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不能怪他这样咬牙切齿,实在是因为奢安之乱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平定!
虽然主谋奢崇明、安邦彦他们死了好几年了,可西南的大小土司闹个没完,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完没了。
他本来还十分疑惑这些土司哪儿来的胆子,原来竟是因为怕自己当不成土皇帝了!
要不他先下旨安抚一下,加恩于他们?不是他不孝,不按照祖宗的方略走,主要是陕西的民变和东虏更重要。
[他们起兵后,不顾一切手段的贿赂拉拢其他的吐司,还散布谣言说朝廷要借此机会大举讨伐他们苗府各个土司,好改土归流。
这些吐司不管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不甘于失去自己的世袭职位,也都跟着一起闹起来,波及了西南四省四十八支大小部落!
当然,奢崇明也派人带重礼去见秦良玉,想要和大名鼎鼎的白杆兵结盟。]
张凤仪自然知道自己的婆婆不会做背叛朝廷的事情,可改土归流这个原因她是第一听说,心里微微有些疑惑:白杆兵战功赫赫,又是土司出身,说白了就是他们一家子的私兵,难道婆婆不怕朝廷卸磨杀驴么?
她虽然也是能带兵杀敌的女中豪杰,但政治的事情她不懂,也接触不到,只能扭头去看秦良玉。
秦良玉依旧专门的看着天幕,却察觉到了她的目光,淡然的说道:说句僭越的话,若我为君主,也断然不会容忍这些国中之国。其实那些土司又何尝不知呢?只不过舍不得家族的荣华富贵,所以少不得也要跟着闹一闹,以为说不定朝廷就会退步呢?
张凤仪略一思索,点点头道:尤其朝廷现在是多事之秋,不仅是东虏嚣张,陕西的民变也愈演愈烈。而且我听说,今年陕西的旱灾比去年还严重,说不得流民会进一步壮大
秦良玉终于收回目光,转头看张凤仪,眼神如箭矢一般锋利而坚定,她沉声道:所以我们更不能乱!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便是真有那么一天,凭着我的功劳和白杆兵的威名,朝廷也不会亏待咱们家。
可若是为着自己的私心,在这个节骨眼上捅上一刀,以为朝廷焦头烂额之下能讨到便宜,那就是对不起读过的圣贤书,对不起被东虏欺辱的百姓,该受天谴!
太太张凤仪听到秦良玉的话,感觉她婆婆的身姿又高大了几分。
怪不得朝廷会封她为忠贞侯,果然恰当。
[秦良玉忠心耿耿,当然不可能被收买,她斩杀了使者,派自己的弟弟秦民屏和侄子,带四千人进驻南坪关,堵住叛军的归路,自己则带着六千人去援救被围困的程度。
秦良玉真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她从石柱到成都这两个月,一路上共经历了大小百余战,击杀叛军一万多,走一路就收复一路城池。
到了成都后,又汇合其他援军一起,大败叛军,解了成都之围。秦良玉又安排秦民屏攻克了几个重要关隘,收复了重庆。
此后,官兵和白杆兵一起连战连捷,步步逼退奢崇明,最终杀进了他的老巢永宁,捣毁了他们自立的小朝廷,而奢崇明也兵败自杀。]
[虽然叛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但主谋死了,算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朝廷的封赏也很快下来。
朝廷将石柱宣慰使的世袭职位还给了她儿子马祥麟,而任命秦良玉为都督佥事、充都督同知总官兵。
说实话,这算是明升暗降,因为这个总官兵只是相当于一个待遇,没有指明具体的地区,也就说明秦良玉没有实际的兵权。
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虽然只是一个挂衔的虚职,可这代表了秦良玉不再是一个替儿子搭理家业的老母亲,而是一个获得认可的朝廷将官!
更何况,她在白杆兵中威望日隆,怎么可能没有实权呢?]
秦良玉也发自内心的笑起来。
是啊,她是大明的官员,能名正言顺的替征战沙场的将军!
【作者有话说】
今晚这章差点难产了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1章 番外秦良玉4
◎何必将军是丈夫◎
[而且秦良玉也不是一味的愚忠,她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明末时以文驭武已经发展到了如宋朝一般疯癫的程度,没有什么尊严,一二品的武官甚至要给七品县令下跪问安。
秦良玉是武将,还是土司武将,更是一个土司女将军,简直debuff叠满,这些年领兵的过程,中间不知道和统兵的文官、甚至其他的武官有多少龃龉。]
秦良玉不知道debuff是什么东西,但是听到天幕能体察到她的艰辛,心中一股暖流涌过。
有些话,她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不方便说,只能憋在心里。
她知道,就算别人尊敬她,推崇她,就算白杆兵视她为主,可不论这些好的还是坏的心思,她都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异类。
长路漫漫,放眼望去,实在孤单。
[比如天启三年,秦良玉就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我带着兄弟侄子出战,先后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有些将领,连贼兵的面都没见过,就来离间我们君臣。他们平时吹的厉害,可真的面对敌人就立刻望风而逃。
而且他们还有一种歹毒的心思,就是自己逃了输了,就怕别人能赢,显得自己无能。
比如总兵李维新,在渡河一战中失败,先跑回了军营。结果等我打完了回营的时候,他竟然不让我进去!
说完了自己的委屈,最后秦良玉调侃道:以六尺身躯的男人,去忌妒我一个巾帼妇人,夜深人静时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应该羞愧至死。]
哈哈哈,说得好!茶馆二楼的包间中,葛嫩娘拍着巴掌,肆意笑了起来。
她本是将门出身,自幼也习得一些弓马武艺,只可惜父亲战败,全家获罪,而她也在逃难时和家人走散,入了烟花之地。
所幸遇到了现在的夫君孙临,替她赎身后娶了她做侧室,她才算爬出了那泥淖污坑。现下,她就是陪孙临来京城办事,这日正是上街采买,来茶楼歇脚。
身旁的婢女唯恐她声音传出去惹了麻烦,小声哀求:夫人,楼下可坐着三教九流的大男人,惹恼了他们事小,冲撞到了您可怎么好?
葛嫩娘笑着摇摇头,这丫头的胆子还真是比针眼儿大不了多少。不说别的,当年老鸨子逼她卖身,那些龟公都打不过她,才同意她只卖艺。虽说老鸨子也不是真的服软了,而是想法子给她卖个更高的价钱,可也说明她功夫不错。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娇如莲花般的纤细小脚,眉宇间充斥着一股化不开的郁气。若是若是那番变故,她也一定会像秦将军一般上阵杀敌,成就英名!
想到那些色厉内荏的臭男人,她眉毛一挑,高声说道:怕什么,难道秦将军说的不是实情?就有那么一股子人,自己掉在泥潭里站不起来,也不许别人爬出去,仿佛这样就能掩盖他们的昏庸怯懦,国家就败坏在这些人手里!
葛嫩娘的声音在热闹的茶馆里传的不算远,可正下方土财主几桌都听的清楚。
秦良玉上疏说的是总兵,葛嫩娘直接范围扩大到整个男性败类--毕竟除了秦良玉,也没有其他女性出仕了。
簪花士子虽不是武人,可心里不自觉对号入座,觉得楼上那妇人就是在骂他们这些读书当官的哦,他也是官员预备役嘛。因此涨红了脸,想要理论一番,可他连对方面都不见不到,难道要他和一妇人大声嚷嚷起来?
憋了半天,只能咬牙切齿的嘟囔着: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圣人的话半点不错!
如果有真正的大儒听到,必是要纠正他圣人原意并非如此的,可千百年来人们早已把经给念歪了,圣人原意如何,便不重要了。
[天启收到了奏折,或是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或是单纯安抚她代表的白杆兵,总之天启下诏文武大臣对秦良玉要以礼相待,不得猜忌。
秦良玉靠着自己的政治智慧赢得了表面的尊重,只是这份尊重也很沉重。很快,天启四年,她的弟弟秦民屏在随巡抚对战另一个叛兵头子安邦彦时,先胜后败,奋战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虽然突围却也身受重伤。
至此,秦良玉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已经全部殉国。]
秦良玉的家事崇祯都知道,可此刻听着天幕娓娓道来,他再一次被触动了心肠,感慨道:秦卿一家,满门忠烈啊。
西南土司尚且知道报国杀敌,其他那些世受国恩的满朝文武不知道在干什么!想起被奴酋黄台吉兵临城下的奇耻大辱,崇祯的眉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满脸阴沉。
[崇祯三年,清军大举入关,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京郊三大营早就荒废了,糜烂的不成样子,吃空饷甚至多达□□成,还尽是些疏于操练的老弱残兵,如何能打仗?
虽然主谋奢崇明、安邦彦他们死了好几年了,可西南的大小土司闹个没完,简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完没了。
他本来还十分疑惑这些土司哪儿来的胆子,原来竟是因为怕自己当不成土皇帝了!
要不他先下旨安抚一下,加恩于他们?不是他不孝,不按照祖宗的方略走,主要是陕西的民变和东虏更重要。
[他们起兵后,不顾一切手段的贿赂拉拢其他的吐司,还散布谣言说朝廷要借此机会大举讨伐他们苗府各个土司,好改土归流。
这些吐司不管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不甘于失去自己的世袭职位,也都跟着一起闹起来,波及了西南四省四十八支大小部落!
当然,奢崇明也派人带重礼去见秦良玉,想要和大名鼎鼎的白杆兵结盟。]
张凤仪自然知道自己的婆婆不会做背叛朝廷的事情,可改土归流这个原因她是第一听说,心里微微有些疑惑:白杆兵战功赫赫,又是土司出身,说白了就是他们一家子的私兵,难道婆婆不怕朝廷卸磨杀驴么?
她虽然也是能带兵杀敌的女中豪杰,但政治的事情她不懂,也接触不到,只能扭头去看秦良玉。
秦良玉依旧专门的看着天幕,却察觉到了她的目光,淡然的说道:说句僭越的话,若我为君主,也断然不会容忍这些国中之国。其实那些土司又何尝不知呢?只不过舍不得家族的荣华富贵,所以少不得也要跟着闹一闹,以为说不定朝廷就会退步呢?
张凤仪略一思索,点点头道:尤其朝廷现在是多事之秋,不仅是东虏嚣张,陕西的民变也愈演愈烈。而且我听说,今年陕西的旱灾比去年还严重,说不得流民会进一步壮大
秦良玉终于收回目光,转头看张凤仪,眼神如箭矢一般锋利而坚定,她沉声道:所以我们更不能乱!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便是真有那么一天,凭着我的功劳和白杆兵的威名,朝廷也不会亏待咱们家。
可若是为着自己的私心,在这个节骨眼上捅上一刀,以为朝廷焦头烂额之下能讨到便宜,那就是对不起读过的圣贤书,对不起被东虏欺辱的百姓,该受天谴!
太太张凤仪听到秦良玉的话,感觉她婆婆的身姿又高大了几分。
怪不得朝廷会封她为忠贞侯,果然恰当。
[秦良玉忠心耿耿,当然不可能被收买,她斩杀了使者,派自己的弟弟秦民屏和侄子,带四千人进驻南坪关,堵住叛军的归路,自己则带着六千人去援救被围困的程度。
秦良玉真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她从石柱到成都这两个月,一路上共经历了大小百余战,击杀叛军一万多,走一路就收复一路城池。
到了成都后,又汇合其他援军一起,大败叛军,解了成都之围。秦良玉又安排秦民屏攻克了几个重要关隘,收复了重庆。
此后,官兵和白杆兵一起连战连捷,步步逼退奢崇明,最终杀进了他的老巢永宁,捣毁了他们自立的小朝廷,而奢崇明也兵败自杀。]
[虽然叛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但主谋死了,算是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朝廷的封赏也很快下来。
朝廷将石柱宣慰使的世袭职位还给了她儿子马祥麟,而任命秦良玉为都督佥事、充都督同知总官兵。
说实话,这算是明升暗降,因为这个总官兵只是相当于一个待遇,没有指明具体的地区,也就说明秦良玉没有实际的兵权。
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虽然只是一个挂衔的虚职,可这代表了秦良玉不再是一个替儿子搭理家业的老母亲,而是一个获得认可的朝廷将官!
更何况,她在白杆兵中威望日隆,怎么可能没有实权呢?]
秦良玉也发自内心的笑起来。
是啊,她是大明的官员,能名正言顺的替征战沙场的将军!
【作者有话说】
今晚这章差点难产了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1章 番外秦良玉4
◎何必将军是丈夫◎
[而且秦良玉也不是一味的愚忠,她是一个很有政治智慧的人。明末时以文驭武已经发展到了如宋朝一般疯癫的程度,没有什么尊严,一二品的武官甚至要给七品县令下跪问安。
秦良玉是武将,还是土司武将,更是一个土司女将军,简直debuff叠满,这些年领兵的过程,中间不知道和统兵的文官、甚至其他的武官有多少龃龉。]
秦良玉不知道debuff是什么东西,但是听到天幕能体察到她的艰辛,心中一股暖流涌过。
有些话,她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不方便说,只能憋在心里。
她知道,就算别人尊敬她,推崇她,就算白杆兵视她为主,可不论这些好的还是坏的心思,她都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异类。
长路漫漫,放眼望去,实在孤单。
[比如天启三年,秦良玉就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我带着兄弟侄子出战,先后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有些将领,连贼兵的面都没见过,就来离间我们君臣。他们平时吹的厉害,可真的面对敌人就立刻望风而逃。
而且他们还有一种歹毒的心思,就是自己逃了输了,就怕别人能赢,显得自己无能。
比如总兵李维新,在渡河一战中失败,先跑回了军营。结果等我打完了回营的时候,他竟然不让我进去!
说完了自己的委屈,最后秦良玉调侃道:以六尺身躯的男人,去忌妒我一个巾帼妇人,夜深人静时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应该羞愧至死。]
哈哈哈,说得好!茶馆二楼的包间中,葛嫩娘拍着巴掌,肆意笑了起来。
她本是将门出身,自幼也习得一些弓马武艺,只可惜父亲战败,全家获罪,而她也在逃难时和家人走散,入了烟花之地。
所幸遇到了现在的夫君孙临,替她赎身后娶了她做侧室,她才算爬出了那泥淖污坑。现下,她就是陪孙临来京城办事,这日正是上街采买,来茶楼歇脚。
身旁的婢女唯恐她声音传出去惹了麻烦,小声哀求:夫人,楼下可坐着三教九流的大男人,惹恼了他们事小,冲撞到了您可怎么好?
葛嫩娘笑着摇摇头,这丫头的胆子还真是比针眼儿大不了多少。不说别的,当年老鸨子逼她卖身,那些龟公都打不过她,才同意她只卖艺。虽说老鸨子也不是真的服软了,而是想法子给她卖个更高的价钱,可也说明她功夫不错。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娇如莲花般的纤细小脚,眉宇间充斥着一股化不开的郁气。若是若是那番变故,她也一定会像秦将军一般上阵杀敌,成就英名!
想到那些色厉内荏的臭男人,她眉毛一挑,高声说道:怕什么,难道秦将军说的不是实情?就有那么一股子人,自己掉在泥潭里站不起来,也不许别人爬出去,仿佛这样就能掩盖他们的昏庸怯懦,国家就败坏在这些人手里!
葛嫩娘的声音在热闹的茶馆里传的不算远,可正下方土财主几桌都听的清楚。
秦良玉上疏说的是总兵,葛嫩娘直接范围扩大到整个男性败类--毕竟除了秦良玉,也没有其他女性出仕了。
簪花士子虽不是武人,可心里不自觉对号入座,觉得楼上那妇人就是在骂他们这些读书当官的哦,他也是官员预备役嘛。因此涨红了脸,想要理论一番,可他连对方面都不见不到,难道要他和一妇人大声嚷嚷起来?
憋了半天,只能咬牙切齿的嘟囔着: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圣人的话半点不错!
如果有真正的大儒听到,必是要纠正他圣人原意并非如此的,可千百年来人们早已把经给念歪了,圣人原意如何,便不重要了。
[天启收到了奏折,或是觉得她说的有道理,或是单纯安抚她代表的白杆兵,总之天启下诏文武大臣对秦良玉要以礼相待,不得猜忌。
秦良玉靠着自己的政治智慧赢得了表面的尊重,只是这份尊重也很沉重。很快,天启四年,她的弟弟秦民屏在随巡抚对战另一个叛兵头子安邦彦时,先胜后败,奋战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虽然突围却也身受重伤。
至此,秦良玉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已经全部殉国。]
秦良玉的家事崇祯都知道,可此刻听着天幕娓娓道来,他再一次被触动了心肠,感慨道:秦卿一家,满门忠烈啊。
西南土司尚且知道报国杀敌,其他那些世受国恩的满朝文武不知道在干什么!想起被奴酋黄台吉兵临城下的奇耻大辱,崇祯的眉头就拧成了一个疙瘩,满脸阴沉。
[崇祯三年,清军大举入关,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京郊三大营早就荒废了,糜烂的不成样子,吃空饷甚至多达□□成,还尽是些疏于操练的老弱残兵,如何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