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朱元璋不耐烦的摆摆手,让他们起来,其实心里也慌得很,因为他气归气,可完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毕竟,看样子确实是没有什么万世不变的完美策略的。
  历史上的自己选择这一套,被后世子孙糟蹋的不成样子。如果他现在用了别的方法,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么?
  这些文官和那些脑子坏了的鳖孙一样不会好好执行的!
  他迷茫,所以很慌。
  [就在此时,沈阳城外的浑河之畔,秦良玉带着她的白杆兵赶到了。
  她原本想着,和沈阳城内的明军一起,里外一起加急围城的建奴,逼退他们。
  结果到了才知道,沈阳已经被占领了--流民里的内应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建奴甚至都没废太多力气,就拿下了这座辽东重镇。]
  朱棣已经听麻了,怎么会有人蠢成这样哦,什么军略都不懂,就能当边疆的经略。
  话又说回来,能任命这种人去当辽东经略的朝廷,也是蠢透了。
  想想那都是他的后代子孙赶出来的事情,他就开始怀疑人生。
  他,朱棣,封狼居胥的永乐大帝,难道是天幕说的那个基因不行?所以后代才个顶个的蠢,没几个正常人?
  [当时的建奴在起兵之后已经建立国号大金,实行了耕战一体的八旗制度。作为一只处于上升期的渔猎部落,那时的八旗很能打的,所以他们很有自负。见到秦良玉这支部队想要反攻沈阳,干脆出城列阵,打算用骑兵和马步兵的优势冲垮他们。
  结果没想到,竟然冲不动。
  不仅冲不动,自身还损失很重。
  连努尔哈赤都惊动了,他没想到白杆兵竟然抵御了三次八旗的冲击--要知道,骑兵冲锋天然就是克步兵的,尤其是白杆兵这种着轻甲的步兵。一般来说,面对这种兵,当时的八旗一个冲击就能让对手溃败。
  毕竟千军万马冲锋而来还是很震慑人的,会不自觉的让人腿软。
  但白杆兵不仅没崩溃,反而在这三次冲击中斩杀了两三千的八旗兵。]
  [要知道,那时候的女真人很少,死一个都很珍贵。这一次却死了这么多。于是努尔哈赤让八旗不要轻敌。
  可白杆兵到底是步兵,没有机动能力,而且连续的血战也渐渐让他们体力不支,伤亡率开始直线上升。
  最后精疲力尽之下,几乎全军覆没。]
  唉土财主跟周围听故事的人一起,发出了叹息。
  [此战,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战死,弟弟秦民屏侥幸突围而出,秦良玉亲自带领三千白杆兵去山海关迎接。
  由于秦家的功劳,天启加封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为指挥使,下诏给秦良玉加二品官员服侍,并封诰命夫人。
  万历时,只是封了她的二品夫人,因为没有女人做前朝官的。到天启这里,已经赐给了她正经的官服。
  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殊为不易,尤其是晚明时期,算是敢为天下先了。
  只不过这个进步是她哥哥的死换来的。]
  秦良玉眼睛湿润了起来,只是她很倔强,借着看天幕一直仰着头,努力眨着眼睛不让眼泪流出来。
  她以妇人之身,撑着整个石柱宣慰司,是很艰辛的。哪怕苗人的风俗没有中原汉家这么保守,可大家都知道,她的官位只是暂时替儿子当一阵子而已。
  可她儿子长大成人,乃至娶亲生子了,这个石柱宣慰使还是她。
  她知道,有不少人说过她的闲话,可她不在乎。
  她一身的戎马功夫,自问兵法韬略都不比男人差,为何不能建功立业?更何况那白杆兵是她和丈夫一手训练出来的,她在当地威望很高。
  于是她想获得朝廷正式的认可,获得天下的认可。
  可官服送到的时候,正式她兄长阵亡不久。
  她觉得好讽刺啊。
  【作者有话说】
  说是肥章,也没有肥
  主要是没想到,验收完成之后一顿饭从中午吃到了傍晚,我真的服气了
  喝了酒好困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0章 番外秦良玉3
  ◎关于改土归流引发的混乱◎
  [我不知道秦良玉当时的心情如何,但很显然,她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悲伤与愤懑。
  浑河之战,虽然白杆军打出了赫赫威名,却也损失惨重,因此秦良玉奉命回乡,继续招募当地壮丁,补充白杆兵。
  而就在她回乡不久,西南又爆发了一场土司叛乱,因此秦良玉也管不了辽东的事情了,在四川巡抚的应召下,就地平叛。]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虽然这次天幕说讲解的是女将军,可也展现了明末的社会生态,让他了解到他大明将亡的时候面临的是什么局面。
  卫所崩溃,兵为将有;皇帝怠政,朝廷瘫痪
  朱元璋抬起眼皮瞧了一眼宋濂等人,心里冷哼:这些读书人一肚子坏水,无时无刻不再想回复两宋时期那种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景象。也就是他朱元璋积威甚重,能做到口含天宪,能尽量不被他们忽悠。
  可照着万历那个鳖孙的怠政程度,这些官绅还不上下其手,把朝廷给掏空了?收不上来赋税,连收买武将人心都做不到。
  难呐!
  [虽然我们一直推崇强汉盛唐,但不得不说,受制于生产力和政治生态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汉唐对于大漠、西域、岭南等地区,基本是采用羁縻的方式,而不能进行中央的直接管理。]
  李世民也无奈的点点头,能驻军已经是他能争取的最好结果了,教化一事,非几十上百年而不能啊!
  而不进行教化,就永远没办法实控这些地方。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皇权的高度集中,再加上许多地方已经变得汉化了,于是开始有了改土归流。
  简而言之,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将这些地方设置郡县,派遣流官,纳入和汉地一样的实际治理中。]
  秦始皇眉毛扬了扬,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别管大秦能传承几代,后世还不是要按照他设定的郡县制来治理国家。
  [一般来说,改土归流是清朝雍正皇帝的一大政绩,并且最终在雍正九年全面落实。
  不过凡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明朝开始,中央就一直在试图改变这种情况。
  早在明初,永乐大帝派兵平定了贵州的两个宣慰司后,就没有恢复,而是设立了贵州布政使司加以统治,等于给这两个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朱元璋心里骄傲起来,看来标儿不仅打仗厉害,内政这一块也十分好,不愧是他儿子!
  而另一个时空的朱棣却是眼前一亮,改土归流这个办法好!西南那些土司本质上跟草原的部落差不多,都是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只不过草原辽阔,那些蒙古人来去如风,很难管制,而西南则是地形崎岖,还有瘴气。
  但西南可不像大漠那么荒芜人烟,他们也是有寨子的,很难跑得掉!
  朱棣在心里的小本本上又郑重记下了一笔。
  [到了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又开始造反,给明廷一个天下的好机会。
  播州地处贵州、四川、湖南之间,经过七百年的发展地盘又大,是西南数得着的大势力,一朝覆灭,朝廷不会再给自己找麻烦,而是直接把播州给拆成了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划归四川和贵州管辖,成功改土归流。]
  朱元璋点点头,心想万历这鳖孙还算有点脑子。
  [但这也为明廷留下了后患。]
  朱元璋:
  [杨应龙起兵虽然声势浩大,但前面说过他这个人性格有问题,实在不会做人,而且还很残暴疯癫,不然也不能把当地的八家豪门都给得罪了。所以朝廷腾出手来收拾他的时候,没有土司愿意援助他,仅仅一百四十多天就覆灭了。
  但覆灭之后朝廷却没有延续杨家在当地的统治,没有扶植一个听话的杨家后人当傀儡,而是直接改土归流了,这对于其他大小土司来说,自然是个危险的信号。
  大家都是世代承袭的土皇帝,虽然说杨应龙自己作死活该,可那些土司还是不免兔死狐悲,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刀会砍到谁的头上。]
  [而这次叛乱的永宁土司奢崇明更是这样。他在继承这个世袭职位的时候,本来就波折不断,跟他内斗争位的族人还得罪了官府,甚至和当地的官兵大打出手。奢崇明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闹了不少乱子。
  当地的文官嚷嚷着干脆改土归流,像播州一样永绝后患,看他奢家还能怎么闹!结果奢崇明当真了,他害怕了,于是忍了几年,终于等到了辽东战事的机会,起兵叛乱。
  而很快,和奢家世代联姻的安家土司安邦彦也起兵响应。]
  这是发生在天启元年的事情,彼时崇祯还小,根本不了解这些内幕,现在听了前因后果,他气的脸都黑了:怎能如此轻浮!非但没有威慑到对方,反而逼得他们狗急跳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