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节
  谈到这些,同志们都很沉痛,多灾多难的祖国,我们的母亲,什么时候才能让这样的悲惨,不再发生啊。
  收拾好心情,李思华宣布了在山东最后的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调养这些人的体能和健康。好在现在组织有钱,又靠着青岛港,粮食、肉食、鱼虾、蔬菜等,都能用钱买够。
  李思华要求同志们,按照科学的规律,提供足量营养的餐食,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每天向这些人提供充足营养的食物。这里的“少食”当然不是后世的那种减肥故意挨饿,而是说每餐只能吃七分饱。“多餐”则是一天至少吃四餐。
  所有人员,不能吃了就不动。而是全员运动起来,必须尽快让后来的人群,学会按照已经成型的基础锻炼计划,每天运动,让他们吃了以后运动,运动消化了以后再吃,刺激身体加快吸收,尽快提升体质。
  而已经恢复了基础体质的那些先到的难民,训练量要逐渐提升。整个大营,每形成了每天体育大锻炼的氛围,不止是青壮,除了病人以外,其它人包括孩子,也被要求进行运动,只不过运动量相应减少而已。
  对于这些难民,相对于前些天颠沛流离、行尸走肉的悲惨过程,现在无疑是到了天堂,他们都非常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怕自己不懂规矩,如果被赶出去,那不就是要回到过去的悲惨?所以都非常听话,努力按照“管事们”的要求老老实实做到,虽然他们对“体育锻炼”觉得很奇怪,没事瞎蹦跶干吗?但是主家要求,自己就老老实实地做。
  李思华同时带领同志们开始了初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前期她已经逐步培训了这些同志们,让他们学会她的基本方法,即“诉苦-解析-寻因-共情-凝聚”的五步法。
  分组闲谈,先询问难民,在他们的诉苦中寻找典型案例,对案例从理论和社会现实,进行阶级分析,让他们知道造成这一切苦难的,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那些剥削阶级造成的人祸。难民们很多都有类似的经历,以此激发他们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期盼,最后达成初步凝聚共识,形成无产阶级思考逻辑的初步目标。整个过程不能一次到位,而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改造他们的思想。
  她让多数同志,都参与到教育中来,运用她的方法,分成若干组,不断寻找一些青壮为主组合群体,进行这样的教育性“闲谈”。运动和教育,成为了这些天内,大营的日常。
  6月19日,上海拍来电报,曹子卿、李朴和武器小组已经于昨日,接收了那个美国军火商罗伯特.麦肯恩送到的武器弹药和其它装备,全部都已入仓,武器小组自己进行了检验,质量和数量都是合格的。85%的武器款项已经支付,罗伯特满意而归。
  武器小组今天开始,将所有武器装备装船,海轮航运的准备已经全部结束,海员全部到位,并已基本熟悉了自己在船上的岗位,船舶上的管理体系已经正常运转,燃油、食水等已经完成补给,海轮已处于随时可以起航的状态。因此,上海的工作,已经基本全部完成。
  根据上述情况,李思华起名的“华海”和“华洋”两艘海轮,将于明天即6月20日从上海出发,驶往山东青岛港,与李思华部汇合,预计将在6月22日抵达青岛。
  李思华思考,根据前几天淇澳岛拍来的电报,由于人手有限,主要劳力还是用在扩建港口,以具备2500吨海轮停靠能力上面。所以基建组采用了如下的策略,从中山区域,以华海公司修建港口的名义,临时雇佣了五六百人,他们主要是以修筑港口和新渔村屋舍为主,而需要保密的山中基地和其它建筑,则是由战士们和比较可靠的渔民差不多四百人负责修建,两边分工。
  目前淇澳岛的进度还不错,经过快一个月的赶工,港口方面,目前已经修筑好了一道深入海水长度180米的堤坝,以及一些附属建筑,购买的装卸设备,例如现代看上去很落伍,但当时很先进的机械龙门吊等已经安置到位,整体已经具备2500吨级航轮的停泊装卸能力。实际上,最大程度可以接受4000吨级别的船舶停泊。
  新渔村和仓库全部修筑平房排屋,只不过工程量比较大,计划修筑20万平米,而且是“永久性”的,自然是个大工程,虽然屋舍以现代的眼光看,很简陋,但速度也快不起来。
  每套平房大致就是一个“凹”字形,东厢、西厢和堂屋,总面积80~100平米,中间有个小晒场,可以居住3~4口人。
  关键的问题是建材,考虑到海岛每年都会遭到台风袭击,夯土墙是不行的。最后的方案,还是偏现代风格的红砖加洋灰,这样成本很不小,红砖要从中山附近的砖厂运,成本其实还好,就是多了运费。洋灰的成本可就比较大了——每袋洋灰超过3块大洋,考虑到基地营房也要使用,预计可能需要超过3万袋洋灰,这就是10万大洋!同志们都很舍不得,最后还是李思华亲自拍的板。
  新渔村估计还要两个月才能建筑完成,等到家属们赶到的时候,估计可以加速,他们学着砌砖搬运,建设自己家园总是可以的。不过前两个月就只能住大棚了。这让李思华有点担心,七八月份正是台风的高发期,到时大雨大风,大家都要遭罪。但是也别无他法,只能让工程尽量加速,而大棚到时都要加固,棚顶和棚侧,都要尽量封闭防水。棚内底部要加高,避免积水打湿。
  山中的基地及附属建筑,现在也是个半吊子,因为人力不足,建材运输都是一个问题。倒是三个小水库进展比较快,毕竟都主要是修一段拦水的堤坝,并在堤坝拦出的区域,挖出土壤碎石,形成蓄水区。三个小水库,预计还有五天左右即可完成。
  想到这里,李思华又觉得招纳的人多了一些,也不是坏事,只要他们恢复了体能,那就正好提供了各项工程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加快工程速度。不过她计算时间,发现原来的训练计划可能行不通了,必须要延迟。
  根据现在的情况,她预计全部人员抵达淇澳岛后,可能都要先分工参与建设,然后还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让基地可以投入使用。新渔村就需要更久,至少一个多月。这样来推算,6月底抵达淇澳岛,然后要到6月中以后,基地才能正常运转,加上至少3个半月的训练时间,那就是十月以后,部队才能具备初步的行动能力。
  她压抑了一下有点时不我待的焦灼心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千头万绪,那么多的事情,急也急不来。还是要定下心来,计划周详,做好每一件事,打好基础。只不过,我们还需要更有效率,她心里暗暗地激励自己。
  李思华计划好了接下来的事情,晚上和同志们开会,协商了从山东返程淇澳岛的相关安排。根据现在的进程,预计海轮23日抵达后,6月24日全体登船启航,这样估计在6月28~29日可以抵达淇澳岛。
  为了避免引起太大的关注,她和同志们商量,要分批登船,一两百人一批,进入港区,逐批登船,一天的时间完成就可以。这两天同志们要对群众们进行反复教育,让他们记住,到时必须完全服从命令,还有登船的程序,小孩子不要跑开。
  要求群众们都要穿上合适的民服,每人只许带一个小包裹和干粮,不许他们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例如锅碗瓢盆等,都随身扛着,类似这样的都不许带。告诉他们,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公司对这些都安排好了,都会给他们配好的。
  6月23日,华海和华洋两艘海轮,如期抵达青岛港。曹子卿和李朴等同志和华明义等从海轮上下来,就看到了李思华带着几个同志微笑着,在等他们。
  在安排华明义等海员群体去休息后,曹子卿向李思华汇报了她走之后,武器小组和航运小组的相关工作。曹子卿还笑着跟她说,那个罗伯特,在收到款项后,还专门派人,送来了20只精制的勃朗宁m1900手枪作为礼品,其中有一对,更是镀金的极品,被罗伯特指定送给美丽的李小姐收藏。勃朗宁m1900手枪在国内被称为“枪牌撸子”,十分受国内军界和黑帮喜爱。一只撸子,一般至少要30多块大洋,罗伯特真是个会做生意、擅长讨好客户的精明家伙。
  李思华微笑着走路,她心情很舒畅,两艘海轮带着武器弹药,顺利地抵达青岛,复杂的计划终于完成。万里之行,终于又完成了一段。
  第二天一大清早,已经组织起来的众人就开始了分批登船,马车一批批地将人员送到登船口。港务的关系早已疏通到位,所以进行得比较顺畅。那么多人,在充分的提前“培训”下,学会了沉默地温顺地顺着人流登船,而船上早已安排接应,将他们引入一个个舱室去住下。人数太多,舱室甚至走廊也是拥挤不堪,但没有办法,大家都只能辛苦几天。
  到了下午,终于完成了全部人员登船,所有人长期挤在船上不是回事,所以时间能少一点就一点。这样子装船完成,很快两艘海轮就启航,同志们也都是归心似箭。
  到了船上后,李思华和同志们立即对所有人员,进行了船上组织管理。每个30人组的聚合在一起,舱室优先满足儿童和体弱家属,青壮不行的话,就在走廊其它一些可以容纳的地方坐下。船上肯定没有足够的厕所,就只有用一些空桶,在一些区域替代。众人都携带了干粮,但也让船上的厨房24小时不停地烹调一些肉汤等,补充不足。
  忙忙碌碌地安排,到深夜,终于大部分人员勉强睡了。李思华、曹子卿等这个时候才能休息一下。
  几人走上甲板,吹一吹晚风。虽然已经是6月底,但到了海面上也有点凉。满天繁星,星光下海面磷光点点。黝黑的海面轻轻荡漾着,偶有鱼儿从海面中跃出又落下。
  李思华轻轻地唱起一首歌:
  “你是心中一颗恒星,照我不停往前行
  it's my dream. it's magic.
  梦想绽放天际,百年征程,并非一片坦途
  穿越山海,从不懈怠,永远都心怀期待
  所有的坎坷挫败,终被风吹进尘埃,不再回来
  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过星辰大海……”
  曹子卿他们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听着李思华的歌声。等她唱完,曹子卿问她:“这是什么歌?”
  她笑了笑,说:“就叫它《星辰大海》吧,想不想学?我教你们。”
  大家都跟着学了起来,后面警卫的战士们,也跟着轻声地哼了起来。到了最后,粗犷又激昂的合唱歌声响彻了整个甲板:
  “.…..
  携青春向你走来,跨越过星辰大海
  赤子心热血澎湃,用青春谱写精彩,不曾徘徊
  我向你奔赴而来,跨越过星辰大海
  我心中炽热的恒星,陪伴我勇敢前行。”
  6月29日的清晨,华海和华洋两艘海轮终于抵达淇澳岛码头,众人都如释重负。这几天一点都不轻松,人太多,拥挤在一起,没法活动,睡觉都很吵,难以入眠,就像是后世春运时的绿皮车,让大家都很累。
  淇澳岛留守的苏琪南、姚斌和郑伯涛等人,一直等候在港口。看到海轮后,他们立即安排作为“自己人”的近400人来到港区,等待海轮靠港。
  下船、安排八千人的住地以及接下来的餐食,安排武器弹药的运输入库等等,又是好一阵忙碌。一直到下午,全部人员才安置好,而所有装箱的武器弹药和其它物资,才完成了用马车运输入库。
  李思华等人都疲惫得很,顾不得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下午都先赶着去睡一觉。而两艘海轮,则被安排去停泊香港,华海公司已经在香港,专门为这两艘海轮租赁了常驻泊位。
  吃过晚饭,李思华先和曹子卿等几人商量了一下,然后召开了八十几人的全体干部会议。在会议上讨论了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新到的三千余名家属,除了少数生病和年老体弱的,要全部用起来,组织好他们,投入到各项民用建设项目中去。包括新渔村、民用粮库等仓库、小学校、两个小水库、电报房、大约20口井等方面的建设。通过近期试打的两口井已经表明,淇澳岛的地下水源还是比较丰足的,可以支撑多口井的使用。
  一个小的但是重要的建筑是电报房,在去上海之前李思华已经安排,以华海航运的名义,购买了当时还非常笨重的电报房设备,这些设备需要有一栋专门的大房间来装备。李思华还派遣了两名年轻的党员,去香港学习发报和接报,平常的时候,正常“商业运营”发报接报。她前世就是军事通讯专业的本科生,实际也不太熟悉这个时候的密码电文,但毕竟有专业背景,可以很快上手,她最终会自己编撰一套密码,用作军队的密电使用。
  她还考虑过海岛的电力问题,但最后认为这个需求,在当前无解,这个时代连柴油机组都尚未成熟,只能放弃。
  二、后勤服务:
  暂时要安排好那么多人的“大锅饭”,待新渔村投入使用后,各家各户可以自家烹饪,只要发粮发肉发菜就行。但最近一个阶段,都是住大棚,难以单独开火,所以只能选择大锅饭,要从家属中选择一批人来安排此项工作。
  此次吸收了1600多名儿童,而岛上本来就有近百儿童,合计超过了1700名儿童。小学校的教育需要马上组织起来。
  三、军队和建设
  曹子卿和李朴等军事小组的成员,要立即将约3700名的青壮组织起来,由现有战士带领和管理,先参与军队基地相关的建设,完成5套包括营房区、校场、训练设施、武器仓库等在内的军营建设,还包括军队专用的小水库、每个军营的打井和生活设施、在军营边开辟的蔬菜地等工程。总的原则是,与军队有关的建设内容由军队自己完成,尽量守秘,不假外人。
  整个过程应该控制在15天内全部完成。15天后对全员进行编制成军,开始军事训练。现有部队中的大部分人员(大约150人左右)将作为教官。重演当初的训练流程,只不过最后不再以城市特种作战为重心。
  李思华设立了新的参谋组,大约有30多名党员加入了参谋组,这样这个临时参谋组将有差不多70人,作为临时军事管理的核心团队。她要求,明天按照会议的决定,参谋组尽快细化工作安排,将建设工作组织和安排妥当。
  第20章 组织与教育
  回到淇澳岛,李思华以极大的毅力,推动着淇澳岛基地的各项工作。她的归来,就像是快马加了一鞭,整个组织的决策和执行效率陡然提升。
  基建和后勤上了正轨,李思华将精力转向了组织建设和教育培训。
  虽然部队只有一个团,但李思华考虑先将架子搭起来,整体军队号称为红三方面军,这也是她的恶趣味。她知道历史上1930年之后,我党有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形成了红军的三大主力军团,但本来计划中的红三方面军,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成立起来。她想,我们部队就先占了这个坑吧。
  当然,现在部队只有一个团,所以只有这个团的编制是实职,号称红三方面军第一师第一团。她无意现在就去建立起一堆军团长、军团政委之类的封号,那毫无意义。红三方面军这个称号,暂时只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定位而已。
  军队编制上她和曹子卿等商量,在她原来设想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参考二战时德国进行步兵团编制的逻辑,但作为山地团,又考虑分散作战和特种作战的优先需求,做了较大的调整。
  整个团包括团部,团部连、运输连和3个步兵营。团部连包括通讯、工兵和骑兵(辎重)这3个排。每个步兵营包括营部、3个战斗连和1个重火力连,现在她对炮兵的使用是有点分散使用的,因为根据可能的作战需求,还不到需要特别集中使用的时候。以上编制合计3000人左右。
  专设特种作战大队,编制170人左右,分为突击、侦查和狙击三个中队,这是全军精锐和拳头部队,担任尖兵任务。专设教导大队,编制实际为一个连,112人。专设后勤大队,编制350人左右。
  以上合计,满编的话,整个团大约将达到3800人左右。当下募兵3700人,原来小部队有200人左右,而新加入的党员大约30人,加上从岛上渔民中吸收的20~30人,合计潜在军人总数,超过了4千人,覆盖满编编制。但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军旅生活,她估计训练中逐渐淘汰的人数,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这样估计最后留下3500人就最多了。
  不过她也不担心,时间还有几个月,逐步吸纳一些其它来源的战士,完全可以实现满编,例如周边岛屿渔民不少,很多家庭穷苦而难以维持生计,其实都是很好的兵源。她之所以在山东募兵,只是不想在广东惊动太大,以免打草惊蛇,而且还是为她长久的计划做长期模式的准备,也是一种先行探路。而现在从本地增加募兵,最多不过几百人,惊动就小,问题显然不大。
  全军训练完成后,将专设新军连,负责新加入士兵们的军事和初步政治训练。
  接下来就是要正式建立党组织。她计划建立“红三方面军党总支部”,地方党委,暂时由总支部统一管理,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即军队支部和地方支部。现在主要的当然是军队支部,除了参军的约30名党员外,参谋组的全体成员30多人,以及优秀士兵20多人,已经经过充分考察,将宣誓加入我党。这样军队党委下辖党员接近90人,今后将依据组织原则,不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壮大革命的领导力量。
  地方党委目前较小,主要由不在军队的20余名党员组成。淇澳岛那么小,他们的主要任务,当然不是管理淇澳岛,而是管理和发展海运、后勤供应链、以及管理转运后继移民等重要工作。他们接下来应该隐秘地联系在香港和中山等地的我党组织,互相支持,同时发展在地方和各行业工作的党员队伍。
  另外的组织体系就是地方“政府”组织,淇澳岛除了军人和儿童外,家属和原居民大约也有4千人。虽然后世的一个大村,可能就有那么多人,但此时麻雀虽小,其复杂程度却因为基地的存在,远远超过了普通村庄的管理需求。因此计划设立“淇澳岛专区”,党组织并入地方党委,任命姚斌为区长,苏琪南为副区长,并吸收渔民中的积极分子。下设民兵、农业、港口、建设、社会管理、财税等分工部门,将淇澳岛整体管起来。当然,这个政府是地下的。
  所以上述的整体组织,就是党、政、军三大体系。整个体系当然现在非常稚嫩,但所有的伟大,都是从不起眼开始的。
  教育培训也分为了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当然是军队的政治和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仍然是李思华的最重点,不过曹子卿和一些同志经过她“长期”的培训,其实也就几个月,已经有能力辅助她进行军队的教育培训,她主要会做一些大的培训,不断将“新思想”灌输给部队。
  第二模块,则是群众教育。由于青壮绝大多数都是军人,大量家属和渔民中,女性占据的比例更高,需要通过教育培训解放妇女。这部分的教育培训,李思华自己也会参与,但主要依靠地方党委的党员们,同样需要进行文化识字、家国大义以及我党基础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李思华计划自己要撰写群众教育培训的纲要,然后由参与的党员同志们填写充实内容,形成不断改进的培训教材。
  另外,地方党委将根据群众教育的进展,适时建立以民兵为主的群众核心力量。当然限于现实,短期只能是以女民兵为主了。不过李思华心里暗暗一笑,想起了后世著名的海岛女民兵,巾帼不让须眉。
  第三部分,则是儿童的正规教育。李思华部吸收这些儿童,是为了从长期着眼,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培养具备现代文化、基础科学知识、革命思想和理念的新生代后备力量。目前其实还不具备完全的教育能力,毕竟师资只能是有些文化的党员同志们。
  她在前期,已经在这个时代搜集的一些教材基础上,主要以自己为主,在撰写一些初期教材。主要课程包括五部分:
  一、语文:识字、白话文、革命文学;
  二、数学:简单的算术和几何,数学在军事和生活的基础应用;
  三、理工学:大工业概念,物理、化学等涉及工业的基础理念和知识;
  四、自然:动物、植物、生活、环保、地理、军事应用的基础知识。
  五、政治:党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初级内容。
  在撰写这些初级教材时,李思华感到很无奈,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使是编写这样的简单教材,也显得捉襟见肘。以后还需要争取外援力量,对教材不断进行升级和优化。
  对这些儿童在教育中,也需要适时组建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没有办法,这个时代让他们最快成长的办法,就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这些儿童年龄不一,但基本上都还是文盲,所以在初级教育中根据学习进步的程度,再逐步分级。短期也最多做到完整的小学教育,至于中学或者更高的教育,只能是期待以后。
  在完成组织和教育的规划后,党委连续开了数个会议,讨论了实施细则,尤其对于教育事业,除了军队教育小组外,又组建了地方教育小组,然后开始组织实施。李思华为了提升同志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提议召开了全体干部教育动员大会。她在会上做了振聋发聩的重要发言:
  “同志们,开这个动员大会,就是表明党委对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就是提醒和要求同志们,应该以十二分的热诚投入教育事业和工作。”
  “很多同志觉得教育虽然重要,但当下做好军队政治教育都不容易,没有精力去顾及人民的教育。还有的同志,觉得这就是请几个外界的先生,教会孩子们认字读书就行。大家工作日益忙碌,哪有时间去顾及?所有这一切认知,都是极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