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王允义笑道:兄长都快八十了,竟然还有如此念想。
王协山不紧不慢了喝了口茶:余大人尚且遭遇如此,老头子我如何不能存些念想!
周文元没有不臣之心,却不如两位王大人有涵养,他见到吕敬来回话便明白这些小皇帝不如他想得那般的糊涂软弱,心中便以最势利的方式权衡着起如何变个法子从余冕的死中捞些好处来。
第二日,便有人上疏建议召余冕之子进京任职,算是对余大人的抚慰。
到此,便有个别老大臣看不下去了,余冕的人品在朝中颇有佳评,虽他从不与人结党,但斯人已逝,竟然还有人算计着要拿他的后人做筹码,这当真是有些令人看不下去了。
已经离官的杨审筠甚至直接写了一封信痛骂了周文元一顿。周文元没有搭理他,却没料到杨审筠早料到他脸皮厚,命人抄了一份传给了京城的太学生,正恰逢大考,京城满是学子,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
闹得不可开交之际,陈熵便只好求助魏池,魏池却正在被这件事情缠得焦头烂额。不为别的,正为他自己调入京城的两位学生:卫青峰、颜沛伟。这两位如今都是言官,正为着这个事情参周阁老呢。魏池知道周阁老是扳不倒的,但这两位上疏前并没找自己打过商量,如今可好,周阁老的人满朝都是,即刻吏部就发了令,要赶两位回去当县令了。
皇上,此刻唯有按兵不动,魏池认真的想了想:内阁本就负责国内各项大事,如今又没有真正的司礼监,余大人刚去,顾命大臣尚且难以与之抗衡,不如静观其变,待大考之前,时机到了,驳了内阁的意思,正好树立皇上的权威,又不至于太早与内阁对立。
要如何拒绝内阁的请求呢?陈熵明白魏池的意思,如今周文元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如果任由他把局搅乱,自己的皇帝还真是越发没有权威可言了。
魏池冷笑:按照齐律,官员应当回家丁忧三年,即便是要入京为官,那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啊!朕明白了!陈熵豁然开朗。
魏池内心却笑不起来,这个事情陈熵没想到尚且正常,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人那这个正当理由拒绝周文元的无理要求,可见朝堂的风气有多坏。这么多年,周阁老为了排除异己不遗余力,把内阁的人都换成了自己的人,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放过,先皇在其间是不是多有纵容?可这个恶果却要自己的幼子来吃,先皇是不是全然不曾想到呢?
陈熵有了底气,便全心着力大考去了。魏池出得宫来却还要为他的两个学生奔波,几经周折总算是说服荀秉超帮这个忙。
真是的,明明是两个比我大十多岁的人,却还要我来给他们操心。回到家,竟看到胡杨林在家里等他,问候之余,魏池忍不住对他抱怨。
你才是,明明是几十岁的人了,竟然到此刻还没吃饭,这才是要人操心。胡杨林没好气的看着他。
话说,你为何来找我?魏池一边张罗着吃饭,一边问。
今天是余大人出殡的日子,我本想与你一同去,谁知你竟然这会儿才回来。
我竟然忘记了。魏池突然感到惭愧。
原本下午是要到衙门办自己的差事,魏池赶紧让益清去告了假,匆匆吃了饭,换了衣裳同胡杨林赶了过去。余冕的厚葬很冷清,老仆人引着魏池和胡杨林去上了香,就独自去忙了。魏池看了看香炉里的香灰,苦笑:你看,通过不过十余人,以往总以为邪不胜正,可你看,如今周阁老权倾朝野,敢过来给余大人送行的不过就是这些人了。
时间不早了,等魏池和胡杨林祭拜完毕,老仆人便过来恭敬的行了个礼:两位大人,失礼了,我家大人要出殡了。
虽然许多人迫于周文元的压力不好出席,但既然是厚葬,皇上许了的礼节还是有的。宫内派来的仪仗整齐的排在简陋的余宅门口,显得格格不入,衣着隆重的军官抬起余冕简陋的棺椁放在御赐的外棺里。也许是不知不觉,魏池忘了自己想要隐藏的立场,跟着仪仗走出了狭窄的院巷,突然间,他被眼前的场景惊醒了。
不是太学生,不是朝臣同僚,当仪仗树起了于冕的名号,街上的百姓纷纷议论起来。
有一个人指着仪仗大喊起来:这是余青天,余大人呐!
这个声音就像是一发炮弹,在人群中炸响起来,纷纷的百姓中,关于余大人的呼声便传播开来。几乎只花了一瞬间,原本各自忙碌的百姓们自愿让出了一条路,悲戚的哭声便从人群中传了出来。随着仪仗的前行,街道两旁跪拜的百姓越来越多,跟着仪仗的队伍越来越长。
魏池!见魏池快要走出巷子了,胡杨林赶紧拉住了他:咱们还是别跟过去了。
魏池迟疑了片刻便被汹涌的人群挤到了一旁,绵延的队伍一直向着城门延伸过去,像是一股凄婉又永恒的力量。
...
187【正隆二年】
入秋不久朝廷便出了一件大事情,杨帆继一纸弹劾列举了林孝的十大罪状,对于那场弊案的描述尤其详细,朝野一时议论纷纷,消息传到学子们耳中更显得尤为的刺耳,甚至有学生表示准备临时退考。
林孝地位岌岌可危,但是林大人做了十年的尚书相信自己大风大浪都见过了,这一次还不是的腆着老脸赖着。
表面来看杨大人此举是顾命大臣一方主动发难,谁知到顾命大臣一方才是人人喊冤,杨大人此前并没和任何人商量,事到如今船开到了河心,谁都不知道该怎样办。周阁老心中明白是杨帆继一人之举,但还是借机把矛头指向了顾命大臣。荀大人内心一阵哀鸣,劝又没有用,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可谁都没料到情况急变,陈熵没有给大家争吵的机会,直接一纸诏书让林大人回乡养老了,至于接任之人,既不是周阁老的人选也不是荀大人推举的人,小皇帝直接要求林孝的副职上任干活。
小皇帝的魄力让大家吃了一惊,虽然副职不过是林孝之类的奸猾之辈,但细想来却很有些智慧。这位大人姓李,名乾炀,年龄和林孝相当,应该做好了一辈子当副职的准备,这次机遇不由得让他喜出望外,顾不得派系相争了!赶紧好好干活稳固自己的职位才是!
于是,周荀二人暂时消停了,李大人开始认真干活。
局势大好,局外的人却猜测颇多,许多人都联想到了魏池,谁会相信一个小孩子能有这样的魄力?这主意肯定是魏池出的,原因很简单,魏池和林大人有仇啊!呵呵。
魏池冤屈啊,这件事情他真的半句话都没有插,可惜谁信呢?魏池苦笑。
苦笑的魏池还得继续给他的皇帝学生看奏折,陈熵哪里会知道朝臣背后议论魏池?心中还在期望魏师父表扬他呢。魏池感到陈熵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盯着自己,搞得他背上直发毛。
皇上,这次更换了李大人的举措甚好!如果换个礼部之外的人,难免水土不服,陷入派系之争,如今大考当前,此举英明。
魏师父过奖了!陈熵喜滋滋的点点头,心满意足的继续看奏疏了。
魏池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才看了没多少,觉得背上仍旧毛毛的,偷偷瞄了一眼,却看到陈公主的眼睛似乎只是不经意的向这边一瞟,过了一会儿,又偷偷瞄了一眼,陈公主的眼睛似乎又只是不经意的从自己头顶扫过,魏池把头埋得更低了,飞速的看着奏疏。魏池全力以赴,很快就把自己面前的一堆文件整理好了,又细细的吩咐给了吕敬,陈玉祥心不在焉,面前还留了一大堆。魏池行了个礼:皇上,臣下午还要去大理寺看案子,臣先告退了。
陈熵从奏疏中探出头点了点:把那包金花饼给魏师父带上,还有辽参。
啊,金花饼,魏池心向往之:那臣就告退了。
提了一包东西,走出大殿,正看到胡杨林在小门外的花园里呆站。
好东西,一会儿我让人送些到你家去。魏池举了举手上精美的糕饼盒子。
我又不吃糕点,你自己吃吧。
还有辽参!送给你家长辈正好。
魏大人,您可消停些嘞,抱着大包小包的,小心被人看到又说些这个那个的。
看来这闲言都传到锦衣卫那边去当谈资了,魏池只好撇撇嘴。
快走吧,一会儿到了点儿人更多了。胡杨林把魏池轰走了。
站在殿外的陈玉祥看到胡杨林瞧见自己了,但胡杨林似乎正因为瞧见她了才两巴掌把魏池拍走了。这举动令陈玉祥有些尴尬,似乎这个锦衣卫看透了自己那点小心思,一时间脸上真有点挂不住。
陈玉祥故作冷静,没有立刻回殿,做出要透透气的样子,想表明自己的举动和那个魏大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胡杨林隔着老远都瞧见了这姑娘红彤彤的脸,胡杨林暗自叹了一口气,心想:这真是孽缘啊!
王协山不紧不慢了喝了口茶:余大人尚且遭遇如此,老头子我如何不能存些念想!
周文元没有不臣之心,却不如两位王大人有涵养,他见到吕敬来回话便明白这些小皇帝不如他想得那般的糊涂软弱,心中便以最势利的方式权衡着起如何变个法子从余冕的死中捞些好处来。
第二日,便有人上疏建议召余冕之子进京任职,算是对余大人的抚慰。
到此,便有个别老大臣看不下去了,余冕的人品在朝中颇有佳评,虽他从不与人结党,但斯人已逝,竟然还有人算计着要拿他的后人做筹码,这当真是有些令人看不下去了。
已经离官的杨审筠甚至直接写了一封信痛骂了周文元一顿。周文元没有搭理他,却没料到杨审筠早料到他脸皮厚,命人抄了一份传给了京城的太学生,正恰逢大考,京城满是学子,一时间传的沸沸扬扬。
闹得不可开交之际,陈熵便只好求助魏池,魏池却正在被这件事情缠得焦头烂额。不为别的,正为他自己调入京城的两位学生:卫青峰、颜沛伟。这两位如今都是言官,正为着这个事情参周阁老呢。魏池知道周阁老是扳不倒的,但这两位上疏前并没找自己打过商量,如今可好,周阁老的人满朝都是,即刻吏部就发了令,要赶两位回去当县令了。
皇上,此刻唯有按兵不动,魏池认真的想了想:内阁本就负责国内各项大事,如今又没有真正的司礼监,余大人刚去,顾命大臣尚且难以与之抗衡,不如静观其变,待大考之前,时机到了,驳了内阁的意思,正好树立皇上的权威,又不至于太早与内阁对立。
要如何拒绝内阁的请求呢?陈熵明白魏池的意思,如今周文元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如果任由他把局搅乱,自己的皇帝还真是越发没有权威可言了。
魏池冷笑:按照齐律,官员应当回家丁忧三年,即便是要入京为官,那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啊!朕明白了!陈熵豁然开朗。
魏池内心却笑不起来,这个事情陈熵没想到尚且正常,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人那这个正当理由拒绝周文元的无理要求,可见朝堂的风气有多坏。这么多年,周阁老为了排除异己不遗余力,把内阁的人都换成了自己的人,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放过,先皇在其间是不是多有纵容?可这个恶果却要自己的幼子来吃,先皇是不是全然不曾想到呢?
陈熵有了底气,便全心着力大考去了。魏池出得宫来却还要为他的两个学生奔波,几经周折总算是说服荀秉超帮这个忙。
真是的,明明是两个比我大十多岁的人,却还要我来给他们操心。回到家,竟看到胡杨林在家里等他,问候之余,魏池忍不住对他抱怨。
你才是,明明是几十岁的人了,竟然到此刻还没吃饭,这才是要人操心。胡杨林没好气的看着他。
话说,你为何来找我?魏池一边张罗着吃饭,一边问。
今天是余大人出殡的日子,我本想与你一同去,谁知你竟然这会儿才回来。
我竟然忘记了。魏池突然感到惭愧。
原本下午是要到衙门办自己的差事,魏池赶紧让益清去告了假,匆匆吃了饭,换了衣裳同胡杨林赶了过去。余冕的厚葬很冷清,老仆人引着魏池和胡杨林去上了香,就独自去忙了。魏池看了看香炉里的香灰,苦笑:你看,通过不过十余人,以往总以为邪不胜正,可你看,如今周阁老权倾朝野,敢过来给余大人送行的不过就是这些人了。
时间不早了,等魏池和胡杨林祭拜完毕,老仆人便过来恭敬的行了个礼:两位大人,失礼了,我家大人要出殡了。
虽然许多人迫于周文元的压力不好出席,但既然是厚葬,皇上许了的礼节还是有的。宫内派来的仪仗整齐的排在简陋的余宅门口,显得格格不入,衣着隆重的军官抬起余冕简陋的棺椁放在御赐的外棺里。也许是不知不觉,魏池忘了自己想要隐藏的立场,跟着仪仗走出了狭窄的院巷,突然间,他被眼前的场景惊醒了。
不是太学生,不是朝臣同僚,当仪仗树起了于冕的名号,街上的百姓纷纷议论起来。
有一个人指着仪仗大喊起来:这是余青天,余大人呐!
这个声音就像是一发炮弹,在人群中炸响起来,纷纷的百姓中,关于余大人的呼声便传播开来。几乎只花了一瞬间,原本各自忙碌的百姓们自愿让出了一条路,悲戚的哭声便从人群中传了出来。随着仪仗的前行,街道两旁跪拜的百姓越来越多,跟着仪仗的队伍越来越长。
魏池!见魏池快要走出巷子了,胡杨林赶紧拉住了他:咱们还是别跟过去了。
魏池迟疑了片刻便被汹涌的人群挤到了一旁,绵延的队伍一直向着城门延伸过去,像是一股凄婉又永恒的力量。
...
187【正隆二年】
入秋不久朝廷便出了一件大事情,杨帆继一纸弹劾列举了林孝的十大罪状,对于那场弊案的描述尤其详细,朝野一时议论纷纷,消息传到学子们耳中更显得尤为的刺耳,甚至有学生表示准备临时退考。
林孝地位岌岌可危,但是林大人做了十年的尚书相信自己大风大浪都见过了,这一次还不是的腆着老脸赖着。
表面来看杨大人此举是顾命大臣一方主动发难,谁知到顾命大臣一方才是人人喊冤,杨大人此前并没和任何人商量,事到如今船开到了河心,谁都不知道该怎样办。周阁老心中明白是杨帆继一人之举,但还是借机把矛头指向了顾命大臣。荀大人内心一阵哀鸣,劝又没有用,只好硬着头皮顶上。可谁都没料到情况急变,陈熵没有给大家争吵的机会,直接一纸诏书让林大人回乡养老了,至于接任之人,既不是周阁老的人选也不是荀大人推举的人,小皇帝直接要求林孝的副职上任干活。
小皇帝的魄力让大家吃了一惊,虽然副职不过是林孝之类的奸猾之辈,但细想来却很有些智慧。这位大人姓李,名乾炀,年龄和林孝相当,应该做好了一辈子当副职的准备,这次机遇不由得让他喜出望外,顾不得派系相争了!赶紧好好干活稳固自己的职位才是!
于是,周荀二人暂时消停了,李大人开始认真干活。
局势大好,局外的人却猜测颇多,许多人都联想到了魏池,谁会相信一个小孩子能有这样的魄力?这主意肯定是魏池出的,原因很简单,魏池和林大人有仇啊!呵呵。
魏池冤屈啊,这件事情他真的半句话都没有插,可惜谁信呢?魏池苦笑。
苦笑的魏池还得继续给他的皇帝学生看奏折,陈熵哪里会知道朝臣背后议论魏池?心中还在期望魏师父表扬他呢。魏池感到陈熵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盯着自己,搞得他背上直发毛。
皇上,这次更换了李大人的举措甚好!如果换个礼部之外的人,难免水土不服,陷入派系之争,如今大考当前,此举英明。
魏师父过奖了!陈熵喜滋滋的点点头,心满意足的继续看奏疏了。
魏池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才看了没多少,觉得背上仍旧毛毛的,偷偷瞄了一眼,却看到陈公主的眼睛似乎只是不经意的向这边一瞟,过了一会儿,又偷偷瞄了一眼,陈公主的眼睛似乎又只是不经意的从自己头顶扫过,魏池把头埋得更低了,飞速的看着奏疏。魏池全力以赴,很快就把自己面前的一堆文件整理好了,又细细的吩咐给了吕敬,陈玉祥心不在焉,面前还留了一大堆。魏池行了个礼:皇上,臣下午还要去大理寺看案子,臣先告退了。
陈熵从奏疏中探出头点了点:把那包金花饼给魏师父带上,还有辽参。
啊,金花饼,魏池心向往之:那臣就告退了。
提了一包东西,走出大殿,正看到胡杨林在小门外的花园里呆站。
好东西,一会儿我让人送些到你家去。魏池举了举手上精美的糕饼盒子。
我又不吃糕点,你自己吃吧。
还有辽参!送给你家长辈正好。
魏大人,您可消停些嘞,抱着大包小包的,小心被人看到又说些这个那个的。
看来这闲言都传到锦衣卫那边去当谈资了,魏池只好撇撇嘴。
快走吧,一会儿到了点儿人更多了。胡杨林把魏池轰走了。
站在殿外的陈玉祥看到胡杨林瞧见自己了,但胡杨林似乎正因为瞧见她了才两巴掌把魏池拍走了。这举动令陈玉祥有些尴尬,似乎这个锦衣卫看透了自己那点小心思,一时间脸上真有点挂不住。
陈玉祥故作冷静,没有立刻回殿,做出要透透气的样子,想表明自己的举动和那个魏大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胡杨林隔着老远都瞧见了这姑娘红彤彤的脸,胡杨林暗自叹了一口气,心想:这真是孽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