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节
  接下来李思华忙忙碌碌,她向李家所有人宣布了要全家移居香港,让管家和管事们,去香港购买房产和商铺,同时卖出在广州的铺子和其它资产生意。姨娘们和下人在广州生活习惯了,其实并不太愿意,但看着她锐利的眼神和决然的态度,也都没敢反对家主,只能是开始做好准备了。
  李家同因为吝啬之名,与商界同仁交往不深,但从不赖账,广州的富商们对他也没有多少恶感,普通交际而已。李思华因此拜访了不少这类富商,她主要是要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对她今后的计划执行会很有帮助。在她刻意地与“叔伯”们拉近乎之下,这些富商也愿意在赚钱的前提下,满口答应帮助李家的生意,对她孤儿寡母表示慰问。
  对于资产转移,李思华并不在意,她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真正的计划。
  首先是武器的计划,当时的广州向洋行购买武器是相对便利的,广州巨商岑伯著、陈廉伯等就曾经购买了大量武器,组织起“自卫队”,成为广东的一大军事力量,曾经在1924年掀起了著名的“商团事变”,在英国人支持下,试图推翻孙中山政府。
  通过李家七拐八弯找的关系,李思华安排找人出面(采购后就将人安排到香港,不再露面),很快通过德国的礼和洋行,买入了一批武器,主要包括300支毛瑟kar98k步枪(容弹量5发),50挺伯格曼轻机枪,以及5挺马克沁机枪,还有60把毛瑟手枪,这个手枪其实就是国内熟知的盒子炮或成驳壳枪,能装20发子弹。当然还有匹配的子弹、大量手雷和一批炸药,单单步枪子弹就是50万发,以及m17钢盔、m1915工兵铲等用具。
  步枪比较好买,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就非常引人注目了,不过李思华声称是为在军中的亲戚代购,又重重地送了洋行经理等人一份重礼,才顺利地签下了这个订单。总的数量并不大,因此洋行保证一个月后能够交货。
  李思华基本是考虑,组建一个弱化的德国标准的步兵连队(满编制180人),之所以说是弱化,是因为本来德国步兵连的武器配备中还有4门中型和16门轻型迫击炮,但她觉得当下太敏感,而且她组织队伍,最主要不是为了投入作战,而是另有所图。
  除了武器,当然还有制服、军靴、背包、绑腿等其它军备,这些无需进口,广州纺织业还算不错,李思华在广州就能安排妥当,限于当下的面料水平,她仿照65式陆军军服,作为标准制服。整个编制,大概可以描述为“魂是中国魂,器用德国器”。
  在她穿越前的那个时代,我军标准步兵连的编制较多为112人,连队炊事班外,每连3排(32人),每排3班,共10个班,一个战斗班通常包括3个战斗小组,一个机枪小组,两个步兵小组,一个标准战斗班编制为9人。连部包括正连长,副连长,正指导员,副指导员,司务长,文书,卫生员,通信兵3人,总计10人。
  现在的火力和装备水平当然远远不能和后世比,所以李思华考虑除了正常3个排外,增加了一个教导排,考虑从士兵选择最精锐的人员,配备kar98和盒子枪“双枪”,除了教导任务,还作为特种作战的主力。每个班也增加到了11人,还增设了一个连队重机枪班,用来操作3挺马克沁重机枪,整个编制因此增加到了180人。
  上述军事准备和其它一些消耗,让李家的资金像流水一样地快速消耗, 30多万大洋已经支付出去了,李思华并不重视财富,但这样的消耗也不能不让她肉疼,她深深地感到,上百万大洋看上去是笔很大的财富,但用到军事上,还真的是不算什么,也没有办法,谁让这些进口武器,本身就是被人家宰割呢?成本至少是人家本国的5~10倍。
  除了军事准备外,她还要考虑合适的训练地点,训练的枪声,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绝对不能选择在广州及近郊,必须找一个偏远一点的山区,而且当地人要少,能够控制。花了大半个月,她才终于选择好了一个地点,就是后世的番禺区长隆野生动物园那一块,离开广州市中心20公里,至少一天可以来回。这时代的广州,可不是未来的大广州,20公里外的山野那就是另一个世界。
  李思华让管家出面,又拜托了广州商会的几位叔伯,在长隆那买下了2000多亩地,又让管家拜访附近的地主,租下了自己土地附近的大片山地,硬是拿下了足足超过15000亩,10平方公里的山地,好在这些土地大多数都是山区,不是那种上好的水耕地,但就算这样,也足足花了她10多万大洋。管家们都觉得她有点疯狂,是大肆挥霍,但面对现在凌厉果决说一不二的大小姐,加之历代家主积威之下,也没敢多说,嘀嘀咕咕也只能执行。
  在这片土地上本来居住的几百户佃农,都被她用每户10个大洋、每户低租给至少3亩地种,以及帮助烧砖建屋舍的代价迁到了农庄,少数心里不愿意的农户,也觉得胳膊拗不过大腿,也只能搬了,先搭窝棚,等待烧砖砌好屋舍。补充说一下,她将自己买下的一部分地,用来建一个农庄,来掩饰背后山地的军事训练基地。
  相关训练基地的配置和建设,让她忙忙碌碌,很快11月就过去了。
  第3章 与曹子卿的对话
  1926年12月初的一天,广州的天气稍稍凉了一些,不过南国无冬,并不显得很冷。一天前,李思华回到了广州家中,因为刘文达替她找的教官,一个叫曹子卿的原粤军营长,今天会来拜访她商谈训练事宜。刘文达帮她找过几个人,而这个人的背景是她了解下来是最满意的。
  曹子卿现年27岁,当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德国陆军军官学校,在当时无疑是显赫的背景。可他的从军之路并不顺利,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学习军事是为了强国的朴素目标,可是回国后加入粤军,马上就感到格格不入,这种封建旧军队与德军无法相比,只不过是军阀的工具。军官们贪污腐化,以捞钱为宗旨,士兵能吃饱都难,军中几乎是半只鸦片军,哪来的士气?他想推行的德式训练,根本推不下去,上司还教训他说,我中国自有国情在,不要瞎搞。这让他非常迷茫,理想逐步被现实侵蚀。
  其后他父母在探亲路上遭遇盗匪身亡,他带了些士兵剿匪报仇后,就大病一场。没有多久在粤军与桂军的一次交战中,他左臂又受伤,未能完全治好,到现在左手也几乎不受力。心灰意冷之下,他退出了粤军,不过他家境一般,当年留学就几乎已经耗尽了父母多半家财,要养老婆孩子,他也只能寻些差使,不过他是个专心军事的人,并不擅长生意经营,他又不愿意加入其它军阀。所以蹉跎一阵后,也开始有点狼狈,这是他愿意接受训练所谓李家“护卫队”的原因——李思华给他开出了当时很高的薪酬,每月600大洋。
  他还会带2个他带在身边跟他吃饭的老兵,当年他退役带了这2个人,想用来保障家人的安全,父母遇盗身亡,给他的影响太大了。这两个老兵能够帮助训练,李思华也给出了月薪50大洋的高薪。
  通报李思华后,管事带着曹子卿和2个老兵,一个叫钟荣福,另一个叫黄敬的,进入了客厅。本来她只需要见曹子卿的,但心有所见的她自然不会浮在面上,她也需要观察一下这两个曹子卿的助手。
  曹子卿国字脸,甚有威严,身形稍有点清瘦,面色平静,坐下来时腰杆和胸部挺直,上体端直,而两肩平展, 两手自然放在腿上,两腿自然并拢,典型的军人坐姿,看不出左手的异样。这让李思华很满意,这是个标准的军人,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显然粤军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放弃对自己的军人要求。
  寒暄过后,李思华和曹子卿先聊了一些他在德国陆军学院的训练和学习,接下来又谈论起了国内和国际军事,当下最热门的,自然是党军北伐,两人都已知道,继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在11月北伐军又攻陷南昌,军阀孙传芳的主力被歼,看起来北伐胜利已经是明牌。
  要知道当时北伐主要的对手是三大军阀,即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一个占据东北,一个占据南方十四省,一个占据东南五省。东南孙传芳已经被打垮,吴佩孚则表面有14省,其实名下是多个军阀,一盘散沙,吴佩孚以“威望”驭之,很难形成合力,其主力只是在两湖。张作霖则实力主要在东北,在山东和直隶的部分,也主要是收编的地方军阀,实力有限。国民革命军名义上统一南方和沿海北方,看起来问题已经不大。
  曹子卿主要是从具体的军事战略战术分析,他也坦承,在北伐之初,他并不太看好党军。虽然他认知几大军阀的军队就像他呆过的粤军一样,战力很差,但是蚁多咬死象,三大军阀有100万军队,而党军包括桂系、粤系的盟军合计不过20万人,兵力相差太大。确实必须承认,北伐军整体爆发出了远超军阀军队的战力,士气高昂,而军阀军队则表现了其一贯的,一盘散沙的劣根性,打不了逆风仗。
  李思华仔细听着曹子卿的军事分析,她承认,这个军官具备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功底,虽然赋闲了一段时间,但对于国内军事形势非常了解,平时的心思没少花在上面,这让她有一些满意,至少指挥训练和参谋她计划的一只小军队,问题不大。
  在交谈中,曹子卿已经对于李思华非常吃惊了,为了避免失礼,他竭力控制着自己的表情。他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女性,在国外的时候也没有碰到过。战争让女人走开,他就没有碰到过对于战争和军事感兴趣和熟悉的女性,更不要说这个女子侃侃而谈言之有物,显然对于军事非常熟悉,甚至对于德国军制、军事各院校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国内的军阀,她不仅了解他们的军队构成、势力范围,甚至对他们的性格品性,都有一定的了解。
  她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呢?他作为前军官,还有不少军界同事作为信息源,对于她说的一些事都是闻所未闻,真是个奇女子呀。
  曹子卿知道李思华的丈夫牺牲在北伐战场上,难道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想要继承遗志,所以对军事和时局如此感兴趣?可是她丈夫牺牲也没有多少时间啊?她怎么做到的?虽然曹子卿非常好奇,但两人刚刚认识,且男女有别、礼教有防,他也不好深问,只好压抑住胡思乱想,把疑问藏在了心里。
  李思华淡淡地问道:“双方的武器装备,并没有形成一边倒的形势,应该说都很差,都差不多。那么为何党军的战意士气,远超军阀们呢?”
  接受德国军事教育的曹子卿,比较相信德国军队国家化的思想。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队其实都是军阀私军,完全靠钱财维持,士兵打仗,是为了吃粮和军饷,人人惜命。而党军至少部分地实现了军队国家化,是国家的军队,基层军官和部分士兵,有为国而战的基本理念,士气因此就不一样。”
  李思华点点头,说到:“逻辑是对的,更深一层地讲,军阀军队只满足到了欲望的层次,当官的想升官发财,底层士兵则只想吃饱,这样底层的欲望,是形不成高昂的士气和战力的。而党军,欲望不能说没有,但国共合作下,有了初步的信仰,为国而战、为革命、为统一中华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得士气和战力非军阀们可比。”
  她接着说:“但是这种朴素的信仰是不坚定的,对于底层士兵来说,现在其实是被画了个大饼。他们现在相信革命胜利、打垮军阀就能过好日子,但是如果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实现民生承诺的体制,并能很好地组织管理,拿什么来兑现这些民生承诺呢?当士兵们发现他们的父老乡亲,还是过着和以前一样悲惨的生活,党军的士气能够长久保持吗?”
  “上述的体制中,政治面,或者要能实现代表多数国民利益,或者要能实现统一战线;经济面,要建立起一套良好运转的经济体制,能够改善农业生产、能够发展民族工业、能够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军事面,在党军基础上要能进行现代化,通过改善军人待遇和灌输军国民精神,以及军备、武器和训练的改善,来提升军事能力,保家卫国。其它还有很多方面,子卿兄觉得,国民政府和党军能做得到吗?”
  曹子卿张了张嘴,他觉得有点口干,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他接受德国军事教育,一向自诩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作为军人应该不问政治。因此他对于现在的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太关心,而现在在与李思华的交谈中,他隐隐约约觉得,军人似乎不可能不问政治。
  李思华继续说到:“所以我认为单纯的军队国家化,至少对于当下的中国,并没有意义。长远看,军队国家化还有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军队所谓的不问政治,就成为了国家上层建筑的工具,没有善恶,所谓战争机器,因此只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至于是否真的是为国为民,是否真的是国民的军队,就成为空谈和宣传。如果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腐化堕落为恶,那么军队国家化,不是反而成为帮凶吗?”
  李思华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想起了前世,在那个时空,人民的军队真的还存在吗?也许还有部分存在,但相对前期的初心,无疑弱化了许多。专业化和职业化,成为了去人民化的掩饰,所以例如从1990~2000年期间,在军中就发生了一些卖官鬻爵的事情。部分军队,要升官就要送重礼,一个团长多少钱,一个师长多少钱,待价而沽,一度军队的战力被严重削弱。直到后来新的大领导上任,严厉整顿,情况才好转。
  然而,已经弱化的人民政治性,即使卖官鬻爵不多见了,可是既得利益群体,所形成的无形天花板,却多处存在,她本人不愿意再回想的经历不就是一个例子吗?在军队的早期,单单荣誉的激励和信仰,就足以驱动军人们的热血和不惧牺牲,但后来,一等功多少钱,二等功多少钱,只能以经济激励,来弥补信仰激励的不足了。
  曹子卿有点不服气,说道:“可是西方世界列强各国,没有不是以军队国家化为方向的,这至少说明,他们确认军队国家化是军事发展的方向,我在德国回国前,他们军事发展的方向就是总体战,而总体战必须以军队国家化为基础,统合国家的整体力量。”他接着介绍了他在德国接触到的鲁登道夫总体战的一些思想。
  曹子卿的阐述让李思华更加欣赏,鲁登道夫总体战的理论才刚刚成型,要到1935年,相关著作才出版,最后总体战成为了德军和全球所有参与二战国家的军事指导思想。曹子卿已经回国,却还能保持着对全球军事理论发展的关注,真的很不错。
  李思华没有对这个问题继续剖析下去,再谈下去就要涉及到共产主义的相关军事理论,对曹子卿刚刚认识,过于政治化的讨论并不太适宜。她只是建议曹子卿研究一下苏联建国的相关军事历程,沙俄算不算军事国家化?1917年苏俄革命,红军当初并不强大,为何打败了各路白俄军?其中战力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她引用了一句名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军事则是政治的延伸,是经济利益的继续,战争则是利益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几句话让曹子卿眼前一亮,他还没有听说过这几句列宁在1920年的名言,说实话,他对苏俄确实不太了解。
  至于边上的钟荣福和黄敬两位老兵,早已听得莫名高深,张大了嘴,我是谁?我在哪?眼前的大小姐是个什么人物啊?
  李思华把话题转向了具体的“护卫队”军事训练,不再高谈阔论。她告诉曹子卿,自己已经在番禺购买和租赁了部分土地,主要是租赁的山地,并开始建设训练场地,且已经购买了部分武器和其它军备,运到了现场,明天会带他、钟荣福和黄敬去到现场,她的时间紧张,所以就只有请他们立即投入训练,不做其它安排了。
  关于士兵,她已经从当地的400多户中招募了16到23岁的40多人,李家下人也在广州、番禺,从当地贫困工人、人力车夫中招募了30多人,她委托的叔伯,还从潮州和海陆丰帮她招募了40多人,已经准备好了近130人。人手很好招聘,因为她给出的薪酬很高,每月20大洋。所以她其实很挑剔,年龄和身体是一方面,还要求老实但是不愚笨,为了她以后的策划,全部都要求家境贫寒。所以也只能挑一部分,而且还会在训练中淘汰一部分,逐步补充,预计要2周左右可以满编,其实是超编,因为会用末尾淘汰的办法,淘汰一部分人员。
  听着李思华平静的叙述,曹子卿和两位老兵简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在他们来之前,以为就是训练一只护卫队,找到他们,只不过可能是,因为金主对护卫队的要求高,不只是为了装装样子,而是实实在在想让护卫队有一点军事能力,真的能够看家护院。可是现在,他娘的这明显是按照正规军队的架势啊,而且还是训练精兵的架势。这娘们到底想干啥?
  谈话结束,李思华让管事带着曹子卿他们去吃个饭,然后去房间休息。很快吃完饭后,曹子卿等疲惫又兴奋地到了房间。
  管事刚走,黄敬就按捺不住地问曹子卿:“营长,这个大小姐到底想干什么?这明明是练军嘛。”
  曹子卿瞥了瞥他,说道:“人家想干什么,关你什么事?拿人钱财就为人做事,好好训练队伍就是了。不想赚这个钱吗?”
  黄敬两人嘿嘿地笑了几声,去到自己的房间休息了。曹子卿躺在床上,却一时睡不着。赶到广州已经很累,又说了这么长时间的话,可他就是睡不着,好奇心都要把他的脑子撑爆了,李思华这个奇女子,究竟想干嘛?就算顺利拉起了一只小队伍,毕竟实力太小,又能干什么?还有今天沟通中李思华谈到的那些思想、观点和判断,让他觉得非常高明,很多地方他压根从来都没想到过,这样的奇女子是怎样有这样的见识的?她这样练军,万一被政府发现了,能饶得了她?她有什么势力凭借吗?自己参与,有没有风险?
  这些问题让曹子卿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太累了,才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李思华淡淡地回忆着今天与曹子卿的谈话,有点交浅言深了吗?破绽可谓到处都是,可是她实在没有时间,必须让一切都按计划快速地进入轨道。她想,要在训练中,抓紧将队伍形成她可以真实掌控的力量,一点都不能耽搁了。
  第4章 训练与成军
  第二天的一早,曹子卿三人刚吃好早饭整理好行装,出门发现一个管事已经等在门口,告诉他们小姐已经在大门口等他们了,三人赶紧赶到门口,只见李思华一身中山装的打扮,这不是军装,却让李思华穿起来有股军人的架势,这让曹子卿内心更加好奇,李思华难道以前接受过军事训练?
  李思华只带了一个高高的但是很瘦的汉子,坐车出了广州城门,又走了不远的一段距离。在一个小树林边,李思华就让马车停下,让汉子将行李都拿下来,打发马车回程了。
  她让壮汉递给曹子卿三人3个包裹,对正好奇的三人说道:“里面是护卫队的制服,请换装。”
  几人到小树林找地方换上了制服,其实就是65式的军装。曹子卿从昨天到今天的惊奇太多,已经麻木了,他换上军装,看着黄敬两人,军装与其它军阀和各国的都不同,但料子不错,应该很耐磨。
  走出小树林,他们发现李思华也已换装完毕,一声戎装,紧扣的武装皮带,腰间插上了驳壳枪,背着军用背包。一个大小姐,已经变成了英气勃勃的女军官。这让三人目瞪口呆,曹子卿脑子一片混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她明明就是军人嘛,她不是李家的大小姐吗?在哪里当的兵?受的军事训练?光看这老练的架势,你要说李思华仅仅是自学了一些军事知识,杀了他的头也不相信。可是当年可没有什么穿越的概念,想破了头,他们也不可能想到这个女军官,居然是一个穿越者。
  李思华没有解释。她简单地对三人说,接下来他们要步行武装徒步20公里,而且不能走大路,顺着大路,但避免路人看到,算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演练,也是考验一下他们的军事素质,不算很难,这毕竟是广州郊外而已。
  李思华已经为孩子安排了一个乳母,生下儿子后已经5个月,她已经恢复得很好,最近这一个月很忙,但她还是开始恢复性的训练,原主的身体底子很好,所以她感觉20公里自己能够支持下来。
  曹子卿三人自然不能退缩,自己想想也知道,金主的钱是那么好赚的?没有两把刷子能行?更何况曹子卿的兴趣已经不在钱上了,对于这个女人想干什么、在干什么,他更有兴趣,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也许这是一次自己的机会,很久以后他才反应过来,未来几十年,他血与火的生活,其实就是从这里从这个时间开始的。
  军事演练,5个人都没有说话,那个沉默的高瘦汉子,出发的时候曹子卿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叫做吴盛,从农村进城到处找工,可是比较嘴拙,饿得快死了,被李思华在街上救了,带在李家养了十来天才恢复过来,他虽然嘴拙,但其实力气很大,李思华让他做什么事都很肯出力,她觉得这个吴盛是个嘴拙心明的人。
  一路上,曹子卿发现,他们三人并不比李思华轻松,当时的旧军队并不重视长途野营拉练,何况他们很久没有这样急行军了,那个吴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不懂得潜行和躲藏,不过走起路来很轻松,应该是以前走山路,走得习惯的山民。李思华偶尔出声,都是在指点他,如何躲避路上的行人和车马的视线。
  路程过半,几个人都有点累,开始出汗。曹子卿看着额头流汗,但满脸平静的李思华,不由有点惭愧,自己自诩为标准的军人,但这两年基本没有太多训练,走这点路程都感到疲累。
  他暗暗决心,军事训练开始后,他自己也要训练恢复,左手不能用力,不代表其它军事技能要抛荒。不知不觉,他原来的心灰意冷,似乎在这个时候不存在了。
  黄敬两人也有点不好意思,打枪的手艺没有抛下,可这样的军事拉练他们居然也比较拉胯,不像个老兵了。
  大约3个多小时后,李思华告诉大家已经接近目的地了,气喘吁吁的大家,好像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翻过一个小山梁,已经可以远远看见,下面有一个场地,目测还是挺大的,训练场在一个小山谷中,三面环山,实际上是块坡地。
  李思华告诉大家,缺口的一面,出去还是小山,要转过几个弯,才到外面的平地,外头是个农庄,以后的后勤物资会先到农庄,再由部队自己派车马队拉回,外界的人是不许接近训练场的,这样训练场和外界隔了两重山,在外界就不太会听到枪声,偶尔听到了,也只当鞭炮。她笑着说,淘汰的人员也是有用的,会先用来组建一个后勤单位使用,来保障军事训练的进行。
  走下山梁,训练场越来越近,曹子卿注意到一圈木栅栏,环绕着这个训练场,将训练场基本封闭了起来。两个管事已经等候在门口。
  走进训练场,曹子卿三人放眼望去,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他们其实没有见过这样的训练场。训练场还只完成了一半,到处都还在施工。可已经完成的部分,就让他们有些看不懂。
  民国时的军训校场,通常不过是营房外有一个大操场,有一些柔软器械,每天训练的主要是军事常识(例如什么是各种步兵武器)、跑操、步枪射击、拼刺等,上档次一点的,会有射击预行演习、距离测量、减药射击、排教练、马术、套驾教练、野外演习,以及对攻击、防御、追击、退却、扰乱、掩护、妨害等动作的演练,能做到这些演练的,已经是精锐了。由于士兵体能不足,所以能做到“会”就不错,至于“精”,只能是很少数的部分了,例如尖兵队。可眼前的这个训练场呢,和他们以往的印象完全不同。
  李思华带着他们,逐一介绍了训练场的功能,尤其是他们陌生的部分。总体分为共同训练场地、专业技术训练场地、战术训练场地和山地训练场地,除了基础的射击和拼刺训练外,这些设施是用于训练15公斤重圆木奔跑1000米的(耐力和负重),那些设施则是训练在泥浆中进行3种姿势50米匍匐前进的(速度和灵活)等等,所有的设施配备,是为了总共要训练20多个城市和山地的地域进攻战斗课目,重点以城市作战为主。
  相对于当时民国的军事训练,李思华的这套训练方法,简直是让曹子卿大开眼界,他在德国也没有见识过如此的训练体系。随着李思华的介绍,他的大脑高速地运转起来,心态也越来越兴奋,这才是真正的军事训练,他重新感到了作为纯粹军人的那种跃跃欲试。
  李思华将训练大纲和计划递给了曹子卿,这是她十数个夜晚的心血。说道:“你先消化一下,有意见告诉我,明天我们修改完善,后天开始训练。”随即告诉管事,让在营房内的所有士兵,到操场列队,过了一会,营房里的所有人在管事的催促中,乱七八糟地跑了出来,跑到李思华他们的面前,聚成了混乱的一堆,他们好奇又有点害怕地看着几人。管事报告已经报到的有136人。
  曹子卿向这些人看过去,就不由得皱了皱眉,这些人虽为青年(16~23岁),但绝大多数面黄肌瘦,明显体能很差,不说是像芦柴棒,被风一吹就倒,但显然根本受不起严格的军事训练。他叹了一口气,要将这些人训练成精锐,恐怕得是个长久的功夫啊。
  李思华对这些人说:“加入护卫队,就是当兵吃粮。你们现在还什么都不懂,就只要记住一句话,长官叫你们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谁如果不服从命令,军法无情,决不轻饶!”
  先把他们吓住了,李思华又说:“我保证,你们只要认真训练,一日三餐,夜训加餐,最多一天可以吃四次饭,每顿饭都有肉,保证每一个人都吃得饱!每个人都发训练服,训练中不用顾及制服的好坏,坏了就发新的!”人群中一下子都嗡嗡开了,每餐都有肉,衣服随时换,有这种好事?他们都呆住了。
  李思华笑了笑,接着说:“但是如果有人不认真训练,偷奸耍滑,就不给饭吃,饿死活该!”对于这群文盲,她现在只能以最简单原始粗暴的方法,来让他们先学会服从命令。
  说完一些注意事项后,她让管事带他们回到宿舍,命令把军服等发下去,并让黄敬和钟荣福去宿舍,初步教会他们如何穿戴军服和配件,以及如何收拾简单的内务,现在一个宿舍8个人,不注意内务的话,那就会变成猪舍。
  她带着曹子卿去看了武器库,又让曹子卿惊奇了一次,相比民国的普通军队,这些武器配备,已经算得上武装到牙齿了。然后两人到了连队办公室,她要和曹子卿对训练模式做交底。
  到了办公室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让曹子卿跳了起来。她说,“我需要这些人110天能完成这些科目的基本训练。”
  “3个半月?这完全不可能!他们的体能跟不上,何况一个个都没有文化,学起来不会快的!”曹子卿觉得李思华完全不顾现实。
  李思华平静地目视曹子卿,直到他平静了并坐了下来。然后她说:“还没有做,有什么不可能的?你先研究一下我的计划。一天4餐肉,其它营养也充足供应,90天每天从早晨6点到晚上9点的残酷训练,以及我个人为主的政治工作,还有科学精巧的训练设计,这一切的整合,就是为了超越常规,从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曹子卿虽然没有服气,但也没有再多说,他想先研究一下计划再说。现实会教育这个女人的,练兵哪有那么容易。
  李思华接着安排了职务,组建一个“护卫连”,让曹子卿担任连长,她出任指导员,她会参与部分训练。暂时不设排班干部,黄钟二人暂时作为曹子卿的助手,但能否以后担任排长等职务,需要根据训练来说话。除了对这个“指导员”的古怪职务不太了解外,曹子卿早有预料,所以平静地接受了。
  吃过午饭,曹子卿就急不可耐地开始阅读李思华的训练计划,他仔细地阅读和思考着,一直到晚上,点着油灯还在看。心里也不由得思量,也许真的可以110天完成训练?可这需要这帮人一直保持旺盛的精神,他们能经得起这样的苦?这只是一帮刚爬上田岸的泥腿子,怎么可能?真正的精锐,都是千锤百炼才能成就的。
  李思华的计划逻辑并不复杂,先是10天的队列和命令训练,让这些人学会听懂基本的军令,形成最基础的服从性和纪律性,也是利用这几天时间进行短期的急促补强身体,除了肉食,她还记得在原生世界自己训练时的几个方子,准备了中药材,计划每天以药膳强化士兵的吸收和体能。
  在队列训练之后,则是60天不断加强的残酷训练,对20几个科目两三个一组逐渐攻关,训练量也是每天保持一定的增幅。
  在完成20几个科目后,接下来则是20天的合成训练,将他们在20几个科目中训练出来的基本功,用大量的合成训练组合起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和战斗素养。
  最后则是20天的城市作战特种训练。她其实还预留了10天,是用来给后来的人推移训练的,估计5天内能够满编,10天会超编到300多人,她计划根据训练结果和思想倾向,最终从中选择180人构成整个满编战斗连队,其余60~80人组成后勤队。
  至于她的政治工作,从第一天开始到最后一天,持续不断,大多数时间几乎每天都有她主讲的识字课,在识字课中灌输基本的民族大意和阶级思想,同时每天在训练过程、吃饭等时间都会以拉家常、教育军事常识、教育生活常识等方式灌输基本理念。
  这么短的时间,要让他们成为有强烈信仰的党军是不可能的。她的目标,也只是让这些人形成基本的倾向性,能够保持高昂的士气,更重要的,就是形成羊群效应,让他们尊重和对自己有所崇拜,能够坚决地甚至盲信地执行自己的命令和任务。短期而言,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她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李思华相信信仰的力量,但她同时也相信物质的力量,所以她准备了好几个政策,准备在训练当中用来激励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狂热,例如完成训练成为正式成员的,家庭奖励3亩地,而优秀分子,根据完成任务程度的不同,会奖励5至15亩地。她计划将购买的2000多亩地最后都散出去,一个革命者,留下地产来干嘛?
  第二天的6点,吃早饭的时间,还是农民习气的士兵们,忘了什么都不会忘了吃饭,食堂开门的时候一拥而入,被曹子卿三人狠狠骂了几句,才有点规矩起来。
  李思华早让人按照现代快餐盘的格局,仿作了木制的餐盘,进门的时候就可以发现食堂的桌子上,每一个长桌都放了10个人的饭,饭菜都已经打好,高高的米饭,一人一块大肉,真的有肉!早餐就有!还顾不得长官发话,就有人偷偷地吃起来,被巡视的黄敬看到,上去踹了一脚才停下来。
  当曹子卿宣布开饭,食堂里一下子就只剩下了吃饭的声音。曹子卿不得不吼了几次,吃慢点,都是自己的,吃那么快,赶着早死去投胎啊。李思华在旁边看了看,笑了笑,这几天每餐饭量基本是固定的,否则这些家伙海吃胡吃得太撑,太饱了如何训练呢?不过油水一下子上去,估计拉肚子的人总有,她已经准备好了一些藿香正气水,这种霍元甲先生发明的中成药,在那个时代算是治疗腹泻的良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