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8节
  熊豪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只小部队现在只有一个连,就有如此战力,如果训练出来一个团,将是何等重要的军事力量?他暗暗下了决心,回去之后一定要向中央详细说明这只军队的重要性,哪怕是让自己亲自来担任这只部队的政委,也是可以的选择。
  李思华看着熊豪的表情,心里想:“眼馋了吧?”她心里可不希望包括熊豪这样的我党高层,现在就掺和到这只军队中,她希望的还是吸收一些普通的党员,不危及她对军队的领导,她可不想早早地在这只军队中,开启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想想从现在开始,一直到1935年的这八年,我党内部路线斗争的激烈甚至惨烈,她也有点隐隐胆寒。
  第14章 新界基地迁移
  接下来的几天,是非常忙碌的几天。除了准备迁移的具体事务,李思华焦急地在等待曹子卿他们的消息。
  4月20日,曹子卿他们的电报终于从香港被送了过来,现在部队通过电报的通讯,是李思华设计的一套密语,这是她的老本行了,毕竟是学军事通讯出身的。不过电报能传送的信息有限,将曹子卿简单的汇报总结出来就是以下几点:
  1、他们于4月19日,顺利抵达泗东山区域隐蔽。并已派一个小队化妆到淇澳岛侦查。
  2、电报联系,目前只能通过中山县的电报房。他们已经在中山接到了李思华派去的一名管事,这是曹子卿部出发前就说好了的,李思华返回新界立即就安排了。在地图上就可以发现,当时没有珠海市,中山可谓是最近的一个广东城市了。离开他们潜伏地点不到30公里,单日可以完成联系。
  3、接下来,他们将完成明暗两面渗入淇澳岛的工作,在淇澳岛立足,在管事的配合下,保证在5日后,即可以在淇澳岛南沙弯码头,迎接李思华船队的到来。
  读完电文,李思华松了一口气,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她想了一会儿,草拟了回电电文:
  1、我们需要全部将淇澳岛拿下,对淇澳岛数百人的居民构成,必须立即全面调查,能买下其土地就买下,不能买下的,以发展渔业和运输码头的理由,全部雇佣。不愿意卖土地的,尽量租赁完成掌控。
  2、4月27日,她将开始执行迁移计划,预计4月28日前抵达淇澳岛。曹子卿部必须在码头等待,但不能以军队的形式出现。
  3、已经到达淇澳岛的小队,进行初步的地理勘测,选择好各项功能区域的分布。
  在曹子卿部出发前,她让他带了一笔银元随行,所以曹子卿部现在是有充足的资金的。
  其后的几天,李思华将精力,都放在了和刘尔崧熊豪他们领导下的同志们沟通上,李力胜同志桀骜不驯的名气,已经在他们中间传遍了,不过显然绝大多数同志对她并没有恶感,他们对她更多的是好奇。
  他们现在知道,李力胜同志是这只部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而这只部队拯救了他们,年轻人爱憎分明,怎么会对她有恶感呢?而且这个女子居然能够自己独立创建一只革命军队?闻所未闻,对于少数的年轻女同志来说,嘴上不说,但李力胜在她们的心中无疑是偶像,我们女人也能做这种大事啊。
  领导们虽然没有发放李思华的小册子,但很多士兵那都有,有些人也偷偷地读过了,很多人其实是很震撼的,他们没有那么强的理论基础,多数人文化程度也有限,但确实有些人觉得很有道理。
  而对于这只部队,年轻人就更是羡慕,甚至有些仰慕。部队的武器装备,军人的风范和服装,严明的纪律,就算是现在无法进行武器训练,单单室内和野外的相关训练,也让他们大开眼界,想着参军的不在少数。
  所以熊豪刘尔崧他们的说服工作很轻松,他们逐一与被挑出来的同志谈话,大多数都爽快地接受了参军的任务,甚至有点兴高采烈。只有少数几个拒绝的,或者是因为家庭特殊原因,或者是因为有些当初的党的工作,还有待收尾或短期无法结束。这样下来,最后确定有50多位同志留在李思华部队参军。
  李思华很满意这个结果,数天之内,她逐一与这50多位同志谈话,以熟悉、了解和初步评判他们,研究未来他们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
  时光流逝,几天后,准备工作就要完成了。李思华部和刘尔崧都不知道,广州的国民党当局,已经因为英国人的压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4月18日,原来停泊在香港的英国远东舰队一部,出现在了广州皇浦港外,舰队还向海滩开了几炮,幸好海边人群看到舰队早已逃走。不过这个行动还是让国民政府慌得一批,上蹿下跳。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对“凶手”的追缉毫无进展,那批匪徒向北而去后,就是找不到踪影,驻扎在广州北面几个城市的粤军,都被搞得鸡飞狗跳,反复详查有没有干下滔天大事的狂妄之徒,可都是毫无发现。
  李济深和钱大钧果然被抛出来,给英国人交待。蒋介石本来就要搞李济深,想让他滚蛋,这个军阀可不服气他的领导。钱大钧是蒋介石的亲信,这个时候也只能牺牲一下。结果李济深和钱大钧都被迫下野,广州事务暂时由牵涉较小的古银芬负责。
  英国人也知道,以国民政府在广东的混乱治理,光是施压,也未必找得到凶手,他们开始发动自己在华的情报网络,试图自己亲自来找出凶手,不过一时还没有进展。
  4月25日,熊豪等向李思华告别,他们将第一批离开,刘尔崧会一直留到最后,他负责组织熊豪等人离去后,其余同志们和家属的行程。有一批同志和家属,暂时需要安排在香港,李思华安排帮助他们进行安置。
  她还向熊豪他们交了一笔他们眼中的“巨款”,大概相当于银元50万元,放在香港某银行的账户中,熊豪指定的人员,可以随时汇款到指定账户。她向熊豪开玩笑说,很快部队就要行动起来,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向上级交党费,所以就先交一笔“特殊党费”。她当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但她觉得,按照自己的计划,资金才是用在了刀口上,更有效率。
  回到新界后,她指挥电报往来,已经完成了2艘2500吨“巨轮”的交易,在香港的多个马甲账户将相当于60万美元金额的多种外币,电汇到在上海开设的多个马甲账户,并兑换成美元,这些美元最后又全部汇合到“华海航运”的花旗银行账户中,最后按照购船合同,分批支付给出售这两艘巨轮的美国航运公司。
  她在上海的航运小组,正以高薪在上海招聘,两艘海轮需要的船员队伍,这还是比较头疼的,船员还比较好招,但船长、轮机长等关键岗位很难找,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的远洋航运并不发达,主要都是依靠西方人的海轮,找个中国船长确实困难,目前有两三个标的在谈,但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无论如何,她不希望用两个西方人船长,那样隐患太大了,她电告管事,原来这两条海轮上的中国籍技术船员,虽然人不多,但即使薪水给双倍,也要挖过来,至少他们比较熟悉这两艘船的情况,她要求将这段时间停泊上海的每一条海轮,都去摸一下,看看有没有适合的聘用对象,在香港这面也在招聘。
  李思华叹了一口气,海运这件事实在是让她烦恼,这年头各种方面懂技术的中国人实在太少了,留下的同志中有三人曾经跑过海运,但都只是那种近海海运,几百吨的汽船在广东沿海跑船,对于真正的远洋航运,却是半吊子。不过她还是计划以这三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远洋海运管理小组。当然,现在还不能说,她准备先把所有同志都带到新基地,培训一段时间再说,需要给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思想基础。
  不过想到在这批同志中发现的一个年轻人,她就露出了笑容,简直是意外之喜!这个年轻人叫苏琪南,是个内心火热而热情的年轻人,他对这只部队非常喜欢,对于参军极为热诚,被批准后欢欣鼓舞。
  李思华和他聊天的时候,不经意间了解到他有一个堂哥叫苏亿征,这个名字好熟啊,是谁呢?李思华努力地回想着。
  突然她反应过来,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部长似乎就叫这个名字,而苏亿征她在党史上也了解过,这位老同盟会员在1925年加入了我党,在党的五大、六大都是最高层之一,但他1929年就因病去世,所以后世名气不显。不过最重要的,是苏亿征本人就是淇澳岛人!他在淇澳岛长大的,苏家就是淇澳岛唯一的“大族”了,虽然这个大族也只有几十人。
  这让她激动起来,马上问苏琪南:“你堂哥是不是在武汉当汪精卫政府的劳工部长?”
  苏琪南有点诧异,说:“你也知道啊,就是他。”
  李思华又问:“那你是不是也是在淇澳岛长大的?”
  这下子苏琪南可惊呆了:“你怎么知道的?”
  李思华呵呵地笑了:“呵呵,我就是知道。”她没有解释原因,苏琪南一头雾水,实在想不通她是如何知道他们家是从淇澳岛来的。
  李思华想着,先让这个年轻人纳闷几天,等到上船后再揭开这个谜底吧。有了苏琪南帮忙,对于掌控淇澳岛大有帮助,也能帮助应付“官面”上避不开的一些事情。她已经提前安排管事,将苏琪南列为华海航运的小股东和“副总经理”。她恶趣味地想着,以后这个苏琪南就是我们在香港、淇澳岛和中山之间的一块牌子了,小伙子想当军人?还是先熟悉当个“商人”吧。苏琪南还不知道,自己近期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已经被安排了。
  武器弹药是另外一件麻烦事。李思华对这个时代的武器比较喜欢德械,本来想继续用德械。但深思之后,她还是决定改用美械,因为接下来的行动与美国是分不开的,一直使用德械的话,到时会很麻烦。
  可是哪里去买美械呢?结果最终倒是出乎意料地不算复杂。
  在广州香港太敏感,尤其近期干了这样的大事,不能不低调,恐怕德国人也在找到底是谁干的,这个时候还用老途径,不是自己送上门吗?因为购买海轮的缘故,李思华决定在上海解决。因为如果能在上海买到,到时正好用购买的两艘海轮,把武器弹药运回来,这样武器弹药和在山东招的人手,一次运输就解决了,到时自己带领部分部队,索性到上海押运回航。
  决定在上海解决后,李思华就电告在上海的管事们,将这个事情一起找起来。管事解决的方法说复杂也不复杂,他通过李家在上海认识的一个熟人,被介绍给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少校,和这个少校吃饭碰头时,管事告诉他自己所在的家族,正为四川的一个亲戚军阀,采购一批武器,那个军阀比较崇拜美国,所以有点特立独行,他想购买一批美械,需要在上海交货,但不希望惊动国民政府。
  美军少校一听,哇靠,还有这等美事?他连忙拍胸脯,说这事包在他身上了,如果做成,他反过来倒要奖励管事一大笔报酬。
  管事问他为什么?他开始笑而不语,喝了两杯酒以后才说,老子才不会去找那些在中国混饭吃的美国洋行呢,那些家伙都是吸血鬼。他的渠道是认识不止一个美国的军火商,他会把管事直接介绍给军火商,生意如果做成了,他当然会获得军火商支付的大笔佣金,所以当然要感谢管事,大家一起发财。
  管事问他这一批货要从美国运过来吗?老板要求交货的时间蛮紧张的。结果少校得意地说,根本没问题,军火商可以从菲律宾拿货,除非你老板要求的武器品种在菲律宾没有,否则常规的步兵武器,军火商都有本事,可以从菲律宾直接搞到手。从菲律宾运过来才需要多少时间?正常一个月内,足够完成交易了。
  管事可没敢私下收回扣,一组人在盯着呢,何况他对李家还是蛮忠诚的,这一切信息都被写在密信里,寄给了李思华。
  后来李思华知道后还犹豫了一下,菲律宾离开香港和广州更近,要不要干脆让他们送到广东?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宁可拐个弯,也不要让人知道武器的来路轨迹,可以降低风险。
  李思华规划了需要的主要武器装备,3000人的大团加上其它一些编制,主要采购的武器包括4000支美m-1903式春田步枪、4000支m1911手枪、150支使用华纳斯威西瞄准镜的春田步枪(作为狙击枪用)、50挺维克斯m1915重机枪、300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轻机枪)、200具m1型枪榴弹发射器、24门m1式75mm山炮、24门m1式81mm迫击炮、大量手雷、手榴弹以及其它多种武器,还有超量配置的配套各口径弹药。
  总的来说,扩军的指导思想,除了少量炮兵以外,仍然是一只装备轻型装备的山地军队,在重武器方面下的功夫不多,注重机动力和特种战。
  她想着,还要配备一些适合特种作战的冷兵器,例如十字弓弩和军用弹弓。当然还要配备大量的辅助装备,例如头盔、山地军靴、工兵铲、工兵镐、匕首、行军背包、手电筒等等。她的思想是尽量将单兵武装到牙齿,形成一只“现代化”的游击型军队,强化单兵训练素质和战术突袭,能在小局部将火力集萃到极限。至于重型装备,那是适合大军正面作战的,现在暂时还不需要,也会拖累部队的机动力。
  她自嘲地想着,还是一只游击队,与欧美列强的主力重型步兵还没得比,不过这只军队的短期需求决定了武器装备的倾向。
  大致定下军备方案,她决定在与曹子卿会师淇澳岛后,要尽快组织一个武器小组派遣到上海,负责这一次武器采购的细节,她希望,财务上能够控制在90万美元以内完成主要武器弹药的采购,人均超过250美元即600大洋的军队装备水平,在民国的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已经是普通军阀军队的不知道多少倍,甚至已经超越了后世抗战时,国军一个炮兵师的装备费用,而这,只不过是装备比较理想的一个轻步兵团,就要花费的高昂费用。她不能不感叹,这种武器采购就是被宰割,如果是美国人自己采购,这样基本没有装备重炮等高价值武器的一个团,恐怕20多万美元都够了。
  她还大致记得一战时的主要武器价格区间,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参考性,在民国能买到武器就不错了,不番个十倍八倍怎么可能。
  她想到,后世解放前的建军路线,即人民军队,除了政治思想的引导外,也是被现实的这种高耗费压出来的吧,没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要维持这样的精兵策略太难了。从军事上来看,前世人民军队的选择,在一段时间内,无疑是现实下的最优选择。
  4月27日上午,李思华送别最后一批走的刘尔崧、阮啸仙和周其鉴带领的一批同志和家属。到下午,李思华部也将出发,转场淇澳岛。
  看着刘尔崧这些同志们,李思华不由有点伤感。她知道,虽然这一次她和部队拯救了这些同志的性命,然而现在她,并不能改变大历史的趋势,这些同志,大概率仍然会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将鲜血和生命牺牲奉献,最终能幸存下来的同志不会有多少。自己的计划一定要尽快成功,只有成功,才能真正挽救更多同志的生命,他们都是民族的精英,应该让他们的能力用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上,而不是都流血牺牲,消逝在民族复兴的祭台之上。
  她和刘尔崧及其它几位同志握手,注视着他们说:“大家要离别了,我也没有什么伴手礼,就用一首歌送别大家吧,这首歌叫《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
  李思华在部队里教过这首歌,每一个战士都会唱,被救出的同志们中,这些天也有一些人,学会了这首歌。随着李思华的歌声,他们也开始加入,李思华单独的歌声,变成了大家的合唱,有些年轻人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首歌伴着这些同志的离去,因为它震撼中国人内心情感的歌词,以及优美的曲调,很快传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曲。李力胜这个名字开始被国人熟悉,只不过都被当成了一个“作曲家”,不过除了极少数同志,没有人知道这个“作曲家李力胜”到底是谁,她在中国很多青年的心中,成为了一个神秘的文艺人物。
  第15章 淇澳岛新基地
  4月27日下午,两艘500吨的汽轮终于完成了所有物资的装载,而对新界基地的“抹除痕迹”,也全部完成,这个地方除了小码头没有破坏,那些仓库、营房,都已经拆除一空,从外表看,这个地方就是个普通的小渔村。接下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这里只会作为一个情报点,以及在香港执行一些行动的临时基地。
  全部人员都已经登船。鸣笛声响起,两艘船启航。新的阶段开始了。
  李思华观察到,战士们都黑了不少,这段时间无法进行实弹训练,游泳泅渡和驾驶渔船包括打鱼,都成为了重要训练内容。现在让这些战士化妆成渔民,肯定没有破绽,虽然时间短暂,他们当然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作为一个具备初级技能的渔民,是没有问题的。这些技能对今后的几个月,是很有帮助的。
  登船启航后,李思华向那五十几位留下来参军的同志们宣布了去向,部队的目的地是淇澳岛(当时还没有珠海市,离开淇澳岛最近的城市是中山),已经有部分队伍先行抵达了淇澳岛,我们将登岛和他们会师。在淇澳岛上会建设我们的秘密军事训练基地,完成扩军训练。
  在李思华宣布的时候,最吃惊的当然无疑就是苏琪南,看着他惊呆了的神态,李思华不由调皮一笑。说道:“苏琪南同志,你就是淇澳岛人,苏家也是岛上影响最大的家族。接下来你的任务很重喔。”
  大家都看着苏琪南,很多同志也才知道,苏琪南原来就是淇澳岛人,这确实很巧。苏琪南被大家看得有点窘,脸有点红,不过他还是站起来,学着敬了个还不太标准的军礼:“一定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李思华找时间与苏琪南进行了长谈,她告诉苏琪南,他的首要主要任务是帮助部队尽快掌握淇澳岛全岛,保卫存在于淇澳岛上的党组织和部队的秘密,不被外泄。淇澳岛目前在渔村有几百居民,苏琪南要通过苏家,了解清楚这几百人的根底,从而在别的同志的配合下,对渔村实现完全掌控,让渔村成为基地的掩护和外围协助,而不能让渔村成为泄密之源。
  其次,组织将借助苏家在当地的影响力,来建构对当地和附近国民政府和各色人等,都比较合理的物资供应链。他将作为华海航运的股东,在淇澳岛建设可以停泊2500吨级别远洋海轮的码头,同时开通香港到淇澳岛的近海航线,未来基地的主要补给将来自香港。对外界的解释是,淇澳岛因为股东的关系,被华海航运利用,成为一个华海航运的中转仓库和航运基地。
  当然苏琪南还要配合在岛上修建大量的宿舍(新渔村),这部分的工作李思华会安排其它的同志,但苏琪南要协调当地关系和资源。两三个月后,最多可能有大几千人会暂时居住在新渔村,主要是考虑新招纳战士们的家属,以及大量的孩子,短期的小学校也需要建设完成。新渔村会有长久的用途,未来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移民,将在新渔村短暂过渡修养。只要不暴露,这个基地会一直存在。
  总之,苏琪南会成为基地在外界的一张最重要的掩护名片,将所有行动都掩饰在正常的商业活动之中。李思华还会安排其它同志协助他,这批同志本来就是以广东人为主,其中也有好几个人,是来自中山等附近区域,对当地情况都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苏琪南没有想到李思华对他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这和他原来一门心思想参军当然不一样,但他知道,新的工作无疑非常重要,对组织非常关键。所以虽然遗憾,但还是坚决地对李思华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当天傍晚,太阳还没有落下去。两艘船就抵达了淇澳岛,这比李思华原来计划的时间早了一些。淇澳岛当时其实谈不上有码头,渔船主要利用南沙弯和东澳这两个向岛内凹进去的天然海湾地形停泊。曹子卿早已安排了在南沙湾值守,他们看到两艘船后,立即在海滩上挥手示意,两艘船大致也只能航行到距离海滩100米左右,还是需要渔船接驳物资和人员。
  李思华注意到大约有十几首渔船开始向汽轮划过来,这大概就是曹子卿他们初步搜集的渔船了。
  很快她就看到了曹子卿所在的那一艘渔船,十几天没见,曹子卿也黑了不少,看身形还瘦削了一点,这些日子肯定比较辛苦。
  曹子卿登上汽轮,两人对视一眼,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到这个时候,他们可以说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彻底地完成了,自豪和骄傲的情绪回荡在两人胸中。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志们共同的征途,坚定向前!
  曹子卿报告,他们已经在岛上一个山谷紧急搭建了一些临时仓库和窝棚,以及一些担架等运输器具。条件还比较艰苦,例如原来的马车在他们没有大船的情况下无法运输到岛上,所以基本靠战士们自己的劳力。李思华点点头,她知道最紧急的事情之一,就是建设码头,先建设能停泊这两艘500吨汽轮的码头,才能建立起近海航运。之后才是扩建能够停泊2500吨海轮的正规码头。
  李思华随船带来了一些洋灰(那个时代的水泥),就是准备用以建设临时码头的,不过还需要开山取石,石头加上洋灰才能建筑起稳定的堤坝。
  当天晚上,十几艘渔船接驳了一趟又一趟。战士们都成了苦力,不但要卸船,当渔船将物资运到岸上,还要肩扛手推,将物资运到仓库去,后面一个过程尤其辛苦,三百多号人,整整劳动了一个晚上,到凌晨才全部完成,大家都累得要死。完成卸货后,两艘汽轮返回香港租赁的泊位,准备运输粮食、建材和其它一些生活物资。
  刚上岸,李思华就安排苏琪南以及配和他的两位同志,去拜访苏家安排相应事宜。
  深夜苏琪南回来向她汇报,事情很顺利。苏家在淇澳岛留下的也不过有二十几口人,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族”,不过因为家族里出了名人和大官(苏亿征),因此苏家在淇澳岛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力。
  苏家做主的主要是几位老人,对于苏琪南这样“有出息”的家族后生,自然是非常重视。苏琪南不忘乡里,将华海航运引入淇澳岛,岛上的几百乡亲都能由此得利,他们当然欢迎。苏琪南已经告诉他们,公司会雇佣岛上的全部劳力,以后他们不用再靠出海搏命打鱼,来维持生计。公司还会建设码头,以后这里就是公司远洋航运的中转仓库和基地,也会作为海员家属们的暂时居留住所,都留在香港,成本太高嘛。就连小孩子,公司都考虑好了,以后这里会建一所小学校,岛上家庭都可以免费入学。
  一位苏家老人还笑着对苏琪南说,幸好你回来了,这下才放心了,这几天出没的陌生人,本来让他们很担心,淇澳岛以前遭过几次海盗袭扰,对于陌生人是比较警惕的。
  淇澳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农地,90%面积都是山地,仅有的一点平地上,种田的话土壤极其贫瘠,收成极低,这也是这个岛,始终没有太多居民的缘故,居民主要都靠打鱼为生。也因此谈不上什么收购土地,都是自然的海滩山林。
  第二天早晨,李思华走出窝棚。旁边的窝棚里清晰地传来战士们的呼噜声,李思华不由一笑,昨晚真是把他们累着了,今天上午需要修整。
  观察着淇澳岛。从苏琪南给她画的简陋地形图上看,淇澳岛非常像一只蝴蝶,整个岛就是由两片蝴蝶的大翅膀组成的,其中偏西北的左翅,相对适合人居,而偏东南的右翅则完全是山地,没有人烟。从隐蔽的角度看,右翅比较适合在山中建设军事训练基地,而左翅适合建设成为航运基地和后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