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可听到最后一句,她不由得愣住。对于现在尚且年轻的她而言。这是她没想过的角度。因此不由得转头看向上首的姐姐。
吕后皱着眉头,思索着天幕的话语。
确实,当她在下位的时候,需要联合功臣们一起保住盈儿的位置。可一旦登上了那至高之位,他们就变成了上位,是需要提防底下的人了。
【对了,惠帝登基之后,还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但是史记原文里记载的这段故事,却让我看的有点怪异。】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影像。
正是汉惠帝刘盈继位不久。萧何病逝,曹参继任为相国。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zhú),被任命为中大夫。
空旷肃穆的大殿之上,年轻的君主神色郁郁,看着眼前桌案上的成堆的竹简奏疏,皱眉紧皱。
刘盈暗自想到:这曹参当了相国之后,怎么成日里只知道喝酒,不理政事?难道是欺负朕年轻不管是么?!
想到这里,刘盈抬头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自然拱手应是。
等到了休沐之时,曹窋回到了家里,闲暇时陪着父亲,眼看父亲心情还不错,于是假装不经意的问道:听说父亲前日又喝的大醉,可要当心身体才是。
曹参摆摆手,不在意的说:为父心里有数。
说到这里,曹参又长叹一声:你以为这个相国是那么好当的?不知多少姻亲故旧来请托人情,不如把他们灌醉了,让他们开不了口。
曹窋惊讶的张了张嘴,一时无语。但想到皇帝的神色,还是把话说了出来:无论如何,父亲也不能在政事上有所懈怠。父亲是大汉的相国,天下万事系在父亲一人身上,若是父亲都不理政事,那让皇帝陛下该怎么办呢?
曹参听了这话,却脸色突变,勃然大怒,立刻吩咐左右,把曹窋拉了下去,打了曹窋二百板子。
自然,这打板子也不过是做做样子,不然别说是两百板子,就是二十板子,也能把曹窋给打残废了。
曹参看着眼前这个稚嫩的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这个逆子应该过问的。
这件事自然瞒不过惠帝刘盈,到上朝的时候,刘盈便语气不善的对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早有准备,立刻摆足了姿态,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
搁这等着我呢是吧!
不过他还是回答道: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浑然不觉刘盈的怒意,继续问道: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这次刘盈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你不如萧何。
曹参不怒反喜,劝诫道: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刘盈:
家人们,谁懂啊,好无语啊。
但刘盈明白他的意思,重点就是那句:垂拱而治。
他沉默了半晌,才长叹一口气,回道:好好好。您好好休息吧!
影片播放完毕。萧何府中一片寂静。
大家不由得把目光望向了坐在萧何身边的曹参。
其实曹参与萧何一直有些小矛盾,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两人身为刘邦手下数一数二的文物重臣,自然明白两个人若是真的冰释前嫌,亲亲热热,那才是自寻死路,因此双方就默契的把这份矛盾给放大了,造成一种素来不和的局面。
曹参原本是在齐国给刘肥当相国,这次是恰好进京述职,才遇到这个天幕。
此等大事,也顾不得平日里那些弯弯绕了,大家一起摒弃前嫌,想先商量出个所以然了。
毕竟都是老乡嘛。
可现在真是越听越觉得心惊。也不知天下人知道了天幕所诉说的点点滴滴后,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重要的是,宫里那两位,会有什么样的应对。
【这段故事里,惠帝跟曹窋抱怨的时候,原文说的是岂少朕与,孩视陛下,算是比较重的指责了。但曹参依旧毫不畏惧,整出了萧规曹随这个典故,惠帝也忍了下来。而吕后,更是清楚功臣的作用与他们的政治能量,因此一直以安抚、制衡为主。
所以在惠帝死前,功臣勋贵与吕后之间,都是相安无事甚至鼎力支持的。】
曹参的这个故事,自然让吕后心头不快。刘盈再荏弱,也是她唯一的宝贝儿子,朝中大臣如此轻视他,全然不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皇帝!
吕嬃也愤愤然:这些老家伙,怎么之后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了!
【但是惠帝死了,没有嫡子,几个庶子也都刚断奶,刘氏大宗代表的皇权一下变得岌岌可危,十分微弱。吕后这时候在重新构筑平衡,她不仅对外地诸侯掺沙子,对朝廷执掌大权的勋贵们也是一步步的收拢权力,收归到吕氏子弟身上,就是觉得吕氏子弟最起码会拼死保护刘盈的血脉。
所以她一开始把王陵赶走,让审食其担心丞相,后来遗诏里更是直接让吕产担任相国,打破了功臣集团对于相权的垄断。
这才是彻底动到了勋贵的命根上,把功臣集团推到了皇权和吕家的对立面。
想把我们踢出三方制衡里?门都没有!
于是,一改刘邦去世后他们极力支持正硕,这回他们在周勃平陈的带领下,愿意参与进诸吕与外地诸侯的斗争,希望能够重新上牌桌。】
啊?跪坐在吕禄身旁,一直不说话的一个年轻人懵了,正是吕产。
他他还能当相国?二十年后他这么厉害的么?
倒是吕后轻叹了一声:我吕家,后继无人啊。
一句话,让三个男人羞愤难当。
这不就是说他们哥儿仨没能力么?虽然确实跟父祖辈想必,他们是差得远。
【再来谈谈外地诸侯。
吕后去世前天下诸侯的形势已经分析过了,但还有两点up想强调一下。
一个是吕后虽然封了刘盈一脉三个封国,吕家三个封国,但刘盈的儿子太小了,吕家更是没有出去就藩,所以这就导致他们虽然名义上占了,但其实对封国的掌控力很弱,只有鲁元公主的儿子那个鲁国还算正常,这些不足以起到吕后设想的压制周围藩国,拱卫中央皇室的作用。】
说什么压制周围藩国,拱卫中央皇室,说到底,还是他们皇室不够强大!
吕后想着刘盈恳求自己不要杀弟弟的样子,心下不由得再次哀叹。
难道她扶持自己的儿子,真的错了么?
未来,她和吕家,到底何去何从?
【另一方面,就是封国的划分了。
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封了七个诸侯王,虽然诸侯王来来回回有变动,但实际上他们的封国地方仍然和战国时期的六国格局大差不差,六国贵族后裔的掌控没有被完全打破,天下实际上还是分散的状态。
刘邦去世后,吕后治政的十几年间,通过多次的拆分、改封等复杂操作,已经把这些封国的势力范围给打破了。比如天下第一强藩齐国,就至少被割去了城阳、济南、琅琊三郡,各自成藩,所以外地的诸侯里,齐国也是对吕后最不满的。】
刘邦脑中默默回想了一下齐国的地图,也不由得赞同吕雉的做法。如果自己是她,肯定也不容许外边有这么强大的藩国存在。
【终于,以齐藩为代表的刘氏小宗,和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在都对刘氏大宗这个皇权不满的情况下,走到了一起。
诸吕之乱正式爆发。】
来了!
长乐宫里的人都打起精神,倒要听听自己家是怎么覆灭的。
【吕后一死,这三方就像是已经拉满的弓箭,三方势力互相提防,陷入了猜疑链中。大家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先出手,也都害怕对方会先出手。
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大家想的都是先下手为强。】
【吕后临死前说过: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
这个恐为变,是说大臣恐怕会作乱,可能会作乱,让他们小心防守。但是吕禄吕产这两个兄弟呢,就理解成了大臣即将要作乱,马上要作乱,他们吕氏立刻就要遭到清算了!
吕后皱着眉头,思索着天幕的话语。
确实,当她在下位的时候,需要联合功臣们一起保住盈儿的位置。可一旦登上了那至高之位,他们就变成了上位,是需要提防底下的人了。
【对了,惠帝登基之后,还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指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但是史记原文里记载的这段故事,却让我看的有点怪异。】
天幕上再次出现了影像。
正是汉惠帝刘盈继位不久。萧何病逝,曹参继任为相国。曹参有个儿子叫曹窋(zhú),被任命为中大夫。
空旷肃穆的大殿之上,年轻的君主神色郁郁,看着眼前桌案上的成堆的竹简奏疏,皱眉紧皱。
刘盈暗自想到:这曹参当了相国之后,怎么成日里只知道喝酒,不理政事?难道是欺负朕年轻不管是么?!
想到这里,刘盈抬头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自然拱手应是。
等到了休沐之时,曹窋回到了家里,闲暇时陪着父亲,眼看父亲心情还不错,于是假装不经意的问道:听说父亲前日又喝的大醉,可要当心身体才是。
曹参摆摆手,不在意的说:为父心里有数。
说到这里,曹参又长叹一声:你以为这个相国是那么好当的?不知多少姻亲故旧来请托人情,不如把他们灌醉了,让他们开不了口。
曹窋惊讶的张了张嘴,一时无语。但想到皇帝的神色,还是把话说了出来:无论如何,父亲也不能在政事上有所懈怠。父亲是大汉的相国,天下万事系在父亲一人身上,若是父亲都不理政事,那让皇帝陛下该怎么办呢?
曹参听了这话,却脸色突变,勃然大怒,立刻吩咐左右,把曹窋拉了下去,打了曹窋二百板子。
自然,这打板子也不过是做做样子,不然别说是两百板子,就是二十板子,也能把曹窋给打残废了。
曹参看着眼前这个稚嫩的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这个逆子应该过问的。
这件事自然瞒不过惠帝刘盈,到上朝的时候,刘盈便语气不善的对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早有准备,立刻摆足了姿态,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
搁这等着我呢是吧!
不过他还是回答道: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浑然不觉刘盈的怒意,继续问道: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这次刘盈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你不如萧何。
曹参不怒反喜,劝诫道: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刘盈:
家人们,谁懂啊,好无语啊。
但刘盈明白他的意思,重点就是那句:垂拱而治。
他沉默了半晌,才长叹一口气,回道:好好好。您好好休息吧!
影片播放完毕。萧何府中一片寂静。
大家不由得把目光望向了坐在萧何身边的曹参。
其实曹参与萧何一直有些小矛盾,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两人身为刘邦手下数一数二的文物重臣,自然明白两个人若是真的冰释前嫌,亲亲热热,那才是自寻死路,因此双方就默契的把这份矛盾给放大了,造成一种素来不和的局面。
曹参原本是在齐国给刘肥当相国,这次是恰好进京述职,才遇到这个天幕。
此等大事,也顾不得平日里那些弯弯绕了,大家一起摒弃前嫌,想先商量出个所以然了。
毕竟都是老乡嘛。
可现在真是越听越觉得心惊。也不知天下人知道了天幕所诉说的点点滴滴后,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重要的是,宫里那两位,会有什么样的应对。
【这段故事里,惠帝跟曹窋抱怨的时候,原文说的是岂少朕与,孩视陛下,算是比较重的指责了。但曹参依旧毫不畏惧,整出了萧规曹随这个典故,惠帝也忍了下来。而吕后,更是清楚功臣的作用与他们的政治能量,因此一直以安抚、制衡为主。
所以在惠帝死前,功臣勋贵与吕后之间,都是相安无事甚至鼎力支持的。】
曹参的这个故事,自然让吕后心头不快。刘盈再荏弱,也是她唯一的宝贝儿子,朝中大臣如此轻视他,全然不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皇帝!
吕嬃也愤愤然:这些老家伙,怎么之后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了!
【但是惠帝死了,没有嫡子,几个庶子也都刚断奶,刘氏大宗代表的皇权一下变得岌岌可危,十分微弱。吕后这时候在重新构筑平衡,她不仅对外地诸侯掺沙子,对朝廷执掌大权的勋贵们也是一步步的收拢权力,收归到吕氏子弟身上,就是觉得吕氏子弟最起码会拼死保护刘盈的血脉。
所以她一开始把王陵赶走,让审食其担心丞相,后来遗诏里更是直接让吕产担任相国,打破了功臣集团对于相权的垄断。
这才是彻底动到了勋贵的命根上,把功臣集团推到了皇权和吕家的对立面。
想把我们踢出三方制衡里?门都没有!
于是,一改刘邦去世后他们极力支持正硕,这回他们在周勃平陈的带领下,愿意参与进诸吕与外地诸侯的斗争,希望能够重新上牌桌。】
啊?跪坐在吕禄身旁,一直不说话的一个年轻人懵了,正是吕产。
他他还能当相国?二十年后他这么厉害的么?
倒是吕后轻叹了一声:我吕家,后继无人啊。
一句话,让三个男人羞愤难当。
这不就是说他们哥儿仨没能力么?虽然确实跟父祖辈想必,他们是差得远。
【再来谈谈外地诸侯。
吕后去世前天下诸侯的形势已经分析过了,但还有两点up想强调一下。
一个是吕后虽然封了刘盈一脉三个封国,吕家三个封国,但刘盈的儿子太小了,吕家更是没有出去就藩,所以这就导致他们虽然名义上占了,但其实对封国的掌控力很弱,只有鲁元公主的儿子那个鲁国还算正常,这些不足以起到吕后设想的压制周围藩国,拱卫中央皇室的作用。】
说什么压制周围藩国,拱卫中央皇室,说到底,还是他们皇室不够强大!
吕后想着刘盈恳求自己不要杀弟弟的样子,心下不由得再次哀叹。
难道她扶持自己的儿子,真的错了么?
未来,她和吕家,到底何去何从?
【另一方面,就是封国的划分了。
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封了七个诸侯王,虽然诸侯王来来回回有变动,但实际上他们的封国地方仍然和战国时期的六国格局大差不差,六国贵族后裔的掌控没有被完全打破,天下实际上还是分散的状态。
刘邦去世后,吕后治政的十几年间,通过多次的拆分、改封等复杂操作,已经把这些封国的势力范围给打破了。比如天下第一强藩齐国,就至少被割去了城阳、济南、琅琊三郡,各自成藩,所以外地的诸侯里,齐国也是对吕后最不满的。】
刘邦脑中默默回想了一下齐国的地图,也不由得赞同吕雉的做法。如果自己是她,肯定也不容许外边有这么强大的藩国存在。
【终于,以齐藩为代表的刘氏小宗,和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在都对刘氏大宗这个皇权不满的情况下,走到了一起。
诸吕之乱正式爆发。】
来了!
长乐宫里的人都打起精神,倒要听听自己家是怎么覆灭的。
【吕后一死,这三方就像是已经拉满的弓箭,三方势力互相提防,陷入了猜疑链中。大家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先出手,也都害怕对方会先出手。
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大家想的都是先下手为强。】
【吕后临死前说过: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
这个恐为变,是说大臣恐怕会作乱,可能会作乱,让他们小心防守。但是吕禄吕产这两个兄弟呢,就理解成了大臣即将要作乱,马上要作乱,他们吕氏立刻就要遭到清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