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朱棣长叹一声:贼势已成,而国事糜烂,我皇明
  [秦良玉去见了巡抚,说可以用她的名义去调集两万溪峒的士兵,她愿意出一半粮饷,只求朝廷支持另一半。]
  崇祯从继位开始,每天都陷入在没钱的恐惧中,不论文武,只要是带兵的都跟他哭穷要钱,现在听到秦良玉能这样体会朝廷的难处,他眼圈都红了:秦爱卿果然是忠臣良将啊!
  [然而巡抚就两个字:没钱!]
  崇祯:混账!仙子快告诉他这巡抚是谁!
  [事情说到这份上,秦良玉也没办法,两万人的粮饷可不是小数目,她又不像别的将领公然喝兵血吃空饷,能拿出一半已经很对得起大明了。
  只能说,大明从上到下都烂了,所以活该亡了。]
  嘶--茶馆内外,楼上楼下,大家齐齐的倒吸一口冷气。
  虽然大家平时骂朝廷的不少,可现在还在京城待着安然无恙的,都是生活还算有保障的。即便前面说过大明会亡,可也以为得很久呢。
  毕竟破船还有三千斤钉子,大明再坚持个几十年不成问题吧?结果听着意思,竟然就最多十几年?
  大家面面相觑,不敢随便说话。
  [秦良玉回到了家乡,此后几年她依然在关注着形势,希望能为大明效力。比如崇祯十六年时,她上呈了全四川形势书,建言守十三个重要关隘。可此时的大明已经基本瘫痪,四川布政使司已经无兵可派了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再度进入四川。此时的他已经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军阀了,大军长驱直入,攻克夔州、成都,到处招降土司,打算建立有效统治。
  秦良玉这时已经七十岁了,除了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战死沙场,两个侄子重伤不治,就连儿媳也在崇祯六年战死,儿子在十五年战死于襄阳。]
  秦良玉一时如遭雷击,往后踉跄了几步,张凤仪赶紧过来扶住自己的婆婆,担忧的说:太太
  秦良玉征战沙场多年,早已经看淡了生死,可骤然听闻亲人全都殉国,一时也觉得悲痛万分。可她到底是个巾帼豪杰,顿了两顿就缓了过来,侧过脸,便见到自己的儿媳一脸惊慌,她苦笑着摇摇头,示意自己没事儿,然后问道:好孩子,怕么?
  张凤仪一愣,意识到天幕说她三年后就要战死殉国了,她一时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母,想起了感情和美的丈夫,还有两个尚在稚龄的儿子
  良久,她的眼神坚定起来,对秦良玉道:如今国事倾颓,而我能为国尽忠,又有什么可怕的!
  秦良玉没有说话,只是慈爱的抚摸着张凤仪的鬓发,良久无言。
  [这个孤独的老封君对部下说:我兄弟都战死沙场了,我虽然是一个妇人,但受国恩二十年,即使到现在这个地步,也敢与贼势不两立!]
  [大明灭亡后,南方的士人又拥立了宗室继位,以图抗清,史称南明。]
  朱元璋心里涌出一股欣慰,若是能像依托长江,弄出个南北朝的局面也行啊。
  [但是江南士大夫什么德行大家也清楚了,这个时候了他们还是在搞内斗,宗室就拥立了两三个。]
  朱元璋:
  想他起家的班底就是淮西武将和浙东勋贵,怎么经过了一整个大明,这两个地方还越来越拉胯了呢。
  丢人现眼的玩意儿!
  [但不管是隆武帝还是永历帝,都派人去对秦良玉加以高位厚封,足以见这位巾帼英雄的忠义之名与统兵之能。
  永历二年,秦良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
  葛嫩娘痴痴的听着天幕,像是跟着秦良玉走完了她艰难却豪迈的一生,得知她的死讯,竟然忍不住潸然泪下。
  七十多岁的武将,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可葛嫩娘却依旧很悲痛。
  毕竟古往今来,这世间只有一个秦良玉!
  秦良玉本人却淡然的多,她扯了扯嘴角,自嘲的笑道:七十四,为娘比你们都有福气。
  张凤仪却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心里苦的很。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过一句诗,up主觉得用来形容秦良玉是合适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总有一些人如星辰一般闪耀其中,熠熠生辉。他的名字与事迹也代代流传,争相传颂。如秦皇汉武等帝王,如卫霍李岳等将帅,还有些如祖冲之、孙思邈等对华夏有杰出贡献的翘楚。]
  孙思邈正好在今年受召回到长安,给李世民请脉,毕竟今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大家都怕陛下有个三长两短,那大唐的天就塌了。
  没想到竟然从天幕上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一向淡然、不求功名利禄的小老头也不禁激动的面色泛红,得意的捋了捋胡子。
  看来自己做的事对的!他重重的拍了拍手边正在编写的《千金要方》,想着要如何更尽善尽美些,流传后世才不会误人子弟。
  朱元璋疑惑的问:祖冲之是谁?
  殿内重臣互相看看,都是一脸懵逼,最后还是刘伯温起身回禀道:回陛下,祖冲之乃是南朝刘宋时人,在天文、历法方面颇有建树,曾编撰过《大明历》。
  嗯?大明历?
  刘伯温小声解释道:刘宋孝武帝曾以大明为年号。
  朱元璋一甩袖子,没接话茬,转而问道:这祖冲之必是有过人之处了。
  刘伯温有些为难,他知道祖冲之也是因为史书上有关历法的介绍中提到的。这祖冲之又不是什么学问大家,他哪里知道的那么详细?
  仔细回想了一下史书中的记载,他硬着头皮道:陛下,祖冲之定过圆周盈数,以及密率和约率,都极为详实。便是现下制造量器,也都用的他老人家的数据。
  朱元璋点点头:这就是了,算学还是很重要的。
  他心里盘算着,当下大家都只关注程朱理学,科举也是考策论文章,可天幕明显不喜这些士大夫,觉得他们许多人只会空谈误国,不然就是当个蠹虫。
  既然天幕暗示了算学了,要不要把这个加在科举里?
  他心里还在琢磨这件事,天幕依然在播放着。
  [而秦良玉便是万千星辰中的一颗!
  她作战勇猛果敢,为人开朗明理,更重要的是心中存着一股忠义的浩然之气。
  在明末这个需要充斥着压迫女性的理学社会,秦良玉以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认可,实在是女性楷模。
  只能说幸而她是苗族,不然被裹了畸形的小脚,还如何能领兵作战?怕是也要如那些汉家女子一般,顺了那些臭男人的意,一辈子被束缚在闺阁之中,郁郁不得志了。]
  秦始皇和唐太宗都不明白裹脚是什么意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何能轻易损毁?
  便是女子也不能学那些蛮夷打耳洞!更遑论把脚变得畸形?简直莫名其妙。
  整个明朝时空的男人,脸色却很难看。
  朱元璋对天幕一直很尊重,毕竟要说辅佐自己登顶帝位,成就大业,天幕怕是第一功臣了。就算是天幕对他的批评,他也当成了很珍贵的谏言,事后反复思量。
  现在竟然也一同被归为臭男人了?
  他神色不虞,问道:现今民间女子
  李善长立刻回答:回陛下,女子裹脚的情况很少,且多为风流放荡之处。另外,据臣所知只是让脚变得纤细秀丽,并并没算畸形。
  天可怜见,他有朝一日竟然在这大殿上和皇上讨论女子的脚!中年老国公自己都觉得臊得慌。
  朱元璋翻了个白眼,声音更冷了:好好说话,你磕巴个什么劲。再有,只是据你所知?你就没亲眼见过?
  朝廷官员不能狎妓,就算见过他也不敢承认啊,只能下跪辩解。
  朱元璋懒得听,这些东西一个个的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现在懒得计较。
  思忖片刻,他缓缓开口道:现在天下方才安定,自然奢靡享乐的人不多,可二百多年过去,必是穷奢极欲!观天幕所言,乃是官宦人家、甚至平民女子也要裹脚,不良于行。
  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简直荒唐!平民女子平日里需操持家务,甚至下地干活,若是都裹脚,收成怎么办,孩子怎么管教?即刻下旨,严令禁止裹脚,风尘女子也不行!以后都不行!
  他眼神一一扫过众人,见有几个神色间颇不以为然,觉得陛下小题大做,管的太宽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诸位爱卿都是朕的肱股之臣,大家读书习武,除了功名富贵、报效朝廷之外,就没想过自己的身后名么?朕在这里提醒一句:后世女子颇有发言权,可别让她们指着名字骂你们!
  众人虽然心思各异,可到了这份上,也只能端正了神色,齐齐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