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养家日常 第23节
这个不省心的小舅子,从来就没消停过。
柴家下人去外面打听了一圈,各种传言都有,总归罪名清楚,唆使拐卖人口,好像骗人去捉城内撑船卖小食的一个小姑娘,有说是那小姑娘跟傅家有亲,有说是那姑娘是亲家老太太的孙女,具体什么亲戚也没个确切的信儿,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街市间传闻经过数百人传唱,再经过时间的发酵,最后故事变得面目全非。
经过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小姑娘船上还有俩小儿,听说三小儿勇斗人贩子,将人扭送办官,这才扯出背后的傅金宝。
“定是他欠赌债太多,又生出什么歪心思了。”不拘傅家什么亲戚,都倒了八辈子霉才遇上了这样一家人。
柴老爷想到傅家的情况,还庆幸亲家老太太瘫痪在床,不然以她打秋风的本事,不得撒泼打滚上门来讨钱给她儿子买命?
等到傅金宝被押解离开苏州城两日之后,柴老爷才派人告诉傅银花,也准许她回娘家探望。
傅银花拿着儿媳妇准备的礼品,也顾不上都装了些什么,带着丫头小厮上门,谁知傅家小院已经换了主人,新住户一脸茫然:“这宅子是我们前两日刚赁来的,连契书都签了三年,原来住什么人家,我们哪知道”
站在娘家门口,傅银花一阵茫然。
她曾经痛恨娘家母亲兄弟,可是现在一个瘫痪一个流放,以死相逼的不见了踪影,从小欺负她的此去山长水远,也不知有无机会再相见,她也说不出什么感觉。
这世上血缘的羁绊,有时候让人痛恨,可是当真没有了,却又让人觉得这世间的荒凉。
最后还是柴大爷派人出去寻找,在河岸边找到了吊着一口气的王氏。也幸亏近来天气暖和,她躺在河岸边,有那好奇的小孩儿路过,竟不嫌弃难闻的味道,见她干裂的嘴唇起了皮,还好心喂了她几口水。
清水下肚,如同甘霖,又吊住了王氏这口气,让她忽忽悠悠留在了人间。
柴老爷便派人将王氏接回家来,自然不能当贵客相待,只安置在柴家大宅子外面,后街上那一排低矮的下人房里,有奴仆嫁娶空出来的一间,派了个婆子去侍候。
那婆子年纪不轻了,还要被派来做这等腌臜活计,况且太太在柴家也说不上什么话,不过领一份月钱做个不要紧的活计,还没有额外的赏钱,便侍候的很是敷衍,不至于饿死渴死便算数。
傅银花倒是得空来瞅了一眼。
母女一个卧一个坐,也没什么亲近话儿好讲。
自来不亲近的母女,感情扒出来上秤,也未必有二两。
傅银花初次见到王氏满头白发散落在枕头上,口眼歪斜,连句整话儿也说不出来,竟不觉得心疼,只有说不出的轻松。
——亲娘再不能以孝道跟血缘亲情来逼迫她做什么了。
更不能再随意的打骂她,左右她。
侍候的婆子不经心,王氏便溺也不曾及时处理,下人房阴暗潮湿,房间里的味道便不大好闻,傅银花身边的丫环嫌弃的捂住了鼻子,找了个借口出去了。
傅银花也并没有坐,而是站着瞧了好几眼,将这个生她养她的女人仔细打量过,忽然“嗤”的笑出声:“我以前……很是怕你,小时候还生出一种荒谬的想法,觉得你只是金宝一个人的亲娘,我跟大姐都是你抱来的。不过后来长大渐渐明白,你生了我未必要疼我,这事儿强求不得。”
王氏呜呜哇哇,也不知道想说什么,混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流下来,失去了语言的眼泪竟毫无半点杀伤力,傅银花一点也不觉得可怕:“我知道的时候,傅金宝就流放了,杨氏……”她叹一口气:“那也是个可怜人,比我更可怜。”
她至少嫁的丈夫性情温和,给了她容身之处,还得饱暖,“她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你跟金宝不做人,往日对她非打即骂,苛待她那么久,她也不欠你们什么。”
出门之前,她轻声说:“我吃你一口奶,现在给你一口饭,也算是孝顺了。往后……”她推门出去,外面阳光正烈,暑热逼上来,她抬手遮阳,把后半句话咽回肚里。
她们母女,从前不堪,哪还有往后呢?
王氏吊着一口气,又在柴家下人房里苦捱了一阵子,后背生了不少褥疮,后来连饭也吃不下去,在一个雨夜去了。
侍候的婆子晚上回家,并没有守夜,等到发现的时候,她全身都已经硬梆梆的,也不知道几时咽
的气。
好在傅银花对这位亲生母亲也并不上心,听下人来报人去了,还恍惚了一下:“没了?”
下人小心翼翼去瞧她的脸色,见她并无什么伤心的意思,更无追究侍候的婆子照顾不周的打算,便问:“那丧事怎么办?”
傅银花自己在柴家后宅子装聋作哑的活着,连半点决定权都没有,她后知后觉想起来人过世之后是要办丧事的,便吩咐下人:“去问问老爷,但凭老爷做主。”
柴老爷便拿出二十两银子,吩咐下人去买了一口薄棺,置办了衣裳祭品纸钱,将王氏葬进了傅家祖坟。
丧事全部办完,二十两银子还有剩。
********
林青山不知傅家发生的一切。
他与傅金宝多年来不相认,初次相见便对簿公堂,也着实没什么情份。
至于王氏就更不必说了,仅有的一点母子情份早被她上门来逼迫要钱,后来竟还想卖了林白棠给磨了个精光。
王氏瘫痪之后,他也不曾上门探望,只当多年前母子二人便已经失联,她在枫桥镇过着她的日子,自己在芭蕉巷守着母亲妻儿奔波衣食。
大家两不相欠。
小孩儿骨头长得快,养伤的日子眨眼便过,林青山雇驴车带着孩子们再次前往医馆复查之后,三小只胳膊腿上的夹板都取了下来。
老大夫再三叮嘱:“虽取了夹板,万不可淘气攀爬或拿重物使力,还是要好生养着。”对三小儿的营养供给很是满意:“饮食上心,吃得不错,骨头也养得好,往后注意点,年纪小恢复的快,也不怕留下什么后遗症。”
林青山一颗心才落回肚里。
方虎垂死挣扎:“大夫,我的胳膊还不能写字吧?”
老大夫抚须,对小孩子的把戏心知肚明,但还是一本正经说:“轻些的东西也使得,纸张毛笔什么的不要紧,只要别抱着砚台砸来砸去。”
林白棠跟陆谦扭头偷笑,出得医馆便坏笑起来:“我们回头就告诉方叔,你的胳膊可以握笔了。”
方虎跟在后面央求:“好白棠,别告诉我爹娘好不好?”
林白棠:“我考虑一下。”
来医馆复诊,自家爹爹回去总要告诉方陆两家大人复诊结果。
林白棠看着小伙伴央求的模样,只觉得他有点傻,有时候也怀疑曹婶子记错了,这货比她大一岁?
她觉得小三岁都不止,光长个头不长脑子,只知道一门心思往前冲。
“别担心,等我从京城回来,会给你带好吃的,你就留在芭蕉巷好好读书吧。”
林白棠摸摸小伙伴的狗头,很是同情他。
做不喜欢的事情,跟饱受折磨无异。
方珍出嫁的日子跟林白棠出发的日子相近,前者忙着准备嫁妆,嫁衣鞋袜,给未来夫家公婆丈夫,还有亲戚准备的活计都做的差不多了,陆婉绣的盖头已经完工,就摆在方珍房里。
陆谦的腿也能走路了,三小儿自然闲不住。
方虎带着小伙伴去凑热闹,:“婉姐姐的鸳鸯绣得活灵活现,我娘跟姐姐满意的不得了,你们要不要去瞧瞧?”
陆谦已经在家里见过了,鲜艳的红色盖头,上面的鸳鸯用各色丝线精心描绘,还有水波,盖头四角缀着彩线流苏,很是精美。
“不大好吧?”他是个守礼少年,跑去偷窥新嫁娘的房间总觉得不大合适,但被林白棠跟方虎一左一右挟持着拖去了方家。
林白棠长这么大还没参加过婚礼,也没机会见新娘子的嫁妆。姑姑嫁人的时候,她还是个一岁的小奶娃,什么都不记得,便不算数。
三小只扒着窗户探头往里瞧,但见方珍房里撑开的衣架上挂着红色的喜服,盖头摊开在嫁衣之上,鸳鸯用五彩丝线绣出了灵动的身体跟羽毛,纤毫毕现,便如在盖头上划波凫水。
林白棠只听说陆婶子绣工了得,陆婉姐姐从小师承其母,预备进张记绣庄做绣娘,亲眼所见不由赞叹:“婉姐姐真厉害!”她至今不会做女红,也没什么耐性坐下来抓针,就连缝个衣裳也能走歪了针脚不成样子,做过一两回便放弃了。
去年还未撑船卖小食之前,龚氏倒是耐下性子教过她几回,想让小孙女能简单的绣个花啊鸟的,不去绣庄讨生活,总也要有点女孩子的样儿。
若论绣技,芭蕉巷当属杨桂兰第一,不过关起门来过日子,这巷子里的妇人们哪家都会些针线活,衣裳鞋袜全都是自家裁制,没得闲钱去成衣店买。
可惜林白棠天生不是这块料,不是扎着手指头就是坐立不安,跟猴似的没半刻安闲。
龚氏还笑言:“盆儿,凳子上有刺吗?”
小孙女扔下绣花棚子往她身上扑,撒着娇喊疼:“阿婆好疼,你瞧瞧我的手指头,不过一会功夫就扎出了十来八个针眼,再做下去手指头都别要了!”
龚氏心疼她,还找来了细布替她包扎,随后妥协:“算了,你现在还小,再大点学也不晚。”
陆婉三岁捉针,五岁便能绣的似模似样。
林白棠与之比起来,可也不算小了。
林白棠不会绣花,眼光倒不错,一眼便能瞧出来嫁衣跟盖头的刺绣水平,高下立见。
方珍出嫁的当日,新郎官前来迎亲,林白棠跟陆谦站在方家大门口凑热闹,见方虎铆足了劲儿背着方珍出门,十岁的小儿身高有限,方珍又随了曹氏跟方厚,骨架大加之方家伙食好,便略显丰腴,他背起来很吃力。
反倒是新郎官虽在粮店当个小管事,生就一张容长脸,个头不算矮,身体却有几分单薄,与方珍在正堂拜别父母之时,一脸严肃。
喜轿远去,方虎也去男方家吃喜酒,林白棠跟陆谦并肩回家,过得一会她终于忍不住问:“谦哥哥,你有没有觉得……新郎不太高兴?”
她虽没见过新郎娶妇该是什么模样,却见过爹爹见到娘亲的眼神,还有小姑父卓水生跟小姑姑在一处的模样,恨不得把对方嵌进自己的眼眶里挖不出来。
新郎在新娘子上轿的时候,好像皱着眉头一脸的不情愿,瞧不出多少喜意。
林白棠在河上卖小食,见过的主顾也不少,有些人喜兴,见人老远便打招呼,近了还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极好说话。
有些人板着一张脸,也不知是生性不爱笑,还是揣着一肚子心事。遇上这类主顾,林白棠便不说废话,主打一个迅速满足对方的需求,利索将吃食装好奉上,银货两讫尽快送对方离开。
察颜观色,她也略懂一点。
陆谦失笑,不欲往深处去揣测邻家之事,便哄她:“许是新郎头次成亲,有些紧张,瞧着便严肃不少。”
林白棠才不信他这番话:“什么呀!他娶妻也就这一回,难道头回娶了方珍姐姐,还要娶第二回 不成?”
三日后,她便要出发,也顾不上再思考邻家姐姐的婚事,还要赶着收拾行李,便与陆谦在家门口道别,回家去了。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想给白棠姐姐花钱!……
大虞立朝一百三十多年,当初太祖定都洛阳,结束南北之战,此后兴修前朝水利,恢复漕运,本朝南粮北调已有上百年历史。
百年间,漕运制度已然大改。
太祖之初,战事渐休,但江南水匪泛滥,为肃清水匪清理河道,天子特下旨组建漕军,由河道总督全权处理江南漕运之事。
后来交趾叛乱,朝廷用兵,不但抽走了大部分漕军,还要征调漕船运粮支援平乱。数百万石秋粮等着入京,天子皇室百官在洛阳嗷嗷待哺,时任河道总督的穆建东急得满嘴燎泡,迫不得已之下征调民船应急。
彼时的罗家祖上仅有一条货船,却也在应召之列。
谁成想一时应急,竟渐成旧例,漕运由军运被民、运取代。罗家祖上随着漕运的兴起用心经营,三代之后竟已成江南漕帮领头羊,不但有两百多条货船,且为了保证漕运,还兴建了大型船坞,造船修船,有余钱广置商铺良田,由是声名大噪,渐成富豪。
卓水生从小在河边长大,父亲出自漕帮,乃是罗家前任家主的心腹,随同前任家主出行之时,遭遇水匪护主而亡,留下
他们孤儿寡母依附漕帮生活。没过几年,卓母也一病不起,转年便撒手西去,他便成了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前任家主怜惜他,便将他接回罗家,放在儿子罗长清身边当义子养大,临咽气之时,还嘱咐罗长清善待卓水生。
卓水生进罗家门时,才满六岁,而罗长清已然是十二岁小少年。等到罗长清十六岁成亲,卓水生才将将十岁。
罗长清谨遵父亲遗言,待卓水生不错,田庄铺子身外之物也给他不少,等他十六岁上便开始为他物色媳妇,卓家父母在世,也不过如此了。
谁知卓水生不在意这些,名下的田庄铺子全都交由罗长清的太太打理,还打发走了不少罗长清请来的媒婆,连罗长清硬塞给他的女人都婉拒了,一度让罗长清误以为他有断袖之癖,直到他在河上遇见了撑船卖小食的林青枝,才算开了窍。
柴家下人去外面打听了一圈,各种传言都有,总归罪名清楚,唆使拐卖人口,好像骗人去捉城内撑船卖小食的一个小姑娘,有说是那小姑娘跟傅家有亲,有说是那姑娘是亲家老太太的孙女,具体什么亲戚也没个确切的信儿,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街市间传闻经过数百人传唱,再经过时间的发酵,最后故事变得面目全非。
经过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小姑娘船上还有俩小儿,听说三小儿勇斗人贩子,将人扭送办官,这才扯出背后的傅金宝。
“定是他欠赌债太多,又生出什么歪心思了。”不拘傅家什么亲戚,都倒了八辈子霉才遇上了这样一家人。
柴老爷想到傅家的情况,还庆幸亲家老太太瘫痪在床,不然以她打秋风的本事,不得撒泼打滚上门来讨钱给她儿子买命?
等到傅金宝被押解离开苏州城两日之后,柴老爷才派人告诉傅银花,也准许她回娘家探望。
傅银花拿着儿媳妇准备的礼品,也顾不上都装了些什么,带着丫头小厮上门,谁知傅家小院已经换了主人,新住户一脸茫然:“这宅子是我们前两日刚赁来的,连契书都签了三年,原来住什么人家,我们哪知道”
站在娘家门口,傅银花一阵茫然。
她曾经痛恨娘家母亲兄弟,可是现在一个瘫痪一个流放,以死相逼的不见了踪影,从小欺负她的此去山长水远,也不知有无机会再相见,她也说不出什么感觉。
这世上血缘的羁绊,有时候让人痛恨,可是当真没有了,却又让人觉得这世间的荒凉。
最后还是柴大爷派人出去寻找,在河岸边找到了吊着一口气的王氏。也幸亏近来天气暖和,她躺在河岸边,有那好奇的小孩儿路过,竟不嫌弃难闻的味道,见她干裂的嘴唇起了皮,还好心喂了她几口水。
清水下肚,如同甘霖,又吊住了王氏这口气,让她忽忽悠悠留在了人间。
柴老爷便派人将王氏接回家来,自然不能当贵客相待,只安置在柴家大宅子外面,后街上那一排低矮的下人房里,有奴仆嫁娶空出来的一间,派了个婆子去侍候。
那婆子年纪不轻了,还要被派来做这等腌臜活计,况且太太在柴家也说不上什么话,不过领一份月钱做个不要紧的活计,还没有额外的赏钱,便侍候的很是敷衍,不至于饿死渴死便算数。
傅银花倒是得空来瞅了一眼。
母女一个卧一个坐,也没什么亲近话儿好讲。
自来不亲近的母女,感情扒出来上秤,也未必有二两。
傅银花初次见到王氏满头白发散落在枕头上,口眼歪斜,连句整话儿也说不出来,竟不觉得心疼,只有说不出的轻松。
——亲娘再不能以孝道跟血缘亲情来逼迫她做什么了。
更不能再随意的打骂她,左右她。
侍候的婆子不经心,王氏便溺也不曾及时处理,下人房阴暗潮湿,房间里的味道便不大好闻,傅银花身边的丫环嫌弃的捂住了鼻子,找了个借口出去了。
傅银花也并没有坐,而是站着瞧了好几眼,将这个生她养她的女人仔细打量过,忽然“嗤”的笑出声:“我以前……很是怕你,小时候还生出一种荒谬的想法,觉得你只是金宝一个人的亲娘,我跟大姐都是你抱来的。不过后来长大渐渐明白,你生了我未必要疼我,这事儿强求不得。”
王氏呜呜哇哇,也不知道想说什么,混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流下来,失去了语言的眼泪竟毫无半点杀伤力,傅银花一点也不觉得可怕:“我知道的时候,傅金宝就流放了,杨氏……”她叹一口气:“那也是个可怜人,比我更可怜。”
她至少嫁的丈夫性情温和,给了她容身之处,还得饱暖,“她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你跟金宝不做人,往日对她非打即骂,苛待她那么久,她也不欠你们什么。”
出门之前,她轻声说:“我吃你一口奶,现在给你一口饭,也算是孝顺了。往后……”她推门出去,外面阳光正烈,暑热逼上来,她抬手遮阳,把后半句话咽回肚里。
她们母女,从前不堪,哪还有往后呢?
王氏吊着一口气,又在柴家下人房里苦捱了一阵子,后背生了不少褥疮,后来连饭也吃不下去,在一个雨夜去了。
侍候的婆子晚上回家,并没有守夜,等到发现的时候,她全身都已经硬梆梆的,也不知道几时咽
的气。
好在傅银花对这位亲生母亲也并不上心,听下人来报人去了,还恍惚了一下:“没了?”
下人小心翼翼去瞧她的脸色,见她并无什么伤心的意思,更无追究侍候的婆子照顾不周的打算,便问:“那丧事怎么办?”
傅银花自己在柴家后宅子装聋作哑的活着,连半点决定权都没有,她后知后觉想起来人过世之后是要办丧事的,便吩咐下人:“去问问老爷,但凭老爷做主。”
柴老爷便拿出二十两银子,吩咐下人去买了一口薄棺,置办了衣裳祭品纸钱,将王氏葬进了傅家祖坟。
丧事全部办完,二十两银子还有剩。
********
林青山不知傅家发生的一切。
他与傅金宝多年来不相认,初次相见便对簿公堂,也着实没什么情份。
至于王氏就更不必说了,仅有的一点母子情份早被她上门来逼迫要钱,后来竟还想卖了林白棠给磨了个精光。
王氏瘫痪之后,他也不曾上门探望,只当多年前母子二人便已经失联,她在枫桥镇过着她的日子,自己在芭蕉巷守着母亲妻儿奔波衣食。
大家两不相欠。
小孩儿骨头长得快,养伤的日子眨眼便过,林青山雇驴车带着孩子们再次前往医馆复查之后,三小只胳膊腿上的夹板都取了下来。
老大夫再三叮嘱:“虽取了夹板,万不可淘气攀爬或拿重物使力,还是要好生养着。”对三小儿的营养供给很是满意:“饮食上心,吃得不错,骨头也养得好,往后注意点,年纪小恢复的快,也不怕留下什么后遗症。”
林青山一颗心才落回肚里。
方虎垂死挣扎:“大夫,我的胳膊还不能写字吧?”
老大夫抚须,对小孩子的把戏心知肚明,但还是一本正经说:“轻些的东西也使得,纸张毛笔什么的不要紧,只要别抱着砚台砸来砸去。”
林白棠跟陆谦扭头偷笑,出得医馆便坏笑起来:“我们回头就告诉方叔,你的胳膊可以握笔了。”
方虎跟在后面央求:“好白棠,别告诉我爹娘好不好?”
林白棠:“我考虑一下。”
来医馆复诊,自家爹爹回去总要告诉方陆两家大人复诊结果。
林白棠看着小伙伴央求的模样,只觉得他有点傻,有时候也怀疑曹婶子记错了,这货比她大一岁?
她觉得小三岁都不止,光长个头不长脑子,只知道一门心思往前冲。
“别担心,等我从京城回来,会给你带好吃的,你就留在芭蕉巷好好读书吧。”
林白棠摸摸小伙伴的狗头,很是同情他。
做不喜欢的事情,跟饱受折磨无异。
方珍出嫁的日子跟林白棠出发的日子相近,前者忙着准备嫁妆,嫁衣鞋袜,给未来夫家公婆丈夫,还有亲戚准备的活计都做的差不多了,陆婉绣的盖头已经完工,就摆在方珍房里。
陆谦的腿也能走路了,三小儿自然闲不住。
方虎带着小伙伴去凑热闹,:“婉姐姐的鸳鸯绣得活灵活现,我娘跟姐姐满意的不得了,你们要不要去瞧瞧?”
陆谦已经在家里见过了,鲜艳的红色盖头,上面的鸳鸯用各色丝线精心描绘,还有水波,盖头四角缀着彩线流苏,很是精美。
“不大好吧?”他是个守礼少年,跑去偷窥新嫁娘的房间总觉得不大合适,但被林白棠跟方虎一左一右挟持着拖去了方家。
林白棠长这么大还没参加过婚礼,也没机会见新娘子的嫁妆。姑姑嫁人的时候,她还是个一岁的小奶娃,什么都不记得,便不算数。
三小只扒着窗户探头往里瞧,但见方珍房里撑开的衣架上挂着红色的喜服,盖头摊开在嫁衣之上,鸳鸯用五彩丝线绣出了灵动的身体跟羽毛,纤毫毕现,便如在盖头上划波凫水。
林白棠只听说陆婶子绣工了得,陆婉姐姐从小师承其母,预备进张记绣庄做绣娘,亲眼所见不由赞叹:“婉姐姐真厉害!”她至今不会做女红,也没什么耐性坐下来抓针,就连缝个衣裳也能走歪了针脚不成样子,做过一两回便放弃了。
去年还未撑船卖小食之前,龚氏倒是耐下性子教过她几回,想让小孙女能简单的绣个花啊鸟的,不去绣庄讨生活,总也要有点女孩子的样儿。
若论绣技,芭蕉巷当属杨桂兰第一,不过关起门来过日子,这巷子里的妇人们哪家都会些针线活,衣裳鞋袜全都是自家裁制,没得闲钱去成衣店买。
可惜林白棠天生不是这块料,不是扎着手指头就是坐立不安,跟猴似的没半刻安闲。
龚氏还笑言:“盆儿,凳子上有刺吗?”
小孙女扔下绣花棚子往她身上扑,撒着娇喊疼:“阿婆好疼,你瞧瞧我的手指头,不过一会功夫就扎出了十来八个针眼,再做下去手指头都别要了!”
龚氏心疼她,还找来了细布替她包扎,随后妥协:“算了,你现在还小,再大点学也不晚。”
陆婉三岁捉针,五岁便能绣的似模似样。
林白棠与之比起来,可也不算小了。
林白棠不会绣花,眼光倒不错,一眼便能瞧出来嫁衣跟盖头的刺绣水平,高下立见。
方珍出嫁的当日,新郎官前来迎亲,林白棠跟陆谦站在方家大门口凑热闹,见方虎铆足了劲儿背着方珍出门,十岁的小儿身高有限,方珍又随了曹氏跟方厚,骨架大加之方家伙食好,便略显丰腴,他背起来很吃力。
反倒是新郎官虽在粮店当个小管事,生就一张容长脸,个头不算矮,身体却有几分单薄,与方珍在正堂拜别父母之时,一脸严肃。
喜轿远去,方虎也去男方家吃喜酒,林白棠跟陆谦并肩回家,过得一会她终于忍不住问:“谦哥哥,你有没有觉得……新郎不太高兴?”
她虽没见过新郎娶妇该是什么模样,却见过爹爹见到娘亲的眼神,还有小姑父卓水生跟小姑姑在一处的模样,恨不得把对方嵌进自己的眼眶里挖不出来。
新郎在新娘子上轿的时候,好像皱着眉头一脸的不情愿,瞧不出多少喜意。
林白棠在河上卖小食,见过的主顾也不少,有些人喜兴,见人老远便打招呼,近了还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极好说话。
有些人板着一张脸,也不知是生性不爱笑,还是揣着一肚子心事。遇上这类主顾,林白棠便不说废话,主打一个迅速满足对方的需求,利索将吃食装好奉上,银货两讫尽快送对方离开。
察颜观色,她也略懂一点。
陆谦失笑,不欲往深处去揣测邻家之事,便哄她:“许是新郎头次成亲,有些紧张,瞧着便严肃不少。”
林白棠才不信他这番话:“什么呀!他娶妻也就这一回,难道头回娶了方珍姐姐,还要娶第二回 不成?”
三日后,她便要出发,也顾不上再思考邻家姐姐的婚事,还要赶着收拾行李,便与陆谦在家门口道别,回家去了。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想给白棠姐姐花钱!……
大虞立朝一百三十多年,当初太祖定都洛阳,结束南北之战,此后兴修前朝水利,恢复漕运,本朝南粮北调已有上百年历史。
百年间,漕运制度已然大改。
太祖之初,战事渐休,但江南水匪泛滥,为肃清水匪清理河道,天子特下旨组建漕军,由河道总督全权处理江南漕运之事。
后来交趾叛乱,朝廷用兵,不但抽走了大部分漕军,还要征调漕船运粮支援平乱。数百万石秋粮等着入京,天子皇室百官在洛阳嗷嗷待哺,时任河道总督的穆建东急得满嘴燎泡,迫不得已之下征调民船应急。
彼时的罗家祖上仅有一条货船,却也在应召之列。
谁成想一时应急,竟渐成旧例,漕运由军运被民、运取代。罗家祖上随着漕运的兴起用心经营,三代之后竟已成江南漕帮领头羊,不但有两百多条货船,且为了保证漕运,还兴建了大型船坞,造船修船,有余钱广置商铺良田,由是声名大噪,渐成富豪。
卓水生从小在河边长大,父亲出自漕帮,乃是罗家前任家主的心腹,随同前任家主出行之时,遭遇水匪护主而亡,留下
他们孤儿寡母依附漕帮生活。没过几年,卓母也一病不起,转年便撒手西去,他便成了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前任家主怜惜他,便将他接回罗家,放在儿子罗长清身边当义子养大,临咽气之时,还嘱咐罗长清善待卓水生。
卓水生进罗家门时,才满六岁,而罗长清已然是十二岁小少年。等到罗长清十六岁成亲,卓水生才将将十岁。
罗长清谨遵父亲遗言,待卓水生不错,田庄铺子身外之物也给他不少,等他十六岁上便开始为他物色媳妇,卓家父母在世,也不过如此了。
谁知卓水生不在意这些,名下的田庄铺子全都交由罗长清的太太打理,还打发走了不少罗长清请来的媒婆,连罗长清硬塞给他的女人都婉拒了,一度让罗长清误以为他有断袖之癖,直到他在河上遇见了撑船卖小食的林青枝,才算开了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