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 第36节
奉颐被班主任护着头,战火纷飞之间,她目光意外瞟到门口那一角蓝白校服。
她看见西烛战战兢兢地趴在门口往里张望,两人对视上后,嘴角一扯,冲着她笑了笑。
那笑里掺着委屈,像在哭。
特别难看。
奉颐脑袋轰隆隆地响着,那一刻,她忽然就很难过。
好像从小就是这样,对生活报以慷慨歌颂的姑娘,总是被这些歇斯底里的人性抡倒,然后跌跌撞撞地站起来,再将她抡倒。
奉颐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呢?
那一次闹得大,秦净秋离开后正好与守在在门外的西烛正对面碰上,她狠狠地横了一眼西烛。
西烛愣怔,往后退了一步,眼中有明显的怯懦畏惧。
八年的友情不可能说断就断。奉颐家中的抽屉里还有一大摞的相片,全是同西烛一起在地下商城拍的大头贴,不仅如此,还有西烛从小学起每年都不断的礼物,虽然不贵,但都特别用心。还有许多许多小卡,花里胡哨地堆在一起……
她们后来改成偷偷联络,其实同以前没太大差别。
但好像就是从那天起,西烛同她说话时变得小心翼翼,也不大同她说起自己家中那堆糟心事。
大概是知道她的脾气,怕再次连累了她。
所以那整个高三学年,都是奉颐主动找的西烛。
从高二到高三,时间在慢慢将昔日的肮脏与恩怨冲淡,大家沉浸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中,无人再去注意那些所谓的谣言,还有那一日大发雷霆的奉颐。
西烛还是那个样子。
什么事儿都笑嘻嘻的,好似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但奉颐能不明白么?
不过是强打着精神,尽力热情地拥抱自己拥有的一切。而奉颐好像成为了西烛唯一能抓住的光亮。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西烛热爱如今的生活,拼了命想活下去。
后来奉颐回忆,才觉得那时候的西烛其实就像一台内燃机,不断燃烧消耗着自己内心强大的能量,将之转化为动力。
——直到再无燃料,彻底熄灭。
高三冲刺一百天的时候,她问西烛想考哪里的学校。
西烛撑着脑袋,说她想去南京,想看看梧桐树,还有孙中山。如果可以,她想在那里定居。
她还说她特别喜欢苏派旗袍,那样版式的旗袍,姑娘若是穿上,不知道有多好看。
她又问奉颐,你想去哪里?
奉颐喝着奶茶没说话。
在秦净秋和张乘舟的规划中,她完全够得上北京任何一所顶级音乐学校,秦净秋甚至已经帮她物色好国外更好更专业的学校,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母亲的托举之下,她有无比灿烂的前途。
可年少的姑娘有数不清的倔。
她讨厌秦净秋所谓的“为你好”“你有天赋自然应该去走这条路”。她讨厌这些自以为是自作主张,从小到大她的所有选择都是在不知情的时候便被秦净秋兀自敲定,包括学习音乐。她像个机器,被动承受这些她并不需要的好意。
最重要的是,她讨厌张乘舟看自己母亲的眼神,那些对母亲的厌恶与复杂的占有欲重重折磨着她,叫她将气全撒在自己这身天赋之上。
她叛逆到开始厌恶自己天赋,厌恶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那些个条条框框从小时候起,便将她束缚在框架之中。
但要说真的不热爱吗?
奉颐并不这么认为,若是真的不热爱,也不会费这么多心思在这上面。
西烛这时候晃了晃她肩膀,说你清醒点哦,不要拿自己前程玩笑。
“而且,我们的妈妈首先是自己,然后才会是我们的妈妈,所以妈妈也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西烛总是这样,在那个一切认知混乱的年纪,却思维清晰,语出惊人,然后一语惊醒梦中人。
奉颐噎住,说我知道,我当然知道。
只是最后,她还是划掉了北京,去了南京的音乐学校。
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她兴致冲冲地去找西烛,问她考了哪里。
她想过许多可能,唯一没想到的是,西烛满不在乎地说:“没考上呀……打工去了。”
当时西烛站在奶茶店收银台,手上飞速地替客人点单,熟练程度不像短时间内上手,甚至说这话时,还在刻意避开她的视线。
奉颐滞住:“你分儿不是挺高的吗?”
西烛笑起来,笑里有几分伪装的猖狂:“我想通了!老娘要创业,要搞钱!”
西烛没明说,但奉颐听出了原因。
是她那个妈做不了主,她那个继父也不愿供养她。那两口子恨不得西烛赶紧赚钱养家,如果可以,最好能嫁人,换一笔钱回来还能改善生活。
西烛想清楚了,自愿放弃了录取资格,奉颐也没办法逼着她回学校。
就当做一个新开始吧。
当时的奉颐想法很简单,至少西烛成年了,能脱离那个家,这再好不过了。
高考过后的那个暑假特别闲,往年她加紧训练、上课、参加各种表演,现如今考完后,反而成天没什么事儿做。
奉颐不习惯,每天都往西烛的奶茶店跑。
西烛每回见到她都笑眯眯地垂眸,偶尔还偷笑。她佯装顾客上前点餐,西烛故意点错,最后假模假样地跑过来道歉,说什么再赔她一杯。
于是奉颐得到了一杯蓝莓椰椰,和一杯草莓芝芝。
都是她最喜欢的。
当奉颐捧着两杯饮料迷茫地看向西烛时,西烛趁着无人冲她挤眉弄眼。
有股奉颐天生就欠缺的鬼机灵。
那日子虽然艰难但也平静。
有一日奉颐准备回乡下探望奶奶,恰逢西烛休假,她便顺其自然地带着西烛回奶奶家。
公交车两个小时,摇摇晃晃到了奶奶家门口。
见到奶奶,西烛乖巧得很,甜甜地叫了一声“奶奶好”,说完递上买来的礼品。
奶奶却笑呵呵地拉过她的手,说进来吧,我的乖孙儿。
西烛的笑容僵了僵。
奉颐也反应过来了。
秦净秋时常电话联络奶奶,不知发过多少她在校时不听话的闹骚。现在这个反应,只怕是被秦净秋的“耳朵虫”影响了。
她害怕奶奶伤了西烛的心,回身拉过西烛,故意大声说:“奶奶您眼花啦!这是我的朋友,何西烛。最好的朋友哇!”
奶奶装不了聋了,瞪她一眼,转头对西烛笑,客客气气地招待着西烛进了屋。
那晚吃饭的时候,奶奶做了三菜一汤的家常菜,中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
西烛嘴甜,说奶奶辛苦啦,奶奶的饭好好吃的呀,奶奶真厉害!
奶奶却笑了笑,意味深长道:“快喝汤,这个汤清淡好喝,咱们女孩子啊,也应该像这汤一样,清清白白地做人。”
那话中的阴阳怪气听得奉颐都吃不下饭。
更不用说西烛。
奉颐想,那谣言终究还是从秦净秋的嘴上,传进了奶奶的耳朵里。
西烛吃了一口菜,艰难吞咽下去。
奉颐却直言:“那些都是谣言,您这么做可不对!”
奶奶受不得被一个小辈批评,当即撂了筷子,大声呵斥:“大人说话,你不许插嘴!你就是跟着别人学坏了!”
奉颐也不甘示弱,啪地撂了筷子。
战争一触即发。
是西烛赶紧出声打了圆场。
那天吃完饭西烛就走了。
一个人,静悄悄的。
奉颐急急忙忙地追出去,在公交车站看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一双腿在半空晃呀晃,瞧着落寞得很。
奉颐哪里想过印象里慈祥的奶奶会在秦净秋的牢骚中,逐渐默认西烛是个坏姑娘。
好似她奉颐一切的叛逆根源,都是因为交了西烛这么个朋友。
她有些后悔带西烛来了。
她害怕西烛生气,在旁边试探她的态度,可西烛还是无所谓笑了笑,说早就习惯了呀。
公交车由远驶近,她送西烛上了公交车。
公交车启动后,她还是放不下心,忽然就跟着跑了几步,追喊道:“西烛!西烛——我奶奶老糊涂,你别生气!”
西烛闻声探出头,听清了她的话后,笑着朝她挥了挥手。
——快回去吧,我没生气。
可奉颐哪里会知道呢?她永远不会知道。
那天的西烛同她道别后,一转身就哭了。
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一个人坐在回城的公交车上,两个小时的归程,路有多远,就无声哭了多远。
车窗大开,呼呼地吹。
车内略过路灯下斑驳的树影,偶尔照亮女孩子伤心欲绝的眼睛,和泪流满面的面庞。
她就这样一路流着泪,回到了那个毫无亲情的家里。
那天之后,她们依然往来。
只是不再频繁。
她看见西烛战战兢兢地趴在门口往里张望,两人对视上后,嘴角一扯,冲着她笑了笑。
那笑里掺着委屈,像在哭。
特别难看。
奉颐脑袋轰隆隆地响着,那一刻,她忽然就很难过。
好像从小就是这样,对生活报以慷慨歌颂的姑娘,总是被这些歇斯底里的人性抡倒,然后跌跌撞撞地站起来,再将她抡倒。
奉颐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对她呢?
那一次闹得大,秦净秋离开后正好与守在在门外的西烛正对面碰上,她狠狠地横了一眼西烛。
西烛愣怔,往后退了一步,眼中有明显的怯懦畏惧。
八年的友情不可能说断就断。奉颐家中的抽屉里还有一大摞的相片,全是同西烛一起在地下商城拍的大头贴,不仅如此,还有西烛从小学起每年都不断的礼物,虽然不贵,但都特别用心。还有许多许多小卡,花里胡哨地堆在一起……
她们后来改成偷偷联络,其实同以前没太大差别。
但好像就是从那天起,西烛同她说话时变得小心翼翼,也不大同她说起自己家中那堆糟心事。
大概是知道她的脾气,怕再次连累了她。
所以那整个高三学年,都是奉颐主动找的西烛。
从高二到高三,时间在慢慢将昔日的肮脏与恩怨冲淡,大家沉浸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之中,无人再去注意那些所谓的谣言,还有那一日大发雷霆的奉颐。
西烛还是那个样子。
什么事儿都笑嘻嘻的,好似什么都不放在心上。
但奉颐能不明白么?
不过是强打着精神,尽力热情地拥抱自己拥有的一切。而奉颐好像成为了西烛唯一能抓住的光亮。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西烛热爱如今的生活,拼了命想活下去。
后来奉颐回忆,才觉得那时候的西烛其实就像一台内燃机,不断燃烧消耗着自己内心强大的能量,将之转化为动力。
——直到再无燃料,彻底熄灭。
高三冲刺一百天的时候,她问西烛想考哪里的学校。
西烛撑着脑袋,说她想去南京,想看看梧桐树,还有孙中山。如果可以,她想在那里定居。
她还说她特别喜欢苏派旗袍,那样版式的旗袍,姑娘若是穿上,不知道有多好看。
她又问奉颐,你想去哪里?
奉颐喝着奶茶没说话。
在秦净秋和张乘舟的规划中,她完全够得上北京任何一所顶级音乐学校,秦净秋甚至已经帮她物色好国外更好更专业的学校,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母亲的托举之下,她有无比灿烂的前途。
可年少的姑娘有数不清的倔。
她讨厌秦净秋所谓的“为你好”“你有天赋自然应该去走这条路”。她讨厌这些自以为是自作主张,从小到大她的所有选择都是在不知情的时候便被秦净秋兀自敲定,包括学习音乐。她像个机器,被动承受这些她并不需要的好意。
最重要的是,她讨厌张乘舟看自己母亲的眼神,那些对母亲的厌恶与复杂的占有欲重重折磨着她,叫她将气全撒在自己这身天赋之上。
她叛逆到开始厌恶自己天赋,厌恶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那些个条条框框从小时候起,便将她束缚在框架之中。
但要说真的不热爱吗?
奉颐并不这么认为,若是真的不热爱,也不会费这么多心思在这上面。
西烛这时候晃了晃她肩膀,说你清醒点哦,不要拿自己前程玩笑。
“而且,我们的妈妈首先是自己,然后才会是我们的妈妈,所以妈妈也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西烛总是这样,在那个一切认知混乱的年纪,却思维清晰,语出惊人,然后一语惊醒梦中人。
奉颐噎住,说我知道,我当然知道。
只是最后,她还是划掉了北京,去了南京的音乐学校。
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她兴致冲冲地去找西烛,问她考了哪里。
她想过许多可能,唯一没想到的是,西烛满不在乎地说:“没考上呀……打工去了。”
当时西烛站在奶茶店收银台,手上飞速地替客人点单,熟练程度不像短时间内上手,甚至说这话时,还在刻意避开她的视线。
奉颐滞住:“你分儿不是挺高的吗?”
西烛笑起来,笑里有几分伪装的猖狂:“我想通了!老娘要创业,要搞钱!”
西烛没明说,但奉颐听出了原因。
是她那个妈做不了主,她那个继父也不愿供养她。那两口子恨不得西烛赶紧赚钱养家,如果可以,最好能嫁人,换一笔钱回来还能改善生活。
西烛想清楚了,自愿放弃了录取资格,奉颐也没办法逼着她回学校。
就当做一个新开始吧。
当时的奉颐想法很简单,至少西烛成年了,能脱离那个家,这再好不过了。
高考过后的那个暑假特别闲,往年她加紧训练、上课、参加各种表演,现如今考完后,反而成天没什么事儿做。
奉颐不习惯,每天都往西烛的奶茶店跑。
西烛每回见到她都笑眯眯地垂眸,偶尔还偷笑。她佯装顾客上前点餐,西烛故意点错,最后假模假样地跑过来道歉,说什么再赔她一杯。
于是奉颐得到了一杯蓝莓椰椰,和一杯草莓芝芝。
都是她最喜欢的。
当奉颐捧着两杯饮料迷茫地看向西烛时,西烛趁着无人冲她挤眉弄眼。
有股奉颐天生就欠缺的鬼机灵。
那日子虽然艰难但也平静。
有一日奉颐准备回乡下探望奶奶,恰逢西烛休假,她便顺其自然地带着西烛回奶奶家。
公交车两个小时,摇摇晃晃到了奶奶家门口。
见到奶奶,西烛乖巧得很,甜甜地叫了一声“奶奶好”,说完递上买来的礼品。
奶奶却笑呵呵地拉过她的手,说进来吧,我的乖孙儿。
西烛的笑容僵了僵。
奉颐也反应过来了。
秦净秋时常电话联络奶奶,不知发过多少她在校时不听话的闹骚。现在这个反应,只怕是被秦净秋的“耳朵虫”影响了。
她害怕奶奶伤了西烛的心,回身拉过西烛,故意大声说:“奶奶您眼花啦!这是我的朋友,何西烛。最好的朋友哇!”
奶奶装不了聋了,瞪她一眼,转头对西烛笑,客客气气地招待着西烛进了屋。
那晚吃饭的时候,奶奶做了三菜一汤的家常菜,中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
西烛嘴甜,说奶奶辛苦啦,奶奶的饭好好吃的呀,奶奶真厉害!
奶奶却笑了笑,意味深长道:“快喝汤,这个汤清淡好喝,咱们女孩子啊,也应该像这汤一样,清清白白地做人。”
那话中的阴阳怪气听得奉颐都吃不下饭。
更不用说西烛。
奉颐想,那谣言终究还是从秦净秋的嘴上,传进了奶奶的耳朵里。
西烛吃了一口菜,艰难吞咽下去。
奉颐却直言:“那些都是谣言,您这么做可不对!”
奶奶受不得被一个小辈批评,当即撂了筷子,大声呵斥:“大人说话,你不许插嘴!你就是跟着别人学坏了!”
奉颐也不甘示弱,啪地撂了筷子。
战争一触即发。
是西烛赶紧出声打了圆场。
那天吃完饭西烛就走了。
一个人,静悄悄的。
奉颐急急忙忙地追出去,在公交车站看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一双腿在半空晃呀晃,瞧着落寞得很。
奉颐哪里想过印象里慈祥的奶奶会在秦净秋的牢骚中,逐渐默认西烛是个坏姑娘。
好似她奉颐一切的叛逆根源,都是因为交了西烛这么个朋友。
她有些后悔带西烛来了。
她害怕西烛生气,在旁边试探她的态度,可西烛还是无所谓笑了笑,说早就习惯了呀。
公交车由远驶近,她送西烛上了公交车。
公交车启动后,她还是放不下心,忽然就跟着跑了几步,追喊道:“西烛!西烛——我奶奶老糊涂,你别生气!”
西烛闻声探出头,听清了她的话后,笑着朝她挥了挥手。
——快回去吧,我没生气。
可奉颐哪里会知道呢?她永远不会知道。
那天的西烛同她道别后,一转身就哭了。
才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一个人坐在回城的公交车上,两个小时的归程,路有多远,就无声哭了多远。
车窗大开,呼呼地吹。
车内略过路灯下斑驳的树影,偶尔照亮女孩子伤心欲绝的眼睛,和泪流满面的面庞。
她就这样一路流着泪,回到了那个毫无亲情的家里。
那天之后,她们依然往来。
只是不再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