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胡大海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这唱曲儿的人是扮演的花云,他叨咕了一句:这个花云不够黑啊
  众人本来沉浸在那苍凉的氛围里,结果被他一句话打破了,花云透黑的脸色里,可疑的泛出一丝红来。
  不仅元帅成大业后追封他郡侯,且后人还为他创作了戏曲。
  虽死无憾了。
  [花云的妻子听到丈夫被俘,很坚定的对侍女说:我丈夫是个忠义的汉子,不会背叛元帅,因此必死无疑,我也不会苟活。遂把三岁的儿子托给她照顾,自己投水而死。
  那侍女抱着孩子躲躲藏藏,经历几番死里逃生,过了将近一年,才找到朱元璋的营地,完成夫人的托孤。朱元璋亲赐名为花炜,自此侍女孙氏以养母身份好好抚养孩子,也算一段传奇了。]
  花云听到这里,不仅是脸,连眼角都沁出了红丝。他的妻子,前两天刚刚诊断出身孕
  [眼看陈友谅就要打到老家了,所有人都慌了起来。有人建议反攻太平,有人建议退回江北,一时间军心大乱。这时候,另一个老熟人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坚定的表示:应天就是我的家,我和应天共存亡!
  这话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了,应天是他的根据地诶,他经营了四年,怎么可能放弃。
  由于陈友谅的舰队暂时天下无敌,所以朱元璋想着扬长避短,把陈友谅给骗上岸。
  给他管屯田的康茂才跟陈友谅是故交,于是他让康茂才写信,假装投降作为内应。
  康茂才对陈友谅说:我知道老哥你的舰队都在长江上飘着呐,从长江进秦淮河那有座木桥卡住啦,不好进呐!放心吧,到时候我带人守在那,把那座江东桥给拆喽,到时候我们一起从秦淮河杀进应天,活捉朱元璋!
  朱元璋相信,以陈友谅那个骄傲又自负的性格,一定会来,到时候他们被堵在狭窄的江东桥附近,不管是陆战还是水战,他一个埋伏都能成功。
  果然,陈友谅十分配合朱元璋设定的剧本。
  不仅来送人头,而且送的十分彻底。
  陈友谅来了之后发现,说好的木桥呢?怎么是座石板桥?而且你也没拆啊,老康你跟我玩呢?
  这时朱元璋水陆伏兵齐出,把陈汉军队被杀得溃不成军。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缴获了一百多艘军舰,更有三四艘是那种无敌巨舰!
  这下子水师、将领、成品船、造舰技术都有了,立马补齐了朱元璋的短板。
  陈友谅,大好人呐!]
  [此战之后,陈友谅元气大伤,连之前吃掉的朱元璋那十几个城池都吐了出来,从一方妥妥碾压到两边势均力敌。]
  [此时,朱元璋不再是占据一隅的小诸侯,他真正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格!]
  [由此,朱元璋也进入下一个阶段--或跃在渊。]
  [其实,比起重心在湖北那边的陈友谅,占据了江南膏腴之地的张士诚离朱元璋更近,两人平时的摩擦更多。
  甚至,张士诚的亲弟弟兼他们集团里最会打仗的将军张士德,就是死在朱元璋的手里。
  当时两方在争夺常熟,张士德兵败,被我们大名鼎鼎的战神徐达生擒。张士诚一下子慌了,写信给朱元璋说愿意交换俘虏并每年上贡20万石粮草和其他珍宝货物。
  朱元璋表示,你亲弟弟就值20万石?拿50万我考虑考虑。
  结果张士德听到消息不愿意了,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偷偷写信给哥哥:不要跟朱元璋这个孙子妥协,他就是头喂不饱的狼!宁可接受元廷的招安,一起弄他丫的。
  然后张士诚不知道咋想的,居然真的把弟弟给卖了,没答应朱元璋的抬价。那八八肯定不会手软,转头就弄死了张士德。
  至此,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朱元璋在心里哂笑,他了解自己,就像张士诚答应那什么50万石,他也不会放人的。
  张士德可算的上是那边的第一将领了,自己的手下很是吃过他的亏,既然抓住了,那他无论如何都会弄死。
  [按理说,张士诚离得近,而且他带着部众在江南醉生梦死,战斗力早就腐化,又有弟弟这份血仇,朱元璋肯定要先把他吃掉消化,增强自己的实力,再和陈友谅决一死战的。
  但我们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他深思熟虑之后,定下了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策略。]
  [史料上记载朱八八的评价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就是说陈友谅自负又唯我独尊,成天打鸡骂狗喜欢挑事儿,要是去打张士诚,那陈友谅肯定倾巢而动,西面防守的压力就太大了。但要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没啥战略眼光,而且苏杭的温柔富贵乡把人的骨头都养软了,他考虑的肯定是先保住自己的富贵。]
  [八八揣摩人心真的很准,陈友谅在江东桥那次被骗了之后,两个集团之间互相有摩擦,但都是小打小闹,实则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
  来了!朱元璋精神一振,这个他可要仔细听听,最好能想办法提前化解。
  [小明王和刘福通的韩宋小朝廷,当初被李察罕给打残了,这几年一直在安丰苟延残喘,熬过一天算一天。终于有一天,张士诚找上门来,想弄死他们。
  刘福通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求救于他们名义上的下属朱元璋。
  八八作为一个体面人,怎么可能见死不救?于是亲自带兵去解围。
  我怀疑他有点钓鱼执法,因为他前脚出门,后脚陈友谅就来决战了。]
  秦始皇:听到现在,感觉这个陈友谅没啥脑子啊?上位那过程也不算多厉害。
  [虽然两个集团这几年看上去是势均力敌,但真对比纸面力量,那还是陈友谅家大业大,不仅地盘大,士卒也多。
  这一次,就是集结了数百艘战船,水陆共6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始东征,誓要踏平朱元璋这个小垃圾。
  然而,刚出门就受到迎头暴击,也就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洪都保卫战。]
  [洪都,即为现今的江西南昌,是朱元璋跟陈友谅接壤的西部边境。
  洪都坐落在鄱阳湖与赣江的交互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说过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所以守卫在这里的,是朱元璋唯一剩下的那个侄子--朱文正,以及六公爵之一的邓愈。
  陈友谅都没拿洪都当回事儿,城里撑死了有两万守军,他能挡我三天还是五天?
  笑话,六十万对两万,优势在我!]
  [但,朱文正和邓愈以命相搏,交出来的答卷是:85天。]
  文正侄儿这么厉害?!汤和目瞪口呆,就是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他都不敢打包票能守这么多天。
  [朱文正亲上城墙,鼓舞士气,带领大家一起防御。邓愈则领士卒抓住机会,伺机出城反杀,以攻代守。他们无瑕休息,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做身后家园的第一道、也是最坚硬的屏障!]
  天幕的视频上,战火纷飞。一艘能容纳几千人的楼船巨舰远远停靠在岸边,高耸的桅杆上,挂着巨大的陈汉旗帜,随着江上的烈风飘荡,似乎嚣张至极。
  洪都城下都是密密麻麻的士兵,如蚂蚁聚集一般,不停的往城墙上爬,远远望去,让人触目惊心。
  终于,西南的一角上,守城的将士渐渐不支,溃败下来。那些陈汉士兵像是嗅到了血腥味的秃鹰一般,全都朝这一处合拢,势必要破开这个缺口。
  邓愈领着一队士兵,拎着一个精铜打造的圆筒火铳,急急忙忙跑到这边的城墙上。也顾不上的什么火炮支架,就随意的把圆筒架在一旁堆积的麻袋上,指挥身后的士兵分成小股,进行反击。
  士兵围着各自的火铳,三四人一组,十分熟练的清理炮筒,装填火药,最后点燃引信。
  火光喷射而出,落在刚爬上城墙的陈汉士卒中。虽然受制于火铳管的粗细,只能发射出苹果大小的实心炮弹,但落在密集的人群中,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尤其是打到刚爬上来冒头的士兵身上,会压制身后好几个跟爬的人,齐齐的栽下去,非死即伤。
  李世民和两仪殿中其他的大臣一起,都看呆了。
  上次的攻城画面,离元军的火炮有些远,他们看的还不是很真切。可这次,却是实实在在近距离看到了整个发射过程!
  这是什么武器,竟有如此威力!尉迟敬德吃惊。
  其实邓愈那些小炮管,不一定就有尉迟敬德自己挥刀上去砍杀快,但这是一种新型的攻击方式,与弓弩不同,作为一个武将,他很敏锐的察觉到了。
  长孙无忌思索了一下:据臣看,这似乎是硝石一类。
  李世民猛然想起,有些方士炼丹不慎,会引起炸炉,也是冲击颇大,他赶紧说:召李淳风来。
  太史令应该深谙此道。