,现在也不便宜了。如果是新武器,由于军火现在是产量最小的时候,价格是非常昂贵的。”
  “把缅北缅西大移民和安置考虑进去,再考虑工业基础建设,我预计,总体可能的耗资,保守估计要准备5亿美元。”同志们已经听傻了。
  “之所以必须去美国,就是去赚钱去的。虽然我现在还不能透露具体的计划。但同志们都知道,做生意是要本钱的,现在的370万美元,本钱太小了。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这个短期搞钱、增强本钱的计划。”
  接着李思华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她的爷爷是个胆子非常大的人,发家之前,可是干过摸金校尉的,说道这里,李思华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大家倒是又吃一惊。只有李思华心里默默抱歉了一声,原主的爷爷,对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