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这薄姬,平时看不出来,一旦有了机会,也是绝对不会放过,该安排的倒是一个都没拉下。
  【而且薄太后在当时还算很长寿,文帝去世她都还活着。这就导致景帝登基时,上头有祖母薄太皇太后,中间有亲妈窦太后,旁边有原配薄皇后,各个都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主儿。
  景帝肯定是睡不踏实的。所以他的应对就是,不碰皇后,专心和其他女人生孩子。
  不睡,就不会有嫡子出生嘛。】
  刘邦高兴,这孙儿脑子还是很灵光的。后世要是都这么搞,怎么会有外戚的问题?!
  【过了两年,他终于熬走了自己的祖母,景帝以为自己终于能松口气了。
  但是,窦太后又跳了出来,想要搞兄终弟及。
  刘启:家人们,谁懂啊!】
  本来天幕出现,刘彻是很兴奋的,他还真以为是什么神仙降临,来保佑大汉江山,顺便给她点化一下,不说原地成仙好歹给个长生不老的方子吧?
  结果云朵聚集成天幕后,没看见什么仙神,而是传来了清脆的女生,配上他们一时没能理解的画面,讲的还都是他爹的事情?
  刘彻懵了。
  其他中朝官也懵了。
  这天幕就这么把陛下尤其是先帝的家事公之于众,他们该不该听啊?
  是他们能听的东西么?
  霍去病兴致勃勃的看着天幕上的画面,正在努力的理解中。
  一旁一向谨慎自持的卫青去拉拉他的衣袖。
  霍去病去发现,原来除了他,这建章宫上下只有陛下还在仰着头,其他人都自觉的低头俯首,表示自己不听了。
  霍去病撇撇嘴,对他舅舅使眼色:孩子想看,别拦我。
  【历史上对于窦太后如此偏爱自己的小儿子,有许多猜测,甚至觉得刘启有可能不是窦太后亲生子,不然怎么会偏心偏到胳肢窝去了?
  up不知真相如何,但是在《史记》里找到一句话:太后知帝弗善。
  窦太后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不是个善茬。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想拼命对小儿子好?
  我只想说,窦太后有没有看过《左传》啊,翻开第一篇不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么?】
  【显然,窦太后这种瞎搞的方式连他们自己家人都看过去了。
  窦太后的侄子,也是他们窦家在朝堂上的掌舵人窦婴,就脑子很清楚的去劝窦太后:汉法都是传长子长孙的,哪有搞兄终弟及的?
  窦太后很不高兴,于是把侄子窦婴,从允许进出宫中的名单上给划掉了。
  以后窦婴进宫都得提前打报告申请,大冤种了属于是。】
  窦婴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但刘彻听到他这个表叔父曾经这样表态过,还是感慨道:魏其侯真乃忠厚之臣也!
  【景帝一看这不行啊,于是赶紧把自己的长子刘荣拉出来,封为太子,省的老太太一天天想东想西的。顺便,把第十个儿子、刚四岁的刘彻立为胶东王,作为备份。
  但是,他只是立了太子,而没有把刘荣的生母栗姬顺便立为皇后。
  况且,立太子的同时,景帝越过了老二到老九,只封了老十刘彻为王爵。】
  刘邦:懂了,这个刘彻就是汉武帝是吧。
  刘启这个孙子能生啊,居然生了十四个儿子。
  【主要是,景帝其实不是多满意刘荣,而是先拉他出来占个位置,而且当时景帝还没开始着手废后。
  更重要的是,刘荣的生母栗姬,是个没有脑子的美丽废物。】
  刘启在上次天幕之后,就着手处理了所谓的七国之乱,窦婴与周亚夫等人对于晁错依旧活跃在朝堂还是很不满。奈何有天幕压在前面,他们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分。
  现在叛乱已平,正在处理善后事宜,没想到天幕居然再次出现了。
  【栗姬生的十分美丽,刘启早年当太子时很宠爱她,和她一起生了三个儿子,所以栗姬在刘启后宫中的地位是很稳固的。但是吧,她后面做的事情能看出来,这个栗姬的智商情商确实不太高。
  有一次,刘启生病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情绪都比较脆弱,很容易emo。刘启当时就很丧,想着太子都立了,就把栗姬叫过来,打算好好嘱托一番。
  我这次要是熬不过去了,你就好好当个皇太后,替我善待其他嫔妃子嗣,照顾这一家子。
  栗姬她,没有答应。】
  刘启:不是吧?
  他知道栗姬确实但是,难道是想趁机把他给气死然后直接当皇太后?
  也不至于用这种手段吧。
  【姐妹们,栗姬不仅没答应,还对那些嫔妃口出恶言。
  咱就是说,装也装的贤惠一点,先糊弄过去嘛。
  但栗姬就很头铁。
  刘启听得心都凉了。他还活着呢,栗姬都敢这么狂妄,要是他真死了,那栗姬还不得学吕后折磨戚夫人母子俩那样?所以景帝大概从那时候就在心里给栗姬母子判死刑了。】
  【景帝六年,在处理完七国之乱和后续的分割诸侯国,以及各种犒赏后,刘启再朝野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终于能够没有阻碍的先废薄皇后,再废太子刘荣,然后开始自己想要的布局。
  结果,窦太后又跳出来了。】
  汉武帝的中朝官们虽然一个个都低着头,但是耳朵可都竖着呢。
  毕竟,谁不爱八卦呢?
  现在他们才知道,先帝栗姬竟然说过这样的话,真是个蠢女人。
  【窦太后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一门心思的想把梁王刘武立为皇太弟。况且之前的七国之乱里,是梁王顶在前面,缠住了吴楚联军,消耗叛军的气势,有泼天之功啊!
  这又有血缘又有能力,不比你那些才几岁、十几岁的儿子们可靠?】
  【这一次,是景帝的另一个近臣袁盎出手了。
  袁盎问窦太后:太后您想立梁王,请问将来梁王过世后,又该立谁?
  窦太后不假思索:当然将皇位还给皇帝的儿子了。
  袁盎大声说道:那梁王的儿子呢?他们愿意吗?两家的后代必然会为皇位打起来。
  窦太后被问住了。
  然后袁盎趁热打铁:您老说殷道亲亲,您可知殷商的后人宋宣公,就是因为将王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想把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不干,两家五代人相残相杀,把宋国折腾散了架子。
  这个五代人相残相杀,让窦太后沉默了。
  刘武就此正式和储位无缘。】
  【那刘武能甘心?于是他派了刺客去刺杀这个袁盎。
  还不是一次两次,是连续派了十几波刺客啊!不弄死袁盎誓不罢休。
  咱也不知道梁王是怎么想的。是,袁盎死了,你是出了口气,但是人家一查就知道是你干的啊,你哥能放过你?非要作这个死?
  果然景帝知道后大怒,最后还是大臣们和姐姐馆陶公主居中调节,景帝才装模作样的原谅他,但也疏远了很多。】
  袁盎和刘武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所以中朝官们也不是很清楚。
  居然十几次?这梁王果然被宠坏了啊
  【这时候,刘启终于才排除了所有的阻碍,将刘彻立为太子,将他生母王娡立为皇后。】
  【刘彻立储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要单独拿出来说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馆陶公主。
  我记得up小时候,那时候流行的说法都是馆陶公主权势大,刘彻母子是小透明,刘彻能当太子全靠抱馆陶公主的大腿,因此他登基后对馆陶的女儿陈阿娇皇后也极尽纵容。】
  刘彻脸色一变,大声斥责道:一派胡言!
  【后来信息发达,史料也多了起来,于是又有一部分人走向另一个极端,说刘彻四岁就封王了,他从小就是景帝属意的人选,这一路上位跟馆陶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不可取。事实应该是综合起来的,刘彻确实在景帝的候选前列,但馆陶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前面说过,景帝没有嫡子,长子他也不是太满意。可有窦太后的压力在那里,只能先立长子,堵上悠悠众口。但是他肯定得有个备选啊,那备选选谁呢?
  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栗姬生的,中间从老四到老九是其他三个姬妾,而从老十刘彻到老十四,都被王氏姐妹包圆了,可见王氏姐妹入府后的盛宠。
  所以如果对老大不满意,那么老二老三这同母弟肯定不会考虑。
  其他的老四到老九,只能说更拉跨。
  老四是个结巴;老五小小年纪就骄奢淫逸;老六就是东汉刘秀的祖先,但母亲只是后宫侍女;老七人品不行,史书评价是巧佞卑谄;老八更是年轻轻就开始沉迷美色;老九更是重量级,正是那位有一百二十多个子孙,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